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教案3

合集下载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3.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解读诗题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你知道哪些跟节日相关的诗句吗?出示清明节、春节、七夕节、寒食节、重阳节等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和节日有关,题目是《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解诗题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你能谈谈对中秋节的认识和了解吗?教师小结: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各种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本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你从题目中又能明白什么呢?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这是一首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七言绝句。

(二)识作者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还以《宫词》写得好而知名。

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建虽一生贫困潦倒,但是诗词成就很高。

这首《十五夜望月》又同其他的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这首诗更有创造性,更耐人寻味。

下面我们我们就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注意“四三节奏”,读出韵味。

引导学生找出韵脚——“鸦、花、家”,读出古诗的味道。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今天课前,老师为大家来了一首现代诗,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2、学生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中秋之时和相思之情。

3、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团圆节里思念未能相聚的人们,这份情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人的诗,也是中秋思乡怀人之诗。

《十五夜望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关于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课下已经布置做过预习了。

二、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1、试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提示需要注意的读音:你们注意到那个老师标注了读音的字吗。

你们是否感到疑惑,这个字为什么读作四声?3、补充资料:来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份资料。

找同学来读一读。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si(四声)。

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情思”“愁思”等等。

做动词基本都读si(一声)。

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四声了吗?再次齐读诗句,读准字音。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平仄符合,指导平仄朗读的要求。

5、叶嘉莹先生曾经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她说的声音就是这种赋予平仄变化的长短相交的声音。

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练习读诗,尝试着读准这首诗应有的格律和节奏。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个层次,分别写出了秋月、夜庭、清冷、桂花等景物,描绘出了一幅寂静、凄清、冷落的月夜景色图,给人一种孤寂、清冷、凄美感,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望月思人的真挚情怀。

诗的意境悠远、清静、缠绵而不顾明,在众多的唐代中秋咏月诗中别具一格。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3.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并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小黑析或课件等教具。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古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建所作。

他作有《宫词》《今朝行》等名篇传世,非常著名的《新嫁娘词》就是他的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十五夜望月》就是一首写中秋之夜的古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能否通过学习谁能把诗仙的思念带到云霄之外。

(使用激趣法可激发学生对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 自己读课文。

要求:读通顺,字音准。

2. 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3. 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

通过听读扫除字音障碍。

4. 自由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5. 指名读诗句并说出诗句的意思。

6. 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听读、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等朗读环节来达到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三)细读课文(理解、欣赏)1. 细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及意境。

(1)诗中哪些词用得好?你能在这些词中选一个或几个说一说自己对它理解的感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初步运用。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秋思之情。

2、教学难点(1)领悟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心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增强对古诗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中秋月圆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中秋节的经历和感受。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夜晚,你会想到什么?(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中秋之夜有关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建的生平,让学生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3、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诗句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重点字词解释:“中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冷露”:清冷的露水。

诗句理解:“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鸦鹊栖息在树上。

“冷露无声湿桂花”: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桂花。

《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教案名称:《十五夜望月》教案适用对象:小学二年级以上学生教学目标:了解中秋节和月亮的故事,学唱《十五夜望月》歌曲,并了解歌曲的含义和背景。

教学内容:文化知识、音乐表现形式教学时间:2-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故事背景在中秋节前几天,满月会在夜空中出现,在这个夜晚,成家的人都会聚在一起,烧香祭月、赏月、吃月饼,祈求家庭幸福美满,心想事成。

这就是传统的中秋节。

而《十五夜望月》的歌曲来源于唐朝时期的一首古诗,描述的是一个思念家乡、追思故乡之人在十五夜望月时的心情。

第二步:播放歌曲,听歌词第三步:带领学生唱歌老师可以先唱一遍,并教唱歌词。

学生们需要重复跟着老师唱,慢慢地就能很好地掌握歌曲。

第四步:带领学生分组表演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可以根据歌曲歌词,自由发挥,创造自己的表演,可以是朗诵、舞蹈、配乐等等,然后进行观看和点评,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和舞台艺术的美。

第五步: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他们思考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发表自己对这首歌曲和文化意义的看法和理解,和其他同学分享,从而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究背后的文化价值。

教学评估: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对歌曲的熟练掌握和对文化知识的探究和理解,进行评估和反馈。

