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_史倩

合集下载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115[摘 要] 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内容,还要表现出原文的艺术与美。

基于此,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关 键 词] 文学翻译;翻译美学;审美再现;《匆匆》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刘子琪一、引言文学是语言层面的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无数文学工作者为之不断探索。

一直以来,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亦是研究的难点。

如何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效地输入另一语言系统和文化环境中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来,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质备受重视,成为热门话题,翻译美学的出现也将文学翻译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本文拟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探析译文的审美再现。

二、文学翻译与翻译美学文学作品在创作之时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价值,这一独特性也正是文学作品吸引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因此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而文学翻译作为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传达原文的艺术审美信息,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正如茅盾先生所言:“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1]如果忽视了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翻译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无法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学翻译。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表现在语言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就是首先理解形式系统的审美信息,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及句法三个层面,从表象要素切入;然后进入非形式信息,包括情志和意象两个方面,着眼于内在美学介质。

作为翻译学学科下的一个子学科,翻译美学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2]。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浅析翻译研究不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浅析翻译研究不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浅析翻译研究不是比较文学的一个
分支
何敏
【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5)001
【摘要】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学者都把翻译研究看作是隶属于比较文学下的一个分支.笔者却持相反的观点.因此通过疏理两者的概念及关系,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来反驳这一观点.
【总页数】4页(P117-120)
【作者】何敏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外语系,贵州,贵阳,55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H315.9
【相关文献】
1.浅析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与误读 [J], 姜旭
2.从翻译的视角研究文学和从文学现象考察翻译——读《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 [J], 刘丽艳
3.学科的旅行与翻译——序张旭《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J], 单德兴
4.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研究 [J], 陈如斯
5.翻译、跨文化阐释与重构世界文学——评《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J], 刘贵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信息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文化信息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文化信息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
比研究
李萍香
【期刊名称】《中国商界》
【年(卷),期】2010(0)3X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信息的处理一般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这两种翻译方法。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研究,就文化信息视角下的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风俗及国家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了两种英译本在翻译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和对目的语文化所起的作用等方面的不同。

【总页数】2页(P139-139)
【关键词】文化信息;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作者】李萍香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学院天河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对比[J], 朱敏虹
2.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J], 严钰
3.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曲江集》的文化意象和意蕴的翻译——以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为例 [J], 梁淑英
4.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曲江集》的文化意象和意蕴的翻译——以张九龄的《感遇其一》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为例 [J], 梁淑英
5.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曲江集》的文化意象和意蕴的翻译——以张九龄的《感遇其一》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为例 [J], 梁淑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合语和分析语视角下《玛纳斯》译文的对比研究

综合语和分析语视角下《玛纳斯》译文的对比研究

综合语和分析语视角下《玛纳斯》译文的对比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玛纳斯》是一部传统史诗作品,源自于中亚草原民族柯尔克孜族。

这部史诗被认为是柯尔克孜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反映了他们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玛纳斯》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变得愈发重要。

《玛纳斯》的翻译涉及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综合语和分析语是两种常用的研究语言学习方法,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传达作者的原意。

通过综合语和分析语的视角分析《玛纳斯》的译文,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语和分析语视角下的对比研究,探讨《玛纳斯》的译文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环境下的异同,以及影响翻译效果的因素。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玛纳斯》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并为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背景介绍结束】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综合语和分析语视角下《玛纳斯》译文的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翻译方法在翻译经典文学作品时的影响和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比较综合语和分析语两种翻译方法在翻译《玛纳斯》时对文本的捕捉和表达方式,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二是通过对比分析综合语视角和分析语视角下的《玛纳斯》译文,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对翻译结果的影响;三是探讨综合语和分析语视角下《玛纳斯》译文的异同点,并结合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讨论,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研究《玛纳斯》的译文,旨在探讨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实践,为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玛纳斯》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亚蒙古族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

