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常见的混合物有:
1、含有多种成分的物质: 2、没有固定组成的物质(聚合物)淀粉、纤维素、
橡胶、聚乙烯、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 3、同素异形体混和:白磷和红磷、氧气和臭氧; 4、同分异构体,但未指明具体结构的物质,
④ 颜色反应
注意 ①化学变化中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
②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
③原子的裂变、聚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它不 属于中学化学意义上的化学变化。
3、化学反应的分类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C.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
D.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跟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 的物质
综合练习 3.
用于制造隐形飞机的物质具有吸收微波合物
(B)烃
(C)无机物 (D)有机物
S HC
S CH
CC
HC S
CH S
答案: (D)
常见的纯净物有:
1、只含一种成份的物质 2、结晶水合物 3、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如冰和水混和 4、同位素的混合体,如水和重水
性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C60是一种含碳化合物 B、C60是碳元素的一种单质 C、K3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在C60和K3C60中,碳元素分别以游离态 和化合态存在。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物质的组成
宏观角度 由元素组成
物
质
分子
微观角度 由微粒 原子 构成
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1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物质的组成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①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②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③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④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如同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核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3.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1)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2)冰水混合物、结晶水合物、液氯、液氨属于纯净物。
(3)物质的组成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式反映了物质的组成元素,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4)化学式并不一定代表物质含有分子。
(5)化学式不一定表示一种具体的物质。
【基础辨析】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组成混合物的物质可能只有一种元素。
()(2)Na、NaCl、SiO2、H2SO4都称为分子式。
()(3)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4)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1.下列物质中一定属于纯净物的一组是()①冰水混合物②爆鸣气③铝热剂④普通玻璃⑤水玻璃⑥漂白粉⑦二甲苯⑧TNT⑨溴苯⑩C5H10⑪含氧40%的氧化镁⑫花生油⑬福尔马林⑭密封保存的NO2气体⑮王水A.①⑧⑨⑪B.②③④⑥C.⑦⑩⑫⑬⑭D.①④⑧⑨⑪⑫2.下列对有关微粒的相互关系和特征描述正确的是()考点2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的应用示例2.树状分类法的应用示例请把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到下图的括号中。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考点1 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特别提醒:1.离子与基团: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知识规律]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考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1)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2)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3)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4)典型实例:物理变化:⑴升华⑵萃取⑶分液⑷蒸馏(分馏)⑸吸附⑹渗析⑺盐析⑻胶体聚沉⑼电泳⑽金属导电 (11)焰色反应(12)电离等化学变化:⑴风化⑵裂化⑶硫化⑷老化⑸炭化⑹干馏⑺脱水⑻蛋白质变性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11)电解 (12)熔融盐导电(13)电解质溶液导电 (14)水泥硬化等。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

嘉华学校高三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1、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①分子晶体:分子化合物的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非金属单质:H2、X2、O2、O3等非金属气态氢化物:HX、H2S、NH3、PH3等酸酐:SO2、SO3、CO2、P2O5、N2O5、Cl2O7等酸类:碳酸、硅酸、硫酸等有机物: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其它:N2O、N2O4、CO、H2O2、AlCl3等②原子晶体: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硅、硼等少数化合物:SiO2、SiC等③离子晶体:离子化合物的晶体、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大多数盐:NaCl、KNO3等大多数金属氧化物:CaO、Na2O、Na2O2等强碱:NaOH、KOH等其它:CaC2、NaH等④物质的分类交叉分类法:钠盐、碳酸盐等(拓展)树状分类法:纯净物、化合物等(拓展)⑤分散系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溶液:<1nm 胶体:1~100nm 浊液:>100nm⑥胶体: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的三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利用丁达尔现象可鉴别胶体和溶液。
电泳: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能在分散剂里向阳极或阴极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电泳。
原理:胶粒直径小→表面积大; 吸附能力强→可吸附溶液中带电荷的离子;Fe(OH)3胶体只吸附Fe3+故带正电→向阴极运动→吸附区颜色变深因此Fe(OH)3胶体带正电。
