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
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

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低渗透油田是指地层渗透率低于10毫达西横流动能力有限的油田。
由于低渗透油田具有层内油水分异性大、油井产能低、初采效益差等特点,开发低渗透油田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开发方法和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低渗透油田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储层岩性、储层圈闭和油藏物性等方面。
1. 储层岩性低渗透油田的储层岩性普遍为致密砂岩或致密碳酸盐岩。
致密储层的渗透率通常在0.01毫达西以下,孔隙度较低,储集空间非常有限。
2. 储层圈闭低渗透油田的储层物性差异大,常规的圈闭形态如构造圈闭、断层圈闭等在低渗透油田中常常不存在或者较弱。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主要依赖于垂向和水平方向上的边界限制。
3. 油藏物性低渗透油田的油藏物性复杂,主要表现为原油黏度大、水化物含量高、油层水混产等。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需要通过控制油藏的开采压力、注水压力等参数来保证油水分离和有效驱替。
低渗透油田的特点决定了其开发方法需要经过精细评价和合理设计。
1. 精细评价低渗透油田的精细评价是指对储集层的岩石组分、孔隙结构、渗透率分布、油藏物性等进行详细的实验室和地质调查研究。
通过精细评价,可以准确划分油藏、揭示开发难点,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 注水开发注水开发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注水,可以增加油藏中的水压,从而提高油藏中的油水分离效果,增大油井产能。
注水开发需要根据不同地层特点选择合适的注水井和注水方式。
3. 气体驱替开发气体驱替开发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注入CO2等气体,可以改善油藏中的饱和度,改变油水界面张力,提高原油的排油能力。
气体驱替开发需要根据油藏物性和开发要求选择合适的气体类型和注入压力。
在低渗透油田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
1. 模拟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模拟低渗透油藏的物理过程,研究开采参数对产能的影响。
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

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低渗透油田是指地层孔隙度低、渗透率低,油气难以流出的油田。
由于储层条件差、开发难度大,低渗透油田一直被称为“石油工业的最后一块净土”。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文将从地质特征、开发技术、研究进展三个方面探讨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与研究。
地质特征低渗透油田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储层特点、孔隙结构和岩石性质。
首先是储层特点,低渗透油田的储层通常由致密砂岩、钙质岩、页岩等组成,孔隙度低,渗透率小,储层非均质性强。
其次是孔隙结构,低渗透储层中的孔隙多为微孔和裂缝,且孔隙连通性差,储层渗流路径复杂。
再者是岩石性质,由于低渗透储层中的岩石多为致密岩石,机械性质好,导致油气固溶程度高,开采难度大。
低渗透油田的地质特征表现为储层致密、孔隙结构复杂、岩石性质良好。
开发技术针对低渗透油田的地质特征,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开发技术,包括常规开发和非常规开发。
常规开发技术主要包括水驱开采、聚合物驱、化学驱等,通过注入一定的压力和添加剂改变储层条件,增加油气渗流能力,实现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
而非常规开发技术则主要包括压裂增产、水平井开采、CO2驱等,通过改变传统的开采方式和技术手段,使得低渗透油田能够更有效地释放油气资源。
随着油田开发技术的不断创新,如微观尺度的渗流研究、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等,也为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进展近年来,对低渗透油田地质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首先是在储层地质特征的研究上,通过钻井、取心等野外调查手段,对低渗透油田的储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油田的合理开发和开采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其次是在开发技术的研究上,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室和现场实验,不断改进现有的开采技术,提高了低渗透油田的开采效率和资源回收率。
最后是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如水力压裂技术的优化设计、复合驱油技术的研发应用等,为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和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完整版)低渗透油藏开采技术

探明低渗透储量增长很快
我国低渗透储量探明状况比例图
9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3 我国低渗透储量探明、动用、分布状况和特点
1、低渗透储量探明和动用情况
