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解析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二、儒学的第二次改造 ——宋明理学哲理化

(四)陆九渊、王阳明的心本论 陆九渊(象山)继承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主张“心即理”,一生致力于构造以“心”为本 的思想体系,与朱学形成对立。王守仁(阳明)在 认识上强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在政治上强调 “欲破山中贼,先破心中贼”。陆王心学提出“心 外无物”(也无事、无理、无学),将程朱理学的 心物(知行)观发展为体系完备的主观唯心主义。
第二讲 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二讲 儒家思想



一、儒家学派的初创──先秦儒学人情化 二、儒学的第一次改造──两汉经学神学化 三、儒学的第二次改造──宋明理学哲理化 四、清代实学和近现代新儒学 五、儒学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一、儒家学派的初创──先秦儒学人 情化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研究范围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范围 氏族社会晚期、至少是周秦以来到五四 时期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汉族为主体、 包括其境内56个民族长期创造的精神财富, 即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华夏文化。它以封建 文化为主导,以儒学文化为主干。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教九文化的结构、类型、特征
(一)结构 文化结构包括多个层面,即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其中,物 质文化是表层的,观念文化是深层的,制度 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二者之间,可看作中层 结构。
三、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特征
(二)类型 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强调知识与道德 相统一;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教化的作 用;以忠、孝为是非标准,强调惩恶扬善, 其内容和方式,无不与趋善求治的总目标相 联系。因为所有的政治原则都从道德原则中 推导出来,它属于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 型。且伦理学说与政治学说融为一体,又可 归属于以“求治”为目标的政治型。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语言、节日、民俗、科学技术、文学艺 术等。
中国传统文化?
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 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 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 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 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 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一是全盘否定论
二是儒学复兴论 三是 综合创新论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1、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的历史形成
萌芽阶段:5500多年文、道家、法家、 名家、墨家、阴阳家、 杂家、农家、纵横家
儒家: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推崇孔子
学说,影响最为深远。自汉至“五四运动” 前,一直在中国思想界占重要地位。
30
中 国 现 代 病
“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让我无论走 到哪里都会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出来。我总是很 焦点。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 的身体,就注定了我前半生的悲剧。我也曾有过傲人的 辉煌,但这些似乎只与我的外表有关,我不甘心命运对 我无情的嘲弄,一直渴望用自己的内秀来展现自己的内 在美。”
传统?
传统就是对一个国家、民族等团体的极 其重要的东西的传承。只有传承这个重 要的统,才能成为国家或民族。
纵观人类历史,大凡侵略者要消灭一个民族, 必先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抹除这个民族的记 忆,把它的历史割裂开,把它的文化消灭掉。 (康纳顿)
传统文化?
它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 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超越和平》
1988年巴黎国际研讨会:
“人类如何面向21世纪?”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 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 孔子的智慧。”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3、学习传统文化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传统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传统文化
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今天的眼光看过 去是方法上的错误;
4、学习传统文化应“取大同”而“辨小异”
诸子百家的思想大体上是拯救世风回归道德,虽然
从策略上有所不同,但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智者 看“同”,俗者察“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我们只了解别人,而不
知道自己,这是一种愚昧。
2、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以及全世界华
人的凝聚力。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令世界震 服,近代的落后不应该成为我们自卑的理由
中国文化不仅在过去,就是在现在仍然是世界文化
的奇葩,近代的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因此而 小视她的伟大。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彩画、装饰,个人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文》:化,教行也。 从人从匕。甲骨文为 象二人一正一倒。“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同时具有化生、教化的含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兵家文化; 传统道德文化、传统教育、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科学 技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 茶文化、瓷文化 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被称为“国学”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 赉· 象
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

中国传统文化(导言+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导言+第一讲)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 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 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 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 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 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 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 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 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 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 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 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 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 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 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 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 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 活的美好愿望。
童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尘日; 二十五,炖豆腐;二十六,炸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去拜年。 您新禧,您多礼;白肉馍馍馋馋您。

