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资决定理论与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完善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与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与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与劳动力市场工资是劳动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它与劳动力市场息息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劳动经济学中工资决定的因素,以及劳动力市场对工资的影响。

一、工资决定的因素1. 生产力:工资的决定首先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即劳动者每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

生产力越高,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越多,从而获得的工资也相应提高。

2. 供需关系:工资的决定还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密切相关。

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劳动力市场上将出现竞争,压低工资水平。

相反,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雇主为争夺有限的劳动力资源,愿意提高工资水平。

3. 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生产力,从而影响工资水平。

新技术的引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因此雇主愿意提供更高的工资来吸引和留住这些具备特殊技能的劳动力。

4. 教育与技能水平:教育和技能水平对工资的决定也至关重要。

受过高等教育或具备特殊技能的劳动者往往能够从事高薪职业,拥有更高的工资水平。

这是因为他们的劳动价值远远超过一般劳动者。

5. 劳工组织:劳工组织的力量也对工资决定产生影响。

工会以代表劳工集体谈判的方式,争取更好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通过集体谈判实现工资水平的提高。

二、劳动力市场对工资的影响1. 雇主市场与劳动者市场: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雇主市场和劳动者市场。

在雇主市场中,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足,雇主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工资水平较低的劳动力;而在劳动者市场中,劳动力供不应求,劳动者可以通过集体行动谋求更高的工资待遇。

2.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会对工资产生影响。

竞争激烈的行业,由于供给过剩,导致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而在需求旺盛的行业,由于劳动力稀缺,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3.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也会影响工资水平。

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更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动,提高了雇主对劳动力的控制能力,从而可能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4. 薪酬差距与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工资理论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工资理论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工资理论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工资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经济交换关系的产物。

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的确定往往受到供求关系、生产力和劳动力市场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工资理论的角度,结合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对工资的决定因素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

一、经典工资理论经典工资理论主要由边际生产力理论和劳动价值论组成。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应当等于劳动者对生产过程中边际贡献的报酬。

也就是说,工资应当等于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

而劳动价值论则认为,工资应当等于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的一部分。

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了劳动在决定工资上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典工资理论逐渐被现代工资理论所取代。

现代工资理论更加注重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在工资确定中的作用。

二、现代工资理论现代工资理论包括集体谈判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效用最大化理论等。

集体谈判理论认为,工资是由劳资双方在集体谈判中达成的一种妥协结果。

根据这种理论,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劳资双方的相对谈判能力和利益权衡。

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能和教育背景等人力资本的积累程度。

在这种理论中,工资被视为一种回报投资的结果。

效用最大化理论则强调了劳动者在工资选择中追求的效用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在合适的工资水平上达到平衡状态。

供给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受到人口、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等因素的影响。

需求方面,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当供求两个方面相对平衡时,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然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并不总是能够实现,因为存在着各种因素的干扰。

例如,制度性因素就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例如,政府对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工资歧视和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此外,市场失灵也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例如,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某些劳动者无法获取到有关工资的准确信息,从而导致工资水平的扭曲。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决定机制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决定机制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决定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的决定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元的过程。

工资的确定不仅仅取决于供求关系,还受到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以及劳动力组织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本文将从劳动力供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劳动力组织三个方面来探讨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决定机制。

一、劳动力供求劳动力供求是决定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过剩状态,工资水平往往会下降。

因为雇主可以更加挑剔地选择劳动力,降低工资成本。

相反,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短缺状态,工资水平往往会上升。

因为雇主为了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愿意提供更高的工资。

劳动力供求的变化还受到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需求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则逐渐减少。

这导致高技能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更加紧张,工资水平也相应较高。

相反,低技能劳动力的供求关系相对宽松,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也对工资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雇主面临更多的选择,劳动力更容易被替代,工资水平往往较低。

而在竞争不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雇主面临较少的选择,劳动力更难被替代,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行业的竞争程度、劳动力的流动性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垄断程度等。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雇主更容易找到替代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相反,在垄断行业中,雇主面临较少的替代选择,劳动力更难被替代,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劳动力的流动性也对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产生影响。