我国低渗透储量动用状况比例图
10
近期探明储量和累积探 明未动用储量中,低渗透储 量占主要部分。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1、采出程度高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24.63%,可采储量采出程度70.7%。
2、综合含水率高 总平均达到82.98%,生产水油比4.9,产量占全国45%的最大主
力油田-大庆喇萨杏油田更高,综合含水88.8%,生产水油比为8。
4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1 我国当前油田开发简况
3、剩余可采储量开采速度高 2001年为8.4%,而剩余可采储量开采速度一般控制在6-7%左
唐曾熊(1994)划分的低渗透油田储层渗透率为10-100×10-3m2,小于 10×10-3m2为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2 低渗透油田的定义
低渗透油田指储层渗透率介于0.1~50×103m2之间的油田(李道品等,1997)。
低渗透储层的典 型特征是具有启动压 力梯度,呈现出非达 西型渗流特征。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二节 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
2.1 低渗透储层成因和沉积特征
1、低渗透储层成因类型-①沉积成因
近源沉积物多以 三段式为主,远源沉积 物多以两段式为主。
低渗透储层多段式粒度曲线(近源沉积)
27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二节 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
2.1 低渗透储层成因和沉积特征
1、低渗透储层成因类型-①沉积成因
国内外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调研

九
六
○○
年 十
二
月
设计生产井
○ 152
注:底图为96年沙三上10顶构造图
文33块沙三上采油速度—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采 3.5
油
速3
度
2.5
%
2
ÖÖÖÖ ÖÖÖÖ
25 采
出
20 程
7.612.1
50
澳大利 亚
1967
700-800 构造 10-25
5.7
小牛塘
美国
1943
1403 构造
61.3
北斯坦利
美国
岩性
14
300
朗吉累油田
美国
1943
2042 构造 33.6
25
小溪油田 比弗溪麦迪逊 快乐泉弗朗梯尔”A
”油藏
美国 美国
美国
多林纳维果德油藏 哈西.迈萨乌德
乌克兰 阿尔及
利亚
采收率%
8828
73
0.04
46
12000
82
0.16, 0.08
30
6.1
0.16, 0.08
42
约0.06 42
20400
77.4
0.16, 0.08
52
1457
24.8 0.16
46
1000
5.1
0.2
40
42.9
1
0.18
48
0.08
43
220000 1300 1.56
32
5047 390
22.5
7
6
ÊÊúÊÊÊ*104m3
5
4
提前6个月
3
提前1个月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低渗透油田是指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的岩石层,其开发难度较大。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开发低渗透油田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
一、水平井钻井技术低渗透油田的油层孔隙度小、渗透性差,导致采收率低。
为了提高采收率,采用水平井钻井技术,通过水平井的水平段在油层中穿行,增加油水接触面积,提高采收率。
二、人工改造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通常采用人工改造技术,通过开采取方式改造油层来提高采收率。
人工改造技术包括水逼技术、深部压裂技术、人工采油技术等。
水逼技术主要是将大量的注水注入油层,推动储层的油向井口移动。
深部压裂技术则是在油层中注入高压水泥石油吉沙公司等物质,将孔隙度小的岩石层破裂,增加渗透率,提高采收率。
人工采油技术则是通过钻井、热采、化学溶解等方式提高采收率。
三、增强驱移技术增强驱移技术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
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在注水方案中添加适当的助驱剂,以改善原有的驱油机理,从而增加油藏产能和采收率。
常用的增强驱移技术包括热水驱、稠油驱和聚合物驱。
四、提高采收率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包括常规测量技术和先进采油技术。
常规测量技术包括地震勘探技术、测井技术以及井下注水及采油监测技术。
先进采油技术包括热采、化学驱以及聚合物驱。
总之,低渗透油田开发需要很多技术手段的支持。
水平井钻井技术、人工改造技术、增强驱移技术和提高采收率技术都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低渗透油田开发的效果将会被进一步提升。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低渗透油田是指储层渗透率较低(通常小于0.1 mD)的油田,储量大,但开发难度较大,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难题之一。
