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合集下载

24_闲话幽默(译文对比分析)

24_闲话幽默(译文对比分析)

enough to make one at ease,
amused or entertained.[2]
幽默是智慧、 学识、机敏的结 晶,幽默在我们 社会、家庭、工 作、学习、生活 中不可或缺。
Humor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wit, knowledge, and resourcefulness. It is also indispensable to our work, study, family, society, and life in general.
举地驳倒了对手的观 readily refuted his
点。
opponent’s fallacy with
a bit of humor.
幽默是家庭生活
Humor is also the
的润滑剂,它有助 lubricant of family life. It
于稳定情绪,使气 helps to ease nerves and
恩格斯认为,幽默是智慧、教养和道德感的表现。 它具有干预和愉悦生活的功能。幽默本身是轻松的, 获得幽默却需要繁重的劳动;幽默本身是愉快的, 具备幽默的素养却需要艰苦的努力。
The German writer and philosopher, Engels, believed that humor is an indication of wit, upbringing, and sense of morality. Humor functions to enrich life and make it more joyful. Humor is inherently relaxing, but to acquire it takes hard work. Humor itself is entertaining, but cultivating a sense of humor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s.

水调歌头英译的对比分析

水调歌头英译的对比分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水调歌头英译的对比分析包镝 北华大学外语学院摘 要: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秋词,词中描写了诗人在中秋之夜的抑郁惆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态度。

本文通过对Turner和许渊冲两位翻译家对《水调歌头》的不同翻译,总结出两种翻译所达到的不同翻译效果。

关键词:水调歌头;对比分析作者简介:包镝,男,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92-01一、前言苏轼的《水调歌头》写于丙辰年间,丙辰为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

苏轼当时被贬密州,远离朝廷亲人,故写此词以表怀念之情,子由是诗人的胞弟苏辙的字,子由比诗人年少两岁,两人七年未见,因此此词也是诗人兼怀子由之作。

许多国外的学者对《水调歌头》十分感兴趣。

Turner 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以典型几句译文对比Turner和许渊冲两位对于《水调歌头》的英译版本(以下简称T译、许译),并加以分析。

二、《水调歌头》不同英译的对比分析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T译:When did this glorious moon begin to be?/ Cup in hand,I asked of the azure sky.许译:How long will the bright moon appear?/Wine-cup in hand,I ask the sky.两种译法中典型的差别有两处,第一:glorious和bright之间的不同,在这里,笔者认为glorious要比bright更加高明,因为glorious还有壮丽辉煌之意,较bright更能突出中秋之夜景色的美好。

第二:azure的使用。

azure意为天蓝、蔚蓝,但笔者认为此处的azure不必刻意添加,因为时间已是夜晚,蔚蓝的天空其实并不可见,“青天”实为诗人心中所想,简单的sky已足够。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元素。例如,对于《红 楼梦》中特有的称谓和习俗,霍克斯采用了音译或直译的方法,尽量传递原文的 文化内涵。而杨宪益的译本则更加注重对原文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对译,他采用了 一系列归化策略,使译文更贴近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
01 引言
目录
02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03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 翻译中的应用
05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 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04 案例一:《红楼梦》 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06 结论
引言
引言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信息、情感和意境,一直是翻译界 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其中,功能对等理论在文 学翻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详细阐述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说明该理论的实际效果。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独特的语言特点转化为译文语言。 在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 格。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在此处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指导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功能和意义。
结论
结论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文本类型与功能 对等、意义表达、作者意图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译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 的信息、情感和意境。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提高译文质量、传递文化信息和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 重要意义。
从读者反应来看,两个译本都受到了不同读者的喜爱。霍克斯的译本更多地 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元素,为英语读者开启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而杨宪益的译本则 更易于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使《红楼梦》的故事在英语世界中得到了更广泛 的传播。

第二章 英汉语言的对比分析

第二章 英汉语言的对比分析

翻译技巧:英译汉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译成句尾封闭式;汉译英时, 要把汉语的句尾封闭译为句首封闭。
第二节 英汉语言的不同点
〔例1〕 I am very happy and grateful to receive your message of greetings. 〔译文〕接到你们的贺函,我十分愉快和感谢。 〔分析〕在表示原因的句子中,英语表态在前,叙事在后;汉语则往往相反, 叙事在前,表态在后。
[译文] 声明宣称:国际经济秩序必须改变,否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差距将继续加大。
[分析] 上述译文采用顺译法,语序与原文相差无几,只是用了一个冒号 ,切开原文的长句,使译句层次了然。
第一节
英汉语言的共同点
[例3]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spectacular phenomena of our generation. It has revolutionized our way of living—and possibly also our way of dying. You may not realize what is happening because it is a piecemeal process. But you can feel the increasing convenienctelevision, telephones, and even insect killers. There is hardly anything that we see, hear, feel or eat that hasn’t been chang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译文] 科技的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为惊异的现象之一。它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 革命性的巨变,可能还改变了我们的死亡方式。你也许意识不到其中的变化——因为 这一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你能感受到飞机、电视、电话甚至杀虫剂所带来的越来 越多的方便与舒适。我们所看到、听到、感觉到和吃到的,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科技变 革的结果。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对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对《落花生》的英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原文的写作目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从而对翻译的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举例对翻译的段落进行了对比分析,反映了译者的期待视野影响翻译目的,职业经历和翻译的基本观点影响期待视野。

