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定位及作用

合集下载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能主治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能主治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能主治1. 头部与颈部穴位•百会穴:位于头顶部的最高点,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问题。

•风池穴:位于颈椎第一椎间凹陷,主治头痛、颈肩痛、目赤肿痛等。

•天柱穴:位于颈椎第七椎的两侧凹陷处,主治颈背痛、肩膀僵硬等。

•听会穴:位于耳朵下缘,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等。

2. 上肢穴位•曲池穴:位于手掌尺侧头级横纹与尺骨头之间,主治肘臂疼痛、肩臂酸痛等。

•合谷穴:位于第一掌骨之间,主治头痛、眼痛、耳聋等。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腹侧,主治心悸、胸闷、失眠等。

•太宗穴:位于手背尺侧横纹的太白骨上方,主治肩背痛、上肢麻木等。

3. 腹部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主治腹胀、泄泻、消化不良等。

•关元穴:位于小腹部,主治月经不调、腹痛等。

•天枢穴:位于脐中上3寸,主治腹痛、消化不良等。

•中脘穴:位于脐中上1.5寸,主治呕吐、腹胀等。

4. 下肢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主治下肢麻木、腰酸腿软等。

•巨阙穴:位于大腿外侧上部,主治下肢水肿、腰痛等。

•委中穴:位于膝盖内侧凹陷处,主治脚肿、膝关节痛等。

•足五里穴:位于脛骨前外侧,主治下肢肿痛、腹泻等。

5. 背部穴位•膀胱俞穴:位于背部脊柱两侧,主治背痛、腰痛等。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七椎棘突下,主治肩颈痛、颈椎病等。

•肺俞穴:位于背部肩胛骨下角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主治呼吸困难、哮喘等。

•命门穴:位于背部腰椎下凹陷处,主治腰酸腿软、泌尿系疾病等。

以上列举了常用的一些穴位及其功能主治,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不过,在进行穴位按摩前需要明确穴位的具体位置,并遵循正确的按摩方法。

此外,人体穴位按摩是一种辅助疗法,如果遇到严重的疾病应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穴位详解

穴位详解

穴位详解模块一:头正面(1)印堂穴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

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迎香穴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

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3)睛明穴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4)攒竹穴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5)太阳穴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

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6)下关穴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四白穴位置: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名解:四白。

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

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

四白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穴。

模块二:头背面(1)百会穴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常用穴位定位-

常用穴位定位-

常用穴位定位-(1)上肢腧穴:1尺泽Chi z e【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主治】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 • 8 一 1. 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 K o ngzu i【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主治】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刺灸】直刺0 • 5 一 l寸。

3列缺 L i eq u e【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配伍】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主治】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上斜刺 0. 3— 0. 5寸。

4.少商 Sh a osh a ng【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 1寸。

【配伍】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主治】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浅刺0. 1寸,或点刺出血。

5.神门 Sh e nm e【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直刺0. 3— 0。

5寸。

6.合谷【定位】手背部第 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7曲池【定位】屈时,在肘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

常用保健穴位

常用保健穴位

常用保健穴位1.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定位: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在膝部、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脊外侧一横指处,为人体第一大保健穴,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功效:生发胃气、燥湿健脾。

主治:(1)胃痛、胃胀、腹胀腹泻、便秘。

(2)虚劳诸症。

为强壮保健要穴、可经常用手按揉或艾灸。

(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俗话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灸法:灸5-15壮,温灸10-30分钟。

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简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二是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就固定不动,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

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

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

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 文献:《灵枢》: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教材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教材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1、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生养固脱,醒脑安神。

【主治】(1)昏迷,昏厥,休克。

(2)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3)精神分裂症,癔病。

(4)头痛,眩晕,神经衰弱。

【操作】向后横刺0.8~1.2寸,也可向左右横刺。

灸3~5壮,艾炷不宜太大。

2、印堂:【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鼻炎,鼻衄,感冒发热,眩晕,前额痛。

(2)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产后血晕不语,子痫,小儿惊厥,呕吐。

【操作】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5~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素髎【定位】鼻尖的正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开窍泄热。

