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199db5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5.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
解读
清晰地表达出来。
本单元的主题是传统文化,包括《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
学生需要掌握如何抓住主要内容,并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重点是学生要了解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例如,《古诗三首》分别写了元日、清明和XXX这三个中国传
统节日。
研究《纸的发明》时要注意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概括段落大意。
《赵州桥》是围绕XXX设计的“精巧”和“美观”
来分别描写的。
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学生需要注意第3自然段,整段是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来写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关键词句。
学生还需要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俗,并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本单元安排了综合性研究活动《中华传统节日》,重点是交流过节的故事或过程。
教学建议是让学生读懂寓言,明白道理,并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
在具体的课程中,学生需要反复诵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并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写连动句和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的技巧,以及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词语。
重点是学会写手工活动,用上连续的动词,使段落清晰地表达出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1ec92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6.png)
(2) 蒲公英是靠风来传播种子的, 苍耳是靠动物的皮毛来 传播种子的, 豌豆是靠太阳光来传播种子的。植物妈 妈的办法真多! ( 分—总 )
【点拨】 本题考查构段方式。两个语段都是围绕一个意思
来写的。语段(1) 先总写了“春天到了, 百花盛开”, 后面分别写了迎春花、桃花、丁香花盛开了, 是 “总—分”的结构。语段(2) 先分写了蒲公英、苍耳、 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最后总结“植物妈妈的办法真 多”, 是“分—总” 的结构。
2. 做生意的叔叔今天要去( ① ) 交税。
【点拨】 联系生活实际, 想想这六个场所都是做什么的,
再根据语境选填即可。
三 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 完成练习。 他(蔡伦) 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 切断, 浸在水里捣烂成浆; 再把浆捞出来晒干, 就 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1. 这句话写了蔡伦 _造__纸__的__过__程__________。
【点拨】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纸的发明》
一文, 可知这句话写的是蔡伦造纸的过程。
2. 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他(蔡伦) 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
切断, 浸在水里捣烂成浆; 再把浆捞出来晒干, 就成 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点拨】 本题考查提取动词。边读边做动作, 即可找出
表示动作的词, 注意不要有遗漏。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 毛驴(lǘ)
•
B. 笼罩(lónɡ)
•
C. 选择(zhé)
•
D. 鹰爪(zhuǎ)
•
方便• (biàn) 积累(lěi)
•
朝鲜• (xiǎn)
乘法(chéng)
•
2 下列加点字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B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2f6b90bc281e53a5802ffbb.png)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北安办事处小学语文教研组【单元教材解读】【教学内容】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名人故事”,包含四篇课文,一篇习作和练习。
四篇课文分别是《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
尽管这四篇课文都是任务描写,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习作3安排的是写一写自己的“发现”,练习3的“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中的小诗《时间》所称赞的人物品质与前面的这几篇课文有相似点,可以联系深入理解。
【单元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一)课程目标针对语文新课程目标对这一学段的要求,我们摘取了在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时能重点落实的部分。
1.识字写字(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阅读(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会三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锻炼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能力,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习作本来教材是安排学生写“自己的发现”,但我们觉得与本单元4篇文本描写人物的主题不符,加上三年级小学生刚接触习作,考虑到这一学情,我们安排学生写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让他们观察自己身边熟悉人的言行举止,借助外貌、语言、动作等,发现并写出人物的特点。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口语交际(1)能用普通话交谈。
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点解读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点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95ede9e9b6648d7c0c7468d.png)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点解读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点解读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围绕“感受多彩春天”编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三篇精读课文及《昆虫备忘录》一篇课文略读课。
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古诗,有名家散文,有科学小品文,它们有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事物向同学们展示了多彩的春天。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古诗三首》以分别是杜甫的《绝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曾几的《三衢道中》,这三首诗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眼中的春天。
郑振铎的《燕子》描写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以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叶圣陶的《荷花》描写了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汪曾祺的《昆虫备忘录》选取了三种昆虫进行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春天里昆虫界的生动画面。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一种事物写具体是本单元的另外一个教学重点。
在《燕子》及《荷花》中,注意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根据这些语句的特点,能将一种事物具体描写出来。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二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围绕“寓言”编排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美丽的鹿角》三篇精读课文及《池子与河流》一篇课文略读课。
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文言文,有童话故事,有诗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同学们的思想。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读懂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守株待兔》以文言文形式出现,使同学们明白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陶罐和铁罐》告诉同学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狮子和鹿》故事以语言对话为主告诉同学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要只追求外表的华丽,而要注重内在。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5466cd9561252d381eb6e66.png)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