现在每年春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要举行春节团拜会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拜年并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如今信息社会拜年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
中国传统文化(选讲)
主讲教师:叶朝红
导言
一、什么是文化

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这主要偏重于了解积淀 在具体物质之中的,体现在人的行为模式上的人 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与其兼容的社会制度和 组织结构。

第一讲传统文化导论

第一讲传统文化导论

2011年3月6日(农历二月二)上午,辛卯年公祭中华人文 始祖——太昊伏羲氏大典在河南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数千名 羲皇子孙相聚河南淮阳,共祭太昊伏羲氏。当天公祭大典的第 一炷香由河南房企业以118万元“天价”竞得,祭献的第一爵酒 也被以8万元的价格拍出。图为敬献的第一炷香。
导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
2、地域性。
3、民族性。 4、同一性——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
(二)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 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
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在这个概念中,注意几个名词: 其一,“中国”,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次扩展的过程。 其二,“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始主体。 其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用现代的眼光来观照分析传统 文化的复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别人种了九千年的桃子,
他不跟主人打一声招呼摘来便吃
,当人家制止时,他不但不听劝
阻,而且还大打出手毁了人家的
桃园。 别人辛辛苦苦炼好的丹丸,他拿来就吃,还 把主人打得头破血流,临走还毁了人家的制作车 间——象这样一个野蛮顽劣的人,竟然被许大同在 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
河南祭祖大典 房118万拍下“头柱香”
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于1952年发表的《文化 的概念》,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 梳理与分析,指出: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 行为的某种要素。
(二)文化的定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的和狭义两种。 1、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又称作“大文 化”。 “大文化”可划分成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 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件

第一部分先秦文化先秦文化是指秦朝以前的文化,包括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文化。

先秦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开端,在许多方面都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先秦文化以诸子百家为内容,以百家争鸣为表现形式。

一、文化思想发展脉络主要是先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比如:龙的形象;诸子百家等。

1.中华文化起源的几大区域中华文化起源时期有六大区域:陕豫晋邻近地区;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和邻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以长江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这说明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多元共存的。

2.龙的形象的意义龙的形象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龙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最初形象各异,昭示着最初氏族文化的各异。

最终汇成角似鹿,头似龟,项似蛇,腹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完整形象,而且还被神化成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的神龙,赋予其超人的神力。

这一形象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多元文化趋于融合的过程。

最终升格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

3.殷商时期巫史的地位和作用殷商时期,巫史承担着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处于崇高的地位,他们以天的意志的代表者自居,有权训喻君主,充当着全社会精神领袖的角色。

平时,他们是书史——对君主言行进行记录;祭祀时他们充当主角沟通神人;此外还掌握星历、教育、医药等。

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教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初期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世史官文化的成熟和发展,对中华文化特色的形成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西周时期文化转向的表现殷商文化带有很浓厚的神本色彩,殷人宗天、尚鬼、嗜酒,谋求在某种迷狂状态下的与神共舞。

到西周时期,神本文化迅速地转向人本文化。

这种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第三,从周人重“德”的社会风尚可以看出;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5.春秋时期士的崛起的原因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 (一)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 (一)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 (一)导言“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是一系列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料。

在全球化趋势加剧和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下面本文将从课件内容、使用效果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进行更详细地介绍。

课件内容“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是由中国政府官方推出的一套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

课件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艺、中医、中餐、中式园林等多个领域的介绍,同时还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人物等。

课件更是注重将文艺、历史、哲学、法律等多个层面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

使用效果对于正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习资料。

通过学习这些讲义,学生们可以将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精华在不同领域的展示视角下深入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形成和演化脉络。

此外,课件还讲解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内涵和实践,可以启发学生们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未来展望“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是面向全球的传统文化学习教育资源,对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声誉与品牌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国际间互动不断加强,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不断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

此时,“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可以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文化导向资源,为各国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精确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资源,保证更多的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真正了解中华魅力,更好地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是一系列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广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资料。