布朗运动:液体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不断地撞击悬浮微粒胶体的聚沉:方法:a、加电解质 b、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c、加热胶体溶液胶体浊液微观特点分散质粒子直径<1nm 1nm~100nm >100nm宏观特点外观(特征)均一、透明、稳定均一、透明、介稳体系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稳定性稳定状态介稳状态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选择题:A B C B D D D C D D A专题练习——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2、.下列试剂中,标签上应标注和的是()A. C2H5OHB. HNO3C. NaOHD.HCl3、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D.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4、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A.H2SO4、NaOH——腐蚀品B.CH4、C2H4——易燃液体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D.KMnO4、K2Cr2O7——氧化剂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B. CH3COONa溶液中滴加少量浓盐酸后c(CH3COO-)增大C. Ca(HCO3)2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可得到Ca(OH)2D. 25℃时Cu(OH)2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其在Cu(NO3)2溶液中的溶解度6、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A.只滴加氨水鉴别NaCl、AlCl3、MgCl2、Na2SO4四种溶液B.将NH4Cl溶液蒸干制备NH4Cl固体C.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酒精中的水D.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7、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8、根据下列物质的化学性质,判断其应用错误..的是()A.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杀菌消毒B.CaO能与SO2反应,可作工业废气的脱硫剂C.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漂白剂D.镧镍合金能大量吸收H2形成金属氢化物,可作储氢材料9、下列关于“化学与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服用铬含量超标的药用胶囊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食用一定量的油脂能促进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吸收C.“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D.光化学烟雾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10、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必备知识 · 整合
关键能力 · 突破
2.(2020浙江1月选考,1,2分)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 )
A.Na2O2
B.H2SO4
C.CH2Cl2
D.SiC
解析
A项,Na2O2属于离子化合物,且
O
2 2
中存在共价键;B项,H2SO4不存在离
子键,属于共价化合物;C项,CH2Cl2只存在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D项,SiC只
存在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
必备知识 · 整合
关键能力 · 突破
名师提醒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有固定的熔、沸点 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混合物 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的熔、沸点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
常见混合物:石油、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天然气、水煤气、 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c.原理:反应方程式为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
必备知识 · 整合
关键能力 · 突破
1.易错易混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胆矾(CuSO4·5H2O)、明矾[KAl(SO4)2·12H2O]属于混合物 ( ✕ ) (2)纯碱属于碱、甘油属于油脂 ( ✕ ) (3)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 ✕ ) (4)盐一定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 ( ✕ ) (5)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变为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属于物理变化 ( ✕ ) (6)煤的气化、煤的液化、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 ✕ )
必备知识 · 整合
关键能力 · 突破
(5)属于单质的有 ①③⑤ 。 (6)属于化合物的有 ②⑥⑧⑨⑩ 。 (7)属于混合物的有 ④⑦ 。 (8)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⑩ 。
第一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氯水
王水 盐酸、硝 酸 福尔马林 甲醛水溶 液
硬水 含Ca2+、 Mg2+多 汽油 C5~C11 的烃
Cl2、H2O
水玻璃 Na2SiO3溶 液
教
材
复
习
高
考
研
究
课下高考达标练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结束
(3)固体混合物
碱石灰 主要成分 CaO、NaOH、 KOH 水泥 3CaO·SiO2、 主要成分 2CaO·SiO2、 3CaO·Al2O3
教
材
复
习
高
考
研
究
课下高考达标练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结束
点拨
教
材
复
习
高
考
研
究
课下高考达标练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结束
把握物质分类的 5 个“误区” (1)误认为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若某物质 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混合而成,如 O2、O3 组成的混合气 体就是混合物,由 12C 和 13C 组成的石墨则是纯净物。 (2)误认为用一种分子式只表示一种物质。 分子式相同的化 合物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 如 C4H10 的结构有正丁烷和异丁烷。 (3)误认为溶液呈酸性的物质一定是酸, 溶液呈碱性的物质 一定是碱。①NaHSO4、CuSO4、NH4Cl 溶液呈酸性,这些物 质均属于盐。②Na2CO3、NaHCO3 溶液呈碱性,这些物质均属 于盐。
⑥过氧化钠
⑦二氧化碳
⑧氧化铝
教
材
复
习
高
考
研
究
课下高考达标练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结束
(3)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新高考化学专题讲解 考点详细分析与深入讲解 化学高考必看

考点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考点详细分析与深入讲解
必备知识通关
1.物质的组成
必备知识通关
2.物质的分类 (1)常见物质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
必备知识通关
(2)常见的分类方法 ①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 关系 高中阶段,无机化合物的分类中常涉及的元素有H、O、Na、Mg、Al、 K、Ca、Ba、S、N、C、Si、Cl、Br、I等,这些元素的常见化合物分类 如下:
解题能力提升
⑧陶瓷:传统硅酸盐陶瓷的原料是黏土,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氧化铝陶瓷常用 作耐火材料,如制坩埚、高温炉管等;氮化硅陶瓷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较强的抗化学侵蚀性和电绝缘性等,可用于制陶瓷发动机;碳化硼陶瓷广泛 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 ⑨玻璃: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是Na2SiO3、CaSiO3、SiO2,是混合物;石英玻 璃的主要成分是SiO2,可制作光导纤维;有机玻璃的主要成分为聚甲基丙烯 酸甲酯。 ⑩塑料: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热塑性塑料是线型高分子材料,主要有聚乙 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这类塑料可以反复加热熔融加工。热固性塑料具有 网状结构,如酚醛树脂,这类塑料加工成型后受热不能软化或熔融,也不溶于 任何溶剂。
分散系
溶液、胶淀粉等
常见特殊的混合物
石油、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天然气、 水煤气、铝热剂、氨水、王水、水玻璃等
必备知识通关
