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jyso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掌握相关内容。
第一章秦汉帝国
- 法家思想:以法律为中心,重视法治,代表人物为李斯。
- 战国时期的变局:列举了战国七雄,并简要介绍了秦国崛起的背景和过程。
- 一统天下的始末:分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和影响,以及秦朝的衰落原因。
第二章希腊罗马的文明
- 古希腊城邦:讲解了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和各类政治制度。
- 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以及古希腊的科学成就。
- 古罗马帝国:概述了古罗马帝国的建立、扩张和衰落的历史过程。
- 古罗马法的影响:介绍了古罗马法的特点和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三章民族大迁徙与北欧海盗
- 民族大迁徙的背景:分析了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包括汉族与契丹族之间的关系。
- 北欧海盗的活动:介绍了北欧海盗对欧洲的影响,包括维京人的扩张和海上掠夺活动。
- 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讲解了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特点,包括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
- 典型封建国家的比较:对比了英法德等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制度。
第四章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的创立:讲解了的创立和基本教义,以及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介绍了阿拉伯帝国从麦加开始的扩张和征服,以及对所征服地区的统治和文化影响。
- 阿拉伯文化的传播:概述了阿拉伯文化在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的繁荣和传播。
以上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详细内容请参阅教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核心知识复习提纲(按课整理,全面!).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核心知识复习提纲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列举我国在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
(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等方面思考)(1)生产工具:原始社会一一石刀石犁石斧;商周一一少量青铜,大量耒耦;春秋战国一一铁犁牛耕;两汉一一耦犁(西汉赵过推广),出现犁壁,楼车;隋唐一一曲辕犁。
(2)耕作技术:原始社会一一刀耕火种;商周一一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泯制肥料、治虫灭害;春秋战国一一垄作法;两汉一一代田法(赵过),一年一熟;魏晋南北朝一一耕耙(糖)技术;宋以后——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3)农作物:原始社会水稻和粟(南稻北粟);商周粟、稻、黍、稷、麦、麻、桑等;明清一一引进玉米、花生、辣椒、甘薯和马铃薯等(4)水利灌溉(包括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春秋战国一一都江堰;两汉一一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一一翻车;隋唐一一筒车;宋一一高转筒车;明清一一风力水车;2、简述早期农业的影响?(1)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1)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小农经济的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简述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家庭为单位;(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自给自足;(4)精耕细作;6、如何评价小农经济?(地位)(1)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积极性)(2)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地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3)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性)(4)经营规模小,在封建地主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每遇灾荒瘟疫,大多失去土地或者破产流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提纲-word文档资料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农作品的引进创新、生产工具革新(东汉出现一牛挽犁,隋唐出现曲辕犁)、耕作技术发展(东周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耕耙耱技术)、耕作制度改善(汉朝一年一熟,宋朝一年两至三熟)、水利工程建设(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农业灌溉(三国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制度与政策(重农抑商)、耕地面积扩大及人口增长2.古代农民生产主要目的:满足基本生活、缴纳赋税3.封建小农经济特点及其影响:封闭性、分散性,易致山头主义、宗派主义4.封建小农经济与封建集权制度关系:封建小农经济是封建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集权制度则保护封建小农经济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古代手工业内容: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2.官营手工业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大作坊生产;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中国铜铁制造技术发展: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汉朝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4.瓷器发展:商朝出现原始瓷器,东汉烧成青瓷,北朝出现白瓷,唐朝出现南青北白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青花瓷,明朝时江西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5.宋朝五大名窑:定窑(河北曲阳,以白瓷为主,瓷釉洁白莹润)汝窑(河南宝丰,以天青色为主,青中带蓝,主要烧制宫廷用瓷)哥窑(浙江龙泉,以青瓷为主,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官窑(河南开封,专为宫廷烧制瓷器,釉色以青为主,淡白次之)钧窑(河南禹州,青中带红)6.丝织品发展:商朝已有织机,可织出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清朝时细密的缎成为丝织品代表7.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三.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1.古代商业发展:商朝人善经商,被冠以“商人”,西周鼓励商业发展并出现工商食官,东周时期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秦汉后封建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魏晋动荡南方商业优于北方,隋唐开通大运河利于商品流通(唐朝出现邸店、早期银行雏形柜坊与飞钱)两宋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并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源,元朝大都成为世界都会,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最强大的为晋商和徽商)2.商业贸易发展:宋朝时,时空限制被打破,草市兴起,并出现了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3.封建土地所有制影响:造成土地兼并,社会两极分化严重4.明清两代“专卖制度”影响:破坏了工商业正当经营,影响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5.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维护了封建统治、利于经济协调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与社会进步6.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保护小农经济(经济)、西方殖民者东来,防范海外敌对势力(政治)、天朝上国,无需交流(思想)7.闭关锁国影响:一定程度起到了殖民自卫作用,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四.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扩张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容:(1)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制度体系(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于20世纪初)(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于20世纪初)2.新航路开辟原因及条件:(1)15世纪前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2)黄金白银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渴望日趋强烈(3)长期以来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垄断东西方贸易(4)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色雷斯地区,占领东地中海广大地区,控制东西方商路(5)葡萄牙西班牙1492年完成中央集权,希望获取海外财富增强欧洲地位(6)欧洲航海技术发展以及火药传入(7)科技知识进步(地圆学说)(8)基督教传播的理念3.四大航海家:1487年葡萄牙迪亚士、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西班牙支持)、1497年葡萄牙达伽马、1519年葡萄牙麦哲伦(西班牙支持)4.新航路开辟影响:(1)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局面,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3)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股份公司,证券交易纷纷出现,发生“商业革命”(4)物价上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利于资产阶级发展(5)证明了地圆学说正确性(6)殖民扩张运动兴起5.荷兰崛起原因:地处贸易中心大西洋沿岸(区域优势),尼德兰革命获得独立(政治优势),重商主义政策实行(政策优势)6.英国崛起原因:(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2)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3)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4)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了武力保障(5)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以政策保护商业7.世界市场拓展表现及手段: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三角贸易8.