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气象教学大纲
航空气象第1章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一节 太阳和地球
南北略扁、椭球体。 半径约 6371公里。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一节 太阳和地球
公转 365天零5时48分46秒 自转 23时56分4秒。自转轴保持与轨道面成66°33′夹 角。
张同荣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01太阳和地球02来自03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昼夜和季节
辐射
第一节 太阳和地球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一节 太阳和地球
。 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 系质量的 99.87% 都集中在 太阳。
第三节 辐射
太阳辐射波长主要为0.15-4微米,其中最大 辐射波长平均为0.5微米; 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主要为3-120微米,其中 最大辐射波长平均为10微米。
习惯上称前者为短波辐射,后者为长波辐射。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三节 辐射
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1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二节 昼夜和季节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二节 昼夜和季节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二节 昼夜和季节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二节 昼夜和季节
吸收率愈大,发射能力愈强。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航空气象课程
航空气象课程气象雷达天气雷达(又称测雨雷达)主要用于探测降水的发生、发展和移动,并以此来跟踪降水系统。
天气雷达的工作波长为3~5cm,它能探测200~400 km范围内的降水和积雨云等目标,测定其垂直和水平分布、强度、移动方向、速度和发展演变趋势,发现和跟踪天气图上不易反映出来的中小尺度系统。
因此,天气雷达是短时短期天气预报和航空气象保障工作的一种有力工具。
通过本实习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降水回波的雷达平面显示和高度显示特征,特别是识别强对流天气回波特征。
通过对不同天气实况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为以后在工作能熟练识别和分析雷达图象,保障飞行安全有重要意义。
二、实习设备本课程实习设备包括气象雷达接收显示系统。
三、实习内容和步骤1.层(波)状云降水回波特征:在平显(PPI)上,层(波)状云降水回波的范围较大,显绿色,呈比较均匀的片状,边缘发毛,破碎模糊。
若在大范围的弱降水中含有强雨中心时,则形成片絮状回波,中间有黄色或红色。
图1 层状云降水回波的平面显示在高显(RHI)上,层状云降水回波高度不高,顶高一般约5~6千米,随地区和季节有所不同。
回波顶比较平坦,没有明显的对流单体图2 层状云降水回波的高度显示当对层状云连续性降水进行铅直扫描探测时,在RHI•上会出现零度层亮带。
图3 零度层亮带2. 对流云降水回波特征:在平显上,对流云降水回波呈块状、尺度较小,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内部结构密实,边缘清晰,黄色和红色的区域呈块状或点状分散在蓝色和绿色的区域中。
图4 对流云降水回波的平面显示在高显上,对流云降水回波呈柱状,底部及地,顶部较高,在彩色图上,中心是黄色和红色。
一些强烈发展的单体,回波顶常呈现为砧状或花菜状。
还有一些强烈发展的对流云在发展成熟阶段降水还未落到地面前,常呈纺锤状,中间为明亮的红色。
图 5 对流云降水回波的高度显示3.混合性降水──絮状回波混合性降水的回波常表现为层状云降水回波和积状云降水回波的混合。
《航空气象学》教学大纲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电气测量课程代码:3433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电气测量》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电磁量的测量方法、测量中所配置的仪表和仪器设备、各种仪表和仪器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测量时的操作技术以及如何对所测出的数据进行处理以求出测量结果和测量误差等问题。
电磁量是人的感官所不能察觉的物理量,对它进行测量离不开仪器仪表。
早期电气测量所使用的仪表都是机械式模拟仪表,以后由于电气技术、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气测量仪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因此,现代电气测量技术研究范围既包括了传统的机械式和电子式的模拟指示仪表,也包括数字显示仪表、智能仪表、示波器及虚拟仪器等。
由于电气测量仪器仪表产品众多,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不能一一介绍,本门课程只通过典型结构,介绍相关仪器仪表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自学、实践训练和辅导考试,了解基本误差理论,初步具备一定的测量误差分析能力和测量数据的处理能力,掌握各种电气测量仪表的组成、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测量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方法并能应用它们对测量数据进行科学处理。
