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苏东坡与海南沉香的故事
卧看萦帘一炷香,苏轼与香有关的日子
卧看萦帘一炷香,苏轼与香有关的日子宋代文人雅好熏香,当时文人创作香方、调配合香之风气盛行。
宋代文人翘楚苏轼,对用香之事也颇有造诣,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很多苏轼与香的逸事。
宋代著名的梅花香“韩魏公浓梅香”之所以流传,就与苏轼有关。
此香调和之法由韩魏公传于苏轼,再由苏轼传给诗僧惠洪。
黄庭坚被贬广西宜州,途径长沙于惠洪那闻的此香,还吐槽苏轼有好香居然不告诉自己,黄庭坚“韩魏公浓梅香”香跋云:东坡得于韩忠献家,知子有香癖而不相授,岂小鞭其后之意乎。
韩魏公浓梅香,因与苏轼、黄庭坚等名士有关而声名大噪,成为宋代文人阶层流行的香方。
苏轼的杂文《香说》中,还曾点评过温成皇后制作的“阁中香”:温成皇后阁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练(楝)花之类;沉、檀、龙、麝皆不用。
或以此香遗余,虽诚有思致,然终不如婴香之酷烈。
贵人口厌刍豢,则嗜笋蔽;鼻厌龙麝,故奇此香,皆非其正。
温成皇后的阁中香,没有使用名贵香料“沉檀龙麝”,而是以松子膜、荔枝皮、苦楝花等自然朴素的材料制香。
苏轼对“温成皇后阁中香”的评价很有意思,他虽然认为此香很有意趣,但觉得这是富贵之人熏多了名贵香料,产生嗅觉“审美疲劳”,出于好奇才制作了此类熏香。
苏轼并不是对“廉价”香材有偏见,他自己也经常熏焚“廉价”的柏子香,苏轼《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诗曰: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
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醻酢。
苏轼病中所焚的柏子香,以侧柏的果实制作,柏实虽然不起眼,但很受古人赏识,《名花谱》:“拾柏子合百和香,烧之,逈非人境。
”柏实的芳香气体主要成分为菘萜、柠檬萜,具有松弛精神、稳定情绪的作用,非常适合病中、清修时焚烧。
古籍中记载柏子香有两种,一是《香乘》中以整颗柏实制作,适合隔火煎香之法焚爇;二是《陈氏香谱》中将柏实切成碎末“以沸汤焯过,细切,以酒浸宻封”,制作成末香,适合埋炭散烧之法。
文人基于个人对气味的偏好,常亲自己调配合香,苏轼就有自拟的香方——苏内翰贫衙香:白檀香四两(砍作薄片,以蜜拌之,净器内炒如乾,旋入蜜,不住手搅,以黒褐色止,勿令焦。
海南样本:苏东坡的生活小史2771字
海南样本:苏东坡的生活小史安频01朝中的奸臣将苏东坡赶到儋州,目的就是让他在那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死去。
《儋州志》云:“盖地极炎热,而海风甚寒,山中多雨多雾,林木荫翳,燥湿之气郁不能达,蒸而为云,停而在水,莫不有毒”,“风之寒者,侵入肌窍;气之浊者,吸入口鼻;水之毒者,灌于胸腹肺腑,其不死者几稀矣。
”那时苏东坡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恐怕情况堪忧。
苏东坡刚来时,写信给友人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可见情况很糟糕,与软禁没有什么区别。
苏东坡的官职为“琼州别驾”,然而来自官府的应发薪水,直到他离开海南,都没有收到过一文钱。
儋州的当地官员有一个叫张中的人,早就知晓苏东坡的名声,知道他来到了本地,便热情招待、密切来往,但消息不胫而走,最后张中被免官。
这就是整人者的卑鄙伎俩。
02海南当地有许多耕田,但当地人懒惰,不愿意开荒耕种。
没有粮食怎么生活呢?当地人等广东商船来,拿出椰子、咸鱼、沉香木与米商进行交换。
苏东坡父子靠着带来的一点积蓄,买一点米吃。
有时候,风浪太大或者遇上了其它情况,商船不到,就没有米吃,只能挖芋头吃。
苏东坡曾写诗感叹:“北船不到米如珠”。
但这也仅仅是感叹而已。
他有饱腹之策:“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
”从诗中可知,他可能吃过癞蛤蟆、烧蝙蝠和蜜唧。
蜜唧是什么呢?据说是以蜜饲的初生鼠,当地人以为佳肴,用筷子夹着塞进嘴里,在牙齿间咀嚼会发出“唧”的一声,故名。
我品味出了这诗里苦中作乐的辛酸与无奈。
有时候,连这些野物都弄不到的时候,苏东坡就采取食阳光止饿的办法。
却不知能否抹去肚中的饥饿感。
03《论语》上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说,君子可以安于困厄,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
要了解一个人的人格是高尚还是卑鄙,看看他在困顿中的言行就知道了。
苏东坡自有他独特的视角,会在平淡的生活里咂摸出滋味来。
苏东坡在海南故事四则
苏东坡在海南故事四则苏东坡,一名知名的宋朝文人,曾有一段短暂但却重要的海南之旅,留下了不少令人回味的故事。
其中有四则故事,深入人心,值得海南人民至今仍铭记。
第一则故事是苏东坡最初抵达海南时所发生的。
当时他下船后,来到一处偏僻的海滩,民众有一种神圣的存在感,看苏东坡时,众人纷纷下跪,恭敬礼赞。
苏东坡十分感动,他领着大家朝神圣的声音出发,结果却发现没有人,只有在海滩上大喊“破帆远归,洋波蔚蓝”的渔夫。
苏东坡被渔夫的勇气深深打动,心甘情愿地归荣海滩,并为渔夫夸奖了他的勇武。
第二则是苏东坡见识海南的历史。
当苏东坡抵达海南时,他看到一切都是新鲜的,他游览了海南纳西部落,打听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很快他就发现,原来这片土地曾经有过一个庞大的汉藩王朝,它传承着土著族群的文化,建立了它自己的贸易、文化和军事模式,但也因为最终无法克服中央政权而消失,留下令人感动的传奇。
