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2019年中考历史试题类编:专题1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解析版)
工业化的起步:1.(2017年甘肃庆阳卷) 1957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农业合作运动的开展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C.“大跃进”运动的推行D.“一五”计划的实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1953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BC是1958年开始,不符合题意。
A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关系不大,不符合题意。
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版八年级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工业化的起步2.(2017年广东卷) 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
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B、中共“七大”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C【考点定位】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工业化的起步3.(2017年河南卷) 如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
这表明当时我国()A.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B.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D.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答案】B【考点定位】人教版八年级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工业化的起步4.(2017年黑龙江龙东卷) 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该诗表达了()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喜悦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欢乐C.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的欣喜D. “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后的热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完成。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1.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3.1923 年,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革命统一路线,掀起了国民大革命。
4.1924—1927 年国共两党开展第一次合作。
1927 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中共认识到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开始发动武装起义。
5.1927 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6.1927 年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问题。
1928 年—1930 年,毛泽东接连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7.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考点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知识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性质)②意义: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知识点2人民政权的巩固1.剿匪镇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知识点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识点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基础(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2)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制度(1)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2)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专题十一、历史抉择:社会主义革命与制度的确立
专题十一、历史抉择:社会主义革命与制度的确立一、单项选择题1、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是在( )。
A.1953年底 B.1956年 C.1979年 D.1952年底2、1951年一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内容是( )。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B.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C.反贪污、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D.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官僚主义3、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
A.新民主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起止时间是()。
A.1949年— 1952年 B.1952年— 1956年C.1949年— 1957年 D.1949年— 1956年5、1949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
A.27美元 B.37年美元 C.47美元 D.57美元6、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是()。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C.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提出7、毛泽东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有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七届三中全会8、1956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C.《中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9、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
A.没收地主的土地 B.没收官僚资本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10、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信息化C.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农业化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机械化11、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属于()。
A.社会主义的萌芽 B.新民主主义的性质C.社会主义的性质 D.半社会主义的性质1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
教案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对象本科西安培华学院思政部所在单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讲授章节第三专题第三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次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有深刻的教训。
从而搞清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
认清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找准历史起点,把握历史进程和前进方向,制定和实施切合我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学重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4、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5、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教学难点】1、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函及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3、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4、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5、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决择【教学时数】 10课时【器材、设备】多媒体设备【教学方法与思路】教学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案例研讨、社会实践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用事例对重点内容进行剖析,对难点借助视频、图片等形象的素材,并结合学生特点进行重点讲解。
【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2.课堂讲解(教学基本内容及实施)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改革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二)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三)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根本标准(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3.作业与思考题4.参考书目。
专题11 大国发展史思维导图 -2023年高考历史复习全新视角解读大国发展史
1927
1931
1937
抗日、反蒋
解放战争 (国内革命战争)
1945
1949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大国发展史
现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巩固政权 恢复经济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十年 建设
十年 文革
体制 改革
探索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
1949 1956
1966
1978 1976 1992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及主要不平等条约
鸦片 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42 1844
1858 1860
1881
1840
1856
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俄、美、英、法四国《天津条约》 英、法、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英、法、俄《北京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堪分西北界
德国
一运动
世界第二
并成战败国 又成战败国
个德国
统一
1864—1871
1864年普 奥联合攻打 丹麦; 1866年普 奥战争; 1870年普 法战争。
19世纪末
两次工业 革命交叉 进行,广 泛利用第 二次工业 革命的成 果。
1914—1918 1939—1945 1949年
1990年
德奥“同盟 国”发动第 一次世界大 战,战后在 “巴黎和会” 受制裁
拿破仑·波拿巴
1852 1848
1870 1875
法国 大革命
拿破仑帝国被欧 法国七 洲反法联军打败 月革命
法国二 月革命