2、掌握电流、电压、功率、电能、频率、相位、电路参数、磁场及磁性材料的基本测量原理。
3、掌握常用电流、电压、功率、电能、频率、相位、电路参数、磁场及磁性材料等测量仪器仪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4、熟练掌握电流、电压、功率、电能、频率、相位、电路参数、磁场及磁性材料等测量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电气测量》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与该专业《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力拖动及控制线路》《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所需要了解的必备知识。
航空气象学(教案)
航空气象学(教案)航空气象学理论提示:航空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同飞行活动和航空技术之间的关系,航空气象保障的方式和方法,以及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中飞行时的气象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航空气象学属应用气象学范畴。
在实际工作中,航空气象的主要任务是保障飞行安全,提高航空效率,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有效地运用航空技术,顺利完成飞行任务。
理论解释:一、T-LnP图1.1温度对数压力图及其分析实践内容:温度对数压力T-LnP图又称埃玛图(Emagram,是E nergy-per-unit-diagram的缩写)。
是一种热力学图解,图上的面积设计成与大气运动能量成正比。
该图解以温度为横坐标,以气压的对数为纵坐标,还有三组线条;层结曲线、干绝热线和湿绝热线、露点压力曲线。
使用该图解可以方便而清晰得分析大气层结特性及湿空气在升降过程中状态的变化,判断大气静力稳定性及对流不稳定性。
目前温度对数压力图仍是气象台站分析预报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一种基本图表,在飞行方面是一种重要的判断飞行天气的工具。
根据资料在T-LnP图上绘出层结曲线、干绝热线和湿绝热线、露点压力曲线。
1.2实践目的:根据T-LnP图上状态曲线、层结曲线和露点压力曲线判断大气稳定度、判断热对流发生时间及其强度,分析出对流和层状云云顶高度、云底高度,估计对流云中垂直气流速度、垂直风场结构,低层能见度情况,分析积冰层高度和厚度。
1.3实践资料:选取资料库中所提供单站垂直方向上气压、气温、露点温度、风场资料。
1.4实践步骤和方法并据此写出实践报告:1)根据资料在给定的T-LnP图上点绘出层结曲线、状态曲线、露点压力曲线和高空风分布曲线。
2)分析正负不稳定能量、分析低空风切变情况、分析对流云和层状云顶高和低高、估计云中垂直气流速度、分析积冰层高度和厚度、分析低层能见度情况、进行热对流预计。
3)根据前面分析在实践报告中说明航路上飞跃积雨云需要的飞行高度层情况,说明开关防冰的飞行高度层情况,进入积雨云中时飞机的颠簸情况分析,飞机进出层状云的飞行高度层情况,飞机起飞和进近时可能遇到风切变的高度层情况,可能发生的热对流时间。
气象学教学大纲
气象学教学大纲一、绪论1. 课程背景气象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大气的物理性质、运动规律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为其将来从事气象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具备分析气象数据、解决气象问题的能力,熟悉常见气象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为从事气象预报、气象灾害防治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第一章气象学概论1.1 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2 大气的结构和组成1.3 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2. 第二章气象观测与测量2.1 气象观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2 气象仪器的使用和维护2.3 气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3. 第三章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3.1 高压、低压和气旋的形成3.2 冷暖空气团的生成和移动3.3 天气系统的演变和发展4. 第四章气象预报与预警4.1 天气图的解读和应用4.2 气象预报的方法和技术4.3 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5. 第五章气候与气候变化5.1 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5.2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5.3 全球气候变暖与控制6. 第六章气象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应用6.1 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6.2 大气污染与治理6.3 气象条件对自然资源的影响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气象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2. 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观测、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项目,包括气象数据采样、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考虑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成绩,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期中考试设置综合性的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举行综合性的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航空气象学(教案)
