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古代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
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疗这类疾病的穴位称作“鬼穴”。
为战国时期扁鹊所创。
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拓为十五穴。
历代医家对十三鬼穴疗法都有论及,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的《针灸聚英》对十三鬼穴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与南北朝时期徐秋夫所论十三鬼穴有所出入,后世医家多采用孙思貌的十三鬼穴。
该法具有疏通经络、协调阴阳、调整脏腑、醒脑开窍的功效,对神志病有较好疗效。
穴位名称鬼宫(即水沟穴,刺入3分);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鬼垒(即隐白穴,刺入2分);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鬼路(即申脉穴,刺入火针3下);鬼枕(即风府穴,刺入2分);鬼床(即颊车穴,刺入5分);鬼市(即承浆穴,刺入3分);鬼窟(即劳宫穴,刺入2分);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鬼藏(即会阴穴,刺入3分);鬼腿(亦称鬼臣,即曲池穴,火针刺入5分);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乃横安板1枚,就两口吻,令舌不能动);再加间使、后溪穴尤妙。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持不锈钢毫针依次针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针左,女子先针右。
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施强刺激针法,不留针。
适用范围十三鬼穴疗法适用于一切精神疾患,如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狂等,也可用于由高热所致的狂躁不安等证。
歌诀孙真人"十三鬼穴"歌百邪为疾状癫狂,十三鬼穴须推祥。
一针鬼宫人中穴,二针鬼信取少商,鬼垒三针为隐白,鬼心四刺大陵岗,申脉五针通鬼路,风府六针鬼枕旁,七针鬼床颊车穴,八针鬼市闹承浆,九刺劳宫钻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十一鬼藏会阴取,玉门头上刺娇娘,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出血须令舌不动,更加间使后溪良,男先针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
穴位定位1.水沟穴(鬼宫)DU26 Shuǐ gōu别名: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趾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上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分七锃锃;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八分,名曰鬼床针要温;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腿,火针仍要七锃锃;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大针),三分。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床,即颊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腿,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更加间使、后溪三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人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杨继洲针十三鬼穴歌-经络
杨继洲针十三鬼穴歌-经络:
【歌诀】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火针),入三分。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新北极在线
七针鬼床,即颊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臣,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
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子先针右起。
单日为阳,双日为阴。
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新北极在线整理
【白话解】第十三针鬼封穴在舌下中缝,针刺出血,在口两吻处衔针一枚,让舌头不动,这种疗法效果很好。
再刺间使穴、后溪穴效果就更好了。
男子针刺先从左起,女子针刺先从右起。
单日为阳,双日为阴。
阳日阳时(按12时辰,单时为阳,双时为阴)针向转动,阴日阴时针向
左转动。
新北极在线。
四总穴、回阳九针、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十三鬼穴
四总穴、回阳九针、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十三鬼穴四总穴、回阳九针、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十三鬼穴草原冷翠编辑四总穴歌古版: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现代版: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古版意思是:胃肠不好,可按摩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头痛、项强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合谷穴。
所谓“求”是说明位置较深,要用些力,另外就是要找,哪个地方有节节,或是痛疼,就是求到位置了。
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治疗阳气脱绝的九主要穴位,为临床急救常用的有效穴位,用于治疗晕厥、肢冷脉伏,阳虚欲脱时施术可回阳救逆挽救生命。
