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合集下载

地理教案:了解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

地理教案:了解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

地理教案:了解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一、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它是人口学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人口分布不仅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显著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

例如,地形和气候对于农业、工业、交通和居住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平原、河谷和沿海地区由于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源丰富等因素,较适宜人口聚集。

相反,高山、沙漠和寒冷地区的自然条件艰苦,限制了人口的聚集。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分布相对集中,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分布相对分散。

经济发达地区通常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流入。

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匮乏,人口流出成为常态。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社会因素包括文化、教育、历史、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

文化和教育决定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进而影响其居住地的选择。

历史因素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历史遗留问题和历史事件都会对人口分布产生长期的影响。

社会结构则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从而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开发利用程度和人口承载力。

人口密度受到人口分布影响因素以外的因素制约。

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通常较高,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发达,人口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较好。

相反,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人口流动性较大。

专题学习一 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专题学习一 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专题学习一影响人口分布因素知识点一: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因素表现气候通过和降水影响人口的分布。

过于寒冷、干旱或过于湿热的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地区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水源一般来说,、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生产和生活,人口较密集。

在干旱地区,有水源的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2.人文因素(1)影响最显著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和影响人口分布的特点。

农业社会,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

(2)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口稠密。

(3)历史因素:地区,经过长期的繁衍,人口稠密。

(4)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下面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

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图中虚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即学即练知识梳理A.气温 B.降水C.地形 D.河流2.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探讨一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读下列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共有13个,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其中亚洲有7个国家。

下图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材料二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1)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哪些?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知识拓展(2)人口过亿的亚洲国家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是什么?(3)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的原因是什么?(4)塔里木盆地的水源分布有何特点?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分布与水源有什么关系?技能应用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以黑河—腾冲线划分,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

地理了解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地理了解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地理了解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人口分布并不均匀。

有些地区人口稠密,而有些地区人口稀少。

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是由一系列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所决定的。

本文将探讨地理所了解的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1. 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自然环境往往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居住。

例如,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的地区往往有较高的人口密度,而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的地区则通常人口稀少。

这是因为适宜的自然环境能够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吸引人们聚居。

2. 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聚集。

例如,大城市往往是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就业机会,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往。

另一方面,资源匮乏和经济困难的地区则通常人口稀少。

资源贫乏的地区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人口自然而然地会选择迁移到资源丰富的地区。

3. 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政治和社会因素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制度通常会吸引人口稳定和增长。

相反,战争、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会导致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和流失。

例如,战争重创的地区人口分布通常不稳定,很多人选择离开,以寻求更为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

此外,社会福利、教育以及医疗条件等因素也会影响着人口的分布。

较好的社会福利和教育条件会使人们更愿意在该地区定居,并且提高生活质量。

同样,良好的医疗设施和医疗保障也是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历史和文化因素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历史上的人口流动和迁徙往往会延续至今,形成稳定的人口分布模式。

例如,古代的贸易路线往往会集中人口,如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城市。

另外,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口分布。

某些地区的特殊文化背景会吸引人口迁徙。

例如,旅游胜地和文化名城常常吸引大量人口流动,以便更好地感受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综上所述,地理了解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是多样而复杂的。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

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

社会经济条件也必然影响人口的分布。

1。

自然条件
(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气候的作用可用气温和降水两个指标来说明。

除大陆内部的干旱区以及高山区以外的温带地区,水热条件适于作物生长和人民生活,所以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

(2)海拔高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一般说来,山间盆地,谷地,向阳坡,山麓地带等部位适宜居住和发展农业生产,人口相对集中。

(4)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一是为人类提供水源,二是为人们提供方便的交通条件。

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区差不多都沿河沿海分布。

(5)土壤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温带地区及三角洲地带,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恒河,尼罗河以及湄公河三角洲,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

(6)矿产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采矿中心对人口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有时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淘金热引起的大量移民。

许多因开发资源而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地区,也往往因资源枯竭使人口骤减。

2。

社会经济条件
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交通条件、城市、工农业基础、政治因素等.。

高中地理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影响因素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高中地理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影响人口数量与分布经济发展是人口数量与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对富裕的地区往往会吸引更多的人口聚居,形成人口密集的城市。