作为史诗体裁的代表之一,其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对《玛纳斯》的翻译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间文学交流,加深双方文化认知,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翻译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声誉。

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未来_苏珊_巴斯奈特访谈

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未来_苏珊_巴斯奈特访谈

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未来——苏珊·巴斯奈特访谈[英]苏珊·巴斯奈特1黄德先2(1、英国华威大学2、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广汉 618307;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上海 200083)摘要: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的交织,在苏珊·巴斯奈特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她对这两个学科的看法会引领学科的变动与发展。

在她彻底否认这两个学科属性之后,它们该分别走向何方是学界迫切关心的问题。

她对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未来的看法,无疑会再次推动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翻译Abstract:The interweaving betwee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best illustrated by Susan Bassnett’s academic research. Her views always determine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disciplines. Where to move next for the two disciplines has become the urgent concern among translation scholars and comparative scholars after her dethronement of the disciplinary nature of the two fields. Her views on 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ill undoubtedly push them forwards once again.Key words:translation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ranslation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6101(2009)02-0015-8苏珊·巴斯奈特不论是作为比较文学学者还是翻译研究学者,她的个人观点总是很容易变成这些学科的公共行为,引领这两个学科的变动与发展,这也足见其影响力。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文学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文学翻译的研究不仅涉及语言、文学和翻译学等学科,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

下面将就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作进一步探讨。

一、语言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语言互译问题。

字面翻译往往无法将原作精髓完整传达,因此需要有广泛的文学、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支持。

在语言层面的研究中,需要考虑作者的语言风格、语言文化差异、句式和词汇的选择等方面。

翻译者需要积极学习原著的语言及相关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将原著中的情感、情境和语言特点传递给读者。

二、文学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还需要考虑作品整体的文学美感,翻译不仅需要传达原作的内容,还需要尽可能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氛围。

在文学层面的研究中,需要考虑诗歌的韵律、叙事的结构、语言与情境的契合等方面。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同样的写作素养,对原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三、文化层面的研究文化差异是影响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学翻译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表达和传达原作中的情感和情节。

在文化层面的研究中,翻译需要考虑文化内涵、文化背景、文化习俗等因素。

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背景,以便能够准确、恰当地将原作转化成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和文化形式。

四、社会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经常涉及到社会问题与文学作品的分析。

在社会层面的研究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原作中议题的时效性、政治性等因素。

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观念、认识和价值观念,以便更好地将原作中的观点传达给读者。

五、心理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情感和思想,因此,翻译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把握原作中的情感表达。

在心理层面的研究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原著作者的心理状态、角色性格、情感表达等因素。

只有对原作中的心理表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领悟,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成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

论比较文学发展中的翻译转向

论比较文学发展中的翻译转向

论⽐较⽂学发展中的翻译转向
论⽐较⽂学发展中的翻译转向
王伦;孙静艺;
【期刊名称】《短篇⼩说:原创版》
【年(卷),期】2014(000)04Z
【摘要】<正>⼀、⽐较⽂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世界上的⼈们互相接触多了,就会⾃然产⽣互相了解、互相认识和互相学习的愿望,如果没有互相了解和认识的兴趣就谈不上⽐较⽂学,美国著名⽐较⽂学家厄尔·迈那教授(Earl Miner)指出:"需要了解是⽐较诗学之母。

"⽽翻译是跨⽂化交流中的必要⼿段,因此翻译在⽐较⽂学中的作⽤举⾜轻重。

(⼀)⽐较⽂学的发展"⽐较⽂学"⼀词最早出现于法国1816年出版的《⽐较⽂学教程》⼀书,该作品汇集了有关古典⽂学、法国⽂学、英国⽂学等⽅⾯的⽂学作品,在书中,作者⾸创了⽐较⽂学这⼀新词,展⽰了作者的世界主义
【总页数】2页(P.15-16)
【关键词】⽐较诗学;法国⽂学;厄尔;叶绪民;谢天振;世界⽂学;巴斯奈特;乐黛云;⽐较⽂化;中外⽂学
【作者】王伦;孙静艺;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正⽂语种】英⽂
【中图分类】I0-03
【相关⽂献】
1.⽐较⽂学未来发展之路——世界⽂学与⽐较⽂学变异学 [J], 曹顺庆; 李斌
2.⽐较⽂学还是⽂学⽐较?——也谈⽐较⽂学的世界眼光 [J], 陈晶晶。