【主治】(1)昏迷,休克,呼吸衰竭,心动过缓,低血压。

(2)鼻炎,酒渣鼻。

【操作】从鼻尖向上刺0.5~1寸。

4、太阳【定位】在额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头痛,偏头痛,眩晕,感冒。

(2)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3)目疾。

【操作】直刺0.5寸,斜刺或横刺1~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禁灸。

5、水沟(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功效】醒脑开窍,复苏宁神。

【主治】(1)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2)急性腰扭伤。

(3)鼻炎,口眼歪斜,面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6、承浆【定位】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功效】祛风通络【主治】(1)急性腰扭伤。

(2)面瘫的口角歪斜,面痉挛的口角抽搐,三叉神经第3支痛。

(3)口腔溃疡,齿痛,面肿。

【操作】微向上斜刺0.3~0.5寸。

7、廉泉【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功效】开窍利舌,清音。

【主治】(1)中风舌强不语,暴哑。

(2)流涎,舌下肿痛。

(3)扁桃体炎,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部斜刺0.5~1寸,或再分别向两旁斜刺0.5~1寸。

8、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当鼻唇沟中。

穴位的定位及穴位的功效

穴位的定位及穴位的功效

穴位的定位及穴位的功效1、神阙穴:肚脐主治:温阳救逆、利水固脱。

主治痢疾、绕脐腹痛、脱肛、女人血冷不受胎、中风、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

2、水分:定位:脐上1寸。

主治:帮助恢复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有利于收腹祛脂同时可消除水肿,小便不利,腹痛。

3、水道:定位:下腹部脐下3寸、旁开2寸。

主治:增强腹直肌弹力纤维的弹性增强水液代谢能力,有利于皮下脂肪的消除,对痛经、闭经、小便不利有效。

4、天枢:定位:脐旁开2寸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月经不调等。

5、归来:定位: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当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活血化淤、调经止痛、月经不调、带下、卵巢炎、秘尿系统疾病、阴*痛、男女生殖器疾病。

8、子宫保养配穴:取穴:神阙、水分、天枢、关元、中极、子宫。

生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生孩子,这是女性的宿命也是一种福份。

十个月,更确定地说是280天,子宫便成了养育宝贝儿最安全的窝,那么怀孕时子宫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没有怀孕的子宫大概象女性的拳头,长度是6~8cm,体积是10ml,重量是70g左右,可是怀孕后,到快要生的时候会变得特别大,体积大概要增加500倍,达到5L左右,重量1.1kg。

子宫出现问题常出现以下症状:如:下腹疼痛、腰痛、月经失调、骚痒、痛经、白带多、性交痛等症状,长期以来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不少病人羞于求医或者没有时间到医院治疗,一再贻误病情,以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适应于宫颈炎、子宫炎、白带病变症等。

1、水道:定位:下腹部脐下3寸、旁开2寸。

主治:增强腹直肌弹力纤维的弹性增强水液代谢能力,有利于皮下脂肪的消除,对痛经、闭经、小便不利有效。

4、天枢:定位:脐旁开2寸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月经不调等。

5、中极: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

主治: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消除皮下脂肪的雍积、增强生殖和泌尿系统的功能,并可治疗阳痿、遗精及月经不调、蹦漏、带下等。

6、子宫: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1. 腧穴简介腧穴是人体上特定的穴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腧穴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起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知识之一。

2.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腧穴及其定位和功能主治:•风池穴:–定位:位于颈部,距离翳风穴约1.5寸。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症状。

•三阴交穴:–定位:位于内踝尖上方,距离内踝尖3寸。

–功能主治:调经、止痛、益气血等。

•关元穴:–定位:位于脐中,距离脐中1.5寸。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机、治疗腹痛、泄泻等。

•太渊穴:–定位:位于足大趾骨隆起端的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眼疾、喉痹等。

•曲池穴:–定位:位于肘内侧,肘横纹上方2寸。

–功能主治:治疗肘臂疼痛、胸肋痛等。

•大椎穴:–定位:位于人体第7颈椎棘突下方。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血、治疗颈椎病等。

•上巨虚穴:–定位:位于足趾上端,迎香穴与阳白穴连线的中点。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口眼歪斜等。

•膏肓穴:–定位:位于足内侧踝骨下方,足跟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腰背痛、足部疼痛等。

•涌泉穴:–定位:位于足底部,第一跖骨头与第二跖骨头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主治:调节睡眠、治疗疲劳等。

