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剂汇总

合集下载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名著,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情分类、辨证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治疗方剂。

伤寒,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症状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并发症。

伤寒论的方剂内容丰富,涵盖了各种病情的治疗,下面将对其中部分方剂进行介绍。

一、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最常见的方剂之一,用于治疗伤寒病初起,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

方剂的组成包括桂枝、甘草、生姜和大枣等药物,具有温阳解表、发汗的作用。

桂枝汤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还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等。

二、白虎汤白虎汤是用于治疗伤寒病的高热、呕吐、口渴等症状的方剂。

方剂的组成包括生石膏、炙甘草、大青叶和桂枝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白虎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的热毒较重、胃肠功能紊乱的情况。

三、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一种较为复杂的方剂,用于治疗伤寒病的热毒较重、病情较重的情况。

方剂的组成包括生石膏、甘草、黄芩、黄连、黄柏、大青叶、桂枝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作用。

大青龙汤适用于伤寒病的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加强清热解毒和祛痰止咳的治疗。

四、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一种常用的方剂,用于治疗伤寒病的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并且存在胸闷、嗳气、舌苔黄腻等病情。

方剂的组成包括柴胡、半夏、黄芩、人参、干姜等药物,具有解郁解表、和胃降逆的作用。

小柴胡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的病情相对较轻、伴有胸闷等症状的情况。

在伤寒论中,还有许多其他方剂,比如四逆汤、小青龙汤、葛根汤等。

每种方剂都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方药组合,以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伤寒论的方剂多以草药为基础,采用中药的独特疗法,对于治疗伤寒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伤寒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切勿自行使用方剂。

方剂的使用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调整,不可滥用或随意更改药物配方。

伤寒论 经典方剂整理

伤寒论 经典方剂整理

伤寒论经典方剂整理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伤寒论》主要讨论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是中医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伤寒论》中一些经典方剂的整理,这些方剂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伤寒病及相关疾病。

1.桂枝汤:
•组成:桂枝、大枣、生姜、黄芩、甘草。

•适应症:外感太阳病初起,表证未解,恶风寒,无汗。

2.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葛根、大枣、生姜、黄芩、甘草。

•适应症:太阳病,解表药不解,脉浮缓者。

3.麻黄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

•适应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4.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黄芩、赤小豆、人参、甘草、大青龙。

•适应症:太阳病,发汗恶寒汤出。

5.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热、恶寒、胸胁满,口苦。

6.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小青龙。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汗而不解,身体热痛,汤出而不解。

7.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夏、生姜、大枣、黄芩、人参、甘草。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热恶风,胸胁满,口苦。

这些方剂都是根据《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制定的,其配伍、药物的运用都有其独特的中医理论基础。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选用适当的方剂。

