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的阶段性发展战略
海尔集团的发展战略
故事的哲理 速度决定成败! 速度决定成败! 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 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不应先 瞄准再射击,而是先射击后瞄准。这话听起来似乎是疯话, 瞄准再射击,而是先射击后瞄准。这话听起来似乎是疯话, 但也道出了一个真理:今天的企业做决策, 但也道出了一个真理:今天的企业做决策,最关键的是速 总结海尔从发展之初到今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度。总结海尔从发展之初到今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其中 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速度致胜” 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速度致胜”。 企业管理从来都不缺乏理论。让理论不浮于表面,并真正 企业管理从来都不缺乏理论。让理论不浮于表面, 领会其精髓,进而对实践工作进行科学指导, 领会其精髓,进而对实践工作进行科学指导,才是难能可 贵的。张总的培训通过立足日常生活的事例, 贵的。张总的培训通过立足日常生活的事例,揭示了简单 现象背后的实质,并以此为基础上升至企业管理高度, 现象背后的实质,并以此为基础上升至企业管理高度,指 导实际工作。 导实际工作。 在进军PC市场的过程中,海尔更深刻体会到了“ 在进军PC市场的过程中,海尔更深刻体会到了“速度致 市场的过程中 的含义, 胜”的含义,这个故事也成为我们内部经常学习的经典案 在激烈的IT竞争中 海尔电脑依靠速度生存, 竞争中, 例。在激烈的IT竞争中,海尔电脑依靠速度生存,2005 正是速度帮助海尔电脑实现了飞跃, 年,正是速度帮助海尔电脑实现了飞跃,并初步奠定了在 PC市场的地位。 PC市场的地位 市场的地位。
海尔集团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阶段:名牌发展战略 第二阶段:多元化产品战略 第三阶段:国际化发展战略
先让我们看这么一个大家都熟 悉的故事
1985年的一天,张瑞敏的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 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 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 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 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 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 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 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 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 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非常集中:“如 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 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张瑞敏说:“长久以来,我们有一个荒唐的观念,把产品分为合格 品、二等品、三等品还有等外品,好东西卖给外国人,劣等品出口 转内销自己用,难道我们天生就比外国人贱,只配用残次品?这种 观念助长了我们的自卑、懒惰和不负责任,难怪人家看不起我们, 从今往后,海尔的产品不再分等级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把 这些废品都砸了,只有砸的心里流血,才能长点记性!”
海尔多元化战略阶段
●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 年只有冰箱,1998 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谁是张瑞敏多元化战略的真正敌人?这是一个没有太多悬念的问题,20年前,张瑞敏面对一个投资方的威胁,说出了一句狠话:我们现在惟一害怕的是自己。
20年后的今天,海尔全球营业额已突破1000亿元,张瑞敏的这个“内部敌人”也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
这个“内部敌人”出现在组织能力、企业文化、价值创新等公司内部的各个毛细血管里,它会凭借惯性对公司的创新行为产生阻挠,一些具体症状如大企业病、官僚主义、创新的惰性等,而张瑞敏的老师通用电气、杰克·韦尔奇则花费了巨大精力以对付这个“内部敌人”。
事实上,既有远见,又拥有极强危机意识的张瑞敏并没有轻视这个所谓的“内部敌人”,20多年来,张瑞敏的重大变革都跟“人”有关。
1998年,张瑞敏提出了“内部模拟市场化”的组织革命,推行SBU策略,想把海尔的树万名员工,都变成一个个“小老板”;2005年,张瑞敏再次提出“海尔模式即人单合一”,强调人和市场的统一,速度和准确度的统一。
2006年,张瑞敏再次号召管理层学习《世界是平的》一书,如何因应扁平化时代的挑战。
张瑞敏的担心也是目前高科技业的噩梦。
那些凭借创新而领先的公司,比如英特尔、戴尔、柯达等,都在遭遇困境。
他们的挑战并非来自外部竞争,而是来自“内部敌人”,一个致命的影响就是“创新的惰性”。
硅谷著名的管理学者杰弗里·摩尔认为,惰性是创新的隐性伴侣,和惯性结盟,也是人们的短期自利习性造成的,如果这样的人足够多,就会排斥异己,走向反面。
这个话题在《数字商业时代》第9期封面文章有过专题讨论。
在本刊采访海尔期间,一些海尔员工就透露,海尔用人上就存在着不少问题。
海尔发展的五个阶段
海尔发展的五个阶段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海尔发展的五个阶段,供大家参考选择。
海尔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战略,选择做冰箱。
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当你的企业处于困境的时候,要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个战略也叫个人战略,一般我们称它叫战略思维。
第二个阶段战略,做企业的产品规划。
它从做冰箱开始,利用冰箱大做文章,利用冰箱培养人,利用冰箱做品牌,利用冰箱打造出一个长远发展的平台,这就叫建平台、建队伍、建品牌。
第三个阶段战略,抓住时机进行平台的扩张。
从冰箱这一平台扩张到洗衣机,扩展到空调。
第四个阶段战略,进行地域扩张,从国内走向国外。
第五个阶段战略,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上市、资本并购来扩大规模。
海尔现在是卖厨房、卖客厅,这就叫综合性产品体系。
什么叫卖厨房?排油烟机、厨具、冰箱、冰柜全部卖,什么叫卖客厅?卖电视机、空调、洗衣机,这叫卖整体的产品解决方案。
这是一条极为清晰的企业发展思路。
同时,张瑞敏还有一点特别成功,他是国内唯一的以民营企业家身份始终担任中央候补委员的人。
中央候补委员相当于副部级,一个民营企业家能做到中央候补委员,而且年年都是,这个很了不得。
这说明他是一个运作资源的高手,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企业家学习。
第一,作为企业家,一定要具备周密思考的能力。
就是你要清晰、明确地认识到我们企业目前的产品状况到底是怎么样的。
第二,要有敢于走出去的勇气和决心。
我们很多企业停滞不前的问题出在哪里?就是没有走出去的勇气,没有走出去的决心。
第三,要能坐得住冷板凳。