3. 使用腧穴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腧穴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找准穴位:准确地找到腧穴位置非常重要,可以借助专业书籍、指导师傅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注意卫生:在按摩或针灸腧穴时,确保双手和工具的卫生,避免引起感染。

•保持舒适:在按摩或刺激腧穴时,需要轻柔、舒适的手法,不要过度用力或刺激,以避免伤害。

•了解禁忌:某些腧穴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避免刺激,比如孕妇、风寒感冒患者等,请务必了解相关禁忌。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敏感度不同,对刺激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4. 总结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和了解常用腧穴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经典66个穴位定位及主治一、手太阴肺经1.鱼际(Yújì)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主治】①咳嗽,咳血;②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③小儿疳积2.太渊(Tàiyuān)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3.列缺(Lìeqūe)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4.尺泽(Chizé)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少商:简便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功效:清肺利咽,开窍醒神。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二、手阳明大肠经5.合谷(Hégǔ,)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又名虎口。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6.曲池(Qūchí)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7.肩髃(Jiānyú)【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人体13个穴位详细介绍及功效(附图)

人体13个穴位详细介绍及功效(附图)

穴位1、太阳穴【定位】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

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

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

太阳穴容易破坏人的平衡机能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2、风池穴【定位】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3、肩井穴【定位】在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两肩峰连线的中点)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肩井穴的主治疾病为: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4、曲池穴【定位】在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

②热病。

③高血压。

④癫狂。

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症。

⑥咽喉肿痛、齿痛等五官疼痛。

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病症。

5、内关穴【定位】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为说明确切位置,可以攥一下拳头,攥完拳头之后,在内关穴上,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的位置。

内关穴的主治症状为: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

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

6、合谷穴【定位】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穴位定位及作用

穴位定位及作用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

头痛、目眩、鼻塞、耳鸣脱肛、中风失语。

脱发,脚癣,黄褐斑。

人中穴:鼻唇沟的中点,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1 寸。

头痛、眩晕、癫痫、精神病。

脂溢性脱发,斑秃,神经性皮炎,湿疹。

神庭:前正中线入发际0.5 寸。

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

泪腺炎。

太阳: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后凹陷处。

头痛、眼病。

湿疹,黄褐斑,三鱼(攒竹、鱼腰、丝竹空)眉头,眉中,眉尾。

头痛、目赤肿痛、眼睑颤动、齿痛、癫狂。

鱼尾纹。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

风府:两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后发迹上1 寸。

头痛、眩晕、咽喉肿痛、癫狂、中风、项强、瘙痒,风疹。

迎香:鼻翼旁开0.5 寸。

鼻塞、口噤。

下关: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处。

耳疾、齿痛、口眼歪斜。

头维:额角入发迹0.5 寸。

头痛、目疾、流泪、眼睑颤动。

睛明:目内眦上0.1 寸。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颅息:耳轮连线上,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印堂:两眉之间。

头痛、眩晕、鼻眼病、高血压、小儿惊风。

酒糟鼻,黄褐斑。

角孙:折耳向前,耳尖直上入发迹处。

颊肿、目医、齿痛、项强。

率谷:耳尖直上入发迹1.5 寸,角孙直上方。

偏头痛、眩晕、小儿惊风。

颧廖:目外眦直下与颧弓交点处。

口眼歪斜、眼睑颤动、齿痛、颊肿。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肌隆起处。

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耳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头痛、耳鸣、口歪。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

耳鸣、耳聋、齿痛、癫狂。

听会: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

耳鸣、耳聋、齿痛、口歪。

医风:耳垂后方。

耳疾、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疠。

天柱:后发迹上0.5 寸,后发迹正中旁开1.3寸。

头痛、项强、鼻塞、肩背痛。

80个针灸常见穴位定位及主治

80个针灸常见穴位定位及主治

80个针灸常见穴位定位及主治-/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XXX、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经常使用的取穴体表标记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XXX: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明显崛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壤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纪律上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纪律列表,每条经脉的功用和它的气血阴阳和循行、脏腑等都是亲昵相干联的,这个表能够和详细的穴位功用来对应着比力和影象,如许结果最好。

背面分经脉引见穴位时还会再有所说起。

同时,需求申明的是,这些纪律一样也是笔试的测验内容。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应用(中级)课件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应用(中级)课件