当劳动力的流动性较高时,劳动力更容易在不同行业之间流动,雇主面临更多的选择,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相反,当劳动力的流动性较低时,劳动力更难在不同行业之间流动,雇主面临较少的选择,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三、劳动力组织的影响劳动力组织对工资决定机制也产生重要影响。

劳动力经济学工资决定与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经济学工资决定与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经济学工资决定与劳动力市场工资在经济学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雇佣劳动力的成本,也是劳动者努力工作的激励因素。

劳动力经济学研究工资如何决定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本文将探讨工资决定的主要因素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

一、工资决定因素1.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工资的决定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当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时,工资往往下降;而当劳动力需求超过供给时,工资则往往上升。

供给方面,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需求方面,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决定了工资水平。

因此,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决定工资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生产力与工资生产力是决定工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会根据劳动者的生产力来支付工资。

生产力高的劳动者通常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因此他们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工资。

相反,生产力低下的劳动者可能会面临工资水平较低的情况。

劳动者可以通过学习和提升技能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从而获得更高的工资。

3.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会对工资水平造成影响。

当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较低,企业在招聘和雇佣过程中会更加容易,从而导致工资上升的压力有限。

而当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较高,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往往需要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工资。

因此,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是决定工资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1. 工资的灵活性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往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岗位的需求变化,工资水平可能会有所调整。

企业会根据市场变化和竞争情况来确定工资水平,以吸引和留住合适的劳动力。

灵活的工资机制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供求关系。

2. 政府政策与规范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起着监管和规范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法和劳动法等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并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政府的政策和规范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工资决定与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工资决定与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工资决定与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与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决定的学科。

劳动力市场是一种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工资水平的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作为供给者出售自己的劳动力,雇主则作为需求者购买劳动力。

那么,在这个市场中,工资是如何决定的呢?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工资决定理论,并分析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一、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工资决定的最早也是最常见的理论之一。

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所创造的边际产出。

如果一个员工的边际产出高于其工资,雇主将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来留住他。

相反,如果一个员工的边际产出低于其工资,雇主可能会选择解雇他或者降低他的工资。

因此,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水平与劳动者的边际产出成正比。

边际生产力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是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

也就是说,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其边际产出会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当一个企业雇佣的劳动力增加时,单位劳动力所能产生的额外产出会减少。

因此,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随着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增加,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

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及供给除了边际生产力,工资水平还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取决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当企业的产出水平增加或者技术进步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此时工资水平可能会上升。

相反,当企业的产出水平减少或者技术进步使得劳动力需求减少时,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

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给则由劳动者的数量和素质决定。

当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数量增加时,劳动力供给也会增加,此时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

另外,劳动力的素质也会影响供给。

如果劳动者的技能和教育水平提高,他们可能比其他劳动者更有竞争力,从而能够要求更高的工资。

因此,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三、制度因素对工资决定的影响除了边际生产力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制度因素也对工资决定产生影响。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理论与实践探索引言:劳动力市场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以及工资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来探讨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实证研究来展示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

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决定工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在经济学中,供给劳动力的因素包括人口规模、教育水平、技能等;需求劳动力的因素则与产业结构、技术发展等密切相关。

供求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工资的水平,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工资水平将达到均衡状态。

二、工资决定的理论1.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工资水平取决于工作对劳动者的边际效用。

工资提升可以使劳动者获得更高的满足感,但随着工资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导致劳动者对额外工资的需求逐渐减少。

2. 劳动生产力理论劳动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水平与劳动者的生产力直接相关。

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越高,其带来的价值和工资水平也会相应提升。

这一理论强调了劳动者的技能培养和职业培训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3. 配置力量理论配置力量理论主张,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会决定工资水平的分配。

若是雇主集中度较高,劳动者相对较弱,则可能导致工资水平低于劳动力的实际价值。

相反,劳动者的集中度增加会促使工资的提升。

三、劳动力市场与全球化的关系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球化加速了资本的流动,推动了跨国企业的兴起,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

这种竞争性使得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开放,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资上升的可能性。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低成本劳动力的进入可能会压低发达国家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与自动化的发展也使部分劳动力面临失业风险。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平衡利益,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公平与稳定。

四、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对整体经济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作用。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理论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理论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理论一、引言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关键的经济领域,涉及着雇主与工人之间的供求关系及工资水平的形成过程。