企业家在某一阶段要有沉下心来做专业化的能力,并通过专业化把人才培养出来,把品牌树立出来,把平台打造出来。
另外,作为一个企业家还要有应对挫折的能力。
上天要想成就你,就会先给你挫折。
再就是企业家要有一个发展的大格局,永不满足。
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你就要学会当仁不让,是我的机会就一定要当仁不让,敢于表达自己的心声,作为一个领导者就要有这种鲜明的个性才行。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1.开拓一个空荡的市场,主要是把自己置身于这个环境之中经受更多的考验。
2.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采取一路纵队开拓国际市场4.网上销售—零距离销售—人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海尔国际化的步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只不过海尔当时采取的策略是大量向海外出口产品,达到提高海尔知名度的目的。
并且采用的是“先难后易”的战略,即首先进入欧美等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份量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名牌地位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
当海尔产品在当地的销量达到当地建厂的盈亏平衡点时,则开始在当地建立工厂。
所以从1998年开始,海尔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
海尔国际化所采取的策略是在美国、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当地建厂,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和工人都招用当地人,并提出了“三位一体”和“三融一创” 的本土化策略。
同时,海尔还直接在全球各地推出“海尔(Haier)”统一的自有品牌,这也是海尔集团在实施国际化战略一开始就确定下来的目标。
这样既实现了海尔创世界级名牌的目标,又有效规避了反倾销、技术壁垒等风险和麻烦。
海尔这种国际化的思路,拿张瑞敏的话说,就是“首先要让当地消费者认识有这么一个品牌,然后再进一步通过质量、产品创新、当地设厂,让他们认知海尔,了解到我们产品的内涵” 。
目前的海尔,在全球已拥有设计中心18个,贸易中心56个,工业园1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职工总数约30000人,其中海外员工达3000人。
海尔集团正在逐步建立起国际化企业的发展框架。
海尔的国际化在国人看来,似乎是一帆风顺:从1998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海尔在全球已拥有设计中心18个,贸易中心56个,工业园1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
然而这些数字并不能说明海尔的国际化就没有遇到风险和困难。
在2002年和2003年,由《中国税务》杂志社独家发布年度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上,号称营业额全国最大(2003年达806亿元)的海尔无论百强还是十强都榜上无名。
海尔集团发展战略
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海尔集团的发展战略一、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海尔集团实施名牌战略所采取的措施(一)追求卓越定位名牌的策略“名牌战略”的核心是名牌产品,而名牌产品的基础在于质量。
张瑞敏上任不久,发现厂里生产的76 台电冰箱不合格。
他让全厂职工轮流参观后当众宣布:由生产这批产品的直接责任人亲手砸毁这些冰箱。
(二)立足市场发展名牌的策略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地位,海尔集团根据市场细分原则,结合产品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如宽电压冰箱新品种的问世,打开了广阔的农村市场;集洗、脱、烘于一体的海尔“玛格丽特”三合一全自动洗衣机,以其独特的烘干功能,迎合了饱受“梅雨”之苦的江南地区消费者。
(三)强化管理巩固名牌的策略海尔集团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创造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OEC,即日清日高管理系统。
OEC 是英文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 的缩写,即全方面地对每人、每天、每事进行清理、控制,其主要内涵,就是贯穿在企业各项工作中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四)以人为本弘扬名牌的策略在企业管理中,海尔强调“人人是人才”的观念。
所有的员工都是可造就的人才,应该设法把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发挥出来,使之对企业达到“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的境地。
为此,海尔制定了许多有关的制度,如通过实行公开招聘上岗制度,发现人才和促进了人才流动,使许多年轻有为的员工走上了领导岗位。
对待被兼并的企业,海尔集团不断地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促使广大干部重新振作起来。
(五)联合舰队延伸名牌的策略在长期的经营中,海尔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只战舰的实力再强也是有限的,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孤军作战很难应付复杂的情况,也难免顾此失彼,惨遭败局。
海尔战略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自1984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创新、质量、服务”的核心价值观,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
本文将从海尔的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市场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海尔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企业战略1. 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海尔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
在全球化战略的推动下,海尔将产品和服务拓展到全球市场,实现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华丽转身。
2. 以创新为核心的战略海尔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通过引进和培养人才,海尔建立了强大的研发团队,使企业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3. 以质量为根本的战略海尔始终坚持“用户至上,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确保消费者利益。
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海尔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
