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
高中语文讲课步骤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讲课步骤教案设计
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应该涵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师需要精选适合学生水平和教学目标的文本,并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教学顺序,确保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第三步,教学方法的运用。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合作、探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步,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
通过提问、引导、点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文本结构,探讨文本主题。
第五步,作业与评价的设计。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合理的作业任务,既能够巩固课堂所学,又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是课后反思与总结。
每堂课结束后,教师都应该进行课后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整理]如何上好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
如何上好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然而,如果放任学生自由朗读,往往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此时,作为我们老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开展同一本书朗读,则效果会尤为突出。
那么如何进行整本书的课外阅读?整本书的阅读在于一个整体,不同于一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阅读了一本书,留下些什么印象,感受到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事先推荐书目,利用阅读课,进行读书交流。
交流时,教师把握的是一个整体,不必关注每一个细节,强调整体的感知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精彩的内容逐步深入的再阅读。
整本书的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的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帮助学生走进阅读,体会字词的精妙之处。
(一)低年级的阅读指导。
(略)(二)中高年级的阅读指导课。
中高年级之后,书的篇幅长了,一节课的时间不够了,甚至一天、一周都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推荐了一本书后,学生往往一开始兴趣很浓,但因为这个过程比较长,有些学生可能会逐渐失去新鲜感,逐渐倦态。
也有的学生会因为理解能力有限,看不懂或理解不深入,导致看书的质量不高,这时,就更需要老师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活动,上好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读好。
阅读指导课,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种课型。
即学生阅读前的“导读课”,阅读中期的“推进课”,读完书后的“主题读书课”或称为“讨论交流课”。
第一阶段:“导读课”开展班级共读的第一步是使孩子们对即将开始的阅读旅程充满期待,兴趣高涨,在这个环节,什么样的方法最容易引起孩子对书的浓厚兴趣,那它就是最好的导读,书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对孩子很有吸引力,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开始阅读,那么好了,你的导读课完全可以不要,就是说,三分钟可以就不用五分钟,一分钟可以,就不用三分钟。
你如果只用三分钟的时间就能让孩子立刻投入阅读,那就只用三分钟,如果三分钟都不需要,那就干脆不用好了,二话不说,开始读吧,那当然是一种最理想的开始。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怎样上好初中语文课?我想这是作为一名有志于教育事业的语文教师的终身追求。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篇1一、教师良好的素质修养是前提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
这“一桶水”既包括了教师渊博的学识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还包括了他们高尚的道德和艺术修养。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职责和身份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简单知识传授者,成为给学生指点迷津的引路人。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感染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他们的语文课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的教学效率。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七尺的讲台也不是说站就能站上去,也不是说站就能站好的。
二、课堂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关键民主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得他们在愉悦和满足的同时接受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性情。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教授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就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能够更直观的感受、了解和把握所扮演角色人物的性格特点。
与此同时再追加几个小问题:“你现在作为课文的主人公,怎么理解爸爸妈妈的行为态度呢?”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还发挥了主导作用,重点突出。
三、教学巧妙的应用艺术是手段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而是需要教师在课下对于教学资源的挖掘和积累,对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和组织,在课上对教学情况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对教学时机的准确把握和巧妙引导,只有这样,教学才会像是吸铁石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引向教学深处,激起思维的层层涟漪,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学生的兴趣。
四、活动课的丰富开展是根本“生活即教育”,丰富的课外活动课是学生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最佳机会。