世界市场拓展影响:(1)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2)给亚非拉美带来了灾难导致其长期落后(3)冲击了亚非拉封建体系(4)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价值体系(5)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9.自由资本主义三大特征: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五.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政治)(2)广大殖民地市场需求(根本原因)(3)圈地运动创造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4)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5)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资金)(6)煤铁资源丰富2.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领域与交通主要成就: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10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3.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未结合):(1)经济上推动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发展(2)生产组织方式由工场变为工厂(3)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4)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为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5)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基本形成(欧美主导)(6)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兴起(7)自由资本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8)生活观念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9)女权运动兴起(10)破坏了环境,带来了污染4.第二次工业革命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定(2)资本主义市场扩张,世界市场基本形成(3)资金因第一次纺织领域大量积累(4)劳动力、人才充足(如《北京条约》允许华工出国)(5)科学理论研究突破与生产技术相结合(最大特点)5.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成功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1885年德国本茨和戴勒姆发明三轮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925年贝尔德发明电视6.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兴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7.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生产结构变化:重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已经产生)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生产主成分8.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1)推动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2)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生产形成(3)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掌控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4)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加紧了对世界的扩张和控制(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于1900年前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6)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1中国无产阶级诞生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体现了两半社会性质)于外商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表现:(1)洋纱传入,取代土纱,纺与织分离(2)洋布倾销,取代土布,织与耕分离(3)原料商业化,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3.洋务运动内容和表现:(1)创办军工企业,前期求自强(2)后期求富,解决资金、运输、燃料等问题(3)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南洋、福建、北洋水师)(4)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留学4.洋务运动创办企业:(1)军事工业:曾国潘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贵族崇厚的天津机械制造总局(2)民用工业:李鸿章的轮船××局(1873年)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5.洋务运动军事民用工业区别:军事工业资金来自政府,封建衙门式管理,产品不投放市场,封建性质;民用工业资金来自政府、民间,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产品投放市场,资本主义性质6.洋务运动影响:(1)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对抵御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4)对瓦解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作用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表现: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原因:(1)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民资创造了市场和劳动力(2)外商企业利润刺激(3)洋务企业诱导9.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影响:(1)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经济)(2)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3)早期维新思想兴起(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代表王韬、郑观应)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欧美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表现:开矿设厂、投资铁路、开设银行、强迫贷款2.民资初步发展原因及条件(1)西方经济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民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2)清廷为扩大税源,放弃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1895年)(3)早期实业救国理念兴起3.民资较快发展(1912~1919)原因:(1)一战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扫除了一些民资发展障碍(3)群众性反帝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实业(5)实业救国运动推动(6)民资受利润驱使4.民资较快发展影响:(1)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进入短暂的春天(2)资产阶级进入捍卫民主共和制时期,继续斗争(3)无产阶级壮大,为民主革命转型奠定了阶级基础(4)新文化运动兴起,传播了马克思主义5.民资萎缩(1937~1945)原因:(1)沦陷区内,来不及迁移的民企被日军毁灭或吞并(2)在华北,日军采用“军管理”方法将中国民企整个吞并,洗劫金银,颁布伪钞(3)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了对经济的全面控制(4)四大家族(蒋宋孔陈)官僚资本主义(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压迫6.民资陷入绝境(1946~1949)原因:(1)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条约》,美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2)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3)国民政府加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法币),导致通货膨胀,国民政府金融体系崩溃7.民资恢复与发展(1949~1952)原因:新中国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提供了原料与市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计民生问题8.民资退出历史舞台(1953~1956)原因:新中国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改造,赎买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为苏联没有实行赎买政策),公私合营八.经济建设曲折和发展1.经济体制定义:一定经济和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管理和运行机制2.公有制分类:国有制、集体所有制3.国民经济恢复计划(1949~1952)影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巩固了新政权4.社会主义改造表现: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赎买政策,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九.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及过程:1978年安徽四川农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委会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检放政权(之前为党管企业),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3)所有制改革: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取代平均分配十.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1.对外开放背景:(1)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专题(2)经济特区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3)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建设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2.沿海地区开放历程: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1992年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2019年开始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为深圳)3.