②氧化物 a.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 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 b.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般是非金属氧化物或过 渡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如SO3、Mn2O7、CrO3等;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是酸性氧化 物,CO、NO不是酸性氧化物,其为不成盐氧化物。 c.酸性氧化物SiO2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性氧化物Fe2O3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 的碱。 d.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含C、H、O三种元素,就不是酸性氧化物。 e.与酸反应能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 f.与碱反应能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Al2O3。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

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点贯穿整个中学化学,高考试题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新物质产生过程为栽体,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运用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的敏锐程度。
复习中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多对比,要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知识讲解】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同位素、核素、同素异形体⑪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如: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原子都称作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110余种元素。
⑫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位”是指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同位素的特征是原子序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
大多数元素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的同位素。
①同位素的实例H有三种同位素:O有三种同位素:C有三种同位素:Sn有十种同位素:U有二种同位素:目前已知的同位素达数千种。
②同位素的稳定性③同位素的性质:a.天然同位素有稳定的百分组成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④同位素的应用:用作相对原子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标准示踪原子用测岩石的年龄放射治疗,如60C。
等核能,如2H,235U等⑬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即质子数、中子数不完全相同的一种原子就称为一种核素。
例如:都各自独立称为核素,即10种核素(但属于4种元素)■注意: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
⑭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种单质叫做同素异形体。
如O2(氧气)和O3(臭氧),红磷(P)和白磷(P4),金刚石和石墨等。
①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②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结构不同或组成不同。
③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如:2.原子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②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化学知识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1. 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 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2)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3.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特别提醒:1. 离子与基团:2. 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知识规律]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刚石(C) 、晶体Si 都属原子晶体, 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 、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 、P4属分子晶体, 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 、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 、H2O 、NH3、H2S 等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等④酸类:如HClO4、HClO 、H2SO4、H3PO4、H2SiO3等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它:如NO 、N2O4、Al2Cl6等(2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3 )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 )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考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1 )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2 )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3 )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4 )典型实例:物理变化:⑴升华⑵萃取⑶分液⑷蒸馏(分馏)⑸吸附⑹渗析⑺盐析⑻胶体聚沉⑼电泳⑽金属导电(11) 焰色反应(12 )电离等化学变化:⑴风化⑵裂化⑶硫化⑷老化⑸炭化⑹干馏⑺脱水⑻蛋白质变性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11 )电解(12) 熔融盐导电(13) 电解质溶液导电(14) 水泥硬化等。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按酸根:含氧酸、无氧酸 按电离出H+数目: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
按电离程度:强酸、中强酸、弱酸
酸 按酸有无氧化性:氧化性酸、还原性酸
按稳定性强弱:稳定性酸、不稳定性酸
按沸点高低:挥发性酸、难挥发性酸
按性质:强碱、弱碱、两性氢氧化物
碱
按溶解性:可溶性碱、微溶性碱、难溶性碱
按OH-数目:一元碱、二元碱、多元碱
分散系
离子化合物 金属氧化物
混合物
化合物 氧化物
三、分散系的分类
(1)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 分散质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分散剂 气 气 气 液 液 液 固 固 固 举例 空气 云、雾 烟、灰尘 泡沫 酒精的水溶液 糖水、油漆 泡沫塑料 珍珠 合金、有色玻璃
(2)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Hale Waihona Puke 按组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络盐
按酸根:含氧酸盐、无氧酸盐 盐 按形成: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 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
其它:无机盐、有机盐、类盐
2. 下表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C)
X Y Z
例
A
氧化物
苯的同系物
化合物
芳香烃
纯净物
芳香族化合物
B
C D
胶体
电解质 碱性氧化物
3. 胶体粒子带电荷的规律 (1) 带正电的胶粒 一般金属的氧化物胶粒和金属氢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 离子而带正电; (2) 带负电的胶粒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和某些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硫化物 胶粒,一般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常见的有二氧化硅、 硅酸、硫化砷胶体、土壤等