无论对于国际学生还是中华儿女,这些讲义都是了解中华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信随着全球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助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教化功能
•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受文化的熏陶,形 成特定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的过程。
• 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结构整合三个方面。价值整合是整合功能中最重 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才有结构和行为的协 调。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价值会有差异,但经由 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达 成大体一致的观念。规范因增加值需要而产生, 由文化的整合使之系统化和协调化,并使规范内 容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把社会成员的行为 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化 的程度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从而功能整合的 作用愈加重要。
• 所谓的规范性文化,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 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 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 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 文化。
• 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 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 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 “化”之本义,为“改易”、“变化”、“生 成”、“教化”。
• 例如
•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庄子·逍遥游》)
•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黄帝内经·素 问》),
•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经·系辞 下》)。
• 文”与“化”并联使用,迄今为止,最早 见诸文字的是《易经》:“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 易·贲卦·彖传》),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关于 文化的最早的提法。对此,孔颖达释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 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孔颖达“以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 (即“以文教化”)来解释“文化”的意 思十分明显。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课件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课件
3
绪论
❖ 一、关于“文化”
❖ 1、什么是“文”? ❖ 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 “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 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 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 ——《易.系辞下》
4
引申为:文字、文章; 礼乐制度; 精神修养; 美、善、德行等,如成语“文质
彬彬”。
❖ 2、什么是“化”?
❖ 本义:变化、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
生”——《易.系辞下》
❖ 引申义:风俗、风气的教化,如成语“潜 移默化”
5
❖ 3、“文”与“化”的并联使用 ❖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易 .贲.》 ❖ 将“文化”合为一词使用是西汉刘向:“凡
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古人对文化理解:“以文教化”
中国传统文的, 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同样也是没有 前途的。”

----李政道
2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是一个很庞大也很沉重的题目, 远非一次概说能够全部概出来的。宋朝诗人著名苏 轼在七言绝句《题西林壁》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这首诗来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的感觉, 可谓恰如其分。我们这个讲座,只是起个引路导航 的作用。要深切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知识, 恐怕还需要同学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12
•狭义文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
•果,主要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
13
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重大记忆”。
14
敦煌藏经洞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更伟大的唐代。
15
就是这5000个字,在人类历史上处于极高的精神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高职)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高职)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 (一)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 果(出自十五大报告)。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 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关于“大文化”的结构与 构成,最简单的是划分成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 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 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如文字、语 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 (二)狭义文化 •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 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 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 现代文化 • 传统文化 • 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 • 产生于农业时代,主 息时代,是我们现代 要指的是封建社会的文 化进程中的创造的新 化。 型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
1、现代对传统的继承和大力弘扬
•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源泉、文化传承 的载体,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 源,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 创造中华民族现代的新文化。 • 2 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彻底批判和摒弃 • 3 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与精华并存的部分, 批判的继承,合理的取舍。
是造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 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 《易· 系辞下》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中的“化 ”即生成,化生也是生成。 • 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 “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 相近的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 移默化”。
二、中国文化从何而来?
• 1、什么是文化?
•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学术界定义很多,据统计, 1871年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60多条。 • culture 1. 文化;2. 教养、陶冶、修养;3. 栽 培,养殖;4. (微生物等的)培养,培养菌。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导论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导论

2、上古三代——华夏与四夷的对立
•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 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皮,有不 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 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 不粒 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有不粒食者矣。
司马迁建构的“一点四方〞模式





• 何为中华?
• “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 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兴 旺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 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 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 释文?〕〞
• 〔2〕二是中国疆域虽然地理复杂,但大局部处于 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 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 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不远,季风气候兴旺。
• 〔3〕三是一面临海、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使中 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单元。
明代地图
思考
•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 的形成和开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 用地理?
我们用种族、民族 来区分世界上的不 同人群。 我们是中华民族。
一、中华民族从何而来?
1. 民族: 中国境内56个民族中,绝大局部是在
中国境内形成的,或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 间。除汉族而外,匈奴、鲜卑、羯、氐(dī) 、羌、沙陀〔突厥的一支〕、契丹、女真 、蒙古、满族都曾建立过统治中原的政权 ,其中蒙古和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长期开展中,在和自然界的斗 争和人类社会的开展中所创造的成果,它渗透在人们的日 常生活、行为、思想、交往等一 切活动之中,对人产生 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中国地理有以下几点独特之处: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一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论)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一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论)