4. 以服务为支撑的战略海尔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一站式”服务体验。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海尔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售后支持。
三、核心竞争力1. 技术创新能力海尔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在节能、环保、智能化等方面,海尔产品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 品牌影响力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全球化的品牌战略,海尔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3. 供应链管理能力海尔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的质量和供应。
通过优化供应链,海尔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4. 市场营销能力海尔具备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将产品和服务推广到全球市场。
同时,海尔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提升企业形象。
四、市场定位1. 产品定位海尔产品以中高端为主,兼顾大众市场。
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海尔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海尔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
海尔战略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1.一元化战略从1984年12月到1991年12月,海尔兼并青岛的洗衣机、空调工厂,经过7年时间,确立名牌战略。
在张瑞敏接任青岛电器厂之后,为企业订立一个大目标,就是要创全国的名牌。
这个战略目标制定之后紧接着就确定战略重点,就是以质量创名牌,紧接着在海尔的整个的运作中间,出现一次震惊全国的砸冰箱事件。
名牌战略应该说是它的一个战略重点。
2.多元化战略从1991年12月到1998年12月。
1991年12月,从冰箱一种产品做到其他多个产品。
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中国企业没有能力做到多元化,只能专业化做一个产品。
欧美的企业一般不会拓展这么多的领域的做多元化,原因是欧美的市场比较成熟,在这种成熟的市场下,他们感觉做多元化的扩张难度比较大,所以在欧美市场上在一个产品下做多品牌,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扩张。
在我们国家,或者说亚洲地带,整个的发展不够成熟,市场空间很大,所以比较适合做多元化经营。
企业不是要不要做多元化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做好多元化的问题。
企业不应该分为专业化和多元化,应该分是不是国际化,例如可口可乐从市场角度来讲就是多元化,它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销售,不能看到它只做一种饮料。
所以采取一个战略,就是“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把一个产品做好再做另一种产品,这样,基础会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大。
第二个阶段,很多家电行业的质量已经相差不大,要想做出企业的品牌、名牌,靠什么呢?海尔提出,要靠服务、靠创造消费者认同的产品以外的价值来进行创品牌。
他们提出一个很新的观点,就是以概念功能价值来进行创品牌。
3.从1998年开始,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海尔的国际化”就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合格的国际出口商,但“国际化的海尔”就不同了,就是要在全世界各地形成一个本土化的海尔,例如美国海尔是在当地生产、销售,被当地消费者认可的美国品牌,在加入WTO后对企业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国际化战略呢?一般来说,国际化战略要满足这样三条:(1)市场国际化。
海尔战略
三.时代契机与机遇
• 时代机遇:互联网的发展
• • • • •
一、 互联网时代企业要颠覆旧我----三个观念的颠覆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时代的产物,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像海尔就是改革开 放的产物,有很多企业也是抓住了这些机遇发展起来的 首先,是用户观念的颠覆。不应该生产产品再来找用户,而是先找到用 户再生产产品,而且现在找用户和过去传统写一个用户调查表完全不同了, 必须在互联网上和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在网上用户要参与你的前端设计, 否则的话你的产品还是没人要,用户观念的颠覆需要我们从前端就开始。 其次,是营销观念的颠覆。过去回款是销售的终结,现在应该改变为回 款是销售的开始。因为什么呢?拿回款意味着有了一个用户信息,你就应该 不断地跟踪和开发这个用户的资源,否则的话只能限于打价格战,不可能知 道用户真正新的需求是什么,因为他的需求是随时在变化的。 同时,还应该颠覆制造的观念。过去叫大规模制造,现在颠覆为大规模 定制,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制造。大规模制造只要根据订单可以实现低成本, 但是不可能创有一个品牌,这是作为世界的加工厂还是作为世界的创牌中心 非常重要的分水岭。
一. 海尔集团发展中的第四个 战略阶段
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今)----创造互联网时代的 全球化品牌 ------一般企业做法:以企业为中心卖产品 ------海尔创新做法:以用户为中心卖服务 ------海尔管理创新:探索“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 式 全球化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有很多类似,但是又 有本质的不同。“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 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 的双赢。
•
•
.全球化竞争的二次创新过程模 型及其演进
海尔集团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以“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引智创新” 为主线进行研发,而且逐渐在国外投资建厂,并展开R&D活动
海尔的阶段性发展战略
海尔阶段性发展战略分析组长:闫超组员:魏璐佳、唐华、陈瑜、蒋晴海尔的阶段性发展战略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创业25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代替,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
