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选读――《孙子兵法·谋攻篇》

合集下载

轻松解读《孙子兵法》系列之《谋攻篇》

轻松解读《孙子兵法》系列之《谋攻篇》

孙武及《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
• 孙武:
– – – – 兵圣 百世兵家之师 东方兵学的鼻祖 世界战略的鼻祖

《孙子兵法》: 古代《武经七书》之首 世界现存最早的军事学 著作 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首
《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首

2000年,美国《国家评论杂志》评选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 《孙子兵法》位列第一。
《作战篇》: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尽知用兵之利也。
股神巴菲特的全与破
当然,有一些人也赚了钱。我有一个同期为 本杰明.格拉姆工作过的朋友。那是我第一 次买股票的方法,即寻找那些股票价格远低 于流动资本的公司,非常便宜但又有一点素 质的公司。我管那方法叫雪茄烟蒂投资法。 你满地找雪茄烟蒂,终于你找到一个湿透了 的,令人讨厌的烟蒂,看上去还能抽上一口。 那一口可是免费的。你把它捡起来,抽上最 后一口,然后扔了,接着找下一个。这听上 去一点都不优雅,但是如果你找的是一口免 费的雪茄烟,这方法还值得做。
3、四种战法,伐谋为上
4、何为谋攻? 5、具体的谋攻之法 6、本质:全胜不在战时在平时 7、告诫:国君不要无知生乱 8、国君职责:做好五件事
军队组织层级 VS 企业组织层级
• (一) •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 •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军(12500人) 将(总经理) 大吏(部门经理) 小吏(科长) 士兵(员工) 国 君主(董事长)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孙子兵法·谋攻篇

先秦-孙武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对照翻译:

孙子曰:

孙子说。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使之降服就次一等,使敌国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武力击破而取胜就次一等。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孙子兵法》,实力面前,谋略会被秒得渣都不剩

《孙子兵法》,实力面前,谋略会被秒得渣都不剩

《孙子兵法》,实力面前,谋略会被秒得渣都不剩

01 缘起

曾经成功预测过08年金融危机的周金涛在《涛动周期》里说,人生发财靠康波,而人一生发财的机会只有两次,但就在这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两个经济周期中,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发不了财?

好,抛开发财问题不谈,就说养家糊口的事,很多人职场打拼一辈子,也混不出个样。自己创业经商,时而下里巴人,极少阳春白雪。为什么?为什么有的人能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而很多人终其一生,却没有几件能津津乐道的事?

如果把成败界定为做事是否能拿到结果,达成期望中的目标,那成败是命理中的一种定数,还是命运的一种偶然?再或者偶然之中能看到一些必然的蛛丝马迹?

《孙子兵法》虽然只是一本兵书,研究的是战争胜败的关键、敌我双方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对比、对形势的把握和判断依据,但其思想精髓却超越了战争的范畴,变得具有普适性。一切想要拿到结果、达成圆满的胜利和成功,其本质都离不开《孙子兵法》中所呈现的规律性的总结。

但这些规律究竟是什么呢?

《孙子兵法》总计十三篇六千字左右,相对于其它同时期的国学经典而言,除了极少数的章节有些晦涩外,大部分都显得通俗易懂,不难理解。但书经常是读了就忘,如果不是兴趣深浓,会反复揣摩的话,往往一本书读完,只记得其中的几个点,或者是那几句被广为传颂的名言,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果仅止于此的话,那就远远低估了经典的价值。或者说,很难变成一种自觉的认知,在形而下世界有所作为。

接下来,我们试图揭开人类社会中,关于战争、商业,抑或是个人命运,各种成败背后的隐性规律。

02 不靠谱的小概率

【今日荐读】《孙子兵法-03谋攻篇》拼注音诵读版(含注释),快一起诵读吧!

【今日荐读】《孙子兵法-03谋攻篇》拼注音诵读版(含注释),快一起诵读吧!

【今日荐读】《孙子兵法-03谋攻篇》拼注音诵读版(含注

释),快一起诵读吧!

每天抽出5分钟,可以读一篇《朱子家

训》,可以读一章《论语》,每天抽出10分

钟,可以读一篇《大学》,读一篇《庄子》;

每天抽出30分钟,可以读一篇《道德经》、

读一篇《金刚经》......读经典最大的听众是自

己,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自己。您今天读经典了

吗?