这一点对于文本不确定性和语义空白点的具体化十分重要。

【关键词】《落花生》;张培基;刘士聪;接受美学;翻译对比一、原文的介绍《落花生》是中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散文。

他回忆了童年时发生的一件小事。

父亲通过一件关于花生的小事讲述了生活哲理。

原文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信息功能:它描述了童年发生的一件事及花生的特点和用途。

2、审美功能:文章的语言简单朴素清新自然。

语言特点,内容和风格相得益彰,形成了浓厚的艺术吸引力。

3、表达功能: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即便是在动荡浑浊的旧时代,还应保持个人节操。

4、祈使功能:虽然描写的是不起眼的花生,却在字里行间向大家传递了人生哲学。

那就是“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二、两英译本对比分析张先生和刘先生在翻译时都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但他们的翻译风格还是有些不同的。

他们的期待视野影响其翻译目的。

他们的职业经历影响他们翻译期待视野。

张先生和刘先生都曾在出版社做过编辑,都潜心研究翻译事业。

但是不同的是刘先生还有翻译教学的经历。

和张先生相比,他更算的上是一个翻译教育学者。

他投身于翻译教学和其他英语相关的学科研究中。

从以上可以推断出,可能刘先生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规则更加严格,并且会更加的客观,也就是说学术的客观性会比较多,在翻译中自己主观理解的加入可能较少。

这里有一个例子。

原文:“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刘先生译文:“The weather was not very good that night but,….”张先生译文:“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而“天色不太好”并不代表就是要下雨了。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1 引言《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般“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自1955年我国开始翻译这部小说,至今已有几十种译本。

1937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英文系和历史系的海观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翻译《老人与海》的译者。

一般认为,海观的首译独具特点,译者更多地注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增加了许多语气助词进行情感的熏染和环境气氛的烘托。

另一位译者是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的吴劳,他翻译的《老人与海》是国内唯一受版权保护的译本,销量最大,也最具权威性。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有许多指导性的理论,其中尤金·A·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当属经典之一,是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打破了语言学的束缚,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翻译研究。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消除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展现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精神。

2 文献综述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Nid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24).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转引自郭建中,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看《背影》的两个译本

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看《背影》的两个译本

- 225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看《背影》的两个译本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孙强雯【摘要】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其框架,对《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选取的译本为张培基和杨宪益的两个译本,将从词汇、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实现功能对等的方式和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 词汇 风格 文化一、引言翻译是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

在中西各自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翻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纽马克说过,“翻译批评是连接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纽带”。

本文采取的奈达的功能对等作为理论框架,对比研究《背影》两个译本。

二、译文比较分析1.词汇对等。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张译:He urged the waiter again and again to take good care of me. He told me to be watchful on the way and be careful not to catch cold at night. He also asked the train attendants to take good care of me.杨译: He also asked the train attendants to take good care of me. He warned me to be on my guard during the journey, and to take care at night not to catch cold. Then he urged the attendant to keep an eye on me.原文中的这些句子简单通俗,口语地道,例如“小心”、“照应”这样的说法在英语中都有相应的表达说法,译文也用简练的短语“take good care of ”“be watchful ”,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没有用过多的生僻词,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译者达到了词汇上的对等。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词法对比翻译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词法对比翻译