4. 胶体聚沉的措施 加热 加入电解质 加入胶粒呈相反电荷的胶体 5. 胶体的制备方法 聚集法:通过化学反应使许多分子聚集成胶体分散粒子; 分散法:高分子物质直接分散(物理变化)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一、物质的组成1. 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位”是指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同位素的特征是原子序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
大多数元素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的同位素。
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1)同位素的实例H 有三种同位素:11H 、12H 、13H;O 有三种同位素: 816O 、817O; 118O 有三种同位素:612C 、613C 、614C ;Sn 有十种同位素: 50112Sn 、50114Sn 、50115Sn ····50124Sn , U有二种同位素: 92235、U 92238U 。
目前已知的同位素达数千种。
(2)同位素的稳定性(3)同位素的性质:a .天然同位素有稳定的百分组成b .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 (4)同位素的应用:用612C 作相对原子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标准;示踪原子:用614C 测岩石的年龄; 放射治疗,如60C 。
等核能,如2H ,235U 等⑶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即质子数、中子数不完全相同的一种原子就称为一种核素。
例如:11H 、12H 、13H 、612C 、613C 、614C 、92235、U 92238U 都各自独立称为核素,即8种核素(但属于3种元素) 。
注意: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
3、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种单质叫做同素异形体。
如O2(氧气) 和O 3(臭氧) ,红磷(P)和白磷(P4) ,金刚石和石墨等。
(1)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一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
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
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
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2016,卷甲
13T(A);
2015,卷Ⅰ7T ;2015,卷Ⅱ
7T ;2014,卷Ⅱ
7T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学生用书P27] [知识梳理]
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稳定性
溶液
胶体
浊液
<10-9m
10-9~10-7m
>10-7m
均一、透明 分子、透明
大量分子集合体、 大量分子集
高分子
合体
能
不能
能
不能
不能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1)胶体的分类 按分散系的不同可分为:
①液溶胶:分散系为液体(Fe(OH)3胶体、蛋白质胶体、 淀粉溶液);
氧化物
知识梳理
氧化物分类中的概念辨析 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2.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 . 金 属 氧 化 物 不 一 定 都 是 碱 性 氧 化 物 ( 如 Al2O3 、
Mn2O7)。 4.酸酐不一定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如SiO2)。 5.碱不一定都有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如NH3·H2O)。 6.既能跟酸,又能跟碱反应的氧化物不一定就是两性
氧化物(如SiO2)。
知识梳理
3、酸、碱、盐的定义
酸:
凡是电离后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 离子的化合物。
碱: 凡是电离后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 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 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注意:还有其他定义方式,视题目信息而定。
针对性练习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碱
酸
盐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有新物质生成,分子内各原子间的旧键断裂,新键生成, 物质组成改变的变化为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金 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热稳定性、 可燃性等。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煤的气化和液化是化学变化,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
8.三种分类散系的比较。
蓝皮书
P27
特别提醒
(1)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 存在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金属熔化、NaCl溶于水、NaCl晶体从溶液中析出、 从浓盐酸中挥发出HCl气体等中虽有化学键断裂或 形成但仍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 有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研究的前提是原子核不变。核裂变、 核聚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不属于化学变化。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考纲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方法,掌握胶体的概念、 重要性质及应用,掌握 Fe(OH)3 胶体的制备方法。 4.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 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一、物质的组成
1.单质和化合物
2.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 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 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 。
物质的组成 分类和性质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一、物质的组成:宏观组成: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微观构成:微观上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一般来说,原子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分类中的氧化物: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等3、酸酐一般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对应的酸,但SiO2、Mn2O7不能与水直接反应。
4、一种酸酐可以对应多种酸,如HPO3和H3PO4的酸酐均为P2O5。
三、分散系1.分散系(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体系。
(2)组成: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
(3)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2)特征:均一、稳定,(填“能”或“不能”)透过滤纸,(填“能”或“不能”)透过半透膜。
(3)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光柱”形成——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物理方法。
②布朗运动:胶体颗粒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中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带电规律:A、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带正电(吸附阴离子);B、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吸附阳离子,故一般不宜在水田施用硝态氮肥)。
④胶体的凝聚: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使胶粒聚集形成较大颗粒的沉淀而从分散剂中析出的现象。