工资决定理论指导着我们理解这一市场的运作机制,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理论的关系,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二、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是指供求劳动力资源的市场,旨在实现雇主的劳动力需求与工人的就业需求的匹配。

供给方是劳动者,而需求方则是工业、商业或服务业的雇主。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通过供求关系实现工资水平的形成。

当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时,工资会下降,鼓励雇主雇佣更多的工人。

相反,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工资则会上涨,以吸引更多劳动力进入市场。

三、工资决定理论工资决定理论试图解释工资水平的形成和变化,并提供理论框架来分析工资决策的因素。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工资决定理论:1. 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

简而言之,边际生产力是指雇主从雇佣一名工人中获得的额外产出。

根据这一理论,工资趋向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因为雇主愿意支付与其边际贡献相等的工资。

然而,边际生产力理论未能解释工资差距的存在和扩大。

在现实中,工资差距存在于不同行业、地区和职业之间。

2. 劳资博弈理论劳资博弈理论关注雇主与工会之间的博弈。

工会代表工人利益,追求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而雇主则追求最低成本和最高利润。

根据劳资博弈理论,工资水平取决于谈判双方的实力对比。

如果工会实力强大,工人可以通过集体谈判争取更高的工资。

相反,如果雇主实力强大,工资可能会被压低。

3. 不完全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认为市场上存在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信息。

劳动者和雇主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工资水平受到双方的力量和交易成本的影响。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工资水平可以由雇主的定价能力和劳动者的议价能力确定。

这一理论强调了双方互动和市场力量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四、劳动力市场与经济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理论对经济运行有着重要影响。

工资决定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启示

工资决定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启示

2 5 2 0 5 9 )
▲ 本 文受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项 目 ( 1 2 B J L 0 1 7)和 山 东省 高校 人文社科
均 衡 工 资 理 论
均衡工资理论是指 工资水平 决定于劳 动力供 求双方在市场竞争 中形成 的均衡价 格 的理论。1 9 世 纪末2 0 世纪初著名的经济 学家马歇尔 , 他 以均衡分析为方法论基础 , 提出 了均衡工资理论。从 1 9世纪 7 O年代 图用人 口的 自然增长来解释工资水平 的变 动取决 于社 会生产的发展和一定 的社会分
项目( J l l WG 5 6)资助 ◆ 中图分 类号 :F 2 4 4 . 2 文献标识码 :A
满足劳动的需求 时,工资就会上升 。李嘉
内容 摘 要 :不 同历 史时期 , 出现 了多种
人 员寻找工作 的压 力之 下不断下降 ,直到 所有劳动者都能找到工作 为止。但在现实 的劳动力市场上 ,无论是作 为买方市 场的 雇主还是作为卖方市场 的雇 员,他们 的竞 争条件都不完善 ,充分竞争只是一种理想 的状 态。此外 ,在生产企业 中由于各种复 杂因素的影响 ,也 很难计算劳动 的边 际生 产率 。
情况而言 ,在劳动生产率 的增长 大大超过 人 口自然增长率 的情况下 ,绝 大多数工人
的工资 明显提高 ,工资水平超过维持 生存 的水平已成为可能 ,这一理论已不适用。
大卫 ・ 李嘉 图是该 理论的代表性人物。 李嘉 图认 为 ,劳动 是一种商 品,有其 自然 价格和市场价格 。 “ 劳动 的自然价格是使工 人大体上说能够生 存下去并且能够在人数 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 代所 必需 的价格 ” 。
个 完善的、 自由竞争的市场 ,人们对需 求 和供给 的相互 作用无法限制 ,劳动力可 以 自由流动 。在此 条件下 ,工资水平在失业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决定的机制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决定的机制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决定的机制在经济学领域,劳动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决定的机制。

劳动力市场指的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场所,而工资的决定则关乎雇主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1.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根据供求理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来自于人们愿意出售自己的劳动力并能够提供劳动服务的劳动者,而需求则来自于雇主需要填补职位空缺并雇佣劳动者。

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劳动者的数量、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以及劳动者的个人偏好等。

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经济增长情况、行业产出变动以及技术进步等。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将导致市场工资水平的形成。

2. 工资决定的因素工资的决定涉及众多因素,包括劳动者的个人特征、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状况、行业与地区的差异以及经济政策等。