生活是语文的不竭动力,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只有将语文和生活融合,才能让语文焕发生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教学设计及反思
【导语】《丁⾹结》是⼀篇散⽂,作者⽤清新淡雅的语⾔描写了不同地⽅的丁⾹,从⾊彩、形貌、⽓味、姿态多个⽅⾯细致地刻画了丁⾹娇俏灵动、可爱芬芳、鲜润妩媚的形象,并由古⼈有关丁⾹结的诗句联想到了丁⾹结的来历,感悟到⼈⽣中的愁怨和不顺⼼的事就是“结”,得到了⽣命需要“结”的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的洒脱。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六年级上册语⽂第2课《丁⾹结》教学设计 教学⽬标 1.⾃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8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品读优美句⼦,理解丁⾹结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多⾓度描写景物⽅法,仿写作⽂。
4.⽐较古⼈寄寓在丁⾹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学会多⾓度描写景物的⽅法。
2.理解丁⾹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的独特感悟,培养⾃⼰以豁达胸怀对待⼈⽣中的“结”的能⼒。
第⼀课时 教学⽬标 1.⾃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8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理清⽂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图⽚梅花、菊花、牡丹等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情导⼊ 1.(出⽰图⽚梅花、菊花、牡丹等图⽚)⽂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丁⾹结》,作者⼜赋予丁⾹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丁⾹结) 3.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原名冯钟璞,哲学家冯友兰之⼥。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学研究所。
当代作家,从事⼩说与散⽂创作。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说《红⾖》《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紫藤萝瀑布》等,中篇⼩说《三⽣⽯》。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教案设计五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教案设计五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萝、卜、愁、沾、晾”五个生字,正确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
3.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4.尝试续编故事。
重点难点一边读一边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
尝试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质疑问难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
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教师梳理问题)2.教师谈话:这些问题老师也想知道,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今天的童话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句子读通顺。
标出课文自然段。
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胡萝卜、发愁、沾到、晾尿布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故事?4.接下来的故事会和什么关于?三.自主阅读,进行猜想。
1.通过初读,我们知道了胡萝卜先生每天为刮胡子而发愁。
你能说说“发愁”是什么意思吗?借机理解“发愁”。
2.有一天,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得刮胡子,结果漏掉了一根胡子。
结果这根胡子变得怎样了?读2—4自然段,和同桌说一说。
3.默读5—8自然段,想一想,小男孩用这根长胡子做什么?想象一下小男孩的心情。
4.当胡萝卜先生路过鸟太太的家时,会发生什么事?请大胆的猜想,全班交流。
5.故事还没有结束。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后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为什么这样想?先自身想,然后小组同学说一说。
6.全班交流。
说说:你在什么地方做了预测?你为什么这样想?7.听老师续讲故事,看看自身的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当鸟太太看见胡萝卜先生风里飘动的长胡子,高兴地说:“可以用它来晾宝宝的尿布呀。
”鸟太太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系在两根树枝的中间,晾起了一长串鸟宝宝的尿布。
你瞧,鸟太太和鸟宝宝笑得多开心啊,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干净舒适的尿布了。
浅议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
浅议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语文课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好的语文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语文基础,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无穷。
那么,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浅议一下。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上好小学语文课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内容广泛,包括诗词、文言文、现代文学等等,而学生的兴趣往往是各种学科学习的动力所在。
老师在上课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多接触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可以通过朗读、背诵、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阅读。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要上好小学语文课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情节、人物性格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诵读、朗诵和讲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在上好小学语文课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通过课堂作文、写作训练营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上好小学语文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规范和修辞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有所收获,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各位老师都能够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语文学科中茁壮成长!。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5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5篇]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