(此外加热、将两种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混合也可使其凝聚)实例:①MgCl2用于止血;②豆浆里加盐卤(MgCl2·6H2O)或石膏(CaSO4·2H2O)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③水泥里加石膏能调节水泥浆的硬化速率;④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⑤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⑥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时有沉淀产生,使墨水失效。
化学高考专题复习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没有数量意义,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原子:是化学变化最小的微粒。
少数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直接由原子构成。
金属单质也可以认为由原子构成,但实际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某些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S8、Br2、I2和Ar等),氢化物(如氨气、水等),酸酐(如SO2、SO3、P2O5等),酸(如硫酸等),和有机物等由分子构成的。
离子: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绝大多数盐、强碱和某些低价态金属氧化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2.元素有两种存在的形式,在单质中的元素称为游离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称为化合态元素。
3.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4.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游离态)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化合态)5.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6.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组合)保持不变。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组成中的原子(或离子)重新组合,生成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场伴随着物理变化,有放热、吸热、改变颜色、生成气体和沉淀等现象。
7.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聚集状态、气味、熔沸点、密度和硬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和热稳定性等。
8.物质的分类:金属:钠、铁混合物酸性氧化物CO2、SO2单质非金属:氯气、硫物质成盐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uO稀有气体:氖、氩纯净物氧化物两性氧化物Al2O3、ZnO不成盐氧化物:NO、CO、NO2无氧酸:HCl、H2S化合物酸含氧酸:H2SO4、H3PO4可溶性碱:NaOH、KOH、Ba(OH)2、Ca(OH)2碱不溶性碱:Mg(OH)2、Cu(OH)2正盐:Na2CO3、K2S酸式盐:NaHCO3、NaHSO4、CaHPO4盐碱式盐:Cu2(OH)2CO3、Mg(OH)Cl复盐:KAl(SO4)2·12H2O络盐:Na3AlF6注意: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掌握根本概念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响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根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Na+、H+、NH4+…阴离子:Cl–、O2–、OH–、SO42–…〔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4.元素元素是具有一样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构造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一样,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一样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
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假设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一样。
核外电子排布一样,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一样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响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响。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进行总结,希望对化学的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氢(H)、氧(O)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
物质的组成还可以根据物质的形态进行分类。
常见的物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液态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可流动,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气态物质具有可压缩性和可流动性,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判断,而不改变物质的组成。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硬度、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会导致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物质的性质还可以根据其可溶性进行分类。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混合过程。
可溶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溶解于某种溶剂中。
常见的可溶性规律包括“相似相溶原则”和“亲水性和疏水性原则”。
三、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式和结构进行分类,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可溶性,可以将物质分为溶液、悬浮液和胶体。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于溶剂中而形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如盐水、糖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2016,卷甲13T(A);2015,卷Ⅰ7T ;2015,卷Ⅱ7T ;2014,卷Ⅱ7T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学生用书P27][知识梳理]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自我检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出理由。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原子、分子或离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离子和原子不可以再分。
(3)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4)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是化合物。
(5)只含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6)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7)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答案:(1)正确;(2)错误,在化学变化中复合离子如NH+4等可以再分;(3)正确;(4)错误,由同种元素的几种同位素原子形成的分子是单质;(5)错误,如O2和O3混合在一起虽然只含氧元素,但属于混合物;(6)错误,如Si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由Si原子保持;(7)错误,如N2和CO。
2.(教材改编题)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是()A.混合物:空气、福尔马林、水玻璃、熟石灰B.化合物:烧碱、氯化氢、干冰、胆矾C.电解质:二氧化硫、胆矾、铁、生石灰、盐酸D.单质:液态氧、白磷、氮气、碘酒解析:选B。
A项,熟石灰是纯净物;B项,全是化合物;C项,二氧化硫是非电解质,盐酸是混合物,铁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项,碘酒是混合物。
