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及其特征分析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对策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对策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对于如何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各地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资源配置差异不同地区的资源配置存在差异,包括土地、水资源、人力资源等。
一些东部和中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于发展农业现代化。
而一些西部地区则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等因素,导致资源配置不足。
二、技术水平差异农业现代化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商品质量。
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科研水平和技术积累不同,导致技术水平的差异化。
一些发达地区拥有优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和设备,能够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
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面临技术壁垒、人才短缺等问题。
三、市场需求差异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要有市场的支撑,市场需求的差异会影响不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些在城市周边的地区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农产品销售容易,能够更好地推进农业现代化。
而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无法有效销售,导致农业现代化发展受到阻碍。
四、政策支持差异政策支持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不同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同,会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一些政策扶持力度大的地区能够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现代化。
而一些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的地区则面临资金匮乏、政策不畅等问题。
五、发达地区的对策对于资源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可以通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来推动农业现代化。
同时可以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优秀的农业人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商品质量。
六、欠发达地区的对策对于资源短缺、技术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加强扶贫工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鼓励科技人才流动,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式来推动农业现代化。
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与特点
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与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乡村面临着日益加剧的问题,如农村人口流失、农业产业衰退等。
为了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然而,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情况也存在着差异与特点。
一、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东西差异和城乡差异。
东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农田面积有限,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
而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东部地区注重的是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而西部地区注重的则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二、自然资源的差异与特点中国的自然环境差异巨大,地域多样性使得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
北方地区的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充足的农田资源使得种植业发展旺盛;南方地区的农村经济则以果蔬产业为主,气候适宜,有利于果蔬的生长。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也存在差异,如北方地区重点发展粮食产业,南方地区则注重农产品加工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人口流动带来的挑战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在外打工,人口流动使得农村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田荒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引进外来务工人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
四、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东西差异和城乡差异。
东部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电力、水利设施齐全,农产品运输便捷;而西部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也存在差异,东部地区注重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西部地区则注重基础设施的初步建设。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不同地区,特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存在着显著差异。
通过对各个区域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讨论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文章内容和目的。
接下来,将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每一部分都包括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子节。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各地差异,并探讨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以期增进对这些差异形成原因的理解,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比较研究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揭示存在差异的背后原因,并为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这样做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中国农业持续增长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2. 东部农业现代化发展差异2.1 历史背景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东部地区被视为经济发达的区域,其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历史上起步较早。
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2 主要特点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首先,技术水平较高。
东部地区拥有先进的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人才储备。
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东部地区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较快。
由于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多样化,东部地区更容易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农民逐渐从传统粮食种植向果蔬、水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转变,并且发展了农业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特征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特征一、前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人口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各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些差异的特征进行探讨。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中国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影响。
南方地区雨水充沛,适合发展水稻、茶叶等农作物;北方地区则适合发展小麦、玉米等作物。
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也存在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渔业和旅游业;西部地区则富含矿产资源,适合发展采矿和特色农产品。