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
这异于“坐井观天”啊。
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设计理念: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
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4.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重点难点: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
教学流程及意图: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学们说好吗?在黑板上贴青蛙与鸟的图片。
(以画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小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谁也不让谁,咱们来看看是为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帮着解决一下好吗?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桌或老师;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2022年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教案5篇
2022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教案5篇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汉语典范性的文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
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笔者收集整理了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在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写结合有机交融,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李丹为什么没有去看马戏而是去了敬老院。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能失信于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课件、李丹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必须去》这篇课文。
上课之前,我想考考大家,这些字宝宝、词语宝宝你们还认识吗? 学生以开火车形式读。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去看马戏表演和去敬老院表演节目两件事情之间的选择,最终她选择了必须去敬老院表演节目这一件事。
)3.说到看马戏啊,我想问问同学们。
A.你们喜欢看马戏吗? (喜欢)B.谁来说说看,你看过哪些马戏 ?(学生说)C.我的眼前涌现出了许多精彩的马戏!D.课件播放马戏表演图片。
4.刚才同学们观看了精彩的马戏表演图片。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2自然段1.过渡:之前我们已经对课文有所了解,李丹犹豫了,是因为她正准备去敬老院,你从哪一个自然段知道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段,边读边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李丹穿上了漂亮的花裙子,小辫子上扎起了蝴蝶结,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李丹对去敬老院表演很重视。
)2.指导读。
她做这些准备工作时,心情如何 ?请你把这种好心情读出来。
(边读边做动作)学生自由朗读。
找个别学生来朗读。
(二)学习第3—9自然段1.李丹准备完毕,刚要出家门,爸爸打来了电话。
那么,爸爸和李丹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3—9自然段,思考:你从爸爸与李丹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爸爸买到了马戏表演的门票)自读爸爸与李丹的对话。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聆听四季雨声感悟生命真谛——《雨的四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2.根据情感需要,用指定符号在文中标画出重音与停连,设计朗读脚本。
3.依据脚本朗读,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4.品味比喻句、拟人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
【重点难点】1.感知各种“雨”的形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品味比喻句、拟人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
【任务群】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任务二:赏雨·设计性情标签任务三:听雨·朗诵特色金句任务四:品雨·发现修辞奥秘任务五:悟雨·品读作者情思【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校读书协会计划举办“四时美景”好文推荐活动,刘湛秋《雨的四季》一文以高票入选。
请你以会员的身份参加此次活动,并积极完成相应的任务。
二、教学新课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为由于名额有限,本次活动采取“字词常识积累”闯关的形式领取门票,闯关成功的同学才能获得入场券。
请同学们闯关。
第一关: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蝉.(chán)花苞.(bāo)娇媚.(mèi)棱.镜(léng)粗犷.(ɡuǎnɡ)睫.毛(jié)衣裳.(shang)铃铛.(dānɡ)端.庄(duān)静谧.(mì)屋檐.(yán)凄.冷(qī)化妆.(zhuānɡ)莅.临(lì)造.访(zào)吝啬..(lìn sè)干涩.(sè)草垛.(duò)绿茵.茵(yīn)咄.咄逼人(duō)池畦.(qí)高邈.(mǎo)冷冽.(liè)淅.淅沥.沥(xī lì)第二关: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文中指没开放的花骨朵儿。
()(2)种子或孢子发芽。