同时,这些方剂也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经典理论和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1伤寒论方歌二画1. 十枣汤F70 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水留胸胁痛,水肿胀满实证佳三画2. 大青龙汤F33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发表清里此方良3. 大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4. 大柴胡汤F143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明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5. 大陷胸汤F62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未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6. 大陷胸丸L 大陷胸丸法最超, 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 大黄甘遂下之消S119 7.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8. 三物白散W 9. 土瓜根(方阙)10. 干姜附子汤S9111.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S27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12. 小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13. 小建中汤F129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14. 小青龙汤F80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同15. 小柴胡汤F80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16. 小陷胸汤F329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四画17. 五苓散F30418. 文蛤散W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文蛤散文蛤五两三物白散贝桔巴,涌吐痰实寒积下19. 乌梅丸11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30. 白通汤W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白通汤为干姜附,加葱四茎分再服五画31. 白通加猪胆汁汤W白通加胆汁一合,尿五合同白通汤20. 甘草汤S26232. 生姜泻心汤S125 21. 甘草泻心汤方88生姜+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33. 瓜蒂散方354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瓜蒂散中赤小豆,豆鼓汁调酸苦凑22. 甘草干姜汤S95逐邪涌吐功最捷,胸脘痰食服之瘳23. 甘草附子汤L34. 半夏泻心汤方88甘草附子汤四味, 桂枝白术药方备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骨节掣痛不可近, 恶风短气阳虚最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24. 四逆散方8435. 半夏散及汤W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半夏散及夏桂草,等分合寸匕日三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六画25. 四逆汤S241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36. 芍药甘草汤S95 26. 四逆加人参汤S30937. 芍药甘草附子汤S97四逆汤+人参38. 当归四逆汤F136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27. 白虎汤F92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血虚寒厥手足冷,煎服此方乐陶陶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苔燥退39.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S280 28. 白虎加人参汤F92当归四逆汤+吴茱萸+生姜白虎汤+人参40. 竹叶石膏汤F93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珍29. 白头翁汤F111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再加粳米同煎服,暑烦热渴脉虚寻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七画v1.0 可编辑可修改41. 赤石脂禹余粮汤S13151. 枳实栀子豉汤S315赤石脂+太一禹余粮52. 栀子豉汤S6842. 吴茱萸汤F13053. 栀子甘草豉汤S68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54. 栀子生姜豉汤S68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55. 栀子厚朴汤S70 43. 附子汤C栀子+厚朴+枳实附子汤生附二枚,术宜四两主斯方56. 栀子干姜汤S72芍苓三两人参二,背冷脉沉身痛详57. 栀子柏皮汤F295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44. 附子泻心汤S121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附子+大黄黄连泻心汤45. 牡蛎泽泻散58. 茯苓四逆汤S92牡泽散漆栝楼根,葶苈商陆海藻均茯苓+四逆汤+人参八画59. 茯苓甘草汤Z茯苓甘草汤桂姜46. 抵当汤C60.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S83大黄三两抵当汤,里指冲任不指胱61.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S85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62. 茵陈蒿汤F295 47. 抵当丸C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抵当丸即抵当汤, 捣药成丸煮水浆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连渣服之只一颗, 缓攻瘀血正不伤十画48. 苦酒汤总结+C苦酒汤鸡子一枚,夏十四枚加苦酒63. 桂枝汤F36刀环棒壳煎三沸,咽痛频呑绝妙哉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49. 炙甘草汤F163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64. 桂枝人参汤C 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人参汤即理中汤,九画桂枝+理中汤(参姜术草)干姜50.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S8765. 桂枝加芍药汤同桂枝汤,芍药由三两改为六两S231桂枝附子汤去桂枝+白术80. 桂枝麻黄各半汤S5466. 桂枝加大黄汤S231麻黄汤+桂枝汤桂枝汤+大黄71. 桂枝二麻黄一汤S56 6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麻黄汤+桂枝汤桂枝汤+人参S3782. 桂枝二越婢一汤S58 68. 桂枝加附子汤S33桂枝汤+越婢汤桂枝汤+附子越婢麻石姜草枣Z69.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S3183. 桃花汤Z桂枝汤+厚朴+杏仁桃花汤米赤石姜(无桃花)70. 桂枝加桂汤S8284. 桃核承气汤F243同桂枝汤,桂枝由三两改为五两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71. 桂枝加葛根汤S35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桂枝汤+葛根85. 桔梗汤S26272. 桂枝甘草汤S78桔梗+甘草73.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S7986. 真武汤F31174. 桂枝去芍药汤S35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桂枝汤去芍药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水肿保安康7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S3687.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Z桂枝汤去芍药+附子柴胡龙骨牡蛎汤,半夏柴芩合大黄76.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S81桂苓参枣并生姜,再加龙牡与铅丹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88. 柴胡加芒硝汤S21677.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S142小柴胡汤+芒硝桂枝汤去桂枝+茯苓+白术89. 柴胡桂枝汤S210 78. 桂枝附子汤P36小柴胡汤+桂枝汤桂枝去芍药+附子90. 柴胡桂枝干姜汤L 79.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S146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芩草牡蛎襄小便不利胸胁痛,寒热心烦服之康91. 调胃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92. 通脉四逆汤S242炙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S307四逆汤+猪胆汁水亏火炽烦不卧,滋阴降火自然康100. 猪肤汤C 猪肤斤许斗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蜜熬香服,烦利咽痛胸满痊101. 猪苓汤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102. 猪胆汁方C 蜜煎熟后样如饴,温纳肛门法本奇F30694. 烧裈散kūn S313 更有醋调胆汁灌,外通两法审谁宜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7.桂枝去芍药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方证一览表

伤寒论方证一览表

伤寒论方剂一览表一、太阳病证定义:在表的阳证,人体患病后,机体反应出的症状特点:病位在表,其病情为阳热性一类的证(中风、伤寒),而不是经络脏腑概念。

治则:太阳病为在表的阳热实证,治需以发表剂,使人体达成发汗的机转,把病邪驱除体外。

治疗中风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为主,治疗伤寒证以麻黄汤辛温发热解表为主。

禁忌:太阳病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不可发大汗,尤其忌用用火泊汗,病在表不可下;合并里饮,不可单发汗。

