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吉州学记翻译赏析
欧阳修《桑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桑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桑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修《桑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桑怿传》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桑怿,开封雍丘人。
岁凶,诸县多盗,怿白令:“愿为耆长,往来里中察奸民。
”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
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又尝之郏城,遇尉方出捕盗,招怿饮酒,遂与俱行。
至贼所藏,尉怯,阳为不知以过,怿曰:“贼在此,何之乎?”下马独格杀数人,因尽缚之。
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
天圣中,河南诸县多盗,转运奏移渑池尉。
崤,古险地,多深山,而青灰山尤阻险,为盗所恃。
恶盗王伯者,藏此山,时出为近县害。
当此时,王伯名闻朝廷,为巡检者,皆授名以捕之。
既怿至,巡检者伪为宣头①以示怿,将谋招出之。
怿信之,不疑其伪也。
因谍知伯所在,挺身入贼中招之,与伯同卧起十余日,信之,乃出。
巡检者反以兵邀于山口,怿几不自免。
怿曰:“巡检授名,惧无功尔。
”即以伯与巡检,使自为功,不复自言。
会交趾獠叛,杀海上巡检。
因命怿往,尽手杀之。
还,乃授阁门祗侯。
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将让其赏归己上者,以奏稿示予。
予谓曰:“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
”怿叹曰:“亦思之,然士顾其心何如尔,当自信其心以行,讥何累也?若欲避名,则善皆不可为也已。
”余惭其言。
怿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遇人常畏,若不自足。
言语如不出其口。
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注)①宣头:朝廷传出的宣召文书。
译文:桑怿是开封雍丘县人。
学记原文及解读
学记原文及解读
《学记》原文部分: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虑濡、墨染其俗。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学记》解读部分:
这段文字讲述了教育的及时性和方法的重要性。
它强调了尽早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教育,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教导,互相观摩学习,以及交友学习等重要原则。
《学记》还提到了一些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如不及时纠正错误、错过最佳学习时机、教育方法不适当、缺乏朋友和同龄人的引导等。
《学记》强调了教师需要具备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记》翻译
《学记》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译文】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
因此,学习过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这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学习。
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这以后就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增长的。
《兑命》说:“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效果。
”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
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学的教育,依照时序进行,(如春秋教学礼乐,冬夏教学诗、书等)而且一定要教正规的课业;退下来休息时还一定要在家中继续钻研。
不学调琴的基本动作,就不能调好琴弦;不学广博的比喻,就不能很好地体悟诗意;不学冕服皮弁等各种服饰制度,就不能很好地行礼;不引起对于六艺的兴趣,也就不能乐意地学习,所以君子对于学习,是心里常怀抱学业,修习而不废弃学业,作事倦息时也在学习,闲暇游乐时亦在学习。
这样,也就能巩固他的学业而且亲爱师长,喜欢他的朋友而且信守道义。
因此即使离开了老师和同学,亦不会违背道义。
《兑命》说:“敬重道义,恭顺学业,努力专心,精进不已,那末他修习的学业也就成功了。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记》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学记》译文、原文、翻译对照篇一:学记及其全文翻译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学。
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出自唐代李嘉祐的《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1全文赏析唐人的送行很多。
但送行有种种情况,诗的情味也就大不一样。
这里是送一个年轻人去探望他的叔父,而他的叔父,又是那里的州官。
恰逢时节在初春,正是游历的大好时光。
对一个刚成年的人来说,游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闻。
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这都是一件好事。
尽管离别免不了引起依惜别之情,但也被替对方高兴的心情掩盖了。
这就决定了这首诗的明快基调。
诗的首联点明了送人春日出游的意思。
诗人化用了前人的诗句。
谢灵运《悲哉行》说:“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王孙是对年轻人的尊称。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漂母对韩信说过这样的话:“吾哀王孙而食之,岂望报乎!”王牧恰好姓王,所以用在这里更显恰当。
汀洲,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水边。
细草绿,时值早春,小草刚刚发芽。
古人常常把春草和离情联系在一起。
《古诗十九首》说:“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浓,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一说“细草绿”,惜别之意也就蕴含其中了。
吉州学记(欧阳修)原文
吉州学记(欧阳修)原文原文:庆历三年秋,天子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
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
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
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
,王政之本也。
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
《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
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
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
今知州事李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
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然予闻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
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
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于教化也,故李侯之绩及于学之立,而不及待其成。
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殆以中止。
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而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
然后乐学之道成,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选自欧阳修的《吉州学记》,有删改):庆历三年秋季,天子召见参与国家政事的八位重臣,询问他们治理天下关键的事有几件,哪些事在当今应该最先施行。
八位大臣都惊恐离位,伏地叩头。
于是诏书接连下发,鼓励耕织,并要求地方官员督促,同时推荐贤才。
第二年三月,又诏令天下所有州县都要建立学校,设置掌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这样以后天下各地,无不都有学校。
学校,是推行仁政的根本。
古代国家治理得兴盛还是衰败,就看它学校设立得兴盛还是衰败。
《》中说:都城中有太学,城邑中有学校,乡里中有乡学,家族中有私塾。
这是夏、商、周极盛时代非常完备的制度。
宋代兴起八十四年,天下的学校才能广泛设立,这难道不是盛大美好的事情,要等待长久之后才能达到非常完备吗?今年十月,吉州的州学建成。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后世记诵之学兴焉,其师之也,以父道事之;其友之也,以兄道事之;其视犹父兄与?故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弗向师长之不尊也?弗身就师问之不恭也?弗道有终始、顺臾以告知者不祥也?过言不再,至事无易。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若毒之乎?若反为疾鸣高,向若而啸矜矜然自卖其明而不益师知道哉?师不知所以为教,弟子不知所以为学。
俚语曰:“人有恶苏辛于者,以其能染猩猩也。
”彼其所染非良之有素也。
今教师者,不贵其师以道、不念其养以经、而惟知责之于问。
嗟乎!是安知“帅在此”之意哉?《学记》翻译解读:如果发自内心地思考政治法则,又请求品行优良的人辅佐自己,虽然可以获得某些方面的声名,但还不足以打动群众。