属于红外线卫星云图的一种,其为针对对流云所设计,主要目的为突显对流现象。对流越强,云顶发展越高,云顶温度越冷。
3.1实践目的:识别红外、可见光、色调强化卫星云图上高、中、底云;着重识别出对飞行安全影响极大的雷暴、云团、低云、雾相关的云系,并能估计出它们的顶高和厚度;识别高低压、锋面、急流、飑线、台风、副热带高压带、热带辐合带等天气系统。
714气象雷达图象实践内容:从给定的雷达图像中挑出714气象雷达图象(非相干波雷达图像),并分析该类雷达图像中典型云(层状云、对流云)和降水的回波特征及高度,在图中标出云带和雨带。
5.2实践目的:
通过识别714雷达图像,分析典型云和降水的回波特征,判断云带和雨带的分布,加深对典型云、降水平面显示和高度显示的回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机场气象雷达分布情况简介
中国民航目前共有气象雷达近70部,其中进口多普勒气象雷达8部,分布在主要的国际机场;713系列C波段气象雷达17部,714系列C波段气象雷达13部,还有2部716型C波段气象雷达和1部712型C波段气象雷达,这些雷达主要分布在中等规模以上的机场;另外,迹有711系列X波段气象雷达26部.主要分布在中小规模的机场。
红外线卫星云图
红外线卫星云图利用卫星上之红外线仪器,来测量云层之温度。其中,温度低的云层会以亮白色来显示,也就是此处的云层较高,而暗灰色的部分则代表云层高度较低,因为越接近地面的云层温度越高。简单而言,即以云顶的不同温度来判断云层的高度。
可见光卫星云图
可见光卫星云图利用云顶反射太阳光的原理制成,故仅能于白昼进行摄影。可见光卫星云图可显示云层覆盖的面和厚度,比较厚的云层反射能力强,在可见光卫星云图上,会显示出亮白色,云层较薄则显示暗灰色,还可与红外线卫星云图结合起来,做出更准确的分析。
《民航概论》教案第5课大气层简介;航空气象要素
课题大气层简介;航空气象要素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分层及飞机的飞行空间(2)掌握各种航空气象要素对飞行活动的影响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航空气象要素的相关知识,熟悉航空运行环境,提升工作技能素质目标:教学重睚点教学重点:各种航空气象要素对飞行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各种航空气象要素对飞行活动的影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i并授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课前任务【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了解大气层和各种航空气象要素的主要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在学习平台上留言讨论:大气中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会对飞行活动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学生】登录学习平台查找资料,思考并留言讨论考勤【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课前导入【教师】将学生分组并让学生阅读课前导入(详见教材),然后思考以下问题:大气也可以分层吗?什么是对层?什么是平流层?【学生】每3~5人一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在组内轮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讨论【教师】参与到每组的讨论中,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分小组阐述观点【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导入本节课课题井板书:第一节大气层简介传授新知【教师】讲解大气层的组成成分、结构、国际标准大气第一节大气层简介一、大气层的组成成分大气层是指受重力作用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
其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厚度在1000km以上,顶部不存在明显的边界。
大气层的组成成分包括多种气体及悬浮其中的液态和固态杂质。
……(详见教材)二、大气层的结构【课堂互动】÷【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大气层主要分为哪几层?民航客机通常飞行在哪些层?÷【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发言*【教师】做出总结整个大气层,根据因距离地面高度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被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详见教材图3-1所示。
《GNSS气象学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GNSS气象学及其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表1 课程基本信息表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课程目标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GNS S在气象观测中的应用情况。