太阳病方证(一)、桂枝汤类方证方证病机适应症及辨证要点治法方剂组成应用1桂枝汤方证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证鼻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缓辨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9g白芍9g 炙甘草6g生姜9g 大枣4枚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桂枝加桂汤方证寒邪引发之奔豚气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不能忍耐,脉沉迟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散寒降逆桂枝15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4枚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

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调和营卫,疏利经脉葛根12g 桂枝10g白芍10g 生姜10g 炙甘草6g大枣4枚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4栝楼桂枝汤方证津液本虚,复受外邪,而至表虚肌不和头痛、身痛、汗出、恶风、低热、面赤、口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身拘急者解肌发表,生津舒筋栝楼根12克桂枝10克白芍10g 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本方证也常见于急性病,不论是急慢性鼻炎、咽炎、风湿病、骨质疏松症、钙缺乏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即可出现本方证。

伤寒论方剂

伤寒论方剂

伤寒论方剂伤寒论全部方剂1.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量。

将以上药物研成粉末,加入一升半水中,先煮十枚大枣,取八合汁,去渣,加入药粉。

强壮者服一钱匙,体弱者服半钱匙,温水服用,早晨服用。

如果病情未能缓解,第二天再服用,加半钱匙。

当出现下泻症状后,就可以开始吃稀粥。

2.三物白散桔梗三分,XXX一分,去皮心,熬黑,研成膏状,贝母三分,将以上三味混合。

将XXX放入研钵中,用杵捣碎,然后将XXX加入药粉中,用白开水调服。

强壮者服半钱匙,体弱者减量。

如果病情在膈上,则会呕吐,在膈下,则会腹泻。

如果出现腹泻,可以喝热粥;如果持续不止,则可以喝冷粥。

3.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成八片,将以上两味加入三升水中,煮至一升,去渣,一次饮用。

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将以上四味加入六升水中,煮至二升,去渣,分温服用。

5.土瓜根汁方该方应该是土瓜根汁灌肠导泻,但未详细说明使用方法。

6.大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将以上四味加入一斗水中,先煮大黄和厚朴,取五升汁,去渣;再煮大黄,取二升汁,去渣;最后加入芒消,用微火煮沸一两,分温服用。

如果已经出现下泻症状,就不需要再服用。

7.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净生姜五两,切碎,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开,将以上七味加入一斗二升水中,煮至六升,去渣,再煮一次,分温饮用一升,每天三次。

如果需要,可以加入大黄二两。

如果不加大黄,就不是大柴胡汤。

8.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碎,大枣十枚,擘开,石膏碎成鸡蛋大小,将以上七味加入九升水中,先煮麻黄,减去两升;去掉上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药材,煮至三升,去渣,分温服用一升,直到微微出汗为止。

如果汗出得太多,可以用温水擦拭身体。

服用一次后出现汗,就停止服用。

如果再次服用,就会出现过多的汗,导致阳气不足,出现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伤寒论》全部方剂汇总及整理

《伤寒论》全部方剂汇总及整理

《伤寒论》全部方剂汇总及整理1 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将药材咀嚼为小碎片)三味(芍药,甘草,桂枝),以水七升(1400ml),微火煮取三升(600ml),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微汗);不可令如水流离(大汗淋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擘即是掰。

张仲景表述中的很多词都是很原始和质朴。

桂枝去皮,历来有争议,因《伤寒论》里的内容被历代医家增补,修改,及部分遗失。

此药效果好的部分就是桂树的嫩枝尖,皮和木不分开的部分,如果皮和木分开了,就不是严格意义的桂枝了,皮里面的木头是几乎没有疗效的。

2 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炙甘草是蜜烘制的甘草,是将蜂蜜放置锅内炼制,并加生甘草片均匀翻炒而成。

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为红褐色或者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为黄色至深黄色,性温、味甘。

炙甘草补中最速,并非为今日多见的中和之用。

3 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 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的治疗方法和处方。

这些处方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被证实具有一定的疗效,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伤寒论中的经典处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葛根、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化湿,和营和血,清里热,解肌,除热,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白腻,脉浮紧。

2. 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附子、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解肌,除热。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4.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汤。