一方面,富裕地区提供了更好的生计条件、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前往谋求更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现象,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

二、自然环境影响人口数量与分布自然环境也是地理人口数量与分布的重要因素。

地理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如沿海地区、温暖湿润的地区等,往往会吸引更多的人口居住。

这些地区通常有更好的气候、土壤和水源条件,提供了良好的农业和渔业资源,因此更适合人们的生活和发展。

相比之下,地理条件较差的地区,如高海拔地区、沙漠地区等,由于缺乏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数量较少。

三、政策和社会因素影响人口数量与分布政策和社会因素也对人口数量与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政策措施直接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分布。

例如,一些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以应对过快的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同时,政府也会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和引导措施,吸引人口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社会因素也会对人口数量和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会导致人口向城市集中。

城市通常拥有更多的高等教育和医疗机构,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前往学习和就业。

同时,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安全问题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

一些地区的社会福利较好,人们更愿意在这些地区居住和生活。

四、文化和历史因素影响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数量和分布还受到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留问题会导致人口的聚集或分散。

高中地理探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探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探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资源,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一直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在地理学家的关注下,得到了深入研究。

那么,高中地理探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呢?一、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人口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宜人的地区往往人口稠密,如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而寒冷干燥的地区,由于气候条件恶劣,人口数量较少。

2.地貌条件地貌条件是指地势起伏、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所形成的地貌。

山地多为草场和森林,不适宜农业生产和生活,人口数量较少;平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人口分布相对较集中。

二、经济因素1.资源条件资源条件对人口分布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资源丰富的地区,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通常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而资源匮乏的地区,相对人口数量较少。

2.工业发展工业发展程度对人口分布有显著的影响。

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往往集聚了大量的工业工人,形成了聚居点。

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工业区通常也是人口密集区。

3.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指地理位置对人口分布产生的影响。

沿海地区通常人口较为密集,因为沿海地区可以进行港口贸易、航运等活动,具有较好的发展机会;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相对不便利,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三、社会因素1.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有较大影响。

政治稳定、社会福利保障完善的地区,人口数量相对较集中;而战乱频发、社会不稳定的地区,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2.教育条件教育条件是指教育资源对人口分布产生的影响。

教育条件好的地区,往往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尤其是高水平的学府所在地。

3.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在人口分布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往往因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移民。

总结起来,高中地理探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和地貌条件;经济因素包括资源条件、工业发展和区位条件;社会因素包括政治因素、教育条件和文化因素。

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1. 地理环境因素:地理环境的差异,如山区、沙漠、草原等环境不同,导致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居住和聚居,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人们聚居地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发达地区,由于有更好的经济前景、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好的就业机会,人口密度通常更高。

而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条件较差,使得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导致人们对居住环境的不同偏好,例如一些人喜欢居住在传统社区,而另一些人则更喜欢居住在现代化城市中。

4.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也会影响人口分布。

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政策制定者会采取吸引外来移民或劝导人口外流等政策来控制人口增长。

5.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不仅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

例如,在大城市中,污染、交通堵塞、噪音等因素可能会导致人们远离市区,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6. 历史因素:历史因素也会因不同的国家、地区而有不同的影响。

一些历史原因可能导致某些地区的人口分布不均,例如人口迁移、历史战争、种族、宗教、
财产不平等等因素。

地理教案:了解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

地理教案:了解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

地理教案:了解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一、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全球范围内,人口分布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历史地理背景和政策等多种因素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这些因素中选取几个重要的方面加以探讨。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来说,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往往人口密度较高,例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这是由于这些地方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另外,富裕的地区还能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吸引人口流入。

2.自然环境条件自然环境条件也对人口分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等都可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适宜居住程度。

例如,气候温暖湿润的地方往往能够支持丰富的农业生产,并吸引大量农民居住。

而气候条件恶劣、缺少水资源的地方,可能会面临着人口稀少的问题。

3.历史地理背景历史地理背景对人口分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过去几百年的漫长历史中,许多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扩张。

例如,欧洲殖民时期,大量欧洲人移居到亚洲、美洲等地。

这些历史事件导致了部分地区的人口集中或稀少,形成了现今的人口分布格局。

二、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除了考虑整体分布情况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

