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_一分为三_和_三阳三阴_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曲黎敏:试论三阴三阳

曲黎敏:试论三阴三阳.txt如果中了一千万,我就去买30套房子租给别人,每天都去收一次房租。
哇咔咔~~充实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有时候是鸟人。
提要中医是三阴三阳学说的集大成者,本文探讨了三阴三阳的古天文学背景和医道内涵,指出三阴三阳是对阴阳的定位、定量、定性、定向标定,研究中医理论中的三阴三阳问题对重新认识中医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阴三阳,中医,古天文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已有诸多讨论,但大多集中在阴阳定性研究以及阴阳观的流变探讨。
对中医的三阴三阳学说往往重视不够或语焉不详。
实际上,在阴阳学说的发展史上,三阴三阳的问题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中国哲学范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阴阳学说当中一个质的改变。
即从对阴阳的定性研究,转而为对阴阳双方的具体的定位、定量标定,而阴阳的由三到一、由一到三又指明了疾病的传变方向,由此三阴三阳本身就具有定位、定量、定性、定向四种含义。
因此研究中医理论中的三阴三阳问题对重新认识中医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
三阴三阳学说的天文学依据1.阴阳观念与古代天文学在中国古代,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对远古的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知识是星占历算,祭祀仪轨,医疗方技。
星占历算是把握和探索宇宙的知识,祭祀仪轨是整顿人间秩序之学,医疗方技是洞察人类自身生命的学问,其中天地人三才密切相关,息息相通,正是远古文明在大方向上给予我们把握与引导,才开始了东方文明游历几千年的伟大探险。
而中国的所谓文明也正是发源于经天纬地。
天的现象的重要性从来就没有被忽略过,人们始终认识到一个事实:他的全部生活都依赖于某些普遍的宇宙状况。
而仰观天文与俯察地纪则是古代思想家掌握世界、认识世界的两个重要手段。
天文与地纪相互作用的顶点,则是后世医家提出的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六气学说是通过对地之五行与天之六气的相互作用来推演地对空间的普遍的气运法则,并由此扩大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三阴三阳的辩证

三阴三阳的辩证三阴三阳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在生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阴阳变化的不同状态。
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它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描述和把握。
阴阳的辩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通过对人体阴阳状态的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治疗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三阴三阳的辩证。
三阴指的是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经,三阳指的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三阴三阳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经络,它们分布在不同的部位,与人体的脏腑器官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和上肢,与肺脏相关。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和四肢,与脾脏相关。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胸部和上肢,与心脏相关。
这三条经络的功能是相互协调的,它们共同维持人体的呼吸、消化和心脏功能。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头部和面部,与大肠相关。
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和四肢,与胃脏相关。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颈部,与小肠相关。
这三条经络的功能是相互协调的,它们共同维持人体的排泄、消化和吸收功能。
三阴三阳的辩证是通过观察人体的脉搏、舌苔、面色等信息,来判断人体的阴阳状态。
阴阳的不同状态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通过辨别疾病的阴阳状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三阴三阳的辩证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
总结起来,三阴三阳的辩证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通过观察人体的阴阳状态,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治疗的方法。
三阴三阳的辩证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
通过对三阴三阳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理论: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三阴三阳

中医理论: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三阴三阳中医理论有四条魂,贯穿于中医理论终始。
四条灵魂分别是: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三阴三阳。