第三则故事是苏东坡在海南投入农业的传奇故事。
苏东坡在海南投入农业,种植各种珍贵的农作物,使得海南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大有进展。
他建立了许多农田,举办了多次农村改革,当地民众受益匪浅,不仅收获了肥沃的农作物,也收获了苏东坡本人的智慧。
最后一则故事是关于苏东坡留下的“苏东坡石”的。
当苏东坡离开海南之后,他留下了一块被渔夫们称之为“苏东坡石”的礼物,以表达对当地人民的爱。
这块石头上有特别的文字:“从海南出航,回家心聚首”,虽然苏东坡已经离开,但他的思念却一直存在当地人心中。
这就是苏东坡在海南的四则故事,他旅行的足迹在海南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想起他,海南人民怎能不流下激动的眼泪呢?虽然他生前曾提过“出江湖去,竟无一回”,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却在海南以及其他的地方,一直被传颂,就像他的那一句名言:“抛诸江湖,立身求法”,永远不会退休。
宋代海南沉香故事
刘洵所载产于“广管罗州”(治今广东廉江市河唇镇)的香树,按宋代辨识,其质量比海南差很远。
然而,刘洵就是不提海南香。
当中南半岛不属“交趾”之时,也有沉香贸易通中国,如唐代《通典》所载林邑国(今越南民主共和国中部)的沉香就是。
有例外吗?似乎有。
例如,南朝梁·任昉(460-508年)所撰《述异记》卷下载:“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名焉。
千年松,香闻於十里,亦谓之十里香。
”明·周嘉胄《香乘》载:“晋武时,外国亦贡异香,迨(隋)炀帝除夜火山烧沉香、甲煎不计数,海南诸香毕至矣”。
这么说来,岂不是南朝、隋代就有海南香了吗?然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明指《述异记》为伪书:“至于现行之《述异记》二卷,称梁任昉撰者,则唐宋间人伪作,而袭祖冲之之书名者也,故唐人书中皆未尝引。
”这是确论。
至于明人《香乘》,属于后世撮抄想象,没有更早史料依据均可不论。
举几件史实,证明宋初之前海南沉香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第一,唐代佛教盛行,香料是礼佛重器,“进香”就是礼佛的代名词。
鉴真东渡前,在扬州采购了“麝香、沉香、甲香、甘松香、龙脑香、胆唐香、安息香、栈香……”等近千斤香料,在万州,“大首领”冯若芳也从波斯舶上掠取大量香材或香料,遂成豪富,鉴真一行最后在广州见到婆罗门、昆仑等地来的海舶,装满了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尚东征记》所载鉴真整个行程,多处提及香料,而且在海南活动一年多,却未见海南沉香的片言只字。
第二,唐后期,文宗朝(826-840年)的琼州都督山草寮里,听天由命喂野狼吧。
这一年丁谓57岁,在古代已属老人,如此重案严拘,恶劣环境,堪称历代贬官所未见,换了别人恐怕不出三五个月就忧惊而死了。
但丁谓很不寻常,有极强的抗压心理素质,走背运后言论依然精彩处处,后来他的案子“退烧”了,才被允许搬回州城。
丁谓贬崖故事是值得述说的,例如他问客人天下州郡哪个最大,客人自然回答是京师,他哈哈一笑说未必,“朝廷宰相到崖州只能做个小小的户籍警,你说这崖州该有多大?”当时丁谓是被贬为“崖州司户”的,“闻者绝倒”。
心智如香:苏东坡与香的故事
心智如香:苏东坡与香的故事
唐宋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期,也是香道广为流传的时期。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他不光在文学绘画书法上有深厚的造诣,也是一位用香懂香制香的高手。
据传,苏东坡曾调制过“雪中春信”之香,焚香时有满室梅花绽放之清香,并制作了“小有洞天”的赏玩器具,令焚香更具美感。
在诸多香品中,苏东坡特别钟爱海南沉香,在其弟苏辙60岁生日的时候,苏东坡写下《沉香山子赋》为其祝贺,以“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
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
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的华丽辞藻,盛赞了海南沉香之天香气韵,让人只读文字,便心生向往,如沐醉人幽香。
苏东坡与海南沉香之缘,起源于仕途的不如意。
尽管一而再被贬谪,但苏东坡依然保持着豁达的心态,这篇《沉香山子赋》不单描写了沉香之雅,更是比喻君子的德性,借沉香表达自己的感悟,在官海沉浮之中,如何保持初心,做一位品行坚定、精神超然的君子士大夫。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缕馨香,当心智如香时,不但能以清心净身感悟到香之美,更能以香陶冶性情,以慷慨豁达之心态,沉静面对人生。
苏东坡谪海南事
苏东坡谪海南事迁琼始祖另一位就是真正来自四川眉山的苏轼之子苏过,提到苏过就不得不提到其父苏东坡。
如果没有苏东坡谪琼,也就没有后来苏过再渡琼卜居繁衍的事了。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谪居惠州(今广东惠阳)的苏东坡诗兴大发遂写了首《纵笔》小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此诗一出,朝野振动,苏东坡的政敌宰相章知道后,认为此诗讥讽朝政,于是肝火大发说:苏子尚尔快活。
随即上奏宋哲宗,再贬儋州。
于是花甲之年苏轼被”孤悬海外“。
苏东坡于公元1097年4月19日离开惠州,起道雷州,携幼子苏过同行,于同年7月2日抵达儋州贬所(今儋州中和镇)。
