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原因
——《海国图志》 思考: 1、发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不用官兵,不用车帑,自己出力”? 2、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有什么特点和历史意义? 3、参观了三元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义和团反帝运动 1、兴起原因 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外国洋教势力活动猖獗
2、兴起和发展 (1)起源于义和拳,进行反清斗争。 (2)袁世凯围剿,发展京津地区。
3、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
(1)廊坊阻击战 (2)包围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
4、失败: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客观) 义和团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主观、根本)
提问:
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 再跟大清闹。
这首歌谣讲述 了什么历史事
件?
阅读材料思考:
义 和 团 民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 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 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
——义和团揭贴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场怎样性 质的运动?
“甲午一战, 唤醒中国四 千年之大梦”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1895年5月—10月 ①义军:丘逢甲、徐骧 ②黑旗军:刘永福 (3)意义:
坚持斗争了五个月,歼灭了三万多名日军, 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辉 的篇章,表现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 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元里的怒吼
1841年5 月29日,三元 里村民聚集庙 前商议抗击英 国侵略者,是 处为三元里人 民抗英誓师的 地方。1958年 11月辟为纪念 馆。
认识和分析三元里人民斗争胜利对学生的启示
认识和分析三元里人民斗争胜利对学生的启示
1.激起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战争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让青少年为之热血,胸腔燃起对于国家的爱护之情。
2.鼓舞了青少年的志气,拥有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意志。
元里抗英斗争的胜利是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
3.提高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青少年为中国有这样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拥有爱国精神的英雄人民感到骄傲、自豪。
扩展:元里抗英斗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光辉旗帜。
认识历史事件不仅要看到事件本身,更要看到事件后面的时代背景。
三元里抗英是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对外开辟市场过程中遇到的一次反抗,这也是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表现。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窜到三元里一带抢劫,并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
韦绍光等忍无可忍,与敌力搏,当场打死几名英国士兵。
为预防英军报复,三元里人民在北郊三元古庙集会,决定立即武装抗击,以三星黑旗作指挥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
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闻讯后"义愤同赴",组成一支反侵略的武装力量。
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军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诱敌军至预设的包围圈牛栏岗,经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其中有两名校官),英军逃回四方炮台。
牛栏岗一仗,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英军惨败。
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县400余乡的义勇也闻讯赶来助战,达10多万人。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武装反侵略斗争。
当年三元里人民誓师抗英的三元古庙旧址,现已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
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在三元里建立"1841年广东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烈士纪念碑"。
?。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观后感300
抗英纪念馆观后感序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是一座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址。
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我国人民艰苦斗争和无畏牺牲的精神。
而今,我将通过对这座纪念馆的观后感,共享我对这段历史和这个主题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一、纪念馆的历史在抗英纪念馆中,我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
这些展品记录了三元里人民为了保卫领土、捍卫尊严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其中,一幅幅黑白照片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那段历史的艰难和不易。
这些历史的珍贵文物让我认识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精神。
二、对抗英斗争的评价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一段充满荣耀和牺牲的历史。
他们用血肉之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的。
三、对纪念馆的建设及其意义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的建设是对历史的一种再现和追忆。
它不仅让我们能够了解历史的沧桑和变迁,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了那段历史如何让我们的今天更加辉煌和强大。
这座纪念馆的存在,也是对先烈的一种尊重和怀念。
四、纪念馆对我的启示通过参观抗英纪念馆,我感受到了先辈们的不屈不挠和无私牺牲。
这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且让我明白要努力奋斗、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结语观后感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也更加认识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精神。
我对这段历史和这个主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次观后感,我也更加坚定了我对先辈们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和平和发展成为永恒的主题。