小学一年级语文zcs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zcs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小学一年级语文zcs公开课教案1一、教学要求1、学会z、c、s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z、c、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3、学会zi、ci、si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二、教材说明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z、c、s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
第一幅图是一个小女孩在黑板上写字,写的是字母z,“字”提示z、zi的音,小女孩写的字母“z”提示z的形。
第二幅图用小刺猬的“刺”提示c、ci的音,小刺猬的形状提示c的形。
第三幅图是一条正在吐丝的蚕,吐丝的“丝”提示s、si的音,蚕的形状和蚕吐出的丝的形状提示s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z、c、s和单韵母a、e、u的拼音练习以及三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z、c、s的书写格式。
第四部分是认读字词,配有一首儿歌和背景图,四道算式正等着小学生“过桥”。
z、c、s的发音及zi、ci、si的整体认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配合学习z、c、s和zi、ci、si发音的录音带;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生字卡片。
(二)字母教学学生发z、c、s的音有一定困难,可以利用图,借“字、刺、丝”来读准音。
教师要讲清发音部位,强调舌尖一定要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咬着舌尖发音。
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发音要领。
教学字母的形,要充分利用图,还可以用口诀记忆:“小2z,半圆c,半个8字就是s。
”(三)整体认读音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前面已出现过。
教学zi、ci、si的读音时,只需告诉学生,把字母z、c、s的音读长些、响亮些就是zi、ci、si的音。
可以对比着发音:z—zi,c—ci,s—si,体会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发音的相同和不同处。
还要让学生知道,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以直接用来给汉字注音,不能拼读,要整体认记。
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怎么说课?【附说课稿】
【导语】什么是说课内容?说课内容是指说什么的问题,它是说课活动的核⼼。
内容的完整与内容的处理,显⽰着说课者的说课技能、知识⽔平和学科教学的专业素质,⾃然也直接关系到说课的质量。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1.说教材 说教材,就是说“教什么”,它是说课的基础内容,说课中⼀般要说清楚五个⽅⾯的内容: ①课题 课题,就是所教课⽂的题⽬(但如果说的是作⽂课、练习课,就要根据习作或练习的具体内容来决定了)。
通常情况,课题要求板书,并在说课开始时即交代清楚。
如果需要2个以上课时完成的课,还应该包括对⾃⼰说的是那个教时的课作出交代。
②教材内容 如课⽂的主要内容和中⼼思想是什么?是分⼏部分写的,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写法上有哪些特⾊(如⽂章结构的特点、开头结尾、语⾔、叙述⽅式的特⾊等)及作者或写作的时代背景等。
介绍教材内容,不仅是为了让听众了解说课者所授课的内容,也是为听众提供对说课者随后即要说及的根据教材内容所要采取的教法、学法、教材处理等教学⾏为是否合理、科学作出判断的前提条件。
教材介绍是说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说课时间长短,都不能缺少。
③⼤纲 教学⼤纲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说课中处理教材的依据。
说⼤纲就是说清⼤纲对所说课和说课有关年级,在语⽂知识和语⽂能⼒诸⽅⾯的要求,此外,还包括说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和落实⼤纲的要求。
④教学⽬标 所谓教学⽬标,指的是通过教学过程,预期学⽣可能产⽣的发展和进步(教学⽬标与教学要求是既有密切联系,⼜有区别的。
教学要求指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教师预期学⽣得到的结果。
说课时,教师可任选⼀种述之,但须注意不能把这两种不同体系的术语混为⼀谈),是教师教学⾏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判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
教学⽬标的制定,要全⾯、正确、合理、具体。
如果说的是⼏个教时中其中⼀个教时课的时候,则除了需说清楚整篇课⽂的教学⽬标外,还应说清所说课时的教学⽬标。
⑤教学的重、难点 ⼀篇课⽂或⼀堂课根据教学⽬的必须着重讲解和学习的内容称之谓“教学重点”。
统编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1-8单元教学目标及各课文语文要素
第一单元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感叹号和问号,读好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读准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
3.能正确书写“两”等10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做到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正确;能正确读写“看见”等8个词语。
4.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通过课后按顺序连图片,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5.通过读一读,借助课文的短语了解“披”等四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例子用这4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教学重点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读准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
3. 能正确书写“两”等10个字;能正确读写“看见”等8个词语。
教学难点1. 注意感叹号和问号,读好对话。
2.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通过课后按顺序连图片,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3.通过读一读,借助课文的短语了解“披”等4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例子用这4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我是什么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晒”等14个生字;读记“灌溉田地”等4个动宾短语;读准多音字“没”在本课的读音。
3.能正确书写“变”等10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做到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正确;能正确读写“天空”等10个词语。
4.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能说说“我”是什么以及“我”会变成什么,了解水的各种形态。
5.通过读一读,借助课文的句子了解“落”等3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例子用这3个词各说一句话。
