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兵法谋攻篇名句

孙子兵法谋攻篇名句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礲錞叩钟,无当其瑕者,锐士闲用兵,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故曰:胜者,制敌之反,趋人之危。
静则幽,正则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林木、蘙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而近队也;卑而广者,徒来而近下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战者,能见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来而制日:“官属少而资财乏。
”也是七种败象。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天下百渠子弟可参透其筋骨,然要成功此兵法,必当其奇门.兵法从游龙转乾坤开始,必背八阵图,因为五可克一,按遁甲开坤.从此世界才入眼.再研究纵横图,阴为厚,阳为力.把自身力量扩充至极致.而这需要至阴至阳之物作为基础,可在十二生肖中寻得.。
《孙子兵法.公刘版》第二篇谋攻

《孙子兵法.公刘版》第二篇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己,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拨者, 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拨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之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说明此段在《谋攻》篇中的位置没有变动。
只是把整个《谋攻》放在《始计》之后。
译文:凡是带领军队打仗的方法,能使对方整个国家完全投降的是上等的用兵方法,能使对方整个国家破损不全而投降的,次一等。
能使对方整个军完全投降的为上等,使对方整个军破损而投降的次一等。
能使对方整个旅完全投降的为上等,使对方整个旅破损而投降的次一等。
能使对方整个卒完全投降的为上等,使对方整个卒破损而投降的次一等。
能使对方整个伍完全投降的为上等,使对方整个伍破损而投降的次一等。
所以说百战百胜,不是善于带兵打仗中最善于带兵打仗的,不通过直接开战而使对方的军队屈服的,这才是善于带兵打仗中最善于打仗的人!所以谋略处于上等的人用兵在于讨伐对方的谋略,其次等谋略的人讨伐对方的外交,再其次谋略的人讨伐对方的军队,最下等智慧的人直接攻打对方的城池。
采用攻打城池的方法是迫不得已的方法,修造大撸和攻城的车,准备作战用的器械,三个月之后才能完工,修建瓮城的大门,又要三个多月才能完成,而将士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象蚂蚁一样攻打城池,士兵被杀三分之一,而没有攻下城池,这就是直接攻城给军队造成的灾难啊。
所以最善于用兵的人,使对方的军队屈服而不是采取战争的手段,攻取对方的城池而不是凭借直接攻打,推毁对方的国家而不是依靠持久的战争,必须采取谋略使对方完全屈服来夺得统治权,所以说采取谋略使军队不致于疲劳而获得完全的利益,这才是谋攻的大法则。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如下:
1.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3.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4. 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5. 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6. 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7. 军争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 九变篇:将帅有五种过失:不明智而不致疑,勇敢而不顾忌,貌庄而不生猛,看地势而不尽其利,计议大事而不论及小事。
9. 行军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10. 地形篇:领兵者,智也;战者,仁也;守者,信也;处者,义也。
11. 九地篇: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12. 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13. 用间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以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知其详。
孙子兵法谋攻篇总结

孙子兵法谋攻篇总结
孙子兵法谋攻篇总结如下:
1. 战争的目标不是为了消灭敌国,而是要使敌国完整无损地降服于自己。
战争不是最好的选择,百战百胜并不是最高明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明的。
2. 最好的策略是使用全胜的策略,即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在战争中,最好的方法是使敌人自己投降,而不是通过武力征服。
3. 攻城是最下策的选择,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
攻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会给士兵带来极大的伤亡。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避免攻城,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胜利。
4. 在战争中,要善于利用地形、兵力、装备等各种资源,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削弱敌人的实力。
同时,要善于运用计谋,欺骗敌人,使其产生错觉或者失去判断力,从而获得胜利。