第3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3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与比 翻较 Chapter 译文 研学 究
Three
本讲纲要
一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二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三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四 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 视角
导言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翻译文学国别归属、翻译文学史、 文学翻译史
文化意象的失落、 扭曲、变异
“翻译总是一种创 造性叛逆”
译介学
对20世纪国际比较文学 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
西方对东方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的重视
进入20世纪 开始较多地翻译出版中国文学作品和文 化典籍
20世纪后半叶 中日韩印为代表的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
大多不谙东方语言的西方比较文学家 意识到了翻译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对翻译的研究。
例:阿·托尔斯泰的名作《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 是“Road to Calvary”,英译者故意用一个含有具 体象征意义的地名“Calvary” ,代替了俄文中那 个泛指“苦难、痛苦”的普通名词“мука”。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节译与编译 二者都属于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混杂难分。 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为与译入国的习惯、风俗 相一致,为迎合译入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 于道德、政治等方面因素的考虑,等等。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转向的实质 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 文化研究
都质疑学科的边界, 都开创了自己新的空间 都关注权力关系和文本生产 都认识到理解文本生产过程中操纵因素的重要性
相必 遇然
因此这两个学科的学者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更富有成果的合作。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界的新研究课题
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层面 更深刻、更具体的阐释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文化更重视翻译,翻译进来 的东西多,而有些国家的文化则相反? 哪些类型的作品会被翻译?这些作品在译语系 统中居何地位? 我们对每个时期的翻译传统和翻译规范有何认 识?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关键词: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跨文化交流,文学传播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世界文学的快速发展,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不仅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还涉及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本文将概述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现状、方法、成果与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意义和方向。

文献综述近年来,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与接受、翻译的创造性与忠实性、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与对策等问题。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对比较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和复杂性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对翻译实践中多元文化的等。

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翻译研究通常采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

文本分析翻译文本的内在特征、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者的主体性等;比较分析则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及其翻译,揭示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与共性;历史分析则探究翻译历史的发展演变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成果与不足研究成果方面,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与实践经验。

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译者的身份认同以及读者接受等问题的探讨,该研究为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如对比较文学翻译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对翻译实践中多元文化的等。

结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是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关键词、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成果与不足以及结论等方面对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

尽管该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未来研究应加强对比较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和复杂性的认识,翻译实践中多元文化视角的介入,以及拓展对新兴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提供更多启示与实践指导。

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注解”研究——兼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副文本的作用

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注解”研究——兼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副文本的作用
Wei and Jin Poetry. As a whole,his verse was marked
by love of nature. . . [3]148 ; 对 孟 浩 然 的 介 绍: Meng
Haoran (689—740) was the eldest representative of
Plain and bring back the two captive emperor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 Hui Zong dated 1082—1135
and Qing Zong who reigned 1126—1127 ) , he was
化“ 走出去” 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诗词应该如
翻译过程中除译作外增加的相关信息,其方式包括
例值得学习? 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中国自古有
《 中诗英韵探胜———从〈 诗经〉 到〈 西厢记〉 》 里就
何更好地“ 走出去” ,有哪些常用的策略,有哪些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解
读尤其如此,如曹植的《七哀》 《七步诗》 等,如果不
mum and mountain reveals his own character, pure
righteousness accounts for the poem’ s splendor and
[3]68-69
等。 这样 的 评 论 性 话 语 基 本 上
都有相关诗句予以佐证,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彰显
本”
[1]
。 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典诗词在世
典诗词的翻译而言,有必要为译文读者提供一个相
对自足的解读语境。 当然,很多译者已经注意到构