扶病南迁的苏轼此时已六十有二,垂老投荒心生绝望。
他在给友人信中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理后事矣。
今到海南,首当作墓,次当作棺,乃留手书于诸子,死则葬海外。
”在惠州登船离岸时“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朝廷无情,百姓有意。
苏轼和苏过初抵贬所,好在军使张中慕其人品学识,安排他父子俩住进官舍。
但好景不长,湖南提举董必闻知,马上一道公文渡海将苏氏父子逐出公房。
此时苏氏父子已到了山重水尽地步,苏轼在《纵笔三首》中写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艰难生活。
东坡父子无房往的消息迅速传开,当地士族学子十数人亲躬泥水之役,在城南桄榔林下造屋五间,落成之日东坡先生将屋命名为“桄榔庵”,同时还写了首《桄榔庵铭》为记。
苏轼居琼三载,是他晚年最为艰难的三年,他说“我生多故,愈老愈艰”。
也就是在这三年里,他与海南乡亲结下不解这缘。
因博学多才,平易近人,苏轼受到儋州百姓真诚爱戴。
他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迎送无虚日,酒樽不曾空。
在《访黎子云》中写道:“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语说坡翁。
东行杖策寻黎老,打狗掠鸡似病风。
”不光汉族人爱他,就连当地黎族人也喜欢于他交往。
一位挑柴卖的黎族青年,见苏东坡衣裳单簿,就把自己身披一块吉贝布(木棉布)赠送给他,令这位大文豪非常感动,当晚就写下了这道“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
苏轼关于沉香的诗词
苏轼关于沉香的诗词(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介绍苏轼及其对沉香的喜爱二、苏轼与沉香的渊源三、苏轼关于沉香的诗词赏析四、总结:苏轼对沉香的影响和贡献正文一、引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方面的创作尤为突出,以其挥洒自如、明快豪放的风格著称。
在苏轼的一生中,他对沉香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爱香玩香,还亲自调配香方。
因此,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沉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二、苏轼与沉香的渊源:苏轼对沉香的喜爱源自于他对香料的独特见解。
在宋代,燎沉香蔚然成风,苏轼便是其中一位深受其影响的文人。
他认为沉香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与其他香料相辅相成。
在苏轼的诗词中,他常用沉香作为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载体,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意蕴。
三、苏轼关于沉香的诗词赏析:在苏轼的诗词中,关于沉香的作品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沉香山子赋》。
这篇赋文以沉香为主题,以四六骈体的形式,描绘了沉香的特性和魅力。
苏轼将沉香与金、玉、鹤、龙等形象进行比喻,赞美沉香的珍贵和独特。
此外,他还通过描述沉香的香气,表现了自己对沉香的痴迷和喜爱。
除了《沉香山子赋》,苏轼的其他诗词中也多次提及沉香,如《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和《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等。
在这些作品中,苏轼运用沉香作为诗歌意象,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四、总结:苏轼对沉香的热爱和欣赏,使得他在诗词中多次以沉香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沉香的文化内涵,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祁云枝《沉香》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沉香祁云枝在海南海口,一棵白木香树,用身上的伤痕,讲述了它的故事,沉香的故事,还有大诗人苏东坡的故事。
站在人的角度看,粗皮大叶的白木香树其貌不扬,树体无形,叶子、花朵和果实,无姿,亦无彩,疏松脆弱的材质,甚至难以制作家具。
白木香树掀动唰唰作响的树叶,说:树亦不可貌相。
是的,它以沉香扬名四海。
千夏年来,自本香树一真身体力行——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香。
海南是海洋性气候,像娃娃脸,说变就变。
一场风暴后,岛屿上的一些树木,像战场上受伤的士兵,缺胳膊少腿。
受伤后的白木香树,第一时间做的,是积极疗伤。
它会在伤口周围分泌出一种油脂,将创伤封闭,阻止伤口进一步恶化。
这和我们人类遭受创伤后,会在伤口附近分泌大量血小板用来止血是一样的道理。
白木香树没想到的是,此时,一种名为黄绿墨耳真菌的微生物,会趁机侵入伤口,落井下石,让伤口雪上加霜。
接下来,就是白木香树在痛苦、挣扎和反抗中,艰难而漫长的疗伤过程。
它要凝聚全部的心思和能量,去阻击伤口里黄绿墨耳真菌的左冲右突。
裸露的伤口,还要承受烈日曝晒和暴风雨的洗礼。
运气差的,旧伤未去,又添新伤。
