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课题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计划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计划》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的提出1、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并且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的整合,在学科课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2、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竣的挑战和更为艰巨的任务。
而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与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解决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不切实际的问题,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而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类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极其重要的手段。
二、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1、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2、构建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3、探索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4、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库建设;5、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方法,使二者达到完美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学校教育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
本研究旨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以指导教师开展相关教学实践。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探析;(2)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归纳、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2)实证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与反馈,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策略;(3)案例研究法:选择不同学科的教学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与效果。
三、研究步骤1. 文献研究:(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2)整理归纳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 数据采集:(1)设计问卷,收集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看法与意见;(2)选择一定数量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教学实践和体验。
3. 数据分析:(1)对问卷和访谈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际情况;(2)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总结成功经验与问题。
4. 结果解读与总结:(1)整理研究结果,系统解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2)总结研究中的创新点、启示与不足。
四、预期成果与影响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预期能够总结出一套适合各学科的有效整合策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这对于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本研究也可为相关学科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改革发展。
(完整)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红山区第八小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
学校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为了让学校教育乘上信息技术快车,近年来,信息技术装备成了学校装备的重点,并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笔重要教学资源,目前,我校班班配备了触摸式一体机,装备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和两间微机室,百兆光纤进校园,建起了多媒体校园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
然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现状到底如何呢?检索了一些资料,亲身参加了实践,在感受到科技进步给教育带来巨大推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
其一,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的脱节,使信息技术作为单纯的技术让学生学习,本应成为手段却成了目的;其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有时成了教学的一种点缀,有时只是把课本搬到屏幕上,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画蛇添足,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更有甚者,通过电脑以直观的或虚拟的形象替代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那么,信息技术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教学结合?它作为一种要素加入到教学中,将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巨大的投入应该有怎样的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为此,我们选定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进行实践与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主旨是在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现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整合的模式与1方法,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二、概念界定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计划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
我列东小学完全具备了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硬件环境。
因此学校立项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1、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体作用的体现。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多媒体系统具有超文本特性,因机时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而且有得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得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如何整合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小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加速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所用的术语也很抽象,比如“轴对称”、“不同的面”、“相向”、“相遇”等关系都是抽象难懂的。
信息技术的动作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
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并不能把握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不能给予及时反馈。
信息技术和交互功能则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小学数学中《常用的计量单位》的教学,可利用网络教学,要求小组合作,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并且有特色。
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二、课题的界定1.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和传播技术,能处理、编辑、存储和呈现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技术。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情感的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综合地应用到课程实施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整体化,进而产生聚集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和假设1.理论依据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与发现法教学模式以及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
2.理论假设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刺激,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一方面,教师通过丰富、生动和多样化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学生应用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地与学习伙伴开展交流、协作,从而达到知识建构和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研究目标1、研究如何通过整合实施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
2、研究如何通过整合把信息技术从教师的辅助教学手段转变为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研究如何通过整合实现学科中心向学科融合系统中心演进。
4、研究如何通过整合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学模式。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理论研究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是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于2002年6月正式立项开展工作。
本课题组共有中小学各学科29个子课题组,各子课题核心成员主要由市、区教研员,学科专家及市骨干教师组成,并有实验基地。
本课题研究自立项以来,一直注重从北京市中小学教学改革入手,以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
坚持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决定的意见》和《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指示意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把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为此,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现状,确定了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学生发展等多个研究专题,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本年度以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将计算机引入教育领域,并将其定义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等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并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思想,拉开了深化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
由上可见,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历程可归纳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静态的改良,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是一种动态的突破,而当今提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则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跨越式变革。