以下即为几个可能影响人口密度的因素。

1.土地利用土地资源是限制一个区域内可以容纳多少居民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是耕作用途占据了很大比例的土地,在有限土壤面积上种植粮食和农作物以满足需求,所以农业经济相对发达、农业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常常有较高的人口密度。

此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用地需求的增长,使得城市地区人口密度也相对较高。

2.资源分布某些地区由于丰富的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独特优越等原因,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

充足的能源、矿产等资源能够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推动城市化进程以及相应人口密度上升。

例如,中东地区由于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指的是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而人口密度则是指单位面积内人口的数量。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涉及地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将从这些角度分析具体的因素。

一、地理因素地理因素是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基础性因素之一。

地理条件对于人口的聚集与分散起着决定性作用。

以下是地理因素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影响:1.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

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的地区通常人口分布较为密集,如华东地区;而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地区则人口分布较为稀疏,如西北地区。

2. 水资源:水资源是人口聚集的重要因素,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通常人口较为集中,因为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工业经济。

3. 交通与通讯: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发展会促进人口的聚集,方便人们的流动和交流。

交通要便利的地区往往人口较为集中,例如交通枢纽城市。

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较集中,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分散。

1. 劳动力需求: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复杂多样,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到这些地区就业和生活。

2. 城市化水平: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通常人口密度较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密度持续增加。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会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产生影响。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与居住环境、就业机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关系。

1. 教育、医疗资源:教育和医疗资源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医疗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口聚集度较高。

2.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水平也是人口聚集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福利待遇较好、社会保障完善的地区会吸引更多人口流入。

四、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同样起着重要的影响。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和灾害等。

1. 资源分布:资源的分布情况会影响人口的分布,例如石油、矿产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人口分布较为密集。

哪些因素影响人口的分布?

哪些因素影响人口的分布?

哪些因素影响人口的分布?
人口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主要因素包括:
1.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气候、土壤质量、水资源等自然环
境因素都会对人口的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相对较好的气
候和土壤条件有利于农业发展,吸引人口聚集;而潮湿、
干旱、高寒或寒冷的地区则不利于人口居住和发展。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口的分布。

发达的经济地区通常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
平和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人口聚集。

相比之下,经济
不发达的地区可能面临人口流失和贫困问题。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

这涵盖了人们的宗教信仰、语言、族群、文化传统等。


们通常更倾向于居住在与自己文化背景和社交群体相符合
的地区,这也可以影响人口的分布。

4.政府政策和规划:政府的政策和规划对人口的分布有直接
的影响。

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城市化、产业布局、教育、
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政策来调控和引导人口的分布。

例如,
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政策措施鼓励人口向发展较为滞后的
地区流动,以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减轻城市负担。

5.迁徙和移民:人口的迁徙和移民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重要
影响。

人们因为工作、教育、家庭、寻求安全等原因选择
迁徙或移民到其他地方。

迁徙和移民的趋势会改变目的地
的人口分布。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化,人口分布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口分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地球上分布与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它关注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以及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口分布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方式,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密度往往由一系列影响因素所决定。

本文将探讨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等。

气候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从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

例如,热带气候下的热带雨林地区,由于气候炎热潮湿,土地贫瘠,往往人口分布稀少。

地形因素也对人口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高山地区、沙漠地区以及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地区,由于地势险峻、气候恶劣或缺乏水源,往往人口稀少。

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向,因为这些地区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完善的社会福利。

产业结构也直接影响到人口分布,例如工业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农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口数量较少。

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也会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发达地区的交通、通信和教育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聚集。

3. 政治文化因素政治文化因素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政治稳定和治理能力强的地区往往吸引了人口流入,因为这些地区相对较安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享有更大的权益和机会。

文化因素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例如语言、宗教、民族等因素会影响人口的选择和迁移。

一些地区因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居住和旅游。

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都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迫使人口迁离,寻找更适宜居住的地方。

例如,污染严重的工业地区和亚热带湿润地区的洪水频发地区,往往会导致人口外迁。

人为环境因素如城市规划、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等也会影响人口分布。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

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

然而,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工具的更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支配作用逐步加强,人的动物学特性也逐步消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多,社会性不断增强。