天人相应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内经》理论的方方面面,而五运六气理论是对天人相应思想的具体表达,其地位和作用被当代所弱化。
阴阳、五行贯穿于中医学理论,当代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说理工具,其内涵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经意。
三阴三阳在当代中医理论中只保留了概念性的认识。
一、天人相应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理论之魂,五运六气理论是天人相应理论的具体应用和表达,是魂中之魂,人法天地而生,人是天地整体的一个有机成分。
陈无择曰:“夫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运行之常道也。
”(1)天体运行影响自然界万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国自有文字记载,就有对天象的观测记录。
《尚书·尧典》云:“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㧾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说明了天地自然地生化规律。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说明万物资始,天地化人,人的生存依赖天地以供养。
自然之道在于天、地、人的和谐,人和万物的生长壮老已在于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
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2)自然因素影响人体健康与发病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天地相应:日月、星辰(五大行星、北斗)、潮汐、不同的年份、四季、五季、二十四节气、日夜等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都有内在的联系和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https://img.taocdn.com/s3/m/1707dd0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e.png)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2)医药知识的积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一起探讨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一起探讨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小编说:古代医家根据医学实践自身的需要,大大发展了阴阳再分阴阳的思想,这样才可以适应认识事物与疾病,对事物、疾病进行比较分类的需要。
本篇文章阐述了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
阴阳理论的源头是昼夜,所以《灵枢·卫气行》有“阳主昼,阴主夜”之论。
昼夜再分阴阳,昼又可分为上午和下午,上午就是阳中之阳,下午就是阳中之阴;夜又可分为前半夜和后半夜,前半夜是阴中之阴,后半夜则是阴中之阳。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很显然,这里将一昼夜分为朝(旦)、日中、日入(夕)、夜半四个时段。
昼为阳,平旦时阳气渐生,故为“少阳”,“少”通“小”,“少阳”也就是“小阳”;日中时阳气最盛,故为“太阳”,“太”通“大”,“太阳”也就是“大阳”。
夜为阴,日夕时阴气渐生,故为“少阴”,也就是“小阴”;夜半时阴气最盛,故为“太阴”,也就是“大阴”。
中医的阴阳学说来自于哲学,但对其进行了创新性改造与发展,即三分阴阳而成太阴、少阴、厥阴与太阳、少阳、阳明。
其中,“厥阴”“阳明”这两个名称是中医学所独有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中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可以视为中医学独创的概念与范畴。
日本人丹波元简在《医賸》中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后世说《易》者,专用此论蓍策之数矣。
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医家之言也。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中,发现万事万物除了阴、阳的两面之外,还有界于阴阳之间的“中介”,也就是“临界点”。
如太阳照射下的阴影与明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明暗之间有一个非黑非白的光晕处;白天与黑夜,从太阳落山到完全的黑夜,还有一段过渡的时间;从黎明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也有一段过渡的时间。
这一“临界点”,正是事物由阴而阳、由阳而阴发展变化的“关键点”,因而提出了阴阳一分为三说。
医学研究和思考的对象是人,古人认识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阴阳理论中“一分为三”观点在中医学中的指导意义

阴阳理论 是 中医基 础理论 重要 内容 之一 ,对 中医学
由于事 物都存在着 发生 、发展 、毁灭 等各个 不 同的 变化 阶段 ,因此根据阴阳气的多少 ,《 黄帝 内经 》更 多的 是运用了三 阴三 阳的观点对 事物进 行划分 。如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日: “ 夫 自古 通天者 ,生之本 ,本 于阴 阳。 天地之间 ,六合之 内,其气九州 、九窍 、五藏 、十二节 ,
三 、三生万物 ,万物 皆负 阴而报阳 ,冲气 以为和 。 ” 阴阳的这两种分类方法在 《 黄帝内经》中都有 出现 ,
并对 中医理论 的系统化起着 重要作 用。一 分为二 的观点 如 《 素问 ・ 六节藏象论 》日 :“ 心为 阳中之太 阳,通 于夏 气 ;肺 为 阳 中之太 阴 ,通于 秋气 ;肾者 为 阴 中之少 阴, 通于冬气 ;肝者为 阴中之少 阳,通 于春气 。 ”
问・ 阴阳应象大论 》日:“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
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 之本始 ,神 明之府 也 ,治病必 求于本 。 ”古人认为阴 阳理论是 中医学 的基 石 ,所 有对涉 及到人体 生理结 构组成 上 的性质 分类 ,最后都 是用 阴阳
