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修养

1、春江花月夜

(1)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为主题展开,有江流、芳甸、花林等,都笼罩在迷人的月色下。而对这朦胧而和谐的美景,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冥思遐想进而去探索宇宙奥秘,思索人生哲理。他跳出前人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范围,另出手着眼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句话,是说自然景色年年相似,但人类却生生不已,境界更加豁达。接着诗人发问“不知乘月几个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由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过度到思归游子的离愁别恨的描写。用江水海潮、白云青枫、扁舟等意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意境。全诗四句一韵、平仄交错、回返往复,把离愁别恨表现的往复缠绵。全诗诗情荡漾、画意优美、哲理深刻,三者浑然一体,是唐诗中佳作。

(2)这是一篇诗行,采用乐府旧体,作者赋予旧体以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人生探索的奥秘、哲理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首先,诗人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月色中烟波浩渺而透明纯净的春江美景,展示出大自然的和谐美妙。诗人感受到美丽景色的同时,沉浸于对似水年华的体认之中,情不自禁的江月引发出对人生的思索。由时空中的无限遐想到生命的无限,感到了一种神秘和亲切感,表现出一种更为深沉更为辽阔的宇宙意识。诗人似乎在无需回答的天真提问中得到满足,然而也迷茫了。因为光阴毕竟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所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一句开始,诗人转而续写游子思归的离愁别绪,明净的诗意中融入了一些淡淡的忧伤。这种从优美而来的忧伤,随着月光和江水消于心上,徐缓迷人,当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时,仍然有种令人回味的缠绵味。

作者在诗中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到美丽的兴象之中,诗情和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阶段。

7、根据《围城》通过方鸿渐去张家相亲,谈谈对张家的看法。

(概括对张家的整体印象)

先是参观张家的各种家具,参观过程中,张买办向方鸿渐炫耀英语。然后张太太为考察方鸿渐人品,顺便也想赢他点钱,于是便相约大家打麻将。结果方鸿渐一直赢,把在座几位的钱给搞光了,还自得其乐。最后张太太以及其鄙视态度去房间又取了点钱还方,从那一刻起变否定了这个女婿。张先生夫妇深知“中体西用”之道,张家择婿要“中西合璧”,要“富商的儿子”兼“留学生”。方鸿渐恰好符合条件,于是看上。张家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滋生的一群败类知识分子群体,张家喜欢炫耀也自以为有炫耀的资本。其实却不然,张家自以为懂得很多走在社会的前沿,其实只是一类当时社会的小丑。深深的透漏出当时社会畸形心态的一个侧面。

3、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和“礼”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在治国方略上,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感到不满,谴责八佾舞于庭不可僭越,不赞成私田合法化,提倡克己复礼,重视仁道,以仁来改造和重建礼。所谓礼就是周代以来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包括政治道德规范,其根本点就是尊、卑、贵、贱、长、幼之间的严格等级制度,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强调用礼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地位。仁不仅主张道德的修养,也指客观的伦理教化。仁后来演化为爱人、博爱,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把人作为人来对待,而不是把人当作可以任意杀戮的贵族私有财产。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一旦克己复礼,则天下同仁。

4、《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辜鸿铭五次发表的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是《中国人的精神》,国内学者较为熟悉的名字为《春秋大义》。称为《春秋大义》是因为在该书中,他强调了孔子在《春秋》里所包含的"尊王攘夷"和"名分"等儒教经义的缘故。

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传播儒家文明救西论。它是“一战”前后世界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辜鸿铭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深刻的。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因此,“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

在这股“辜鸿铭热”的推动下,欧洲人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了解有所加深,辜鸿铭笔下遵奉良民宗教、社会有条不紊的中国与温文尔雅的中国男人、幽美贤淑的中国女人的形象也广为人们所熟知,乃至成为身陷战乱之中的欧洲人心向往之的一个“乌托邦”。辜鸿铭所阐发的“中国人的精神”和他以中救西的“春秋大义”,在中国人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历程中,无疑写下了独特而醒目的一笔。

5、《李将军列传》李广人物理解

(1)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饱含着敬仰的热情、以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人生,塑造了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文章围绕李广精于骑射,勇敢善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的特点,刻画了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同时对李广数奇的不幸命运,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从而揭露了汉代皇帝用人制度的不合理。

(2)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能够充分注意到人物的出身背景、文化教养、社会阅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人物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文中一开始就对李广的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堑。李广是秦时名将李信之后,出身骑射世家,早年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杀首虏多”;跟随文帝出行,又以“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得到文帝的赞赏;还曾“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这些关于家世和早年经历的描写,更加突出了李广的骑射高超和勇猛善战个人素质,为下文提前做了铺垫,所以在以后与匈奴大大小小七余战之中,冲锋陷阵、勇猛杀敌,立下无数的汉马功劳,连匈奴人听到他,也称之为“汉之飞将军”是一个英雄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

(3)通过战斗故事表现出李广作为一个将军在临敌应对、指挥战斗上的超绝的军事才能和他坚定勇猛的个人品质,但远没有表现出李广的全部性格特征,李广的高尚的品格和高洁的人格,主要还是通过生活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通过生活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人物形象刻画的又一重要特色。文中具体的细节描写,具有真实、生动、活泼、形象的表现力。

(4)三个战斗故事分别从三个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李广的超人的胆略和勇猛善战的精神。

①追捕射雕人的遭遇战,在敌众我寡的突然遭遇下,他从容自若,指挥战士佯装“诱骑”,使敌方上当受骗,终于化险为夷,安全回师。表现出他的临危不惧和沉着机智;

②受伤被俘的突围战,在押送途中,他乘敌不备,飞身夺马,且战且逃,最后脱险而归。表现出他的善抓时机,勇脱困境;

③被十倍于己的左贤王军队包围后的阻击战,他率领全军将士浴血奋战,即使伤亡过半,仍鼓舞士气,沉着应敌,一直到援军赶来,迫使敌人解围而去。表现了他身先士卒,顽强坚定的大将雄风。

(5)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又一特点是客观而全面,作者对于所赞赏人物的缺点和所贬斥人物的优点是实事求是、毫不掩饰的。程不识治军规规矩矩,一板一眼,是作者所不欣赏的,但对他“然亦未尝遇害”给予了肯定。李广是司马迁大加赞赏的人物,但对于他“杀已降”和“杀霸陵尉”的过分做法,并没有文过饰非,而是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直书,实录”的精神,既写了李广可歌可泣的一面,也真实地写出了他心地偏执狭隘的一面,这是难能可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