返回
天枢
主治 1定位: 、为肠病要穴, 治腹痛,腹泻, 脐旁2寸
便秘,痢疾,阑 尾炎等。 2、局部可治疗腹 肌麻痹。

返回
足三里
定位 犊鼻穴下三寸, 胫骨前山脊外一 横指处
• 主治
足三里
• 1、胃肠道疾病要穴,用治胃胀、胃痛、嗳 气、吞酸、呕吐、呃逆、腹痛、腹泻、便 秘、痢疾等症。 2、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用治咳嗽气喘等 症。 3、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降血压治 疗高血压病,又能抗休克,升血压。 4、镇静、安神,治头昏失眠。 5、强壮补虚之要穴。 6、头面五官病,常与合谷配用。 返回 7、下肢瘫痪之要穴。
神门
返回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穴位
后溪
主治 ① 治头、面、耳、 定位:
目病 握拳,第五掌指 ② 颈项强痛,落枕 关节后尺侧横纹 等 头赤白肉际处 ③ 治疟疾要穴 ④ 局部治五指的拘 挛,常与合谷配用
返回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穴位
肺俞 主治 定位:
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胸椎棘突下, 要穴,治咳嗽,哮 旁开1.5寸 喘等,急性宜针, 慢性宜灸,或针炙 并用。 ② 背肌酸痛。
• 主治
内关
• ① 心病要穴,对心率有双向调节作用,快者能 转慢,慢者能转快;对心律也有调整作用,可治 疗心律不齐;对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可缓解心 绞痛; ② 镇静安神,治失眠,癫狂等; ③ 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血压高者可使之低, 低者可使之高; ④ 宽胸理气,治胸闷胸痛,气喘等; ⑤ 和胃降逆,治胃痛呕吐,嗳气呃逆等; ⑥ 有清热作用,治阴虚发热; 返回 ⑦ 为胸部手术针麻要穴。
返回
主治
脾俞
① 健脾和胃,治胃痛,胃 • 定位: 胀,恶心呕吐,呃逆,嗳 气,泛吐酸水,慢性腹泻 •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等; 旁开1.5寸 ② 健脾疏血,治盆血,出 血,月经过多等; ③ 运脾化痰,治咳嗽痰多, 稀白如沫(寒痰,湿痰); ④ 利水消肿,治浮肿尿少

常见保健穴位定位与作用

常见保健穴位定位与作用

三阴交
合谷穴
❖ 别名虎口,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 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
❖ 作用: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主 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
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 经,经闭,滞产等。孕妇慎用。
合谷穴
内关
❖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 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法:伸臂仰掌,在腕横纹上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足三里穴
❖ 位于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 缘一横指。
❖ 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 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 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
❖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 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 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 腹部不适之主穴。此外,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 皮肤粗糙也很有效。该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道 之一。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 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 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 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曲池
神门
❖ 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 腱的桡侧凹陷处。
❖ 作用: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 失眠,癫狂痫,胸胁痛等疾病。
环跳穴
❖ 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 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 作用: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证。现 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骶 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阳陵泉、委 中、昆仑主治下肢痹痛;配风池、曲池主治 风疹。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治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治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 治
二、腧穴的定位方法
•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 (四)简便定位法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 治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 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 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于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常 用的骨度分寸如下表: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 治
(四)简便定位法
•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 的取穴法,又称“经验取穴法”。
• 例如: 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而立,于股外侧中指 尖到达处就是风市穴。 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穴。 手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 二横纹上取劳宫穴。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 髌骨上缘,二中治至医常五用穴指位向的定上位及伸主 直,拇指约呈
• 【主治】①失眠、头痛、眩晕;②心悸;③癫 狂。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 治
印堂
• 【定位】人体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 处。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结膜炎,睑缘炎,鼻炎,额 窦炎,鼻出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子痫,高血压 、小儿惊风等。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 治
三、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治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 治
百会
•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 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 【主治】①中风,痴呆,癫狂痫,癔病, 瘈疭;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③惊 悸,失眠,健忘;④脱肛,阴挺,腹泻。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 治
风池
•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 凹陷中,平风府穴。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 治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 治