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代替旧的战略。
发展战略创新的四个阶段一、海尔的名牌战略(一)战略分析砸冰箱出名牌。
1985年,76台“瑞雪”牌冰箱经检验不合格,张瑞敏命令责任者当众砸毁了这些不合格冰箱。
这一锤,砸醒了职工的质量意识,更加坚定了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的发展道路,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质量都将是海尔生存之本。
在这一阶段,海尔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总结出了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海尔改变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在员工中牢牢树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
海尔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树立了整体企业形象。
海尔集团三步曲战略案例
海尔集团的三部曲战略青岛海尔集团使我国家电行业中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齐全的领航企业。
从1984年两家濒临破产的集体小厂合并成立青岛冰箱总厂算起,海尔的成长用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的话来总结,是执行了三部曲战略,即由品牌战略到多样化战略到国际化经营战略。
一、1984--- 1991年: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青岛冰箱总厂成立时,国内冰箱厂生产企业林立,国外产品蜂拥而入。
张瑞敏经过仔细分析市场后,毅然提出"创名牌、高起点"的战略,在收集和比较国外30多家企业的技术资料基础上,决定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为了培育职工严格的质量意识,张瑞敏到厂不久,究责令将厂里生产的76台不合格的冰箱砸毁,并宣布从他到所有的管理人员全部受罚。
从此,"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高于利润"、"只有一等品,没有二等品、三等品",就成了海尔人贯彻品牌战略的经营理念。
经过严格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1985年,以”青岛----利勃海尔”命名的电冰箱正式投放市场,很快就以高质量、高技术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1987年,海尔被全国48家大型商场联合推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产品冰箱类第一名,名牌战略初战告捷。
1989年,在其他冰箱因滞销而纷纷降价之际,海尔却给自己的冰箱提价12%,其销量反而上升。
此后,海尔的冰箱以及其他家电产品一直突出高速质量、优服务,从不低价促销。
二、1991----1998年:多样化战略阶段在创出名牌、实力壮大之后,张瑞敏认为必须扩大企业规模,在市场竞争中,如果有名牌而无规模,名牌将无法保持和发展。
于是,海尔逐步采用兼并收购的办法执行多样化战略。
1991年12月,海尔兼并了青岛电冰柜总厂和空调器厂;1995年7月,海尔兼并了青岛红星电器厂,进入洗衣机领域;1995年12月,收购武汉希宝实业60%的股权,成立武汉海尔公司,实现首次跨地域扩张;1997年3月,海尔出资60%与广东爱德集团合资组建顺得海尔公司;同年八月,合资成立莱阳海尔公司,进军小家电(比如电熨斗)市场。
海尔战略三阶段与国际化之路
海尔战略三阶段与国际化之路一、海尔的三个战略阶段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是中国首批公布的10大驰名商标中唯一的家电名牌。
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产品包括42门类8600多个品种,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稳定增长,1998年集团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62亿元。
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6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1.名牌发展战略阶段—名牌战略与国际化的关系—只有国内市场做大做强,才有资格谈国际化的问题这一阶段海尔艰难起步并确立冰箱行业的名牌地位,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通过砸掉76台有问题的冰箱砸醒职工的质量意识,树立名牌观念。
海尔84年起步时管理混乱,无优势产品,职工人心涣散,要摆脱这种局面,必须高起点切入,给企业注入生存的希望。
当时的外部环境是冰箱厂蜂拥而起,但没有名牌,因此我们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出冰箱行业的中国名牌。
1988年获得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1枚国家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
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
海尔的发展战略
海尔的发展战略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
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
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
这一阶段,海尔专心致志做冰箱,在管理、技术、人才、资金、企业文化方面有了可以移植的模式。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1—1998):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一些企业兼并重组后无法持续下去,或认为应做专业化而不应进行多元化。
海尔的创新是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思路先后兼并了国内十八家企业,使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与规模扩张方面,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时,家电市场竞争激烈,质量已经成为用户的基本需求。
海尔在国内率先推出星级服务体系,当家电企业纷纷打价格战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服务赢得竞争优势。
这一阶段,海尔开始实行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管理法,即每人每天对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这一管理法也成为海尔创新的基石。
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走出国门,出口创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加入WTO,很多企业响应中央号召走出去,但出去之后非常困难,又退回来继续做订牌。
海尔认为走出去不只为创汇,更重要的是创中国自己的品牌。
因此海尔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以“先难后易”的思路,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