选文语言平实,意义长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类似的主题前面几册教材已有编排,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区别,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持续提升要求。
教学时,教师要以读为本,使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学设想1、对话。
熟读课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链接。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寓道理于实际行动之中。
3、拓展。
搜集相关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进一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学习目标1、理解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熟读课文。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
3、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1、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投影。
2、师生搜集的小故事。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搜集相关的小故事,交流之后让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基本策略1、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在你身边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吗?3、深入挖掘教材,引导思维向纵深发展:你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三、教学建议(一)《寓言两则》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
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62704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e.png)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三篇精读课文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篇略读课文。
二、单元授课重难点本单元授课要点是认识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古诗三首》以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三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况。
《纸的发明》一课,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良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赵州桥》领悟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雅观”写清楚的。
这几篇课文围绕单元授课目标,层层深入,由点及面,渐渐让学生学会认识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本单元的难点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沟通节日的民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古诗三首》一课的活动提示是认识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民俗;《纸的发明》一课活动提示是小组内张开了哪些活动?认识了哪些传统节日?小组内沟通一下。
《赵州桥》课后习题是你还知道哪些“我国难得的历史遗产”?和同学沟通。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三、编排特点本组课文都是围绕传统文化来张开的,三首古诗、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古代历史遗产赵州桥、清明上河图的名画,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感觉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四、授课建议及课时安排分类内容课授课要点时古诗三首 3 1. 认识4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
纸的发明 2 2. 认识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课文赵州桥 2 楚的。
3.一幅名扬中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沟通节日的风外的画 1 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综合性中华传统节11. 自主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学习日显现课 2. 小组合作沟通并显现成就沟通平台 1. 认识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识字加油站楚的。
语文园词句段运用22. 学会从平时生活中识字。
地三 3. 学会依照一段话,仍旧子仿写。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PPT精品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PPT精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c1b47716fc700aba68fc74.png)
指由暗转明的 朝阳。
千门万户曈曈日
这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 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 “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 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意: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 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排理比解诗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又要冒雨赶路, 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 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排理比解诗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遥指:指向远方。 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 杏花村。
生字归类
左右 结构
旧 符欲 魂 借酒
上下 结构
何 牧兄 独 异佳
识字方法
加一加:口+儿=兄 云+鬼=魂
字理识字: 酒 + 会意字。用水和粮食酿造的酒精饮品。
易写错
yù
欲
不要写成“攵”
巧记:左边谷右边欠 谷欠欲吃粮食。
mù 不要写成“欠”。
牧
牧童 放养牲畜的儿童
点灯笼
识字游戏
屠苏 断魂 牧童 加倍 桃符
结构梳理
元
爆竹 春风
万 象
日
曈曈 换上新的桃符
更 新
主题概括 “这是一首写 古代迎接新年 的即景之
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 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 节:点燃爆竹, 饮屠苏酒 , 开门迎新 , 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课堂演练
一、选择题。
清明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语解释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cbc525890c69ec3d5bb755a.png)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词语解释(第三单元)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羊丢失了,才修理羊圈。
比喻在受到损失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
羊圈:养羊的棚或栏。
窟窿:洞,孔。
街坊:邻居。
后悔:事后懊悔。
劝告:1、拿道理说服人,使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
2、希望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而说的话。
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边走,却驾车往北走。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楚国:周朝国名,在今湖南、湖北一带。
把式:精于某种技术的人。
课文中的“好把式”指驾车本领特别好的人。
盘缠:路费。
10、惊弓之鸟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魏国:课文中指战国时候的一个国名,在现在的河南北部、陕西东部、山西西南部和河北南部等地。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文中指更羸是个射箭技术特别熟练、本领很高的人。
打猎:在野外捕捉鸟兽。
弦:弓背两头之间系着的绳状物,用牛筋制成,有弹性。
大吃一惊:形容对意外发生的事情非常吃惊。
悲惨:处境与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作痛:产生疼痛的感觉。
孤单失群:孤孤单单,找不到同伴。
11、画杨桃叮嘱:再三告诉对方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想当然:凭主观推测,认为事情大概是或者应该是这样。