文化多指群体意识,即人群中每一个体都具有的是非标 准、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办事方法的主流部分;
文明则多指人类的某一可以用文化、血源或地域来界定 的群体,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实践所创造的政治、经济、文 化及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具体表现如典章制度、经济政治措 施与成果、学术思想、军事胜利等。
简单地说,文化常指观念,文明常指受文化支配下所产 生的实践成果。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物质及精 神方面的表现,但非所有的文化都能结出文明之果,而任何 文明都有文化的背景和基础。文化可以决定文明的命运,文 明的程度可以影响文化的改变。
何谓文化
比较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学术界定义很多,但大体上可概括 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
一、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 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 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是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
中国文化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来源
学习目的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 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 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二、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文明 内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文化发展积 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 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绪论一、什么是文化?1、中外对“文化”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对“文化”的解释在二百种以上。

中国人的“文化”含义:文化的语源是近代学人对拉丁文Cultura的意译,而借用的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即“文化”等语义,加以熔铸再创而成。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周易正义》孔颖达可见,“文”、“化”的意思是指以“人文”来“教化”天下。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说苑·指武》刘向文化的意义仍是以体现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应。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乃主谓结构,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大约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称,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形成对照。

西方人的“文化”含义:在西方,Cultura,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意义,包含着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

16、17世纪,在欧洲,该词的含义逐渐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引向精神生产活动,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并进而被指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

由此,文化这种广泛的使用,导致其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各学科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主观感知与理解的“文化”,按照各自确定的标准给文化做出界说,因此,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定义。

据不完全统计,文化的定义有200多个,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定义获得公认。

正像西方学者罗威勒认为的那样,要给文化下个定义如同把空气住在手中一样困难,他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无处不在。

2、“文化”与“文明”概念的区别:首先,有必要对“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加以区分。

我们采纳德国学者埃里亚斯的观点,他在《文明的进程》中认为:“文化”令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时刻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与特色;“文明”则是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表现着人类普遍的行动和成就。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课件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课件

人神分离是神话历史化的前奏,也是神 话与巫术融合的前奏。神离开了人之后, 唯一能与之联系的就是巫。巫的出现,是 由于殷代祭祀的需要。他们的职能,是把 人的意愿报告给神,然后把神的指示带给 人类。在神降临时,他们就以歌乐鼓舞以 乐诸神。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也可知,巫与神是紧 密相连的。“巫”在神话与殷代巫术的融 合中是一个重要的媒介。他们的作用就像 远古时期的重黎是专门联系人神的介绍人。 我们从屈原的《九歌》中也可看到巫既是 迎神的主人,又是神的朋友和恋人。这些 都表明,神进一步具体化和人格化了,神 与巫术也进一步融为一体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氏族集 团,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也出现了从对自然 的崇拜而发展成的祭祀活动。例如周族的 始祖是后稷,专管五谷的种植;楚人的始 祖是祝融,专管火。这些神由于已为氏族 所专有而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由于氏族专有权的划分 ,在“神”的 家族里也出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谱”。 例如,商的始祖简狄生了契,契又生了昭 明,昭明又生了土,土的孙子又是植物神 季,季的儿子又是畜牧神亥,等等。
《周易》是一部西周时期占卜用的书 。 相传这部书的卦辞是周文王所做,爻辞是 周公所做,西周人把世界万物的变化都归 之于阴阳变化,由此推演出了八卦。这种 把事物变化归之于客观存在的阴阳之变, 是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的。
第一章. 远古至战国概况
一。神话
原始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 然界复杂的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和解释,便 想象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世界,这 就是后来所谓的“神”,围绕“神”所构成的故 事,就是神话。中国古代神话,是最古老的口头 文学,有着极丰富的内容,在艺术上开创了浪漫 主义的先河。
随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入,神话中 虚幻、怪诞的形象逐渐被现实的、富于人 情味的形象替代。例如西王母本是人身、 豹尾、虎齿的瘟神,但后来演变为昆仑山 上一个温柔美丽的女神。人类始祖女娲, 神话中本是人首蛇身,后来渐渐变成了抟 黄土做人、炼五色石补天的女神。