教学重点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晒”等14个生字,读记“灌溉田地”等4个动宾短语;正确认读多音字“没”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3. 能正确书写“变”等10个字;能正确读写“天空”等10个词语。
小学一年级语文新课程汉语拼音教学设计:gkh(第一课时)
gkh(第一课时)一年级语文教案●一、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些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声母g k h。
声母g k h在发音上比较轻、短和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寓教于乐,运用找朋友和动物叫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很快的掌握声母g k h的发音方法。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掌握声母的发音方法。
2、学习g k h 三个声母书写。
3、初步感受韵母a o e和声母g组成的音节的拼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声母的发音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口语能力。
2、通过观察书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拼读音节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拼音卡片、多媒体课件、一是青蛙图片、一个青蛙头饰、画有荷叶和拼音格的小黑板四、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1、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小宝贝(小动物贴画),我要把这些小动物送给你们,送给有礼貌的孩子,会动脑筋的孩子,还送给主动表现的孩子。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小朋友,我还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老朋友。
2、(出示卡片a oe u)哪位小朋友来叫叫老朋友的名字。
指名读,学生读。
3、师评价。
(三)用讲故事的方法,学习声母g k h1、听故事。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故事:在一个夏天的早上,青青的小河边传来了青蛙**的歌声。
(出示课件)“歌本里,歌儿多,五条线儿像小河,小小蝌蚪河里游,摇头摆尾乐呵呵。
”2、这个故事好听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歌。
师读一句,生读一句。
3、你们读得真棒。
(出示青蛙图片贴到画有荷花的黑板上,同时老师带上青蛙头饰)青蛙妈妈听到了小朋友的歌声出来啦。
它想带小朋友们到河边去玩玩,有三位小朋友也想去。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三位朋友g k h.我们来和它们打个招呼。
4、老师出示卡片g k h并范读。
然后请小朋友来叫叫它们的名字5、教师指导读,并讲解。
(g k h 的读音快、短、轻。
)6、(出示g k h卡片)指名读,抽查学生拼读。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
在当今社会,语文课已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当具备哪些标准呢?首先,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不断提高。
其次,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
语文知识不应该是死记硬背,而应该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的。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际应用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另外,一堂好的语文课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此外,一堂好的语文课还应该注重情感的培养。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诗歌赏析、文学作品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最后,一堂好的语文课还应该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
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知识的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养以及个性发展的关注,可以打造一堂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的语文课,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收获。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初中阶段,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为了学生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进行的读、写、听、说,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如何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一、关注需要,善于激趣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
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
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
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创设情景,调动热情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
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
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
例如《夏感》一文写的是夏,并非抽象地描述,而是具体生动地描写景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联想,进入课文情境,让每位同学对“夏”、“夏季景物”有自己的感受,把这种感受迁移到课文中来,让文中景物情境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课文教学建议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
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意之时,引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如何上好一堂小学语文阅读课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阅读课上好一堂语文阅读课是每位语文老师的奋斗目标,“如何上好一堂语文阅读课”也成了老师们争论的热门话题。