①普法战争法国失败 ②巴黎9月4日革命
1875年,“一票共和”确立议会共和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大国发展史
202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热点专题复习精品讲义:专题十一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社会转型和三次巨变
专题十一: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社会转型和三次巨变,三个伟人,三种理论一、直击中考14、1912年9月3日,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其中的“革命”()(年中考) A 首先发于“六朝古都”南京 B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C 结束了我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D 结束了我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2012·山东临沂)14.厦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拥有“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许多特殊荣誉。
在近代史上,该地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根据()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4.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2013年中考)A.农村B.中小城市C.大城市D.国有企业材料分析: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先后发生了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是要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年中考)依据材料一的论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革命和第二次革命的名称?二、复习要点1、三次社会转型:(1)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三次巨变、伟人、理论:(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
三民主义。
(2)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3)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上海市高三历史等级考(高考)复习经典重难点专题11 社会主义国家的调整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专题十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调整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虽然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但是,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全球化、多极化、多样化、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增强。
(1)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苏联解体后,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仍然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安全,国际社会并不太平。
(2)人类进步力量的不断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民权运动不断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社会主义国家取得巨大成就;新兴民族国家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这些因素都使人类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不断增强。
(3)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后,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日本、中国、新兴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多极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4)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共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市场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同时,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根脉。
(5)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信息化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使人类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重难精粹内容41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机制的调整—苏联的改革42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新经济的形成精粹41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机制的调整—苏联的改革1.背景(1)取得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面临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3)改革契机: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1)主要内容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中考冲刺专题卷十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解析版)
中考冲刺专题卷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1.(2022•阜新)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这场运动开始的标志是()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B.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C.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解析】A.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故A 正确。
B.《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不符合题意,排除B。
C.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不符合题意,排除C。
D.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A。
2.(2022•遵义)《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到:“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材料反映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敬告青年》”“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内容与新文化运动有关。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活动,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A;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活动,主张通过改革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活动,主张通过革命斗争的形式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C。
故选:D。
3.(2022•嘉兴)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而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
这场运动为扬弃和超越旧文化所高举的大旗是()A.自强,求富B.变法、图强C.反帝、爱国D.民主、科学【解析】根据所学,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1专题十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 能够与下图中的三 位人物归为一类的是:
2.巴黎公社建立的政权性质是 A、资产阶级临时政权 B.工人阶级政权 C、共产主义政权 D.无政府状态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思想高涨 D.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4、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不正确的 是: A. 它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吸取了前 人的智慧结晶 B. 它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具有重要指 导作用 C. 它是唯一科学、完善的社会主义理论 D.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发 展和完善
C
4、 俄国十月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B、 推翻了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 C、 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社会革命 D、 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 度
D
5、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 出的革命任务是 B A、 推翻沙皇专制,完成民主 革命 B、 使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 义革命 C、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掌握 D、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对外妥协投降(民族矛盾) 对内敌视工人(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尖锐导致资’级与无’级的矛盾激化。
2.革命经过: 1871年3月18日革命爆发 1871年3月28日公社成立 1871年5月28日革命失败
3.革命措施
除 旧 政 权 建 设 社 会 经 济
废除旧军队、旧警察、旧法庭 设公社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 成立国民自卫军和自己的司法机构;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性质目标领导者组织性结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无产阶级社会革命面包停战面包停战建立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工人士兵工人士兵布尔什维克党布尔什维克党自发没有纲领自发没有纲领有组织有准备以有组织有准备以四月提纲四月提纲为纲领为纲领两种政权并存两种政权并存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连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连接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突破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得革命胜利突破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是人类历史上是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专题十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这就是克拉克
金日成在 《朝鲜停战协定》
主义社会。
谢谢大家!
Thanks a lot!