5. 在战争中,要注重士兵的士气和心理状态,鼓励他们勇敢作战,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士兵是战争中最宝贵的资源,保护他们的生命就是保护战争的胜利果实。
总之,孙子兵法谋攻篇强调了战争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胜利,而不是为了消灭敌人。
在战争中,要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和计谋,同时注重士兵的生命安全和心理状态。
这些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指挥官获得最大的胜利成果。
孙子兵法第三章谋攻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使敌军屈服而不靠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 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靠硬攻, 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靠硬攻,毁敌人 的国家而不须旷日久战。 的国家而不须旷日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 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疲惫受挫而胜利却可完 满地取得,这就是以计谋攻取敌人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方法 所以,用兵的方法,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 用兵的方法,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 他,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有两倍于敌 的兵力,就要分散敌人;与敌人的兵力相等就抗 击他,比敌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摆脱敌人,实力 比敌人弱就要避免与敌人交战。所以,弱小的军 队如果只知硬拼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空城计
空城计,是一种被动作战的被动行为,当 那些实力空虚பைடு நூலகம்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投 无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图蒙 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由于此计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许多主 动权和机遇还掌握在对方手里,因而,在 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同 时,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助周密,国家就强盛,辅助的谋略 有缺陷,国家就会衰弱。 国君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 国君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 令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它后退,这叫束 缚军队;不知道军队内部事务而主持军队的行政管理,将 士就会迷惑;不懂得军队的权谋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 就会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那么各诸侯国乘机侵犯的 灾难就来到了。这就叫做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获得 胜利。 预知胜利有五个方面: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 预知胜利有五个方面: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 懂得多兵与少兵的不同用法的,能胜利;军队上下意愿一 致的,能胜利;以有准备对待无准备的,能胜利;将帅有 指挥能力而国君不加牵制的,能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 利的途径。 所以说,了解敌人虚实,又了解自己强弱,百战都不会有 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不 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必定失败。
谋攻篇 理解

谋攻篇理解
《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智慧和谋略战胜对手,以减少双方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孙子强调了战争的目标不应只是消灭敌人,而是要使敌人完整无损地降服于自己。
他提出了“上兵伐谋”的策略,即通过智慧和计谋来战胜敌人,而不是直接使用武力。
在《谋攻篇》中,孙子还强调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略。
他认为,通过智慧和谋略可以让敌人投降,这样既可以达成战争目标,又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孙子还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即了解敌人和自己的情况,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的来说,《谋攻篇》强调了智慧、谋略和了解敌人的重要性,以及战争的目标应该是使敌人降服而不是消灭敌人。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战争和商业竞争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孙子文言文谋攻原文及翻译