三、汉英词汇视点差异
汉英两民族在思维上差异,表现在语言思维视点上也有 差异——从不同的思维视角来看待同一事物 。其具体差 异如下: 1.汉英修饰词的转换 A. 有时英语修饰词与汉语相反的情况: 抢险车 a breakdown lorry (不等于 a lorry that has broken down) 防暴警察 riot police (即 anti-riot police) 消防队 a fire brigade 打九折 a 10 percent discount 寒衣 warm clothes 候机室 the departure lounge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有其优点,有利于词汇的组合与 灵活运用,但在英译时,由于汉英在形象与喻义、所指 与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稍不注意便可能导致语义不 准确。
1.形象与喻义 形象与喻义
如: (1).现在的问题时抓“落实”,以确保已出台的政 策措施全部到位。 从字面上看,英语的“抓”, “出台”, “到位”都不合此 上下文,这是汉语的形象表达,在译文中要用“使生 效”、“实行”和“执行”才能将英语实际意义表达出 来呢? To ensur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es and measures already introduced, the question now is how to bring them into effect.
自学 teacher himself (a self-taught student)
E. 观察事物的角度或联想意义不一样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着眼于人所在的位置 随手关门——着眼于手 lie on one ‘ s back ; lie on one ’ a stomach -一以后背为准; 仰卧;伏卧一一以面向为准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rabbit ; 蠢得像猪 a s stupid as a goose 雨后春笋 be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F.词语的排列顺序不同 前后back and forth 新旧old and new 冷热hot and cold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优劣势对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优劣势对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优劣势对比摘要:机器翻译软件不断被开发利用,质量不断提高。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对比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质量,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结合实例,分析其优势、劣势,并从中提炼出给翻译学习者的经验建议。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机器翻译人工翻译翻译软件利弊正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后半叶,机器翻译系统应运而生。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也称为自动翻译,利用计算机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一个过程。

如有道词典、谷歌翻译等。

从原理上看,是把语句分成单词,通过机器数据库词典查词,按语法规则分析句意并变换成概念构造,最后借助语言模型生成目标语言。

(杨相苹、张发勇, 2019)由于语言特殊性和多样性,现有的机器翻译软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做不到完全准确的互译。

本文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视角下,结合实例,对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一、关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所谓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就是说翻译时不求字、词、句等文字意义的表面对应,还要做到风格、语义和文体的对等。

通俗的讲就是,在翻译实践中不强求一字一句的同等对应,而要真正的将所翻译的内容,实现语言形式和文化习俗上的对应转化。

翻译目的论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全部或部分信息的源泉,不同于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目的论要求,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以译入语接受者需求为目的,决定采用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的哪一种翻译方法。

二、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对比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时在两种语言之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求文字表面的完全对应,即动态对等,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接近、自然和对等的语言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上,其次是风格上” (Nida,1964:166)。

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的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金瑞、邵华,2018;周润秋, 2018;鲍志坤,2016)。

下面将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方面分别比较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优缺点。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文学翻译的策略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文学翻译的策略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文学翻译的策略作者:史倩倩莫凡来源:《卷宗》2017年第13期所谓功能对等,即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根据文学翻译过程相对优先考虑的因素,本文将按文体对等、篇章对等、句法对等、词汇对等的顺序分析文学作品中翻译的方法和思路。

1 文体对等不同文体的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面对不同文体的作品,译者要自动“切换”至不同的“翻译模式”。

即译员在着手翻译作品之前,首先要定位源语文本的文体,从而确定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即达到源语文本的文体和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对等。

此外,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其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

优秀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会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

既然存在差异,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就不可能完全传达或体现在目的语文本中,译者能做的是尽量减少译文中的文化缺失。

在翻译前,首先通读源语文本,将文章定位为文学类作品。

相应地,种瓜得瓜,译文也一定是文学类作品。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要以“文绉绉”的口吻去措辞、译句、谋篇,而非口语化的表达,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上文学的“烙印”。

2 篇章对等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

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仅单分析语言本身,还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

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上下文语境指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在上下文的特定语境下确定其特殊的内涵。

其语义单位和语义成分要在上下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语义的翻译转换。

例:Often, as his letters show, his powers of expression overflowed the bounds of 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从字面意思来分析原文,得出的译文是“通常,正如他信中显示的,他的表达力超过了他所掌握的媒介的界限”。

《论读书》英文对比分析

《论读书》英文对比分析

《论读书》英文对比分析《论读书》是英国语言大师培根的一篇随笔,文字精练,含义深邃。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更是干净利落,无以复加,语气流畅、地道,把培根挥洒自信的口吻也传了过来,真可谓译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读了《论读书》的原文与译文后,本人感触良深。

因此,本文将从英汉语言、美学及文化三个方面评述《论读书》一文,以对英汉对比与翻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1 英汉语言方面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英汉有各自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语体风格,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英文时要考虑到不同语言的特点。

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只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

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

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则放手意译。

”①比如英语中句子较长,汉语中句子较短;英语中被动多且句子一定有主语,汉语中主动多且句子可无主语;英语中名词、介词多;汉语中动词较多,尤其是“的、地、得、着、了、过”在译成汉语时,能省就省,否则就使译文显得不成熟(childish)。

《论读书》原文总字数503,句数19,标点91,而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总字数612。