自此,白木香树的肌体里,会上演长达终生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树的血泪混合入侵者的遗体,连同入侵者在此生活的遗迹,一点点沉积在体内长长的导管里。
日历,就这样在大树与微生物、与坏天气的搏斗中,一页页翻过。
白木香树忍着伤痛又顽强地生存了多年,或许十年,也可能百年、千年。
大约从第十年开始,树体的创伤部位——融入油脂、黄绿墨耳真菌及其新陈代谢物的木质——渐渐趋于坚硬,团聚成密实、不规则的固态,颜色也逐渐变深。
风过时,暗香浮动。
年代越久远,树沉淀的血泪就越多,密度越大,香味亦越浓。
当白木香树终于老去,轰然倒在泥土的怀抱里,整个躯干开始腐朽。
神奇的是,当初的伤痕,那个令树长年累月疼痛的部位,永远都不会腐烂,更不会变质,犹如树结出了玉石。
胜玉一筹的,是它拥有奇香。
那是怎样的一种香啊!凑鼻一嗅,有田野泥土的气息、山川河流的芬芳、风雨雷电的足迹,有花香,还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千转百回,直抵灵魂。
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东坡在海南
PEOPLE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东坡书院外的东坡居士像。
绍圣四年(1097 ),谪居惠州的苏轼接到朝廷的追贬沼令,将他责授琼州(今海南琼山)别驾、昌化军 (今海南儋县)安置。
苏拭在幼子苏过的陪同下再次踏上贬途,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天容海色本澄清苏东坡在海南文丨李忱谪I 贬三年后,宋代大文豪苏东 坡于元符三年(丨丨〇〇)六月二+日离开海南,在渡琼州海峡北赴廉州时,抬眼云飞斗转的无 际高天、俯瞰浪涛奔涌的辽阔大海, 冋想大起大落、荣辱变幻的人生经历, 感慨化为诗曰:“参横斗转欲三更,苦 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 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 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我们仿佛听到了苏东 坡迎着朝阳的大声呐喊,一吐胸中块 垒,荡涤污水脏名,抚慰难平心绪,还 原生命本色。
南荒绍圣四年(1097 )六月H日,东坡弟弟苏辙送东坡父子上船。
陪苏东 坡到海南的是他三儿子苏过。
二夫人走后陪东坡患难的妾王朝云在惠州染 上瘟疫去世,对他也是个打击。
宦海 沉浮、人生起落、浪迹天涯,不断地折 腾,没有惊恐,而是习惯。
离別之前, 苏东坡给朋友广州太守王古写信表达心迹:“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
今到 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
仍留手疏 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 不抚柩,此亦东坡家风也。
”悲凉中更124丨国家人文历史显豪气。
过海登岸后,苏东坡父子往目的 地儋州走,七月初二到达。
初到南荒,举目无亲,一个被贬的官员,也没人 认得,其困难可想而知。
他说:“此间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 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 皆无尔。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剩下 的就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 人生哲学。
绍圣四年八月刚到昌化军(今儋 州市)任军使的张中来看望“有罪”之 臣苏东坡。
原来,张中在来儋途中,路 经雷州,拜访雷州知州张蓬,张蓬是 苏东坡的门生,详细介绍了苏东坡的 情况,并请张中到儋州时多多关照自 己的老师,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上。
闻思所及共香焄——苏东坡的海南香缘
文"视角闻思所及共香'—苏东坡的海南香缘陈才智内容提要:海南不仅孕就了其特产沉香,也成就了具有沉香性格的苏轼。
沉香的皮朽而 心香,正可作为其历难而不屈性格的最佳写照。
在一代坡仙身上,诗艺、香道以苦难及其超越为媒,结出芬芳绚烂的艺术之花,可及共香。
其香诗文的写,苏轼与海南结下不的香之缘,香道提升到明德悟道乃立身修性的高度,并香,藉香参禅,成为中国香道文化上一道特的。
关键词:苏轼海南香道在中国香文化发展史上,苏轼注定难以被绕过。
因为他不仅品香,不仅用香,而且还亲自制香,合香,实在是中国香界历史上少有的通才。
如同对待书画一样,苏轼视香道为滋养性灵的媒介,在享 受香品芬芳的同时,也藉以正心养神;不仅将传统香道提升到明德悟道乃至立身修性的高度,并且 融 香,藉香,为中国香道 史上一道 的。
苏香述论》®曾论述苏轼对中国香道 的贡献,而外尚有馀意,而 ,在对苏轼有的海,苏轼 的香 。
论是其心 ,还是 ,苏轼而言,有 ,有 ,。
1097 ,有的苏轼被责在 ,不 ,,苏轼到 。
"是他史上的一,在 的,苏轼不仅实 的自 ,将中国 从展至 的,,伴随着 情韵味,为新耳目的新元素,而苏轼自己也在 上,也因新鲜的自然光、迥异的土情的刺激,迈人精深华妙的新境。
一点,无论是宋朱堂诗话》,E章,至黄州以 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①陈才智《苏东坡与香文化述论》,《中国苏轼研究》第7辑,学苑出版社,2017年6月②参见韩敏《苏轼谪居海南事迹系年》,《海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第57页。