浅谈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观

浅谈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观

浅谈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观作者:谢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3期摘要:翻译一直是当下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传统的翻译存在着诸多弊端。

译作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翻译作品,是一种操纵的文本,不能等同于原来的文本。

本篇文章重点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角度探讨了翻译的发展,和传统翻译的不同之处以及比较文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外语翻译;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观[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1翻译是最为重要的媒介之一,著名学者康德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随着文学文化密切的往来,各民族文学交融,趋势渐深。

他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世界文学”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影响深远,成为后世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典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康德提出的这个概念来看,翻译从这一角度催生并推动了比较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翻译与传统的文学翻译很不一样,传统的文学翻译中国国内注重化境,三美原则等,西方注重对等,等值,等效等,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怎么译和怎么译的好,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比较文学论,2010]在比较文学的论述中,他认为译文的对比应该关注以下的问题:第一,将翻译的作品与原文本相比较,看是否有改动,如增加,删减等,以“看出译本所给与的原文之思想和作风的面貌,是逼真到什么程度,……他所给与的(故意的或非故意的)作者的印象是什么”;第二,将同一作品不同时代的译本进行比较,以“逐代地研究趣味之变化,以及同一位作家对于各时代发生的影响之不同”。

20世纪50年代,比较文学翻译中有观点提出,无论一本翻译文本好坏与否,是否完全正确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都具有研究的价值。

即使是坏的文本也能传达时代的价值和生命观。

忠实的翻译工作者毫无意外会让人们更多地接触到世界文学的发展情况和现状,但真正的翻译家却未必原封不动的逐字翻译,而是在自己认为需要的情况下改写译文,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精品]中西翻译史

[精品]中西翻译史

第一章当代研究视角下的翻译史1. 翻译产生是出于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2. 宗教典籍的翻译持续了上千年,而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译者们确立了对翻译的基本认识,这包括翻译的性质,基本的方法,质量标准等等。

3. 文学翻译在传播文化、丰富本国文化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探讨翻译的作用、方法。

4. 非文学翻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增多,使翻译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一个专门的职业领域。

第二章中国翻译史的分期1.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转向与三个根本性的突破指的是什么?两大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三个根本性突破:从一般层面上的语言间的对等研究深入到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关注译作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不再把翻译看成是语言转换时的孤立片段,而是将它放在文化语境中去研究;(Page 32)2. 为什么说1898年正式拉开了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的帷幕?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催热政治小说翻译;严复提出”信、达、雅“;林纾版《巴黎茶花女遗事》(Page 36)第三章中国的佛经翻译1. 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特与著名译者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无原本,凭外来僧人的口授;译者多是外来僧人,因此译经往往合作完成,即”集体翻译“,总体的翻译水平不高。

由于没有政府的支持,译作零星。

译本中有详细的注释。

由于缺乏经验,一般采用直译。

(Page 47-48)译经的始创者安世高2.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与著名译者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脱离了私人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译场有了较细的分工;传译与讲习相结合,因此使翻译带有研究性质;原本往往不止一种;理论与技巧加强:五失本、三不易、八备说、依实出华等。

第一个中国译者道安,鳩摩罗什3. 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与著名译者译者不再进行讲习研究,单独进行翻译,译场规模较前一阶段小了;译场分工完善,对于译者能力极为挑剔。

佛经翻译之巨星玄奘4.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翻译方法对佛教的中国化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借用道家概念来类比佛经概念,很容易为中土人所接受,这使印度佛教找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结合点,也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论翻译视域下的文学研究——从“翻译匠”谈起

论翻译视域下的文学研究——从“翻译匠”谈起

On Translation--oriented Literary Studies 作者: 李小蓓
作者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30
出版物刊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3-10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文学翻译;文学研究;诠释学
摘要:对于文学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学研究是从事文学翻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主要以诠释学为理论基础,在肯定作者本意的前提下,论证了文学研究的必要性,指出文学研究可以有效地修补译者和作者在历史文化背景和个体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距。