经济技术开发区意义:利于引进外资,利于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利于了解国际行情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对不同类型国家都开放,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多层次(据各地实际和特点,通过各种行使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经济、还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对外开放)5.对外开放影响:(1)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2)引进了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3)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4)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5)对中国落后的本土企业造成冲击,甚至被淘汰(6)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风险性加大十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变迁原因:(1)西方文明传入(器物与制度及思想)(2)社会阶层变动与政治力量分化,政治制度的演进(如辛亥革命)(3)生产力发展,近代化进程加快(4)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受到冲击(5)人民素养提升,物质与经济需求多样化2.中国铁路的发展:1876年淞沪铁路(后被拆除,因为与等级观念发生了冲突),1881年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3.中国近现代航运发展: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4.中国近现代通讯工具的变迁:1871年丹麦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1906年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立无线电报局5.中国影视业发展表现: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出现;1935年《风云儿女》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6.中国电视业的发展表现: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中央电视台前身,标志中国电视业诞生)十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经济危机实质:生产与消费问题2.柯立芝繁荣原因:一战、二工、自由放任政策、分期付款消费方式3.经济危机原因:社会生产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相矛盾、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股票投机、生产无序化4.经济危机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导致二战爆发5.胡佛应对经济危机措施: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实行由联邦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6.对胡佛措施评价:(1)减缓了经济危机的激化(2)为罗斯福新政奠定了基础(3)采取政府干预,并非完全自由放任(4)其失败原因是因为经济危机的惯性7.罗斯福新政背景: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胡佛政策失败,实用主义浪潮兴起(凯恩斯主义)8.罗斯福新政影响:(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经济发展不平等现象(2)缓和了美国社会矛盾,扩大了联邦政府职能,建立了社保体系(3)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避免了美国走向军国主义道路(4)告别了自由主义时代,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十三.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1.战后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1945年~1973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黄金时期;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国家干预力度减弱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形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经济;指定经济计划,避免无政府生产;扩大政府开支3.福利国家本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资本主义体制,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4.福利国家影响:(1)减少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2)加剧了政府负担,易致人才流失(3)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4)引发了社会道德危机(如希腊债务危机)(5)降低了工人工作积极性5.第三产业兴起影响:促进了经济竞争力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缓和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经济危机)6.战后企业经营变化:(1)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缓和了社会矛盾(2)经营者革命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形成了中产阶级)十四.苏联初期的国家制度1.战时共产主义(1918年~1920年)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2.战时共产主义影响:损害了地方自主权与中央地方协调性,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3.新经济政策(1921年~1936年)概述:(1)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2)允许私人企业存在,取消了一些企业的国有化(3)将国家无力开发的地区租让给资本家经营(4)恢复货币流通与商品交换和自由贸易(5)废除实物分配制,实施按劳分配4.新经济政策影响: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恢复了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创新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5.斯大林模式概述:(1)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公有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质为转变为社会主义农业)(3)管理体制方面采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6.斯大林模式评价:(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兴工业化模式,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2)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提高缓慢,降低了生产积极性(3)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持续发展(4)导致民主与法制不健全,对外实行大国沙文主义,国家机构官僚化十五.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内容:农业:(1)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收购制,提高了收购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2)扩大了农民权力,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3)开垦荒地(粗放式,破坏了环境)工业:(1)中央企业管理权权力下放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2)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部分运用市场经济,仍为计划经济)政治:(1)恢复集体领导(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2)平反冤假错案2.赫鲁晓夫失败原因:急于求成,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晚年变得保守3.赫鲁晓夫改革评价:(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人民思想解放(2)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新时代(3)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思想混乱(否认斯大林)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内容概述: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坚持集中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国企经营自主权;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扩大农场自主权,发展重工业5.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内容概述:经济改革(1985年~1988年):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高度集权——地方自主;单一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政治改革(1988年~1991年)6.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没有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十六.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1973年)形成背景:美国称霸需要、原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吸收经济危机教训、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战后的国际资本流通需要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3.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行):宗旨是致力于欧洲战后经济复兴,后变为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4.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标准和基础,利于维护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恢复了世界经济,加强了(不是使得)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霸权地位)5.关贸总协定(1947年)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6.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IMF、WB、关贸总协定十七.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1993年欧盟成立,2019年欧元问世2.北美自由贸易区特点:大国主导,南北合作,减免关税同步性,战略过渡性3.NAFTA近十五年任务: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4.APEC(1989年堪培拉成立)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5.APEC特点:开放性,松散型,自愿性,区域次区域边缘性6.发展中国家加入区域经济集团影响:技术援助支持,引入资金,扩大就业,民族经济受到冲击,环境问题,国家经济安全面临风险十八.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1.经济全球化要点概述:前提为冷战结束;动力及物质基础为生产力发展;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直接动力是经济活动自由化;促进因素是国际型经济组织(IMF、WB、WTO等)2.发展中国家对策: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政策,积极主动谋求发展3.经济全球化影响:使世界紧密联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利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国际关系,利于世界反腐;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与风险性,引发全球生态危机,文明冲突4.WTO成立背景:关贸总协定存在弊端,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经济摩擦加剧5.WTO(2019年成立)任务: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经济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取消贸易壁垒。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全册框架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中国农业最早可追溯到1万年左右。