-118-闻思所及共香®以抗衡。
晚年过海,则虽鲁直亦瞠若乎其后矣”®,还是清人陈景埙《重修海外集序》所称昔人谓公放浪岭海,其文益伟,力斡造化,元气淋漓。
今读其书,浑涵光芒,自作一家,洵所谓‘一代文章之宗’矣”®,都从不同侧面,搔到了痒处,点到了要害。
但是,初至海南的苏,,是要的首要 了放逐、垂老投荒、贫不能致、以外,苏还面..............................面的不。
以香会友——苏轼与黄庭坚的禅意人生
以香会友——苏轼与黄庭坚的禅意人生作者:余淼盈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0期摘要:宋代,是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在这时期,涌现了大量咏香诗文和爱好熏香的士大夫,苏轼和黄庭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为二者皆喜爱香道,在香道历史上还留下了唱和的诗作。
在其特有的历史环境下,通过香道,二人的精神世界桥梁也被打通了。
禅宗文化始终贯穿于二人的香事对话之中,也存在于他们的人生中,从而促成了苏、黄特有的处世哲学。
关键词:香道;苏轼;黄庭坚;禅宗香道自先秦伊始,贯穿于中华文化,于士大夫中尤显。
傅京亮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香文化》中曾把中国用香的历史分为六个阶段: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
一、文人雅好——“香道”先秦,香大多为祭祀所用。
人们认为升腾的烟雾能将自己的心愿带上云霄,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诗经》、《尚書》等先秦著作中都有对古人用香的描述。
到秦汉,熏香的风气已经开始流行开来,西汉司马相如所作的《美人赋》中就有对熏香的描写——“金鉔熏香,黼帐低垂”。
到了六朝,虽然政治动荡,朝代更迭频繁,但思想文化领域活跃异常,香文化也得到了重要发展。
道教与佛教的兴盛,赋予了香文化独有的庄严肃穆。
等到隋唐,国泰民安,河清海晏,香文化走向精致,文人开始大量用香,咏香诗文大面积浮现。
而宋代,则以其特有的政治经济条件,成为了香文化史中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
究其原因,其一,宋朝经济发达,海上贸易繁荣,香料的进出口十分频繁,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管理宫廷用香和对外贸易。
其二,香的使用范围扩大了。
从使用主体来看,使用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
从使用的场合来看,祭祀、宴飨、读书、静坐、烹茶、抚琴等等都要用香。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一家名叫“刘家上色陈檀拣香”的店铺,闹市之中存在这样一家店足以证明宋时人民对香的喜爱和追求。
最后,宋代文人尤为喜香,开始自己研究香品,促使了香文化迅速发展。
苏轼和香的故事
苏轼和香的故事
咱今儿个就唠唠苏轼和香的那些事儿。
苏轼啊,那可是个对香痴迷得不行的人。
他就觉得香这玩意儿简直是生活中的一大妙物。
你想啊,苏轼这人,一生起起落落,走南闯北的,香就像是他的一个贴心小跟班。
他在被贬到黄州的时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清苦。
可即便这样,香可不能少。
他可能在那小小的简陋屋子里,点上一炉香,看着那袅袅青烟,思绪就跟着飘远了。
也许这香能让他暂时忘掉那些仕途上的不顺,就仿佛在那香雾之中,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小天地。
苏轼还特别会自己捣鼓香方。
他就像个香的发明家,把各种香料混合在一起,就像大厨在做菜一样,这个加点儿,那个放点,最后搞出一个独一无二的香方。
这香可能既有淡雅的花香,又有那种能让人安神的木质香,点起来满屋子都是那种奇妙的香味。
而且苏轼写诗的时候啊,香也是常常出现在他的诗句里。
他写的那些诗词,就好像带着香的气息一样。
就好比他在某个夜晚,伴着香的味道,灵感突发,大笔一挥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句。
这香啊,就像是他创作的小助手,在旁边默默给他营造氛围呢。
他出门游玩的时候也忘不了香。
坐在船上,看着两岸的美景,这时候点上一炉香,那感觉就像是给整个旅程加了个浪漫的滤镜。
香在风中飘散,和着山水间的清新空气,苏轼就在这中间享受着他独特的乐趣。
总之啊,苏轼和香就像是一对分不开的好伙伴,香陪伴着苏轼走过了他丰富多彩又充满波折的一生,给他的生活增添了数不尽的诗意和乐趣呢。
苏轼在海南的岁月
苏轼在海南的岁月苏轼,这位文学巨匠,在海南的岁月像一幅独特的画卷,徐徐展开。
初到海南,苏轼面临的环境像一片荒芜的沙漠,与他之前所处的繁华之地截然不同。
这里的生活条件像破旧的茅屋,简陋而艰苦。
可苏轼呢,他没有像哀怨的弃儿,沉浸在失落之中。
他把海南的茅屋当作心灵的避风港,虽简陋却充满生机。
他像一位乐观的农夫,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自己动手耕种,那片土地像沉睡的巨兽,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渐渐苏醒。
他种下的作物像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难道这不是他对生活积极态度的体现吗?苏轼在海南的文化传播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当地的学子像渴望知识的雏鸟,围聚在他身边。