传统的油田开发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往往效果不佳,研究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对于提高油田开发水平、丰富石油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渗透油田的特点1.储层渗透率低,水驱能力差2.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3.目前技术手段难以实现有效开发二、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现状1.常规采油技术:包括常规油井开发、水驱开采、压裂等2.非常规采油技术:CO2驱替、聚合物驱替等3.先进采油技术:水平井、多级压裂、水力压裂等三、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方向1. 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储层改造技术是指通过采用化学驱油、物理方法改造储层,提高储层的渗透率和油水驱能力。
目前,聚合物驱替技术、CO2驱替技术等储层改造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聚合物驱替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成本高、渗透率难以提高等问题,储层改造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 井网优化配置技术研究井网优化配置技术是指通过对油田井网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手段。
针对低渗透油田的特点,井网优化配置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井网布置密度、井网结构等方面的优化调整,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3. 先进开采技术研究先进开采技术主要包括水平井开采技术、多级压裂技术、水力压裂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但需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和人力,如何降低开采成本、提高技术效率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四、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面临的挑战1. 技术难题: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挑战,例如储层改造技术的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井网优化配置技术的井网结构优化方面的难题等。
2. 资金投入:开发低渗透油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市场上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投资回报机制,这也是制约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低渗透储层开发技术对策

低渗透储层开发技术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石油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石油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能源支撑,同时石油资源在人类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随着对石油资源的长期开采,石油资源的储量正在不断减少,为了提高对石油的开采量,我国已经将工作中心转移到对低渗透储层的开采上,由于低渗透储层的自身特性,在开采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低渗透储层的开采造成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对低渗透储层开发技术对策的研究,才能提高我国石油的开采量。
标签:低渗透储层;开发技术;对策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开采,造成很多优质储量的油田已经被开采出来,在没有被开发出来的储层中油田储量最多的就是低渗透储层。
但是由于低渗透储层的地理环境和自身特征的制约,导致工作人员在开采过程中出现问题,因此需要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开发特征,并采取相对应的开发技术,才能提高我国对低渗透储层的开采量。
1低渗透储层的开发特征低渗透储层主要是指储层的渗透率比较低,相对而言低渗透油田的产能比较低,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对我国油气产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类型的低渗透储层会有不同的表现,只有对低渗透储层的开发特征进行了解,才能研究其开发技术对策,增强低渗透储层的开发潜力。
1.1油井自然产能较低油井自然产能与油田的储层性质有着直接关系,目前我国开发的油田中,低渗透油田的产量比较低。
需要依靠压裂技术,才能够将低渗透储层的价值完全开发出来,因此对于低渗透储层而言需要利用压裂改造的方式才能够实现产能标准。
但是由于在进行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过程中通常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了低渗透油田自然产能较低的情况发生。
1.2产量下降快、油层压力大由于低渗透油田的边水长期处于不活动的状态,因此造成油田本身的驱动能量不足,并且储层中的流体在进行流动过程中会受到很大阻力,会进一步加大对能源的消耗。
虽然采用压裂改造的方式改变储层内的结构,但是若没有及时补充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能量,就会导致油田产量出现会减少的现象,另外储层中的压力也会逐渐上升,油田的采收率就会受到影响。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开发技术的推广对于提高开采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我国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现状,探讨并展望了油田开发技术,以期为提高我国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的应用效果,提供一定参考。