日:“ 愿 闻三阴三 阳之离合也……三阳之离合也 ,太 阳为
※ 基金 项 目 : 国家 自然 基金 资 助项 目[ N o : 3 0 7 7 2 8 3 3 ]
少 ,小 也 ;太 ,盛 ,大也 。少 阳 、太 阳,就 是形 容 阳气 的 由小到盛大的过程 。少 阴 、太 阴就 是形容 阴气 由少 到 盛大 的过程 。但是这样 的划 分方 法缺 少了 阴阳气 之间转 换 的环节 ,即阳气 由小 到盛大 再到少 而入 阴,阴气 由少 到盛大再到少而化阳的 阶段 ,这样很 难对 阴 阳气 运行转 换 的整个周期 进行完 整的描述 。要解 决这个 问题 ,古 人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一、中医阴阳学说
1、中医阴阳学说,即所谓的“五行阴阳”:金、木、水、火、土五
行之中,木金水火土的阴,金木水火土的阳,以此呈现出“阴阳并用,互
生互克,相生相克”的概念。
2、“阴阳之气相生相克”,即阴阳气互相抵消,相生相克以调和身
体的自然生理功能,以及达到调节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3、“一阳生三阴”,即以阴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三种状态:升起、旺盛、凋零,它们都被赋予了三种不同的元气来完成阴阳之气的克补,以达
到身体的机能平衡。
4、中医五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中医认为人体受四季更替及五行
的影响,对身体有不同的变化,在健康和疾病的发生上也有一定的规律。
四季更替和五行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养生之道
1、“二十四节气”:中医认为二十四节气是阴阳学说最有力的佐证,每个节气均与特定的生理功能及养生药膳有关,如果能够根据二十四节气
的变化,合理安排膳食搭配,就可以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2、中医认为宜忌用药:宜用温补的药物滋润肺阴,忌用寒凉的药物
刺激肝阳;宜用温甘的药物调节肾阴,忌用苦辛的药物刺激脾胃。
3、平衡营养:中医认为,稀疏的膳食可以增进体力,但不宜过于极端。
《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

《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阴阳之三,就是我们说的三阴——厥阴、少阴、太阴;三阳——少阳、阳明、太阳。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易经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阴阳之气各有盛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所以才有了三阴三阳的称谓。
之所有有这样的称谓,是因为一阳、二阳、三阳所具有的数不同,数的变化实际上是由时间决定的。
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两阳合明则阳盛。
阳之盛也。
在《黄帝内经·阴阳系日月篇》提到∶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曰阳明。
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两阴交尽,此为阴之极也。
同样也是在《阴阳系日月篇》提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
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通过文意,可以指导,幽位阴极之象;明为阳极之象也。
我们可以看一张图:五运经天图图中辰巳位于东南方向,戌亥位于西北方向。
东南炎热为春夏之际,西北寒凉为秋冬之时。
一寒一暑,与幽明相配。
所以《阴阳系日月篇》以辰巳为阳明,戌亥为厥阴。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这里提到了四个节气,分别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什么是至,就是到达了极点。
热极则凉生,寒极则温生,所以我们经常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所言的二分二至日,实际上是对五运六气之中的六气进行划分: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之气(主气),主春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也就是在春分之前。
二之气则居春分之后。
所以这里春分秋分,实际上是对一二之气和四五之气的一个划分。
春分前昼短夜长,秋分后昼短夜长。
就是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中国古人确立了二分而至日,并以此分辨阴阳变化属性,得出了三阴三阳之数。
道医论三阳之表与三阴之表

道医论三阳之表与三阴之表壹阴阳皆有表,非独太阴肺主皮毛为一身之表。
《伤寒论》外寒伤表,即伤于足太阳膀胱经也,以膀胱经主六腑阳气之表也。
三阴三阳六经系统里,足太阳膀胱经为三阳之表,为人体阳气出表之经脉;手太阴肺经为三阴之表,为人体阴气出表之经脉。
足太阳应日,太阳者,日之精也;手太阴应月,太阴者,月之精也。
人食五谷五菜,五谷蔬菜亦受天地日月精气而生,水谷入胃,化其精微而生营卫,其卫气为阳,营气为阴,故营血与卫气亦日月之精华也。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经者,气之路径也;脉者,血之府也。
营行脏腑血脉之中,卫行白昼行于六腑之经,夜晚行于五脏之内。
贰人体内,卫气应日,其白昼行于三阳皮肤腠理之表,夜晚行于五脏之里。
故卫气者,为足太阳膀胱经之所主,故足太阳伤于六淫外感之风寒,必伤卫气也。
《灵枢卫气行》:“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卫阳之气白天平旦之时,先由膀胱经睛明穴开始,渐次行于体表六腑之阳经,而充皮肤,温分肉,肥腠理,司毛孔开阖,卫外而为固。
白昼周行六腑阳经二十五周,至傍晚日落卫气由表入里经由足少阴肾经而行于五脏,卫阳夜晚行于五脏而有温煦五脏的作用,如若平旦阴尽之时,卫阳不循常度不能正常出于膀胱经之目(左目为日也)上行于头,与东方旭日同步东升,久留于阴,必生内热而表阳亏虚不足。
此《伤寒论》太阳证表虚中风之所由来也。
叁人体内,营气应月,月者,手太阴肺也,故肺主人一身之营气。
《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水谷精微必因于太阴肺脉,方化而为血。