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GNSS气象探测、空基GNSS掩星、GNSS 反射测量等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GNSS反算水汽、电离层参数等气象数据测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如下表所示:表2 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支撑度标志:“H”表示“强”,“M”表示“中”,“L”表示“弱”。
每一门课程至少要对一个毕业要求有强支撑。
三、理论教学内容表3 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四、课程考核与成绩评价(一)考核内容与评价总评成绩100分=闭卷考试成绩+过程考核成绩1)闭卷考试: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能反映学生的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等能力;考核内容与类型应能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
2)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堂研讨活动等。
表4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二)过程考核评分标准表5 过程考核评分标准五、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如下:本门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卷面成绩总分A(满分55%)+课堂表现分数B(满分15%)+课后作业C(满分15%)+课堂研讨D(满分15%)表5 课程考核内容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注:课程目标总达成度= 各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均值。
六、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1]金双根.《GNSS气象学原理及其应用》.气象出版社.2021【参考教材】:[1]张勤,李家权.《GPS测量及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12[2]李征航.《GPS测量与数据处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3]李天文.《GPS测量与数据处理》.科学出版社.2023.01。
航空学教学大纲
航空学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航空学是一门涉及航空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学科,涵盖飞行原理、飞行器结构、航空航天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航空领域的全面了解,并培养学生的航空技能和创新能力。
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飞行原理和飞行器结构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在航空领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航空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为未来的航空事业做好准备。
3. 课程内容- 飞行原理:包括大气力学、飞行动力学、飞行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 飞行器结构:包括飞机和直升机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性能分析等内容。
- 航空航天技术:包括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技术、航空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师将通过讲授、实验、实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航空学知识,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学生将参与项目设计、模拟飞行、飞行器实操等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5. 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包括课堂考试、实验报告、设计项目等形式。
学生需通过考试展示对航空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交实验和设计报告展示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参与设计项目,展示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6. 参考教材- 《航空学基础》- 《飞行器结构设计》- 《航空航天概论》7. 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团队由航空领域资深专家和从业人员组成,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师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航空学知识。
8. 结业证书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并合格考核后,将获得航空学教学大纲结业证书。
该证书是学生学习和实践航空学知识的有效证明,也是学生未来从事航空事业的资格认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航空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未来从事航空领域相关工作做好准备,实现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