这一阶段,海尔推行“市场链”管理,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现业务流程再造。
海尔集团的战略演变
海尔集团的战略演变1名牌战略阶段对于海尔来说,第一个战略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在一个战略发展阶段取得成功,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会决定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决定企业的成败。
历史证明海尔把名牌战略作为企业的第一个发展战略是完全正确的,海尔在当时虽然还是一个基础条件差,规模很小的企业,但是正是它的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使得海尔在最开始就注重品牌的打造、注重产品质量的建设、注重创新精神、注重时间和效率。
这也为这个企业奠定了牢固的发展根基,这也是海尔能够长期稳健发展的根本所在。
海尔最初的名牌战略核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优越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卓越的服务。
海尔在第一个阶段只做冰箱,且在最开始做出来冰箱的质量存在着很多问题,海尔在发现这个问题后马上采取措施,并在1985引发了海尔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事件之一:“砸冰箱”事件,“砸冰箱”事件成为海尔历史上强化质量观念的警钟,也使得海尔在以后的生产中真正的把产品质量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
在“砸冰箱”事件以后,海尔由于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使得海尔冰箱在北京、天津、沈阳三大城市一炮打响,市场出现抢购现象。
在这之后,经过海尔的不懈努力使得海尔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总结出了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海尔改变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在员工中牢牢树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
海尔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树立了整体企业形象,为海尔以后的战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多元化战略阶段在海尔第一个发展战略取得成功之后,为了能够使得企业能够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海尔决定打破仅局限于冰箱行业的现状,提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使得海尔一下子从冰箱行业这个小鱼缸一下子跃入了家电行业这个大海之中,使得海尔真正有机会最终取得空前的成就。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
海尔发展史
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年—1991年)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年—1998年)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1998年—2005年)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1998年—2005年)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海尔集团前身为青岛电冰箱总厂,这个名称启用于一九八四年二月。
19 84年12月26日,张瑞敏带领新的领导班子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
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
张瑞敏是到农村大队借钱,才使全厂工人过了一个年。
85年12月的一天,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
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对全厂冰箱进行了检查,发现库存的76台冰箱虽然不影响冰箱的制冷功能,但外观有划痕。
他让全厂职工轮流参观后当众宣布:由生产这批产品的直接责任人亲手砸毁这些冰箱。
当时一台冰箱800多元钱,而职工每月平均工资只有40元,一台冰箱几乎等于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
很多职工在砸毁冰箱时都流下了眼泪,平时浪费了多少产品,没有人去心痛;但亲手砸毁冰箱时,感受到这是一笔很大的损失,痛心疾首。
产品质量是当今市场竞争的焦点和根本手段,是企业的生命,是产品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胜的一个关键性的决定因素。
1985年、琴岛——利勃海尔牌、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投放市场,很快便以高技术,高质量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1987年,海尔被全国48家大型商场联合推举为最受消费者欢迎产品电冰箱类第一名。
海尔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1988年荣获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枚国优金牌,从此奠定了海尔冰箱在中国电冰箱行业的领头地位。
1990年青岛电冰箱总厂获国家质量管理奖。
童年海尔在家电行业第一家通过ISO9001国际认证和美国UL认证、德国VDE认证、加拿大CSA认证等10余项认证,被公认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张瑞敏率员工挥锤砸冰箱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
海尔发展第四阶段
海尔发展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战略内涵从2006年开始,海尔集团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阶段之后,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创新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区别是:国际化战略阶段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全球化品牌战略则是在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创造本土化的海尔品牌。
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运营的竞争力。
与分供方、客户、用户都实现双赢利润。
从单一文化转变到多元文化,实现持续发展。
♣全球化品牌战略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全球化战略下,对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挑战。
成功的全球化战略应该正确处理世界各国不同的宗教、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