人类的各种有目的的活动同样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所以,社会经济条件也必然影响人口的分布。

1.自然条件自然地理环境是人口分布的自然基础,它为人类居住提供了空间场所。

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因历史发展阶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作用程度。

在古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很大,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很大,许多学者认为人类最可能的起源地是生存条件较好的东非、中亚草原地带、南亚以及中国西南地区,而不可能是气候酷寒和生存条件极度艰难的地区。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自然的束缚,人类的足迹可遍及地球上的7大洲。

自然条件作用于人口分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自然条件的直接影响;二是通过影响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的间接作用。

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通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各种因素实现的。

(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气候的作用可用气温和降水两个指标来说明。

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以及海拔过高的高原地区,不适宜人口大规模定居。

那些地区温度低,不能种植农作物,而且容易患呼吸道疾病。

热带地区虽然水热资源丰富,农作物种类多,一年可多熟,但那里气温高,农作物病虫害严重,传染病易于流行,所以热带雨林区的人口也不如温带多。

干旱的沙漠地区雨水极稀,不宜耕种,人口很少,唯有河流两岸及沙漠绿洲是人口集中地区。

一般说来,除大陆内部的干旱区以及高山区以外的温带地区,水热条件适于作物生长和人民生活,所以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表3-5)。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一、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如藏族等世代生息的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贫瘠的土壤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迟缓,人口增殖也就缓慢,从而形成我国人口分布最稀疏的地区。

面积广大、尚未开发的藏北高原,更是地旷人稀甚至荒无人烟。

西北地处干旱内陆,草原面积广大,农业以灌溉为主,水文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因而其人口的分布明显与水资源分布相关。

广大荒漠地带,人迹罕至,而河水流经地区及地下水丰富的地带,则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区,如宁夏银川平原及内蒙古河套平原,均得益于黄河水灌溉之利而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成为塞上明珠;又如新疆阿克苏地区93%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总面积6%的绿洲地带,人口密度为175人/平方公里;吐鲁番盆吐地中的绿洲上,人口密度高达376人/平方公里,而绿洲以外不足一人或为无人区。

西南地区虽然大部分地方地形崎岖,石山裸露,但由于气候条件有利,在一些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成许多农业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的影响: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归根到底还要通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而起作用。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造成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

三、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人口的地域分布都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历史的继承性,是历史的产物。

它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改变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其变化又表现出较大的惰性。

越是历史悠久的地区,这种烙印就越深刻,在中原汉族地区,人口增殖的时间长,密度也较高;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多数地区,因开发历史较短,人口增殖时间短,迁移人口数量有限,人口分布一般较稀疏。

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影响⼈⼝分布的⾃然因素
影响⼈⼝分布的⾃然环境因素有三个⽅⾯,分别是地势、海拔、地形起伏和坡向;⽓候、光热和⽔分条件;⽔体、⼟壤和矿产资源等。

⼈⼝的分布受⾃然条件和⾃然资源的强烈制约。

⽓候相宜,⼟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地区往往成为⼈⼝密集地区。

社会经济条件也必然影响⼈⼝的分布。

扩展资料
中国⼈⼝分布的特征
以腾冲-⿊河⼀线为分界线,我知国⼈⼝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如下:
(1)中国地形西⾼东低,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道线,西部以⼭地为主,西部地区⼤多为⾼原、荒漠,⼟地可垦殖率低。

所以⼈⼝承载能⼒东部回⽐较⾼。

(2)改⾰开放以来,东部便捷的交通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条答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的流动。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的导入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的导入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的导入
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些主要的因素有:
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地形、土地利用、土壤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定居的地点和数量。

例如,气候恶劣的地区可能导致人口稀少,而气候宜人的地区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口居住。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的地区通常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徙到这些地区。

相反,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则可能导致人口外流。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人口分布。

例如,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社会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情况对人口分布有一定影响。

一些地区的优质社会服务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口居住,而缺乏这些服务的地区可能会导致人口外流。

4.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政治稳定的地区通常会有更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全保障,吸引更多人口居住。

相反,政治不稳定的地区可能导致人口流失和迁徙。

5. 历史因素: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一些地区曾经有独特的历史遗产或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居民。