他讲学授业,那声音像敲响的洪钟,回荡在海南的上空。
他把诗词文化像珍贵的宝藏,一点点地分享给学子们。
他的教诲像明亮的灯塔,为学子们照亮了知识的海洋。
他鼓励学子们像勇敢的航海者,去探索文学的广阔天地。
他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像春风化雨,滋润着海南这片文化相对贫瘠的土地,逐渐培育出文化的新苗,这难道不是对海南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吗?苏轼与当地百姓的相处像和谐的乐章。
百姓们像热情的朋友,接纳了这位远方来客。
苏轼也像贴心的邻居,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
他参与百姓的民俗活动,那些活动像热闹的集市,充满欢声笑语。
他用自己的智慧像神奇的魔法棒,为百姓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比如在医疗方面,他传授的一些简单医术像治病的良方,帮助百姓缓解病痛。
他与百姓之间的情谊像醇厚的美酒,越陈越香,这难道不是一种珍贵的人间真情吗?苏轼在海南的创作像喷涌的泉水,源源不断。
海南的山水风光像灵动的画笔,激发着他的灵感。
他笔下的海南景色像美丽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那椰林像身姿挺拔的卫士,海滩像金色的绸缎,都成为他诗词中的元素。
他的诗词情感像汹涌的波涛,既有对海南的热爱,又有对人生的感悟。
他在困境中创作的诗词像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人们看到他坚韧不拔的精神,这难道不是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吗?苏轼在海南的岁月,是他人生中一段独特而难忘的旅程。
苏东坡被贬儋州的往事(全文)
苏东坡被贬儋州的往事(全文)今天的海南岛,是座日渐崛起的具有独特热带风光的旅游胜地,每年迎接着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来此旅游度假、休闲观光。
秀美的自然风光慰藉来者,湛蓝的海水淘洗疲惫的心灵。
在世人眼中,这俨然是一处度假天堂。
往事跨越近千年。
古时的海南不仅是文化荒凉大地还是一个徼边荒凉之地,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v旧臣;苏东坡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
苏东坡被贬到海南之时,海南当时是什么情况?当然与现在的度假天堂相差太远。
唐代宰相杨炎在被贬海南途中写下诗句“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
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自古很多流放海南的官员都死在了路途。
而当时的苏东坡已经六十岁,生还机会渺茫,他不仅落泪还带着棺木出发,可见其悲壮。
其实说起来,苏东坡在国家最高权力中心曾担任要职,被贬海南后竟只是一个小小的“秘书”,其中的落差巨大,他肯定也苦闷过。
而历史上因为挫折郁郁而终之人不少,贾谊、王安石、李商隐、杜牧无不如此,章更甚,一次打击流放就直接“郁郁而终”,相比之下,一生悲苦流离的苏东坡,其自我调节的乐观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当时的海南岛生存境况无比艰难,苏东坡给友人的信中自陈: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
写给子由的诗中,苏东坡自我调侃说儋州生活极差,难得吃肉,当地人以薰鼠和烧蝙蝠作菜。
面对绝境的东坡,自有苦中作乐的自我调节能力,他是绝不会长时间让自己呆在情绪的低谷的。
苏东坡在海南条件是艰苦的,但他认真面对并且接受了,还找到了其中的意义:“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可见一斑。
现在儋州“东坡书院”的东坡雕像造型源自一个故事:一日,苏东坡穿着斗笠木屐回家,一路上乘着酒意吟起诗来:“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苏东坡“沉香山子赋”赏析
苏东坡“沉香山子赋”赏析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一位大文学家,兄弟二人同朝为官,而且都特别的喜爱沉香。
二人虽为文坛泰斗,其仕途却并不平坦,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合,兄弟二人连年被贬官,境遇颇为坎坷。
当苏辙六十岁生日时,身处现在的广东,哥哥苏轼在海南为官——在当时,这两个地方可以算是荒蛮之地了。
虽然老怀壮志,却抵不过命运多舛,兄弟俩时常互通书信,相互砥砺慰藉。
这首赫赫有名的《沉香山子赋》便是哥哥为弟弟六十大寿而作,祝寿贺礼除了这篇赋,自然少不了一尊产自海南的沉香啦!所谓“沉香山子”乃是沉香的天然造型酷似假山,故而称之为沉香山子。
全赋最著名的四句莫过于“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堪称描绘极品沉水级沉香的金句,举世无双。
原文作者:善馨。
苏轼与海南沉香
苏轼与海南沉香
大文豪苏轼虽出身在四川,但是他和沉香有着不解之缘。
缘起于他晚年时,在被朝廷贬到惠州后,再被贬到当时被称为“南荒”的海南岛。
海南沉香,从宋朝开始,就成为朝廷的贡品,随着经济的发展成为商品。
成为商品后的海南沉香,价格越来越高。
海南沉香为海南的盛产以及高昂的价格,使沉香为名所累。