在文化方面,海尔积极的融进各个国家的文化。
像海尔团体在2006年与NBA全球性战略合作签约,成为第一个赞助NBA的全球家电品牌,这标志着海尔团体牵手美国文化的象征性赛事,加快了成为美国主流品牌的步伐。
在美国的工厂,员工基本都是美国人,这样可以缓解文化上的冲突,也有利于在美国的本土化,充分利用美国的优秀人力资源。
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尔对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也都进行了修改。
新的企业精神是“创造资源,美誉全球”,主要强调全球化和资源的创造。
工作作风上,原来海尔主要是强调速度,而新的工作作风是“人单合一、速决速胜”,推动一个平面化海尔的形成。
♣全球化品牌下的组织结构为了适应全球化品牌战略,海尔对组织结构也进行了调整。
抛弃了以前的事也部结构,团根据白电和黑电等各类产品线的运营模式的不同,将公司重新划分为6个子集团,其中包括白电运营集团、黑电运营集团、数码及个人产品运营中心、全球运营中心、创新市场运营中心、金融运营中心附:组织结构图♣结语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实施要求有更灵活的组织结构来支撑,体现了战略决定结构这一理论。
海尔集团在实行全球化品牌战略时发现其公司架构越来越对其走向海外的步伐构成制约,调整组织结构成为势在必行。
调整后,增强了产品的协同性、降低了内部成本、提高了对外竞争能力。
海尔国际化之路
海尔的前身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
15年来,在创世界名牌思想指导下,通过产品经营、资本运营和国际化战略,海尔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企业.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至1991年。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增强质量的核心竞争能力.海尔用了7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个冰箱产品,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1988年海尔摘取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通过做冰箱积累了一套经验,形成了“OEC”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海尔以后的战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至1998年。
这一阶段是增强整体的核心竞争能力。
在名牌战略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战略创新和转移。
按“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战略指导思想,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
发挥海尔文化的优势,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全部系列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1999年开始。
这个阶段旨在增强国际上的核心竞争能力.以1999年为转折点,在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基础上,又一次进行战略创新和转移,海尔到海外去发展。
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至今海尔产品目前已出口10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美占60%以上,进入了19家世界大的连锁集团,并在海外设厂6个,在建厂达到10个.国际市场布局日趋合理,海外销售增长迅速,在美国180升以下的冰箱中海尔占20%的市场份额;在德国,海尔占中国出口冰箱的95%以上。
1999年,海尔出口创汇1.38亿美元,今年1至5月出口创汇1。
39亿,超过去年全年出口创汇总额.二、国际化战略海尔的国际化的目标是“三个三分之一”,即最终实现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1/3,海外建厂海外销售1/3。
组织变革案例1: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
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海尔概况:企业战略发展三阶段海尔的前身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基础上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
在“名牌战略”。
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曾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厂商。
海尔现有员工2万多人,在海外拥有62个经销商、30 000多个营销点。
到1999年,海尔产品包括58大门类92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1.6%的速度高速、持续、稳定增长,集团工业销售收入达215亿元。
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替代,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
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替代旧战略,顺利实现不同阶段上的战略转移。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一1991年),在“要做就做最好的”战略理念指引下,专注于冰箱专业化生产过程,实施“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年一1998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战略扩张。
所采取的策略就是通过所谓“吃休克鱼”的办法来扩展。
当时许多企业属于那种硬件比较好但软件不行、管理不行(即所谓“休克鱼”),海尔就积极地把这样的企业兼并过来,先后兼并了18个,这18个企业当时账面上亏损了5.5亿元,后来都扭亏为盈了。
海尔的做法是:为每个企业差不多派3个人,一个是全面负责,一个抓质量,再一个抓财务;不是靠再投资,只是把海尔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移植过去,使这些企业起死回生了。
海尔阶段性发展战略
海尔阶段性发展战略分析组长:闫超组员:魏璐佳、唐华、陈瑜、蒋晴海尔的阶段性开展战略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 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开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21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开展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创业25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2021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海尔的开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企业开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代替,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到达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开展。