组成,桂枝、茯苓、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利水。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5. 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以上就是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处方,这些处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治疗一些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疾病。

当然,在使用这些处方时,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处方有所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在生病时能够及时就医,获得有效的治疗。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伤寒论》方剂大全

《伤寒论》方剂大全

《伤寒论》⽅剂⼤全《伤寒论》全称《伤寒杂病论》,为医圣张仲景所著,载⽅共计113⾸(实为112⾸,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药)。

1 桂枝汤2 桂枝加葛根汤3 桂枝加附⼦汤4 桂枝加芍药汤5 桂枝去芍药加附⼦汤6 桂枝⿇黄各半汤7 桂枝⼆⿇黄⼀汤8 桂枝⼆越婢⼀汤9 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10桂枝加厚朴杏⼦汤11桂枝加芍药⽣姜各⼀两⼈参三两新加汤12桂枝⽢草汤13⼩建中汤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救逆汤15桂枝加桂汤16桂枝⽢草龙⾻牡蛎汤17桂枝附⼦汤18 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19 桂枝加芍药汤20桂枝加⼤黄汤21 桂枝⼈参汤22 ⿇黄汤23 ⼤青龙汤24 ⼩青龙汤25 ⿇黄杏仁⽢草⽯膏汤26 ⿇黄连翘⾚⼩⾖汤27 ⿇黄附⼦细⾟汤28 ⿇黄升⿇汤29⿇黄附⼦⽢草汤30 葛根汤32葛根黄芩黄连汤33桃核承⽓汤34抵当汤35 栀⼦豉汤36 栀⼦⽢草豉汤37 栀⼦⽣姜豉汤38 栀⼦厚朴汤39 栀⼦⼲姜汤40 枳实栀⼦豉汤41栀⼦柏⽪汤42⼤陷胸丸43 ⼤陷胸汤44⼗枣汤45 ⼩陷胸汤46 三物⼩⽩散47 ⽠蒂散48半夏泻⼼汤49 ⼤黄黄连泻⼼汤50 附⼦泻⼼汤51 ⽣姜泻⼼汤52 ⽢草泻⼼汤53 旋覆代赭汤54⽢草汤55 炙⽢草汤56 ⽢草⼲姜汤57 ⽢草附⼦汤58 茯苓桂枝⽩术⽢草汤59 茯苓桂枝⽢草⼤枣汤60 茯苓⽢草汤61 五苓散62猪苓汤63 ⽂蛤散64黄芩汤65黄芩加半夏⽣姜汤67 黄连阿胶汤68 ⽩虎汤69⽩虎加⼈参汤70 ⽵叶⽯膏汤71 调胃承⽓汤72 ⼩承⽓汤73 ⼤承⽓汤74 ⿇⼦仁丸75 蜜煎导⽅76 猪胆汁⽅77 ⼩柴胡汤78 ⼤柴胡汤79 柴胡加芒硝汤80 柴胡桂枝汤81 柴胡桂枝⼲姜汤82柴胡加龙⾻牡蛎汤83 四逆散84 芍药⽢草汤85芍药⽢草附⼦汤86 当归四逆汤87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姜汤88 ⼲姜附⼦汤89 ⼲姜黄芩黄连⼈参汤90 理中丸(汤)91 ⾚⽯脂禹余粮汤92 桃花汤93 四逆汤94 四逆加⼈参汤95 茯苓四逆汤96 通脉四逆汤97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98 真武汤99 ⽩通汤100 ⽩通加猪胆汁汤102 厚朴⽣姜半夏⽢草⼈参汤103茵陈蒿汤104 猪肤汤105 苦酒汤106 半夏散及汤107 乌梅丸108⽩头翁汤109 吴茱萸汤110 烧裈散111 桔梗汤112牡蛎泽泻散113.禹余粮丸(有⽅⽆药)。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1.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3.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上升,覆取微似汗。

4.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5.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7.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株,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8.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株,芍药一两六株,麻黄一两十六株去节,生姜一两六株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株炙,大枣五枚擘。

9.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10.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株,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株切,石膏二十四株碎棉裹。

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1.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12.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附方: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

伤寒论方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

伤寒论方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1、桂枝汤〔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霍乱病〕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假设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假设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假设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假设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假设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假设吐、假设下、假设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假设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假设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那么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那么愈。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那么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伤寒论中的十大常用方剂