个人观点在这次观后感中,我对历史和爱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抗英纪念馆的存在,让我明白了爱国主义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也让我更加自豪和骄傲,因为我是一个我国人。
结尾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的观后感,让我受益良多。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历史、对祖国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对先辈们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愿先辈英灵永远长眠于此,我将铭记历史,珍爱现在,为祖国的未来努力奋斗。
以上是我对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观后感的文章撰写,希望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一座有着反帝反封建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又是我国汉唐以来的贸易港口,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
一百多年来,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等仁人志士,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广州有不少民众自发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以及附近的抗英烈士纪念碑就是其中之一。
它们见证了那段农民愤然反击英军的侵犯的英勇与爱国情怀,唤起了各广大人民的思想觉悟。
只有反击才能捍卫保护自己的家园,人民才能生活幸福,不受他国奴役。
1840-1842 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转折点。
中国也由此开始了长达近100 年的屈辱史,当中不乏中国人民英勇抗战,而这里展现的就是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壮举。
为了更好地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我们小组一行人先来到了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公园环境优雅,一进门便可以看到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
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是为了永远缅怀英烈们的英雄业绩,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 年10 月在三元里村西门楼的山冈上,建起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四周建成三元里抗英纪念公园。
公园中心高处耸立着高约10 米的英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两行醒目的大字:“一八四一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1985年,纪念碑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1 /6页被命名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看着庄严的纪念碑,缅怀着革命先烈,不经意间回想起了那段抗争史:1840 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
1841 年,英军先是在城北双山寺开棺暴尸,然后劫掠财物,到三元里一带抢劫,5 月29 日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
韦绍光等人忍无可忍与敌力搏,打死几名英兵。
随后,三元里附近103 乡人民'义愤同赴',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
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军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 多人,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
三元里抗争解释
三元里抗争解释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指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在广州市北郊的白云山下三元里,广大群众自发武装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斗争。
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
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
当时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头的民众乘势猛攻,人数越聚越多。
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
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
韦绍光,又名进可,广东南海人。
什么是三元里抗英斗争?发生在何处?
什么是三元里抗英斗争?发生在何处?三元里抗英斗争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
三元里抗英斗争带来什么影响5月31日,三元里一带人民再次将四方炮台重重包围,龟缩在四方炮台中的英军派奸细混出重围,向清朝政府求救。
奕山立即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带领南海、番禺知县出城为英军解围,佘保纯等用威逼利诱的手段强迫群众队伍解散。
6月1日,英军撤出了虎门。
义律发出告示,恐吓百姓“后勿再犯”。
当地百姓当即在商馆前贴出《申谕英夷告示》,痛斥英国侵略者,并警告他们,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1841年夏,三元里抗英斗争结束不久,广州人民就在广州北郊石井建设立升平社学。
随后,东北各乡建立起东平社学,城南建立起南平社学,河南成立了隆平社学,广州城里也成立出现了城厢社学。
继广州之后,在南海、番禺、从化、花县、增城等地,也都组织起名目不同的社学,动员的民众多达数十万人。
参加社学的基本群众是农民,其次是手工业工人和店员,还有不少爱国人士士绅。
他们“踵寓兵于农之法”,“无事则负耒力田,闻警则操戈御侮”。
这些社学组织并无统一的领导机构,只是在抵御外侮、保卫家乡的共同目标下,相互联络,守望相助。
三元里抗英的意义三元里抗英事件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
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
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光辉旗帜。
三元里抗英练习题1、三元里抗英斗争发生在(A)A、1840年6月B、1841年5月C、1842年8月D、1843年1月2、在鸦片战争中人民群众自发的抗英斗争发生在(A)A、广东三元里B、天津白河口C、广东虎门D、南京下关3、在鸦片战争中人民群众自发的抗英斗争发生在(A)A、广东三元里B、天津白河口C、广东虎门D、南京下关4、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发生在(A)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中日甲午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本栏目给各位考生提供的有关三元里抗英的知识点大家一定要牢牢的记住,这些知识点常常会出现在考试题中。
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实。
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实。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指1841年12月26日,中国广东三元里的民众与英军展开的抗击英军侵略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一般史实的了解:
背景: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队占领了中国的多个港口,包括广东省广州市。
1841年,英军准备进攻广州,并在其南部的三元里驻军。
抗英斗争过程:当地的农民和市民不满英国军队的侵略,并对其剥削和暴行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1841年12月26日,当地民众在戴炳和等领导下发动了抗英斗争。