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差异,中国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历史的发展优势,城镇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发达。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的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业产业结构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多样化,农产品以高附加值、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为主。
而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多以粮食、畜牧业为主,发展相对单一。
五、农村人口与市场需求农村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多且结构年轻化,市场需求旺盛,农村综合经济发展较快。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农村人口减少,市场需求相对较弱,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六、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部地区由于科技水平较高,推广应用了一系列农业科技成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显著提升。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科技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也相对较低。
七、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分析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进行分析。
一、地区发展水平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江流域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长江流域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水平也较为贫困。
二、农村产业结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的农村产业多样化,农民从事的产业包括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多种形式,而贫困地区的农村产业较为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达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包括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都较高,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交通和生产条件较为欠缺。
四、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差异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发达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技术水平较为先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贫困地区的农民教育水平较低,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五、农产品市场开发差异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较为活跃,农产品销售渠道多样,价格稳定,而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较为落后,销售渠道有限,价格波动较大。
六、政策支持力度差异政府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存在差异,发达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相对较大,包括财政支持、产业扶持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而贫困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七、农村金融服务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较为完善,包括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而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为欠缺,金融服务机构建设不健全,导致农民融资难度较大。
解析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特点
解析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特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特点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产业布局等多个方面,详细解析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差异与特点。
一、地理环境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稻作、蔬菜、水果等农业;而西部地区地势高原,气候寒冷,适宜发展牧业和高原特色农产品;北方地区气温较低,适宜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地农业的特色和发展方向不同。
二、资源条件差异资源条件的差异是农业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受益于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因此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相对较多;而西部地区地势高原,土地资源有限,适宜发展畜牧业等;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稻作等农业。
资源条件的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心和特色不同。
三、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往往更加现代化、规模化,农业科技水平高、农民收入相对较高;而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还以传统农业为主,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各地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路径也不同。
四、城乡差异城乡差异是我国农业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方面。
城市农业以特色农业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为目标;而农村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产品供给以粮食为主。
城乡差异也影响到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供给结构的不同,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农业发展差异。
五、产业布局差异各地区由于资源优势和经济条件等原因,农业产业布局也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以大规模农业企业为主导;中部地区盛产油料和经济作物,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形式;西部地区以畜牧业和农副产品为主,以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组织为主体。
农业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农业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一、概述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土壤条件、气候特点、水资源、农业技术、市场需求等角度分析农业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二、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业产业的基础,不同地区的土壤差异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产品的产量。
河南省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粘重,适宜种植水稻和小麦等作物。
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果和蔬菜。
云南省的红壤高原区土壤疏松,适宜种植茶叶和咖啡等作物。
因此,土壤差异是导致农业产业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气候特点气候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可种植的作物种类和生产周期。
东北地区寒冷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耐寒作物。
福建省气候湿润,适宜种植水稻和亚热带水果。
新疆地区干旱缺水,适宜种植棉花和油菜。
因此,气候差异也是导致农业产业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水资源水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决定了农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长江流域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水产养殖和稻田种植。
黄河流域地区水资源匮乏,适宜发展旱作农业。
西南地区多山多水,适宜发展茶叶种植和水果种植。
因此,水资源的差异也是导致农业产业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农业技术农业技术对于推动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差异导致了农业产业发展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技术先进,农作物品种丰富,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普遍应用。