穴位的定位及功效PPT课件

穴位的定位及功效PPT课件

• • • • • • • • • • • • • • • • • • • •
9、足太阳膀胱经穴厥阴俞;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 功效:疏通心脉,宽胸理气。心痛,心悸。咳嗽,胸闷。牙痛。 10、足太阳膀胱经穴心俞;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心痛,心悸,胸闷,气短。咳嗽,吐血。 失眠,盗汗。 11、足太阳膀胱经穴督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 功效:理气宽胸,心痛,胸闷。胃痛,腹痛。咳嗽,气喘。 12、足太阳膀胱经膈俞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便血。咳嗽,气喘,吐血,盗汗。 13、足太阳膀胱经肝俞:定位: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疏肝理气,养血明目,癫狂,脊背痛。 14、足太阳膀胱经胆俞:定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口苦,胁痛。肺痨,潮热。 15、足太阳膀胱经脾俞: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腹胀,呕吐,痢疾,便血。水肿。 16、足太阳膀胱经胃俞;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 17、足太阳膀胱经三焦俞;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通利三焦,疏调水道。 水肿,小便不利。腹胀,肠鸣。膝关节无力。 18、足太阳膀胱经肾俞;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遗尿,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耳 聋,耳鸣,咳嗽,气喘。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腿后侧
1、足太阳膀胱经承扶;定位:在大腿后侧,臀下横纹正中。 功效:祛湿补气 ,缓解腰痛、痔疮。 2、足太阳膀胱经委中;定位:腘横纹中点, 功效:治疗腰背痛要穴,排毒的出口。需弯曲腿部点按。 3、足太阳膀胱经承山;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 小腿或足跟 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三角形凹陷处。 功效:治疗腰腿痛,痔疮。 4、足少阴肾经穴太溪;定位:脚内踝后侧贴着内踝。 功效:肾经的原穴,补肾的大穴。对人体非常有补益作用。 5、足太阳膀胱经穴昆仑;定位:外踝后侧凹陷, 功效:经常拨动可以降低血压,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对治疗腰痛也 有很好的效果。 6、足少阴肾经穴涌泉;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 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功效:人体长寿大穴,排毒穴,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 力充沛,腰膝壮实,行走有力。辅助治疗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 肾炎、每晚按摩100次可调节高血压。

十四经络穴位的定位及主治(完整版)

十四经络穴位的定位及主治(完整版)

小秘密一:小指尖端所属经络:手少阴心经效用:经常摩擦、按压小指尖端有利心脏健康,胸闷,心慌,晕车,晕船时,用力重掐小指尖端,也能迅速缓解不适症状。

小秘密二:拇指尖端所属经络:手太阴肺经效用:经常摩擦、按压拇指尖端有宣肺、利肺的功效,有助于维持呼吸系统健康。

尤其是在秋季,经络运行到手太阴肺经,更是进行呼吸系统保健的最佳时机。

此外,咳嗽时用力重掐拇指尖端,还能缓解咳嗽症状。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按摩此经脉,具有增加面部色泽的作用,对面色白,指甲苍白或暗紫效果较好,同时可起到改善情绪激动、消除疲劳,减少皱纹的作用。

小秘密三:手掌中央所属经络:手厥阴心包经效用:经常用食指指关节挤压手掌中心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能增加面部红润,减少皱纹,并能宁心安神,镇定神经。

对调理月经,肤色都有一定功效。

此外,还有利于心脏健康。

小秘密四:肩窝所属经络:手少阳三焦经效用:用力按压肩窝处,不仅能调节全身体液循环,增强免疫能力,还能刺激大脑皮层,放松神经,改善头痛、耳鸣、目痛、咽喉痛等身体不适。