愿每一位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都能在航空学领域取得成功,为航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航空气象学(教案)
常规雷达装置大体上由定向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天线控制器、显示器和照相装置、电子计算机和图象传输等部分组成。
3)空中天气图分析:在资料库中选取925、850、700和500百帕图一套,分析图中槽线、空中锋区、冷暖平流区域并对比不同图上冷暖平流配置标明大气不稳定区域,根据槽线位置配置、冷暖平流情况和地转涡度及其热成风涡度情况说明未来系统发展状况。
4)综合分析:就上面分析情况结合天气学理论说明,为什么会有当时的天气现象分布,并预测6小时内天气区分布的式样和天气变化的趋势。
空中图分析:等高线、高低压系统、等温线、槽线。
2.2实践目的:
通过分析地面图等三小时变压线、锋面、天气系统和天气区情况,确定起降机要的备降机场。
通过分析空中流场、温度场、及冷暖平流情况,分析大气垂直稳定度、地转涡度,确定未来天气发展趋势和天气变化结果。
2.3实践资料:
由资料库中提供的典型天气过程地面和空中天气图。
2.4实践方法和步骤:
1)取资料库中地面、空中图,掌握地面和空中天气图各种符号含义、绘制内容。
2)地面天气图分析:指出图中天气系统名称、高空锋区的位置、空中冷暖平流的位置、急流位置、配置。正确分析地面锋的位置、天气区、三小时等边压线、高低空冷暖平流的相互位置关系、分析地转涡度、利用天气学理论正确预报未来天气发展演变结果。
1.4实践步骤和方法并据此写出实践报告:
1)根据资料在给定的T-LnP图上点绘出层结曲线、状态曲线、露点压力曲线和高空风分布曲线。
东海培训之《航空气象》
自动 在规定的气象要素达到特殊观测标准时立即进行观 观测 测,最迟发布时间为自特殊观测开始后的第5分钟。
事故 得知发生飞行事故后,应当立即按规定项目进行事故 观测 观测,事故观测时段不大于5分钟。
观测日界
观测 时制
民用航空地面气象观测中采用的是协调世界时(简称UTC) 时制。
记录 日界
观测记录及资料统计采用UTC的16时为日界(即北京时 间的00时);
云状 首字母大写,后续小写
云高 云高记录单位为“米”
云的记录举例
云的报告
云量
• 使用FEW、SCT、BKN和OVC编报,分别为少云(云量为1/82/8)、疏云(云量为3/8-4/8)、多云(云量为5/8-7/8)和阴天 (云量为8/8)。
• 除强对流云外,其它云不需说明云状。当观测到强对流云时,应 云状 在云组之后附加简语CB或TCU。
观测记录要求
要求
代表性——观测记录要反映观测点周围一定范 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 况。
比较性——气象要素能反应的地区分布特征和 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观测种类
例行 按指定的时间、次数和项目对有关气象要素进行的 观测 观测。通常每小时或每半小时观测一次。
自动 在两次例行观测之间,一种或几种气象要素达到 观测 规定的标准时进行的观测。
• d. 附加组:当观测到强对流云(CB或TCU),且未在上述3组 中编报时,应当按云高顺序在相应位置加报本组;云量不足1/8 时,报告FEW。
云的报告实例
记录: 1Cu700 3Cb1200 3Sc1200 7Ac4000
编报: FEW023 SCT040CB SCT040
记录: 能见度:
航空气象学(教案)
由资料库中提供的典型天气过程地面和空中天气图。
2.4实践方法和步骤:
1)取资料库中地面、空中图,掌握地面和空中天气图各种符号含义、绘制内容。
2)地面天气图分析:指出图中天气系统名称、高空锋区的位置、空中冷暖平流的位置、急流位置、配置。正确分析地面锋的位置、天气区、三小时等边压线、高低空冷暖平流的相互位置关系、分析地转涡度、利用天气学理论正确预报未来天气发展演变结果。
3)空中天气图分析:在资料库中选取925、850、700和500百帕图一套,分析图中槽线、空中锋区、冷暖平流区域并对比不同图上冷暖平流配置标明大气不稳定区域,根据槽线位置配置、冷暖平流情况和地转涡度及其热成风涡度情况说明未来系统发展状况。
4)综合分析:就上面分析情况结合天气学理论说明,为什么会有当时的天气现象分布,并预测6小时内天气区分布的式样和天气变化的趋势。
色调强化卫星云图
属于红外线卫星云图的一种,其为针对对流云所设计,主要目的为突显外、可见光、色调强化卫星云图上高、中、底云;着重识别出对飞行安全影响极大的雷暴、云团、低云、雾相关的云系,并能估计出它们的顶高和厚度;识别高低压、锋面、急流、飑线、台风、副热带高压带、热带辐合带等天气系统。
红外线卫星云图
红外线卫星云图利用卫星上之红外线仪器,来测量云层之温度。其中,温度低的云层会以亮白色来显示,也就是此处的云层较高,而暗灰色的部分则代表云层高度较低,因为越接近地面的云层温度越高。简单而言,即以云顶的不同温度来判断云层的高度。
可见光卫星云图
可见光卫星云图利用云顶反射太阳光的原理制成,故仅能于白昼进行摄影。可见光卫星云图可显示云层覆盖的面和厚度,比较厚的云层反射能力强,在可见光卫星云图上,会显示出亮白色,云层较薄则显示暗灰色,还可与红外线卫星云图结合起来,做出更准确的分析。
《航空气象(第2版)》教学课件—06中低空飞行的大气环境
黄仪方主编大气环境低空风切变 飞 机 颠 簸飞机积冰山地和高原飞行气象特点C ONTENTS目录沙漠地区及海上飞行气象条件低空风切变(一)低空风切变风切变是指空间两点之间风的矢量差,即在同一高度或不同高度短距离内风向和(或)风速的变化。
在高度 500 m 以下,风向风速在空间一定距离上的变化称为低空风切变。
根据风场的空间结构不同,风切变表现为三种形式。
即:(1)水平风的垂直切变,指在垂直方向上,一定距离内两点之间的水平风速和(或)风向的改变(“一定距离”通常取为 30 m)。
(2)水平风的水平切变,指在水平方向上两点之间的水平风速和(或)风向的改变,如跑道上的对头风。
(3)垂直风的切变,指上升或下降气流(垂直风)在水平方向上两点之间的改变,这类风切变多发生在雷暴云的影响范围内。
(二)低空风切变的种类1. 顺风切变顺风切变,指的是飞机在起飞或着陆过程中,水平风的变量对飞机来说是顺风。
2. 逆风切变逆风切变,指的是水平风的变量对飞机来说是逆风。
顺风切变示意图逆风切变示意图(二)低空风切变的种类3. 侧风切变侧风切变,指的是飞机从一种侧风或无侧风状态进入另一种明显不同的侧风状态。
4. 垂直风的切变垂直风的切变,指的是飞机从无明显的升降气流区进入强烈的升降气流区域的情形。