经言“脉者,血之府也”,故营行血脉之内,周流五脏六腑之脉络系统,以奉周身。
而汗血同源,故营卫受热腠理大开,营血化为汗液经由肺开窍之皮毛外泄。
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失血者不可经由肺经发汗解表。
经言“肺朝百脉”,人一身血脉之营血,皆归于肺,而于肺中经由肺之呼吸给血脉之中注入清气,排出浊气。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的解释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的解释一、引言三阴三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源于《黄帝内经》。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三阴三阳的含义、特征以及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二、三阴三阳的概念及源流三阴三阳,简称三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其源自《内经》,《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与三阴三阳相关的内容。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三阴三阳则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三阴三阴包括了太阴、少阴和厥阴。
太阴主要包括了脏腑系统,如肺、脾、肾等;少阴主要包括了经络系统,如心、肝、肾经等;厥阴主要包括了奇恒之气和叶府之气。
2.1.1 太阴太阴主要负责人体内的贮藏、养分吸收、输布以及贫血等方面的功能。
2.1.2 少阴少阴主要掌管人体的热能、燥湿等方面的调节,与人体的产生、生成热量等息息相关。
2.1.3 厥阴厥阴由奇恒之气和叶府之气组成,它们在人体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与心理活动、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三阳包括了太阳、阳明和少阳。
太阳主要包括了朝癸之阳、午夜之阳;阳明主要包括了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胃经;少阳主要包括了脏腑之阳、手少阳三焦经以及足少阳胆经。
2.2.1 太阳太阳主要负责人体的卫外缘、固泣、外耳的运动引导及上衣后颈部的护卫功能。
2.2.2 阳明阳明主要起到排泄体内毒物、排汗督脉、四肢运动等作用。
2.2.3 少阳少阳主要与人体的消化、肝胆作用息息相关,是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监测器。
三、三阴三阳的相互关系三阴三阳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和调节。
3.1 三阴相互关系三阴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上下相输、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方面。
例如,肺与脾相输,肾主水道却受风寒之邪的侵袭时可通过脾阳化水的方式得到平衡等。
3.2 三阳相互关系三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上下相输、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方面。
例如,少阳司三达,将阳气的排泄整个过程贯穿始终,保证体内的阳气正常运转等。
王居易: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

王居易: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王居易经络的称谓指: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
后世多称: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二者所含内容完全相同,其中的手足、脏腑分布配属容易理解,其深一层的理论内容,拟另文探讨。
本文仅讨论三阴三阳的称谓与临床意义。
1. 三阴三阳称谓的来源及其含义《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帝曰: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说明了三阴三阳亦来源于远古的阴阳理论,是先人对自然、人体诸多事物内在变化过程认识的深化。
一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太阳、少阳、阳明,不仅是一分为三,而且表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转化的数量,性质的变化过程。
根据《内经》的记载,三阴三阳中阴气、阳气的消长和各自发展阶段的功能特征可用下式表示。
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三阳)(二阳)(一阳)太阴(主开)→少阴(主枢)→厥阴(主阖)(三阴)(二阴)(一阴)由于三阴三阳理论较好地表述了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变异、转化的运动发展过程,被广泛地应用到天气、地候、经脉、脏腑和对疾病的认识分析理论中。
正如《素问·离合真邪篇》所云“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故天有宿数,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仲景先师引六经以概百病,立辨证施治之祖训。
2. 六气,六经,藏象的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阴三阳外化为天之气则为风寒、暑(热)、湿、燥、火六气,外化为人之经脉则为六经,外化为脏腑则为六脏(五脏加心包),六腑。
这六气,六经,藏象都在某些方面符合三阴三阳的运动变化规律,相互之间存在着相感、相通、相因的联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1.中医学的两个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证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XXX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
医术里常常提到的三阴三阳之说,它们是什么意思?