句数17,“之”字20个,“者”字12个。

而最为突出的是英文中有很多of之类的介词,几乎每句话都有,但译文中未出现一个“的”字和一个口语词,这是最让我感慨佩服之处。

比如原文中第六句Crafty men contempt studies,simple men admire them,and wise men use them;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and above them,won by observation,王译为“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外,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这就做到了恰倒好处。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长难句翻译的实践报告》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长难句翻译的实践报告》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长难句翻译的实践报告》一、引言翻译作为语言之间的桥梁,旨在实现信息、文化和语言的交流与互动。

在长难句的翻译过程中,功能对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长难句翻译中的应用与实践。

二、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义、语用和文体上的对等。

这一理论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原文的形式,更要关注原文所传达的信息和意图,力求在目标语中实现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三、长难句翻译的难点长难句因其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等特点,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理清句子结构,把握关键信息,同时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译文流畅自然。

四、功能对等理论在长难句翻译中的应用1. 语义对等:在翻译长难句时,首先要确保原文与译文在语义上的对等。

这需要翻译者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把握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使译文在语义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2. 语用对等:除了语义对等,翻译者还需要关注语用对等。

这要求翻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用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3. 文体对等:在长难句的翻译中,文体对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翻译者需要关注原文的文体、风格和语气,使译文在文体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一篇包含长难句的英文文章为例,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语义、语用和文体对等方面,展示功能对等理论在长难句翻译中的实践效果。

六、实践总结与展望通过上述实践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功能对等理论在长难句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翻译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提高长难句的翻译质量和效率。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翻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变化,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翻译技能和素养,以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交流和语言传播。

Google翻译与有道翻译软件公示类文本翻译对比分析

Google翻译与有道翻译软件公示类文本翻译对比分析

Google翻译与有道翻译软件公示类文本翻译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19-04-22T11:29:30.29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作者:乔丹[导读] :近年来,在线翻译软件的使用愈加普遍,本文针对比较受大众肯定的Google翻译和国内词典软件有道词典中提供的有道翻译两款在线翻译软件进行研究,分析在对同样的文本进行翻译时两个软件在各方面形成的对比,意在为人工翻译能够更好的借助软件完成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吉林大学,130000)摘要:近年来,在线翻译软件的使用愈加普遍,本文针对比较受大众肯定的Google翻译和国内词典软件有道词典中提供的有道翻译两款在线翻译软件进行研究,分析在对同样的文本进行翻译时两个软件在各方面形成的对比,意在为人工翻译能够更好的借助软件完成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Google翻译;有道翻译;软件;对比引言语言翻译是世界各国互相交流、交往的基础,自古以来,为使得不同国家的人顺利的交流,人们从未停下对于翻译的探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机器翻译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机器翻译利用机器翻译系统将人类的语言翻译法则转变成计算机的运算法则,根据这样的法则将所输入的原始语言转化成所要翻译的目标语。

自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在这一领域的不断探索。

70年代后,世界各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进人90年代以后,随着电脑的不断升级换代,机器翻译的文字处理能力随之增强,同时由于商业生活的信息化使得企业对机译需求不断增大,国内外许多计算机开发商陆续推出了机译软件。

目前网络上各种不同的翻译软件不下几百种,更为大众所熟知且接受的包括Google翻译、百度翻译、必应翻译、通用翻译、有道翻译、灵格斯等等。

该类在线翻译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翻译服务领域,甚至语言教育领域,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利用软件来辅助人工翻译可以大幅提高翻译效率,在众多翻译软件中,选取什么样的软件来做辅助也是译者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

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一、引言在语篇理解中,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

(Halliday,1976:31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是语篇中某一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指称意义相互解释。

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照应就是用简短指代形式表达上下文中已经或即将提到的内容,使语篇在修辞上言简意赅,结构上更加紧凑。

(邵志洪,2005:97 ) 英汉翻译中,语篇或语义照应关系是译者考虑重点,第三人称代词是语篇层面上照应重要表现形式。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二、韩礼德照应理论韩礼德认为,照应性可以指导读者从某个方向回收理解有关语言成分所需要的信息。

照应可为句子层面上,也可是语篇层面上。

句子层面上照应对语篇衔接意义不大;语篇层面照应表现为照应使发话者通过语言手段来指代语篇中所涉及实体、概念或事态。

从语用功能角度看,照应可以分为外指和内指两种。

外指照应指语篇中某个成分参照点存在于语境中;内指所指内容可以在文章中上下文找到所指对象。

照应就是行文中前后语言对应关系,根据照应所指意义位置不同,内指照应包括两种。

前指照应在文中所指内容可以在指代词的前面找到,同理,后指照应在文中指代的意义应位于指代词的后面,相比之下,前指照应在英汉语篇中承担了大部分语篇衔接功能。

因此,内指照应中前指照应就成了照应关系和翻译方法研究重点。

Halliday 根据指代对象不同,又将照应划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在这三种照应中,人称照应较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使用更多,对英汉翻译影响也更大。