他们武装起来,使用简单的武器如矛、锤子和镰刀等,同时采取筑壕防御的方法。
此次斗争发生在三元里,当地民众展开了对英军的抵抗。
尽管人民力量有限,但他们通过采取阻击、伏击和游击战术等方式,对英国军队进行了长时间的抵抗。
据史料记载,三元里人民勇敢地抵抗了英军的进攻长达四天,最终迫使英军撤退。
影响和意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抵抗西方列强侵略的重要事件之一。
尽管斗争的参与者数量有限,并未能够阻止英国军队在中国取得全面胜利,但这次抗争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不屈精神和对国家独立的追求。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成为了中国民族抗争精神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激励了后来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抵抗和国家独立的追求。
它也被视为中国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早期抗击行动之一,对中国的爱国主义和抵抗外来势力的意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元里抗英感悟500字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民众自发的反抗外国侵略的战斗。
这场战斗发生在19世纪中叶,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坚决反抗精神和英勇斗争意志。
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占领了广州,并对周边地区进行烧杀抢掠,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权益。
在此背景下,三元里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以简陋的武器与英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
这场战斗中,三元里的农民表现出了极高的英勇和顽强。
他们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英军,毫不畏惧,奋勇争先,给英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他们的英勇行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英斗志,对于后来全国范围内的抗英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意义在于,它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反抗外国侵略的可能性,为中国民众的自发抵抗外国侵略提供了范例。
它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的无私奉献。
同时,三元里抗英斗争也教育了我们,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是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去坚决捍卫的。
在新时代,我们回顾三元里抗英斗争,应该深感敬佩和自豪。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我们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对于三元里抗英斗争理解正确
对于三元里抗英斗争理解正确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事件。
它发生在1841年,地点是广东省三元里村,当时中国正面临英国帝国主义的侵略。
在那段时期,英国入侵中国并强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这一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并强制中国支付高额赔款。
中国
人民不甘屈服,开始进行顽强的抵抗。
三元里是一片贫困的农村,但它成为了中国民族英雄状元红的诞
生地。
英国侵略者试图进攻这个村庄,但却遭到了当地农民的坚决抵抗。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村民们顽强地抵抗了英军的进攻。
他们使
用简陋的武器,如竹枪和草帽,与英军搏斗。
尽管他们人数寥寥无几,但他们的勇气和顽强的精神令敌人望而生畏。
三元里抗英斗争燃起了全国各地人民的抗英热情。
这场抗争表明
了中国人民的自豪和决心,坚决反对外国侵略。
它也鼓舞了其他地方
与侵略者作斗争的决心。
尽管抗英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的意义深远。
它激发了中国
人民爱国精神和抵抗外敌的意识。
这场斗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标志
性事件之一,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它是中国人民对外侵略的坚
决反击,显示了中国人民抵御外辱的意志以及对民族独立和尊严的追求。
对于三元里抗英战斗理解正确
三元里抗英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发生在1841年夏天,英军对广州进行进攻,而当时广州的三元里民众为了保卫家园,自发组织了一支抵抗英军的队伍。
虽然最终三元里并未能抵挡住英军的进攻,但这次抗英战斗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我认为,三元里抗英战斗反映了中国民众对外侵的不屈抗争精神和爱国情感。
在当时中国面临列强侵略和割据的情况下,广大民众深受其害,但是仍然坚决反对侵略者的入侵和侵犯,这种抵抗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同时,三元里抗英战斗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病和不足,包括对外来文化和技术的落后,对外交战略的失误,对内部分裂的无力应对等等。
这些问题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反复出现,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之,三元里抗英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名词解释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名词解释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指发生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三元里的一次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
该事件发生于1841年,当时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在19世纪初,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战争,以迫使中国开放市场。
其中,广州成为英国侵略者的重要目标之一。
1841年,英军占领了广州,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然而,在三元里一带的中国人民并不甘心被外敌侵略,他们团结起来,开始抵抗英国侵略者。
他们组织起义军,使用传统兵器如弓箭和火药枪,与英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名词解释如下:
1. 抗英:指对英国侵略者进行抵抗的行为和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勇敢地抵抗英军的入侵,表现出坚定的抗英精神。
2. 三元里:指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一个地区,是这次抗英斗争发生的主要战场。
三元里是中国人民凭借地理优势选择的防御据点,也是他们顽强抵抗英军进攻的战略要地。
3. 人民:指广州市荔湾区三元里一带的普通居民,包括农民、工人、商人等。
在这次抗英斗争中,三元里的人民积极参与到战斗中,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对抗外敌。
4. 斗争:指抗英过程中的战斗和抵抗行动。
三元里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和游击战等方式,与英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展示出顽强的抵抗意志。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坚决抵抗外敌侵略的精神。
