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_一个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_一个文献综述

[收稿日期]2006-12-04[作者简介]程名望(1975 ̄),男,汉族,山东省东明县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管理。

史清华(1964-),男,汉族,山西省襄垣县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户行为与农村经济政策。

赵永柯(1974-),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政策。

[资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173016)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BJY061)的资助。

一、问题的提出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在《国富论》开篇中就说:“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社会的富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根本目标”。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

图1①描绘了二千多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总趋势。

从该图看出,从公元0年到公元1820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程名望1史清华1赵永柯2(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52;2.河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国内已有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既遵循经济规律、又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文章回顾了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现状,并对众多零散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述。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框架[中图分类号]F2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06(2007)01-0001-06StudyontheRuralLaborEmigrationinChina:ALiteratureReviewCHENGMing-wang1SHIQing-hua1ZHAOYong-ke2(1.AetnaSchoolofEconomyandManagementof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052China;2.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02China)Abstract:Farmerlaboremigrationisanimportantquestionwehavetodealwithinourindustrialization.Itisalsoabasicwaytosolvethreequestionsconcernagriculture,ruralareaandfarmerinChina.CombiningexistedstudyharvestsandcharactersofrurallaboremigrationinChina,itisessentialforthegovernmenttoconstitutepolicieswhichnotonlyfolloweconomyrulesbutalsoadapttofactsofChina.ThearticlereviewsthestudyactualityofrurallaboremigrationinChina.Atthesametime,thearticlesumsupmanyscatteredstudiesandevaluatesit.Keywords:RuralLaborEmigration;Study;Frame.国民经济管理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Vol.19No.1Jan.2007学报年的一千多年里,世界经济增长几近停滞,社会财富积累乏力;而1820年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增长,社会财富加速积累。

第二章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

第二章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

第二章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0 引言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中国融入世界和重新崛起的必然选择,而“三农”问题却一直是困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农”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贫困问题,而“在传统产业,贫困的根源在于较多的人口拥有较少的资源禀赋……过多的农业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资源是中国农民贫困的历史根源”(程名望,2006)。

国内外学者也一致认为,如何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将是决定未来中国改革成败的关键。

本文将对国外国内学者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进行综述。

其中,对国外学者的研究以介绍其理论模型为主,对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介绍他们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机理及其障碍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1 国外研究现状与评述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的理论解释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一直上溯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提出的著名的“迁移法则”(Racenstein,1885)。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流动行为。

人口学者和社会学者首先关注的是差别迁移,即迁移者不是均匀地分布在人群中,不同的动机和个体特征对应着不同的迁移群体;地理学者则强调人口的空间分布,将迁移视为一系列结构参数的函数,如距离、迁移方向、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人口规模等,其典型的模型就是重力模型(model of gravity)及其扩展。

经济学家同样也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其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

威廉·配第(W.Petty,1690)在《政治算术》中提出,收入的比较利益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Clark,1940)根据配第的理论进一步分析,指出了一国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转移至第三产业的变化趋势,此即“配第—克拉克定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从城乡间不断强化的商业联系和劳动分工的角度研究劳动力转移,视之为市场扩展的自然结果。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国内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国内文献综述
也会转向非农民,至少不会是现在意义上的农民。但是,要实现
这种转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准备时间,也需要经过社会、政府
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达到。专家、学者为此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
见,总结一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农民工培训:开展引导性素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其软实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车”
[3]
)束缚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发展,使
农村积存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改革之
后,人们的束缚被减轻,新兴的产业部门对
劳动力也有大量需求。这样,农村和城市就
从两个方向对劳动力转移起着推力和拉力作
用[4]。
此外,我认为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
就是转移者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转移
的劳动力一般都是他们农村中受教育程度相
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迁移者总生活在“不是家的地方”,没有归
属感,也不利于他们及其后代的发展。
三、劳动力转移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转移数量巨大,每年新增几百万,远远超过了生产企
业的需求。改革开放后,各大中城市的接纳空间很大,但进入90
年代后,城市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接纳速度有所放缓。
第二,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且呈现
劳动力也有大量需求。这样,农村和城市就
从两个方向对劳动力转移起着推力和拉力作
用[4]。
此外,我认为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
就是转移者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转移
的劳动力一般都是他们农村中受教育程度相
对较高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几
乎成了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的代言词。他
们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城市生活对他们有很