侧风切变示意图 垂直风的切变示意图雷暴云中下击暴流对飞机着陆、起飞的影响(三)低空风切变的强度1. 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强度标准国际民航组织所建议采用的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强度标准如表所示:水平风垂直切变强度标准(三)低空风切变的强度2. 水平风的水平切变强度标准上述情况中相当的水平风水平切变值 2.6(m/s)km 可作为能对飞行构成危害的强度标准。
3. 垂直风切变的强度标准垂直风的切变强度,在相同的空间距离内主要由垂直风本身的大小来决定。
下降气流和下冲气流的强度标准二、产生低空风切变的天气条件(一)雷 暴雷暴是产生风切变的重要天气条件。
现在一般认为雷暴的下降气流在不同的区域可造成两种不同的风切变:① 一种是发生在雷暴单体下面,由下击暴流造成的风切变。
航空气象教材
航空气象教材
航空气象教材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大气和天气系统:介绍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不同类型天气系
统的形成和演变。
2.气象观测和探测:介绍气象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面观测、探
空观测、气象卫星观测等,以及气象雷达、激光雷达等新型探测技术的应用。
3.航空气象服务:介绍航空气象服务的宗旨、任务和组织机构,以及航空
气象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机场天气预报、航路天气预报、区域天气预报等。
4.飞行气象条件:介绍不同飞行阶段的飞行气象条件要求,包括起飞、巡
航、着陆等阶段的天气标准和安全限制。
5.航空危险天气:介绍雷暴、冰雹、龙卷风、低能见度等航空危险天气的
形成、特征和影响,以及相应的飞行安全措施。
6.航空气象应用:介绍航空气象在飞行实践中的应用,包括气象资料的分
析与利用、气象对飞行性能的影响、气象对航空器安全运行的影响等。
此外,航空气象教材还可能包括航空气象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航空气象研究与发展的前沿动态等内容。
总体来说,航空气象教材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航空气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航空气象对飞行安全和效率的影响,为从事航空气象服务和飞行活动打下基础。
民航概论《领航与气象》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科目
《民航概论》
时间
2015-12-18
授课地点
课题
《领航与气象》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为“全国职业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十二五规划教
材”,对我院空乘、安检、航服和机修专业学生较为合适。
教学目标
1.了解空中领航的基本概念、基本参数及基本方法。
2.了解风、云、能见度、降水等对飞行的影响。
认真听讲,积极Βιβλιοθήκη 考达到师生共同进入课堂的目的。
3
分钟
二、讲授新课
1.空中领航的概念
广义的领航包括空中领航和地面引导,分别介绍其概念。且地面引导又分为自动化引导和人工引导。
认真聆听
运用讲授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作用。意在提高教学效率。
5
分钟
2.领航的基本参数及方法
分别介绍航线、航向、空速及地速、时间、飞行高度等参数;
3.了解飞机结冰的危害
教学重点
了解风、云、能见度、降水等对飞行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了解飞机结冰的危害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具安排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时间
一、导入
在广袤的空中,飞机是如何确定飞机位置、飞行方向和飞行距离的呢?这就需要借助空中领航的相关知识。
5分钟
4.气象对飞行的影响
1.分别介绍风、云、能见度、降水、气温对飞机飞行的影响,结合视频,加深学生印象。
认真聆听,观看视频,加深理解。回答老师问题。
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意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航空气象课程设计
航空气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航空气象的基本知识,包括气象要素、气象现象、气象预报等;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航空气象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等)的基本概念和变化规律;气象现象(云、雨、雪、雾等)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气象预报(天气预报、航空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讨论法(分组讨论气象现象和问题),案例分析法(分析气象预报实例),实验法(进行气象观测和实验)。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材《航空气象》、参考书《气象学与应用》、多媒体资料(气象现象的视频、图片等)和实验设备(气象观测仪、风向风速计等)。
教学资源应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讨论等情况,占总评的20%;作业包括气象现象观察记录和气象预报实践等,占总评的30%;考试为闭卷考试,涵盖课程全部内容,占总评的50%。
评估方式客观、公正,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共32课时,每周2课时,共计16周完成。
教学地点为教室和气象观测实验室。
教学安排合理、紧凑,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教学安排考虑学生的作息时间和兴趣爱好,尽量安排在学生便于参与的时间段。