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①刀耕火种:七八千年前②耜耕阶段(石器锄耕):七八千年③小件的青铜农具出现:商周,有了基本的生产经验(排水、除草、施肥、灭虫害) 农民由迁徙走向定居④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汉代普及至珠江流域;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铁锄、铁铲、铁梨)生产工具 西汉: 梨壁、耦犁、耧车(播种工具见P5图)隋唐: 曲辕犁(至此,耕犁相当完善,一致为后世沿用) 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 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地位: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 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农业的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发展:夏、商、西周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打破官府垄断 官营手工业在封建社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产品:由于国家权力的支撑,工匠优秀、原料上等、生产不计成本,所以官营有工业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产品一般不流入市场。
民营手工业 发展:春秋战国出现,此后发展艰难明中叶后,民营有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社会的主导。
产品:用于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自用,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的特点:具有稳定性,但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纺织业的主要成就:原料使用先后顺序为麻葛丝棉;汉代开辟丝绸之路;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冶金业的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为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制瓷业的主要成就:如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是全国的瓷都。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货币的变化,市场的扩大,商人群体的壮大。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对商业发展的限制,对商人社会地位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黄金和白银的需求增加。
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欧洲列强通过殖民扩张,获取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原因:外国商品的涌入,冲击了传统手工业和农业。
影响: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卷入市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兴起的原因:包括列强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解体,以及洋务运动的诱导等。
发展的阶段:经历了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等阶段,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曲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决策和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二 重点知识 复习提纲(详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纲课标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点1]理解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农业工具的应用:%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1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汉朝以后,鉄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的主要耕作方式。
%1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梨相当完善。
2、耕作技术不断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o%1西汉赵过在西北推行代田法,是先进的播种方法;%1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糖技术形成,南方也采用耕耙技术,到今天一直使用。
%1宋朝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地区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3、农业灌溉水利工程技术: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同时改进灌溉工具,曹魏时期,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有了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他们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考点2]理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的形成:随着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小农经济确立发展。
2.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1农业和家庭于工业相结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的评价:积极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重要贡献。
局限性:经营规模小,赋役沉重,十分脆弱。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小农经济严重阻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考点11识记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夏商周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由官府垄断,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2、主要手工业部门:%1冶铜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精美的青铜器主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与特点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4、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开始、宋结束。
5、本课要旨: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精耕细作)、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资金、工匠、原料、生产、产品都凭国家权力。
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代表中国古古代手工业代手工业的先进水平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行业——纺织,用途——缴纳赋税、家庭消费私人民营手工业:用途——供民间消费本课要旨: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课要旨: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土地国有,实行“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鲁国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井田制瓦解的原因: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上劳动力减少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存在土地兼并的问题,封建政府的应对措施为抑制兼并。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措施:均田制(时间:北魏至唐前期、内容:)。
明朝:丈量土地,按照人丁、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2、“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生: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二复习提纲高一的同学们已经学习完了历史的第四五单元,那么在单元测试之前,大家应该怎样做好复习呢?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二复习提纲,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二复习提纲一1. 服饰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