高级形式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国家税收:34.5%
职工福利:15%
企业公积金:30%
资本家红利:20.5%
③改造的内容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 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使他们成为自食 其力的劳动者.具体做法为:
② “工作过粗”,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期间,一些 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 “一窝蜂”的局面。
③ “简单划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模式选择上存在 着问题。农村几乎是清一色的高级社,城市几乎是清一 色的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 提下进行的。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
• 首先,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使 他们自愿地接受和平改造。
• 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予资本家及资方 人员以必要的工作安排,既使他们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又使 他们在企业内部与工人一起劳动和学习,逐步成为自食其 力的劳动者。
11专题十一: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些干部滋长了急于求 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 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 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材料三: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 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方法,实现了手工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材料二、三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什么问题?你 认为生产关系调整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要求过多、工作过粗、改造过快等缺陷;变革生产 关系应注意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知识梳理
教育文化科技: 1.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背景、内涵、意义) 1.1958年“教育大跃进”(特点、危害) 3.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外交方面 1.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两个“拳 头”出击 2.70年代外交突破: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关 系正常化(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原因)、中日邦 交正常化
重点突破:关于“一五计划”
重点突破:关于“一五计划”
材料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 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 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 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有主 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 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国共产党 十七大报告 (4)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经验与教训?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反对冒进, 稳步发展;
4.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突出社会主义原则,这 反映了我国 C A.新民主主义社会已经结束 B.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立 C.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D.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发言稿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发言稿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回顾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要强化认识,学习党史武装头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前进赶路,更要不忘来时路。
提高党史学习的重要性认识,继续从革命先辈创造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用党史丰富头脑、武装头脑。
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再次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前进所经受的曲折考验和取得的光辉成就,特别对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感触颇深。
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党不断成长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因密码,迫切需要传承弘扬。
在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中坚定理想信念。
这一系列伟大精神,其核心都源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和平年代没有硝烟战火,但同样有考验、有牺牲,缺了理想信念这个“钙”,同样会败下阵来。
要传承好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坚定的革命立场、百炼成钢的革命精神把红色江山代代传下去。
二要学以致用,转化党史运用成果。
“知之愈深,信之愈坚,行之愈笃”。
要以史为镜,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要以史为鉴,学思践悟汲取新动力;要以实为要,务实担当彰显新作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以史为鉴,尤其要学好“四史”,弘扬爱国精神,激扬爱国热情,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力量,让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力更加磅礴;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永远保持不畏强敌、制胜强敌的精神,以敢打硬仗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意志推进各项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专题解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第二次历史巨变。
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充满艰难曲,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失误和挫折。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文化大革命”仍属于探索过程中的失误。
但这一时期“两弹一星”成功研制、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等史实说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仍然是历史的主流。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实现了20世纪以来第三次历史巨变。
本专题是历年来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考点梳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艰难历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五四运动(1)背景(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帝国主义无视中国主权,《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由日本继承。
(2)口号或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3)经过:①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②前期(5月4日至6月3日):运动主力是学生,运动中心在北京,斗争形式以学生运动为主;(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③后期(6月3日以后):运动主力是工人,运动中心在上海,斗争形式是群众性的爱国运动,出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局面。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比,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4)结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这是初步胜利的最主要表现)。
(5)意义: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最主要理由: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登上历史舞台)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诞生条件: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我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北京、济南、长沙、武汉、广州、巴黎、东京等共产主义小组纷纷成立)(2)成立标志:中共“一大”:①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陈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地点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②内容: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在当前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国民革命运动4.共产党人的武装起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南昌起义:①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②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领导武装起义。
在敌强沃弱的情况下,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①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的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物产丰富;群众基础好。
)②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旧部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历史启示:科学理论必须与具体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依据具体国情,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
5.红军的长征(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错误指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队伍: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4)过程:①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毛泽东建议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②渡过乌江解放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③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④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⑤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⑥爬雪山,过草地;⑦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⑧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4)历程统计:①所经历的省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
②所渡河流: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
③穿越的地形区:江南丘陵、云贵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
(5)遵义会议:①时间:1935年1月;②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军事。
③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1.局部抗战的开始(1)九·一八事变背景:①日本为了摆脱1929~1933的经济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②蒋介石政府全力剿共,给日本侵华造成了可乘之机。
经过:1931年9月18日夜,驻扎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附近柳条湖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
(性质:日本蓄意发动的侵华事变)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后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东北3000万同胞在日军的铁蹄下受尽欺压凌辱。
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①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队,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②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将魔爪伸入中国华北地区。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界民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3)西安事变背景(原因):①随日本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深重,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④张学良和杨虎城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抗日,实行“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分析:①原因:张、杨发动事变的目的在于逼蒋抗日,并无意杀蒋;杀蒋会导致更大规模的内战,对日本侵略有利;和平解决,逼蒋抗日更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
②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代表和维护全民族的利益,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结果: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2.全民族抗战的兴起(1)七七事变:①经过:1937年7月7日晚,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借口士兵失踪,蓄意跳动战争,悍然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②影响: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①过程: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长城,把日寇驱逐出中共;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②历史作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实现了各抗日阶级、阶层联合的全民族抗日,是获得民族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
(3)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
日军以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手段对南京和平居民和被俘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持续六周的血腥大屠杀,人数达30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