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论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教学法初探

【摘要】以问题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问题来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提问的重要性,通过问题来加强教学的深度、强化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关键词】问题提问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即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 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提问

1.1 通过提问可以起到加强知识的作用。比如关于“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

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讲《启蒙运动》时,要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可以列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7世纪的欧洲发生的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理性时代到来的条件?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哪些人?他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就能使学生很容易地意识到重点所在。

1.2 通过提问无形中可以加大教学的深度。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如以英国君主立宪制为例情景创设①:加入英国首相布朗追随美国出兵中国。你认为:

1.内阁全体成员大体同意还是反对?为什么?

2.如果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反对,布莱尔会不会撤兵?为什么?

3.议会中多数人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上面情景创设主要是考察学生以下两个知识点:⑴内阁全体成

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⑵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学生很容易回答的出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学生会说不会,因为首相不需要对国王负责,只对议会负责。通过上面的情景,需要老师过多的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议会、国王、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他们的关系印象深刻,复习时学生只要想一想老师上课时创设的这个情景案例就可以了,这就是情景教学的好处。

1.3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问题提供诊断性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同时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必须对学生实施教学,二是必须不断地评估教学的进展和教学的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回答的情况来进行教学评估的决定。对于这些反应和应答,教师应及时作出新决策去如何执行教学的决定。如果教师认为教学进展的很成功,那么他就可以按照教学计划继续开展教学。如果教学感觉教学有问题,如学生的理解不够或不去主动参与,那么教师就应及时修改计划好的教学活动,排解现有的问题,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在一堂课中,这样的循环可能被多次重复。

2 课堂中提问的原则

2.1 问题要体现重点,正确地引导学生。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问得太多太碎,重点问题就不能突出。教师的提问应体现重点。如在讲《新文化运动》时,应提问:新文化运动星期

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这样的问题就能抓住学习的重点。

2.2 问题提出之后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提问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思考问题的机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有他们有时间思考并组织答案。这一点对于新教师来说,尤其要注意。给出问题之后的静是好的现象,这意味着学生正在思考问题。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眼睛睁得大一些,亦或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经过思考后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的学生,则很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应注意去寻找这些表现。

2.3 问题要求全员参与,注意适时提示。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同学设计问题的难度,要避免一次又一次地提问同一个学生,要多注意留些问题给那些害羞的、容易走神的学生,以保持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感觉到“跳一跳,摘到桃”。引导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的来说,课堂提问要照顾每个同学,要让他们都有启迪,要争取人人主动参与,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场所。最忌讳的是:对回答不正确或者不合理的答案进行嘲笑和讽刺。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用问题驱动

学习过程,把问题与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事实证明,问题教学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资料:

1、李红《走出问题教学的误区》

2、《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3、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