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公元前年建立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国家机器,通常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有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商代1、公元前16xx年创建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二者联系)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各附属国基本维持旧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1、公元前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保护封地、宗法制度的工具)(1)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固周王朝的`统治者(“封建制度亲戚,以藩屏周”)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②各诸侯国必须宣称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较之,臣属于关系更加明晰)③层层分封促进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承继制(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就是庶母兄弟就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就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促进作用:①确保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3)礼乐制度就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就是保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学问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构造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场运用铁农具与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根本形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缘由:a、铁犁牛耕的出现,进步了社会消费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消费、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成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场: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 、爱护农业消费,维护社会稳定,稳固封建统治;b 、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开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全部权与征收赋税的根据) ▲古代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缘由:社会消费力与商品经济的开展; ③标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缘由: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应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展贸易;③评价a、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络,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开展▲形成与开展历程1、新航路开拓——雏形开场出现①根本缘由:西欧商品经济的开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场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开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根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与扩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构造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开展▲近代中国经济构造的变动①缘由: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开展③开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气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好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确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开展过程中必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开展消费力与改革消费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复原(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展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安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根底;▲十年探究时期(全面建立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冲突、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立总路途③大跃进1958: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消费力开展程度;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峻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稳固、充溢、进步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复原与开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展整顿,促进了经济的复原与开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加企业活力1984②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开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与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立进入新阶段的标记;③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成为中国90年头改革开放的重点与标记;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缘由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新中国的成立③改革开放▲表现①物质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讯工具c、群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风俗a、辛亥革命,变更封建陋俗(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缘由①根本缘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冲突;②干脆缘由:消费与销售之间的冲突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涉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殊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冲突;▲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短暂休业整顿,逐步复原银行信誉;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藏委员会的权利;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安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消费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视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与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夫供应补贴,调整农产品构造,进步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供应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根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本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状况下,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进展部分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纳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根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渐渐走出低谷;②在肯定程度上缓与了美国的社会冲突,使美国避开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创始国家干预经济的开展形式;②资本主义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更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立(两个政策、一种形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权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峻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斗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搜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安排:实行义务劳动制与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主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成功;②消极:损害了农夫的利益,不利于消费的开展,违反经济开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斗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峻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接着施行,引发了经济与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搜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创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复原货币流通与商品交换;④安排:废除实物安排制,实行按劳安排;3、作用(1)满意了广阔农夫与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消费主动性,使国民经济得到复原与开展;(2)稳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稳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究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形式”1、表现①优先开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与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与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整)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安排的施行,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奠定了物质根底;(2)弊端①片面开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②向农夫索取太多,严峻压抑了人民的消费主动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头中期,社会动乱、经济停滞,人民生活程度持续下降的危机场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吩咐,事实上成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整作用;②结果:没有获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与相应的配套措施;b