一、哑门:散风熄风、开窍醒神《内经》上讲过,惊风抽搐之类的疾病,都属于督脉失调、气血不通。
治癫痫取风府、哑门二穴,就在于二穴的位置重要,刺一穴而触及旁经,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尤其在于可以对督脉形成良好的刺激,从而调整气血,调平阴阳。
但是,据前人经验和相关的资料,这两个穴位不宜深刺,深刺会给患者带来危险;同时,浅刺虽然安全系数大,但效果不理想。
因而,医家只好视其为禁地。
二、劳宫劳宫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祖国医学认为心有主“神明”的作用,即统思考、意志和感情,而心包有代心行令的作用,刺激劳宫穴有镇静安神,健脑益智的功效,是帮你解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
劳宫穴:是手厥心包经上的一个穴位,就在我们的手心里。
劳宫穴的简易取穴就是虚握拳,中指指尖正抵(手心)的位置。
有人称劳宫穴是“劳累了以后去休息的宫殿”。
1、是手心搓脚心,心肾相交。
首先将两只手心搓热,用手心搓脚心100——300下,治疗失眠、高血压。
涌泉穴在我们的脚心,是肾经的一个穴位。
是生命之泉的源泉。
用手心搓脚心,实际对失眠也非常有疗效。
晚上用热水洗脚后(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可以边看电视边按摩脚心,一举两得。
xfC$u`e=2、是手心捂眼睛,明目润燥。
十三鬼穴临床应用概况
十三鬼穴,又称“十三穴”、“鬼穴”,首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方·风癫第五·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记载:“凡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
”“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
”这十三个腧穴是治疗癫狂痫等精神疾患的经验效穴。
鬼穴治疗癫病、狂病大多因情志内伤、脏腑阴阳功能失调,甚至七情化火,煎熬津液为痰,痰热壅盛,迷塞心窍所致。
针刺鬼穴有通经络、调阴阳、和气[通讯作者] 杨 熹十三鬼穴临床应用概况王 容,杨 熹,代 秀(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针灸二科,重庆 400020)[中图分类号]R24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814(2019)08-1039-02 综 述花10g,地龙10g,延胡索15g,丹参12g,党参15g,酸枣仁15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茯神15g,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服药4剂后诸症减轻,睡眠改善,守方继服18剂后,头痛消失,面色红润,精神转佳,夜能寐。
为巩固疗效。
上方研细冲服1个月,随访2年未复发。
按:头部外伤,瘀血内阻脑脉。
方用补阳还五汤补气以助血行,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脑脉通而疼痛止。
再配合延胡索活血止痛,丹参活血化瘀,党参、黄芪补气,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
病久恐短时间内不能根除,故用散剂继续服用巩固疗效,以防复发。
4 蛇串疮张某,女,69岁,2014年11月18日就诊。
1年前于右侧额头及眼角处起红斑,水疱,排列成带状,伴皮肤灼热、疼痛,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治疗疱疹消退,但局部疼痛不止,服多种药物效果不佳。
伴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疼痛入夜尤甚,睡眠差,舌淡红、苔白厚,脉儒弱。
诊断为蛇串疮,气虚血瘀证。
治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50g,当归尾10g,赤芍12g,川芎12g,桃仁9g,红花9g,地龙9g,延胡索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炒薏米15g,炒白扁豆15g,党参10g,酸枣仁10g,甘草6g。
秋夫疗鬼十三穴歌
秋夫疗鬼十三穴歌
【出处】
出自《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本歌是宋代医家徐秋夫治疗神志病的经验穴。
徐秋夫的十三穴与孙真人十三鬼穴相比,大同小异。
有九个穴位相同,四个穴位不同。
不相同的穴位徐氏是“神庭”、“乳中”、“阳陵泉”、“行间”四穴。
孙真人为“申脉”、“上星”、“会阴”、“曲池”四穴。
【歌诀】
人中神庭风府始,舌缝承浆颊车次,
少商大陵间使连,乳中阳陵泉有据,
隐白行间不可差,十三穴是秋夫置。
【白话解】
人中穴、神庭穴、风府穴三穴先刺,再刺舌缝、承浆、颊车三穴。
刺手、臂的少商、大陵、间使穴,胸部乳中穴(乳中针刺是特殊用法),腿部阳陵泉穴,足部隐白、行间穴,这是徐秋夫治神志病的13个穴位。
十三鬼穴浅析
十三鬼穴浅析
王宏业;李平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09(028)006
【摘要】“十三鬼穴”最早见于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凡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
”“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
”十三鬼穴中,督脉三穴,任脉二穴,心包经二穴,肺、大肠、脾、胃、膀胱经各一穴,经外奇穴一穴。
具体见表1。
【总页数】1页(P358-358)
【作者】王宏业;李平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30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2
【相关文献】
1.中医中药结合针刺十三鬼穴治疗癫狂鬼崇29例的临床报告 [J], 肖成波;弭国华
2."十三鬼穴"上星穴的临床应用特色分析 [J], 韩嫣;谢静;李璟;陈晓桐
3.针刺十三鬼穴联合头针丛刺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miRNA-335表达的影响 [J], 班维固;滕秀英;巩菲菲;陆丽娜;许文婷;齐辉
4.针刺十三鬼穴与醒脑静联合治疗重症昏迷的临床观察 [J], 唐海花;雷家维
5.孙思邈十三鬼穴治疗儿童多动症浅析 [J], 柯增辉;谷婷;宋启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思邈的“十三鬼穴”,你知道多少?
