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合集下载

我对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我对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我对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当中,都必须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在不同的国家,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具体途径又是各不相同的。

苏联和东欧各个国家的例子告诉我们,照搬苏联模式是行不通的。

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由于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也各不相同,别人的经验我们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必须也是必要走的道路。

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毫无疑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必须包括其他各方面的任务,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切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中国具有自己的国情,属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完全的社会主义。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建设,都要符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要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和发展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时代潮流相应、与世界文明相通的道路,是正确的、符合我国广大人名群众所要求的道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具有世界眼光,注意向世界学习,要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面向世界、立足本国的社会主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理解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它结合了中国实际情况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

本文档旨在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全球意义。

核心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包括:1. 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泛人民群众的利益。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3. 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4. 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6.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探索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

3. 全面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主要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包括:1. 政治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政治凝聚力,能够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

2. 发展速度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 民生改善:通过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 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

文章标题:深入探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1.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知,是指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

在认知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实践路径,认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和价值观。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的深入,需要通过学习理论,深入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在个人认知层面,我们需要不断强化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认识,深化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知和理解力度。

2.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感受,是指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个人和集体对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的感受和体验。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感受的深入,需要我们从个人和集体实践的经验出发,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在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时,我们要关注人民裙众的实际生活、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影响。

也要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和优势。

个人和集体的实践感受,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涵和价值。

3. 总结与回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的深入和广度,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独特性和时代价值。

通过深入的认知和实践感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发展路径,更好地把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际意义和历史方位。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知和探索,不断丰富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感受和实践体验,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 个人观点与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知和感受是一个深刻而且复杂的过程。

个人认为,深入认知和实践感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激发我们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和信心。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领会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涵和历史价值,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注入更多的力量和动力。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谈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认识1000字小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谈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认识1000字小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谈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认识1000字小篇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之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以下理解和认识。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阶级斗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只是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党内的两个阶级、两个路线、两个阶级斗争,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党内的两个阶级、两个路线、两个阶级斗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和基本矛盾之一。

只有坚持阶级斗争,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二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三是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决定力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确保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四是坚持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我们要坚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小康的实现。

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文

马克思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产生到发展始终是时代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概括和汲取科学和哲学发展的结果。

我国的各届领导人从实际出发,成功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矛盾共性和个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系的,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

当然,这两者也可以相互转化。

条件变化了,普遍性可以转化为特殊性,特殊性也可以转化为普遍性。

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是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的。

在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乃至政治体制都已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巨大的社会变迁自然也反映在政治领域,“主义”、旗帜的认同和选择在所难免。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新左派”和民主社会主义就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

四大思潮或主义,从本质上看,都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选择自由主义就是要重复西方发展的道路,就是改变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死路一条;选择传统的社会主义(或新左派),不改革、不开放,僵化保守,抽象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人民的利益不能实现,也是死路一条;选择狭隘民族主义,闭关自守或争霸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既不能拓展发展空间,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是一条邪路;选择民主社会主义,也是既不符合国情(民主社会主义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条件相联系的),也不能团结人民,最后只能是重蹈苏东剧变的覆辙,葬送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而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在吸收、借鉴和超越其他“主义”的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才是超越各种阶层、集团、群体的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上与其他选择不同,是一种“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我自岿然不动”。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3500字)

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3500字)

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作为指导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党,它有着它的特殊性。

而要把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想结合是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第一章提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由此可知,对这此历史经验加以认真地概括和提炼是对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辅助条件。

另外,本文中主要还包括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客观分析以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的发展情况分析。

关键词: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践改造理论认真概括、提炼历史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作用1、为什么要注重历史经验。

“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同时,以史为镜,也可以对我们未来的生活起着指导作用。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具有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我们更应该清楚的分析和认识历史。

把它作为建设我们国家的一种思想工具。

没有人,或者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逃脱历史前进的进程,任何有背于历史前进方向的事物都不会存在。

同样,没有对历史的理性分析,也就很难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缺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对历史经验的理性认识是必然的。

2、在对历史经验的理性认识上发展外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并不是起源于中国,它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需要中国人民以一种民族形式的方式来进行广泛地理解和接受。

这时,就需要我们来重新认识我国的具体民族历史,思想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再使用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表达方式来与中国人民的思想进行融合。

每一种文化的融合都是经历碰撞、认识再融合的过程。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想要在中国建立,这样的融合方式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促进其思想的融合显得尤其重要。

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种特殊的理论才可以变为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客观看法_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客观看法_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客观看法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涵盖“道路”、“理论”、“制度”和“理想”四个方面;而且与西方社会主义相比,又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到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说法,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本文进行了简单而客观的阐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前言从我的印象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伴随着我的求学生涯,其内容极其丰富。

然而对它的认知却一直处于应付考试和喊口号的状态。

虽然当前一些人、媒体和机关仍然在慷慨激昂的喊着老调子,但是一些不同的声音却已经出现。

我认为这种现象在网络发达的信息社会不可避免,因此,客观的看待与认识当前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积极讨论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于国于民都百利而无一害。

现在网络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许多积极客观的看法,我觉得对于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特在此整理归纳如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特点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义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涵的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道路”、“理论”、“制度”和“理想”四个方面【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性认识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性认识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性认识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压迫下,经历了辛苦的民族独立和社会革命斗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正正义、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和道德支撑。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

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相互促进,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积极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又坚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特色。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得到有效维护。

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转型、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改进。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展望是一个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将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性认识,是在深入了解和参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我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继续为中国人民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赋予其使命的基本特征。

由此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是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主义。

经过几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结合老师的讲解以及我国重大会议的精神,我本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谈谈我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之前我们一直在研究马克思主义、、XXX理论,反复强调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但是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XXX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XXX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XXX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如果我们不是XXX主义者,没有对XXX主义的充分,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认识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认识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认识【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其根本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完整理论体系。