孙子文言文谋攻原文及翻译孙子文言文谋攻原文及翻译《谋攻》是春秋时期孙武著作《孙子兵法》的第三篇,主要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孙子文言文谋攻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全文翻译: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连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连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班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班就差一些。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
《孙子兵法 》第三篇:谋攻篇 原文+注解+译文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原文+注解+译文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③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④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⑤,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⑥,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⑦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⑧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⑨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⑩则围之,五则攻之,倍⑪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⑫,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⑫则国必强,辅隙⑬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⑭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⑮。
不知军中之事,而同⑯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
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识众寡之用,胜;上下同欲,胜;以虞⑰待不虞,胜;将能而君不御,胜。
此五者,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⑱;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解:①全国:不经过战争就使敌国全部投降。
②破国:打败敌国。
③军:与下文的“旅”、“卒”、“伍”同是古代军队单位。
12500人为一军,500人为一旅,100人为一卒,5人为一伍。
④伐:打破、挫败、取得胜利。
⑤(fén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面蒙上生牛皮,下面可以容纳十几人,用来运土填塞城壕。
⑥距闉(yīn):闉,通“堙”,土山。
修土山以越过城墙进攻。
⑦拔:攻下城池。
⑧非战:不采用交战的方法,而采用“伐谋”、“伐交”等方法使敌人屈服。
⑨兵不顿:兵刃不钝,兵锋未损。
比喻战斗力没有受到损伤、士气没有受挫。
《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兵法》•谋攻篇◎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李筌曰:合阵为战,围城曰攻,以此篇次《战》之下。
◎杜牧曰:庙堂之上,计算已定,战争之具,粮食之费,悉已用备,可以谋政。
故曰:《谋攻》也。
◎王皙曰:谋攻敌之利害,当全策以取之,不锐于伐兵攻城也。
◎张预曰:计议已定,战具己集,然后可以智谋攻,故次《作战》。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李筌曰:不贵杀也。
韩信虏魏王豹,擒夏说,斩成安君,此为破国者。
及用广武君计,北首燕路,遣一介之使,奉咫尺之书,燕从风而靡,则全国也。
◎贾林曰:全得其国,我国亦全,乃为上。
◎杜佑曰:敌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为次。
◎王皙曰:若韩信举燕是也。
◎何氏曰:以方略气势,令敌人以国降,上策也。
◎张预曰:尉缭子曰:“讲武料敌,使敌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
破军杀将,乘堙发机,会众夺地,此力胜也,”然则所谓道胜、力胜者,即全国、破国之谓也。
夫吊民伐罪,全胜为上;为不得已而至于破,则其次也。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曹操、杜牧曰:《司马法》曰:“一万二(五)千五百人为军。
”◎何氏曰:降其城邑,不破我军也。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曹操曰:一旅(校)已下(上),至一百人也。
◎李筌曰:百人已上为卒。
◎杜佑曰:一校下至百人也。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已下至五人。
◎李筌曰:百人已下为伍。
◎杜牧曰:五人为伍。
◎梅尧臣曰:谋之大者全得之。
◎王皙曰:国、军。
卒、伍,不间小大,全之则威德为优,破之则威德为劣。
◎何氏曰:自军至伍,皆次序上下言之。
此意以策略取之为妙,不惟一军,至于一伍,不可不全。
◎张预曰:周制,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五人为伍。
自军至伍,皆以不战而胜之为上。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曹操曰:未战而战自屈胜善也。