标签:低渗透油田;开发;工艺技术;现状;展望引言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难度较大,但其储层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如渗流规律、油层孔喉、弹性能量、见注水效果、产油指数、地应力等,都是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
实践表明,合理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能够明显提升油田采收率。
目前,研究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術,已经成为全球采油的一个热点话题。
1.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1.1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特征低渗透油田,具有不同于中高渗透油田的开发特征。
它自然产能低,弹性能量小,而经压裂后增产的幅度较大,天然能量开采产量则下降很快。
与此同时,注水井的吸水能力较差,注水见效缓慢。
1.2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术问题我国在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术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对低渗透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
第二,经过长期开发的低渗透油田,注采井网会出现套损、油井高含水转注等问题,最终会形成多注少采的格局,导致一部分开发单元局部注采失衡。
第三,在部署注采井网时,往往缺少对沉积微项类型和油田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致使井网部署缺乏地质依据,从而降低了开发方案的合理性。
第四,注采井网对裂缝分布的考虑不足,致使油田注水开发之后,注入水沿着裂缝突进,油井含水量迅速上升,造成油井产量下降。
另外,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在注水时,水窜现象严重。
2.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分析2.1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的应用2.1.1合理部署注采井网现阶段,对我国开发效果良好的低渗透油田进行分析得知,开发低渗透油田,需要紧密结合其裂缝特征,即天然裂缝和水力压裂形成的人工裂缝。
在注采井网的部署上,应当不断优化注水驱油时的面积扫油系统,避免注入水沿油井裂缝突进。
具体来说,首先,尽量使井排与裂缝的走向一致,以此获得较大的波及面积,避免油水井发生水窜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
[摘要]:低渗透砂岩储层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相对较大的勘探与开发难度。
储层渗透率低,自然能量不充足,靠自然能量开采,弹性能量衰竭快,开发水平低。
本文分析了低渗透油田流体渗流特点及与采收率的关系,给出了开发新技术与工艺,对于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具有较大意义。
[关键词]: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技术工艺
中图分类号:te348 文献标识码:te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2)20- 0032 -01
一、低渗透油藏开发背景及特点
随着油田勘探程度的提高和对油气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低渗透油气资源已经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
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探明低渗透石油地质储量141亿吨,在近几年新增的探明油气储量中,低渗透油气比例达到70%。
低渗透油藏由于储层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具有其特殊的渗流规律和油气田开发特征。
并且由于其储层致密、自然产能较低、过去难以经济有效开发。
与已规模开发的特低渗透油藏相比,低渗透油藏埋深较深,岩性更致密、应力敏感性更强、储层物性更差。
投资成本高、开发难度较大。
同时,它也具有油层分布稳定,储量规模较大,原油性质较好,水敏矿物较少,适合注水开发等优势。
低渗透油藏储层非达西渗流特征明显,压敏效应强,随渗透率的降低,启动压力梯度和压力敏感系数快速上升;储层胶结物成份主要
以酸敏矿物绿泥石、伊利石、浊沸石、方解石为主,水敏矿物较少,宜于注水开发;低渗透油藏开发初期递减大,大致是第一年递减10到15%,第二年后仅为5到8%,稳产期较长。
二、流体渗流特点及与采收率的关系
1.流体渗流
渗流流体由体相流体和边界流体两部分组成。
体相流体是指其性质不受界面现象影响的流体,而边界流体则是指其性质受界面现象影响的流体。
油层岩石的渗透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状况。
研究表明,岩石的渗透率越低,则岩石孔隙系统的平均孔道半径越小,非均质程度越严重,微小孔道所占孔隙体积的比例越大,孔隙系统中边界流体占的比例越大。
这些特点明显地影响液体与固体界面的相互作用。
渗透率越低,这种液固界面的相互作用越强烈。
它将引起渗流流体性质的变化,使低渗透油层中的渗流过程复杂化。
根据一般的油田开发理论,认为在常规油田开发中,油水在渗流过程中呈现牛顿流体的特性,并在整个孔隙系统中保持恒定,即在渗流过程中,在整个孔隙系统中,流体的粘度保持恒定常数,其渗流规律符合达西定律。