在文学翻译的视野下,源语世界的文学研究重在对各种批评方法的合理利用,而译语世界的文学研究则有助于提升译者的文学和语言素养,二者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为作品神韵的传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

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

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
杨春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5(023)005
【摘要】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只是作家完成的一堆印刷符号,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空白,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将其具体化,实现作品的意义.从翻译角度来看,译者首先是原文文本的读者,译者的阅读是翻译理解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文本因其偏重诗学编码,语义模糊,信息不确定,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不同于非文学文本的理解方法,应该遵循从部分到整体循环往复的原则,还要兼顾共通性与多义性的原则.
【总页数】2页(P122-123)
【作者】杨春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H355.9
【相关文献】
1.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 [J], 史倩
2.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语际转化 [J], 付晓丹
3.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四川宋瓷博物馆文物名称翻译为例 [J], 王彦文
4.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以四川宋瓷博物馆文物名称翻译为例 [J], 王彦文
5.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化负载词英译方法——以电影《芳华》字幕翻译为例 [J], 管莹莹;陈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陕西外国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以代表性学者为例

当代陕西外国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以代表性学者为例

114《名家名作》·研究外国文学研究是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迈入快速发展阶段,怎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新模式成为学界关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以来,陕西外国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逐渐取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术资源更加丰厚,理论视野更为宽广,研究方法也愈加多样。

陕西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在对传统的文学研究范式进行传承的同时,也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学界前沿问题,以创新精神走出了风景各异的学术研究道路。

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成果丰厚的今天,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如何进一步建设好外国文学研究这一学科,如何进行外国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值得当代陕西外国文学研究者倾力思考。

一、焕发生机的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12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1980年11月,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正式成立,汇聚了一批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在陕专家学者,陕西外国文学研究自此也正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老一辈陕西学者紧扣时代脉搏,重新把握文学与政治的正确关系,将文学研究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相统一,采用多样化方法展开文学研究。

马家骏教授聚焦苏俄文学,出版了相关专著,并参与编撰了一系列外国文学教材,发表了多篇关于有关外国文学教学经验的文章。

雷成德教授深耕苏俄文学,积极开展译介学研究,创作了一批超越文本和翻译技巧且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苏俄文学理论译本。

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第一任会长周骏章关注英法德文学,发表了一系列富有介绍性和针对性的评述文章。

张成柱将自身对法国当代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评介同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为当时的文学译介提供了有效指导。

曹汾密切关注日本文学领域,并对唐代中日文学艺术交流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该时期,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苏俄文学研究在彼时陕西省的外国文学研究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马家骏、雷成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极为注重苏俄文学译介,对大量苏俄文学作品展开详细介绍,强调文学研究的现实功用色彩。

如何认识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如何认识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如何认识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乔莹洁
【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S2
【摘要】运用实例,对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媒介作用以及对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特征:即以"翻译文学"为研究对象,以翻译文学本质和翻译文学史为研究内容等进行概述。

通过分析比较文学对翻译文学本质的认识及其在翻译文学史研究方法上的特点,阐
明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之间互相依存,交叉融合的密切关系。

【总页数】3页(P46-48)
【关键词】媒介;文学翻译;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
【作者】乔莹洁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论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 [J], 王伦;孙静艺
2.试论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 [J], 章亚琼
3.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之关系管窥 [J], 陈可培;尹波
4.使命的交融: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变迁 [J], 赵宏惟
5.浅谈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 [J], 张广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符号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符号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符号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白丽梅;曹进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从符号学的角度开展翻译研究,有利于揭示语言符号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也有助于译者在翻译中有效地运用这三种符号学意义,提高翻译质量.符号学理论背景下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解码过程,解码又是一个意指过程,翻译的最高标准即再现源语符号系统的全部信息,全部信息既包括形式也包括意义.【总页数】3页(P172-174)
【作者】白丽梅;曹进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因素探索——评《跨文化视野下的英汉翻译教学研究》
2.符号学视野下“妹娃儿”身份仿拟萌属性研究--以湖北恩施利川《龙船调》为个案研究
3.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更优范式——读《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
4.符号学视野下的具有文化内涵词语的翻译策略
5.符号学视野下抗疫纪录片的人民性文艺符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助手——对两部索引的比较