而人称照应中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又主要体现在前指照应上,语言学又把前指照应划分为表层前指和深层前指。

表层前指,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是由该种语言的语法和句法结构特点决定的;而由语境、语用因素控制的前指,即为深层前指。

(朱永生,2001:89 )本文从表层前指和深层前指两方面,探讨第三人称代词中英文对比分析和中英文翻译方法。

《2024年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2024年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分析自然语言的新视角。

在语言对比分析中,偏正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均有所体现。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偏正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复杂性。

本文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以韩礼德为代表,注重语言在社会功能、意义和文化语境中的运用。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语言被视为一种资源,人们通过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为本文提供了分析偏正结构歧义的理论基础。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差异1. 英语偏正结构的特点英语偏正结构以名词短语为主,通常由限定词、形容词、名词等组成。

在英语中,偏正结构的语序相对固定,通常为定语在前,名词在后。

然而,由于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以及复杂的句法结构,使得英语偏正结构在表达上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也容易导致歧义的产生。

2. 汉语偏正结构的特点汉语偏正结构以短语和句子为主,其语序与主谓结构密切相关。

在汉语中,定语通常位于名词之后,这种语序与英语截然不同。

此外,汉语偏正结构的表达更加注重语义的连贯性和语境的依赖性,这使得汉语偏正结构在表达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同时也增加了产生歧义的可能性。

四、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对比分析1. 语义歧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同一偏正结构在两种语言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理解。

例如,“red car”在英语中可能被理解为“红色的车”,但在汉语中则可能产生“红车”或“一辆红色的汽车”等不同的理解。

这种语义歧义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2. 句法歧义句法歧义是指由于句法结构的不明确或复杂导致的理解困难。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的句法歧义都可能存在。

例如,在英语中,“the girl with a red hat”可能被理解为“戴着红帽子的女孩”或“那个女孩有一顶红帽子”,而在汉语中,“穿红衣服的人”也可能因为语境不清而产生歧义。

唐诗《回乡偶书》及其英译的语篇功能对比分析

唐诗《回乡偶书》及其英译的语篇功能对比分析
文章中也深 入探讨 了语 篇 和翻译 的关 系 。
( e nom t n 系 统 , N w If ai ) r o 即信 息 (n r t n 系统 ; If ma o ) o i
还 有一个 是衔 接 ( o ei ) C h s n 系统 。 o
本 文 以系统 功能 语言 学 为理 论 基础 . 主 位 系 从
用价值 。如我 国学者徐 盛桓讨 论 了主位 述位及 其之 间 的照应模 式 , 一个 方 面介 绍 了现 代语 言 学意 义 从 的语篇 照应 关系研 究Ⅲ 胡 壮麟 、 : 彭宣 维 等人讨 论 了
语篇 功 能使 语 言与语 境 发生 联 系 . 说话 人只 使
能生 成与情 景相 一致 和相称 的语篇 。语篇功 能主要
唐诗《 回乡偶 书》 及其英译 的语篇功能对 比分析
朱娟 娟
( 京 航 空航 天大 学 , 苏 南京 2 0 1 ) 南 江 1 0 6
摘要: 语篇 功 能主 要 由三 个语 义 系统 构 成 : 主位 系统 , 息 系统 , 信 衔接 系统 。 贺知 章 的 《 乡偶 书 》 诗原 文 和 其英 回 一 译 文 , 主 位 结 构和 信 息 中心 等 方 面 , 常相 似 , 在 非 而在 衔接 的表 现 方 面 , 则存 在 明显 的 差 别 。 说 明 主住 和信 息结 构 可 以 作 为分 析评 价 古 诗英 译 文 的 标 准 之 一 。 关键 词 : 回 乡偶 书》 英 译 ; 篇 功 能 《 ; 语
对回乡偶书三个英译文的语篇分析表明在由此我们也可发现主位和信息结构可以作为主位结构和信息中心方面英译文与原诗是非常相分析评价古诗英译文的标准之一而译者恰当地使用似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第 1 1卷第 1 期

简单句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简单句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 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 吵。
• 树状和竹状
• e.g. 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a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 【分析】 ① 该句为简单句不过附属成分多,中文翻译无法用一句长简单句表达,因为会 很难断句并造成理解困难。最后将其划分为几个意群,由多个短句表达。 ② al Qaeda 基地组织
/The American economic system is, /organized around a basically private-enterpris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in which consumers largely determine what shall be produced /by spending their money in the marketplace for those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they want most.

