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视频讲解]

9.1 结构脉络图

9.2 本章要点详解

一、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1.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

(1)中共中央报刊系统

抗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其直接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

民党统治区创办起一大批以团结、抗战、民主为宗旨的报刊。1939年前后,中共中央要求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起一个以党的机关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报刊系统,使党的新闻事业走上了成熟发展的道路。围绕着《新中华报》这一中心,《共产党人》、《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等一批新报刊也纷纷出版,形成了一个中共中央报刊系统。

(2)《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成,1947年3月27日停刊。它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革命报纸。《解放日报》的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1942年的整风改革后,《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2.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

(1)新华通讯社

新华社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和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走向成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1月,为团结抗日计,《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同时,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9年初,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各自成为独立的编辑机构,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

呼号为XNCR。这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是当时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这天是人民广播事业诞生的纪念日。该台创办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1943年春,该台因大型电子管被烧坏,不得不暂停播音,直至1945年9月5日才恢复播音。

3.《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与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

(1)《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当日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同时发表了改版社论《致读者》。《解放日报》改版后,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报道为主,密切联系群众和工作实际,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版面安排也焕然一新:第一版是反映各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才是国际新闻版;第四版仍是副刊和各种专论。《解放日报》还提出了“全党办报”的方针。1942年10月28日起,《解放日报》特辟《新闻通讯》专栏,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报纸上最早出现的新闻学研究专刊之一。

(2)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

在解放区新闻工作的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具体如下:

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探讨新闻的本质与特点,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

②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③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

④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反对“技术第一,政治第二”的观点。

⑤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

⑥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

4.外国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与报道

抗战期间,在外国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报道活动中,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汉斯·希伯等人因卓越的采写天赋、坚忍不拔的职业精神而为中国人民的抗日宣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1928年底,史沫特菜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开始了在中国12年的新闻记者生涯。史沫特莱向世界报道了西安事变;在延安采访了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把众所关注的延安情况报告给世界各地的读者;在新四军中进行随军采访。史沫特莱回到美国后,一面写作朱德传记《伟大的道路》,一面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国革命做宣传,并因此受到麦卡锡主义者的迫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史沫特莱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决定返回中国,但在途中因病去世。

(2)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斯特朗先后6次到中国旅行、采访。她在广州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和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省港大罢工;深入湖南农村,报道了毛泽东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到山西南部的八路军总部采访,报道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重庆采访了蒋介石、周恩来;采访了解放区。在她采访毛泽东的时候,毛泽东提出并阐述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1958年,斯特朗在北京定居,1970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

(3)汉斯·希伯

汉斯·希伯是著名的德国籍反法西斯作家、记者。他在大革命时期,在北伐军总政治部

编译处工作,并为上海的《中国周刊》等报刊撰稿,后定居上海,和《大美晚报》编辑巴林博士(英国人)一起,发起建立上海的第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希伯于当年5月到苏北新四军中采访,在苏北解放区完成了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1941年,希伯所在部队与日寇遭遇于沂南县大青山,他在激战中壮烈牺牲。

二、国统区新闻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

1.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

(1)《救亡日报》

《救亡日报》于1937年8月24日创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该报编辑委员会及编辑部人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及文化界、新闻界、社会科学界进步的知名人士,也有国民党人。刚从日本回国不久的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代表共产党)、樊仲云(代表国民党)任总编辑。上海沦陷后,先后迁往广州、桂林出版。

(2)《群众》周刊

《群众》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1937年12月11日在汉口创刊,由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编辑兼发行人为潘梓年,实际主持者为许涤新。该刊以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为宗旨,同时还经常刊载介绍马列主义的译著和论文。1938年10月日军进犯武汉后,《群众》周刊被迫停刊,同年12月迁至重庆复刊,1943年1月改为半月刊。

(3)《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大型机关报,19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