一节好的语文阅读课,能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保证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阅读课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一节好的语文阅读课,教师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品味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的积极性。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帮助学生把好词佳句积累下来,并且在语用训练中能够准确应用。
(二)一节好的语文阅读课应该书声琅琅。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有效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有效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有效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阅读;有效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崔峦先生曾经讲过:“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
没有朗朗书声的阅读课,没有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
”诚然,阅读课上要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根据文本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而学生也只是毫无目的地随意读书,这样的课堂能成为“书声琅琅”的课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朗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
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朗读指导,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确,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地感知、体会和理解文中的语言文字,既不是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听取老师地讲解,也不是脱离文本去任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节语文课,朗读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熏陶感染。
因此,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学生如果能在读文时读出相应的感情去感染他人,并且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
要让学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就必须让他们能够更充分地理解文本中的重点语句。
因为,如果学生根本不懂文本语言文字的意思,只是把自己认识的汉字简单累加地读出来,他们的内心是不会产生所要表达的情感的。
2024年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精选27篇)
2024年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精选27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会认会写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借助画面边读边想象,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助画面边读边想象,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挂图: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看看秋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自由读课文。
不认识的字可借助“苹果”里的拼音。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说说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游戏“说字找字”3、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4、指导书写。
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3、齐读,思考: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六、全班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和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
一、复习导入。
通过“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二、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秋天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3、点拨读:体会“挂、露、翻、举”描绘了怎样的情景?4、比赛读看谁读得最美?5、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6、对照画面,试着背诵课文。
三、讨论交流:为什么说是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四、扩展练习:创编童话剧。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优秀7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优秀7篇)《丁香结》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清新淡雅的语言描写了不同地方的丁香,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多个方面细致地刻画了丁香娇俏灵动、可爱芬芳、鲜润妩媚的形象。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四上四单元大整体规划与教学建议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四上四单元大整体规划与教学建议一、单元整体解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神话”。
神话是民间文学体裁之一,是生活在野蛮蒙昧世界中的原始人类,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各种现象,比如搏击长空的风雨雷电,熊熊燃烧的森林大火,昼夜运行更替的日月,变幻莫测的彩霞云霓......感到惊异,却得不到解释,于是他们认为定有支配自然的超乎常人的东西存在,这类超人的东西,原始人称它为“神”,围绕“神”产生了许多荒诞的传说,就叫做“神话”。
在原始时代,风有风神,火有火神,太阳有太阳神......大自然的一切都受神的支配,不仅大自然,就连原始人周围的各种生物,他们也会以为是神,因此,中国有龙,印度有猴王哈努曼,这些在单元导读页的插图中有所体现,此外,插图中还呈现了不同民族神话故事中的神和英雄人物,比如中国创世神伏羲,埃及守护神荷鲁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希腊战士和特洛伊战士。
这个单元“交流平台”,也以学习伙伴对话的方式,简单介绍了神话产生的原因。
本单元共编排了四篇中外著名神话,分别是中国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中国的诸神神话《精卫填海》,以及古希腊的诸神神话《普罗米修斯》,其中《精卫填海》是文言文。
根据第二学段课标要求和神话的文体特点,单元导读页提出了两项阅读训练要素: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领域的重要学段要求。