、接着优先开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干脆缘由: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逆境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一样点:①缘由: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利对消费关系进展部分调整;b、国家干预与市场调整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复原与开展,政权得到稳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分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世界货币体系(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1945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救济)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退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与制度化方向开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根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干脆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复原与开展创建了条件;(主动)②美国驾驭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与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像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与斗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剧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相识到国家结合的重要性,开场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究;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与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记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与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开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与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结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加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开展中国家与兴旺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与历史差异,影响其开展,中国1991年参加)▲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开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拓开场,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络开场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开展,世界市场快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严密地联络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头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开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与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兴旺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开展与旺盛,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兴旺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开展中国家处于优势与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与先进的管理阅历,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平安、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醒悟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主动主动的参加中谋求开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迫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开展的须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标准化与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场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参加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参加WTO的影响①主动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开展;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好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参加WTO。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作为一个学生起码要了解和掌握必须的基本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可以增长人的智慧,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二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主要成就:手工业代替官营业(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提纲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提纲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工业革命1. 资本主义的定义与特征2. 工业革命的起因与影响3. 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4. 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二、殖民扩张与亚洲国家的遭遇1. 殖民主义的概念与动机2. 殖民扩张对亚洲国家的影响3. 中国遭遇殖民扩张的历史背景与原因4. 甲午战争与中国的近代化问题三、近代中国内外矛盾与变革的尝试1. 清朝晚期中国社会与政治的矛盾2. 戊戌变法与战争激化矛盾3.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4.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四、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秩序的建立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与起因2. 战争对欧洲与世界格局的影响3. 凡尔赛条约及其影响4. 国际关系与联合国的建立五、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的兴起1. 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与主要理论家2. 俄国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3. 斯大林时期苏维埃社会主义的特点与局限4. 社会主义的影响与争议六、二战及其影响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过程2. 战争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3. 联合国的建立与国际关系的重构4. 冷战与东西方对立的形成七、中国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与作用2. 抗日战争的起因与发展3.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4.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启示八、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与拓展1. 各主题内容的关联与综合2. 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教训3. 个人对历史学习的感悟与思考注意:以上提纲仅为参考,具体文章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度扩充或缩减,保证文章通顺流畅,内容准确切实。
具体的格式可以选择普通文章或者论述性文章的格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最全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最全知识点整理(完整版)一、古代希腊城邦1. 城邦的定义和特点•城邦是古希腊城市国家的基本形式,由城市本身和其周围的农村地区组成。
•城邦的特点包括政治独立性、地理环境特征、社会等级制度等。
2. 希腊城邦的发展及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随着希腊城邦的发展,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民主制度。
•希腊城邦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哲学、戏剧和建筑等方面。
二、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1. 罗马的建立和共和制度•罗马是由奥古斯都建立的,采用了共和制度。
•罗马共和制度的特点包括两院制、元老院和平民会等。
2. 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统一•罗马帝国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手段扩张领土,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帝国。
•罗马采取的统一措施包括行省制度、市民权和教育系统等。
3. 罗马法的传承和影响•罗马法是指古罗马时期的法律体系,对后来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民法和刑法方面。
三、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1.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组织形式,以封建公主和封臣的关系为核心。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契约和封建经济等。
2. 封建经济的运作方式•封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封建领主通过掌握土地和农民的劳动来获取经济收益。
•封建经济还包括农业生产工具、领主的征收和农民的交租等。
3. 宗教的影响和宗教改革运动•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宗教在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是指16世纪基督教内部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南宋的政治和军事1.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宋朝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全国各地。
•宋朝政府的特点包括科举制度、地方自治和官僚体系等。
2. 宋朝的军事改革和辽金战争•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使军队在辽金战争中获得一定的战略优势。