课文中指没有仔细观察,凭自己想象认为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走了样:失去了原来的样子。
讲桌:讲课用的桌子,也叫讲台。
一端:(东西的)一头。
正对:恰好对着。
准确: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
课文中指把杨桃的形状画得符合实际,没有走形。
审视:仔细看。
严肃:1、(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
2、(作风、态度等)严格认真。
课文中取第1种意思。
半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好久。
轮流:依照次序一个接替一个。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角度:1、角的大小。
2看事情的出发点。
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指画杨桃时的观察点。
相似:想像。
教诲:教训;教导。
受用:享受;得益。
课文中指老师和父亲的教诲对“我”一生都有教育意义。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51926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7.png)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
解析
本文旨在解析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材内容,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
以下是对每个课文的简要
解析:
课文一:《树上的小屋》
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树上搭建小屋的故事。
通过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游
戏中研究。
课文二:《谁是英雄》
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动物克服困难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勇敢面对挑战,并教育他们
要善待身边的小动物。
课文三:《卷心菜妈妈》
这篇课文以一个具有人情味的故事,讲述了小兔子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心他人。
课文四:《爱的魔力》
这篇课文通过一个温馨的故事,讲述了爱的力量。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善待他人,用爱心和友善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希望通过对这四篇课文的解析,能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通过教材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能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以上就是对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的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新人教版
![2019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7ccbddaf90f76c661371a47.png)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还学过哪些与节日有关的古代诗歌,请你背一背,并写下其中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 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 诗 的 后 两 句 , 如 果 顺 着 “ 佳 节 倍 思 亲 ” 作 直 线 式 的 延 伸 , 就 不 免 蛇 足;转 出 新 意 而 再 形 成 新 的 高 潮 , 也 很 难 办 到 。 作 者 采 取 另 一 种 方 式:紧 接 着 感 情 的 激 流 , 出 现 一 泓 微 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教案 教学设计 一 、 复 习 导 入:上 节 课 我 们 已 经 学 习 了 第 九 课 《 古 诗 两 首 》 中 的 第 一 首 古 诗 《 夜 书 所 见》,同学们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生背)。 秋 天 是 一 个 丰 收 的 季 节 ,秋 天 又 是 一 个 万 物 凋 零 的 季 节 ,这 就 是 秋 天 的 独 特 之 处 ,所 以 古 人 特 别 得 喜 欢 吟 诵 秋 天 。你 还 会 吟 诵 其 他 有 关 秋 天 的 古 诗 吗 ? ( 生 可 背 ,可 拿 卡 片) 同 学 们 小 小 的 年 纪 真 了 不 起 ! 今 天 我 们 再 学 一 首 有 关 秋 天 的 古 诗《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板书诗题)。谁来读一读诗题?同学们一起来读!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251a7a680203d8cf2f24b0.png)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
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写清一段话的具体方法,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本单元首次出现了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2020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 新人教版
![2020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59b564b8f67c1cfbd6b83a.p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也称越椒,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诗词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词意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生字书写异拼音yì部首巳笔画 61.有分别;不相同:~口同声|大同小~|日新月~|求同存~。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免费范文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免费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ad6ae00b4e767f5bcfced2.png)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这册教材保持和发扬了前五册教材的特色,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深厚的人文底蕴,新颖活泼的呈现方式,富有新意的导学和练习设计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一、分析教材(一)教材内容结构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
此外,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选读课文。
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课文由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组成。
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从全册看,教材编排仍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分别安排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
” 等8个主题单元,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从各主题单元的构成看,能围绕一个主题,从多方面选材,充实和丰富主题。
如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结构是这样安排的,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课文从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珍珠般的泉水。
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组的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训练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宽带网”安排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等都是这一专题训练的拓展与延伸。
再如本册的第二组教材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教材分析解读
![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教材分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b6011f9d15abe23492f4d07.png)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沈丽英教学内容: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
9《寓言两则》:一则是《忘羊补牢》,一则是《南辕北辙》。
10《惊弓之鸟》:讲述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
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了下来。
这个成语故事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11《画杨桃》: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启发同学们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12《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