孙思邈的“十三鬼穴”,你知道多少?针灸“十三鬼穴” ,您真的了解吗?学过针灸的都知道“十三鬼穴'',无论是针灸专业,还是其它中医专业人士对此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了解也仅限于对穴位的表面知晓,深层次的理解就很难了。
原因在于我们的教材只是在附篇有一“孙真人十三鬼穴歌”,历代文献有关“十三鬼穴”的系统介绍很难见到。
穴位针灸养生健康中医孙思邈与十三鬼穴十三鬼穴因年代久远,历代针灸医家大都极少涉猎而几近淹埋;现当代中医学院数版《针灸学》教材对此亦少涉及,仅见于1957年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编写的《针灸学》附篇“参考资料”中载有“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而专题论述者,概未见也。
余以为,十三鬼穴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针灸遗产之一,尤其对精神神志疾病的治疗,至今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不能因冠“鬼穴”之名而掩质埋光。
对此,余不揣肤浅,试作初步探讨,尚望海内贤达不吝赐教。
一、出处及命名十三鬼穴出自唐代大医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风癫第五》,其云:“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
”又曰:“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 术家秘要,缚鬼禁劾五岳四渎,山精鬼魅,并悉禁之。
有目在人两手中十指节间。
......”根据《千金要方》所载,现归纳十三鬼穴依次是:第一针人中穴,名鬼宫;第二针少商穴,名鬼信;第三针隐白穴,名鬼垒;第四针太渊穴,名鬼心;第五针申脉穴,名鬼路;第六针风府穴,名鬼枕;第七针颊车穴,名鬼床;第八针承浆穴,名鬼市;第九针劳宫穴,名鬼路(与第五针重名);第十针上星穴,名鬼堂;第十一针男为阴下缝,女为玉门头,名鬼藏;第十二针曲池穴,名鬼臣;第十三针当舌中下缝之海泉穴,名鬼封。
穴位针灸养生健康中医二、问题探讨从以上部分引文及对十三鬼穴的归纳中,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问题:1、尽管十三鬼穴出自《千金要方》,但孙思邈明确说是引证“扁鹊”之言,换言之十三鬼穴不是出自隋唐,而是出自战国时期的扁鹊学派;作为珍贵的史料,孙思邈将其收入《千金要方》。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古代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
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疗这类疾病的穴位称作“鬼穴”。
为战国时期扁鹊所创。
唐代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拓为十五穴。
历代医家对十三鬼穴疗法都有论及,唐代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的《针灸聚英》对十三鬼穴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与南北朝时期徐秋夫所论十三鬼穴有所出入,后世医家多采用思貌的十三鬼穴。
该法具有疏通经络、协调阴阳、调整脏腑、醒脑开窍的功效,对神志病有较好疗效。
穴位名称鬼宫(即水沟穴,刺入3分);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鬼垒(即隐白穴,刺入2分);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鬼路(即申脉穴,刺入火针3下);鬼枕(即风府穴,刺入2分);鬼床(即颊车穴,刺入5分);鬼市(即承浆穴,刺入3分);鬼窟(即劳宫穴,刺入2分);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鬼藏(即会阴穴,刺入3分);鬼腿(亦称鬼臣,即曲池穴,火针刺入5分);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乃横安板1枚,就两口吻,令舌不能动);再加间使、后溪穴尤妙。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持不锈钢毫针依次针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针左,女子先针右。
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施强刺激针法,不留针。
适用围十三鬼穴疗法适用于一切精神疾患,如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狂等,也可用于由高热所致的狂躁不安等证。
歌诀真人"十三鬼穴"歌百邪为疾状癫狂,十三鬼穴须推祥。
一针鬼宫人中穴,二针鬼信取少商,鬼垒三针为隐白,鬼心四刺大陵岗,申脉五针通鬼路,风府六针鬼枕旁,七针鬼床颊车穴,八针鬼市闹承浆,九刺劳宫钻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十一鬼藏会阴取,玉门头上刺娇娘,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出血须令舌不动,更加间使后溪良,男先针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