伤寒论中的十大常用方剂

伤寒论中的⼗⼤常⽤⽅剂1桂枝汤(调和营卫)组成:桂枝(去⽪)三两,芍药三两,⽣姜三两,⼤枣(擘)⼗⼆枚,⽢草⼆两⽅解:风寒伤⼈肌表,原应恶寒发热⽽⽆汗,今汗⾃出⽽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鸣、⼲呕,是腠理不固,卫⽓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

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三条所说:“以卫⽓不共营⽓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温发散以解表,但本⽅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芍药为⾂,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治卫强,⼀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

⽣姜⾟温,既助桂枝解肌,⼜能暖胃⽌呕。

⼤枣⽢平,既能益⽓补中,⼜能滋脾⽣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发之⽓⽽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草之⽤有⼆:⼀为佐药,益⽓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也。

”2⼩柴胡汤(和解少阳及半表半⾥枢机)组成:柴胡半⽄,黄芩三两,⼈参三两,炙⽢草三两,半夏(洗)半升,⽣姜(切)三两,⼤枣(擘)⼗⼆枚⽅解:(1)胆为清净之府,⽆出⽆⼊,其经在半表半⾥,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本经,乃由表⽽将⾄⾥,当彻热发表,迎⽽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

以养阴退热为⾂。

半夏⾟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呕。

⼈参、⽢草,以补正⽓⽽和中,使邪不得复传⼊⾥为佐。

邪在半⾥半表,则营卫争。

故⽤姜、枣之⾟⽢,以和营卫为使也。

3半夏泻⼼汤(及其他五个泻⼼汤,调节脾胃升降失常)组成:半夏三两,黄芩三两,⼲姜三两,⼈参三两,炙⽢草三两,黄连⼀两,⼤枣(擘)⼗⼆枚⽅解:本⽅证病⼈中⽓受伤,脾胃、⼤⼩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

其症状为⼼下痞满、⼲呕、肠鸣下利。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

一、单味药物方剂:4首(3.57%)1、文蛤散(太阳病)组成:文蛤(五两)用法: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

汤用五合。

条文: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

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2、蜜煎导方(阳明病)组成:食蜜七合用法: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

当热时急作,冷则硬。

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条文:233.阳明病,自汗出。

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

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3、甘草汤(少阴病)组成:甘草二两用法: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条文: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4、烧褌散(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用法:392.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

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条文:伤寒阴阳(指伤寒初愈,因房事传给对方的疾病)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二、两味药物方剂:10首(8.93%)1、甘草干姜汤(太阳病)组成: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芍药甘草汤(太阳病)组成: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方剂汇总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附方: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一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

小承气汤:大黄四两,枳实三枚,厚朴二两。

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大黄二两,枳实四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题N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n5#y据网上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对汉今度量衡计量单位换算方法说法不一,比较权威性的有: 1.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方剂学》在“古今药量考证”一节中说:汉代“一两约合现代的9g(三钱),一尺约合六寸九分,一斗约合二升,一升水约合二合(200 ml)"。

又说:“古方一剂等于现在的三剂药,如直接的折算,可按一两约合了3g(一钱)计算”。

《伤寒论讲义》“古今剂量折算表”中有类似的记载,并云“凡云若于升者,若作容量计算,以折合60 - 80 ml 为宜”等。

2.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金医要略语译》云秦汉时一两为今之6.69g。

3.中医研究院等编《简明中医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附篇均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记载谓东汉一两折合为今13 .92 g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代一两为15 .6 g。

5.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15 .6 g。

6.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记载西汉每斤合248 g(一两合15 .5 g),新莽时期每斤238 g(一两为14 .875 g),东汉每斤合220 g(一两为13 .75 g)。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郝万山先生在《汉代度量衡的转化》一文中,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更为可信: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郝万山先生的观点是:“经方药量的折算,如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_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

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

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

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

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

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目前临床多如此用药,所以现在一天的药量仅相当于《伤寒论》原方一次服用的药量,而我们现在多数汤剂是分两次服用,尽管是将原药煎煮两次兑在一起后再分两次服用,但第二煎的有效成分实际上估计是比较少的,这从药液的汤色上就可以看出,否则《伤寒论》原方也就不会只煎煮一次了。