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

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的文献综述【摘要】劳动力转移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本文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根据中国复杂的国情变化,对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多角度有特色地进行归纳,再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地定性评价。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收入行政综述Abstract:Labor transfer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China's complex national situatio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has drown the characteristic conclusions from the factors that are affect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 and then evaluated the reasons simply and qualitativly.Keywords:labor transfer income administration policies literature review 中国的劳动力转移也是逐步形成的,实行工业化战略、户籍制度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等体制解体后,打破了原有的劳动力结构模式,出现了劳动力初步转移的现象,起初劳动力转移主要是被乡镇企业吸纳,转移数量少,范围小,影响面也不大,逐渐随着经济增长,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促使农业人口剩余的与日俱增;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大量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就形成了大量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因素分析文献综述一、前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增长一位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

在发达国家,扩大就业和减少失业也是维持社会稳定、使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所在。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劳动力就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且,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以及在新的贸易格局下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也在相当打的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资源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其特殊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农村经济停滞。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日趋严重。

改革开放,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推广,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制度的接替使农民得以自由支配劳动时间,自由选择生产和经营方式。

在农业和非农产业比较利益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自发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在没有城市户口的情况下自由地出入城市,并长期留住在城市。

问题是,这些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村人口是否真正享受了国民待遇;他们在农村的土地怎么办;如何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富饶。

我们正式基于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北京,研究和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机制与对策。

1.2 相关概念界定(1)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发达国家大批城市工人为避免失业而被迫积累了一些知识、技能和经验,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工人的生产率远远低于潜在的生产率。

针对这一状况,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提出隐蔽的劳动潜力,即隐性失业(disguised or concealed unemployment)的概念。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文献综述一、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综述,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影响,以及相关政策的有效性和挑战。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指农村地区因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结构变动而出现的就业岗位不足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日益突出。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已超过2亿人。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形成有多重原因。

首先,农村发展不平衡导致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就业机会。

其次,农田占有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大量农民无法通过合法途径进入城市就业市场。

此外,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完善,也使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一定的阻力。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存在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够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业现代化。

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五、政府相关政策的效果和挑战为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例如,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农村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创新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促进了农村和城市的互动。

然而,仍然存在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农村公共服务不完善、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等挑战,导致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顺利转移。

六、案例研究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我们选择了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案例进行研究。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农闲和农业淡季时选择外出务工或转行其他行业从事非农劳动的现象。

由于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和调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综合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参考文献,内容涵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方式、影响因素和政策等相关内容。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张振新等(200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该论文通过对河北省的调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进行了研究。

通过相关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收入水平、家庭规模、教育程度和市场需求等。

2.赵坚等(2012)《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选取了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案例调查的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1.范建民(200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与抉择条件分析——以浙江省丽水市、四川省广元市和河南省济源市为例》:该文章通过对浙江、四川和河南三地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流动、留守和近乡就业等,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邓李建等(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证数据,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创业和就近就业等。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1.章锦河等(2010)《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土地流转》:该论文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摘要: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工业化进程,但是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农村劳动力未能随着工业化进程转移。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演化。

本文在探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趋势以及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阻碍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路。

本文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建立起实证模型进行规范分析,这是由于数据搜集存在一定的困难。

希望以后还能继续对此问题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

农民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所形成的一个身份特殊的群体,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进一步考察会发现,农民工问题是在我国经济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并且随着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不断演化。

欧美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一国在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劳动力源源不断由农业生产部门转向制造业及服务业的情况,社会就业结构因此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但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工业化的发展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呈现与这一普遍规律大相径庭的图景:在产出结构急剧变动的同时,社会就业结构呈现惊人的超稳态现象。