西部地区农业技术相对滞后,农作物种植方式传统。
因此,农业技术的差异也是导致农业产业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农产品销售的基础,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差异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和销售情况。
发达地区、一二线城市对于高品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大。
落后地区、三四线城市对于廉价农产品的需求量大。
因此,市场需求的差异也是导致农业产业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
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三农经济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经济的总称,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然而,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对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一、农业生产方面据统计,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粮食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自然条件、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质量好,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农技水平高。
而中西部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土地质量差,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农技水平低。
为了解决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差异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措施。
比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等。
二、农产品质量方面农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生产者的收入和消费者的健康,但是我国三农经济发展中,东部地区的农产品质量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农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
这是由于东部地区农业科技水平高,农产品质量管理规范,而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弱。
为了改变这种差异,应加强中西部地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水平,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民的农产品质量意识。
三、农村产业结构方面农村产业结构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
东部地区农村产业多元化程度高,产业链延伸完整,利润空间大;中西部地区农村产业单一,产业链短,利润空间小。
为改变这种状况,中西部地区可以引进东部地区成功的产业发展经验,鼓励农民发展农业旅游、特色农业等新型产业,构建多元化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不同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
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针对此现象展开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程度。
在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较高;而在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较低。
二、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东部地区有利于政策的倾斜,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政策支持力度较弱,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三、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直接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东部地区资源丰富,技术条件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天然优势;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匮乏,技术条件较差,农业现代化面临更大的挑战。
四、市场需求差异市场需求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东部地区市场需求旺盛,农产品销路广阔,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市场相对狭窄,农业现代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保障。
东部地区交通发达,农产品流通便捷;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差,农产品流通不畅,直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六、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撑。
东部地区高校众多,农业人才较为集中;而中西部地区农业人才较为匮乏,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七、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技术创新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科研力量薄弱,技术创新滞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八、生产方式现代化程度不同地区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程度也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改革较早,现代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滞后,现代化程度较低。
九、农业产业链条完整程度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环节的现代化,更是整个产业链条的现代化。
东部地区农业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发展全面;而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链条断裂,面临产业升级难题。
农业规划的区域差异特点分析
农业规划的区域差异特点分析农业规划是指根据特定区域的农业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农业发展方针和政策,并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布局和组织,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同地区的农业规划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存在着显著差异,如土地质量、气候条件、水资源、气候特点等均会对农业规划产生较大影响。
例如,北方地区多寒冷干旱气候,适宜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发展水稻、茶叶等经济作物。
基于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农业规划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作物种植结构,以最大程度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和潜力。
二、基础设施的差异性农业规划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存在着显著差异,如交通设施、灌溉设施、农田水利等方面。
例如,沿海地区便于海产品运输和出口,应重点规划渔业产业发展;内陆山区交通困难,应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装备的引进等。
因此,在农业规划中,需要根据基础设施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农业劳动力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也呈现出差异性,这直接影响农业规划的效果和实施。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乡人口流动,一些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业劳动力的短缺。
而另一些地区则存在较多的农业劳动力,需要通过农业发展来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在农业规划中,需要根据劳动力资源的差异性,发挥不同地区的劳动力优势,提出相应的培训政策和就业创业措施,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
四、市场需求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也存在差异性,这直接影响农业规划的重点和方向。
例如,一些地区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和高品质农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和健康食品的需求;而另一些地区则以粮食作物为主,需求更多注重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
农业市场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原因分析
农业市场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原因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市场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然而,中国农业市场的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种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