医术里常常提到的三阴三阳之说,它们是什么意思?中医里常常提到人体的阴阳之说,它们指的到底是什么呢?在中华文化里讲阴阳的书很多,但只有医学经典,把阴阳各分为三,讲出个次第来了,这也成了医学经典令人难懂之处。
中医把阴分为太阴、少阴和厥阴,把阳分为太阳、阳明和少阳,这就是中医里常见的三阴三阳。
【1】太阳“太”为“大”字多一点,表示足的意思。
对应人体经脉,太阴肺不足则不足以肃降,就无法疏布全身,太阴脾不足则不足以运化中焦,因此肺经和脾经为太阴。
又有“阳明与太阴为表里”,阳明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胃气不足则无津液供给脾和肺,阴无从而生,阴气不足四肢就会感觉到软弱无力。
【2】少阴少阴就是初生的阴,有点像少女、处女处在一种微妙的转换期。
要是对应人体的经脉,少阴心经和肾经就像少女一样内守,不仅如此,还如同少女那样充满着智慧和力量感。
又有“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就是说足太阳膀胱经要想发挥固摄全身的作用,其力量的源泉就是少阴。
【3】厥阴那么什么是厥阴?厥阴其实是储存能量的阶段,主收敛。
对应到人体的经脉,厥阴心包经收不住就心慌,阙阴肝经收不住就会发抖或者晕炫,又因为“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厥阴储存的能量足够多,少阳胆和三焦才能缓慢生发。
【4】太阳这里的太阳不是指天上的太阳,却是借助天上太阳的含义,是阳气很盛大的意思。
对应人体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气足了只能固摄全身,手太阳小肠经气足了就能吸收,稳固身体框架。
【5】阳明阳明在身体上指的是温和之阳。
在对应人体经脉中,胃经和大肠经属于阳明,有温和吸收的能力。
【6】少阳少阳指的就是初生之阳,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少阴之意,如同少男正在逐渐的成长壮大,纯洁、有力、阳光,所以不能被憋被堵。
对应着人体经脉,就是胆经和三焦,需要生生不息的力量。
说到底三阴三阳都是与天地之间的变化以及天人相应有关,顺应自然的规律来调节人体,起到保持健康的作用。
阴阳者寒暑之气也——三阳三阴与三阴三阳

阴阳者寒暑之气也——三阳三阴与三阴三阳《素问·阴阳离合论》:“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金栋按:阴阳之本义实由太阳(日)而来,即太阳所能照到之处谓之阳,未能照到之处谓之阴,故白昼日出为阳,夜晚日落为阴(演为月为阴)。
日出温暖而热属阳,日落寒凉而冷属阴,所谓“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易·系辞传》)、“阴阳者,寒暑也”(《灵枢·刺节真邪论》)。
阴阳者寒暑之气也,即节气、气候、气温之气,亦即温度(寒热)与湿度(燥湿)!天有阴阳(五行),一年四(五)时之春夏秋冬。
以阴阳而言四(五)时,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为少阳,夏为太阳,长夏至阴,秋为少阴,冬为太阴。
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乃四(五)时之气(候)、四时之大经,此天道也!可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是也。
然为何又有三阴三阳之说?溯其源如下:(1)道一分为二,二分为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之说。
如《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易有太极,分而为二,二二得四,再分为八,乾坤大业吉凶定矣,并有八卦乾坤生六子,乃《易传》之说。
如《易·系辞传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东汉虞翻说:“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
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离震兑,震春兑秋,坎东离夏,故'两仪生四象’。
乾二五之坤,则生震坎艮;坤二五之乾,则生巽离兑,故'四象生八卦’。
乾坤生春,艮兑生夏,震巽生秋,坎离生冬者也。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太极者,宇宙之本体也。
宇宙之本体,《老子》名之曰'一’,《吕氏春秋·大乐》篇名之曰'太一’,《系辞》名之曰'太极’。
试论“一分为三”和“三阳三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试论“一分为三”和“三阳三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试论“一分为三”和“三阳三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马文辉主题词: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三阴三阳提要:“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不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
说什么:“一分为三”是对阴阳学说“一分为二”的补充和完善,是矛盾的统一,是阴阳的平衡,是物质存在的第三态……这种把“一分为三”纳入阴阳学说的观点是错误的。
“一分为三”《周易》称之为“三极之道”,是对时空的划分,“一分为二”《周易》称之为“一阴一阳之为道”,是属性论。
中医的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的阴阳之道和“一分为三”的三极之道的有机统一,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时、位、性三种特性。
《内经》的经络针灸治疗体系和《伤寒论》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都是在三阴三阳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
“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