如果接近贤能的人体察疏远之士,虽然能够打动群众,但还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必须从学习开始!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尚书·兑命》说:“要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
”大概就是指这个意思吧!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礼记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取材于《礼记·学记》)【注释】扞(hàn)格:互相抵触。
燕:通“宴”,娱乐。
辟:邪僻,不正派。
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够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
欧阳修《吉州学记》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吉州学记》原文及翻译导语: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欧阳修《吉州学记》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庆历三年秋,天子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
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
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
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
学校,王政之本也。
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
《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
”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
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
今知州事李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
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磨揉迁革,使趋于善。
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
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于教化也,故李侯之绩及于学之立,而不及待其成。
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殆以中止。
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而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
然后乐学之道成,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选自欧阳修的《吉州学记》,有删改)译文:庆历三年秋季,天子召见参与国家政事的八位重臣,询问他们治理天下关键的事有几件,哪些事在当今应该最先施行。
八位大臣都惊恐离位,伏地叩头。
于是诏书接连下发,鼓励耕织,并要求地方官员督促,同时推荐贤才。
第二年三月,又诏令天下所有州县都要建立学校,设置掌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这样以后天下各地,无不都有学校。
学校,是推行仁政的根本。
古代国家治理得兴盛还是衰败,就看它学校设立得兴盛还是衰败。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全文及翻译导语: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
以下是小编为你介绍的学记全文及翻译,欢迎参考。
《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李觏《袁州州学记》原文译文赏析
李觏《袁州州学记》原文|译文|赏析《袁州州学记》是北宋时期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李觏的名作,对于这篇古文相信很多小伙伴都还比较陌生,那么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袁州州学记》原文宋代:李觏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
惟时守令,有哲有愚。
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
或连数城,亡诵弦声。
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
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
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
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
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
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
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
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
百尔器备,并手偕作。
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
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
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
俗化之厚,延于灵、献。
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
教道之结人心如此。
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
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
是睢朝家教学之意。
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记。
译文及注释当今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颁布诏书命令各州县建立学校。
当时的知州、县令,有的贤明,有的愚昧。
有的千方百计地尽力而为,恭恭敬敬地遵照皇帝的圣明旨意去执行;有的假借官府和师长的名义,随便写一个奉命办学的文书上报。
有的地方一连几个城邑都听不到读书的声音。
皇帝倡导的事情下面并不响应,教育事业受到阻碍而不能推行。
当今皇帝在位三十二年时,范阳的祖无泽担任袁州的知州。
刚一到任,就召见学生,了解到当地校舍残缺败坏的情况。
古文《学迹》有几层意思六年级下册
古文《学迹》有几层意思六年级下册《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艘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曾巩《筠州学记》原文及翻译
曾巩《筠州学记》原文及翻译曾巩原文:周衰,先王之迹熄。
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馀,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
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
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
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与、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
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
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
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所知有馀,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间,故不得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
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
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独筠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
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
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
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
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
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
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
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及翻译《袁州州学记》是宋人李觏(gòu)的名作,文章记叙了宋仁宗时,任袁州知州的祖无择看到学宫破损的现状,决定兴建新学宫的过程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学记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你!学记原文及翻译《袁州州学记》是宋人李觏(gòu)的名作,文章记叙了宋仁宗时,任袁州知州的祖无择看到学宫破损的现状,决定兴建新学宫的过程。
学宫落成之刻举行的“释菜”祭孔仪式上,在宜春讲学的李觏大为感慨,遂发表了此篇文章,感慨申论。
袁州学记皇帝①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
惟时守令,有哲有愚。
有屈力殚虑,祗②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
或连数城,亡诵弦声。
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③。