以下是一些影响工资决定的重要因素:2.1 教育与技能水平劳动者的教育和技能水平对工资水平有着显著影响。

一般而言,受过高等教育或具备特定技能的劳动者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

这是因为教育和技能能提升劳动者的生产力,使得他们更具竞争力。

2.2 行业与地区因素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工资水平的差异。

行业的特殊性、经济结构以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工资的决定产生影响。

一些高收入行业或发达地区通常能够支付更高的工资。

2.3 劳动力市场竞争度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度也是决定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劳动力供过于求时,雇主可以更容易地选择合适的劳动力并以较低的工资水平雇佣劳动者。

相反,当劳动力稀缺时,劳动者可以通过谈判或选择更有利的就业条件来获取更高的工资。

2.4 经济政策与劳工法律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劳工法律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例如,最低工资政策可保障劳动力市场中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而劳动条约和法律则规定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权益和义务。

总结: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决定的机制,通过分析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工资的决定因素,揭示了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水平形成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研究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观点。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劳动力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水平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理论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力本身的生产力决定。

资本家雇佣劳动力并支付工资,从而获取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并通过剥削剩余价值来实现利润。

因此,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与工资水平的确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劳动力市场中阶级斗争的作用。

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权力对抗。

工人通过组织工会、罢工等方式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工人劳动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种阶级斗争对工资水平的确定具有重要影响,工人阶级的组织和斗争可以促使工资水平上升,从而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关注了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构性因素。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受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些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而影响到工资水平;而教育水平的提高则可能提升某些劳动力的市场价值,促使工资水平上升。

因此,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对工资水平的确定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较为理想化,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剥削,忽视了市场机制在工资形成中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力市场中个体行为的分析相对不足,无法充分解释个体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最后,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新型劳动力市场的解释力也在逐渐削弱。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2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及各国薪酬制度比较

2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及各国薪酬制度比较

2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及各国薪酬制度比较西方收入分配理论主要有凯恩斯主义理论、自由市场理论和制度主义理论。

不同国家的薪酬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将对这些理论及制度进行比较。

首先,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应通过调节经济政策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控,国家可以实现全民收入的提高和贫富差距的缩小。

在凯恩斯主义的实践中,一般会采取适度的税收政策,通过税收来收取高收入群体的一部分收入,然后再通过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等渠道将这一部分收入再分配给低收入群体。

与凯恩斯主义不同,自由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也是收入分配的基础。

自由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所产生的收入分配是合理的,高收入群体是由于其提供了更多的价值和贡献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自由市场理论认为,通过竞争和个人的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提高自己的收入。

因此,自由市场理论主张对市场的干预应该尽量少,以保持公平竞争的机制。

制度主义理论认为,收入的分配是由制度决定的。

制度主义认为,不同的制度会导致不同的收入分配结果,因此要改变收入分配,就需要改变制度。

制度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社会制度来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

制度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认为收入分配应该符合公众的利益,而不是由市场决定。

因此,制度主义主张通过税制、社会保障和劳动法等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从国家的薪酬制度上来看,不同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北欧国家的薪酬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平等,基本工资水平较高,并且税制和社会保障较为完善。

这些国家鼓励社会对劳动的公平评价,提倡同工同酬的原则,并通过高福利和社会保障来缓解收入差距。

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薪酬制度较为灵活,工资水平和福利制度差异较大。

在这些国家,高技能工作和高收入职位的薪酬相对较高,但劳动保护和福利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

总的来说,不同的收入分配理论和薪酬制度反映了不同国家对于收入分配公平的理解和追求。

论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其我国工资制度改革

论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其我国工资制度改革

论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其我国工资制度改革工资是作为劳动报酬按期付给劳动者的货币表现, 是大多数城市居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是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生活的基本费用, 又是劳动者向社会所做贡献而得到社会承认的反映。

我国经过几次以市场为取向的工资制度改革之后, 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工资关系, 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资机制。

但是,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又暴露了一些新的弊病和问题。

因此, 在当前的形势下, 再次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对于探讨我国工资制度的利弊,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工资制度,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工资的实质、特点及其运作的规律。

现把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概述如下:1、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工资的理论基础是劳动力商品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家才能雇佣劳动的载体。