项目2 英汉语言对比与常用翻译方法之直译与意译

项目2 英汉语言对比与常用翻译方法之直译与意译

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愉快地重新进行这次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
兴。
学习任务
(二) 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性 3. 英语是静态(static)的语言,汉语是动态(dynamic)的语言 英语有少用谓语动词或者是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而汉语则多使用动
学习任务
语言对比是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一。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的异同 对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历来为人们所关注。通过在词汇、句子结构、语篇衔接及思维差 异等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有助于翻译策略的选择。
一、词汇对比
(一) 词汇结构对比 (二) 词汇意义对比
(三) 词汇表达能力对比
“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
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衔接(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上的连贯(coherence)。 英语重“形合”,因而往往用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依靠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以达 到语法结构的完整性,并使用表现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如and、but、so、however等)、关 系词(如that、which、who、what、how等)、介词(如of、to、with、on、about等),特 别强调句子成分之间的从属、修饰、平行、对比等关系,句子的外形很严谨。
学习任务
一、词汇对比 (一) 词汇结构对比 2. 汉语词汇结构 汉语的词汇没有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词语、词序及内在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含
义。比如,汉语中的“老王”和“王老”的意义就大不相同;“丫头”和“丫头片子”的语
气也存有差异;“父亲”和“老爸”也存有感情色彩的不同等。 所以,在英译汉时,一般要通过加词和变换说法的方法来体现英语中的形态变化;而 汉译英时,则应该用英语的各种形态变化来体现汉语的时态、语态、情态和语气等。如: In the evening,after the banquets,the concerts and the table tennis exhibitions,he would work on the drafting of the final communique. 晚上在参加宴会、出席音乐会、观看乒乓球表演之后,他还得起草最后公报。(添加动

汉语“什么”和英语“What”的对比分析

汉语“什么”和英语“What”的对比分析

摘要:英国留学论文汉语的“什么”和英语的“what”在各自的语言中都是常用的词语,在语义和用法上,二者有同有异。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两个词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根据困难层次模式预测英语为母语者学习“什么’,时的学习难度。

关键词:什么;what;对比分析一、引言语言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是将两种或两种以L的语言的系统进行比较,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最’产主要用来进行语言研究,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对比分析被运用到语言教学中来。

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FrieS指出:最有效的教材应该是以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述和仃细对比为基础户Fries的学生和后来的同事Lado提出了著名的语言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AnalysisHypothesis)。

Lado说过:“一个对外语和学生母语进行过比较的外语教师,将能够更好地了解真正的问题所在,并能设法解决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有名的公式:(「」的语中)与学习者母语相似的成分对他来说是简单的;与其母语相异的成分对他来说是lkl难的。

〔沙从这些观点中,可以推导出这样的一此含义:我们可以对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和川的语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分析中的差异,我们可以预测可能引起学习者困难的语言项目和学习者可能犯的错误;在考虑如何处理课程和教材的相关项目时,我们可以参考这些预测;对于这些相关的项口,我们可以利用强化手段来克服母语负迁移,帮助学生建立目的语的新习惯。

对比分析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和中期达到顶峰,在力法卜也形成了t套较为严密并且行之有效的对比分析工作程序。

多数的对比分析研究都按照这样的四个步骤进行:描写:对学习者的母语和l:I的语进行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选择:选择进行对比的语一言项目;对比:对选择的语言项目进行对比,认定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测:在对比的基础卜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偏误进行预测。

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

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

2332018年28期总第416期ENGLISH ON CAMPUS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文/苗勤【摘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方法,但由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二者在修辞手法上也存在着差异。

本文借助大量实例对英汉修辞进行对比分析,接着探讨了英汉修辞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英汉修辞;对比;翻译【作者简介】苗勤,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一、引言修辞是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的表达效果具有独特的作用。

修辞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活泼优美、新颖独特,加强语言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提高表达效果的语言艺术。

二、英汉修辞的差异性首先,从语言及文字形式角度看,英语是表音文字,是由26个字母构成的,属于印欧语系;汉语是表意文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汉藏语系。

其次,从词汇及读音角度看,英语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重音语言,注重简洁和理性,反对文字堆砌,即使同一个词重音位置不同,这个单词的词性及词义都会不同,甚至一个词可以有多种意思,因此很难做到词的对称和音韵的齐整。

汉语是一种具有严谨的四声系统的声调语言,音、形、义可以统一于字上,结构上易于整齐划一,利于工整对仗。

再次,从语言形态学角度看,英语是综合性语言,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达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词汇基本上无形态变化,主要靠词语、词序及暗含的汉两种语言的人民有着不同的民族历史、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这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也会有不同。