围绕这一目标要求,统编教材在中段每册教材中安排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阅读训练目标,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大意”,本单元则立足于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通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基于这一要素,《普罗米修斯》课后助读系统安排了“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的训练内容;《女娲补天》阅读提示中编排了“默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训练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多年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其实这牵扯到对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对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等问题的认识。
一个语文老师,怎样上语文课,能够体现出他对语文教学、对文本解读、对学生学情等方面的认知及教学观念。
观摩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春酒》和《在沙漠中心》两节课,很有感触。
以肖老师的这两节课为例,可以说明我们到底该怎样去上语文课。
一、准确恰当地选定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学“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
一篇课文到底应该“教什么”,这是语文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
因为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选定的教学内容准确恰当,目标明确,教学效益才能最大化。
肖老师的这两节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上非常准确和恰当。
我们许多老师一般不敢这样去选定教学内容,往往从传统角度去选择教学内容上课,比如《春酒》,就会讲分为几个层次,写了那些哪些事情或人物,表现了什么感情,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特点等等。
但肖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就很集中,切入角度也很独特,他从理解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入手,再看这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教学的重点是:这种情感是怎样的味道?支撑这些情感的文字在哪里?这样从内容到情感,重点是理解这种情感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怎样表达出来的,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学习品味,进而理解作者的对“春酒”的独特情感。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下了一个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如果抓不住这个核心,教学也就可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肖老师的两节课就是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来选择教学内容的。
《春酒》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和品,领悟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表现文中的情感的;《在沙漠中心》抓住人物的两种心理,引导学生通过赏析关键句去理解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心理的。
所以,肖老师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得很好、很准。
而我们拿到这两篇课文,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在教学内容上不知做什么取舍,总害怕遗漏了这个、遗漏了那个,总害怕把什么内容还没讲到,因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面面俱到,就这样一节节、一天天、一年年地教下来,但学生收益甚微、进步不大。
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理解分析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题,而不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的、怎样表达的。
其实,作者是怎样写的、文章的思想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这才是语文课最应该要学习的内容。
文章是写不完,也是读不完的,要理解文章情感内容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这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问题,王荣生教授最早提出这个问题、而且对此研究成果最多,如《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等等。
二、贴近文本去品读语言品读语言,就是紧贴文本,读读品品,从关键的词语、精妙的句子入手,仔细咀嚼,反复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是语文课教学的核心。
肖老师的两节课紧紧扣住文本,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就是一个词一个词、一个句一个句、一段话一段话地去品读,读出不同的味,品出其中的情。
仅仅一个题目“春酒”,肖老师就让学生品读了十次左右,从中读出了不同的情味。
两节课都是这样,肖老师紧扣文本的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甚至是标点符号,一直引导学生在读、在品,在不断地品读中,学生对于文意、对于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体味领悟了。
肖老师的课堂上没有我们平时那些“人物有什么特点,文章表现了什么情感,语言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看似很具体、很大,其实多是架空了文本的概念分析,没有真正深入到文本中去,没有真正深入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去,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语言品读。
肖老师的课,让我联想到了钱梦龙老师上的《愚公移山》,都是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把词语扣得很紧,咂摸咀嚼得很细、很深。
一个词语可以前后勾连,联系学生学过的,反复咀嚼品味,让语言学习落到了实处,这就是真正地品读语言。
肖老师的品读语言,让学生反复体会“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还有像“舔”“一点点”“偷偷地好几回”等词句,都品味得很细、很深。
再如《在沙漠中心》“我”的绝望,都是靠品读词句感受到的。
文中有很多这样的词句,这样的词句只有反复品味、仔细咂摸,才能感受到真意真情。