对面部痤疮、酒渣鼻、皮肤虚浮等症有较好疗效。

洗澡时利用热水柱按摩肩窝也是不错的方式。

小秘密五:曲肘外侧凹陷处所属经络:手太阳小肠经效用:按摩手肘外侧凹陷处能进行小肠保健,促进营养吸收。

可改善枯暗无泽的肤色,使皮肤恢复润泽,对皮肤过敏和暗疮,湿疹有一定的作用。

女性患贫血症状者经常按摩此处更是好处良多。

小秘密六:鼻翼两侧所属经络:手阳明大肠经效用:用食指指腹轻轻按压鼻翼两侧对大肠健康有益,便秘或腹泻时按压此处对症状也有一定改善。

小秘密七:脚底中心所属经络:足少阴肾经效用:睡前按摩能提高睡眠质量,清晨按摩能带来一天的旺盛精力。

常常按摩更可改善过敏体质,对色斑,面色晦暗,面部浮肿有较好的作用。

建议用弯曲的食指关节挤压2分钟左右。

小秘密八:腿伸直时膝盖内侧凹陷处所属经络:足太阴脾经效用:可用拇指按压或热水热敷。

按压时尽量用力至感到明显酸胀。

经常操作能调理脾脏功能,对面色萎黄、皮肤粗糙、毛细血管破裂有较好的作用,能有效的制止面部痤疮的出现,同时能改善消化系统的消化功能,既可减肥,又能健体。

三角窝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功能

三角窝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功能

三角窝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功能
1.角窝上
定位:在三角窝前1/3的上部,即三角窝1区。

功能:熄风平肝潜阳。

主治:高血压病,头痛,眩晕。

2.内生殖器
定位:在三角窝前1/3的下部,即三角窝2区。

功能:补益肝肾,祛瘀止痛,调经止带。

主治:妇科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证、盆腔炎等;男性疾病,如性功能障碍、附睾炎、前列腺炎等。

3.角窝中
定位:在三角窝中1/3处,即三角窝3区。

功能:养血舒肝,止咳平喘。

主治:急、慢性肝炎,胁肋疼痛,咳喘,过敏性疾患。

4.神门
定位: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4区。

功能:醒脑开窍,镇静安神,清热解毒,祛风止痛。

主治:癫狂,抑郁症,癔病,失眠,多梦,各种炎症,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高血压病,过敏性疾患。

5.盆腔
定位: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即三角窝5区。

功能:调经止痛,活血化瘀。

主治:痛经,闭经,盆腔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

头痛、目眩、鼻塞、耳鸣脱肛、中风失语。

脱发,脚癣,黄褐斑。

人中穴:鼻唇沟的中点,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

头痛、眩晕、癫痫、精神病。

脂溢性脱发,斑秃,神经性皮炎,湿疹。

神庭:前正中线入发际0.5寸。

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

泪腺炎。

太阳: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后凹陷处。

头痛、眼病。

湿疹,黄褐斑,三鱼(攒竹、鱼腰、丝竹空)眉头,眉中,眉尾。

头痛、目赤肿痛、眼睑颤动、齿痛、癫狂。

鱼尾纹。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

风府:两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后发迹上1寸。

头痛、眩晕、咽喉肿痛、癫狂、中风、项强、瘙痒,风疹。

迎香:鼻翼旁开0.5寸。

鼻塞、口噤。

下关: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处。

耳疾、齿痛、口眼歪斜。

头维:额角入发迹0.5寸。

头痛、目疾、流泪、眼睑颤动。

睛明:目内眦上0.1寸。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颅息:耳轮连线上,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印堂:两眉之间。

头痛、眩晕、鼻眼病、高血压、小儿惊风。

酒糟鼻,黄褐斑。

角孙:折耳向前,耳尖直上入发迹处。

颊肿、目医、齿痛、项强。

率谷:耳尖直上入发迹1.5寸,角孙直上方。

偏头痛、眩晕、小儿惊风。

颧廖:目外眦直下与颧弓交点处。

口眼歪斜、眼睑颤动、齿痛、颊肿。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肌隆起处。

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耳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头痛、耳鸣、口歪。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

耳鸣、耳聋、齿痛、癫狂。

听会: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

耳鸣、耳聋、齿痛、口歪。

医风:耳垂后方。

耳疾、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疠。

天柱:后发迹上0.5寸,后发迹正中旁开1.3寸。

头痛、项强、鼻塞、肩背痛。

哑门:风府下0.5寸。

暴暗、舌强不语、癫狂、头项强痛。

承泣:目平视,瞳孔直下0.7寸。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口眼歪斜。

承浆:颏唇沟正中。

口歪、牙龈肿痛、流涎、暴暗、癫狂。

痤疮。

地仓:嘴角旁开0.4寸。

口眼歪斜、流涎。

童子寥:目外眦旁。

头痛、目赤肿痛、目疾、色盲。

胸腹部:天突: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暗、梅核。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咳嗽、气喘、胸痛、心悸、呕吐、乳少。