在进行原因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市场发展现状。
一、农业市场发展现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市场的发展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策措施密切相关。
目前,中国农业市场的发展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农业市场相对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
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面积相对较小,但通过科技创新、高效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手段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
东部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较高,农业市场更加多元化,农产品种类和质量要求更加多样化。
2.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农业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薄弱。
由于自然条件和环境限制,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大,但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也较低。
在农业市场方面,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主要以传统农产品为主,市场需求比较单一。
3.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农业市场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
农业生产面积适中,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
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优势,中部地区的农产品运输成本较低,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产品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农业市场差异的原因分析1. 自然条件差异:中国的自然条件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如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
这些因素对农田可利用面积和农作物种植种类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水平和市场需求。
2.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吸引了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农业市场的发展滞后。
3. 政策措施差异: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政策措施存在差异,这也是造成农业市场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中地理】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高中地理】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在我国领土上,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
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
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
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
区是以放牧为主。
在东部和西部,它可以分为北部和南部。
在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部地区已经形成
了一套以旱地为基本耕地形式的旱地农业生产体系。
它是中国各种干粮作物的主产区。
秦
淮以南地区形成了一套以水田为基本耕地形式的水田农业生产体系。
它是水稻和各种亚热
带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
实际上,严格来说,西部也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祁连山
以北的甘心地区是一个广阔的干旱气候区,农业完全依赖灌溉,沙漠和山地放牧业发达。
祁连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畜牧业、农作物和树木以高山地区为特点。
地区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
耕地类型旱田水田
熟制(一年几熟)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1.东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
⑴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
①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
②林业集中分布于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③东部沿海地区是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⑵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2. 南北方以800毫米年降水量线或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均以种植业为主。
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主要是旱地,灌溉多采用水浇形式。
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
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⑵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水田,广泛种植水稻。
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
大部分地区一年两熟至三熟。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与对策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与对策一、引言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区域差异的现状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农民收入高,农产品质量优良;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和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农民收入低,农产品质量不高。
三、农业基础的差异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由农业基础的差异所导致。
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较好,土地资源相对充裕,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和偏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气候条件恶劣,土地资源匮乏,农业发展受限。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还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密切相关。
东部地区农业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产品种类多样,农业产值占据经济总量的比重较高;而西部地区和偏远地区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产品种类单一,农业产值占据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
五、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还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密切相关。
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信、电力等设施发达,能够有效支撑经济发展;而西部地区和偏远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通信和电力供应不稳定,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六、教育与人才的差异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还与教育和人才的差异密切相关。
东部地区教育资源丰富,高等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相对集中,人才流动性较高;而西部地区和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高等教育水平较低,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七、财政支持的差异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还与财政支持的差异密切相关。
东部地区财政支持力度大,投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多,与国家和地方财政有较好的配套政策;而西部地区和偏远地区财政支持力度较弱,缺乏有效的经济扶持政策。
八、促进农村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针对以上区域差异的原因,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策略: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竞争力;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交通、通信和电力等基础设施;4. 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人才培养;5. 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