《中国文化导论》课件

《中国文化导论》课件

03
中国现代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现状
文化多元化
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织 、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又与现代文化 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当代中国文化在融入国际文化潮流的同时,也注重保持本土文化的 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05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
01
02
03
04
春节
农历新年,中国最重要的传统 节日,有贴春联、放鞭炮、吃
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有赏花灯、吃 元宵等习俗。
清明节
农历四月初五,有扫墓、祭祖 等习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有赏月、吃月 饼等习俗。
中国民间艺术
01
02
03
剪纸
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 刻等手法创作出各种图案 和形象的艺术形式。
诗词文化
总结词
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诗词表达情感、 描绘景物、传承文化。
详细描述
诗词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词的 形式表达情感、描绘景物、传承文化。中国诗词注重意 境和韵味,强调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诗词文化不仅 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词人,如李 白、杜甫、苏轼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
鼓励文化创新,推动中国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
特色的文化成果。
03
文化产业的发展
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高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 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 写意画;敦煌壁画; ▪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先秦诗歌》、《汉赋》、《唐 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 《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7
▪ 民间工艺
▪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龙凤纹样 (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 中华武术
▪ 太极拳、咏春拳、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 地域文化
▪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黑土 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国、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
▪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 东西方文化有某种惊人的对称性,两种文化相互借 鉴、融合。
▪ 西方国家主要强调一分为二,而中国主要强调合二 为一,西方主张物质与心灵,现象与本质的分离, 中国主张天人合一、主客融合。
2020/10/25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3
▪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从未间断,受 西方文明冲击也不泯灭。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 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 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道教文化、禅宗文化、 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传统节日、 民俗、历法等等。
▪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
▪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2020/10/25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5
▪ 琴棋书画 ▪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中国象棋、中国围棋,
▪ 中国戏剧
▪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1] 、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 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梨园戏、歌仔戏等。
▪ 中国建筑
▪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 兵马俑 、故宫
2020/10/25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2020/10/25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9
▪ 古玩器物
▪ 玉(玉佩、玉雕……)金银器、瓷器、红木家俱、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器、蜡染、古 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十八般兵器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 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 壶、芭蕉扇、桃花扇。
▪ 中国传统文化民风民俗
▪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聘礼、洞房)、丧葬(孝服、纸钱、头七)、祭祀(天地 祖先);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
2020/10/25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8
▪ 衣冠服饰 ▪ 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
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 的佩饰、鞋、帽等。 ▪ 动物植物 ▪ 龙、凤、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 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鹃花,水仙花和茶花。 ▪ 龙生九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螭吻、饕餮、椒 图、蚣蝮、貔貅。
2020/10/25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6
▪ 传统节日
▪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 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 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 神妖鬼怪
▪ 神仙、妖怪、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2020/10/25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10
▪ 西方强调个性的突出,注重个人潜力的开发 与目标的追求,而中国更偏向于集体主义, 和谐中庸;西方进取心更强,利于开拓创新。 中国文化则有利于修身守序。
2020/10/25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 传统思想文化是其他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的源。
▪ 传统文化包括三层面:思想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
2020/10/25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4
诸子百家
▪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管子》
▪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思想:仁、义、礼、智、信
1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
▪ 饮食厨艺
▪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汤圆、粽子、年糕、月饼、筷子;鱼翅、熊掌、海参、鲍鱼……
▪ 传说神话
▪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 哭长城、牛郎织女、白蛇传......
中国传统文化鉴赏
第一讲导论 主讲人 职业学院
1
内容
▪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西方比较) ▪ 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 3、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方法
2020/10/25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在人类历史的文化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 个是以中国封建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一个是以 西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人类文明80%以 上的优秀成果都源于这两种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