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划艇划行技术动作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划艇划行技术动作分解
皮艇技术是周期性的划桨运动,多次重复一种循环动作,运动员手臂、躯干、上肢和身体各环节总是沿着一定的运动轨迹做动作,这种动作轨迹与划浆技术的合理性是内在联系的。下面学习啦给大家介绍一下皮划艇划行技术动作分解,欢迎阅读。
躯干的作用:躯干的正确坐姿是垂直于艇的纵轴,维持脊柱正确姿势主要是竖脊肌,背短肌的收缩和重力共同的作用。
引导手前侧伸带动躯干,一侧前伸,目的是使这些原动肌的肌纤维在收缩前已被拉长,这些肌肉大都是位于躯干的大肌肉,生理横断面比较大,动力也较长。引导手运动轨迹的标准以脊柱为轴,躯干的转动,充分利用躯干的大肌肉群和肩带肌的力量,为拉桨提供了力量。
上肢的作用:引导手的肘关节运动是积极自然地前侧伸,并绕垂直轴作旋内内运动。肩关节运动是上臂绕额状轴在肩关节处屈转。为了增大划距,加大幅度,肩胛骨也参加前伸运动。由于肩锁关节属于微动关节,锁骨只能围绕胸锁关节的垂直轴作前后运动,使肩胛骨作前侧伸运动,拉长斜方肌和菱形肌的纤维,为拉桨发储备了弹性势能。
那么,前方桨叶入水,接近皮艇的纵轴线是引导手转为拉桨手工作的重点。
1.1复位阶段:桨叶出水至前方手积极前侧引至最远处,由于桨的长度大于运动员的坐高,桨不能作前后运动,必须先经过侧向作外侧弧线运动,向上举桨。
特点是:躯干轴保持自然坐势,通过躯干一侧向前转动,带动肩轴向前转移,使人和桨完成外侧弧线的摆动。与此同时,二肩平行,(以左手拉桨为例)左肩前移,肩轴前伸,并随躯干轴扭至艇的运动平面。这时左臂伸直,手臂的高度与水平面平行,与艇的纵轴线反向线10-15°的夹角,有利于入水桨角度的旋转,更有利于创造加速度。右手将桨提出,并向上抬过肩部,手臂和肩平行,肘关节夹角为80°左右。此阶段的作用是以最短路线完成向前和侧向举桨的过程,使桨与艇的纵轴线成25°,为下一段插桨赢得最大的动作幅度及势能。
1.2桨叶入水阶段:宽度缩小后的皮艇,平衡性起到了变化,稳定性系数减小,船体与水的磨擦力减小。
所以桨叶入水越靠近船沿,平衡能力就越下降,但是速度就越高。因此,桨叶迅速向前下贴近船沿入水,此阶段是从高到低位的
运动,要完成桨叶的变换角度,势能变为动能,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所以用时很短,但特点明显,左边躯干前侧,右边略有后拉,带动左臂顺势向前舒展,使桨在尽可能的远处迅速插入水中。
由于桨叶主要是向前下插入水中,与水平面的角度是整个划桨过程中是最小的,作用的一方是继续增大划桨幅度,为桨在水中划水赢得尽可能大的划程。
躯干,上肢肩带和手臂的肌群,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向前下扭紧,为划水动作各肌群用力储蓄了能量。上方手积极前移,肘关节平推为左侧的躯干发力作准备。此阶段的艇只无任何推动力,只受水和空气阻力的影响,而当桨叶入水划桨,艇才是获得动力的阶段。
1.3桨叶的包水过程:桨在水中到垂直位。
是划桨过程中最为关键时期,桨叶在水中的包水效果是速度的最佳体现。这段用时短,运动员通过突然憋气和躯干的发力,上肢的协调配合。同时躯干拉浆,上方手固定高度配合划桨手用力,当桨叶一入水很快地手抓住水,这就是所谓“包水”。