如果需要可以让学生在班上进行小组展示,以便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

教学扩展:老师还可以通过宣传和介绍中秋节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含义和价值,并引导他们从多个方面探究中秋节的文化和艺术表达。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制作月饼、剪窗花等传统艺术品,从而进一步了解和体验中秋文化和意义。

《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传统习俗中关于十五夜的文化内涵和意义;2. 理解《十五夜望月》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内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感;2. 通过赏析诗歌语言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 通过研读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诗意的欣赏和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十五夜望月》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 诗歌《十五夜望月》的语言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

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十五夜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意义。

通过介绍和讲解,引起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

二、学习与讨论(15分钟)1. 听课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中的诗意和美感,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心境和意境。

2.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互动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发表对诗歌的看法和情感。

三、赏析与体验(20分钟)1. 朗诵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诗歌品味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品味《十五夜望月》,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认识诗歌的审美价值。

【课堂延伸】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或分享,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造和鉴赏能力。

还可以邀请学生观赏十五夜的月亮或举办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板书设计】《十五夜望月》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2. 诗歌意境和情感表达3. 诗歌语言和意境品味4. 个人表达与总结讨论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诗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注重学生的思想交流和表达能力。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教学设计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教学设计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2. 熟悉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内容,理解其意境和表达方式;3.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十五夜望月》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 学习相关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月亮的古代绘画作品,引发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 学习《十五夜望月》的背景和作者:通过讲解唐代文学和诗歌的发展背景,介绍杜甫这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唐代诗人和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3. 学习《十五夜望月》的内容:逐段讲解、分析和解读《十五夜望月》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诗中所代表的意义,以及诗人对月亮的情感表达。

4. 分析《十五夜望月》的艺术特点:介绍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结合《十五夜望月》中的相关例子进行解析,讨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对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渲染的作用。

5. 学习诗歌写作技巧:通过分析《十五夜望月》中的词语、句式运用,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形象描写和抒发情感等方面进行创作,让学生体验写作的乐趣。

6. 学生练习与作业:要求学生仿写《十五夜望月》,练习写诗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辅助手段1. 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诗歌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2. 教材:准备适合学生阅读的版本的《十五夜望月》;3. 教案和讲义:为学生准备简洁明了的教案和讲义,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讨论、表达观点等;2. 写作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水平、用词准确性、句式运用、意境表达等方面;3.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综合评价。

九、教学延伸1. 阅读其他古代名诗:引导学生对其他古代名诗进行阅读和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2. 诗歌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写作和演讲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古诗三首》【课时目标】1.会认会写“御、侯等9个生字。

2.了解古诗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重点)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想象诗中画面,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十五夜望月》◆课时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栖、鸦"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望月怀人的秋思,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每到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你们是如何过中秋的呢?那唐朝诗人王建又是如何过中秋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十五夜望月》。

(板书:《十五夜望月》)初读古诗,把握内容1.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

王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有《王建集》《王司马集》等。

(2)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韵味无穷。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3)知识锦囊:中秋节:中秋节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用月之圆喻人之团圆,来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2.理解诗题(1)从字面意思理解。

(“十五夜”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这里点明时间。

“望月"点明事件。

)(2)由诗题引发思考。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十五夜望月》,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技巧,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夜望月》,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之夜思念家乡的情景。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分为上下两阕,结构严谨,韵律优美。