此外,《伤寒论》在桂枝汤服用法之后还有这样的说明:“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如果以原方服用三剂计算的话,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的用量就是135 g,甘草90 g大枣36枚,现在的一天的药量仅相当于原方一天药量的九分之一;以二剂计算的话,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六分之一;以一剂计算的话,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三分之一;即便是原方“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的话,现在的一服也仅相当于原方一服的二分之一多一点。

如此小的剂量,估计是不太容易出现“一服汗出病差”的。

何况现在的病人也不太会每个人都能做到“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所以其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在小柴胡汤中,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换算成今天的g,其中柴胡125 g,黄芩45g,人参45 g ,半夏50g,甘草45 g,生姜45 g,总量355g,加大枣12枚,用水2400 ml,先煮取1200 ml,去渣,煎至600 ml,每服200 ml。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现在教科书小柴胡汤中的剂量:柴胡24 g,黄芩9g,人参9 g ,半夏9g,甘草9g,生姜9 g,总量69g,加大枣4枚。

就算剂量搞不准,有争议,大枣的大小总不会有多大变化吧,为何减至4枚?当年,何绍奇曾就类似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再如石膏的用量,《伤寒》《金匮》均有“鸡子大一枚”之方,而在大清气热的白虎汤中石膏用量为一斤,照现在这样的药量折算则为一两,而且还是16两归斤的一两,实折今31.25克,去掉尾数,则为30克。

鸡子大一块石膏,今日实秤为50多克,而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方中用石膏不过是清其郁热的厚朴麻黄汤,却用鸡子大一枚,比白虎汤的的石膏还多,有是理乎?从前,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姜老也觉得不合适,他开玩笑说:“可能汉代的鸡蛋比现在小,但汉代的鸡蛋是多大?我们怎么知道?”EPs@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Pdy}.请问各位高手在临床上应用经方时,剂量如何掌握?名医张仲景临证用药中,对药物的煎煮及服药方法非常重视,现就《伤寒论》中仲景药物煎煮及服药特点窥析如下。

药煎煮方法据情各异1.先煎:如麻黄汤的“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

葛根汤的“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

”栀子豉汤的“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

2.后下:如大承气汤的“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

”一般规律是从药物质地出发,先煮质厚味难析出之厚朴、枳实,后纳味易析出之大黄,再纳易溶之芒硝。

为充分发挥药效,认为有些药不宜久煎,如气味芳香之品,有些则宜久煎,如矿物类。

3.加清酒水煎:如炙甘草汤的“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

药用清酒煎煮,可增强疏通经络利血脉的作用。

4.浸渍而不煎: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以麻黄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或不煎煮,而以麻沸汤(滚开的沸水)浸泡,少顷绞汁即饮,是取其气,薄其味,使之利于清上部无形邪热,而不在泻下里实之法。

5.去滓再煎,如和解剂中小柴胡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方用去滓再煎之法,是取其气味醇和,且有和解少阳枢机之功,它如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和剂的煎煮法亦如此。

药物的不同服法仲景从病势、病性、患者体质强弱等不同情况出发提出许多服药之法,如:1.桂枝五法:其一啜热粥,益汗源,助药力;其二温覆加被以助发汗;其三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其四小促其间,缩短服药时间,以维持药物体内浓度;其五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可谓集服药法之大全。

2.得吐者,止后服。

如栀子豉汤类的“得吐者,止后服”,即服药后正气得伸张,驱邪外出故作吐。

3.得快利止后服。

如大陷胸汤的“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体现出仲景治病时时顾护胃气,护养正气,祛邪而不伤正的预防思想。

4.以白饮和服。

如五苓散的“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即药后多饮水,以使出汗,共奏化气利水、通里达表之功。

5.顿服。

如干姜附子汤的“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方中附子生用,取其破阴回阳之力更强,一次顿服,使药力集中,回阳效果迅速。

”6.服药次数随证变化。

如黄连汤的“昼三夜二服”;桂枝汤的“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等等。

作者体会以上为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药物煎法、服法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体会,以便更好地在临证中应用。

古今方剂用药剂量求真古今名医方剂中,用药剂量颇具特色,其间蕴义深刻,疗效卓著。

分析其处方用药,各药量该大则大,该小则小,君药大可至数两,数倍于常规剂量,佐使药却可小至几分。

通常是药味少而用量精当,力专效宏。

一定之病有一定不移之剂量,量变则方变法亦变,治病亦变。

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

煎服药法乃为因人之强弱、因病之轻重而调节用药量的重要途径,故而有仲景与东垣等不厌其详的煎服药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