历史上的战争、移民大规模迁移等事件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长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因素的影响并非完全独立,它们之间可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此外,不同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情况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初中地理知识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初中地理知识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知识点的认识】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的长短等.
(1)在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土地条件较好、水源充足的地方,耕地质量好,农业产出大,食物充足;
(2)20 世纪初人口的持续外流,是因为人口数量超过了土地承载力(由于战争等原因造成土地承载力较小);
(3)在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人口集中分布在爪哇岛上,全国人口的 58%居住在这块 7%的国土上;
(4)在工业化社会,人口明显地向城市聚集.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
例:(2012•烟台)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分布在河流沿岸,这是因为河流沿岸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
①便利的交通②充足的水源③丰富的矿产④丰富的物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分析:河流沿岸地区一般是较为平坦的平原,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方便灌溉和饮用,而且靠近河流交通便利.
解答:靠近河流,有充足的水源、物产丰富且交通便利,故而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沿河流分布.
故选:C.
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地理因素.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是解题关键.可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来理解记忆.
1/ 1。

为什么不同国家的人口分布不同?

为什么不同国家的人口分布不同?

为什么不同国家的人口分布不同?作为世界上拥有多样性和文化差异的物种之一,人类社会中人口分布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异。

那么为什么不同国家的人口分布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以下是几个影响不同国家人口分布的因素。

1.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水平、教育程度、就业机会、医疗卫生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在发达国家,人们的生存条件比较优越,又有比较好的医疗卫生保障,导致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相对较低。

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保障相对弱,导致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出生率和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2. 地理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不同国家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资源丰富和气候适宜的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例如,中国南方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移。

而在资源匮乏和干燥贫瘠的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3. 历史文化因素历史文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人口分布。

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些也影响了人们的繁衍和迁移。

例如,印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尊重人口和强调家庭价值观念,这导致了这两个国家的人口爆炸和家庭结构紧密相连。

而在欧美地区,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是主导,导致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和家庭结构相对宽松。

4. 政策法规因素政策法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分布。

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移民政策和就业政策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人口分布。

例如,中国一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力地控制了人口数量和结构。

而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放宽了移民政策和开放市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移和投资。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分布的差异来源于多个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政策法规等。

然而,尽管这些因素有时候是相互作用的,但是它们都是复杂的个体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分布的现象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地扶贫搬迁与文化适应———以XX省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移民为例2012-05-28 | 作者:杨甫旺| 来源:《XX民族研究》2008 年第6 期| 【打印】【关闭】异地扶贫搬迁是解决山区贫困人口的治本之策。

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气候高寒,灾害频繁,交通不便,生态恶化,基本丧失了生存条件。

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且还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得不偿失。

异地搬迁扶贫是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人口再分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然而,这些异地搬迁的移民,怎么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方式。

异地扶贫搬迁移民,面临着的是全新的生存环境,其传统文化必然随着迁移发生变化,对其自身和迁入地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冲击。

由于生存空间环境(人文的、自然的)的变化,移民原有的传统文化所赖以延续、传承的环境基础已经丧失,在新的环境中,移民及其文化必须要适应它,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即异地搬迁扶贫中常说的“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本文以XX省XX州永仁县异地搬迁扶贫为例,探讨山区少数民族因丧失生存条件而搬迁后所面临的“文化适应”。

一、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情况永仁县位于XX省XX彝族自治州北部,地处滇川要冲,自古为滇中北部门户。

1924年单独设县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次较大的行政区划变动,将4个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划归XX省XX市,使永仁县成为XX州内彝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山区县。

永仁属内陆高原地,群山逶迤,山高谷深,地形破碎,山地占96%,丘陵坝子、水田仅占4%。

全县平均海拔在1530~176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日照2824.4小时,居XX省第一;年降雨量在833毫米左右,但蒸发量大,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4倍,干旱极为突出,特别是春旱,每年都有发生。

全县辖4乡4镇、63个村民委员会。

至2006年底,总人口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3万人,占总人口的87.4%;彝族人口。

97万人,占总人口的47.59%。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94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681万元,占总产值的47.4%,农民人均所得1521元,人均产粮460公斤。

但尚有1.5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历史上的永仁曾是山青水秀,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毁灭性砍伐,致使森林遭受严重破坏,气候也变得越来越恶劣。