七、差异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
如:对于形象思维较强的学生,可通过气象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来加深理解;对于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可通过案例分析和气象预报实践来提高能力。
确保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阶段教学目的1.了解大气的成分及结构;理解气温、气压、空气湿度的分布规律及变化;掌握气象要素的变化对飞行的影响;掌握风压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2.熟悉各种云的外貌特征及它们对飞行的影响,特别是对飞行影响较大的低云;了解不同种类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和降水对飞行的影响。
3.理解不同能见度的含义,了解影响能见度的因素;熟悉造成视程障碍的各种天气现象的形成条件及特征。
4.了解地面天气图和空中等压面图的填图格式和分析内容;熟悉各种天气系统的定义、气流结构和一般天气,了解它们对飞行的影响;熟悉我国的重要天气系统,了解天气预报的一般方法。
5.了解雷暴形成的条件;掌握普通雷暴和强烈雷暴的结构和天气;掌握热雷暴、地形雷暴及天气系统雷暴的特征;了解雷暴对飞行的影响,掌握安全飞过雷暴区的方法;熟悉山地背风波及其对飞行的影响。
6.了解产生低空风切变的天气条件;熟悉低空风切变对飞机起飞着陆的影响;了解产生飞机颠簸的天气条件和地区;熟悉产生飞机积冰的气象条件和积冰对飞行的影响;7.熟悉高空、平流层影响飞行的因素;了解高空急流的特征及对飞行的影响;掌握晴空乱流的概念,了解晴空乱流出现的规律。
8.熟悉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了解季风的形成原因,熟悉亚洲和我国的季风气候特征;熟悉我国云量和云状的分布情况;了解我国风、能见度和雷暴的分布;熟悉我国各航空气候区和重要机场的航空气候特征。
分课计划第一课第一章第一节大气的成份及结构论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大气的三个组成部分;(2)大气分层的依据,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性的基本特征;(3)气温垂直递减率;(4)标准大气。
2.本课教学要求(1)了解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天气变化中的作用;(2)熟悉对流层的三个特征;(3)能用对流层气温递减率进行温度的计算;(4)理解等温层和逆温层;(5)了解平流层对飞行的影响;(6)熟悉标准大气的标准。
第二课第一章第二节一、气温二、气压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气温的绝热变化;(2)干绝热和湿绝热过程;(3)气压与高度;2.本课教学要求(1)理解气温绝热变化的过程,能用γd进行气块温度的计算;(2)熟悉飞行中常用的气压与高度;(3)了解水平气压场第三课第二节三、空气湿度四、基本气象要素与飞行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2)气体状态方程(3)基本气象要素变化对飞行的影响2.本课教学要求(1)理解相对湿度、露点温度和温度露点差表示的意义;(2)了解气象上用的气体状态方程(2)了解气温、气压的变化对飞行仪表和飞机性能的影响。
第四课第三节一、形成风的力二、风的形成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形成风的四个力;(2)自由大气和摩擦层中风的形成和风压定理;2.本课教学要求(1)能熟练掌握地转偏向力的大小和方向;(2)熟悉自由大气和摩擦层中风压定理的内容;(3)能确定出北半球高压和低压中空气运动的规律。
第五课第三节风的变化第四节空气的垂直运动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摩擦层中风的变化(2)自由大气中风随高度变化的原因(3)海陆风和山谷风;(4)焚风的形成。
(1)对流和系统性垂直运动;(2)大气稳定度;(3)热力乱流和动力乱流。
2.本课教学要求(1)掌握摩擦层中风的变化规律;(2)了解自由大气中风随高度变化的原因(3)了解海陆风、山谷风和焚风的形成和出现规律。
(1)熟悉对流运动的概念和特征;(2)了解稳定大气和不稳定大气的特性;(3)掌握大气稳定度的判据;(4)了解系统性垂直运动的定义和特征;(5)了解什么是热力乱流和动力乱流。
第六课第二章第一节一、云的分类和外貌特征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根据云的高度分类;(2)各种云的外貌特征;(3)低云对飞行的影响;2.本课教学要求(1)能识别不同的云,特别是对飞行影响较大的低云;(2)掌握积雨云浓积云和雨层云的外貌特征和对飞行的影响;(3)熟记14种云的简写符号和填图符号。
第七课第二节云的形成与天气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积状云的形成和天气;(2)层状云的形成和天气;(3)波状云和特殊云的形成和天气。
2.本课教学要求(1)掌握积状云、层状云的种类及演变过程;(2)了解波状云指示的天气;(3)熟记特殊云的形成条件和指示的天气。
第八课第三节云的观测第四节降水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十分制云量和八分制云量;(2)总云量和分云量;(3)降水按性质的分类;(4)降水对飞行的影响。
2.本课教学要求(1)熟悉八分制云量的估计方法;(2)掌握累积分云量的计算。
(3)熟悉连续性降水、阵性降水和间歇性降水的概念;(4)熟记不同降水的符号;(5)了解降水对飞行的影响。
第九课第三章第一节能见度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影响昼间能见度的因子;(2)地面能见度的种类;(3)跑道视程的观测。
2.本课教学要求(1)了解影响昼间能见度的三个因子;(2)掌握有效能见度、跑道能见度和着陆能见度的概念;(3)熟悉跑道视程的概念和与地面能见度的区别。
第十课第二节视程障碍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辐射雾的形成条件和特性;(2)平流雾的形成条件和特征;(3)烟幕的形成条件;(4)霾对飞行的影响。