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及其特征分析
分值 位次
0. 49 7 - 0. 04 15 - 0. 09 17 - 0. 14 19 - 0. 21 21 - 0. 37 24 - 0. 44 25 - 0. 48 26 - 0. 57 27 - 0. 60 28 - 0. 76 30 - 1. 02 31
图 2 反映了东中西部经济指标均值的变化趋势 , 从图中可以看出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乡镇企业产 值的变化最大 ,其中 ,东部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部 地区的 2. 7 倍 ,但几乎是西部地区的 6 倍 ;人均乡镇企 业产值则是中部地区的 2. 8 倍 , 是西部地区的 5. 15
·99 ·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年 第 6 期
格下降的形势下 ,农业产值势必受到影响 。因此 ,可以 说 ,到目前为止 ,乡镇企业产值差异是区域农业差异较 大的根本原因 。另外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劳动 生产率 、大专人数占劳动力的百分率等绝对差异较大 也充分说明 ,东部地区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善 、经济 基础良好 、劳动力文化素质较高等 ,使得劳动生产的效 率较高 。中西部地区则由于经济基础和生活环境 、资 金 、劳动力素质等相对较差 ,而导致劳动生产率极低 。
图 2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 (2000 年)
表 1 中西部各省区 2000 年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分及排序
东部地区
中 部
西 部
省区
上海 北京 江苏 天津 浙江 山东 广东 辽宁 河北 福建 海南
分值 位次 省区 分值 位次 省区
1. 31 1. 19 0. 75 0. 74 0. 57 0. 5 0. 45 0. 34 0. 14 - 0. 14 - 0. 67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差异:东部地区相对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市
场需求旺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农业综合竞争力较高;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需求不够旺盛。
2.农业资源差异:东部地区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农
业发展趋于精细化、高效化;中部地区农田面积较大,农业资源相对丰富;西部地区土地辽阔,但水资源匮乏,地理环境复杂,农业资源利用存在一定困难。
3.农业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复杂,以高
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为主,技术含量高;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为主;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以农牧业为主,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4.技术水平差异:东部地区技术水平较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
化程度较高;中部地区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西部地区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传统。
5.政策支持差异: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各地区在政策、资
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一样。
东部地区政策支持较为完善,有较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中部地区也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而西部地区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弱。
总体来说,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资源、农业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
随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整体改善和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的落实,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将逐渐趋于均衡。
中国主要农业区域及其特点
中国主要农业区域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的农业产业在各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国主要的农业区域及其特点。
一、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煤炭基地,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之一。
该地区的农业特点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尤以小麦和玉米的种植为主导。
由于寒冷的气候和肥沃的黑土地,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此外,该地区也适宜畜牧业发展。
东北地区的农产品主要供应中国北方市场,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二、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产区之一,也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的农业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导,其中以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主要作物。
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和气候条件的不稳定性,华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然而,该地区以其丰富的劳动力和技术支持,依然能够稳定地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和油料生产区之一。
该地区以水稻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导。
由于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适宜于水稻的种植。
同时,该地区还以养殖业为主导,尤以猪肉和禽类的养殖为主。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产品以其丰富的产量和高质量而闻名,对中国的粮食和肉类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四、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是中国的热带农业区,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蔬菜和水果产区之一。
该地区的农业特点是气候适宜、雨水充足,适合种植各种热带和亚热带作物。
华南地区以果蔬种植业为主导,尤以柑橘、荔枝、芒果等水果和蔬菜的种植为主要产业。
华南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全国各地,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出口地区之一。
五、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茶叶和烟草产区,也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该地区的农业特点是地形复杂,山地较多,因此主要农作物种植有限。
然而,西南地区适宜于茶叶的种植与养殖业的发展。
西南地区的农产品以茶叶、烟草和畜禽肉类为主要特色,这些产品在中国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分析一、引言农村经济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关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在不同地区之间,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区域差异分析。
二、中东部地区中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一方面,这一地区的农田面积相对较小,土地利用率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生产效率较高。
另一方面,中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农民有较多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较好。
因此,中东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
这主要与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有关。
一方面,西部地区地势复杂,农田面积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西部地区的交通、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受限。
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大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这主要与东北地区的农业发达和工业基础雄厚有关。
一方面,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和优质的黑土地,农业产出较高。
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农民有较多的工业就业机会,通过农业工业一体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五、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是中国最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一方面,华南地区气候湿润,适宜农业生产,农田利用率高,农业产出稳定。