由于生态条件恶化,粮食产量低,农民只有采取多开荒、多种地的办法维持生活,人畜争地、争食的矛盾日益尖锐,既不能发展畜牧业,也不能搞好农业生产。

同时,村寨周边稀疏的灌木丛被砍来做柴烧,许多山头已无植被覆盖,已经没有开发和利用价值。

有的村寨严重干旱缺水,人畜饮水要到数公里外的地方人背马驮,基本丧失了生存条件,无法承担脱贫重任,不能不选择异地搬迁以求生存和发展。

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国家试点工程于2001年1月正式启动,至2005底结束。

在试点期间,共建成4个片区9个居民点,完成荒坡造地、坡改梯0.8万亩,重新划定荒山荒坡3万余亩。

有组织地整体搬迁,集中安置了近2000户约7000余人的山区贫困人口。

在移民点配套修通连接4片区的环形弹石公路26.6公里进居民点道路19.1公里,架通高压输电线路11.3公里,低压输电线路8.95公里,组织完成了4片9点的人饮主体工程;完成居民房屋建设1232套,修建小(一)型水库2座,坝塘、拦沙坝35座;支砌田间道3.9公里;修建文化室6个、学校2所,实现了水、电、路、沼气、土地五到户。

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主要有政府组织搬迁和自发性搬迁两种形式。

(一)政府组织搬迁。

这是永仁县异地搬迁的主要形式。

2000年,永仁县人民政府经过充分论证,决定将山区失去生存条件的7000余人迁入经济条件较好、有开发前景的莲池乡,分四个片区统一安置。

从2001年起,山区移民有计划、有步骤地迁入新居民点,修建住房。

政府除在土地、木材、用电用水等给予优惠,每户(一般3~4人)补助8000.00元,一次性到位。

政府组织搬迁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政府可利用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手段,各种优惠政策落实有保障;二是政府可利用庞大的行政网络。

异地扶贫搬迁涉及部门很多,在县扶贫办的牵头下,民族、民政、公安、教育、卫生等相关配合,优先审批项目,优先安排资金,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三是政府可利用舆论工具做宣传动员。

异地扶贫搬迁是一种扶贫方式的改革尝试,为了避免误导,政府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宣传异地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施,介绍异地开发的基本方法,目的意义,移民的性质及搬迁对象的条件,迁入的地点、时限、迁入地的基本情况,让移民心中有数,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是政府投入高,在迁入地已形成了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

但政府组织搬迁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移民返流多、移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间缺口大等。

(二)农民自主搬迁。

永仁县自上世纪80年代就有山区农民离开生态条件恶劣的乡土,举家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

近年来,由于政府鼓励山区自然条件差的农民搬迁,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助(有的每户3000元,有的1800元),于是便有大批有一定经济头脑的山区农民迁入永定镇、莲池乡、宜就镇等。

农民自主搬迁多是迫于迁出地的生存压力,早有离开的愿望,对远离家乡的生活困难有思想准备,所以遇到新问题,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

此外,自主搬迁的农民多有一定的生产技能,适应性强,在外地可以自谋生路,这些农民无返流,是异地扶贫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的“文化适应”文化适应(accultu ration)是人类学的一个研究X畴。

Redfield等认为,“文化适应用于理解这样一类现象,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通过不断的接触,使双方或两个群体最初的文化类型发生变化。

”[1]这种文化类型的变化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接触的两个群体的文化类型都要发生变化。

但实际情况而言,群体接触过程中更多的变化往往发生在弱势群体一边,因而我国学者陈平认为:“文化适应其实是一种主动或被动地借鉴或‘借取’行为,是一种与自身要求紧密联系的反应或应变措施。

这种文化行为首先需要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并感受到异质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差异之处,对差异的认识引发了对外来文化的刺激的某种反应———这一系列动作就是文化适应过程。

”[2]马宝元也认为:“外来文化为了适应本土文化进行的改变就是文化的适应性。

”[3]本文认为,文化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母体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或群体基于对两种文化和认知和感情依附而作出一种有意识、有倾向性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