例如,1952-1978年,我国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份额由45.4%下降到20.4%,而同期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只由83.5%下降到73.8%,就业结构的变动异常滞后于产出结构的变动,表明在新中国建立后长达30年的时间内,我国农业劳动力向制造业及服务业部门的转移是很缓慢的①。

一方面,这和我国当时实行严格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有关,农村人口的流动受到制度性的阻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受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阻碍,而且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有限。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的文献综述 研究题目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的文献综述  研究题目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的文献综述研究题目: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作者所在专业和班级:09经济学作者:段晓霞2009150116,刘艳丽2009150133 覃苏珍2009150120,祁子园2009150148 付小华2009150104,毛立婉2009150108 指导教师:廖晶晶完成时间:2012-5-6 内容摘要:国内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

合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成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建议;对经济影响;城乡收入。

前言部分:(一)定义争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五花八门,百家争鸣,这说明该课题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有待深入研究。

可是,除非能够定量地确认边界,否则我们只能采取统一的定义。

目前,经济学界倾向于一种定义:用边际劳动力产出(MPL)等于零作为剩余劳动力的边界。

(二)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非常的不合理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严重。

(三)影响原因1.影响我过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造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预期收入差距(李荐、张广文,2010)。

2.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通过回归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第一位因素是地区间人均工资水平的差异,第二位的因素是私营企业户数(2002)。

3.人力资本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4.政策及其他因素。

(四)特征 1.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具有明显的回流特征,并且大都流向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区域上主要是中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

劳动力流动文献综述

劳动力流动文献综述

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研究综述摘要:目前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纷纷实施产业升级的战略,伴随着所谓的“腾笼换鸟”,也出现了“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的转移。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出口企业造成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加快了这种转移。

今年初2000万农民工返乡,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原有的农村劳动力“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情况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劳动力开始出现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劳动力的双向流动,也顺带着产业转移,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人口的合理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也日趋成势.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民的跨地区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民工潮”.然而到90年代中期之后,一方面农民跨地区的大规模流动仍在继续,另一方面劳动力流动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即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现象,主要表现为异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重新回流到流出地。

这种双向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产业转移的步伐。

一、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隐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显性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开传统农业进入其他领域,由农村向城镇的劳动力转移流动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这是农村人口流动的主流.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交织着外流与回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外流的同时,部分外出劳动力放弃了外出打工生活,开始返回家乡从业创业。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数t很少,还没有形成规模,回流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未超过596。

但1995年以后,这一比值迅速上升,1998年上升到3596,比1994年上升近30个百分点(王冠中、袁红,2003)对于劳动力回流的规模,全国没有统一的完整指标,但是可以以小见大,参考以下数据来估计劳动力回流的规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传义等人1998年通过对山东省桓台县2镇10村的调查指出,1998年当地有回流劳动力737人,相当于外出总劳动力的23%(崔传义,2004);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庚德昌1999年通过对安徽省阜阳市2县10村的调查指出,1997年当地回流劳动力639人,相当于外出总劳动力的19. 896(王冠中、袁红,200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课题组的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对安徽、四川两省1999年抽样调查的有效样本计62县5484户22402人,共14561个劳动力,其中回流劳动力共计912人(安徽471人,四川441人),占外出劳动力总数(2286人)的近400(白南生、何宇鹏,2003)从以上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规模呈上升之势。

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结果, 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 到的相对贫困程度越强烈, 其外迁就业的愿望 的分析, 间接证明了城乡收入差距是直接影响
分析。
便越强; 费景汉和拉尼斯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最根本因素。 上又前进了一步, 指出了工农业均衡发展在二 二、 非农产业就业容量论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来看, 自改革开放
归 档。 GS 建立固定的 用 I平台 估价流程系 够持续地跟踪评估和决策。 统,
能够实现 日常事务的自动化、完善地处理, 使
处理 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 结束语
【 张延辉, 2 ] 姜亚莉.I 技术在房地产估价 申 GS 的实践与应用【 . J 北京测绘,012 】 21..
移视角下的安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 的阶段 性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022) 210 5 中图分类号:2 文献标识码: F4 A 收录日期:02 9 1 2 1 年 月 8日
共识, 那就是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剩余劳 4. 4 . 4. 4 _ 3. 二三 产业 6 %、4 %、2 %、08 9 %; 9 8 6 %、 6
我们可以推测要 满足农业 过剩 收入之积来与在农村获得的收入做比较, 即农 山东等省份农民工家庭的调查资料的实证分 较高失业 率时,
再一次证明“ 巨大的经济差异作为一种驱 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是 比较困难的。 村剩余劳动力是否做出迁移决策, 是由“ 预期 析,
性信息以二维或三维的方式可视化地表达。 如 自己的估价经验和智慧进行修正后 自动生成 借其强大的信息查询、 存储、 管理、 分析、 跟踪、
20—08年城镇登记 入假说” 则以城市存在失业为前提, 以农民工 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的愿望也越强烈 。李强 就业机会 呢?我们看 ,04 20