另一方面,华南地区的市场需求大,消费能力较强,农产品销售较为畅通,农村经济发展受益于城市发展。
六、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一方面,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农田面积有限,农业生产较为困难。
另一方面,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与特点
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与特点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不仅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活,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农业发展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本文旨在就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与特点进行探讨,以加深对我国农业的了解。
首先,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分布上。
我国土地资源相对稀缺,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
这些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适宜农业发展。
而西北地区、高寒地区和山地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土地质量也相对较差,农业发展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因此,东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的农业发展更加繁荣,而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较为困难。
其次,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还表现在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差异上。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的差异,对不同农作物的适应程度也不同。
例如,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水稻、茶叶和甘蔗等作物的种植。
而北方地区由于寒冷气候,适宜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的种植。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由于特殊的宗教和饮食文化,对某些特定农作物的需求量较大,如新疆地区的小麦和玉米。
另外,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还体现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方面。
由于交通设施和市场网络的不完善,一些偏远地区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面临一定的困难。
与此同时,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和销售渠道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具备较为先进的加工技术和健全的销售网络,能够将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品和品牌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
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面临加工技术落后和销售渠道狭窄的问题,导致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最后,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还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上。
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限制,农业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主要从事粮食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
这些地区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相对弱势,也面临着农业发展的困境。
农业规划的区域差异与特点
农业规划的区域差异与特点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农业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区域差异与特点在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中起着决策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业规划的区域差异与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地理因素导致的区域差异地理因素是农业规划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各异,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南方地区气温较高,降水充足,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而北方地区气温较低,降水相对不足,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这种地理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农产品种植结构和产量的差异,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进行相应的农业规划。
二、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的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是农业规划区域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农业仍然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这些地区的农业规划更加注重农民的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农业已经转型为农业产业化,农业规划更加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种植结构和提高综合效益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农业规划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以及对农业发展不平衡的解决方案的差异。
三、气候变化对农业规划的影响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对农业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加剧,降雨、温度和气候极端事件等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高温、干旱等恶劣气候条件下,农业规划需要采取适应性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抗旱、耐热的新品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
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农业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四、农业规划的特点农业规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农业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过程,涉及到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多个方面。
要制定综合性的农业规划,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农产品需求、市场供求等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
结果见表 1 。从省区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来看 ,居全国 前 10 位的省区东部地区占 8 个 ,而后 10 位的省区西 部地区占 8 个 。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 ,东中西部区域 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确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且东 中西部农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自然地理地貌的阶梯式 分布是一致的 ,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综合水平最高 ,西 部农业发展的综合水平最低 。
·98 ·
图 3 东中西部地区社会指标的变化趋势 (2000 年)
对社会指标的分析表明 (图 3) ,东部人均机械总 动力是西部的 2. 7 倍 ,人均纯收入是西部农民的 2. 1 倍 。大专人数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东中西部分别为 10 ‰、3. 8 ‰、1. 8 ‰,显然农业劳动力人员素质差异也 很大 。恩格尔系数是逆指标 ,数值愈小表明生活水平 愈高 ,图 3 中恩格尔系数从东部向西部呈现逐渐增大 的趋势表明 ,三大区域之间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经济发 展的状况是一致的 ,即从东向西生活水平逐渐降低 。
·99 ·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年 第 6 期
格下降的形势下 ,农业产值势必受到影响 。因此 ,可以 说 ,到目前为止 ,乡镇企业产值差异是区域农业差异较 大的根本原因 。另外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劳动 生产率 、大专人数占劳动力的百分率等绝对差异较大 也充分说明 ,东部地区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善 、经济 基础良好 、劳动力文化素质较高等 ,使得劳动生产的效 率较高 。中西部地区则由于经济基础和生活环境 、资 金 、劳动力素质等相对较差 ,而导致劳动生产率极低 。