包水无水花出现。把桨叶全部埋入水中,在桨叶入水附近建立稳固的划水支撑点,区别于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的主要标志是“桨叶的包水技术”。“包水技术”的特点是主力量足,桨叶入水稳,正对水,桨叶支撑点无晃动,无移动,包水动作速度快,在瞬间能充分调动身体各环节肌力,增加桨对水的稳固支撑。上方手配合拉桨推桨,水就同时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在桨上。
躯干的发力转动在先,其次是上肢发力拉桨。最终通过上肢、躯干、下肢连结、传递到脚蹬板上、从而推动艇的前进。
可见这阶段是艇的速度变化最明显的地方,可称谓桨的包水加速过程。
1.4提桨过程:待桨运动到垂直位时,水与桨的相互作用力达到最大之后,上肢的用力方向发生了改变,小臂弯曲外展,躯干的动作发力减小。此时桨的运动轨迹向外侧“八”字方向,便于桨叶的出水。
1.5出水:当桨叶改变角度离开水面时,称谓出水。此时运动员的躯干、上肢肌肉间隙放松,为下一个周期划桨做准备。要求运动员左边躯干减缓旋转。桨叶出水,应迅速,果断。手臂与肘明显上抬。肘关节的高度低于肩关节。
小臂的位置应高于耳,每一桨结束时保持艇速,保证艇的行进的速度是匀速行动。因此出水必须干净利落,技术动作连贯。
2技术模式:在无宽度限制的皮艇运动中,运动员应更加注重操作顺序,技术动作的细小环节,如躯干上肢的协调配合,桨的运行轨迹。两侧的均匀发力,直道中减少使用舵的次数,出水时手腕的翻转动作,桨叶包水时的发力时机,拉桨包水过程中,桨叶是沿着艇沿外弧线向后向外侧稳定的轨迹在运动,桨叶与侧向的水流相互作。桨叶的包水是相对固定在艇的一侧,通过力的传递推动艇体的前进。因此,桨叶有靠近艇,又有桨推离艇体的过程。技术动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是根据个人特点,在基本动作一致的情况,有各种细节上的不同,这就是风格。
3分析与讨论:受无宽度限制的影响,躯干上肢的发力主要集中在桨叶上。显然,最适宜的施力角在60°-110°之间,同时要考虑桨的入水角以30°-45°为限,并且变化很快,要求在入水之初就积极地加大用力,达到最大支撑力,并且最大用力有短暂的持续,以及它的持续相对比较平稳。其冲量呈梯形,由小至大,这可以保证最佳效果。采用奇峰突起式的增大用力和采用在划行效果明显的中段集中冲量优势的方案也有一定效果。评定:桨叶水下轨迹为闭
合式的,比较各种力的分配是否合理性,可以找到某些一般共同特点和专门性的特征。桨叶的运动带有较多的空间特性。
3.1桨叶划行的“八”路线,又是孤线运动,也是侧向运动。
3.2侧向运动的特点是与相对于周期时间的有效拉桨的时间有关,桨叶作侧向运动比作平行运动的时间要长。运动员利用升力和对皮艇平行拉桨,桨对水作向后运动之前,就已经产生推进力。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动作,桨叶入水要比皮艇向前运动的速度更快对水作向后移动。
这意味着,在“包水”和开始产生推进力之前,桨迅速地对皮艇作向后运动,为避免桨叶入水和包水之间有制动力,桨叶在入水前开始向后运动。但须要求运动员复位阶段到位,桨叶出水同样存在制动力,拉浆手应在上方手充分伸展之前提桨,所以桨叶仍对水作向后运动。
这种对皮艇的迅速向后运动。必须在下一次拉桨期向前回桨之前倒过来。当桨叶包水完毕后,对皮艇不作过多推动力时,就会对水产生向前的运动,这意味着制动力将发生。若桨叶在入水时迅速作侧向运动,制动力可能由升力抵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