但许多研究资料表明,造成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的原因,主要有:①孔隙喉道狭窄、连通性差、渗透性差的岩层,是造成低渗透非达西渗流的重要因素;②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固、液两相间始终存在表面作用;③岩层上覆压力的上升到一定程度,迫使岩石骨架塑性变形,造成岩层孔隙度和渗透率
急剧下降。
在油藏工程应用中,对中高渗透性稀油油层,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可以把它当作牛顿流体来对待。
人们成功地用达西定律解决了大量中高渗透性稀油油藏的工程设计计算问题。
然而对特低渗透油藏来说,渗流规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偏离达西定律。
多孔介质是由渗透性各异的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孔道构成的,渗透率是一个平均的统计参数。
对于高渗透地层来说,其孔隙系统主要由大孔道组成,稀油或水在其中流动时,不易监测到启动压力,可以认为渗透率是一个常数。
但是对于低渗透和特低渗地层来说,由于低渗岩心的孔隙系统基本上是由小孔道组成的,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固、液两相间始终存在表面作用。
室内实验证实流体的表面活性物质与岩石颗粒的表面产生吸附作用,形成由稳定胶体溶液组成的吸附层,粘糊在孔隙喉道的壁上,或者使喉道减小,或者部分或者全部堵塞孔道,使渗透率急剧下降,渗流速度减小。
2.采收率与渗透率的关系
水驱油的微观渗流实验研究表明,在地层模型中,注入水进入模型驱动原油,它并不是均匀地向前推进,而是沿着孔隙系统中阻力较小的孔道向前突进,同时逐渐向两边绕流扩张,形成水的通道。
在油水驱替过程中,注入水的这种指进现象是普遍的,带规律性的。
由于指进和绕流,就使地层中大量的油被捕集而残留下来,形成水驱的残余油。
当然这种驱替显然是非活塞的。
既然指进的水沿着阻力较小的大孔道运动,那么地层孔隙结构的影响就很重要。
大孔道在孔隙体积中占的比例或者说小孔道在孔隙体积中占的比例,对采
收率有明显影响。
地层渗透率的大小与各类孔道在孔隙体积中占的比例关系密切。
渗透率越小,小孔道在孔隙体积中占的比例就越大,大孔道占的比例就越小。
地层孔隙结构的这些变化对原油采收率将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在渗透率大于某一值以后,其大小对采收率的影响就不明显了;但若渗透率小于某值,这种影响就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几个毫微米平方的区间,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将会非常明显。
三、低渗透油田开发新工艺技术
对于低渗透油田,国内外已经总结和配套发展了一系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开发开采工艺技术,如油层保护技术,增效射孔完井技术,整体压裂改造技术,精细分层注水技术,针对性的机械采油技术,简化地面流程降低基建投资等。
除此之外,一些新的或原来未广泛应用的开发开采工艺技术正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逐渐兴起、发展、完善和成熟起来。
1.气驱开发技术
我国绝大多数(特)低渗透油田都是采用注水开发方式即选择水作为人工注入剂注人地层来保持地层能量。
近几年来,低渗透油田,尤其是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中暴露出如注不进,采不出,套管损坏严重和见水后采液(油)指数大幅度下降,采油速度低,经济效益差等诸多复杂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人们正在探索注气开发的可行性。
前苏联曾对两个地质条件相似的油田进行注水和注气开发现场
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注气开发油田无论从开发指标还是经济效益指标都明显好于注水开发油田。
根据理论分析,结合矿场实际,低渗透油田选择气驱开发,可以解决以下问题:(l)注气较注水容易,注气可以保持地层压力,实现注采平衡;2)注气流压低于注水流压,有利于避免裂缝开启;(3)不存在注人水质和水质处理问题;(4)注气可以避免注人压力上升和泥岩膨胀造成的套管损坏,减少报废井;(5)油井见注人气后比见注人水后情况简单,易于管理。
2. 渗析采油技术
渗析采油技术是针对裂缝性特低渗透油田双重介质渗透率相差较大的特点,利用周期注水原理,依靠毛细管力作用和亲水油层自吸排油特性,将原油采出的一种采油技术。
它包括两个阶段或两个过程,一是注水阶段,即升压过程。
注人水进人地层后,首先充满裂缝系统,由于裂缝和基质在渗透率上存在很大差异,此时基质系统中处于低压未饱和状态,随着注水压力的不断提高,双重介质的压力会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当注水压力〔地层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将注水井关井,进行渗析,然后转抽,改为抽油井。
二是采油阶段,即降压过程。
注水井转抽后,随着地层压力下降,原双重介质中相对平衡的压力系统遭到破坏,此时基质系统压力相对上升,原油通过基质一裂缝间的渗析作用和亲水油层的毛管力作用被采出。
渗析采油技术已在大庆头台油田得到成功应用,根据他们的经验和结论,在相同的裂缝密度条件下,基质渗透率越大,渗析速度越快,渗析效果越好;在相同的渗透率条件下,裂缝越发育,
无因次渗析采出程度初始值上升越快,渗析采油效果越好。
除此之外,如微生物吞吐采油技术,裂缝性油田封堵裂缝调剖技术,注表面活性剂降低注人压力、改善注水效果等技术也不同程度地在特低渗透注水开发油田中得以应用,并且取得了初步的认识。
四、结论
我国低渗透油藏丰富,开发难度大但这既是困难也是挑战,我们应该大力研究砂岩流体渗流机理特点,并根据机理研发采油驱油新工艺新技术,完成有效开发低渗透油藏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星.低渗透率砂岩油藏开发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
[2]胡江涛.低渗透率高含水地层储藏油气评价技术及应用[j].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