穴位定位1.水沟穴(鬼宫)DU26 Shuǐ gōu别名: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鬼节谈鬼针——孙真人十三鬼穴施针口诀与手法
鬼节谈鬼针——孙真人十三鬼穴施针口诀与手法十三鬼穴,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针灸遗产之一,出自唐代大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对精神神志疾病的疗效卓著,近现代临床鲜有详述,然不能因冠“鬼穴”之名而掩质埋光。
针灸,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是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
在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鬼门十三针”是最博大精深的一种,是中医针灸中最神奇所在。
人为什么会得“阴性怪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得上一种莫明其妙的病,不管到多么高级的医院,不管找多么高级的医生,他们都将望病兴叹,束手无策。
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中医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确定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的,借助四诊之法可以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表现出来的症状(中医谓标)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提示了疾病的本质(中医谓本),因此中医讲究辨症,要分清标本,对症施治。
有些病中医学将之归入阴性病的范畴,也即“邪病”,人们俗称为“中邪”、“附体”等等。
什么是邪病呢?从《易经》角度看,万物皆磁场,磁场分阴阳,有些磁场是阴性的,对人体磁场会产生很不好的作用,人体在自身磁场比较虚弱的情况下,就比较容易受到阴性磁场的干扰或作用,轻则精神恍惚、频做噩梦,重则疾病缠身、精神失控。
有人说阴性磁场是人的鬼魂,如果按照佛家的观点来看,人死有灵魂,俗称鬼,但是因为无法用现代科学实验完全证实,科学界目前对是否有鬼魂尚无定论。
但如果用易经的观点看,有阳必定有阴,可以完全推论出阴性磁场的存在。
不过阴性磁场不限于所谓的鬼魂,还有很多不好的磁场都可以归入阴性磁场,例如玄空风水中定义的五黄之气,也属于阴性磁场,它的来源与宇宙天体的运行有关系,大家可以查看以前发表的文章,里面就有有关五黄的介绍。
阴性磁场一旦侵入人的身体,人表现出中邪的特征,例如胡言乱语、精神分裂、幻听鬼语、抑郁胆小等等。
这时如果采用传统的医药之法,往往难以见效。
浩然与很多名医比较熟悉,大家在交流过程中,都会列举一些所谓被鬼上身等中邪的例子。
鬼宫穴的穴名解悉与功能
鬼宫穴的穴名解悉与功能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的人体13鬼穴,用于治疗精神情志疾病的经验穴。
这些穴位在人体哪个地方呢?就听我慢慢道来:13鬼穴之一,鬼宫穴:即鬼客厅、人中穴、水沟穴,穴名解悉:鬼宫穴即鬼客厅的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
客厅,接待客人的厅堂也。
鬼客厅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部之气的冷降水液。
本穴位处督脉,督脉气血以阳气为主,地部经水稀少,而本穴气血则为地部经水,地部经水如同督脉气血的宾客一般,故名鬼客厅。
鬼宫、鬼市、鬼排名意与鬼客厅同。
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本穴的地部经水不光为督脉的阳气冷降而成,主要的是手足阳明经的冷降水液,故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现代医学研究对人中穴的急救作用作了科学解释:1.刺激人中穴可以升高血压。
在危急情况下,升高血压可以保证机体各个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力,而节律性、连续弱性或强性刺激人中穴,都能使动脉血压升高;2.刺激人中穴位,可影响人的呼吸活动,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运行;3.运用人中穴救治昏厥急症,是简单易掌握的应急性急救措施,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实为救命之法宝。
鬼宫穴的功能:分流督脉经水,通经活络。
人中穴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
当人中风、中暑、中毒、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时,医者用食、中两指端置于拇指面,以增强拇指的指力,用拇指端按于唇沟的中上处顶推,行强刺激。