它既是一种过程,即作为个体或群体为了生存不得不学习或模仿异质文化,如谋生方式、生活习惯、风俗礼仪及语言等;同时也是一种结果,即个体或群体的母体文化逐渐融入异质文化之中。

因此,异地搬迁移民的“文化适应”,就是移民进入某地之后,先在某地定居下来,然后经过一段心理文化的调适与适应之后,逐步变成当地人。

当母体文化演变为本地文化时,移民的“文化适应”也告完成。

由于文化适应是异质文化对个体或群体的一种文化要求,文化学家、人类学家,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文化适应的种种模式假说。

美国人类学家阿德勒提出了文化适应的五阶段模式说[3]:(1)接触阶段:刚进入异质文化时,个体或群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还没有能够感受到来自异质文化的冲击和压力;(2)不统一阶段:个体或群体觉察到异质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差异,并在异质文化的压力下,他们感到混乱、困惑、无力、孤独;(3)否定阶段:个体或群体开始否定文化差异,他们对异质文化开始产生疑问和否定;(4)自律阶段:个体或群体开始承认文化并异,他们原先怀有的心理防御态度开始解除,能够自如地应付新异的环境;(5)独立阶段:对文化差异的认识进一步确立,能够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并采取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

(一)生产方式的适应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的移民80%以上来自海拔2000米左右、坡度在25度以上的高寒山区和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的半山区,他们在原居地大多兼营农业、畜牧业,且畜牧业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由于草山草坡很多,牲畜的喂养方式仍为放牧和敞放,很少圈养,畜牧业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满足XX消费的必备用品。

个案一:户主付××,41岁,初中毕业。

妻X××,39岁,小学毕业,育有一子一女,原居地永兴乡,海拔2200米,每年种植玉米、荞麦3亩,萝卜、土豆2亩左右,家中有羊40余只、黄牛8头,猪10头。

每年杀羊5~6只、猪2~3头自食,用XX祭祀羊2只左右,出售牲畜收入为8000元左右,大部分用于购买粮食,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到现居地后,生产方式由农畜并存、以畜为主转变为单一的农业生产,牲畜只做为家庭副业存在,而且数量极少,其原因是现居地无草地、无林区。

因此,移民从原居地迁至现居地,牲畜减少了60%以上,畜牧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人们不得不将农业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对土地的利用和依赖程度加大,年轻人则多外出务工谋生,寻找新的经济收入门路。

在耕作方式上,原居地人们的耕作方式简单,多为广种薄收,很少施化学肥料和农药。

但是,在现居地,由于土地极为有限,都用来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土地利用率高,要使用大量化学肥料和农药,精耕细作,否则难有收成,这就要求移民掌握一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个案二:户主李××,男37岁,小学毕业。

妻,李××,38岁,文盲,育有二子。

原居地中和镇。

在原居地每年种玉米、荞麦6亩,土豆、萝卜等2亩,都是种“懒”庄稼,种下就等收,无中耕管理,到现居地后,不会犁田耙地,不会插秧,不懂栽种烤烟,不会施化肥,更不知怎样喷洒农药。

总之,现居地的生产方式对他们都是陌生的。

每年的栽种季节,村社干部都要到他家手把手地教,3年后,他们才基本掌握了农耕生产的知识和技能。

现在,他家遇到生产中不会做的事,都要请别人来指导、帮忙。

为了让异地扶贫搬迁的移民尽快适应现居地生产,永仁县从科技培训入户,扶持和发展科技示X户,让每户能够人均掌握1至2门科学种田、栽烟技术,根据不同的生产季节,对移民实行以会代训、专题讲授,举办现场会、印发技术资料等方式进行培训,使搬迁移民人均受到1次以上技术培训。

同时,下派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指导,从而使搬迁移民在一两年左右时间适应了现居地的生产方式。

个案三:莲池乡荣融新村的李××对我们说:刚迁来时,不知道怎样种田,因为我们没有种过田,也不会栽烤烟。

到这里后,乡里的技术员一人包几家,亲自做示X,手把手教我们怎样撒秧、栽秧、施肥、撒农药,教我们如何栽烟、烤烟。

教了一、两年,总算学会了一些常用的技术。

但现在我们也不很熟练,要完全掌握农田特别烤烟的技术还要些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