隆胸,丰乳。

上脘:脐上5寸胃痛、呕吐、腹涨、癫狂。

中脘:脐上4寸胃痛、呕吐、腹涨、泻泄、黄疸、癫狂。

荨麻疹,红斑狼疮。

下脘:脐上2寸。

腹痛、腹涨、泻泄、呕吐、食谷不化、痞块。

水分:脐上1寸。

水肿、小便不通、腹痛、泻泄、翻胃吐食。

神阙:肚脐。

腹痛、泻泄、水肿、脱肛、虚脱。

黄褐斑,痤疮,荨麻疹,瘙痒。

气海:脐下1.5寸腹痛、泻泄、疝气、月经不调、虚脱、遗精遗尿、便秘、脱发。

关元:脐下3寸。

腹痛、疝气、泻泄、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

红斑狼疮,黄褐斑,脱发。

中极:脐下4寸。

遗尿遗精、疝气、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不孕。

提托:关元旁开四寸。

子宫脱垂、下腹痛、疝气。

子宫:中极旁开3寸。

月经不调、不孕、阴挺。

章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腹涨、泻泄、肋痛、痞块。

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

胸胁胀满、腹涨、呕吐、乳痈。

腹结:大横下1.3寸。

腹痛、泻泄、疝气。

大横:肚脐旁开4寸。

腹痛、泻泄、便秘。

缺盆:锁骨上窝中央。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

梁门:中脘旁开2寸。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涨、泻泄。

天枢:肚脐旁开2寸。

腹涨肠鸣、绕脐痛、便秘、泻泄、月经不调、痢疾。

水道:关元旁开2寸。

小腹涨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

中府: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

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

归来:脐下4寸,旁开2寸。

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

腰背部: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咳嗽、发热、、肩背痛。

结膜炎。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咳嗽、气喘、潮热盗汗、鼻塞、骨蒸。

厥阴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痛、咳嗽、失眠、盗汗、带下、梦遗、健忘、惊悸、吐血、黄褐斑。

督俞: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痛、胸闷、腹痛、气喘、寒热。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咳嗽、气喘、潮热、盗汗、呕吐、呃逆。

承山穴: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胃脘下俞: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腹胀、胃痛、糖尿病、出血性疾病。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黄疸、肋痛、吐血、目赤、目眩、脱发。

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黄疸、肋痛、潮热、口苦、肺痨。

咽喉炎。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腹涨、黄疸、呕吐、泻泄、水肿、背痛、便血、消瘦,黄褐斑,痤疮。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胸肋痛、胃脘痛、呕吐、腹涨、肠鸣、瘦肥、黄褐斑,结膜炎,痤疮。

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肠鸣、腹涨、呕吐、泻泄、水肿、痢疾、腰背强痛。

雀斑,面色苍白。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侠旁开1.5寸。

遗精遗尿、阳痿、月经不调、水肿、耳鸣、腰痛、白带。

脱发,早白气海俞:第三腰椎棘突侠旁开1.5寸。

肠鸣腹涨、痛经、腰痛、痔漏。

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侠旁开1.5寸。

腹涨、泻泄、便秘、腰痛。

红斑狼疮。

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侠旁开1.5寸。

腹涨、泻泄、遗尿、腰痛、小便不利频数。

小肠俞: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

腹痛、泻泄、痢疾、遗尿、遗精、白带、腰痛、痔疾。

膀胱俞: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二骶后孔。

小便不利、遗尿、泻泄、便秘、腰脊强痛。

八寥:骶部。

上,次,中,下。

疝气、月经不调、带下、腰痛、便秘、泻泄。

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侠旁开3寸。

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秩边:平第四骶后孔,旁开3寸。

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肩井: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

头项强痛、肩背痛、难产、乳痈、瘰疠、上肢不遂。

巨骨:锁骨肩峰断与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肩臂挛痛不遂、瘰疠。

天宗:肩胛下窝中点。

肩胛疼痛、气喘、乳痈。

秉风:岗上窝中点。

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肩中俞: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咳嗽、气喘、脊背痛、目视不明。

肩外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肩背痛、颈项强痛。

居寥: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的中点。

腰痛、下肢痿痹、疝气。

环跳: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外三分之一。

下肢痿痹、腰痛。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热病、疟疾、咳嗽气喘、头项强痛、骨蒸盗汗、风疹。