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代替旧的战略。
开展战略创新的四个阶段一、海尔的名牌战略(一) 战略分析砸冰箱知名牌。
1985 年,76台“瑞雪〞牌冰箱经检验不合格,张瑞敏命令责任者当众砸毁了这些不合格冰箱。
这一锤,砸醒了职工的质量意识,更加坚决了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的开展道路,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质量都将是海尔生存之本。
在这一阶段,海尔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总结出了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海尔改变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在员工中牢牢树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
海尔以"真诚到永远"的效劳,树立了整体企业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尔阶段性发展战略分析组长:闫超组员:魏璐佳、唐华、陈瑜、蒋晴海尔的阶段性发展战略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创业25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代替,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
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代替旧的战略。
发展战略创新的四个阶段一、海尔的名牌战略(一)战略分析砸冰箱出名牌。
1985年,76台“瑞雪”牌冰箱经检验不合格,张瑞敏命令责任者当众砸毁了这些不合格冰箱。
这一锤,砸醒了职工的质量意识,更加坚定了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的发展道路,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质量都将是海尔生存之本。
在这一阶段,海尔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总结出了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海尔改变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在员工中牢牢树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
海尔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树立了整体企业形象。
1、注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海尔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走高起点、高嫁接、创名牌之路,占据了技术的制高点,以高技术和高质量开创名牌。
同时又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来降低原材料消耗和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的有效作业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名牌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承受能力。
海尔的科研人员一直坚持这种观念:要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去,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运用现代营销管理策略。
海尔按照市场细分的原则,依照消费者的需要,把整体产品市场分为若干个细分子市场。
例如地域细分方案,按北方、南方、农村、沿海划分,海尔根据各自特点设计了大冷冻能力冰箱、宽气候带冰箱、无霜冰箱,适应了不同的消费群。
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实行了"海尔国际星际服务一条龙服务",从产品开发制造到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中,通过市场回访又反馈到产品开发中,形成一条良性的服务循环链,真正做到了"用海尔产品解除用户烦恼到零"。
3、积极开拓和培育名牌市场。
海尔培育名牌产品是通过市场实现的。
研究市场、分析市场、预测市场,是海尔名牌战略决策中的关键。
积极稳步扩大产量、海尔每年都花费巨资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产品广告,以"海尔,中国造"树立民族品牌形象。
4、强化名牌产品的内在支撑。
海尔在名牌产品创立之后,居安思危,强化名牌产品的内在支撑力,实现在动态过程中不断稳固、强大。
强化内在支撑力:一是在经营理念,二是在管理,三是在超前决策,四是在规模效益。
海尔靠调整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来发展规模经济,扩大名优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创造出名牌产品的规模效益。
(二)结构简介当时计划经济占主要地位,计划经济体制有巨大的惯性,海尔只是专心与冰箱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以在组织结构上只需划分职能,采取垂直式的集权领导。
(三)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在此阶段,海尔实行的是“OEC”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企业的经营管理主题,也是海尔名牌战略的主导任务。
与此相适应,人力资源战略和管理制度的核心也就以质量观念教育、敬业爱岗培训、质量考评和奖酬为主要内容。
1989年起,海尔正式实施OEC管理。
所谓OEC即Overall(全方位)、Every(每人、每天、每件事)、Control & Clear(控制和清理),总结起来叫“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
今天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完,今天的事情比昨天要有提高。
海尔建立了质量价值券考核制度,员工收入实行质量否决制,要求员工不但要做出一台产品,而且要做出一台好产品;其次考核重点是遵章守法,凡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是摆样子,而是建立一项就执行一项、考核一项、兑现一项;分配制度主要是同质量挂钩,谁出质量问题,就按考核规定扣谁的工资。
这种做法从人力资源管理层面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名牌战略的实施。
二、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一)战略分析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
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