比如在中国楚汉战争时期,用“四面楚歌”来比喻四面八方到处受敌,陷入了走投无路、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说英语的国家没有这个典故因此没有这个成语。

又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狗经常用于含有贬义的词语中,如挂羊头卖狗肉、狗腿子、痛打落水狗、好狗不挡道、狗咬吕洞宾等。

而由于西方文化起源于游牧文明,狗在游牧民族的眼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英文中如果说一个人很幸运,就会说He is a lucky dog,但汉语中却很少用“狗”来赞美别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摘要: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

然后以一个实例指出,实际翻译过程是一个决策过程,对比功能分析可以为分析在翻译中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选项及其形式、语义特征和篇章、语用使用条件提供一个总体描述框架,因而对指导具体翻译和分析译文所作选择的得失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 引言对比语言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方法问题。

虽然从事语言对比的研究者很多,但是思考和提出系统的、专门用于语言对比的理论模式和框架的研究者却屈指可数。

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的Krzeszowski教授是其中的一位,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Chesterman教授是另一位这样的学者。

如果说前者(1979, 1980)提出的“对比生成语法”模式(简介见许余龙1992: 180 -181; 2002: 163 -164)主要适用于句法结构对比的话,那么后者(1998)提出的“对比功能分析”模式的适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不仅可以用于词汇、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对比,也可以用于话语分析、文体、修辞和社会语言学对比(关于其研究方法以及在英汉对比中的应用,见许余龙2005)。

而且,由于Chesterman是一位多语交际和翻译研究专家,出版过多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方面的专著(如Chesterman, 1997; Chesterman & Wagner, 2002; Williams & Chesterman, 2002/2004),因此他更加强调对比研究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

本文将从翻译和对比功能分析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讨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对比功能分析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2.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2. 1翻译的性质和特点著名捷克学者Levy (1967/1989: 38)指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翻译的目的是将原文表达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外国读者。

而从译者在进行实际翻译工作时的任何一刻来看,翻译是一个决策过程:一系列的情景需要译者在一组(通常可明确定义的)选项中作出某种选择”。

翻译的这两个基本性质和特点在以后的一些研究中,特别是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中(如见Hatim, 1997/2001; Hatim &Mason, 1997; Nord, 1997/2001),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也正是翻译的这两个基本性质和特点,使得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分析和翻译成为两种具有密切联系的研究。

正如Hatim (1997/ 2001: 1)所指出,“要知道对比语言学是如何运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翻译;而要了解翻译的过程,一种有趣的方法是看译者在处理篇章时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2. 2对比功能分析的性质和特点所谓对比功能分析,广义而言是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一对比分析模式的特点是从察觉到的两种(或多种)语言可表达的相似意义出发,致力于确定这种相似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是如何表达的,不同表达方式的句法、语义、篇章、语用、语境的使用条件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会优先选用哪种形式,等等。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表现为:两者都旨在确定哪种形式在什么样的使用条件下是表达某一意义的最佳形式。

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于:翻译的任务是要确定,在某一特定使用条件下的一种源语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在目标语中的最佳表达形式是什么;而对比功能分析则致力于探索某一意义在两种或多种语言中的各种表达形式及其使用条件。

因此,与大多数功能主义语言研究一样,功能对比分析是一种以语义为基础的对比研究,主要分析的是语言中的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s),而不是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着重探讨语言使用者在表达时,语言所能提供的各种选择。

2. 3语言中的相似性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现于两者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的立足点,这一理论基础和立足点便是语言中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

相似(包括等同)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Chesterman (1998: 7)首先区分了作为触发物的相似性(similarity-as-trigger)和作为赋予物的相似性(similarity-as-attribution)。

前者是世上物质实体之间客观存在的、可以触发人的大脑产生相似感觉的某种特定联系,是一种从物质到大脑的认知过程的产物;而后者是主观感觉到的、可同时赋予两个实体的某种属性,是一种从大脑到物质的认知过程的产物。

相似性的这两个方面总是相依共存的。

评估相似性的两个主要认知心理学模式是心理空间模式和特征(或对比)模式。

后者原先是为了克服前者的某些不足而提出的。

在特征模式中,两个实体的相似性被看成是这两个实体所具有的特征集之间的交叠:两者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越多,相似性也就越大。

所谓“特征”是指一个实体所具有的任何一种特性。

一个实体是否具有某一特征是相对的,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某一特征可以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来分析;而两个实体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用与某个原型的接近程度来衡量,并取决于共有特征的显著性和相关性。

