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

引智基地申报材料

一、基地介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位于青岛市即墨市鳌山卫镇海滨区。地处黄海之滨的鳌山湾湾畔,位于青岛市东北43公里,即墨市东部20公里处。鳌山湾西起鳌山卫镇,东至田横镇、田横岛旅游度假区,开口于女岛及鳌山头之间,宽11公里,湾口初水深10米,海岸线长达183公里,水源充足,污染源少,拥有理想的亲虾培育、育苗、养成等天然条件,适宜对虾养殖的水面1300公顷,海滩面积约8333公顷,24处岛屿、17处礁岩均适宜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生长。

“中心”的筹建始于2002年,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占地50亩,另有实验水面50亩,主要设施包括:品种选育室、苗种扩繁室、家系保种平台、性状测试池、饵料室、锅炉房、变配电室、泵房、高位水池、沙滤池、传达室等,建有配套的水、电、气、保障系统、生物标记、选育种研究等专业实验室。“中心”的建设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青岛市人民政府无偿划拨了建设用地并提供了前期建设费用,农业部批准建设了“海水养殖遗传育种中心”项目。

近几年来,“中心”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已经培育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黄海2号”新品种并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在沿海地区的示范推广养殖,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养殖企业的高度认同。经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并推广到海、淡水多个养殖品种的育种研究中。

作为我国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中心”已接待了多批省、部领导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挪威、马来西亚、韩国、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国内许多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专家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二、基地承担课题情况

基地建成以来,承担了国家“863”项目“中国对虾的遗传改良技术”(项目编号:2003AA603021),为保持和加强中国对虾优良性状,建立并完善80个以上家系或个体的分子标志技术等研究内容,在育种技术方面,除采用了群体选育技术外,开始规模化培育家系,开展家系内和家系间的顺序选育。

随着中国对虾育种工作的深入,更精细、科学的育种技术研究被提到议事日程。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育种技术研究得到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项目(课题编号:0301007,0401007)的资助。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黄海水产研究所和挪威AKVAFORSK研究所,在黄海水产研究所遗传育种中心建立试验、示范点,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养殖业特色的水产遗传育种核心技术体系。经过2004年的精心准备,2005年大规模的家系培育和选育工作正式开始。2006年,得到了国家“863”项目“中国对虾高产、抗病品种的培育”(项目编号:2006 AA10A406)的资助。

除国家下达的研究课题资助外,“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的研究成为企业的自选课题。山东省海阳市黄海水产有限公司、浙江南太湖淡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等于2005年分别筹资建立了大菱鲆和罗氏沼虾的育种设施和育种项目。企业的协作,进一步加速了技术的转化和推广。

三、引进国外智力在项目中的作用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家系选择的育种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形成多种技术路线。国内的研究主要限于陆地动物,如家禽和畜牧业;国外也只开展了少数水产动物种类的育种研究,如挪威的大西洋鲑、美国的南美白对虾和“吉福”罗非鱼。与陆地动物相比,水产动物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繁殖性能高,每个亲体生产的后代数目达到万级、十万级甚至百万级水平。众多的后代数量,一方面可提高选种效率,但另一方面也很容易造成选留种的亲缘关系近,良种的近交系数高,导致选种的近亲交配现象。

针对我国水产动物育种技术落后的实际情况,2003年7月,我们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张勤教授来所讲学并合作开展了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在张勤教授的指导下,先后解决了理论技术的问题,如,性状的加权、综合指数的计算和留种个体的配种策略等关键技术理论。2004年6月,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领导和支持下,黄海水产研究所与挪威AKV AFORSK遗传研究所签定了

2年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中国对虾育种研究。在中挪合作研究中,主要解决了中国对虾幼虾和种虾标记、性状对比测试方法、选种策略等关键生产技术问题。在国内外专家的帮助下,课题组结合水产动物育种的生产实际,通过对多种育种技术的比较,认为近亲交配控制是水产动物育种的关键问题。据此,我们将主要的技术方案定位在“连续杂交育种系统”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措施将每代入选个体的系谱关系建立档案,拟交配个体间的亲缘关系是决定可否配种的的主要入选条件,从根本上有效地控制育种群体的近交衰退问题;依据群体遗传学原理,设置家系、群组为基本育种单位,综合利用同胞、亲代和子代等多种来源的多种信息,研究制定了科学、全面的综合选育指数计算方法,实现了多性状的选种育种。2007年,该技术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水产动物育种分析和管理软件”取得了国家著作权,形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符合我国养殖业发展特点的先进育种技术。

通过引进国外智力,在吸收及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对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基本解决了育种技术的选种和配种问题,搭建了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的基本框架。为了提高育种项目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针对BLUP育种技术体系进行了剖析,与南京丰顿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了“AQUABREEDINGS 水产动物育种分析与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育种项目管理的系统化以及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工作。

通过对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养殖业特色的水产遗传育种核心技术体系。目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黄海2号”新品种并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在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养殖,得到主管部门和养殖企业的高度认同,同时通过对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以BLUP育种为核心的“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并推广到海、淡水多个养殖品种的研究中。

四、示范推广的主要内容

1)良种扩繁体系的隔离防疫技术

主要包括遗传育种中心、良种场和育苗场的三级隔离防疫技术措施及病原控制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