衷心邀请您加入“经典诵读&荐读”计划,

每天与同修汇一起读书精进,并将本文分享至

自己的朋友圈或微信群,截图发送至同修汇微

信平台,可邀请加入国学经典专修群,让我们

一起加油吧,劝学国人,广播善心,广结善缘,

广种福田!今日荐读——

《孙子兵法》03章 谋攻

经典原文:夫Fū用yònɡ兵bīnɡ之zhī法fǎ,全quán 国ɡuó

为wéi 上shànɡ,破pò国ɡuó次c ì之zhī;全quán 军jūn 为wéi 上shànɡ,

破pò军jūn 次c ì之zhī;全quán 旅l ǚ为

wéi 上shànɡ,破pò旅l ǚ次c ì之zhī;全quán 卒zú为wéi 上shànɡ

,破pò卒zú次c ì之zhī;全quán 伍wǔ为wéi 上shànɡ,破pò伍wǔ次c ì之zhī。是Shì故ɡù百bǎi 战zhàn 百bǎi 胜shènɡ,

非fēi 善shàn 之zhī善shàn 也yě;不bù战zhàn 而ér 屈qū人rén 之zhī兵bīnɡ,

善shàn 之zhī善shàn 者zhě也yě。

参考译文:大凡用兵打仗,其指导原则应是:迫使敌人举国降服的为上策;通过交兵接仗而攻破敌国的次之;能使敌人举军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军的次之;能使敌人整卒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伍的次之。所以,百战百胜,还算不上高明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国学经典】《孙子兵法》选读

【国学经典】《孙子兵法》选读

【国学经典】《孙子兵法》选读

百代谈兵之祖

孙武?孙膑?傻傻分不清楚……

孙武

《孙子兵法》

孙膑

《孙膑兵法》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1、《孙子兵法》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著,共82篇,图9卷,今存本13篇。

2、《孙膑兵法》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39篇,图4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沂县西汉墓中发现其残简。该书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经验,继承和发扬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3、《吴子》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今存图国、料敌等6篇,疑系后人所托。

4、《六韬》传说为周代吕尚(姜太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战国的作品。现有6卷。

5、《尉缭子》传说为战国尉缭所作,共31篇,今存有5卷,共24篇。

6、《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150篇,今存有5篇。

7、《太白阴经》由唐代李荃撰写,共10卷,《四库全书》收录的8卷本,是后人合并。

8、《虎铃经》由宋代许洞撰写,共20卷,120篇。

9、《纪效新书》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18卷。

10、《练兵实纪》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9卷,附杂集6卷。

为什么大名鼎鼎的《三十六计》没有被列入十大兵书呢?

《孙子兵法·用间篇》与《三十六计·反间计》

《孙子兵法·九地篇》与《三十六计·上屋抽梯》

他们眼中的《孙子兵法》

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李世民

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毛泽东

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

上兵的手《孙子兵法》中为上兵的手段是

上兵的手《孙子兵法》中为上兵的手段是

上兵的手《孙子兵法》中为上兵

的手段是

伐谋为上兵。《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伐谋”指以己方之谋略挫败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伐谋最为有利,故为“上兵”是最好的战争手段。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简介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

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吴活跃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从齐国到吴国。经吴国重臣吴元(伍子胥)推荐,向吴王阖闾提交《孙子兵法》十三篇,被重用为将军。他率领吴国军队在白驹之战中击败了楚国军队,占领了楚国的都城应城,差点灭了楚国。

上兵伐谋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

上兵伐谋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攻城为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这样说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心为上”没有出现在孙子兵法中,这是三国时马谡给诸葛亮南伐时提出的建议:“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他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果然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上兵伐谋,拼音shàng bīng fá móu。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伐后省略介词,伐谋就是“伐以谋”,谋就是谋略。意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

整句翻译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

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孙子兵法也说,上兵伐谋。谋,就是心计智谋的意思,是人的心思考虑筹划的,伐谋也有伐心的意思。所以人们经常这样总结说,上兵伐谋,攻心为上。

扩展资料:

上兵伐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兵法 》第三篇:谋攻篇 原文+注解+译文

《孙子兵法 》第三篇:谋攻篇  原文+注解+译文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原文+注解+译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③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④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⑤,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⑥,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⑦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⑧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⑨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⑩则围之,五则攻之,倍⑪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⑫,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⑫则国必强,辅隙⑬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⑭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⑮。不知军中之事,而同⑯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识众寡之用,胜;上下同欲,胜;以虞⑰待不虞,胜;将能而君不御,胜。此五者,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⑱;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解:

①全国:不经过战争就使敌国全部投降。

②破国:打败敌国。

③军:与下文的“旅”、“卒”、“伍”同是古代军队单位。12500人为一军,500人为一旅,100人为一卒,5人为一伍。

④伐:打破、挫败、取得胜利。

⑤(fén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面蒙上生牛皮,下面可以容纳十几人,用来运土填塞城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自孙子兵法中的什么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自孙子兵法中的什么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自孙子兵法中的什么篇【精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思是对敌人的情况和自己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作战就不会失败,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原文

《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解释

作为贯穿全书的认知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

1.知是战的前提和基础。打仗不能糊涂、莽撞、不明敌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孙子・用间》)只有了解影响战争的诸要素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战争决策,奠定胜利的基础,将帅也才能真正成为“成功出于众者”的贤明之将。

2.要“全知”“详知”。从狭义上说,“知彼知己”,包括知我军和知敌军。但从广义上去理解,它应当包括一切与战争有关的信息,如敌军我军、天象气候、自然地理、诸侯盟友等。其中了解敌情是第一位的,但对其他情况的掌握也不可或缺。对战争信息不仅要知全,也要知详。因为在战略决策时,要用“五事七计”来详细分析比较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队建设、将领才能、治军训练以及地形地貌等各方面的情况。具体作战时,还要以用间、策之、作之、形之、角之等手段,了解敌人的作战企图和军队部署。对自己的军队,将帅更要对部下能力,军心士气,是否“得地之利”“得人之用”等情况烂熟于心,打起仗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孙子・地形》)。甚

至在攻击敌人之前,还必须“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孙子・用间》),以便实施用间和反间活动。

3.既要知敌我天地之情,又要知克敌制胜之道。除了了解敌我情况和天候地理状况外,也要知道战争活动的必然规律,了解“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动敌”“我专敌分”“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等用兵基本原则。对这些原则的运用,当然要以先知为条件,但它们本身也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只有了解战争规律,掌握和正确运用用兵原则,按照规律制定自己的作战方案,才足以战胜敌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深刻地阐明了战争活动中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具有普遍的军事方法论意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出处、解释及赏析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出处、解释及赏析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出

处、解释及赏析

名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摘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解释:百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好。

赏析:战争的理想境界,是既能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获得胜利,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所以孙子提出了“全胜”论,追求的是战略战术的完美。

谋攻篇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的意思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的意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意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为:上等的军

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

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原文如下: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

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

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

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兵法》是目前存世的古今中外第一部系统完整讲解战争的

经典著作。

《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

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全书共三卷,有十三篇传世。《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

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

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是系统地看待战争的。《孙子兵法》从来不认为战

争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两国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战争过程

中必须综合运用情报战、经济战、外交战、心理战等各种手段,《孙

子兵法》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

兵因敌而制胜

兵因敌而制胜

兵因敌而制胜

兵因敌而制胜,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它强调了在战争中,必须根据敌

方的情况和特点来制定战略和战术,以达到最终的胜利。这句话体现了兵法中的许多重要

原则。

兵因敌而制胜意味着要了解敌方的情况和特点。在战争中,了解敌方的实力、兵力、

战斗方式、领导能力等方面的情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详细的了解和研究敌方,我们

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和战术,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战。否则,我们将无法把握敌方的弱点

和漏洞,也无法利用敌方的失误来取得胜利。

兵因敌而制胜要善于利用敌方的弱点和漏洞。每个敌人都有其独特的弱点和漏洞,我

们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它们。有时候,敌人的弱点可能并不明显,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和分析

才能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对敌军指挥系统的破坏,使其指挥混乱,发起突然袭击;或者通

过对敌军后勤线的切断,使其失去补给,陷入困境。只要我们能找到敌方的弱点并加以利用,就有可能取得胜利。

而且,兵因敌而制胜还要注意应对敌方的不同战术和战略。敌人的战术和战略可能随

时发生变化,我们必须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应对。在战争中,顺应敌人的变化是十分重

要的。如果敌人采取了防御姿态,我们可以选择绕道进攻;如果敌人采取了进攻姿态,我

们可以选择采取守势并设伏击。只有根据敌人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战术,我们才能

够在战争中保持优势。

兵因敌而制胜还涉及了对敌人心理的了解和运用。在战争中,不仅仅只有物理上的对抗,还有心战。我们要善于分析敌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并灵活运用心理战术。通过制造

敌人的恐惧、迷惑和内乱,我们可以削弱敌方的战斗力和士气,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上)

【始计第一】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第一】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之意思是什么?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之意思是什么?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之意思是什么?