例如,麻雀与鸽子的相似程度,要比与企鹅的相似程度大,因为虽然三者同属鸟类,但是由于前两者共同具有“能飞”这一与鸟相关的显著原型特征,因而更接近鸟的原型。

根据相似性评估的出发点不同,在语言分析中可以区分发散相似(divergent similarity)和会聚相似(convergent similarity)这两种相似关系,可分别图示为:(1) 发散相似:A ⇒A’, A’’, A’’’ ...会聚相似:A ⇔B发散相似是“原件”和“复制件”、“伪造物”、“仿造物”“、误认物”等之间的相似关系,例如:(2) They manufactured hundreds of copies of the same product every day. (复制件)(3) This is a forgery of the original painting. (伪造物)(4) The rebuilt church looks very much like the destroyed original building. (仿造物)(5) You look so much like your father, I was sure you were he. (误认物)翻译理论关注的焦点和立足点便是此类发散相似,因为翻译是从源语文本出发,旨在得到一个与其保持某种相似关系的译本。

这种相似关系在翻译理论中称为等值。

而会聚相似则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由于具有某种相似性而获得的一种联系,两者之间的这种联系可以表现为相像( resemblance)或类似(analogy)。

对比分析所关注的焦点和出发点便是这种会聚相似,因为对比分析在对两种语言中的两个语言项目或两种语言现象进行对比之前,已经假定这两个语言项目或两种语言现象具有某种相似性。

这种相似关系在对比分析中称为对应。

3. 翻译中的等值和对比分析中的对应上一小节指出,相似性在翻译理论和对比分析中分别称为等值和对应(在英语中都称为equivalence),这是该两大研究领域之间的联系。

但是,翻译理论所研究的通常是发散相似关系,而对比分析所研究的通常是会聚相似关系。

3. 1翻译中的等值翻译理论界中存在着不同的等值观,持何种等值观主要取决于研究者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能允许有多大程度的差异。

Chesterman (1998: 18)认为,从翻译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等值问题上,大致存在如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是等同观(the equative view),这也是最古老的等值观,基于原先“等值”在数学中的定义,即:(6) A =A’等同观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不同的语言采用不同的表义符号;而意义则是绝对的、不变的、在不同的语言中是等同的。

等同观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圣经》翻译中的一个两难矛盾,即,如果你认为希伯来、希腊或阿拉姆语的《圣经》真的是上帝所说的原话,那么你又如何能擅自改变它而不冒亵渎神圣之大不韪呢?一方面原文是神圣不可改变的,另一方面上帝自己却要求其信徒(向具有其他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传播《圣经》教义。

如何解决这一两难的矛盾?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便是提出一个建立在形式与意义相分离基础上的翻译理论:在从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虽然形式改变了,但意义没有变。

但是Chesterman (1998: 19)指出,翻译并非是等同的,而是添加的。

这里的“添加(additive) ”有两层含义。

首先,在翻译过程中,源语文本(A)仍然存在,但添加了一个目标语文本(A’)。

其次,一个源语文本可以不同时期,由不不同的译者,为了不同的目的,而多次翻译,产生好几个其他目标语文本(A’’,A’’’... )。

因此,翻译过程的添加观可图示为:(7) A ⇒A, A’, A’’, A’’’...第二种是分类观(the taxonomic view),这一观点是为了回应对上述第一种等值观的批评而提出的。

分类观认为,等值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由不同的类型构成。

在翻译不同类型的文本时,某一类型的等值可能更合适。

在西方传统的翻译研究中,这种等值的分类观可追溯到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译者Saint Jerome。

他认为,非神圣文本可以比神圣文本采用更自由的译法。

也就是说,在翻译非神圣文本时,目标语文本并不需要像上述第一种等值观所坚持的那样,必须与源语文本严格等同。

由此可见,等值的分类观从一开始就注重语境。

在近五六十年中,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等值类型。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Nida (如见Nida,1964/2004)的“形式等值”和“动态/功能等值”,Catford 1965)的“形式对应”和“语篇/翻译等值”,Koller (1979)的“所指义等值”、“内涵义等值”、“篇章规范等值”、“语用等值”和“形式等值”。

(转引自Chesterman, 1998: 23)但是Chesterman认为,等值的分类观也有其不足之处。

比如,在如何确切定义某些等值类型的问题上,研究者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以动态/功能/语用等值为例,是否可以定义和衡量“效果”尚不清楚,更不用说怎样来衡量了;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还不清楚能否确定目标语文本受众,以便衡量译文对他们所产生的效果;同时也不清楚如何确定实际效果和作者意在取得的效果之间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究竟在理论上需要区分多少种不同的等值类型,似乎很难定论。

而且,由于分类观并未完全抛弃等同假设,所提出的各种等值分类体系,往往在体系之间和体系内部缺乏一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