以每分钟20-40次为宜,可使患者很快苏醒。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臆语,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出血,风水面肿,牙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遍身水肿,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配百会穴、十宣穴、涌泉穴治昏迷急救。
中暑加委中穴、尺泽穴,溺水窒息加会阴穴,癫狂加内关穴,癔病发作加合谷穴透劳宫穴;配上星穴、风府穴治鼻流清涕;配委中穴(泻法)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穴、血海穴治月经不调、崩漏。
「回陽九針」及「十三鬼穴」
「回陽九針」及「十三鬼穴」中醫針灸有「回陽九針」及「十三鬼穴」之術,是比較特殊的針法。
回陽九針的作用,是將重度昏迷的人救醒。
中醫對昏迷的人急救,第一是先把人救醒再說。
把人救醒的方法,第一是十宣放血,就是在十隻手指頭的指尖點刺放血,不行,就腳十宣放血,就是在十隻腳趾頭指尖點刺放血。
腳十宣不行,再來就是針刺人中,還是不行,就刺會陰,一般刺會陰比較常用在溺水急救,做法是把人翻成小狗姿勢,用三寸針從會陰對著心臟的方向扎進去。
要是還不行,那就要用回陽九針了。
對於命不該絕的人,回陽九針扎下去,把人救回來,就有機會活下去,若人已死,那就不行了,閻羅王都派人來拘提了,要攔住他,除非你比他還大(笑 ^^)。
但若人剛死,屍體還溫熱的時候,聽說,這時回陽九針刺下去,可以讓死者還魂半小時。
那你會問,只救活半小時能幹嘛?其實這時候救人只是盡人事而已,天意不可違呀!不過讓人醒來半小時,可以讓他有機會交待遺言,有什麼未了的心願,交待過後才能安心離去。
這次我阿媽昏迷跌倒,到往生之間的這幾天都沒醒來過,也不知有沒有什麼未了的心願要交待。
那天他從老人院出來,走路前往我二姑姑家(昏倒在半路上),或許就是有感覺,想見見自己女兒一面吧!至於十三鬼穴,顧名思義,就是人中邪時的用法。
被鬼附身的人,給他下這十三針,就可以把鬼趕跑。
不過前提是,你要有能力應付「對方」才是!如果不行,就別幹傻事了,遇到中邪的人,還是請他找專業的道士為宜。
以上所言「還魂」、「中邪」乃無稽之談,沒有科學根據的!大家看看就算了,當作茶餘飯後的娛樂。
你問我自己信不信?我只能告訴你,我是學科學的人,可是我卻不相信科學,反而相信不科學的東西,這樣你明白了嗎?其實所謂的科學,只不過是人類能夠以實驗做出來的東西,他沒能力做的實驗,就會打為不科學,冠以臭名,我覺得這是個很不好的行為。
現今社會不講怪力亂神,大部份醫者對此二種技法的敍述多為治「急發性之卒煞昏倒、不省人事、肢冷脈伏、陽虛欲脫、口噤不開、不能言語等危證,針之立能甦醒,使恢得正常之生理機能」之言這裡抄抄回陽九針的歌訣給大家瞧瞧:啞門勞宮三陰交湧泉太溪中脘接環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陽九針穴意思是,回陽九針所下者,依序是這九個穴道:啞門、勞宮、三陰交、湧泉、太溪、中脘、環跳、三里、合谷。
神秘的'十三鬼穴'
神秘的'⼗三⿁⽳'在古⼈《针灸⼤成》⼀书中,有⼗三⿁⽳的记载,主治⼀切疯魔癫狂,⿁魅百邪。
古⼈真的很智慧,如此深不可测。
⼗三⿁⽳根据什么,怎么来的没有说明,⽽且古⼈如何从365个⽳位中认定就⼗三个⽳位能够驱邪呢?我们后⼈⽆法知晓。
⽣物学家说,⼈类是⾼级动物,在⾷物链的最顶端,是没有天敌的。
⼀位修⾏者说,⼈类有两⼤天敌,⼀是细菌病毒等微⽣物,⼆是附体。
细菌病毒等微⽣物能致⼈类于死地(如⿏疫,霍乱,Sars,艾滋病,等各种瘟疫传染病)。
“附体”这个词⽐较陌⽣,通常是指各物种⽣命死后所形成的负性能量体。
这种能量体有⼤有⼩,有强有弱,它们⼀般积聚在阴⽓⽐较重的地⽅,和我们⼈类⽣活在同⼀空间。
如果它们和⼈相遇,道家称之为“撞客”,中医称之为“中邪。
这种⼤⼩附体能⼲扰⼈类的神经系统,使⼈精神错乱,癫狂及各种怪病。
这两者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态⽣物。
前者已经由科学的显微镜证实其存在,后者只能由特异功能者感应到但科学不能证实。
科学不能验证,但是实践出真知,临床应⽤起来还真的有奇效。
下⾯是⼏个⼩案例。
(⼀)“⿁剃头”⿁剃头是民间俗语,患者头发呈圆块状脱落,西医称之谓”斑秃”。
解释与精神紧张有关。
以往治疗这种病有各种⽅法:外擦⽣姜内服中西药等,但⾸选针灸治疗效果最好。
不过⾧出头发有快有慢,疗程的⾧短不⼀。
有⼀位斑秃病⼈,2012年来诊,⾃述突发多个⾯积较⼤脱发斑块,头⽪光滑⽑囊完全萎缩。
按以往的经验这种多发且⾯积较⼤的斑秃⽐较难治。
由于影响美观,病⼈⼼理压⼒很⼤⾮常焦虑,希望快点治好。
我仔细询问病史,她说最近⼏个⽉由于亲⼈住院,夜⾥经常陪床,休息不好⾝⼼都很疲惫。
精神压⼒很⼤。
⼤概是近⼏年读易学的缘故,听着听着突然灵感⼀闪“医者意也”,⿁剃头带⼀“⿁”字,会不会跟“撞客”有关?,那就加上“⼗三⿁⽳”试试?于是在常规⽳位上加了⼏个“⿁⽳”,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只针三次就看见⽑囊回复,斑秃处⾧出了细细的⽑发。
疗效快的不可思议,这使我⾮常惊呀:原来民间的名字都不是乱叫的,有其名必有其义。
刘公望以十三鬼穴为主治疗精神情志病验案四则
刘公望以十三鬼穴为主治疗精神情志病验案四则
董洪英;刘公望
【期刊名称】《中国针灸》
【年(卷),期】2005(0)S1
【摘要】"孙真人十三鬼穴"是针灸治疗精神情志病症的十三个经验效穴,刘公望教授以十三鬼穴为主治疗某些精神情志疾患,法捷效显,现举随诊效案四则,以飨读者。
1十三鬼穴据《千金要方》载十三鬼穴为:鬼宫(水沟)、鬼信(少商)、鬼垒(隐白)、鬼心(大陵)、鬼路(申脉)、鬼枕(风府)、鬼床(颊车)、鬼市(承浆)、鬼窟(劳宫)、鬼堂(上星)、鬼藏(男为任脉会阴穴,女为奇穴玉门),鬼腿(曲池)、鬼封(奇穴海泉穴,位于舌系带中点)。
2典型病例2.