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
海尔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
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
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
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
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
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
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年只有冰箱,1998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二)结构简介在原直线职能制的基础上,推进事业部制,总部集中筹划集团发展目标,集团下属是事业部,已经形成规模效益且管理机制较完善的称为事业本部,未达到标准的称为事业发展部,对各事业部兼并的企业,集团有最终决策权。
集团与事业部之间,事业部与各分厂之间的责任权利关系相当明晰,初步呈现出分权化,扁平型的组织结构特征,适应了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的要求,调动了集团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
(三)人力资源战略分析“挑战自我”与多元化战略相契合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保证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人人都应成为创新的主体。
为配合实施多元化的企业发展战略,海尔提出“挑战满足感、经营自我、挑战自我”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设计了把“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化”的市场链机制。
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内外部有两个市场,内部市场就是怎样满足员工的需求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外部市场就是怎样提高美誉度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海尔内部,“下道工序就是用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都有一个需要对自己的市场负责的主体,每位员工最主要的不是对他的上级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他的市场、他的客户(下道工序)负责。
每个人的工作都要或多或少地占用企业的资源,企业将相应的资源提供给相关作为“负债”,将外部市场效应内部化后,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追求达到最好的效益,所以你必须通过经营使资源增值。
如果达不到,就等于浪费了企业给你提供的资源,你就应该自己掏钱赔付,这就是“经营自我、负债经营”观念。
通过“负债经营”,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
每个员工都通过“赛跑”来看是否有能力通过竞争上岗来追求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实现经营自我、不断战胜自我、战胜满足感、超越自我的境界。
这样,技术和管理工作天天坚持不懈地往前做,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从这个基础上再发展,这就是把“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化”的市场链机制。
相应地,多元化阶段的薪酬制度由原来的4种模式完善规范到13种模式,实行分层、分类的多种薪酬制度和灵活的分配形式。
科技人员实行科研承包制,营销人员实行年薪制和提成工资制,生产人员实行计件工资制,辅导人员则实行薪点工资制。
海尔工资分档次发放,岗位工资标准不超过青岛市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
岗位工资+国家补贴=工资总额。
取消月奖金制,年终奖金不超过两个月的工资。
科研和销售人员实行工资挂钩,科研人员按市场效益和科研成果进行奖励,销售人员如果是外聘的推销员,收入和推销成果完全挂钩。
在工资分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海尔一直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动作都进行了科学的测评,计点到位,绩效联酬。
每位员工都有一张“3E卡”(3E即每人‘Everyone’、每天‘Everyday’、每件事‘Everything’。
),劳动一天,员工就可根据当天的产量、质量、物料、工艺等9大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计算当日的工资,即所谓“员工自己能报价”。
管理人员则根据目标分解为:年度目标、月度目标和日清目标,计算出当月的应得工资。
人人的工资都公开透明,只按效果,不论资历,由“同岗同酬”转变为“同效同酬”。
在海尔,高素质、高技能获得报酬,人才的价值在工资分配中得到了真正体现,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三、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一)战略分析从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
海尔国际化的标志主要有三点:一是市场国际化。
生产的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二是营销国际化。
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来为企业的名牌产品服务;三是产品国际化。
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
国际化的海尔是三位一体的海尔(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是一个具备在当地融资、融智功能的本土化的海尔。
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海尔与国际著名大公司之间也从竞争向多边竞合关系发展。
2001年海尔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在连续两年翻番的基础上增长50%,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二)组织结构此阶段,海尔集团在事业本部的基础上,采取了“细胞分裂”的方式,使整个组织结构形成四个层次:集团总部是投资决策中心,事业本部是经验决策中心,事业部是利润中心,生产工厂是成本中心,各个层次各负其责,允许各事业本部各自为战,但不允许各自为政,这种组织管理模式称为“联合舰队模式”。
四、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运作全球范围的品牌,从2006年开始,海尔集团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阶段之后,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创新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