求取者贪婪无度,在利益的驱使下,砍伐沉香得利者不断;有的还重金贿赂黎人为之砍伐。
眼睹沉香被“竭泽而渔”,苏东坡坐不住了,他作诗抨击乱砍沉香的行为,诗曰:“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如。
岂若注微火,萦烟袅清歌。
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
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
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琼州府志》)”
苏轼被贬到海南后,发现海南香多,不少人以香业为主。
因此。
他在《和劝农》诗序中曰:”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
”
沉香得生产周期比较长,苏东坡以敏锐得目光,洞察到”贪人无饥饱“,狂砍沉香取利,造成一定得严重后果。
苏东坡尽管是被贬的流放之人,但他对海南是很钟情的。
余秋雨在《山居笔记》的《天涯故事》中写道:「苏东坡在海南岛居留三年后遇赦北归,归途中所吟的两句诗可作为这次经历的总结。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么说来,海南之行竟是他一生中最奇特,也最有意思的一段遭遇了。
苏东坡与海南岛
苏东坡与海南岛因为苏东坡的缘故,一直想到海南岛看看。
想像中,琼州海峡深灰的浪涛拍击岸边,岛上灌木丛丛,砖房旁是横伸张扬的琼麻。
不想却是椰林沙滩,灿烂阳光,艳丽的九重葛沿路怒放,当地人称为三角梅。
苏东坡被贬至海南时已逾六十,近一千年前,没有飞机没有高铁,大多数的人一生所行之处相当有限,他却一路往南来到当时中国人认知中的天涯海角。
六十岁的流放当然不是二十岁的流浪能理解,且经过了生死两茫茫丧妻之痛,苏东坡三十岁时妻子过世,四十岁写下〈江城子〉,年少时读他写的:不思量,自难忘,并不能懂得这六个字的深刻与沧桑,因为思念太深,任何复杂的文学意境艺术象征反而都不合适,最深的思念是无须想起,因为从未忘记,便是如此简单的文字才能恰如其分表达。
后来,苏东坡在惠州又经历了朝云的离世,元配妻子过世多年后他遇到朝云,比他年轻许多的朝云嫁给他后不论生活如何流离坎坷,始终陪在苏东坡身边。
朝云的离世和昔时苏东坡元配夫人的过世带给他的伤心是不一样的吧,因为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三十岁的人生还有大把未来,所爱却未能携手共同走下去,这伤痛是椎心思念,是不愿分离;而年过半百,走过的人生比余下的多,更何况大势已去,此时日日相伴的人撒手,本就困顿寂寞的日子只能更加孤单凄凉。
朝云墓上的六如亭有苏东坡写的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同样是简简单单的两句,既道出余生心情,也写尽此前的艰难波折,而亭名六如则意谓: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抵达海口市,入住的旅店在骑楼小吃街附近,到访东坡书院前,我们先去了骑楼小吃街,我原以为是一条长长的街,两旁连接着骑楼建筑,结果并不是一条长街,而是一幢环形建筑,建筑设计采南洋骑楼建筑风格,外广场临街,有一座牌坊,内广场骑楼呈U型,小吃商家林立,我们逛了一圈,吃了椰子饭、抱罗粉、儋州粽子、葱油虾饼。
抱罗粉其实是一种米粉,儋州粽子糯米里包的馅和台湾肉粽相仿,主要是猪肉、虾米和咸蛋黄,特别的是包粽子的不是竹叶,而是箬叶,箬叶呈椭圆形,叶子硕大,一张叶的长度可超过一尺,且较竹叶宽,所以包裹粽子的方式和台湾、湖州等地皆不同,粽子个头大呈方形,有点像枕头,棱角不若台湾粽那般分明。
闻思所及共香焄r——苏东坡的海南香缘
闻思所及共香焄r——苏东坡的海南香缘
陈才智
【期刊名称】《文学与文化》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海南不仅孕就了其特产沉香,也成就了具有沉香性格的苏轼.沉香的皮朽而心香,正可作为其历难而不屈性格的最佳写照.在一代坡仙身上,诗艺、香道以苦难及其超越为媒,结出芬芳绚烂的艺术之花,可谓闻思所及共香焄.藉由其咏香诗文的书写,苏轼与海南结下不解的香之缘,他将传统香道提升到明德悟道乃至立身修性的高度,并且融禅入香,藉香参禅,成为中国香道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总页数】10页(P118-127)
【作者】陈才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再续十香"缘"——从广州十香园修复工程看名人故居的重建设计 [J], 叶青;李杜军
2.一盏幽兰露五洲共盈香走向国际的海南名牌——白沙绿茶 [J], 海南农垦现代农业工贸股份有限公司
3.隆冬绎陈韵,梅开闻寒香——“陈韵寒香壶”创作漫谈 [J], 石燕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论自然科学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J], 梁国钊
5.浓斟琥珀香浮蚁,醉饮佳缘诗共梦 [J], 刘雪华;棹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香到底有多珍贵?看苏东坡、曹雪芹怎么说
沉香到底有多珍贵?看苏东坡、曹雪芹怎么说年华宜慢,不如我们点一只香,听听故事、品品人生……古人说香,常云“沉檀龙麝”,这排在首位的,即是沉香。
在古人心中,沉香到底有何魅力呢?《红楼梦》中金尊玉贵的贾宝玉曾三次发愿祭拜他人,这是此部书中的大关节:秦钟、晴雯皆是惜而生哀,唯有对金钏,是既惜其人又感其愧的。
作为大府公子,贾宝玉本不方便私出府宅,但其心赤诚、无法不逾制而行,于是,他借凤姐寿诞、合府热闹之际偷偷出门祭拜金钏——可见,虽篇幅不长,此一情节却异常重要。