3. 诗歌意境:诗歌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景色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4. 诗歌情感:诗歌充满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表达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古诗鉴赏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中秋节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中秋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十五夜望月》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十五夜望月》,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象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拓展:介绍其他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让学生了解更多古典文化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十五夜望月》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十五夜望月》2. 诗歌作者:杜甫3. 诗歌背景:唐代4. 诗歌结构:五言律诗,八句,上下两阕5. 诗歌意境:月色、景色、情感6. 诗歌情感:思乡之情、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举例:《十五夜望月》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学生需理解“海上生明月”不仅是写景,也寓意着诗人与远方亲人共赏明月的情感。
2.教学难点
-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学生往往难以领悟诗句背后的深层情感和哲理。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在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上有所实践,但可能难以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古诗意境的体会:学生需要通过有限的文字去想象和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这对他们的想象力是一大挑战。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十五夜望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熟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体会诗人通过描绘月夜景色表达出的思乡情怀。
5.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十五夜望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诗意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情感,培养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5.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通过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看看诗人如何通过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景色,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识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描绘景色或情感表达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共同学习了《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尤其是当他们能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他们展现了对月夜景色和思乡情感的独特见解。我觉得这样的互动很有意义,它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句,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自然、热爱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6.教学评价,反思改进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作业展示、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问,突破重难点。
4.创意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表达,如仿写、扩写等,提升写作能力。
-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
-布置与《十五夜望月》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搜集与月夜有关的古诗词、进行创意绘画等,巩固所学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多种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美景,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月夜的宁静与美好,为学习《十五夜望月》奠定情感基础。
3.提问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月亮在我国古诗词中象征着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望着月亮产生无尽的遐想?”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古诗词中的寓意。
(二)讲授新知
1.诗人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3《十五夜望月》(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3《十五夜望月》(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3《十五夜望月》(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欣赏、感悟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2)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二、教学内容《十五夜望月》全诗共有四句,每句七字,通过对月亮、庭院、树木、乌鸦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2)诗中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月亮的古诗。

(2)出示课题,板书《十五夜望月》。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句大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欣赏感悟:(1)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6. 作业设计:(1)背诵《十五夜望月》。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搜集其他关于月亮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六、板书设计《十五夜望月》庭院:月光、树木、乌鸦情感:思乡七、作业设计1. 背诵《十五夜望月》。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教学策略】1、研读诗文,体会情感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

同时,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也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

所以在教学时,以“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探寻诗词的意蕴。

2、启发联想,品味意境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

鉴赏诗词的关键是联想,学生要靠自己的联想补充和领悟,以构想诗词的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提起月亮,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吟诵出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吧,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位作者将自己的愁思寄托于这美丽的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们瞧,张九龄和杜甫借助月亮都在表达着自己思乡、思人的情感。

看看李白,想想杜甫,还有一贬再贬的苏东坡,哪个不是愁情满怀、壮志难酬?生活给了他们如椽的巨笔,他们却只能书写寂寞!所以,诗人们写的不是月亮,而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寂寞情怀!今天我们要结识的是另一位诗人——王建,来一起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

讲授古诗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知作者,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知作者:出示诗人资料,了解作者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以下是针对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的教案内容:
-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体会作者望月怀人的秋思;
3.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4.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5.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6. 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 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教师可以引用关于咏月的诗词或佳句作为课前准备,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月亮的情感寄托。

2.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王建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其他作品的创作情况。

3. 读诗感悟:通过个别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积累并背诵。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5. 深入理解:讨论诗中的叠字运用和其所体现的艺术效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诗的美。

6. 拓展延伸:组织相关的活动或讨论,比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爱情或家庭的短文等,以此加深学生对课程主题的理解。

《十五夜望月》经典教案

《十五夜望月》经典教案

《十五夜望月》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 借助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的描绘,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赏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就是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明月,感怀人间的作品。

2. 整体感知: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感受它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完后进行简单评价。

最后,教师总结并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的节奏和感情。

3. 精读感悟: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课下注释和学生的讨论,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庭地白树栖鸦”这句诗中,诗人看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给诗人什么样的感受?“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这句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4. 深入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月出东山,诗人在望;桂枝湿露,诗人在望;夜深人静,诗人还在望。

”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与中秋节有什么联系?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5. 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中秋节和月亮的文化背景和诗词作品。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或故事,或者让学生了解一些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6. 作业布置:课后请学生完成以下作业:(1)熟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中秋节赏月的短文。

(3)搜集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或故事,准备在班上分享。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三、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四、教学时数:1教时五、课型:朗读赏析课六、教法:边读边议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

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

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

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

小组互相讨论:(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教学重点提示: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建议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婉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一、朗读这首诗1、请两名同学朗读这首诗;2、请全班同学边揣摩诗情画意边进行朗读2遍;3、老师范读这首诗;4、全班集体朗读这首诗2遍。