工人为其创造新价值。

劳动工人被雇佣后所创造的新价值会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收入, 其中, 雇佣工人在为自己劳动的部分会创造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种价值就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工资。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 个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

在这里, 人们说劳动的价值, 并把它的货币表现叫做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

另一方面, 人们说劳动的市场价格, 也就是围绕着劳动的必要价格上下波动的价格。

但事实上, 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劳动的价值和价格.或工资.这个表现形式不同于它所表现的本质关系, 即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在资本主义社会, 之所以会出现把劳动力的价值当作劳动价值, 是因为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它不仅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不仅能够弥补资本家购买这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这些劳动力商品本身价值大得多的价值。

社会分层理论题库答案

社会分层理论题库答案

《社会阶层分析》答案答案MA社会不平等P2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和社会机会分配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和等级分化的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既有先赋性的性别、肤色、种族等因素,更主要的是来自于法律法规、制度等制度性、结构性社会因素。

MA阶级P11阶级是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研究领域最为常用的一个概念,基本含义是指依据人群的类别和性质进行的人群分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MA社会封闭(韦伯)P41韦伯所谓的社会封闭,指的是社会群体所采取的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行动,即把资源和机会局限于一小部分拥有特别资格的人的范围内。

也就是说,拥有较多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群体,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最大化,垄断一些重要的资源和机会,以确保只有他们这些人才能享受这些资源和机会。

MA市场能力(吉登斯)P109指享有同样的经济机会——他称之为市场能力(market capacities),市场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1)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2)教育和技能资格(如学历)的拥有状况(3)体力劳动能力。

MA矛盾的阶级位置(欧林.赖特)P94解答:赖特是这样来划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阶级位置的: 资产阶级所居于的阶级位置具有对投资资金、生产资料(工具)、劳动力的控制权;而工人阶级则处于完全没有这三种控制权的位置上。

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小雇主则处于完全拥有三种控制权和完全没有控制权之间,他们处于一种矛盾的阶级位置上。

各种经历人员即是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因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分享上述三种控制权,但他们又不是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专业技术人员所处的阶级位置即是无产阶级又是小资产阶级,说他们是无产阶级,是因为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赚取工资,在生产中受资本的控制;说他们是小资产阶级,则是因为他们可以控制生产中他们当前的劳动进程。

工资决定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启示

工资决定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启示

工资决定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启示内容摘要: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多种工资决定理论,每种工资决定理论都有其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各自的缺陷。

梳理这些工资理论对于我国的工资制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资决定理论工资制度工资维持生存工资理论维持生存工资理论又称“糊口工资理论”或“最低工资理论”,它是指以维持劳动者生计的水平来确定工资的理论,是在18世纪中期和19世纪初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时代,如何更迅速地加快资本积累的步伐,是资产阶级关注的焦点。

大卫·李嘉图是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

李嘉图认为,劳动是一种商品,有其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劳动的自然价格是使工人大体上说能够生存下去并且能够在人数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代所必需的价格”。

“劳动的市场价格是根据供求比例的自然作用实际支付的价格”。

劳动的自然价格可能与市场价格相背离,但“劳动的市场价格不论能和其他自然价格有多大的背离,它也还是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符合自然价格的倾向”。

李嘉图试图用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解释工资水平的变动,说明工资必然以劳动的自然价格即工人最低限度生活资料的价值为基础,提出了对工资变动规律的见解。

他认为,超过劳动的自然价格的高工资会刺激人口的自然增长,当人口的增长使劳动供给超过劳动需求时,劳动的市场价格就会降低到其自然价格之下,从而使劳动者的生活状况恶化,贫穷使人口减少。

当人口减少而使劳动的供给不能满足劳动的需求时,工资就会上升。

李嘉图用人口的自然增长来解释工资水平的变动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一定的社会分配方式。

维持生存工资理论认为工人工资一旦超过必要的最低限度,就会引起人口增长,导致大规模失业,将工资重新压回到最低限度。

该理论的应用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它为资本家剥削工人提供理论上的辩护。

但该理论违背了生产决定消费、不同生产力水平规定相应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一般规律。

而就发达国家情况而言,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大大超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工人的工资明显提高,工资水平超过维持生存的水平已成为可能,这一理论已不适用。