展开全文

兵书上讲的战争中最上策的方法是,通过打乱敌人的计划,计谋取胜,这才是上上策。即用自己的谋略粉碎敌人计谋且获得胜利。

上兵伐谋其他百科词条

汉语成语

上兵伐谋,汉语成语,拼音是shàng bīng fá móu。意思是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上兵伐谋

拼音:shàng bīng fá móu

出处:《孙子兵法·谋攻篇》

目录

成语出处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

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解】

①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功劳,活用作动词,建功。谋,谋略。伐谋,凭谋略建功,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②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

③修橹轒韫:制造大盾和攻城的四轮大车。修,制作、建造。橹,藤革等材制成的大盾牌。韫,攻城用的四轮大车,用桃木制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纳兵士十余人。

④具器械:具,准备。意为准备攻城用的各种器械。

⑤距堙:距,通“具”,准备;堙,通“堙”,土山。为攻城做准备而堆积的土山。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翻译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翻译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翻译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意思: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次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原句是: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句话表现了孙子以谋胜敌的战略思想。他认为战争的上策是打败敌人的战略谋划,把战争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孙子提出的运用政治、外交谋略来战胜敌人的思想,是对战争所希图达到的理想目标。

但是,不战而胜只有在力量处于优势,势态非常有利,并且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条件才能实现。否则,片面强调“谋战”而否定“兵战”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心主义泥淖之中,给自己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003《孙子兵法》导读·谋攻篇

003《孙子兵法》导读·谋攻篇

“不战而屈人之兵”既是境界,又是手段。 作为境界,它倡导兵不血刃,击败对手,获得全胜, 复国家以安定,还民众以和平。正所谓“文王一怒 而安天下之民”,方显其王者本性。 作为手段,则指的是以绝对的军事优势、充足的物 资保障和强大的战略态势作为基础,综合运用政治、 经济和外交等一切非军事手段,辅助必要迅捷的军 事打击,通过击垮对手的信心和瓦解敌军的斗志, 在避免直接交战或将战争行动降至最低的情况下, 迫使敌人屈服,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 胜利。 韩信不战降燕

本篇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战略思维最高境界与结局
第二部分:谋攻的法则
第三部分:谋攻六诀 第四部分:中御之患与知胜之法 第五部分:结论
第一部分:战略思维最高境界与结局
【 原文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 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国”,谓国都、城市。春秋之“国”,其内涵与 今不同“城内为国,城外为郊” “军”,《周礼· 地官· 小司徒》郑玄注:“军,万二千 五百人。”曹操、杜牧注引《司马法》同。唯春秋 时,诸侯国各自为政,故军队编制不尽相同。 “旅”,《周礼· 地官· 小司徒》郑玄注: “旅,五百 人。”曹操注同。
【 原文 】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 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距闉:距通“具”,治、备。闉,通“堙”。朱骏 声《说文通训定声》:“闉,叚借为垔(堙)。” 《左传· 襄公六年》“甲寅堙之”,杜预注:“堙, 土山也。”“距闉”即曹操所谓“踊土积高而前, 以附于城”者也。 不胜其忿:谓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曹操曰:“将 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 杀伤士卒也。” 【 译文 】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竣工。 将帅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象蚂蚁一 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 依然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选读――《孙子兵法·谋攻篇》

原典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M?,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

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M?d,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

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战争,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

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大;辅佐疏漏,未尽其职,国家必然衰弱。

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这就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通详三军内务,而插手三军的政事,就会使部队将士不知所从。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军队既迷惑又疑虑,诸侯国军队乘机而进攻,灾难就降临到头上,这就是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预知取胜的因素有五点:懂得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能取胜;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胜;全军上下一心的,能取胜;以有备之师待无备之师的,能取胜;将帅

有才干而君主不从中干预的,能取胜。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道理。

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然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