◎李筌曰:以计胜敌也。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

《孙⼦兵法》第三篇谋攻篇【篇⽬提要】谋⽽攻之,先谋后攻,谋⾼⼀筹则攻之能胜,反之则败。
然⽽谋中有谋,谋有⾼、低之分,孰优?孰劣?不以争胜判,⽽以全胜判,“不战⽽胜”才是最⾼明的谋攻战略。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此,只有站在政治的⾓度考察战争问题,才能真正了解战争的本质,也才能确⽴决览全局的战略思想,真正做到“知⼰知彼,百战不殆。
”【原⽂】孙⼦⽈:凡⽤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善之善者也;不战⽽屈⼈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具器械,三⽉⽽兵成;⼜三⽉⽽后已。
将不胜其忿,⽽蚁附之,杀⼠三分之⼀,⽽城下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兵者,屈⼈之兵⽽⾮战也,拔⼈之城⽽⾮攻也,毁⼈之国⽽⾮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兵之法,⼗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敌之时,⼤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同三军之政者,则军⼠疑矣;不知三军之权⽽同三军之任,则军⼠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难,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者胜,知众寡之⽤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知彼知⼰,百战不殆;不知彼⽽知⼰,⼀胜⼀负;不知彼,不知⼰,每战必殆。
【译⽂】孙⼦说:⼤凡⽤兵的法则,使敌国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等;使敌⼈全军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等;使敌⼈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等;使敌⼈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等;因百战百胜,伤亡太多,还不算⾼明中最⾼明的;不经交战⽽使敌⼈屈服,才算是⾼明中最⾼明的。
所以⽤兵的上策是挫败敌⼈的战略计谋,其次是⽡解敌⼈的联盟,再次是战胜敌⼈的军队,下策是攻占敌⼈的城池。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那么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谋攻篇的感悟及启发

孙子兵法谋攻篇的感悟及启发《孙子兵法谋攻篇的感悟及启发》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孙子兵法》那可真是了不起啊!尤其是这谋攻篇,里面的智慧就像那闪闪发光的金子,越琢磨越有意思。
你想想看,打仗可不就像我们过日子一样嘛。
谋攻篇里说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多在理呀!咱平时和人打交道,要是能知道对方啥脾气啥想法,自己又有啥优势劣势,那很多事儿不就好办多啦?这不就是在教我们要了解清楚情况再行动嘛。
还有啊,它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哎呀,这可真是太妙啦!就好比咱在生活中,有时候不用大动干戈,靠智慧和策略就能把问题解决了,多省事儿呀!非得争个你死我活的干啥呢,和和气气把事儿办了不好吗?这就像和朋友有点小矛盾,咱非得吵一架不可吗?好好沟通,互相理解一下,不就皆大欢喜啦?“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真的是太有道理啦!咱不能光想着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呀,得先动脑筋,想办法。
就像咱工作中遇到难题,不能一上来就蛮干呀,得先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通过巧妙的安排或者和别人合作来解决,那不是比硬着头皮干强多啦?再想想,要是咱啥事儿都不考虑清楚,莽撞行事,那不就跟没头苍蝇似的乱撞嘛!那能有啥好结果呀?这不就跟谋攻篇里说的“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一个道理嘛!咱可不能犯这样的糊涂呀!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这时候谋攻篇的智慧就能派上用场啦。
比如说遇到竞争,咱不能光想着怎么打败对手,还得想想怎么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
这就像打仗一样,光想着怎么进攻别人,自己没实力也不行呀!而且呀,咱还得懂得取舍。
有时候为了大局,不得不放弃一些小利益。
这就像下棋一样,不能只看眼前这一步,得想着后面几步该怎么走。
要是只盯着眼前那点好处,说不定最后会吃大亏呢!你说这《孙子兵法》谋攻篇是不是特别有用?咱可得好好学学,把这些智慧用到咱的生活中去。
别小看了这些古老的智慧,它们可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宝贝呀!咱要是能把这些道理都弄明白了,那咱的生活不就过得更顺溜啦?咱可不能把老祖宗的好东西给丢了呀,得把它发扬光大,让它在咱的生活里闪闪发光!。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深度解析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深度解析一、序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法著作,是和《三十六计》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武林两大经典之一。
其中第三篇《谋攻篇》是一本关于战争策略的要典。