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提要]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合前人研究的结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就业容量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课题《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K2012B184);院级课题《产业转移视角下的安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25)刘易斯(1954)“二元经济模型”认为,是由于城市现代部门所提供的工资高于传统农业部门,直接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且在这种工资差距消除之前,城市工业部门可以以高于农村传统农业部门的工资获得无限的农村劳动力供给;托达罗(1992)的“预期收入假说”则以城市存在失业为前提,以农民工到城市可以找到工作的概率与所获得的工资收入之积来与在农村获得的收入做比较,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做出迁移决策,是由“预期收入”而不是“绝对收入”决定的;斯塔克和泰勒则引入“相对贫困”概念,指出在居住地感受到的相对贫困程度越强烈,其外迁就业的愿望便越强;费景汉和拉尼斯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指出了工农业均衡发展在二元经济结构阶段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决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率、人口增长率和工业部门资本存量的增长。

在众多的理论模型中,虽然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因素做了不同的分析,但是有一点却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迁移决策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经济因素。

具体来说,已有的研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一、城乡收入差距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劳动力迁移决策中占据中心地位。

朱农教授(2002)曾经用probit模型的结构方程来估计收入差距对迁移决策的作用,最后实证结果也表明了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愿望也越强烈。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_国内外经验总结、比较与启示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_国内外经验总结、比较与启示

村落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_国内外阅历总结、比较与启示引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村落振兴战略中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改善农夫生活、推动村落产业结构调整和进步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总结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阅历,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提取启示,以为我国村落振兴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一、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阅历总结1. 成立专业组织在国内,成立专业组织起到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作用。

例如,农夫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农村劳动力能更加灵活地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农业产业园区的设立也为农夫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刺激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 政府引导及政策支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对于增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实行城乡结合部门政策,明确农村劳动力可在城市落户并享受相应的保障和服务;同时,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就业扶贫政策,包括培训、启动资金、贷款优惠等,以增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3. 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

通过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可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培训还可援助农村劳动力转变观念,提高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阅历总结1. 股份制合作企业在国外,股份制合作企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模式。

这类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使农村劳动力拥有了获得经济收入、分享分红的权益。

股份制合作企业的成立对于增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农村进步项目国外政府通过实施农村进步项目,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多机会。

这些项目包括农业现代化建设、村落旅游、农村保健等领域,并通过政府扶持和金融支持等手段来吸引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3. 联盟合作国外以农夫为主的联盟合作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

农夫通过组织联盟合作,共同经营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流通,进一步提高农夫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情况分析返乡人员创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方式,尤其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实施“凤返巢”工程,建立绿色通道,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来创业,本地企业比外来企业可以更好地消化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本地企业员工的稳定性相对增强,反过来也促使了返乡创业人员更好地发展。

目前,全国大约有1.2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近500万农民工利用在外学到的管理和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创办工商企业。

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

尽管目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人数还不算多,但这些人能量大、创新精神强,代表着发展的方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正日益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

首先,农民工进城就业形势严峻。

城镇就业压力比较大,而农民工在大中城市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城市非技术性简单劳动岗位基本饱和;城市生活花费大;农民工子女在城里读书必须回家乡参加升学考试,由于各地区教材不统一,影响升学;一些企业对务工人员年龄有限制,超龄劳动力被迫返乡。