这种变革带来的是对传统学科教与学方式的撞击,教师角色的变化,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及思考本课题组共有29个学科课题组,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其中16个学科子课题组,共包括1032名核心成员,主要来自教学一线,192个实验基地,都是中小学校的学科教研组。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课题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课题方案城镇学校2013.8.26一、问题的提出(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将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1)对教学观念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使新的教育观在此冲击下应运而生。
它主要包括:(1)现代教学观;(2)现代师生观;(3)现代人才观;(4)学习时空观。
(2)对教学内容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的信息。
信息的来源不再只是教科书,大量的信息来源于计算机和网络,并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
这种现象迫使教学内容尽快更新,并将多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与改良。
(3)对教学环境的影响信息时代的教学要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创造最有利的“信息获取”环境,使其变为帮助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的认知工具,幻灯、投影、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媒体的科学结合成为现代教学环境的强大技术支持。
(4)对教学方式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快更好地学习,已经具备了以往没有的条件,个性化的教育成为可能。
当因特网和虚拟现实进入课堂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彻底变革是必然的。
(5)对教育方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技术的处理对象扩大到了声音和图像,而这正是教育中大量使用的,特别是以形象传播知识的中、小学,在这方面受到的鼓舞尤为突出。
随着计算机网络向四面八方延伸,地域差别造成的障碍被突破,远程教育使教育平等的理想成为现实。
(二)我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及加强整合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我们就全校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作了专门调查:1.调查结果及分析(1)全校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硬件环境我校中小学计算机配备数量逐年增加,我校信息技术使用的硬件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变,为推进学科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从电脑的分布情况看,有近50%~80%集中在机房统一管理,各班级配备计算机多媒体,能发挥硬件的充分使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教育领域也逐渐开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科教学的创新和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便捷的教学工具和资源,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愈发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教师在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时可能会遇到技术操作不熟练、教学设计不合理等困难;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时也可能会面临信息过载、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等挑战。
如何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并应对相应的问题和挑战,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基于此背景,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分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总结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期为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
通过研究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分析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旨在推动教育领域的发展,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进步。
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教师们提供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研究还旨在为今后的教育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1.3 研究意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日益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对于教育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种整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工具和资源,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便捷高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方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方案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与更新,并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环境和空间。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即要求教师在各自的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创设自主求知、愉快学习的氛围,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已很难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抓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尽快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奠定基础。
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在“十五”期间已经开展了上级电教部门立项的“在小学数学概念意义以及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运用网络课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实验,并于2005年9月顺利通过了潍坊市电教馆专家组织的课题鉴定,获得研究成果二等奖。
学校现在拥有12口多媒体教室、两口微机教室,开通了校园网和因特网,已具有较好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设施条件和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决定在过去实验的信息技术与数学科教学整合的基础上,扩大到信息技术与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这一课题,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的新路子,尽快提高全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理论依据1、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合作中的首席。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尽力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培养时代要求的新世纪人才。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在承认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认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对意义的理解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即每个人都是在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可以说是解释现实。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精)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在信息技术高速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情景,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一种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与教是人类教育中的永恒现象。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主渠道。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最终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的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二、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的信息环境只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转变成学生的自身知识,在学生的学习建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这就强调以学习为中心,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进入情景,进行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对事物的性质三、本课题界定1、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手段。
具体说就是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学习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智能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方案(定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方案淳口镇中心校课题组执笔:高德苗罗长贵一、问题的提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并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现代课堂教学的设计及呈现形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对现代教育技术曾这样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十分迅猛,而这一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就中学学科教学而言,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优化学科课程中教与学过程(即探索如何为学科教学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探索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下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当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还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即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地、孤立地拼凑或叠加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
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观念告诫我们,我们的学科教学不应局限在课本上,也不应局限在课堂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讨论稿)一、课题的提出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来看。
人类社会迈进了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思维方式,并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随着知识总量不断扩大,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我们所处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的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原有的教学要素,同时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带来教育教学领域新的变化。
变化的根本就在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如何广泛、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全方位、多角度与学科教学整合,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有知识、有素养、有能力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从北京市的发展角度来看。
刚刚结束的“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2001年提出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目标。