本文将对《孙子兵法》第三篇进行深度解析,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其中的内容和理念。
二、谋攻篇概述《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包括了迂回、乘势、攻城、兵车、合谋、军争共六章。
这篇书主要探讨了在战争策略中如何巧妙地取得优势和胜利。
三、迂回在迂回一章中,孙子强调了迂回战术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战场上迂回能够出奇制胜,并使敌人陷入困境。
他提到了几种迂回战术,包括绕道、伏击和偷袭等。
他强调了掌握时机和选择合适的目标的重要性。
四、乘势乘势一章主要强调了在战争中抓住时机和利用形势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战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把握住时机和灵活地应对形势的变化。
他提到了坚持不懈、主动进攻和积极应战等策略。
五、攻城攻城一章主要探讨了如何攻破敌人的城防。
孙子强调了攻城需要有系统的策略和合理的部署。
他提出了包围、围魏救赵和攻坚等战术。
他还讲到了攻城时需要注意破坏城防的要点,如攻城的顺序、攻城的方法和攻城的时机等。
六、兵车兵车一章主要介绍了兵车在战争中的作用。
孙子认为兵车是一种强大的攻击工具,可以有效地破坏敌人的防线。
他强调了兵车的战术和策略的重要性,包括兵车的部署、兵车的使用和兵车的保护等。
七、合谋合谋一章主要探讨了在战争中如何进行合谋和协作。
孙子认为合谋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只有合谋才能使战争变得有序和有力。
他提到了合谋的要求和合谋的方法,包括合谋的目标、合谋的流程和合谋的实施等。
八、军争军争一章主要介绍了军队之间的竞争。
孙子强调了军争应该以智慧和勇气为基础,而不是仅仅依靠兵力。
他提倡在军争中运用巧妙的策略和战术,如虚实相间、出奇制胜和集中力量等。
九、结语通过对《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战争中,迂回、乘势、攻城、兵车、合谋和军争等各种策略和战术的重要性。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谋攻篇

文言文翻译- 孙子兵法- 谋攻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
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
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
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
孙子兵法 谋攻篇

五张胜券的五点要求:一、要求将帅准确 把握可以开战与不可以开战的时机;二、 要求根据我方的实力决定打法;三、要求 上下同心戮力奋敌;四、要求打有准备之 仗;五、要求最高统治者对于拼杀战场的 将帅,施之以权。不盲目牵制,使将帅能 自由发挥才智。
八、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万事取胜大 八、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万事取胜大 前提 ——我们笨的时候,要征服世界;我们聪 ——我们笨的时候,要征服世界;我们聪 明的时候,要征服自己。(约翰· 明的时候,要征服自己。(约翰·麦斯威尔)
六、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三种情况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 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 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 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在深层,孙武是在强调知彼知己是指 ——在深层,孙武是在强调知彼知己是指 挥的根本原则。“知己”,即准确把握我 军的情况,“知彼”,即准确把握敌军的 情况。孙武此论正是从国君“不知己”则 会有三害的角度,强调了“知己”的重要 性。
四、六种用兵之法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 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 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前三种作战原则属于我强敌弱类,是 ——前三种作战原则属于我强敌弱类,是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孙武 强调以实力造成一种威慑的态势,或不战 而屈人之兵,或集中兵力而有把握地取胜。 后三种则属于敌强我弱类,主张果断击敌 或退却避敌,在有力情况下再采取攻势。
孙子兵法第三章谋攻

诸葛亮的空城计
• 诸葛亮身处劣势 •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 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 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 • • 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 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 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 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 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 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 “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 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 顺着历史往下走,漫长的古代社会,战争 依然是主旋律,吞并、兼并、争霸、征服、 远征、抵抗、复兴……,此起彼伏,连绵 不绝;战场之外,说客使者络绎往来,驰 骋纵横,联合、结盟、离间、孤立、声援、 求和、明争暗斗……一点不落后那看得见 的战场。
