《贝多芬传》(节选)课堂实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传》(节选)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交流,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学习其大胆创新、献身艺术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2.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感悟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并能分析体会课文中富有巨大感染力的典型的字、词、句。

3.落实诵读练习,训练学生带着分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拓展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学习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师:好,我们上课。

(导语)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一单元——人物风采的第一课。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二百年来久演不衰成为了世界艺术之林里的经典;他一生遭遇了数不清的悲苦与不幸;面对浩劫,他坚若磐石,以极大的毅力与热情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去。他就是饱经忧患、蜚声乐坛,用自己悲苦的一生诠释了欢乐——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今天让我们跟随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一起走进贝多芬的艺术人生,共同领略音乐大师的人生风采。

(检查预习)贝多芬离开我们已经快二百年的时间了,大家对他的了解可能不是很多,所以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探究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之后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大家都做了吗?

学生:做了。

老师:好,放在桌子上,我检查一下。

(学生将作业放在桌上,老师检查。)

有的同学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打印之后带来了;有的同学抄录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还有的同学带来了《名人传》、《贝多芬传》、《音乐大百科》等相关书籍。看来同学们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下面谁来谈谈,你所了解到的贝多芬?

学生A:我知道他是一个聋子,后来他什么也听不见了,但他还在不停地创作。他拿来一根木棍,自己咬住一头,把另一头放在钢琴上,通过这种方法感觉到声音,显示了惊人的毅力。

教师:这个同学说的很生动,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贝多芬所具有的惊人的毅力,很感人。谁还来说说?

(学生回答:略)

教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拿来和大家交流。

(结合课件,介绍贝多芬生平。师生之间、课内外知识之间进行交流。建议配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一生遭受不幸。

1770年12月16日他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他的祖父是当时的宫廷乐师,父亲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在我们看来,贝多芬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欢乐,带给他的只有痛苦与不幸。

他的父亲是个酒徒,性格暴躁,一生庸碌无为。他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以便为他换来荣华富贵。所以从4岁起,贝多芬便被迫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父亲毒打。贝多芬的童年凄惨痛苦。但他很聪明,很小就学会了演奏钢琴、管风琴、小提琴、长笛等乐器,13岁就当上了宫廷剧场首席小提琴师,显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

1787年,他只身前往维也纳,一曲钢琴奏罢,音乐大师莫札特感到震惊,他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得到当时的大师的赞赏,贝多芬惊喜万分,就在他准备拜莫扎特为师学习更多的知识的时候,不幸又一次降临在了他的头上——最爱他的母亲去世了。这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不得不离开维也纳回家,错失了向大师学习的机会。年轻的贝多芬从此担负起养家的重任。同时,他还遭受着失恋的折磨,心爱的姑娘离他而去。他身心俱焚。

27岁时,他的耳朵开始耳鸣,随之他便进入了一片死一般寂静的世界。双耳失聪,对于一般人来说,已属于残疾的范畴;对于把音乐看作自己生命的贝多芬来说,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音乐大师的一生都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活在悲苦的深渊里;然而面对这一切,他选择的是什么呢?是逃避、妥协、堕落还是自暴自弃?不,都不是,是讴歌欢乐!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这是他毕生的计划。请同学们打开书,想一想,悲苦的生活已经足以令我们心悸,而贝多芬身处悲苦的深渊,他何来欢乐呢?他又如何讴歌欢乐呢?

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文,读课文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文通过写一件什么事,来表现“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这一主题的?

(教师找几个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朗读边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教师:好,回到我们课文的主题上来,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课文通过写一件什么事,来表现“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这一主题的?请用你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学生B:课文主要围绕着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这样一件事来写的。

教师:很好,回答的既正确又简洁。什么是《第九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在贝多芬的人生中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看一小段资料片。在看资料片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和悲苦的命运进行抗争,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时候,通过怎样的大胆创新完成了他“讴歌欢乐”这一毕生的计划的?

(同学们观看影片片段,思考问题。)

学生:同学们观看影片片段,思考问题。

教师:他大胆地将合唱《欢乐颂》引进到合唱当中,达到了什么目的?

学生:讴歌欢乐。

教师:为了完成这个毕生的计划,他将合唱创造性的引入交响。那我要问大家了,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吗?是贝多芬一时的心血来潮,在某一天的早晨,一个音乐的灵感突然降临在他的头上,他便完成了这个创作吗?

学生:不是。

教师:课文中哪个词表现了贝多芬艰苦的创作过程?

学生:(思考后回答)踌躇

教师:这个词怎么读?

学生:chóuchú

教师:贝多芬为此踌躇了一生。踌躇,什么意思?

(学生猜测)

教师:不知道什么意思了,怎么办?——查字典!

学生:(查完字典作答)犹豫,拿不定主意。

教师:将合唱引进交响曲他踌躇了一生,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在二、三两个自然段中,也就是将合唱引进交响曲的过程中,都有哪些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令贝多芬踌躇?

(学生阅读二、三自然段,思考。)

教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答案,而且很肯定;有的同学还拿不定主意,让我们分组讨论一下。(教师将全班分成两部分,各负责一个自然段。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教师到各个小组听取意见,参与讨论。)

教师:我们先来分析第二自然段。

学生:我找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他不知道将颂歌的形式放在哪部交响曲中,第二个问题是他不知用什么方式来结束。

教师:不错,找到两个问题,那这两个问题哪个是令他踌躇的主要问题?

学生(齐答):第一个。

教师:也就是他不知道将合唱放在哪部交响曲中,即“是否将合唱放在《第九交响曲》中”。这时候他还没有决定将合唱放在《第九交响曲》中,那么在第三自然段中,他决定将合唱放在《第九交响曲》中了吗?

学生:决定了!

教师:既然决定了,又有什么问题令他踌躇呢?

学生:我们组觉得是“技术上的困难”令他踌躇。

教师:很有道理,不过在这里老师要给他们组来个小暴光。刚才我参与了他们组的讨论,他们找到的并不是这个问题,你们自己说说你们找到的是什么问题?

学生:我们刚开始认为,贝多芬踌躇的问题是“他要将合唱引进交响曲中,但他又不能毅然决然地和自己忠诚的乐队分手。”

教师:大家说他们一开始找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令贝多芬踌躇的一个原因?

学生(齐声):是!

教师:为什么后来你们组放弃了这个答案,而做出了新的解释呢?

学生:我们认为在第三自然段中,这并不是令他踌躇的主要原因。产生这个问题是由于“交响曲引进合唱,在技术上有极大的困难”。技术上的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解决了,它是主要原因。

教师:说的太好了!这个小组的同学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答案,而且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

技术上存在困难,也就是贝多芬面对一个“如何将合唱放在《第九交响曲》中”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什么方面的问题呀?

学生:技术方面、音乐方面的。

教师:好解决吗?

(学生不敢肯定)

教师:如果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很难解决的,但贝多芬是音乐天才,这并不能成为他踌躇的根本原因。他的踌躇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原因呢?请阅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学生:我找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不幸的人永远受着忧患折磨,永远想讴歌‘欢乐’之美;然而年复一年,他延宕着这桩事业,因为他老是卷在热情与哀伤的旋涡内。”我觉得这里面有他踌躇的更深刻的原因。

学生:“热情与哀伤”是一对反义词,贝多芬卷在这里面令他踌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