亚当·斯密工资理论对中国劳动工资安排的启示

亚当·斯密工资理论对中国劳动工资安排的启示

第三, 各种职业的 劳动工资因 业务安定与否而 不相同 。 “ 他们在被
雇佣时所得, 不仅要足够维持他们无工作时期的生计, 而且对于他在 不安定境遇中不时感到的焦虑和沮丧的痛苦亦须予以若干补偿” 。像
泥水匠 、 砖 匠以及建筑工 人他们 的工 作时 间受季节 的影 响, 只 有在天
气好的时候才能工作, 在酷寒或者恶劣的气候下就面临没有工作。他
时的生活所需, 也可以说是补偿这种工作内在包含的不安定。鉴于这

点, 在我国应当保证从事煤炭、 石油等能源开采的劳动者, 在尚可工 第四, 劳动的工资, 因为劳动者所须负担的责任大小而不相同。 我
作的时间内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以补偿他们职业的不稳定。
们知道医生、 律师以及银行家在社会中是拥有高报酬的群体, 我们几
关键词: 亚当・ 斯密工资理论; 劳动工资; 工资安排 中图分类号: F 0 文献标识码: A 收录日 期: 2 0 1 5 年3 月3 1日

种情况, 即大多数人即使在四天内就能挣得足以维持一个星期生活
的生活资料, 他们也不会选择无所事事的度过其余三天。现在出现的
加班加点特别容易搞垮人的身体, 造成劳动者之间相互竞争希望得到
N o . 5 s 2 0 1 5
《 合 作 经 济 与 科 技 》
劳动 /就业
亚当・ 斯密工资理论对中国劳动工资安排的启示
口丈 /刘 秀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 长春 )
[ 提要] 亚当・ 斯密的工资理论包含着对工资的本质构成及差异
成因的分析。他首先指出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即劳动工
顺利进行的生活资料。由于货币的介入, 劳动( 劳动力) 也可以说有真 实价格和名义价格之分。真实价格即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 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名义价格常常是以货币表现的工资。真实价格 是比名义价格更稳定的表现, 一定量的谷物工资可以满足一个家庭一 个月的生活所需, 这在过去和现在不会出现太大差异。而一定的货币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是一个关键的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对于如何平衡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地分配收入都面临着挑战和探索。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西方经济学角度来探讨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对于经济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在早期的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并确保充分就业。

他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失衡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和经济衰退,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平衡供需关系。

然而,在尝试平衡劳动力市场的同时,西方国家也面临着如何合理分配收入的问题。

历史上,西方国家一直存在着收入不平等的现象,即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亚当·斯密主张自由市场可以自动调节资源的分配,从而实现收入的公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市场机制并不能完全解决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经济学理念逐渐兴起,如新凯恩斯主义、新制度经济学等。

这些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的问题不仅仅是供需关系和市场机制的调节,还与制度设计和社会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一些学者主张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工会组织和实施社会保障等手段来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和收入分配。

此外,全球化也对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国际贸易的增加,许多低技能工作岗位在西方国家被转移或替代,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

同时,收入分配也面临着全球竞争和不平等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需要制定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收入分配机制。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通过不同的理论和实践,西方国家不断探索如何平衡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地分配收入。

未来,随着经济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的问题将不断演变和挑战,西方国家需要坚持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

按劳动力价值决定工资并不意味着按劳分配

按劳动力价值决定工资并不意味着按劳分配

按劳动力价值决定工资并不意味着按劳分配
唐艳秋
【期刊名称】《理论观察》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按劳动力价值决定工资并不意味着按劳分配,二者有着根本区别,应该按照个人劳动进行分配,而不是单单以劳动力价值来决定工资。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唐艳秋
【作者单位】山东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46
【相关文献】
1.刘易斯模型、劳动力价值与农民工工资决定 [J], 吴义刚
2.按动力价值决定工资与按劳分配不可兼容 [J], 关柏春
3.按劳动力价值决定工资与按劳分配根本矛盾 [J], 关柏春
4.按劳动力价值决定工资与按劳分配相悖 [J], 关柏春
5.论西方工资决定理论与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完善 [J], 陈文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作者:刘小兵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06期摘要:次级劳动力市场是整体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场发展状况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分析了劳动力次级市场存在的客观性和作用,并且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国劳动力次级市场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次级市场;劳动力就业;工资决定机制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114-02次级劳动力市场的说法最早见于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级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劳动者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