(1)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依据进行分类,可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如Na2CO3属于钠盐、碳酸盐、含氧酸盐、正盐等。
因此,对物质进行分类时,必须指明分类的依据。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前者如O2,后者如O2和O3的混合物。
(3)电离生成氢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NaHSO4。
(4)酸(或碱)的水溶液一定呈酸(或碱)性,但呈酸(或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或碱)溶液。
(5)1 mol一元强酸在水溶液中一定能电离出 1 mol H+,1 mol某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出 1 mol H+,其不一定是一元酸(如NaHSO4)。
(2017·哈尔滨模拟)德国著名行业杂志《应用化学》上刊登文章介绍:某中德联合研究小组设计制造了一种“水瓶”,用富勒烯(C60)的球形笼子作“瓶体”,一种磷酸盐作“瓶盖”,恰好可将一个水分子关在里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瓶”、水玻璃、冰水混合物都是混合物B.石墨和C60互称为同位素C.磷酸钙是可溶性强电解质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C60是化学变化[解析]本题“水瓶”由三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但冰水混合物的化学成分都是H2O,是纯净物,A错误;石墨和C60互称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磷酸钙是难溶性强电解质,C错误;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D正确。
[答案]D(1)纯净天然水主要是H2O,但又含有极少量的D2O,严格地说天然水是混合物吗?(2)下列含有“水”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_。
①水玻璃②氨水③汽水④氯水⑤重水⑥紫水晶⑦水银⑧溴水⑨硬水⑩软水?王水?卤水?生理盐水?水煤气?石灰水?油水?矿泉水?蒸馏水?水泥?钢水答案:(1)不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D2O和H2O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都是水分子,它们是同种物质。
(2)⑤⑦?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有固定的熔、沸点无固定的熔、沸点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注意:分子式为C5H10的物质存在多种同分异构体,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2014·高考四川卷)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解析:选A。
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白磷是磷元素形成的单质,A项正确;漂白粉是CaCl2和Ca(ClO)2的混合物,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常含有Al2O3、CaO、MgO等杂质,为混合物,B项错误;氯化铵为强电解质,次氯酸为弱酸,是弱电解质,C项错误;葡萄糖是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D项错误。
2.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 Na2CO3H2SO4NaOH SO2CO2B NaOH HCl NaCl Na2O NOC KOH HNO3CaCO3CaO Mn2O7D NaOH HCl CaF2Na2O2SO2解析:选C。
A项,Na2CO3属于盐,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B项,N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D项,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3.(2017·最新改编题)下列关于氧化物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组合为()①金属氧化物也可以形成酸性氧化物②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③SiO2是酸性氧化物,硅酸是它与水反应形成的水化物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⑤Na2O和Na2O2均能与H2O反应生成NaOH,故二者都是碱性氧化物⑥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⑦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A.②③⑤⑥⑦B.①④C.②④⑤D.①②④⑥⑦解析:选A。
①正确。
②错误,如NO、CO是不成盐氧化物。
③错误,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不能与水反应。
④正确。
⑤错误,Na2O2与H2O反应除生成NaOH外,还生成O2,不符合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⑥、⑦错误,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4)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5)溶于水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溶于水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学生用书P29][知识梳理]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三馏蒸馏、分馏干馏四色焰色反应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五解潮解分解、电解、水解、裂解十八化熔化、汽化、液化、酸化氢化、氧化、水化、风化、炭化、钝化、催化、皂化、歧化、卤化、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自我检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核裂变、核聚变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
()(2)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3)分馏、蒸馏、蒸发、萃取、分液、过滤都属于物理变化。
()(4)加热NH4Cl晶体,固体从试管底部到上部属于物理变化。
()(5)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6)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7)用铂丝蘸取NaCl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8)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活性炭褪色是化学变化。
()(9)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也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1)×(2)×(3)√(4)×(5)√(6)×(7)×(8)×(9)×2.下列诗句或谚语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了多种化学变化解析:选C。
“水乳交融”时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指燃烧,包括化学变化,A项正确;“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说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B项正确;“滴水石穿”伴随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HCO3)2,而“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反应,C项错误;D项,包含了燃烧、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多种变化。
注意通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物质之间是否反应,不仅与物质结构、性质有关,而且与物质所在环境有关,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要注意通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在每条通性之外都存在个性。
备考时,注意掌握化学中Na、Mg、Al、Fe、Cu、C、Si、N、S、Cl等常见元素的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每一步关系中各种可能的变化方式和方法,归纳总结物质之间不能转化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