“烛之武”退秦师
• 晋秦联合伐郑。晋兵安营城西,秦兵安营城东。 郑小国,危在旦夕。善于辞令的郑国老臣烛之武 夜里秘密出城,直奔秦营。见秦伯曰:“秦、晋 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 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 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左传》)
•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 弱。故军之所以患于君者三:不知三军之不可以 进而谓之进,不知三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 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 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 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 引胜。 • 故知胜者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 寡之用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 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 胜一负;不知已,不知彼,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英文翻译

孙子兵法谋攻篇英文翻译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翻译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
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
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
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
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在战争过程中的攻略。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作者:孙武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及注释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
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25人) 队或小戎(50人)
卒(100人) 大卒(200人)
师(2500人)
——
军(10000人) 大军(12500人)
先秦兵制
伍最基本,是细胞式的东西,可代表各种队列形式 卒也是关键的一级,征发军役,卒是基础单位 旅是战车编组的单位,一旅五卒,是5个战车组 军是最高一级,一军20旅,是100个战车组
,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是《孙子》的精髓: 第一点、孙子战略思想的初衷和真谛是全胜战略 “不战” “慎战”
第二点、指导军事战略的最完美的战略 代价最小 反抗最小 灾难最小 获益最大
第三点、 “抑战”“遏战”的一方良策
空城计
韩信一书降燕国
前苏联的瓦解和东欧剧变
“一国两制” 与 “不战而屈人之兵” :
,
第一部分,谋攻的原则
兵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 善
保全敌人的旅,并使之完整地降服为上策, 或击破或破坏或毁灭敌人的旅为下策。
之 善 者
也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
保全敌人的卒,并使之完整地降服为上策,或 击破或破坏或毁灭敌人的卒为下策。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保全敌人的伍,并使之完整地降服为上策, 或击破或破坏或毁灭敌人的伍为下策。
第一部分,谋攻的原则 《谋攻篇》开篇即论“全胜”思想
“五全五破” “全”是保全、完整 “破” 为击破、破损
数值指标
兵
, 善 之 善 者 也 。
是全
故卒 百为 战上 百, 胜破 ,卒 非次 善之
之,
善全
者伍
也为
;上
不,
战破
而伍
屈次
人之
之。
全 军孙 为子 上曰 ,: 破凡 军用 次兵 之之 ,法 全, 旅全 为国 上为 ,上 破, 旅破 次国 之次 ,之
国人 而之 非兵 久而 也非 ,战
法 也 。
必也 以, 全拔
争人
于之
天城
下而
,
士距 三闉 分又 之三 一月 而而 城后 不已 拔。 者将 ,不 此胜 攻其 之忿 灾而 也蚁 。附
之 , 杀
为故 不上 得兵 已伐 。谋 修, 橹其 轒次 辒伐 ,交 具, 器其 械下 ,攻 三城 月。 而攻 后城 成之 ;法
第二部分,谋攻的法则 “和美”的战略决策
第二部分,谋攻的方法 “其次伐交” 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
第一种解释,运用外交取胜 第二种解释,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 第三种解释,其次是乘敌阵营混乱、 兵将交战时而打击它。
士距 三闉 分又 之三 一月 而而 城后 不已 拔。 者将 ,不 此胜 攻其 之忿 灾而 也蚁 。附
之 , 杀
为故 不上 得兵 已伐 。谋 修, 橹其 轒次 辒伐 ,交 具, 器其 械下 ,攻 三城 月。 而攻 后城 成之 ;法
第二部分,谋攻的法则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 “轒輼”,古代攻城用的兵车
轒輼 “具器械”,准备攻城的器械
“缮甲兵,具卒乘。”
《左传》
士距 三闉 分又 之三 一月 而而 城后 不已 拔。 者将 ,不 此胜 攻其 之忿 灾而 也蚁 。附