“一分为三”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是事物的属性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既不能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作为“一分为三”的立论依据,也不能把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过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割,二者不能混淆。
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即“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一分为三”即“三极之道”的有机结合,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是中医的时、位、性三位一体的完美统一。
三阴三阳是中医的时位观和属性论,是《周易》的“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领域的继承和发展。
《周易?系辞上》说:“变化者,进退之象,刚柔者,昼夜之象,六爻者,三极之道也”。
有了时间、空间、属性,运动着的物质就形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象。
一、一分为三对人体结构和部位的划分1.上、中、下三部的划分:《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何谓三部,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
古人把人体头、胸、腹称为上、中、下三部。
按解剖学观点命名当称作“三腔”。
《灵枢?百病始生》从病邪入侵途径阐述了三部的病位,说:“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黄帝内经解读:三阴三阳的含义

黄帝内经解读:三阴三阳的含义文章来源/网络整理导读三阴三阳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就是指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下面我们要接着谈的一个问题,三阴三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应当说,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是来自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学说。
这里我可能要适当地多说一下。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人类具有发达的大脑,在地球上最具有聪明才智,所以人类就要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许多未知事物进行探索。
比如说,生命是怎么来的?人的起源是什么?19世纪末,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里,他总结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以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生命是整个自然的结果。
可是在2500年前,就已经陆续出现的《黄帝内经》等一些(主要的)内容,已经明确地谈到了生命的起源。
比方说《黄帝内经》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三阴三阳的本意所以阴阳学说既然是生命的本源,但是古人觉得,把一切事物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还不够,不能说明阴阳量的变化,只能说明阴阳气质的变化,所以又把阴阳又各分为三,这就是三阴三阳。
所以三阴三阳,它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
太阳,太者,大也,所以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
我们这个摄像机是数码摄像机,现在我们搞数字信息、数字技术,实际上,古人早就动用了数字来描述一个事物的量的变化。
所以:太阳:太就是大的意思,它的阳气的量是三份,在《黄帝内经》里把它叫做三阳。
阳明:明是什么意思呢,明,著也,显著的意思,阳明,阳气的量是多少呢,是两份,它不如太阳阳气的量大,但是它的阳气也是充足的。
少阳:少,小也,少年就是小孩吗,所以少阳阳气的量最少,它是一阳。
太阴:太者,大也,是指阴气强大,它的阴气的量是三阴,阴气的量有三份,它是三阴。
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
厥阴:它的阴气的量是一阴。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里的少阳是一阳,这里的少阴怎么会是二阴,而不是一阴呢?这是一个外国同学提的问题,实际上这里呢,多和少是相对的。
什么是三阴三阳?在脏腑和在经络,代表意义有哪些不同?

什么是三阴三阳?在脏腑和在经络,代表意义有哪些不同?经常被问到,能不能详细解读三阴三阳?另外,三阴三阳之外的"至阴"是什么意思?首先,三阴三阳,三阳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阴是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的经络命名就是用它们。
下来,解释一下三阴三阳的具体义涵,以及在经络、伤寒论六经辨证之中,它们的大概含义。
■ ■ ■这个问题,要理清爽它,首先要追溯到《周易》。
《周易》里有这样一句话:"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中两仪就是阴阳,就是把万事万物分成阴阳两大类。
分为两大类之后能不能再进一步细分呢?可以的。
那就是两仪生四象。
四象是哪四象呢?就是三阴三阳之中提到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
我们可以借助四象图来理解。
这里,“太”代表多,代表大。
太阳、太阴,代表的是阳与阴在数量上的多。
所以,太阳、太阴分别对应的是:图中阴阳鱼中顶端阳最多与底端阴最多的位置。