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培训教育能提高其收入,而对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教育培训对他们收入的提高没有作用;并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较少。

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在中国同样存在,并且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西方国家经历二百多年发展起来的工资决定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主要是由城镇下岗职工和从农村迁徙出来的进城务工人员构成,其中以被人们称为“农民工”的进城务工人员为主。

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为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需求。

尤其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进入,更是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岗位的空缺,使城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整体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国发展出口贸易,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为中国工业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同国外次级劳动力市场一样,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工人集体议价能力低下等。

FDI与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和收入分配

FDI与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和收入分配

FDI与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和收入分配第一节研究FDI与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和收入分配的重要性中国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是复杂的。

供给方面,不同于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假定,劳动力并非同质的,教育、培训和工作经验等因素形成人力资本的差异,这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不同供给弹性的二元市场;需求方面,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向以及不同来源地的外商直接投资所形成的需求模式均有差别。

这种劳动力市场在供需方面存在的复杂性对工资决定和收入分配形成的综合影响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吸收了大量劳动力,而关于FDI对我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和收入分配影响的系统理论和实证研究极为匮乏,本项目研究尝试对此做出分析及提出政策建议。

我们首先考察我国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收入分配现状及FDI的发展现状。

一从总体看,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虽然中国自1978年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巨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1]。

根据新华网提供的数据,2002年,占全部调查户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353元,比上年增加2238元,增长14.8%;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003元,比上年增加了200元,增长7.1%,高低收入阶层收入之比,由2001年同期的5.4∶1,扩大至2002年的5.8∶1。

尽管中国并没有官方计算的基尼系数,但是根据国内外一些机构和学者的测算,中国基尼系数已经于2002年上升到0.41,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也就是0.4)。

[2]而其他指标方法测算的收入不均等状况也有所加剧,详见图10-1。

[3]二从内部结构看,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体现为城乡、行业、城市和农村内部以及居民财产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率一倍多,以2002年为例,两者分别为13.4%和4.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工资决定理论与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完善一、关于我国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次级劳动力市场的说法最早见于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Thurow,Doeringer,Piore等人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级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劳动者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

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培训教育能提高其收入,而对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教育培训对他们收入的提高没有作用;并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问的流动较少。

Thurow等人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提出后,许多国家的研究者纷纷对本国的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象在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在我国同样存在,并且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主要是由城镇下岗职工和从农村迁徙出来的进城务工人员构成,其中以被人们称为“农民工”的进城务工人员为主。

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为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需求。

尤其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进入,更是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岗位的空缺,使城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整体的竞争力,同时也为我国发展出口贸易,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为我国工业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同国外次级劳动力市场一样,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工人集体议价能力低下等。

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将影响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事实上,长期以来这些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20XX年东南沿海各省出现招工困难后,我国当前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的合理性更遭到了学者们的质疑。

据一份专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在收入方面,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800元之间。

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00~500元的占%,500~800元的占%,800元以上的占%。

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外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近12年来仅增长了68元。

劳动力市场工资的低下与增长速度的缓慢同我国每年高速增长的GDP相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的不合理显而易见。

那么,合理的工资水平究竟应该如何确立,我们又该如何完善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

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经历200多年发展起来的工资决定理论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西方传统的工资决定理论对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指导(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工资决定的理论1.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决定理论。

古典经济学派在工资决定方面一直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格的体现,它必须等于维持这种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最早对劳动力价值进行论述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他指出,工资是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此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在这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他们认为,对于需要靠劳动力过活的工人,他们的工资水平至少必须能够维持他们的生活,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工资还得稍稍超过足够维持生活的程度,否则劳动者就不能赡养其家室而传宗接代了”。

此后,马克思在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理论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这种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同时,作为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工资,它的形成与决定同样受到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制约,供求与竞争因素的作用使工人的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价值的基础上上下波动。

2.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决定理论。

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中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角度阐释了决定工资的另一个因素,即边际生产力。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随着可变要素的不断增加,最初上升,而超过某一点后,开始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使用可变要素的原则是边际成本与相应的边际收益相等,这个原则也是确定劳动力价格的原则。