五年来,在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基本建成由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
18个区县都建成区域网络中心,并实现了与市教育信息网骨干光纤的连通。
1823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18.9万台,全市配备多媒体12000套。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学习效果。
因此,制定一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1.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科知识水平;2.推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经验,促进教师信息化教育水平的提高;3.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与实践平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有力支持。
三、实施步骤:1.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1)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依据;(2)研究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和效果,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环节。
2.制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模式和方法:(1)选择适合的学科和年级,明确整合的目标和内容;(2)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结合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3)组织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活动,记录和分析实践过程和效果。
3.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水平:(1)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组织教师交流和分享经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推广;(3)搭建教师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和案例。
4.推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经验:(1)整理和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经验,形成研究文献和教育资源;(2)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教育展示活动,分享实践经验和教学成果;(3)开展合作研究项目,拓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领域。
五、评估与反馈:1.设立评估指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2.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了解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3.综合评估结果,对研究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
六、预期成果:1.一份完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实施方案,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2.一批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科水平;3.一批相关研究成果和教育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推广和应用;七、实施时间计划:1.第一年: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实践活动的初步尝试;2.第二年: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模式和方法,在更多学科和年级开展实践活动;3.第三年: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推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经验;4.第四年:总结研究成果,编写研究报告和教育资源,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教育展示活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南仓小学2008.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的论文集进行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
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例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
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
如何保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评价模型,已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发展,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质量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一:《现代教育手段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现代教育手段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一)研究背景:1.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教育,必须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构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
通过对学生施加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蕴涵的基本规律,真正从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实现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是一种教育功能目标上的重新定位,是方向性的系统而整体的变革。
其核心是从教学手段、资源、环境的变化开始,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引发的教学模式的革命。
2.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又一个崭新阶段。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加强现代教育手段教育,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
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预示着教育将迈上信息化之路。
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手段的发展,尤其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主要表现为:(1)现代教育手段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使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2)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发生变化;(4)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意识与能力逐步增强;由此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手段的发展促使了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变化,由此带来的是教学内容呈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因此,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优化改造,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新的教学模式的生长点。
(二)选题意义:本课题是针对当前不少学校(包括本校)中都存在着的对现代教育手段与课程融合的理解和操作的误区展开研究的。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课题研究报告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人类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宽带网络广泛进入家庭,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给人们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知识增长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新的形势下,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即教育应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满足人们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教育需要,才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育教学改革已不可避免地被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
与传统一元的唯我独尊的教育理念相反,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一种多元化的观念与方法。
具体体现为课程的多元化、师生角色的多元化、知识价值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其核心是抛弃封闭思维,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性思维,体现了对现实学校中的非个性化的批判,对个性的尊重。
教育历来被当作一种具有“确定性”的活动。
而网络提供的信息量大,变化极快,知识信息互相渗透整合,参与者形形色色,一切都在不确定中流动。
教育不再是一个复制社会秩序的手段,也不再是一个大规模社会工程的工具,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界限的模糊或消失,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整合。
网络多媒体教学为人们提供了共同分享教育的机会。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明确提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及任务,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会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从此,信息技术有了更快速的发展,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国内的一些重点学校都纷纷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网校和教育网站也纷纷开通,基于网络的教育被炒得沸沸扬扬。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冲击,学校教育应该怎么改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变革和优化和个学科教学,从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诸多的现实问题,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接轨的问题。
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研究
在教学中,某种方法或则模式的运用,最终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教学服务的实施者就是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提高教师科研研究能力的基础上,能更好的让教师看到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可以给他们的教学带来莫大好处的,让他们在教学中有目的的进行探索,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让他们能为科研型教育工作者,也必将使他们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更好的为自己喜爱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
课题名称学科教学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的界定、省内外研究状况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限3000字以内,可加页)
一、课题界定、研究述评、研究意义、价值。
(一)课题界定
信息技术及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及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创新价值、思路。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信息技术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等学科相整合的各学科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运用看起来很简单,只要把网络连接好,直接拿过来用就可以了,正是这种想法的存在,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效果打了折扣,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非常需要找出一种好的使用衔接方法,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所以我们将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中,通过不同学科特点,辅助这种信息技术,探索出一种教学模式或则教学方法,以使这种技术的运用发挥它的最大效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对于这一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本国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为此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2001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强劲动力。