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助手——对两部索引的比较

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助手——对两部索引的比较
李伟民
【期刊名称】《辞书研究》
【年(卷),期】1997(000)005
【总页数】3页(P97-99)
【作者】李伟民
【作者单位】四川粮食学校!成都6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比较文学研究边界问题(专题讨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五大难题 [J], 林精华
2."涟漪式"发展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 [J], 禹权恒;江桐
3.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杨周翰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及启示 [J], 闫杰
4.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中学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J], 赵莉娟
5.中学教师的得力助手──略评两部数学辞典 [J], 陆嘉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史倩(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 河南周口 466001)[摘 要]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又有了新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研究。

译介学作为比较文学视野下迥异于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是从跨语言、跨民族的角度,从文学和文化的层面来研究翻译这一实践活动的,对于“文化转向”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文学翻译一、引言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以对具有跨越特征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自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翻译研究。

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成为比较文学(译介学)的一个自成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分支。

然而,随着中外翻译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翻译研究究竟应该自成一派还是被视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问题,仍然有很大的争议。

译介学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

从宽泛意义上来讲,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

在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人对比较文学的认识还不清楚,对于把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联系在一起也表示不可理解。

很多人至今尚未弄清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何关系,或者说不明白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何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译介学和翻译研究这两门学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何为译介学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研究(谢天振,1999:1)。

其意思是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及其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研究。

也可以说,译介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

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神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天振,1999:1)。

由此可见,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语言、文字与文学性相结合的部分,主要指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以及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也是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

由于原语和译语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各自社会的文化载体,译介学从文化角度入手对翻译研究进行审视。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译介学也因此越来越受到比较文学研究学者的重视,成为比较文学中的热门分支学科之一。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与译介学古今中外,传统的翻译研究都普遍认为翻译的实质就是语言间的转换,是语言运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是把一种文字材料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的过程。

由此可见,传统翻译研究视任何翻译行为的实质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意义对等转换,视对原文语言的对等转换为传统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文化理论家伊塔玛·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化转向”,改变了人们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研究视点从“以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本为中心”,研究内容从“如何译”转向“为何译”、“为何如此译”等方面上来,注重异语文化对翻译的操纵。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勒弗菲尔、巴斯奈特等比较文学学者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比较文学的视角和方法。

并且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人们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每种语言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而作为对另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的活动——翻译以及在此活动中产生的误译,也即对另一种语言的误解与误释,就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

(谢天振,1999:196)因此就要求翻译者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中国现代文学所做出的贡献与我们本民族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翻译史上,在译介文学作品方面一个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当属晚清时期的林纾,他不懂外语但却成为闻名中外的翻译大家。

再如: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出版于1940年,吸引了几代读者,在翻译圈内占据近半个世纪的地位,直到1989年才有另一个新译本问世。

谢天振先生认为,尽管现在新译本很多(至少5个),但是新译本是否真能超出旧译本仍有待时间的检验(1999:148)。

该译本之所以如此富有生命力,除了傅先生优美的文笔,地道的译文以外——小说中的中国化倾向十分明显,如美国南方的人物与地点都统统“穿上中国服装”,从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

如南方庄园主的口里可以说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中国先哲的名句格言,而且出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十足的“牌楼、大地主、营丁”等词语。

因此译语读者面对大量的中国化的信息,恐怕会觉得在读一本中国的近代故事,而不觉得在读一本关于美国内战时期的小说。

翻译永远是对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译者只有尽可能接近原作所反映的艺术现实,并在译作中创造性地加以“再现”,才能使译作成为一件堪与原作媲美的艺术品。