这两节课都是通过品读语言来理解文本、体味情感的,但我们平时许多语文课,不注意深入品读,有时候只是看看语言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举几个例子蜻蜓点水地一说而过。
这两节课紧贴文本语言反复品读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教学生阅读,教学生学习,教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品读出文章的味道来。
许多语文课都是架空文本的分析,对于课文,哪怕是简单的课文,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沉下心来去细细品读挖掘,没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只注重文本内容,没有从语言文字的深度上去品读,自然就看不到这些词语、句子的精彩。
如果能从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中品读出深味来,才是教学的真正功力所在。
三、文本解读符合学情肖老师的这两节课,分别面对的是初二和初一的学生。
所以,他的文本解读符合学生这个年龄段的认知水平,符合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符合这两个班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不是一味地在文本解读方面标新立异,或者过度挖掘,解读出所谓的“新意”来。
关于文本解读,我们需要分清“研究解读”和“教学解读”。
“研究解读”,或者叫“学术解读”,也可以说是“文学评论”。
作为一个读者或者评论者,阅读后的理解、感悟、评价,决定着他的文本解读。
他是怎样思考的,他就可以怎样解读,他完全可以解读出学术界都没解读过的观点,只要自己觉得有理就行,也可以说是标新立异,至于学术界认可不认可,那是另一回事。
有些研究者,在文本解读上,往往追求“偏、奇、怪、新”,进行经院式解读,或者是考证式解读,往往抛开文本的语言文字,或从人文思想、或从写作背景,或从作者经历,或从其他方面入手去解读文本,以显示文本解读的“深”和“新”。
对于这种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上,有人也叫它是“深度解读”或者“过度解读”,也就是过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或者其他因素,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
“教学解读”,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符合教学的实际、符合学生学情的去解读文本。
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所以我们的解读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要能够让初中学生通过阅读品味,真正领悟了文本的内涵和情感,这就是“教学解读”。
如果教师对文本解读得很有深度也很有新意,但落实不到学生那里,不是学生自己的理解感悟,那在教学上就没有多大作用和意义。
“研究解读”和“教学解读”虽然可能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二者绝不能等同,更不能直接以“研究解读”代替“教学解读”。
肖老师执教的《春酒》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回忆春酒的情感,《在沙漠中心》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两种心理状态。
这些解读,也许是许多人都能解读出来的,没有什么“偏奇怪新”,但这是贴合学生学情的文本解读。
肖老师说“我要浅浅地教语文”,我理解的肖老师“浅浅地”,就是贴近文本,品味语言,让学生体味、领悟文意和情感。
实际上他对文本的解读也有一定深度,除了共性的东西,也有深刻的地方。
比如《春酒》一课,最后问到“琦君是谁的孩子?”引导学生理解为:琦君是妈妈的孩子,是春酒的孩子,是习俗的孩子,是文化的孩子。
这就是把作者情感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这就是解读的深度。
《在沙漠中心》一课,肖老师引导学生品读“绝望”,品读“坚强”,这是我们一般老师也都能解读到的,没有独一无二的“偏奇怪新”,但他有巧妙的设计,比如改动标题,加一个主标题来体现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语文课的优质表现在哪里?就在这里,就是靠实实在在、符合学情的文本解读,不靠“偏奇新怪”、不靠猎奇去取胜。
如果看那些不接地气的文本解读,许多老师都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那么学生呢,十几岁的学生凭他们的学习积累、人生经历、情感体验能不能理解呢?所以,教学时,应该区分两种文本解读,即“研究解读”和“教学解读”。
这样说,不是说可以对文本不进行深入挖掘,而是在深入解读、有了自己独到体验之后,才能根据学情自如地驾驭课堂。
如果没有自己的解读体验,人云亦云的话,那么教学时就做不到自如驾驭。
四、教学流程自然流畅一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教师基于课程、基于文本、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的最终呈现。
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没有过多的雕琢痕迹,没有太多的磕磕绊绊,既验证了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也说明了教师主导把控课堂的艺术能力。
可是,我们许多课堂教学太注重形式,太注重环节的齐全。
许多语文课每一节都有小组合作的环节,有探究的环节,有交流展示的环节,有拓展延伸的环节等等。
关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不管问题是否重要,也不管有没有讨论的必要,都要来个小组讨论。
课上常听老师说,“这个问题,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或者更绝的是精确到“给大家三十秒或四十秒时间”。
这样的小组讨论能有什么结果呢?关于“成果展示”环节,多数都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或是照搬教辅书上的答案,或是发言学生个人的思考理解。
本来小组讨论是很好的一种学习形式,但让我们给用滥了,当一种形式被用滥了的时候,就可以想象一下效率,纯粹成了一种空壳、一种给人看的形式。
再就是“拓展迁移”,文本读懂了没有,理解了没有,都不知道,就要拓展,就要迁移。
如果这节课真的把文本学通学透了,还有学习时间,我们可以拓展延伸;如果连文本都没弄清,这一课都没学好的话,为了延伸而延伸,为了拓展而拓展,为了有这个环节,这样的“拓展延伸”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很多课都是把这些作为“新课程”的标志,贴在自己课堂上,这其实是对新课程的理解狭隘化、表面化、程式化了。
肖老师的两节课很自然、朴素、流畅,如行云流水般,让人如坐春风。
《春酒》从内容到情感,再从文本的字眼行间里去品读,看这些情感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是一步步完成一种内在的流程。
《在沙漠中心》是从内容到心理活动,到两类心理感情,再到两类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又回到学习语言文字的核心上来。
这种教学设计,表面看不出什么痕迹,但仔细体会,我们一定能感受到肖老师的课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比那些标注了所谓几个环节的课要紧凑得多。
肖老师的课没借助多少外在的东西,没有多少花样,似乎一直在与学生对话交流,看似“浅浅”的,但那种内在的由浅入深,逐渐的升华,都显示出教学流程是非常有序的。
所以,语文教学不要过分注重那些外在的形式,要多注重课堂的内涵,多注重教学内容的选定,多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多注重文本解读的学情基础,多注重自然朴素的流程,让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