喜欢的可长按上方二维码结缘如何祭奠金钏呢?原文有一段描述如下:一气跑了七八里路出来,人烟渐渐稀少,宝玉方勒住马,回头问茗烟道:”这里可有卖香的?”焙茗道:”香倒有,不知是那一样?”宝玉想道:“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降三样。
”茗烟笑道:”这三样可难得。
”宝玉为难。
茗烟见他为难,因问道:”要香作什么使?我见二爷时常小荷包有散香,何不找一找。
”一句提醒了宝玉,便回手向衣襟上拉出一个荷包来,摸了一摸,竟有两星沉速,心内欢喜:”只是不恭些。
”再想自己亲身带的,倒比买的又好些。
▲87版红楼梦中此一情节,对境之描写,可谓细致按照前人注释,所谓“两星沉速”——星为量词,代表小颗、小块;沉速则指沉香和速香,此处即两小块以沉香和速香合成的香料。
曹公笔触之妙在于迂回:虽前番说“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降三样。
”但既然要用,定然是用更好的,断不会以退而求其次之笔降格使用。
可见,这沉香用的是合乎情节、显其贵重的。
何以见得沉香就贵于前述三香呢?苏东坡早就说起过。
沉香产海南,东坡先生乌台诗案后被辗转远发至海南,于当地识得沉香之妙而甚爱之。
他曾经在弟弟苏辙生日时以一座如假山形状、天然造型崎岖险峻的海南沉香作为贺礼,并作《沉香山子赋》,以沉香激励弟弟,文中道:古者以芸为香,以兰为芬,以郁鬯为祼,以脂萧为焚,以椒为涂,以蕙为薰。
杜衡带屈,菖蒲荐文。
麝多忌而本羶,苏合若芗而实荤。
嗟吾知之几何,为六入之所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虽然出生在四川,但他与沉香却有缘,缘起于他晚年时,在被朝廷贬到惠州后,再被贬到当时被称为「南荒」的海南岛。
因此,流传着一段文化名人与沉香的文化故事。
沉香树是海南的独产,《辞海》说沉香亦称「伽南香」、「奇
南香」,是常绿乔木,叶革质,卵形,有光泽,春季开花,花白色,产于印度、泰国、越南、中国海南等地。
沉香是珍贵的香料与药材。
《琼州府志.物产》曰:「沉香似冬青树,形崇辣,坡朽烂,内心乃香」。
《虞衡志》曰:「沉水香,上品,出海南黎峒,一名土沉香……焚少许,氛翳弥室」。
沉香何时传入海南,笔者没有考证,但海南自古就产沉香。
尽
管当时「环岛皆有之」,但此物然是奇物,大受钟爱。
《舆地纪胜》卷124说:「沉香,出万安军(今万宁市),一襾之值与百金等」。
「一襾之值百金」的高昂价值,使沉香成为海南岛上的宝贝。
被贬
到海南岛的苏东坡情系沉香,他在《沉香山子子赋》中咏道:「金
坚玉润,鹤骨龙筋,膏液内足」。
海南沉香,从宋朝开始,就成为朝廷的贡品,后又成为商品。
成为商品后的海南沉香,价格越来越高,海南沉香的特产与高价,
使沉香为名所累,求者贪婪无度,在利益的驱使下,砍伐沉香渔利
者不断,有的还重金贿赂黎人为之砍伐。
眼睹沉香被「竭泽而渔」,苏东坡坐不住了,他作诗抨击乱砍沉香的行为,诗曰:「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如。
岂若注微火,萦烟袅清歌。
贪人无饥饱,胡椒亦
求多。
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
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琼
州府志》)」苏东坡尽管是被贬流放,但他爱国愤恶的品德没有半点
动摇。
沉香,是祖国的宝贝,国内能生产的地方有限,如果不节制
的开砍,结果不可想象。
出于对沉香的关爱与重视,苏东坡才作此
诗抨击。
海南古时被称为香洲。
南朝《述异记》曰:「香洲在朱崖郡,
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其名」。
宋《香谱.香事三》曰:「香洲在
朱崖郡,洲中出诸异香。
」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后,发现海南香多,
而且不少人以香为业。
因此,他在《和劝农》诗序中曰:「海南多
荒田,俗以贸香为业」。
尽管当时沉香生产繁荣昌盛,「环岛皆有之」。
但是,沉香生产周期长,苏东坡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到「贪
人无饥饱」,狂砍沉香取利,一定会造成严重后果。
海南沉香与苏东坡故事:
苏东坡尽管是被贬的流放之人,但他对海南是很钟情的。
余秋
雨在《山居笔记》的《天涯故事》中写道:「苏东坡在海南岛居留
三年后遇赦北归,归途中所吟的两句诗可作为这次经历的总结。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么说来,海南之行竟是
他一生中最奇特,也最有意思的一段遭遇了。
文化大师如此说,海
南岛也对得起中国文化史了。
」一个文化大师,在他被贬后,然然
关心着珍贵物种的生存,怎不令人感动。
历史回答了苏东坡的担心。
明清时期,海南沉香采砍更为严重,清康熙时期,崖洲知州张耀士看到沉香被砍严重,冒着被罢官的危险,大胆上书朝廷,请朝廷免去沉香贡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
铭枢在《海南岛志》中写道:「沉香中的上品,香味极佳的伽楠香(又称奇楠香),此物现出产已较稀。
」如今,海南沉香更是稀上加稀,成为名副其实的有价无货的宝贝。
在海南沉香稀缺的今天,重读苏东坡的「沉香诗」,更显得此
诗的重大意义。
我们的许多行业,都应从中得到启示,无论在什么
情况下,都不能竭泽而渔。
邱浚在《南溟奇甸赋》中,大力称赞家乡海南的物产:「而物
之生也多奇相,草经冬而不零,花非春而亦放……物产有瑰奇之状:其植物则郁乎其文采,馥乎其芬馨」,他所说的植物芬芳,指的是
沉香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