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头痛、疟疾、热病、脊强。

痤疮,黄褐斑,银屑病。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侠。

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

黄褐斑,疥肿,睑缘炎。

神道:第五胸椎棘突下。

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

黄褐斑,痤疮,酒糟鼻。

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

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疔疮。

黄褐斑,红斑狼疮。

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黄疸、胸胁胀满、咳喘、脊背强痛。

黄褐斑,痤疮。

筋缩:第九胸椎棘突下。

癫痫、脊强、胃痛。

带状疱疹。

中枢:第十胸椎棘突下。

黄疸、呕吐、腹涨、腰脊强痛。

带状疱疹,脊中: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泻泄、黄疸、痔疾、癫痫、脱肛、小儿疳积。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

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泻泄、腰脊强痛。

腰眼: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

腰痛、月经不调、带下。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

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定喘:大椎旁开0.5寸。

哮喘、支气管炎、上肢瘫痪。

结核穴:大椎旁开3.5寸。

肺结核、颈臂:锁骨内三分之一与外三分之二交界处直上1寸。

手臂麻木、上肢瘫痪。

四肢部极泉:腋窝正中,腋动脉博动处。

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疠,脊背痛疼。

少海: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心痛,瘰疠,头项痛,腋肋痛。

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肌腱尺侧凹陷处。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泻泄、热病、丹毒,风疹,腮腺炎。

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肌腱挠侧凹陷处。

咳嗽、潮热、咽喉肿痛、吐泄、荨麻疹,风疹,痤疮,丹毒。

曲池:曲肘90度,肘横纹挠侧凹陷处。

咽喉肿痛,热病、目赤肿痛、腹痛吐泄、高血压、癫狂、皮肤病。

天井:尺骨鹰嘴上1寸。

偏头痛、耳聋、瘰疠、癫痫。

睑缘炎,麦粒肿。

小海: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肘臂疼痛、癫痫。

颜面浮肿。

手三里:曲池下2寸。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落枕。

孔最:腕肘横纹中点上1寸。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痔疮。

荨麻疹,风疹。

列缺:挠骨茎突上方凹陷处,腕横纹上1.5寸。

伤风、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灵道:尺侧屈肌腱的挠侧缘腕横纹上1.5寸。

瘰疠,暴暗,肘臂挛痛,黄褐斑。

温溜: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头痛、咽喉肿痛、面肿、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通里:尺侧屈肌腱的挠侧缘,腕横纹上1寸。

心悸,怔忡,暴暗,咽喉炎,结膜炎,甲状腺机能亢进。

太渊:挠动脉博动处。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

冻疮,结膜炎,扁桃体炎。

大陵:腕掌横纹的中点。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胸胁痛、疮疡。

神门:(豌豆骨凹陷处)腕侧掌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挠侧凹陷处。

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胸肋痛,黄褐斑,痤疮,面部毛细血管扩张。

阳溪:腕背横纹挠侧,拇指上翘时凹陷处。

头痛、目赤肿痛、耳病、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睑缘炎。

阳池:腕背横纹中,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疟疾、消渴。

神经性皮炎。

养老:尺骨小头近端挠侧凹陷处。

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落枕,结膜炎。

内关:腕横纹上2寸。

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癫狂、热病、失眠、眩晕、偏头痛。

甲状腺机能亢进。

阳谷: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热病、癫狂、腕痛。

带状疱疹,结膜炎。

外关:与内关向对。

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病、上肢痹痛。

合谷:第1,2掌骨间,第2掌骨中点靠桡侧方。

面口部病、热病、汗症、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中渚:小指本节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头痛、目赤、耳疾、咽喉肿痛、热病、落枕。

液门:4,5指间,赤白肉之际。

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

(大小)鱼际:第一掌骨中点挠(尺)侧。

咳嗽、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结膜炎,扁桃体炎。

劳宫:握拳中指间处。

心痛、呕吐、癫狂、口疮口臭。

多汗,口臭。

少府:握拳小指间处。

心悸心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

口周皮炎。

少商:手拇指末节挠侧,距甲角0.1寸。

咽喉肿痛、咳嗽、发热、昏迷、癫狂。

扁桃体炎,腮腺炎,头癣。

中冲: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中暑。

少冲:手小指末节挠侧距甲角0.1寸。

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