发展顺应时代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是党的基本理论工作之一。

不断完善理论体系,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

发展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行,呼唤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共识推动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支撑和根本遵循。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理论工作、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前进、共同努力、共识、实践。

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积累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经历了深刻的历史变革和思想启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凝聚了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奋斗,在不断探索中不断迭代,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建党初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断吸取西方社会主义和本土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属于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理论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和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谈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认识1000字小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谈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认识1000字小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谈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认识1000字小篇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它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

在经济建设中,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政治建设中,它强调民主、法治和人权保障,推动人民的参与和自治;在文化建设中,它注重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核心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得益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和改革创新的推动。

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充分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进行改革创新。

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再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核心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

中国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使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了对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节能减排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核心是以和平发展为目标。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平等相待,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合作,推动建立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治理体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为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道德基础。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一、坚守正确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作为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有效应对了中国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不断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在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得到有效缩小。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三、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关系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强调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在中国,通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工作,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风气更加文明健康,社会稳定和谐得以有序推进。

四、促进国际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倡国际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加强理论创新,拓展思想领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请淮安信息10届的同学不要照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摘要:新民主主义结束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现在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共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我国国民经济正在快速发展。

但伴随着发展而来的众多的社会问题仍困扰着我们,所以,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尤为重要。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制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思想路线是什么?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说的实事求是,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基本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也十分重要。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当代中国国情的研究,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播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

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离不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实现现代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这条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 2、市场经济; 3、共同富裕; 4、中华文化; 5、民主政治。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摘要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做出了设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实行按需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

这些思想阐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方向,成为后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朝着马克思所设想的目标前进,同时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字面上的论述,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与之前其它模式不同而又生机盎然的景象。

下面将就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分别进行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联系一、两者之间的正确联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曾一度遭人置疑;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被极少数人说成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走资本主义的道路”。

笔者反对这两种说法,并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科学的,完全符合世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尊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选择,是向着马克思设想的正确道路的“回归”。

“回归”,也就是科学地认识到并建立起两者间的正确联系。

这种正确联系即:在充分了解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真正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将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下面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巨大差别及差别的原因,并由此进行论述。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情况建国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我国以较快的速度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从而使社会性质转变为社会主义。

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主要效仿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事实上当时也没有其它模式可循):在所有制上实行“一大二公三高四纯”;在社会资源配置上采取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在分配模式上采取平均主义;在政治上搞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搞群众运动式的社会主义民主;在思想上采取集体主义。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谈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认识1000字小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谈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认识1000字小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谈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认识1000字小篇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发展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创造性地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和实践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起到了指导和支撑的作用。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坚持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注重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创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的理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本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治理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坚持优先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针,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再次,科学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的原则。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实行全民参与、全过程、多层次的民主制度。

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方向,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的原则。

国家主权是国家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基本要素,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尊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心得体会这一年,我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集中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参加了多项专题辅导,既丰富了党建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同时也更加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既要肯定它,又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创新。

也深刻体会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

下面将学习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同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统一的。

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因此要求我们要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日常的学习工作,提高自身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在工作中,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实际能力,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热潮,中心支行也积极组织各处开展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动,这使我们每一个人更加深入理解党的领导,各项政策的出台,国家机构的变化所具有的深层次的意义,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无限憧憬。

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王 杨(陕西师范大学 民族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要义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当代内涵和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习惯于根据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来认识和判断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逐渐丰富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开始从基本思想的高度、从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又区别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模式。

在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作了教条式地理解,把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等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实行“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严格的计划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上高度集权。

造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严重脱节,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重大损失。

我党认真总结国外和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通过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实际的做法,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资料所有制已由过去公有制一统天下,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已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也已由封闭保守转变为对外开放和充满活力;发展更加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人为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们所学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经典体现,是与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紧密相联的有机体。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东、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道路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以及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理论,而且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社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如对英国、德国、法国、俄国、中国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点。

它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权力、统治、官僚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的经济与社会分析,其内涵丰富、体系完整。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具体内容: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基础。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最一般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科学基础,为其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各种社会发展理论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范式。

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
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统一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

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殊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其生产、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必然被另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

社会的发展和演化是多线条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形态划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体形态、社会交换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等,但其中以经济基础为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准。

3、“现代社会”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思想。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推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指出了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

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的理论体现了现代化思想。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形态和阶段的多角度的考察与划分及其现代化思想,对当今我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指导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
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所谓中国式社会主义,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实际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

为什么我们要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让祖国人民富裕起来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中国曾经是个长期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认识到:照搬外国的模式我们并没有进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勇于探索和开拓,才能提高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为此我们党四代领导集体,依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就是取得全人类的解放。

从马克思自由观来说人类的解放就是人取得全面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我们从改革开放以后就一直把发展放在首位,取得了经济社会的全面的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时间逐渐偏离了发展的目标,把经济发展当成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从而产生了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GDP崇拜等问题。

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发展布局,要求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者全面共同发展。

在今天我们在社会发展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发展背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社会领域最大的问题是由于一些体制和机制的制约,
在社会财富分配上,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利益两极分化的情况突出,从而使底层群众产生严重挫败感,导致社会公平、正义感缺失,大量社会越轨行为出现,破坏社会秩序,社会心理严重扭曲。

在今天这种收入增长但不幸福的感觉日渐增多,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对每个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物质的更大满足,而是发展机会的均等。

因此当前中国各阶层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对个人权力保障的需求、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呼唤更加强烈。

这对我们党在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为此我们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全党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最新成果,在过去十年指导了我们的发展,更成为我们今后解决各类发展问题的指导方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