其次,农民工有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

农民工在外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资本,学到了从商和经营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渠道,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比较熟悉,认为返乡创业成功的机会较多。

据调查,农民工有5万元就可以做生意,有10万元就可以办企业。

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的行业与他们务工的行业基本相同,比较集中于食品、农产品加工、餐饮、建筑、采矿、运输等行业,他们在城里打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本对返乡创业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工返乡创业。

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缺少人才。

农民工返乡创业,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流向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类型。

农民工返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进展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进展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镇或其他行业转移的现象。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双重压力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升农业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转移就业,农民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提升生活水平,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有积极影响。

通过转移就业,农民可以拓宽自身发展空间,提升社会地位,减少农村贫困现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意义重大,对于促进城乡发展平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有必要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而且也有助于探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首先,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优化和提升农村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日益突显,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调整方式。

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了解不同地区和农户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选择和决策过程,为政府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扶持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其次,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探讨农村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涉及到农村劳动力的生计问题,还涉及到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经济模式以及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的调整。

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农村社会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实现农村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农村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论述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都闻名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还多(秦凤清,2012)。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农业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相对其他部门而言,农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

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华田生,20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大约有1/3的劳动力剩余,绝对数大约为1。

5亿到2亿.90年代人口大规模流动,1992年以后,开始出现了“打工潮"(温铁军)。

刘建进(2002)估算200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为46。

6%,绝对数超过1.7亿。

赵武、蔡宏波(2007)根据6种当前流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加权平均计算,2007年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达3.17亿,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十分巨大.刘小容、王海涛(2008)根据对全国农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万多农户的调查,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2005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10824万人,比2004年增加564万人,增长5。

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0。

8%;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农村外出从业劳动人员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

蔡昉(2007)在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中提到,1983年跨乡镇劳动力流动数只有200万,1989年增加到3000万,1993年高达6200万,2000年为7550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论述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都闻名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还多(秦凤清,2012)。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农业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相对其他部门而言,农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

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华田生,20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大约有1/3的劳动力剩余,绝对数大约为1.5亿到2亿。

90年代人口大规模流动,1992年以后,开始出现了“打工潮”(温铁军)。

刘建进(2002)估算200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为46.6%,绝对数超过1.7亿。

赵武、蔡宏波(2007)根据6种当前流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加权平均计算,2007年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达3.17亿,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十分巨大。

刘小容、王海涛(2008)根据对全国农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万多农户的调查,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2005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10824万人,比2004年增加564万人,增长5.5%。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0.8%;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农村外出从业劳动人员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

蔡昉(2007)在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中提到,1983年跨乡镇劳动力流动数只有200万,1989年增加到3000万,1993年高达6200万,2000年为7550万。

2000年以后的转移情况,有下表的农民工数量反映:胡枫(2007)通过对省际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一般呈现以下两种流向:一是往临近的省份转移;二是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往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转移,而且中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更加活跃。

在1995年11月1日至普查时点的2000年11月1日期间,在全部迁移人口中,县内迁移占43.7%,地级市和地区内迁移占57.3%,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内迁移占73.6%,如果按三类地区划分,地区内迁移占全部迁移的80%。

在跨省迁移中,74.9%流入东部省份。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2000年以来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大幅度提高,流动半径也相应扩大,2004年外出1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达到9831亿(蔡昉,2005)。

中国信息网2004的报告表明,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已经达到1亿。

姚静、李爽(2011)通过数据调查得到,外出务工者职业以一线工人为主。

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2005年调查数据指出,农民工进入第二、三产业,多数集中在建筑业、纺织业、服装、制鞋等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服务行业,这些工作技术含量低,人力资本投入少,需要廉价劳动力(杨烨,2012)。

其中,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其他行业占15%(周捷,2008)。

詹耀祖(2012)认为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3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

二、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论述一方面,刘传岩(2007)认为,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杨松(2011)认为对中国劳动力转移实施歧视行为的主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政府的歧视行为,一个是企业的歧视行为。