后来,剑桥学派的领袖人物阿弗理德·马歇尔糅合了古典经济学派有关分配理论的思想和边际学派的边际理论,以供给均衡价格论为基础,建立起供给均衡工资理论,从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说明工资的市场决定机制。

他认为,工资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其中决定需求价格的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而决定供给价格的包括了劳动力的生产成本和劳动的闲暇效用。

马歇尔的这种以市场机制为工资决定基础的分配理论为此后的西方工资理论打下了基础,许多工资决定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包括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3.制度学派关于工资决定因素的探讨。

与新古典学派的认为相反,制度学派否定了市场性因素对工资起决定作用的说法,而从制度因素角度来解释工资的决定。

他们认为,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通常呈现出二元分割的格局,同时处于一种不完全竞争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简单地由供给和需求双方作用决定,还包括各种影响市场供需变化的制度性因素,这些制度性因素弱化了供给力量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

因此,通过对现实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分析,制度学派认为,劳动者工资率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劳动者所处的产业或部门,另一个是劳动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

笔者认为,新古典学派与制度学派关于工资决定认识的分歧其实可以看成是理论与现实的不完全一致。

新古典学派从理论上回答了“合理的工资水平究竟由什么决定”这个问题,而制度学派则是从现实的角度研究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

分析这两者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对完善工资机制的理解。

(二)西方工资决定理论对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指导意义首先,西方工资理论是随着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往的学者在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从中总结并提出的一些理论。

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它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许多西方国家曾经历过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一些经济理论对我国当下的社会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次级劳动力市场也存在一些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的特性。

因此,在劳动力市场工资确立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理论,而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本身的运行规律,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我国的工资机制。

其次,在工资决定问题上面,我们还应该弄清楚决定工资水平的合理因素和不合理因素。

现实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并不都是合理的,我们只有将合理的影响因素与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区分开来,才能找出影响工资机制正常运行的原因。

再次,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商品市场价格必须由市场的供求机制来决定,作为劳动者价格的工资同样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也就是说,在我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确定既要以劳动者在产品中的贡献——边际生产力为依据,同时必须满足劳动者为维持自身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需求。

这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工资确立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不管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级劳动力市场。

然而,尽管劳动者工资水平的高低最终是由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共同作用决定的,但现实中影响工资的因素很多,即有经济因素又有非经济因素,正如制度学派所认为的,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包括了所有影响供需变化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这些非经济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弱化了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制定,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使得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原则受到破坏。

因此,要健全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机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消除扭曲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因素,充分发挥市场对工资的调节作用。

三、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缺陷及其完善(一)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缺陷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外在表现为供给双方在工资决定方面的力量对比悬殊。

作为劳动供给方的劳动者在工资决定方面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工资水平的高低几乎完全由方单方面决定,工人只能被动地接受。

这使得方为追求超额利润而刻意压低工人的工资成为可能。

这一点在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造成劳动者弱势地位的因素很多,这里面既有劳动者自身素质的原因又与我国现行的一些制度分不开。

我国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虽然改革后我国逐渐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许多不适宜的制度依然存在,如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徘徊在城市的门口,虽然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可他们都无法成为城市居民,享受到“城里人”应该享有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间存在的用工歧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很明显,民工们在城市生活期间感受最深的就是歧视、不公与无奈。

例如,上海市劳动局1995年颁布的《上海市单位使用和聘用外地劳动力分类管理办法》中就明确地将行业工种分为三类:A类为可以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工种,B类为调剂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工种,C类为不准使用外地劳动力的工种。

另外,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因此保障市场正常运行的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包括了对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的经济权益保障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其外在主要表现为故意拖、扣工人工资等,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接受教育问题,农民工的医疗、社保问题等。

我国劳动力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显着差异就在于我国不存在像国外那样强大的工会,因此工人的集体议价能力低。

尤其是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他们被“制度化”地剥夺了城市居民所应享受的待遇之后,由于缺少强制性的政策保护,农民工成了“三不管”群体,由老板和用人单位自行决定农民工的工资报酬。

同时,由于缺少一个适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长期被排斥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就更弱化了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

(二)完善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途径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完善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就必须强化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中供给力量对工资的决定作用,减小非市场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