其中太阳为一个颜色纯白的圆,代表阳最多;太阴为一个颜色纯黑的圆,代表阴最多。
而“少”与“太”比较,就是阳或阴已具有了,但在量上还未算多。
所以两者居四象图的东西两边,阴阳有了,但还处在未算多的位置。
这两个的形象都是一半阳,一半阴。
也代表在量方面未算多。
四象的本质,是在两仪基础上对事物的进一步划分,从而实现对事物的初步量化。
比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如果按阴阳两仪来分,那么温与热都属阳,寒与凉都属阴。
但温与热程度不同,有量上的差别。
温属少阳,热属太阳;同理,则凉为少阴,寒为太阴。
这就是四象。
■ ■ ■而经络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命名,是在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易经四象名称基础上,为在数量上对应手足各六条经,中医人为地另外加上阳明与厥阴这两个命名。
也就是说,阳明与厥阴这两个命名,不是来源于易经系统,而是中医自己加上去的。
那么,阳明与厥阴又该加在太极图的什么地方呢?如果从阴阳量的多少而言,阳明该放在上面四象图的太阳与少阳之间,《黄帝内经》叫做两阳合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 春
厥阴
阴明 太阴 秋
枢……太阴为开, 厥阴为合, 少阴为枢”。《素问·阴阳类论》
少阴
说:“三阳为表, 二阳为里, 一阳游部”。其三阳为太阳、二阳
为 阳 明 、一 阳 为 少 阳 , 游 部 即 枢 部 , 介 于表 里 之 间 , 故《伤 寒
冬
太阳
少阳 春
厥阴
阳明 少阴 秋
太阴
冬
论 》把 它 称 为 ( 半 在 里半 在 外 ) 半 表 半 里 部 。《灵 枢·寿 夭 刚
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此之谓也”。古人把营卫循环于躯体的 图示:
头 胸 、上 腹 、下 腹 不 同 的 功 能 称 作 上 、中 、下 三 焦 。《 素 问·至
夏
夏
真要大论》提出了“气游三焦”的观点, 明确了中下二焦的分
界线:“半, 所谓天枢也”。
少阳
1.3 表、里、枢三部的划分 《素问·阴 阳 离 合 论 》说 :“太 阳 为 开 , 阳 明 为 合 , 少 阳 为
2.2 空间的三阴三阳划分
血多气, 阳明常多气多血, 少阴常少血多气, 厥阴常多血少
上下 、左 右 、前 后 的 划 分 是 阴 阳 属 性 的 划 分 , 一 分 为 三 气, 太阴常多气少( 多) 血, 此为天之常数。足太阳少阴为表
的三维空间划分才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态。《素问·生气通 里,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是为足阴阳
阐述了三部的病位, 说:“三部之气, 所伤异类”。
二阳 之 合 , 厥 阴 为 二 阴 之 交 , 阳 明 、厥 阴 在 三 阴 三 阳 中 只 有
1.2 三焦的划分
次序的含义, 仅表示阴阳的消长顺序和过程。同样, 三阴三
《灵枢·营卫生会》说:“愿闻三焦之所出……上焦如雾、 阳附 于 气 之 多 少 概 念 后 , 其 意 义 和 排 序 则 发 生 了 演 变 。 如
等作用; 女贞子强阴、健腰膝、明目,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能预 防 和 消 减 动 脉 粥 样硬 化 , 有 强 心 、利 尿 、降 血 糖 及 保 肝 的 作 用; 山萸肉益肝肾、敛固涩、秘精气,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能强 心 、抑 制 血 小 板 聚集 的 作 用 ; 金 樱 子 根 益 肾 固 摄 , 可 减 少 尿 蛋白; 临床经验, 上述药物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 均可应用, 且疗效确切。
时 、位 、性 三 位 一 体 的 完 美 统 一 。 三 阴 三 阳 是 中 医 的 时 位 观 和属性论, 是《周易》的“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在中医领域的 继承 和 发 展 。《周 易·系 辞 上 》说 :“变 化 者 , 进 退 之 象 , 刚 柔 者, 昼夜之象, 六爻者, 三极之道也”。有了时间、空间、属性, 运动着的物质就形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象。
为阴中之阴以应冬、少阴为阳中之阴以应秋。丰富了四时阴 专门讲运气的内容外, 其它许多篇章也是按运气三阴三阳
阳的内容。但为以后的阴阳排序造成了混乱。尤其是与医学 论 述 的 , 如《素 问·热论 》、《素 问·厥 论 》、《素 问·经 脉 别 论 》、
结合以后, 其演变过程为:
《素 问·阴 阳 类 论 》等 。
六时次序阴阳
六时老少阴阳
柔 》称 作“不 表 不 里 ”。
4 三阴三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2 三阴三阳在划分时位上的应运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的三阴三阳划分
曰: 气有多少, 异用也。帝曰: 阳明何谓也? 岐伯曰: 两阳合明
一昼一夜, 一寒一暑的划分是阴阳属性的划分, 一天之 也。帝曰: 厥阴何也。岐伯曰: 两阴交尽也”。三阴三阳在《内
天论》说:“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其气三。”《伤寒论》的空间 也”。
病位完全依据三阴三阳划分为三部六位。
4.2 运气三阴三阳
3 三阴三阳的含义
五运 与 六 气 的 结 合 形 成 了 运 气 学 说 ,《素 问·天 元 纪 大
3.1 四时阴阳中太少的变化 最初 的 太 少 只 是 一 个 先 后 排 序 概 念 , 太 为 初 、为 始 、为
总之, 在目前对于糖尿病肾病, 尤其是糖尿病肾病中、晚 期仍无特效治疗措施下, 中医药的作用是肯定的, 对中医药 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一定能找到更为切实有效的治疗方 法。 参考文献 [1] 刘喜明, 丛秀云.糖尿病.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273~287 [2] 洪净.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与学术发展切入点的探讨.