当然,若译者只精通原作语言而不了解原作所描写的生活,不熟悉作品中的人物,不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者缺少对原作内涵的感悟力就不可能胜任文学翻译工作,则不可能呈现给读者一部与原作具有大致相同价值的译作。

因而就要求译者必须对原作进行重新创作,凭自己的创作天赋来再现其艺术魅力。

并且,从译介学的研究角度看,文学翻译毫无疑问是再创作,是译者在翻译的范围内进行的。

这种再创作的结果就是把外国文学作品变成本国文学作品,同时还要保留其在原民族文学中的地位。

一部译作,如果不能作为艺术品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那它就不会融入并成为译入语国家的文学作品。

同样,如果不能保留其原民族作品的地位,它也就不能被称为译作。

可以说,文学翻译不仅延长了原作的艺术生命,又赋予它第二个生命。

因而,译介学研究的实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是把翻译研究置于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民族和文化的背景之下,审视和阐发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是如何交流的。

它的兴趣并不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不去研究翻译的标准和不同的翻译方法,而是把翻译中涉及的语言现象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

强调翻译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印象以及其艺术效果是否与原文有等同性和相同的感染力,翻译作品其影响与效果是否与原作品有一致性还是另有独创性,抑或是没有达到原作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四、结语正如前面所说,译介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它研究的是翻译的结果作为历史事实的译本,而不是翻译的过程。

译介学描述分析译本,比较同一个作品的各种译本,但不是如传统翻译研究那样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评论其优劣;不是对翻译过程进行规范,而是从更广阔的背景上136网络条件下英语课程资源的充分运用 ——浅议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张晓蓓(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 河南商丘 476000)[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网络条件下英语课程资源的充分运用,以及该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从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特点着手,将传统英语教学和网络条件下的英语教学进行了比较,更加突出了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优越性。

[关键词]网络;课程资源;优越性根据近些年我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综合情况报表显示,英语能力测试的过关率均不足50﹪,由此可反映出当前那种传统的基于课堂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模式是存在着缺陷的。

学生除了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习英语,课余也没有什么语言氛围,教学效果普遍不佳。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网络资源可谓是最为丰富、快捷的信息,最具时效、生动的链接,并具有无穷无尽的图、文、声多媒体资料。

这些特点都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所以网络条件下充分运用课程资源十分有利于构建英语学习的理想环境。

网络课程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授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新课改的号召之下,高职高专院校也起动了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资源,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学生成为多技能人才的规划。

而作为对外沟通工具的英语,更应该赶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所以,英语教学改革应该在网络教学发面迅速开展起来。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另一种是通过网络课程。

目前中小学应用较多的是多媒体课件方式,高等院校则两种方式都很常用。

为了真正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来促进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达到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目的,在教学中应当来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才能使之有效地发挥作用。

而对于新时期下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们,他们必须接受并达到的是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的付诸于实践,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更应该将网络与课程充分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网络课程的理论基础网络课程则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应当包括教学资源(以及学科资源网站)。

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真正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网络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例如分工或并行开发的需要)有时也把教学资源独立出来,甚至将它与网络课程并列,称作“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

这时应当特别注意:这种区分只是开发过程中分工的需要,而网络课程原本是应当把网络资源(以及学科资源网站)包括在内的。

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五种基本特征中,最重要的、本质的特征是前两种,即“交互性、共享性”。

其余三种皆是由前两种派生出来的。

换句话说,只要是网络课程就必须具备这两种主要的特征,否则不成其为网络课程。

所以如何体现二者本质的特征,在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

人机交互要求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测试;师生交互要求师生应有网上互动(例如网上辅导、答疑、谈心、讨论);生生交互,要求学生之间或在小组内、班级内的在线讨论和协作交流。

网络课程的共享性需要有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

所以一般认为,“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