【总页数】3页(P37-39)
【关键词】精神情志;十三鬼穴;针灸治疗;大陵;曲池;承浆;隐白;上星;水沟;千金要方【作者】董洪英;刘公望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R249.2
【相关文献】
1.针刺十三鬼穴为主治疗脑卒中焦虑抑郁共病临床观察 [J], 段君毅;丁邦友;宗蕾
2.针刺十三鬼穴治疗抑郁症验案4则 [J], 王宇
3.鬼穴治疗精神情志病的机理探微 [J], 马红青;聂道芳;董晓夫;胡玲香
4.刘公望教授以十三鬼穴为主治疗精神情志病症验案举隅 [J], 董洪英;王秀云;刘公望
5.针刺三神穴治疗精神情志类病证验案 [J], 韩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三鬼穴的临床应用
十三鬼穴的临床应用十三鬼穴,是中医经典《灵枢·九针十三原》中所提到的十三个穴位,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这些穴位在临床中被广泛运用,被认为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治疗各种疾病。
下面将介绍十三鬼穴在临床中的应用。
1. 异冲穴(距中指背指关节指尖端0.1寸):异冲穴属于阳明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鼻塞等症状。
在临床上,异冲穴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来改善这些不适症状。
2. 玉枕穴(在头后部):玉枕穴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问题。
对于经常出现头痛的患者,按摩玉枕穴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 幽门穴(在两指头联合上):幽门穴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的问题,如消化不良、胃胀等。
通过按摩或针灸幽门穴,可以促进消化功能的正常运转。
4. 外关穴(在大腿髌骨上1寸):外关穴是治疗膝关节疼痛、腰酸背痛等问题的重要穴位。
对于患有膝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患者,经常进行外关穴的保健,可以缓解疼痛。
5. 称泻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掌骨际缘凹陷处):称泻穴属于少阳经,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痛、耳鸣等问题。
对于因风寒引起的头痛,按摩称泻穴有助于改善症状。
6. 大迎穴(在大腿骨髁间隆凹陷处):大迎穴主要用于治疗面部神经痛、口眼歪斜等问题。
通过按摩或针灸大迎穴,可以缓解面瘫、三叉神经痛等症状。
7. 推窍穴(在第1跖骨前方0.5寸):推窍穴属太阳经,主要用于治疗耳鸣、目暗、口眼歪斜等疾病。
在临床上,经常按摩推窍穴可以改善这些症状。
8. 不容穴(在足跟后方当最大腓骨与跟腱相交处凹陷处):不容穴主要用于治疗腰酸背痛、下肢痿痹等问题。
按摩不容穴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这些症状。
9. 地仓穴(在跟腱上2.5寸):地仓穴主要用于治疗头晕、眼花、高血压等问题。
在临床上,通过按摩地仓穴可以调节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力。
10. 筑宾穴(位于风府穴上方0.5寸):筑宾穴属阴跷经,主要用于治疗胸闷、心痛等症状。
对于患有冠心病、胸膜炎等心脏疾病的患者,按摩筑宾穴能够缓解症状。
针灸“十三鬼穴”
针灸“十三鬼穴”十三鬼穴出自唐代大医孙思邈(公元581—682年)着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风癫第五》,其云:“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
”又曰:“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 术家秘要,缚鬼禁劾五岳四渎,山精鬼魅,并悉禁之。
有目在人两手中十指节间。
……”根据《千金要方》所载,现归纳十三鬼穴依次是:第一针人中穴,名鬼宫;第二针少商穴,名鬼信;第三针隐白穴,名鬼垒;第四针太渊穴,名鬼心;第五针申脉穴,名鬼路;第六针风府穴,名鬼枕;第七针颊车穴,名鬼床;第八针承浆穴,名鬼市;第九针劳宫穴,名鬼路(与第五针重名);第十针上星穴,名鬼堂;第十一针男为阴下缝,女为玉门头,名鬼藏;第十二针曲池穴,名鬼臣;第十三针当舌中下缝之海泉穴,名鬼封。
十三鬼穴诠释在讨论十三鬼穴前,先明确何谓“鬼”?《说文·鬼部》云:“鬼,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故从厶。
”这一释义体现了一个相当古老的观念。
《尔雅·释训》云:“鬼之为言归也。
”鬼者归——谓死人为归人,换言之,鬼是由人变的,人鬼本是一体。
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如《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
余得请于帝矣。
’ ”这个“厉”,指怪异恐怖的大鬼。
古人谓绝后冤屈之鬼为厉。
由此得出对“鬼”的两点归纳:一是人鬼同体,鬼与人的死亡及死亡意识有关,鬼只“存在”于人间,是“人所归”的直接结果。
二是装扮“鬼象”的巫师(实际还是人)以“驱鬼”的巫术仪式在装神弄鬼,同样表现的是人事,只是采取了荒诞怪异的形式。
既然鬼与人的死亡有直接关系,而导致人死的主因是疾病,则先民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鬼气缠身的结果,所以根据鬼气缠身的不同症状表现,采用针刺或灸疗不同的穴位以达到驱除鬼邪之目的。
这显然是走出巫术的一个历史性进步,表明巫术与医术的初步分离,这正是我们讨论十三鬼穴的文化意义所在。
孙思邈十三驱邪鬼穴
孙思邈十三驱邪鬼穴
一针鬼宫人中。
二鬼信少商。
三鬼垒隐白。
四鬼心大陵。
五鬼路申脉(火针)。
六鬼枕风府。
七鬼牀颊车。
八鬼市承浆。
九鬼窟劳宫。
十鬼堂上星。
十一鬼藏,男会阴,女玉门头。
十二鬼臣曲池(火针)。
13鬼封,舌下中缝刺出血。
更加间使、后溪二穴。
男先左,女先右。
单日为阳双日为阴。
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刺入鬼穴时,医者大声向病人呵斥。
禁忌:
一是施针者的生辰八字至少占2个寅时;
二是要用银针,以引鬼出身;
三是以劝说为主,不要扎完13针,最多6~7针,驱走妖鬼即可,不要赶尽杀绝,否则医者自找麻烦。
慎用。
鬼门十三针丨安军明教授揭秘无神无鬼的十三鬼穴十二曲池淹鬼腿
鬼门十三针丨安军明教授揭秘无神无鬼的十三鬼穴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穴中的第十二个穴位就是鬼腿穴。
腿是形声字,从月,退声,是胫和股的总称,其本义是指从脚踝到大腿根部这一段肢体,是人和动物用来支持躯体和行走的部分。
鬼腿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不需要解释,大家一看就明白,就是指鬼的腿。
但鬼腿穴指的其实是曲池穴。
曲,是指屈曲、弯曲;池,即池塘、水池,借指体表的凹陷。
取穴时屈曲其肘,穴位在肘横纹头凹陷处,形状像浅小水池,故名曲池。
曲池的位置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曲池一穴在临床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全身重要穴位之一。
首先,它在临床上是治疗热病的重要穴位,它不但能解表热,还有能清里热,常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起、热病昏迷、眩晕、以及癫狂等热病,神志病。
因此,该穴是治疗感冒、发热的常用穴。
其次,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是五输穴中的合穴。
在《难经·六十八难》中说:“合主逆气而泄。
”逆气,是指气机上逆的病证,如呕吐等;泄,指二阴病变,如腹痛腹泻病证。
因此,该穴有降逆止呕止泻的作用,临床上可以用来治疗腹痛,呕吐,腹泻等肠胃病证。