秦凤清(2012),崔传义(2007)认为,农民工权益被侵害的问题仍然严重,农村中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

根据郑家喜(2007)的统计,70%的农民工存在工资被拖欠和克扣的问题,“年初找工作跑断腿,年关讨工钱愁死人”,他们只能等待和忍耐,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

程名望、史清华(2007)指出,农村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偏低,且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

周捷(2008)认为,农民工对就业信息的利用能力弱。

据2006年中国劳动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不同文化素质劳动力在择业上存在较大差异。

农村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就业面相对较广,75%以上的不从事农业劳动,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就业范围十分狭窄,84%以上的从事农业劳动,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的比例分别达到93.4%和84.4%。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虽然已经在各地陆续实施,但基于我国目前农村的现实,该项计划依然任重而道远。

另一方面,何佳(2010)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带走了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而且还是些精壮的中青年男性劳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妇女和老人构成了农村社会的主体,农业生产也逐渐由这些妇女和老人完成,他们也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这就出现了“妇老农业”现象。

据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中国新闻网)。

黄建强(2011) 通过对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分布和供求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农村留守劳动力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但未成年人中,年龄越小,男性比例越大;年龄分布呈“驼峰状”,即青壮年比例低,青少年和中老年比例高;总体学历水平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小;少数民族比重大。

这些留守妇女和老人构成了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妇老农业”现象在每个出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国家都会出现。

我国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这种现象也已非常突出。

而且,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村无论男女、青壮年甚至50来岁的人几乎都已经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60~70岁体弱多病的老人,或是少数体质弱、智商低、身体残的年轻人(何佳,2010)。

何佳(2010)认为这种现象会使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缺失与变化。

性别结构失调、年龄结构失调、知识结构失调(杨竞寸,2006)。

影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一定程度上危害农业的主体地位和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问题对策论述赵武、蔡宏波(2007),李培林( 2003),唐茂华(2007)等的研究都指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宽松的宏观环为境。

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课题组(1993)提出,加强地区间劳务市场的协调和信息交流为,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

刘文辉、李小红(2007)指出,应加强农民的经济意识,摆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给自足的封闭意识。

郑家喜(2007),蔡宏波(2007),魏振香(2007),郭文富(2011)指出,构建服务平台,健全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增强转移的劳动力获得城市就业信息的能力。

王峥(2011)认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的特点,制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培养各类农业科技人才。

何佳(2010)认为要合理解决“妇老农业”的问题。

科学合理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留守”农村妇女的教育(宋林飞,1998)。

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吸引有志青年扎根农村(黄书锭,2008)。

兰景力(2011)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的政策建议。

必须在调整产业结构优,正确处理好城镇化战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充分认识政府责任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给农村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重视,如不及时认真加以解决,必将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1] 蔡昉.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2]唐茂华.成本收益双重约束下的劳动力转移.中国农村经济,2007(10)[3]崔传义.进入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农村经济,2007(6)[4]程名望,史清华,赵永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国民经济管理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5]蔡访.《三农、民生与经济增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第一版[6]魏振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及其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7(12)[7]刘传岩.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02).[8]赵武,蔡宏波.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胡枫.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7(1)[10]杨竞寸.谨防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调.中国老区建设,2006(2):32.[11]宋林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12]黄书锭.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问题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13]何佳.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妇老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 姚静、李爽著.《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15] 王峥.深化农业高职教育改革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A] .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 .2011年[16] 郭文富.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性[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17] 华田生.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限制性因素及政策研究[D] .西南大学.2011年[18] 黄建强.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19] 冯明;李明志;薛镭等.农民收入结构转型与医疗需求弹性——基于黄河流域七省(区)的大样本分析[A] .2011清华医疗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11年[20] 王智桢.重特色强优势打造海西现代农业新格局[A.2011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论文集[C] .2011年[21] 杨松.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D] .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22] 兰景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完善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23] 秦凤清.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中国市场》.2012年14期[24] 杨烨.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时代金融》.2012年09期[25] 詹耀祖.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05期[26]余尊宝;刘玉萍.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研究——基于问卷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调研世界》.2012年0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