在会上,侯靖方同志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
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创造性。
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是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宽,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也就是说,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
陈至立部长还指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应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课题方案城镇学校2013.8.26一、问题的提出(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将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1)对教学观念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使新的教育观在此冲击下应运而生。
它主要包括:(1)现代教学观; (2)现代师生观;(3)现代人才观;(4)学习时空观。
(2)对教学内容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的信息。
信息的来源不再只是教科书,大量的信息来源于计算机和网络,并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
这种现象迫使教学内容尽快更新,并将多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与改良。
(3)对教学环境的影响信息时代的教学要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创造最有利的信息获取”环境,使其变为帮助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的认知工具,幻灯、投影、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媒体的科学结合成为现代教学环境的强大技术支持。
(4)对教学方式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快更好地学习,已经具备了以往没有的条件,个性化的教育成为可能。
当因特网和虚拟现实进入课堂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彻底变革是必然的。
(5)对教育方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技术的处理对象扩大到了声音和图像,而这正是教育中大量使用的,特别是以形象传播知识的中、小学,在这方面受到的鼓舞尤为突出。
随着计算机网络向四面八方延伸,地域差别造成的障碍被突破,远程教育使教育平等的理想成为现实。
(二)我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及加强整合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我们就全校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作了专门调查:1•调查结果及分析(1)全校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硬件环境我校中小学计算机配备数量逐年增加,我校信息技术使用的硬件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变,为推进学科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从电脑的分布情况看,有近50%~80% 集中在机房统一管理,各班级配备计算机多媒体,能发挥硬件的充分使用。
二是部分学校计算机的配置已满足通用教学软件的使用。
三是数量分配已经基本满足老师们的需求。
(2)全校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情况100%的教师会基本的Win dows操作,能进行文字处理的占95% ,表明已具备制作电子教案和使用课件的能力,但是具有编辑、开发教学资源技能的教师比例还比较低,如会用PHOTOSHOP的仅占45%,会用FRONTPAGE的仅占15%,会上网查找所看教学资料的占95%,会收发E-mail 的仅占65%。
同时年轻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青年教师在操作系统、编程和网络技术方面占较大优势。
从整个教师群体来看,约有15%的教师不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仅有50%的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其中经常用的仅占50%左右。
老师每周使用信息技术的平均时间仅为75分钟/周。
从教学过程看,全校教师平均每人每周,仅有10分钟用于课堂演示,学生在除信息技术课外的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极少,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开展交互式学习的机会每学期仅占15%。
有15%的教师首选网上下载软件,有40%的老师首选自制课件,作为其使用的主要教学软件。
这说明教学软件不足或质量水平很难满足实际教学要求,成为制约整合”的瓶颈。
教师使用计算机的主要用途是课件制作和课堂演示,而利用网络开展交互式教学较少。
当前,各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大屏幕为主要形式,因而, 其强大的网络功能和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还远未开发。
从教学过程看,在形成概念和巩固知识阶段,使用信息技术较少。
(3)从信息技术应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情况来看,自主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在整个学科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这三类学习所占的比例较低,我校仅占25%左右。
(4)信息技术对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影响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师生互动式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表明了校园网络的利用率低下。
2.基本结论我校信息技术的硬件环境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这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也从中看到许多问题:1)调查中发现,计算机采用集中管理,学生上机很少,计算机在教学利用率较低。
2)调查中反映出软件总量不足,自制软件成本高、费时多、低水平重复,不能资源共享,而购买学习软件,往往不适用教学。
可供学生使用的软件更少。
3)调查中显示,信息系统的超文本特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阻碍了教学内容的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网络特征的低利用率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高级认知能力发展为标志的发现式学习。
4)部分教师观念陈旧,师资培训缺少从整合”角度出发,编写的教材缺少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一些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5)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推动,缺少评价管理的机制支撑。
(三)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只是一种学习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当前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情况1.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组从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培训、信息技术硬件、软件及评价五方面提出进一步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建议。
并在现存课程标准和教材情况下,制定有关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和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引入信息技术的有关课程目标,以及开发新的学科教材,教学内容引入信息技术的要求方面成果。
2.就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学习、利用网络布置作业、利用网络建立教师个人网页、教师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利用网络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校园网资源库建设和应用等方面。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这一课题既是热点又是难点。
许多课题组正在涉足在这一领域但并未进入实质性的研究。
不难看出,对于我们的研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二、课题界定及其创新性(一)课题界定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运用的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
2•学科:主要是指目前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所开设的课程。
3•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促使学习能力的提高。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堂教学主要指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特定环境下的各学科具体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根据学科教学规律,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促进教学内容及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进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与办学效益。
(二)课题特色及创新之处1•示范性:本课题涉及的内容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是推进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创新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渗透性: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教师和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粉笔、铅笔那样得心应手。
4•主体性:建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在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程的工具,而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中,通过信息技术掌握学科课程的内容,学科课程内容中又蕴涵信息技术,如数学课程包含对各种计算软件的运用,部分物理、化学实验通过自制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语文课程掌握各种文字处理软件等等。
使信息技术不再游离于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外,而是真正地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一)近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易受教育环境、教育手段、教育信息的刺激程度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走出传统的黑板+粉笔+教材”的传统模式,应该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拓展与优化教育环境,以此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
(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不断地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武装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以实现教育手段的最优化。
四、研究的政策依据(一)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现代化”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其主要要素有以下五个层面的内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教育主体行为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和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二)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准。
在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使教育科研网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
”(四)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丰富和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