二、教师简介作者王建字,唐代宗进士。

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

为官在外,常与家人别离。

三、师生共同分析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

“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

“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

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

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

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四、分小组讨论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秋月——秋思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十五夜望月教案(汇总3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汇总3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汇总3篇)1.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点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流程一、导——对话·诗情美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大屏幕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的《清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明·唐寅《元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齐读课题。

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5.诗人简介。

大屏幕出示: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nɡ)川(今河南许昌)人。

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

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二、读——对话·韵律美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指导难读的句子。

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

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一男生读,指导;一女生读,评价;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

评价。

3.教师范读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十五夜望月教学目标1. 借助朗读,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中秋节传统文化2. 通过自主学习,想象画面,体会月夜意境,感受诗人思亲之情3. 抓取诗歌特点,品读诗歌凝练的语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月夜意境,感受诗人思亲之情教学难点:抓取诗歌特点,品读诗歌凝练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字词知温暖,语言有温度。

我们学习古诗,就要学会体味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新授PPT: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师:来,先和你的同桌的学习伙伴一起读一读,找一找,看看在这两句诗里有哪些景,哪些色,哪些情。

生进行汇报师:谁来说说,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物,会出现怎样地色彩,会有怎样的感情呢?第一处:地白生:我看到了中庭的地面一片雪白,我觉得有一种凄凉的感觉。

师:怎样的月光能让地面一片雪白?生:皎洁的月光,明亮的月光。

师:好,请你把月光加进去,把这幅画面说得更清晰一点。

生:皎洁的月光把中庭的地面照得一片雪白。

师:看到这样的地面,你能想起曾经学过的哪句诗吗?超链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想象一下,月光如水,庭院的地面就像被雪、被霜铺满。

周围什么也没有,只有寥寥几棵树的影子在与你作伴,站在这样的中庭,你会有什么感觉?生:清冷师: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

第二处:树栖鸦生:我还看到了乌鸦栖息在树上。

师:那既然是乌鸦栖息在树上,为什么写成了“树栖鸦”呢?生:鸦栖树,重点是在树;树栖鸦,重点是在鸦。

超链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师:当月光非常明亮的时候,乌鸦以为是白天,很难定下神来休息。

而乌鸦一旦安息,说明此时已经月亮西沉,夜已经很深了。

师:诗中没有写人,却让我们看到了人。

“树栖鸦”不仅是三个字,它还是一种意境,让我们看到夜的寂静,鸦的寂静,和诗人的?生:孤寂。

第三处:冷露师:你还看到怎样的景物,怎样的色彩,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呢?生:我看到了无声的露水,感受到了露水的冰凉,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冰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夜望月》教案3
微课教学设计:
《十五夜望月》微课教学设计
西安理工大附小周楠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策略:
1、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

同时,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也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

所以在教学时,以“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探寻诗词的意蕴。

2、启发联想,品味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

鉴赏诗词的关键是联想,学生要靠自己的联想补充和领悟,以构想诗词的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提起月亮,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吟诵出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吧,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位作者将自己的愁思寄托于这美丽的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们瞧,张九龄和杜甫借助月亮都在表达着自己思乡、思人的情感。

看看李白,想想杜甫,还有一贬再贬的苏东坡,哪个不是愁情满怀、壮志难酬?生活给了他们如椽的巨笔,他们却只能书写寂寞!所以,诗人们写的不是月亮,而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寂寞情怀!今天我们要结识的是另一位诗人——王建,来一起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

二、讲授古诗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作者,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
2、知作者:出示诗人资料,了解作者。

3、解诗题:这首诗的题目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十五夜”,当然是指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夜。

“郎中”是古代的一种官名。

可见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

4、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诗人夜不能寐,看到中秋之月——
团圆之月,自己却独自一人,背井离乡,不能与家人团聚,不禁伤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十五夜望月》。

(指导朗读)
5、抓字眼,明诗意
(1)划分诗歌的节奏
(2)分两句抓住重点讲解: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冷露:秋天的露水。

句意:月亮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树上栖息着乌鸦。

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望月怀人的思绪。

句意: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6、品意境,悟感情
(1)“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景,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却是全篇点题之笔。

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3)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仰头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7、再读古诗,品味意境
8、思考:《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们交流。

三、课后作业
请将《十五夜望月》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四、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意象:中庭,地白,树,鸦,露,花,月
情感: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