第二部分,谋攻的法则
士距
“其次伐兵” 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的军队
三闉 分又 之三
“其下攻城”
一月 而而
下策才是强攻城池
城后 不已
“谋攻四策”
拔。 者将
,不
上兵伐谋
此胜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
攻 之
其 忿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上,攻城为下;心战 为上,兵战为下”
灾而 也蚁 。附
《三国志》
之 ,
其下攻城
杀
为故 不上 得兵 已伐 。谋 修, 橹其 轒次 辒伐 ,交 具, 器其 械下 ,攻 三城 月。 而攻 后城 成之 ;法
之 , 杀
为故 不上 得兵 已伐 。谋 修, 橹其 轒次 辒伐 ,交 具, 器其 械下 ,攻 三城 月。 而攻 后城 成之 ;法
第二部分,谋攻的法则 子良说:“不与则不信,请与而复攻之。”
昭与常,说臣:请“守去之五东 。地”百五里百里土,地是去国之半也,勿
景鲤说:“不可与也,臣请西索救於秦。”
慎子为楚倾襄王献计
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高明中 最高明的。
兵
, 善 之 善 者 也 。
是全
故卒 百为 战上 百, 胜破 ,卒 非次 善之
之,
善全
者伍
也为
;上
不,
战破
而伍
屈次
人之
之。
全 军孙 为子 上曰 ,: 破凡 军用 次兵 之之 ,法 全, 旅全 为国 上为 ,上 破, 旅破 次国 之次 ,之
,
第一部分,谋攻的原则
第二部分,谋攻的法则 包含两层意思:
一般的“攻城之法”
修橹轒辒,具器械距闉Fra bibliotek准备需六个月 杀士三分之一
谋略的“攻城之法” 兵不顿而利可全
第二部分,谋攻的法则 故上兵伐谋
所以,用兵作战的上策,是运用谋略 胜敌。
“上兵”,用兵作战的上策
“伐谋” 一种是用智谋使敌人屈服 另一种是击破敌人的谋略
士距 三闉 分又 之三 一月 而而 城后 不已 拔。 者将 ,不 此胜 攻其 之忿 灾而 也蚁 。附
分 之 ,
故
兵
不 顿 而 利 可
全 , 此 谋 攻 之
非
攻
也 , 毁 人 之
国 而 非 久 也 ,
故
善
用 兵 者 , 屈
人 之 兵 而 非 战
士距 三闉 分又 之三 一月 而而 城后 不已 拔。 者将 ,不 此胜 攻其
为故 不上 得兵 已伐 。谋 修, 橹其 轒次 辒伐 ,交 具, 器其 械下
法 也 。
一是前提的一致性“不战” 二是手段的相同性,以谋为主,但没放弃武力 三是目的的共通性,都是为了 “全” 四是利益的互惠性,顾全敌对双方的利益 五是思路上的独创性,一个军事上,一个政治上 六是效果的完善性
第二部分,谋攻的法则
(伐谋、伐交)
故
兵
不 顿 而 利 可
全 , 此 谋 攻 之
非故
攻善
也用 ,兵 毁者 人, 之屈
,
题解:
谋攻篇
“谋攻” 就是如何运用谋略战胜敌人,赢得胜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谋 攻
一是谋划进攻
二是以谋略胜敌
“谋攻敌之利害,当全策以取之,不锐于伐兵攻城也。” 王皙
《谋攻篇》框图
《谋攻篇》
第一部分,谋攻的原则 第二部分,谋攻的法则 第三部分,实力对比 第四部分,中御之患和知胜之道 第五部分,谋攻的目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一部分,谋攻的原则
(不战而屈人之兵)
兵
, 善 之 善 者 也 。
是全
故卒 百为 战上 百, 胜破 ,卒 非次 善之
之,
善全
者伍
也为
;上
不,
战破
而伍
屈次
人之
之。
全 军孙 为子 上曰 ,: 破凡 军用 次兵 之之 ,法 全, 旅全 为国 上为 ,上 破, 旅破 次国 之次 ,之
,
第一部分,谋攻的原则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 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 伍次之。 这段话既表达了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的“全胜”思想, 还表达了“破”中有“全”的“全胜”思想。
国卒旅军伍
第一部分,谋攻的原则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是故” ,因此 “善” ,好 、高明
是全
故卒
百为 战上 百, 胜破 ,卒
非次 善之 之, 善全 者伍 也为 ;上 不, 战破 而伍 屈次
人之 之。
全 军孙 为子 上曰 ,: 破凡 军用 次兵 之之 ,法 全, 旅全 为国 上为 ,上 破, 旅破 次国 之次 ,之
,
先秦兵制的简表
卒伍之制
伍(5人)
军旅之制
旅(500人)
什(10人)
大旅(2000人)
非次 善之 之, 善全 者伍 也为 ;上 不, 战破 而伍 屈次
人之 之。
全 军孙 为子 上曰 ,: 破凡 军用 次兵 之之 ,法 全, 旅全 为国 上为 ,上 破, 旅破 次国 之次 ,之
,
第一部分,谋攻的原则
兵
,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善
之
保全敌人的军队(军),并使之完 善
整地降服为上策,或击破或破坏或
之 , 杀
为故 不上 得兵 已伐 。谋 修, 橹其 轒次 辒伐 ,交 具, 器其 械下 ,攻 三城 月。 而攻 后城 成之 ;法
第二部分,谋攻的法则 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土山
士距 三闉 分又 之三 一月 而而 城后 不已 拔。 者将 ,不 此胜 攻其 之忿 灾而 也蚁 。附
之 , 杀
第二部分,谋攻的方法
士距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三闉 分又
之三
强攻城池的办法是在不得已时才采用的。 一 月
而而
城后
不已
拔。
法:途径、手段的意思
者将
,不
此胜
为不得已:言实出无奈而为之。
攻其 之忿
灾而
也蚁
。附
之
,
杀
为故 不上 得兵 已伐 。谋 修, 橹其 轒次 辒伐 ,交 具, 器其 械下 ,攻 三城 月。 而攻 后城 成之 ;法
楚围宋城
士距 三闉 分又 之三 一月 而而 城后 不已 拔。 者将 ,不 此胜 攻其 之忿 灾而 也蚁 。附
之 , 杀
为故 不上 得兵 已伐 。谋 修, 橹其 轒次 辒伐 ,交 具, 器其 械下 ,攻 三城 月。 而攻 后城 成之 ;法
第二部分,谋攻的方法
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