再次,由于曲池穴所处的位置在上肢手臂,根据穴位的近治作用,该穴可以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又因为曲池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它的支脉从缺盆部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之中,又返回经口角到上口唇,交会人中即水沟穴,左脉向右行,右脉向左行,止于对侧鼻孔旁。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曲池穴可以治疗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此外,曲池穴还是治疗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病证的常用穴。
中医认为病在阳之阳者即皮肤,当取阳之合。
而曲池就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它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
因此,无论是外邪侵袭,还是胃肠积热导致的瘾疹等病证都可以用曲池穴来治疗。
曲池穴的操作方法,既可以针也可以灸、还可以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但如果不会用针的情况下,大家还可以用刮痧板刮拭,针对感冒发烧、咽喉肿痛等病证同样可以见效。
丙寅: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针灸治症系列
丙寅: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针灸治症系列对于鬼神附体,即现代疾病为精神分裂症之患者,如果没有经验,请勿随意对十三鬼穴进行针灸,恐遭不测。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
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上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分七锃锃;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八分,名曰鬼床针要温;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腿,火针仍要七锃锃;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火针,入三分。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床,即颊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腿,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头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
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人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
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刺入十三穴尽之时,医师即当口问病人,何妖何鬼为祸。
病人自说来由,用笔一一记录,言尽狂止,方宜退针。
鬼哭穴: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
以患人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于两甲角及甲后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者哀告:我自去。
为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古代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
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疗这类疾病的穴位称作“鬼穴”。
为战国时期扁鹊所创。
唐代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拓为十五穴。
历代医家对十三鬼穴疗法都有论及,唐代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的《针灸聚英》对十三鬼穴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与南北朝时期徐秋夫所论十三鬼穴有所出入,后世医家多采用思貌的十三鬼穴。
该法具有疏通经络、协调阴阳、调整脏腑、醒脑开窍的功效,对神志病有较好疗效。
穴位名称鬼宫(即水沟穴,刺入3分);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鬼垒(即隐白穴,刺入2分);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鬼路(即申脉穴,刺入火针3下);鬼枕(即风府穴,刺入2分);鬼床(即颊车穴,刺入5分);鬼市(即承浆穴,刺入3分);鬼窟(即劳宫穴,刺入2分);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鬼藏(即会阴穴,刺入3分);鬼腿(亦称鬼臣,即曲池穴,火针刺入5分);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乃横安板1枚,就两口吻,令舌不能动);再加间使、后溪穴尤妙。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持不锈钢毫针依次针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针左,女子先针右。
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施强刺激针法,不留针。
适用围十三鬼穴疗法适用于一切精神疾患,如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狂等,也可用于由高热所致的狂躁不安等证。
歌诀真人"十三鬼穴"歌百邪为疾状癫狂,十三鬼穴须推祥。
一针鬼宫人中穴,二针鬼信取少商,鬼垒三针为隐白,鬼心四刺大陵岗,申脉五针通鬼路,风府六针鬼枕旁,七针鬼床颊车穴,八针鬼市闹承浆,九刺劳宫钻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十一鬼藏会阴取,玉门头上刺娇娘,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出血须令舌不动,更加间使后溪良,男先针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
穴位定位1.水沟穴(鬼宫)DU26 Shuǐ gōu别名: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配伍]配百会、十宣、涌泉治昏迷急救。
中暑加委中、尺泽,溺水窒息加会阴,癫狂加关,癔病发作加合谷透劳宫;配上星、风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泻法) 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2.少商穴(鬼信) LU11 Shào shāng[定位]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配伍] 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3.隐白穴(鬼垒)SP1 Yǐn bái[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4.大陵穴(鬼心) PC7 Dà líng[定位]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布有前臂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配伍]配劳宫治心绞痛、失眠;配外关、支沟治腹痛、便秘;配水沟、间使、心俞、丰隆治癫、狂、痫、惊悸。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输穴、原穴。