“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 讨 论 的 不 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是宇宙的生成论, 研究的是 事 物 的 空 间 结 构 和 时 间 秩 序 ;“一 分 为 二 ”是 事 物 的 属 性 论 , 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既不能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作为 “一 分 为 三 ”的 立 论 依 据 , 也 不 能 把 事物 的 空 间 结 构 和 时 间 过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割, 二者不能混淆。三阴三 阳是“一 分 为 二 ”即“一 阴 一 阳 之 为 道 ”和“一分 为 三 ”即“三 极 之 道 ”的 有 机 结 合 , 是“兼三 才 而 两 之 ”的 结 果 , 是 中 医 的
四时次序阴阳
四时老少阴阳
四时医学阴阳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以上为关阴”。在三阴三
3.2 六时阴阳中三阴三阳的含义及排序
阳 之 外 补 充 了 格 阳 、关 阴 。《灵 枢·终 始 》所 论 更 为 详 细 具 体 ,
三阴 三 阳 在 六 时 中 太 为 初 、为 始 、为 一 , 少 为 次 、为 中 、 把手 足 十 二 经 脉 尽 为 列 出 , 其 排 序 为 : 少阳 、太 阳 、阴 明 、厥
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 反此三 六经的三阴三阳的排序和对应关系与六时三阴三阳发生了
时, 形乃困薄。”《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把 重大变化, 三阴经的排列顺序厥阴排到了少阴之前。《素问·
一年分为六节和六步。
血气 形 志 篇 》说 :“夫 人 之 常 数 , 太 阳 常 多 血 少 气 , 少 阳 常 少
2006 年 6 月第 3 卷第 17 期
· 中医中药 ·
试论“一分为三”和“三阳三阴”在中医基础理论 中的重要地位
马文辉( 山西省太原三部六病门诊部, 山西太原, 030013)
[摘要] “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不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说什么:“一分为三”是对阴阳学说“一分为二”的补充和 完善, 是矛盾的统一, 是阴阳的平衡, 是物质存在的第三态……这种把“一分为三”纳入阴阳学说的观点是错误的。 “一分为三”《周易》称之为“三极之道”, 是对时空的划分,“一分为二”《周易》称之为“一阴一阳之为道”, 是属性论。中 医的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的阴阳之道和“一分为三”的三极之道的有机统一, 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时、位、性三种 特性。《内经》的经络针灸治疗体系和《伤寒论》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都是在三阴三阳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 [关键词] 一分为二; 一分为三; 三阴三阳
暑 太阳 少阳 少阴 太阴
寒
夏 太阳 春 少阳 少阴 秋 太阴
冬
夏 太阳 春 少阳 太阴 秋 少阴 冬
4.3 脉诊三阴三阳 《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阳在头, 三阴在手”。《灵枢·四
时气》说:“气口候阴, 人迎候阳”。阳主外、阴主内, 故《灵枢· 禁服》说:“寸口主中, 人迎主外”。其诊脉方法《素问·六节藏 象 论 》讲 述 得 非 常 清 楚“人 迎 一 盛 , 病 在 少 阳 , 二 盛 病 在 太 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以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 病在厥阴,
一, 少为次、为中、为二。后来发展成为老少、大小、多少的含
论》说:“阴阳之气, 各有多少, 三阴三阳也”。运气学说把三 阴三阳分作一二三。《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厥阴也, 厥 犹尽也”。其排序及其对应关系为, 一阳少阳, 二阳太阴, 三
义。太阳为阳中之阳以应夏、少阳为阴中之阳以应春、太阴 阳太阳, 一阴厥阴, 二阴少阴, 三阴太阴。《内经》中除七大论
中医杂志, 2000, 41(12):751~752 [3] 郭立中, 刘玉宁等.叶传蕙对肾炎蛋白尿的治疗经验.中
医杂志, 2001, 42(3):140~142 [4] 王永革, 安学健等.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并
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1999, 6( 5) : 230~231 [5] 于芳辰, 王淑花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 究.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 2004, 6:287~291
中的六时( 上午、中午、下午、前夜、子夜、后夜 ) , 一年之中的 经》时代已经形成并开始应用于医学理论的构建。
六节(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 才是对时间的一 4.1 六经三阴三阳
分为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
《灵 枢·经 脉 》中 的“六 经 ”完 全 采 用 了 三 阴 三 阳 的 框 架 ,
在糖尿病肾病前期、早期, 常服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养 肾, 丹参片或灯盏花素片活血化瘀, 祛除高糖造成的病理产 物在肾小球基底膜的郁积,“未病先防”, 可有效防止糖尿病 肾 病 的 发 生 , 逆 转肾 小 球 的 病 变 ; 中 期 、晚 期 肾 小 球 的 病 变 已 不 可 逆 转 , 常 服 金 匮 肾 气 丸 、济 生肾 气 丸 调 理 肾 之 阴 阳 , 金 樱 子 根 、女 贞子 益 肾 固 涩 , 生 脉 饮 益 气 强 心 , 五 苓 散 利 水 消肿, 丹参、益母草、红花活血化瘀, 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 肾功能, 延缓肾功能不全发展的速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其中, 黄芪有双向调节血糖、血压及利尿、强心、降脂、减 少血栓形成、促进机体代谢等多方面作用; 丹参有改善肾功 能 、保 护 缺 血 性 肾 损 伤 及 降 压 、调 脂 、扩 张 冠 脉 、改 善 微 循 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