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
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
通判颍川陈君侁④,闻而是之,议以克合。
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
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
殿堂门庑,黝垩丹漆⑤,举以法。
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
百尔器备,并手偕作。
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⑥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⑦:“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
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
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
俗化之厚,延于灵、献。
草茅⑧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
教道之结人心如此。
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
天下治,则谭⑨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
是睢朝家教学之意。
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记。
注释①皇帝:这里指宋仁宗。
②祗(zhǐ):恭敬。
③范阳:古郡名,在今河北涿县一带。
祖君无泽:祖无泽,字泽之,北宋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历官直集贤院。
《学记》原文及译文[摘录]
《学记》原文及译文《学记》原文及译文《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
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
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
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以下是全文及译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文,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
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
“道”即“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尚书》(《礼记集说》今亡)“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典——本,主),就是这个意思!*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
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
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
学记三则翻译和原文
学记翻译和原文学记三则翻译和原文《礼记》主要记录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包括典章、制度、仪节等)方面的言论,传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记录,后由西汉戴圣编辑成书。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古代教育的论文。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学记三则翻译和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邠州建学记
邠州建学记宋·范仲淹国家之患,莫大於乏人,人曷尝而乏哉?天地灵粹赋於万物,非昔醇而今漓,吾观物有秀於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秀而贤者独有下于古欤?诚教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而然耶,庠序可不兴乎?庠序者,俊义所由出焉。
三王有天下各数百年,并用此道,以长养人才。
才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斯明著之效矣。
庆历甲申岁,予参二国政,亲奉圣谟,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岁贡群士,一由此出。
明年春,予得请为邠城守,署事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才出於诸生,备矣。
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
」因议改卜於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
以兵马监押刘保、节度推官杨承用,共掌役事。
博士朝夕视之。
明年夏,厥功告毕。
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谈经于堂,藏书於库。
长廊四回,室从而周。
总一百四十楹。
广厦高轩,处之显明。
士人洋洋其来如归。
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
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以树其德业哉!」予既改南阳郡,博士移书请为之记。
予尝观【易】之【大象】,在【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谓其道未通,则畜乎文德,俟时而行也。
在【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谓相悦之道,以利乎正,莫大於讲习也。
诸生其能知吾君建学,圣人大【易】之旨,则庶几乎!故书之。
范仲淹(989年—1052年)男,(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原名朱说。
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汉族,祖籍彬州(今陕西省彬县),生於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李元昊造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吉州学记翻译赏析
文言文《吉州学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庆历三年秋,天子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
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
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
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
学校,王政之本也。
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
《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
”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
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
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
今知州事李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
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
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
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于教化也,故李侯之绩及于学之立,而不及待其成。
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殆以中止。
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而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
然后乐学之道成,周览学舍,思
咏李侯之遗爱orG,不亦美哉!
【翻译】
庆历三年秋季,天子召见参与国家政事的八位重臣,询问他们治理天下关键的事有几件,哪些事在当今应该最先施行。
八位大臣都惊恐离位,伏地叩头。
于是诏书接连下发,鼓励耕织,并要求地方官员督促,同时推荐贤才。
第二年三月,又诏令天下所有州县都要建立学校,设置掌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这样以后天下各地,无不都有学校。
学校,是推行仁政的根本。
古代国家治理得兴盛还是衰败,就看它学校设立得兴盛还是衰败。
《礼记》中说:“都城中有太学,城邑中有学校,乡里中有乡学,家族中有私塾。
”这是夏、商、周极盛时代
非常完备的制度。
宋代兴起八十四年,天下的学校才能广泛设立,这难道不是盛大美好的事情,要等待长久之后才能达到非常完备吗?
今年十月,吉州的州学建成。
吉州原有孔子庙,在城的西北。
现在知州李宽到任,跟州中百姓商议将孔子庙迁移并加以扩建,作为学舍。
此事刚刚上报,朝廷建校的诏书就已经下发了,州学于是建成。
我祖辈都是吉州人,而我在朝廷上做了滥竽充数的官,但我听说教学的法则,要从人的本性出发,不断地磨砺浸染感化教导,使人们逐渐走向善良。
对人的教育勉励经久不懈,教育就能逐渐地深入人心。
善于教育的人用孜孜不倦的态度等待着持久而深远的成效,直到知礼谦让的风气兴起盛行而风俗变得纯朴美好,这样以后才算教育取得成功。
现在州县的官吏不能长久地担任自己现任的职位却要对教育感化亲
自去做,所以李宽的功绩只能显现在学校的设立,却不能等到教育的成功。
希望继任的人,不要废弃懈怠天子建校的诏令而使已兴起的州学中途停止。
我如果某一天能得到机会荣归故乡,希望能到州学之门拜谒,希望见到的吉州读书人都能道德明净突出可以担任公卿;问及吉州的习俗,婚丧饮食都合乎礼节;走进乡里,就见幼对长孝敬,长对幼慈爱;走到郊野,就见年轻人搀扶着瘦弱的老人,力壮者在路上帮助他们背负物品。
这样以后我就为教育方法的成功感到喜悦,四处游览学舍,怀念吟咏李宽遗留给后世的爱,不是一件美事吗?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