最后小徒弟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选文语言平实,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本单元课文“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
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
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
因而,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抓住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一主题,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
学情分析 :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学生并不感到陌生。
小故事大道理类的文章都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但是对于蕴涵的道理,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何增强行为的自觉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知识归类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知识归类](https://img.taocdn.com/s3/m/2a6e4dab80eb6294dd886cf1.png)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知识归类
多音字
作 zuò(作文) zuō(作坊)
会认字
态驴寸乘笼栏貌择都宫摊贩吏作
反义词
完整——残缺热闹——冷清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近义词
悠闲——清闲完整——完全名扬天下——笼络人心
词语解释
名扬中外:名声在中国和外国都有传扬,形容名声极大。
热闹:繁盛活跃。
形态各异:形状、样子各不相同。
保存:使事物、性质、意义、作风等继续存在,不受损失。
主题:
课文通过介绍《清明上河图》,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1.这篇课文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方法进行描写,十分传神。
2. 课文的语言平实自然、贴近生活,给人感觉特别亲切、自然。
3.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句子。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d72d3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a.png)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
解析
该文档旨在对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材进行
解析,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材内容。
以下是对每个
部分的解析:
课文内容解析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课文主题:介绍春节的俗和节日氛围。
2. 情感表达:通过描述孩子们的喜悦和对家人团聚的期盼,传
递出春节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温馨感受。
3. 生活场景呈现:通过描写春节的传统风俗和活动,让学生更
加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词语解析
在本单元的教材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或者有趣的词语,如:
1. 春联:作为春节的重要元素之一,春联是指两句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的对联。
2. 鞭炮:春节期间人们喜欢放鞭炮,以此来祈求祸去福来,驱逐邪恶。
3. 年夜饭:指春节除夕夜全家人团聚共进的一顿丰富的晚餐。
阅读理解
本单元的阅读理解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材提供了一些问题和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和思维能力。
作文指导
本单元的作文指导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春节的感受和体验进行表达,展示他们对这个节日的理解和态度。
作文指导提供了写作思路和范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思路,提高写作水平。
资源推荐
教材最后提供了一些与春节相关的书籍、音视频资料等推荐资源,帮助学生扩展春节文化的知识面,并激发研究兴趣。
以上是对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材解析。
希望本文档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58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58页)](https://img.taocdn.com/s3/m/e67d277583c4bb4cf6ecd11f.png)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
选文语言平实,意义长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类似的主题前面几册教材已有编排,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区别,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持续提升要求。
教学时,教师要以读为本,使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学设想
1、对话。
熟读课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链接。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寓道理于实际行动之中。
3、拓展。
搜集相关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进一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学习目标
1、理解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熟读课文。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
3、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投影。
2、师生搜集的小故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搜集相关的小故事,交流之后让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基本策略
1、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在你身边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吗?
3、深入挖掘教材,引导思维向纵深发展:你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
三、教学建议
(一)《寓言两则》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
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常用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1、回顾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或者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2、熟读课文,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然后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实行想象、深入思考体会蕴含的道理。
如《亡羊补牢》中的那个人做错了什么?做对了什么?读完后你明白了什么?
《南辕北辙》中如果你看到那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如果遇到了,你该怎么办?
(二)《惊弓之鸟》
这个成语故事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
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是课文的一
大特点。
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提示语“真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引发学生思考,带着疑问阅读课文。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实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1、学生自主读书:你有哪些疑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2、从哪里看出这是只受伤的鸟?更赢是怎么分析的?同桌讨论交流。
3、用自己的话说说“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三)《画杨桃》
这篇课文语言朴素,真实感人。
使用对比手法,从一件事的叙述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1、实物导入。
出示杨桃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自能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结合提示语,提出更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小组内互相研讨。
3、精读课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说清楚。
4、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四)《想别人没想到的》
这篇略读课文选择了学生身边的小事,真实可信,很有说服力。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研讨的水平,提升自学水平;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