5.申脉穴(鬼路) BL62 Shēn Mài 足太阳膀胱经的第62个穴位[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 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配伍] 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6.风府穴(鬼枕) DU16 Fēng fǔ督脉的第16个穴位[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配伍]配腰俞治足不仁;配昆仑治癫狂、多言;配二间、迎香治鼽衄;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难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7.颊车穴(鬼床) ST6 Jiá chē[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解剖] 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主治] 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配伍] 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
8.承浆穴(鬼市) RN24 Chéng jiāng任脉的第24个穴位[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和颏肌之间;有下唇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及颏神经分支。
[主治]口眼喎斜,唇紧,面肿,齿痛,齿衄,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消渴嗜饮,小便不禁,癫痫。
[配伍]配委中治衄血不止;配风府治头项强痛、牙痛。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足阳明、任脉之会。
9.劳宫穴(鬼窟) PC8 Láo gōng 手厥阴心包经的第8个穴位[定位]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解剖]在第二、三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二蚓状肌及指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指收肌横头的起端,有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
[配伍]配后溪治三消、黄疸;配涌泉治五般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荥穴。
10.上星穴(鬼堂) DU23 Shàng xīng督脉的第23个穴位[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解剖]在左右额肌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颞浅动、静脉分支;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配伍]配合谷、太冲治头目痛;配丘墟、陷谷治疟疾;配大椎治鼻中息肉、面赤肿、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沟治癫狂;配印堂、素髎、百会、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沟治酒渣鼻。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1.会阴穴(鬼藏) RN1 Huì yīn[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针灸中国www.acucn.)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球海绵体中央,有会阴浅、深横肌;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分支。
[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小便难,遗尿,阴痛,阴痒,阴部汗湿,脱肛,阴挺,疝气,痔疾,遗精,月经不调。
[配伍]配神门治癫狂痫;配水沟治溺水窒息;配十宣急救昏迷;配蠡沟治阴痒、阴痛(湿热下注型);配归来、百会治阴挺(中气下陷型);配承山治痔疮、脱肛;配支沟、上巨虚治便秘;配中极治遗尿、淋症;配关元治遗精。
[刺灸法]直刺0.5~1寸,孕妇慎用;可灸。
[附注]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12.曲池穴(鬼腿/鬼臣) LI11 Qū chí[定位]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解剖] 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配伍] 配血海,足三里治瘾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太冲、大椎治高血压。
[刺灸法] 直刺l~1.5寸。
[附注] (l)手阳明经所入为“合”。
(2)参考资料:据报道,在犬阑尾壁直接注射B-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池”和“阑尾”穴,证明对实验性阑尾炎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13.海泉穴(鬼封)【标准定位】在口腔,舌下系带中点处。
【取穴】正坐位,口,舌转卷向后方,在舌下系带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舌粘膜、粘膜下组织和舌肌。
分布有下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和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功用】祛邪开窍,生津止渴。
【主治病症】1、舌缓不收,重舌肿胀,喉闭。
2、呕吐,呃逆,腹泻,消渴。
【刺灸法】用细三棱针点刺出血。
14.间使穴PC5 Jiān shǐ手厥阴心包经的第5个穴位[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疟疾,癫狂,痫证,腋肿,肘挛,臂痛。
[配伍]配支沟治疟疾;配尺泽治反胃、呕吐、呃逆;配水沟、太冲治癔病;配腰奇治癫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经穴。
15.后溪穴SI3 Hòu xī[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 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 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配伍] 配列缺、悬钟治项强痛;配人中治急性腰扭伤。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注为“输”;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古时候,许多的病被认为与「鬼」有关;几乎全部的神经与精神疾病,都被认为与「鬼」有关,例如癫痫病、精神分裂类的病、忧郁症类的病……。
古时的中医典籍有相当丰富的治疗方法和经验传承,希望透过这篇「治鬼病」的方法,让人能有所知,原来中医对于精神疾患的治病方式,是很奇效、独特的,切勿嗤之以「迷信」而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