负增长 。我国农业问题又再度突出 。深刻认识我国东 中西部地区区域农业差异特征 ,将为缩小区域农业发 展的差异 、实施协调发展的战略奠定基础 。因此 ,本文 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及其成因进 行分析 ,以便为区域农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1 区域农业差异的综合评价
1. 1 区域农业发展差异的评价指标 区域农业发展是与区域内社会 、经济 、资源环境等 各子系统密切联系的 ,各子系统的状态水平及发展趋 势决定和影响着区域农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目前已有 的针对农业的各种评价指标 ,本文选出 17 个指标进行 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状况评价与差异分析 (图 1) 。评 价指标的选择主要以具有代表性和可获取性为原则 。 1. 2 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现状综合评价 为了分析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首 先以省区为评价单位 ,根据 2000 年的上述指标 ,应用 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 17 个指标 进行因子分析 ,并计算每个省区的综合得分数 。评价
从经济 、社会和资源与环境三个层面选择能够反 映区域农业不同侧面的指标进行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 综合评价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 PCA) ,对 2000 年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 17 项指标进行主因子分析 ,并计算 每个省区的综合分值 ,然后根据分值大小对各省区农 业发展水平排序 。排序的结果表明 ,东部各省区农业 综合发展水平普遍较高 ,在前 10 位中东部省区占 8 位 。与此相反 ,在后 10 位中 ,西部省区占 8 位 。因此 , 东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差异仍然较大 。
通过对东中西部农业经济 、社会以及资源与环境 指标进行绝对差异的比较可以看出 ,人均乡镇企业产 值和人均农业产值的差异相当大 。说明乡镇企业产值 和农业产值的差异是区域农业发展差异的根本因素 。 魏后凯等人[6]的研究也表明 ,我国东中西部之间乡镇 企业发展差异是导致 1978 年以来三大区域农民收入 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近几年农产品出现过剩 ,价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东 、中 、西部三大地 带的自然环境 、农业资源禀赋 、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农 业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东中西部农业发展的 差异 。而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失衡的重要 原因之一 。90 年代以后呈现的区域差异扩大趋势已 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所 以“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 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 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则是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有 力举措 。因此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农业的协调发展将 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 ,达到区域农业 资源优势互补 ,增强我国农业的整体实力 ,以应对加入 WTO 后的种种挑战 。
图 2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 (2000 年)
表 1 中西部各省区 2000 年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分及排序
东部地区
中 部
西 部
省区
上海 北京 江苏 天津 浙江 山东 广东 辽宁 河北 福建 海南
分值 位次 省区 分值 位次 省区
1. 31 1. 19 0. 75 0. 74 0. 57 0. 5 0. 45 0. 34 0. 14 - 0. 14 - 0. 67
收稿日期 :2002206207 作者简介 :鲁春霞 ,副研究员 ,生态学博士 ,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等领域的研究 ,发表论文 20 余篇 。
·97 ·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表 2 不同指标的吉尼系数
年代
人均生活 消费支出
年代 农业总产值 年代
机械动力
1957
0. 13
1952
0. 37
1978
0. 314
1978
0. 17
1978
0. 39
1985
0. 306
1990
0. 18
1990
0. 41
1990
0. 297
1998
0. 21
1998
0. 43
1995
0. 302
人均占有的有效灌溉面积
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
资源与环境指标 每公顷农田的施肥量
每公顷农田的农药施用量
成灾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 %
倍 。东部和中部的粮食单产水平比较接近 ,东部粮食 单产是西部地区的 4. 3 倍 ,人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 西部的 3. 8 倍 ,人均农业产值是西部的 2. 5 倍 。上述 数据说明 ,粮食产量的差异 、乡镇企业产值的差异是造 成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由此导致劳动 生产率和人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大差异 。
均收入的差异呈扩大态势 ,到 1995 年以后吉尼系数仍 然在 0. 21 和 0. 24 之间波动 。吉尼系数大于 0. 2 ,说明 农民收入的区域差异仍然偏大 。从 1990 年以来 ,乡镇 企业的 产 值 在 1995 年 时 , 东 西 部 差 距 最 大 , 但 是 到 2000 年时 ,差距已经大大缩小 (图 6) 。
1 吉林 0. 15 10 2 黑龙江 0. 13 12 3 湖北 - 0. 024 13 4 湖南 - 0. 03 14 5 河南 - 0. 09 16 6 江西 - 0. 19 20 8 安徽 - 0. 31 22 9 山西 - 0. 36 23
11
18
29
广西 四川 新疆 内蒙 重庆 宁夏 陕西 青海 甘肃 云南 西藏 贵州
图 4 东中西部地区环境指标的变化 (2000 年)
图 6 东中西部人均乡镇企业产值的变化趋势
3 结论与讨论
图 5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吉尼系数变化
2 区域农业发展的动态差异分析
吉尼系数是衡量区域间差异的一个常用指标 ,吉 尼系数愈大 ,表明区域之间的差异愈大 。这里以省区 为基本单元 ,计算了我国不同指标吉尼系数的动态变 化 ,如表 2 所示 ,我国农业产值的吉尼系数一直呈现增 大趋势 ,说明我国区域农业之间的差异在拉大 ,到 1998 年时 ,吉尼系数高达 0. 43 ,已经高于国际警戒水平 。人 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吉尼系数同样呈上升趋势 ,农村机 械总动力的吉尼系数尽管呈波动变化 ,但总体较高 ,这 三个指标的吉尼系数变化趋势表明我国区域农业发展 的总体水平差异很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吉尼系 数 (图 5) 变化同样可以反映出从 1980~1995 年农民人
耕地尤其是灌溉耕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 ,这 里选取人均拥有的灌溉面积作为衡量人均拥有的农业 资源量 ,从图 4 可以看出 ,从东部向西部人均拥有的灌 溉耕地面积逐渐增多 ,这与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格局 是一致的 。本研究选择单位面积的施肥量和农药施用 量作为逆指标 ,主要是考虑施肥量和施药量愈大 ,对环
摘 要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 ,认识这种差异的特征对于制定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战略决 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择有关区域经济 、社会 、资源与环境方面的 17 项指标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对我国区域 农业发展差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目前 ,东中西部农业发展的整体差异仍然很大 ,主要表现为人均农业 产值和人均乡镇企业产值差异较大 。而且 ,从 1980~199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吉尼系数一直呈现增大趋势 ,说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年 第 13 卷 第 6 期 CHINA POPULATION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 13 No. 6 2003
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及其特征分析
鲁春霞 谢高地 成升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区域差异呈持续扩大的态势 。到 1998 年人均农业产值的吉尼系数高达 0. 43 ,已经高于国际警戒水平 。对近 10 年
东中西部乡镇企业产值变化的分析说明 ,自从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以来 ,东中西部乡镇企业产值的比值已经由 16∶5. 6∶1. 0 变为 4. 5∶2. 1∶1. 0 ,显然西部开发促进了西部农业经济的发展 ,缩小了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 关键词 区域农业 ;发展差异 ;特征分析 ;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2104 (2003) 062009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