2.本课教学要求(1)掌握辐射雾的形成条件;(2)熟悉辐射雾的三个特性;(3)了解平流雾的形成条件和特征;(4)了解霾对飞行的影响;(5)牢记造成视程障碍的天气现象的符号。
第十一课第四章第一节一、地面天气图二、空中等压面图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地面天气图的填图格式和内容;(2)地面天气图的分析项目;(3)空中等压面图填图格式和内容;(4)空中等压面图的分析项目。
2.本课教学要求(1)能翻译地面天气图的单站内容;(2)能分析出该站是否有影响飞行的天气;(3)看懂分析后的地面图上的天气系统分布;(4)能翻译空中等压面图的单站内容;(5)掌握不同等压面所对应的高度。
第十二课第三节气团和锋第四节锋面天气及对飞行的影响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气团及其分类;(2)气团的变性和天气;(3)锋的概念;锋面附近气象要素的分布;(4)锋的分类。
(5)锋面天气及对飞行的影响;2.本课教学要求(1)了解气团的概念(2)熟悉冷、暖气团在变性时的天气特征;(3)了解锋的概念和空间结构,(4)掌握锋面附近气象要素的分布情况;(5)掌握各种锋的云系分布及天气特征;(6)熟悉锋面天气对飞行的影响。
第十三课第五节一、气旋二、反气旋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气旋的概念;(2)气旋的流场特征和一般天气;(3)影响我国的气旋;(4)反气旋的流场特征和一般天气;(5)影响我国的反气旋;2.本课教学要求(1)掌握气旋的流场特征和一般天气;(2)熟悉影响我国的东北气旋、江淮气旋的天气特征;(3)了解西南低涡的形成和天气;(4)掌握反气旋的流场特征和一般天气;(5)熟悉影响我国的蒙古冷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天气特征。
第十四课第五节三.槽线和切变线四.热带辐合带五.热带气旋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槽线的概念;(2)槽线的一般天气;(3)切变线的特征和一般天气;(4)热带辐合带;(5)热带气旋。
2.本课教学要求(1)熟悉槽线的特征和一般天气;以及槽线对飞行的影响;(2)熟悉切变线的特征和一般天气;以及切变线对飞行的影响;(3)了解槽线和切变线的异同;(4)了解热带辐合带的形成;(5)熟悉热带辐合带的三种天气;(6)了解热带气旋的分类。
(7)熟悉热带气旋的气流结构和天气;以及热带风暴对飞行的影响。
第十五课第六节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天气形势预报(2)外推法、物理分析法、统计资料法和模式法简介;(3)影响飞机起落的恶劣天气形势分析(4)气象要素预报的定义(5)气象要素预报的思路。
2.本课教学要求(1)了解天气形势预报的定义;(2)熟悉外推法的步骤;(3)理解温度平流对高空系统的影响和引导气流规则;(4)熟悉产生大风和形成雾和低云的天气形势;(5)了解气象要素预报的定义(6)熟悉气象要素预报的思路。
第十六课第五章第一节雷暴的结构和天气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雷暴的形成条件;(2)雷暴单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和天气;(3)强烈雷暴的气流结构和天气。
2.本课教学要求(1)了解雷暴形成的气象条件;(2)熟悉雷暴单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特别是成熟阶段的结构和天气;(3)了解强烈雷暴的气流结构和天气;(4)能区别飑和飑线。
第十七课第二节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热雷暴、地形雷暴(2)天气系统雷暴;(3)雷暴的移动与传播。
2.本课教学要求(1)熟悉热雷暴的特点;(2)掌握热雷暴的日变化规律;(3)掌握地形雷暴的特征;(4)了解锋面雷暴的特征;(5)熟悉普通雷暴和强烈雷暴的移动规律。
第十八课第三节雷暴与飞行第四节特殊地形下的对流性天气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雷暴对飞行的影响;(2)下击暴流与微下击暴流;(3)飞行中对雷暴的判断;(4)安全飞过雷暴区的方法。
(5)山地背风波的形成;(6)背风波对飞行的影响;2.本课教学要求(1)熟悉雷暴对飞行的影响;(2)了解下击暴流与微下击暴流的区别,熟悉它们对飞行的影响;(3)掌握飞行中判断普通雷暴和强烈雷暴的方法;(4)掌握云中飞行时接近雷暴云的标志;(5)了解安全飞过雷暴区的条件和方法。
(6)了解山地背风波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7)了解山地背风波对飞行的影响;熟悉能指示山地波的云。
第十九课第六章第一节低空风切变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风切变和低空风切变;(2)低空风切变的种类;(3)产生低空风切变的天气条件;(4)低空风切变对飞机起飞着陆的影响;(5)低空风切变的判定。
2.本课教学要求(1)掌握低空风切变的概念,熟悉风切变的种类;(2)明确产生低空风切变的天气条件;(3)了解低空风切变对飞机起飞着陆的影响;(4)熟悉机场附近出现低空风切变的目视判别方法;(5)熟悉飞机遭遇到低空风切变时座舱仪表的异常指示。
第二十课第二节飞机颠簸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大气乱流;(2)影响飞机颠簸强度的因子;(3)产生飞机颠簸的天气系统和地区;(4)颠簸对飞行的影响。
2.本课教学要求(1)了解大气乱流的种类;(2)熟悉影响飞机颠簸强度的因子;(3)了解产生飞机颠簸的天气系统和地区;(4)掌握飞机颠簸对飞行的影响;(5)熟悉颠簸时的处置方法。
第二十一课第三节飞机积冰 2学时1.本课教学内容要点(1)飞机积冰的原理和过程;(2)积冰的种类;(3)影响飞机积冰强度的因素;(4)产生飞机积冰的气象条件;(5)积冰对飞行的影响和处置措施。
2.本课教学要求(1)了解明冰、毛冰、雾凇和霜的形成条件和过程;(2)了解影响飞机积冰强度的因素;(3)熟悉产生飞机积冰的云中温度和湿度条件;(4)熟悉产生强积冰的云和降水的种类;(5)知道积冰对飞行的影响,熟悉飞机积冰时的处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