•辽金战争是指宋辽两国和金国之间的战争,最终导致金国灭亡。
五、元代的政治和社会1.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元朝采取了蒙古族的政治制度,由大汗统治全国。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提纲详细版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知识要点归纳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总结
必修二·专题一考点1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迁。
原始社会时期,采取刀耕火种;春秋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汉代普及。
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交换少,具有封闭性。
(3)注重精耕细作,但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具有落后性。
(4)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具有脆弱性。
(5)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保守性。
影响: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4.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2.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起源早,长期领先于世界;4.政府大多采取抑制兼并和重农抑商的政策。
考点2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冶金、制瓷、丝织)1.古代冶金业的发展2.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及成就3.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及成就考点3 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注意:官营手工业在产品技术上,长期以来一直是最好的。
但是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在技术和规模上取代了官营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起源早、长期领先世界、远销国外;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统治地位;3.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精细、技术不断进步。
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变迁考点4 市的变迁考点5 古代对外贸易的概况★古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特点:1.以宣扬国威为目的;2.以朝贡贸易为主。
考点6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1.①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人教版中学的历史课程始终都是文科中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要想学好历史,就要驾驭更多的历史基础学问。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信任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人教版篇一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南宋时期。
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进展的表现:1)水稻跃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2)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3)经济作物的(种植)很普遍;4)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5)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了“机户”;6)南宋末年,海南岛已进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7)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1)背景: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旺盛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舞海外贸易。
2)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
3)表现: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贸易的“番市”。
4)大宗贸易商品:香料、丝织品和瓷器。
5)路途: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6)影响:不仅是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加了活力。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人教版篇二康乾盛世军机处的设立:背景:清初,中心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但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皇权因此受到肯定制约。
(措施):1)康熙帝时,为加强皇权,设立南书房,实际作用有限;2)雍正帝时,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选择亲信满汉大臣充任,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3)乾隆帝时,为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康熙时,两次雅克萨之战给沙俄沉重打击,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2)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蒙古准噶尔部,最终平定叛乱;3)乾隆帝出兵平定天山南路的回部,统一了天山南北,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4)雍正时派驻藏大臣;乾隆时,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全部僧俗事务都由驻藏大臣与__、班禅相互商定,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__、班禅转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
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
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
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
乃书于纸上。
毕而卧。
凄然入梦。
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一一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一一“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一一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一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 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 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 ( 1966—1976)1971 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 ( 1978—今)1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 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新中国的成立③改革开放▲表现(见以前的讲义)①物质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讯工具c、大众传媒一一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一一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一一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 最终确立▲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 新经济的出现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 (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 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 1982)▲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 经济改革(重点):① 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② 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 存在问题:a 、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 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 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相同点:① 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 ② 手段:a 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 、 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 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 「世界货币体系 (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长期贷款、技术援助)世界贸易体系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 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① 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 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 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① 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 件;(积极)② 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 支配地位;(消极)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Y 行)1945 三大支柱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 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 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 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 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 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 )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 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