这场斗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对后来的反侵略斗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事件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被广泛传扬和纪念。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观后感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观后感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观后感一、初识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在广东省广州市南端地带,有一座名为“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的建筑。
这座纪念馆是为了纪念1841年发生在三元里的一场惨烈抗英战争而建立的。
近日,我有幸前往参观了这座纪念馆,深受触动,特在此撰写观后感,以表达对这段历史的敬意和思考。
二、深入探究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历史进入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的展厅,我仿佛穿越回了近200年前的那场惨烈战争。
在这里,我通过丰富的图片、实物展示和文字资料,对这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抗英战争当年,英国侵略者蛮横无理,强行扣留船只并侵犯我国主权,引发了三元里人民的不屈抗争。
三元里百姓奋起抵抗,展现出了我国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他们用勇气和血肉之躯,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这段历史……(文章继续展开深入探究),进一步认识到了我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
三、对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思考与观点走出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我不禁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思考。
在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民族复兴的时代,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在不断涌现。
回首过往,我们应该汲取历史的教训和智慧,从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人民在保卫国家完整和民族尊严时,是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
我们也要认识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激,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次参观让我更坚定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敬之情。
四、总结与回顾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深入的学习和探索,我对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段历史不仅教育了我,更让我对我国人民的勇敢和坚毅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身为我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牢记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次观后感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走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深入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浅谈三元里抗英斗争
浅谈三元里抗英斗争作者:黎剑珊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7期摘要鸦片战争期间,在广州北郊三元里发生了一场群众自发的抗击英军入侵的斗争。
三元里人民顽强抗敌,给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一线希望,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抗击外国侵略者入侵的决心和斗志。
然而,现今这一辉煌的过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表对前人的纪念以及使这段发生在笔者家乡的历史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就三元里抗英斗争的事情经过、爆发原因以及对一些较有争议的诸如此战战果、领导以及实质问题进行论述,籍以希望能使更多人了解这段史实。
关键词三元里抗英斗争中图分类号:K205文献标识码:AArguing About the Sanyuanli Anti-British StruggleLI Jiansha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Guangzhou,Guangdong 510000)AbstractDuring the Opium War, in thenorthern suburbof Guangzhou , Sanyuanli,there was a spontaneousstruggletaking place to againstthe British’s invasion.Sanyuanli’s peopleagainst the enemytenaciously,took a glimmer of hope to China and inspiredthe majority of people to against the foreigninvaders firmly.However, nowthe glorious eventhad notbeen given sufficient attention. Soasto commemorate the ancestorand make people pay moreattention to thisevent that happeninmy hometown, this article will be major in discussing about the course andcause of this event,as well as some questions such as the results ,leadership and substantive issues of the war. I hopemorepeople could know more aboutthishistory.Key wordsSanyuanli; Anti-British; struggle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外国侵略者入侵的一次斗争,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慨,后人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不仅是鸦片战争中一次最大的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斗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抗侵略者的武装斗争。
三元里位于广州北部,离城约5里,靠近四方、泥城炮台,是一个有几百户居民的村落。1841年5月,英军攻陷四方、泥城炮台后,又炮轰广州,靖逆将军奕山乞降,与英军签定《广州和约》,规定:交付英军"赎城费"六百万元,商馆损失三十万元,清军退驻广州城外六十里,赎金交清后,英军归还炮台,退出虎门。
奕山等人的卑躬屈膝,以及英侵略者在广州的暴行,激起三元里一带人民的义愤,他们挺身而出,拿起锄头铁锤担负起反侵略斗争的重任。
5月29日,盘踞在广州北部炮台的英军,窜入三元里奸淫抢劫,村民鸣锣告警,奋起抵抗,当场击毙英兵数名,其余英兵见势不妙,仓皇逃窜。
为了给即将前来报复的侵略者以更严重的打击,三元里人民在村北的古庙中集合,议定以庙中一面三星旗作抗英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表示誓死抵抗的决心。随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共同战斗。城郊的丝织工人、打石和烧碳工人,也自带武器来到三元里参加战斗,一些爱国士绅痛感国破家亡的威胁,积极参加了斗争的行列,并且成为斗争的倡导者。"三元里老塾师黄表,临时献策,于5月29日之夜,将各村所有的牛烛灯笼,遍悬牛栏冈一带"。
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等县400余乡的群众数万人赶来,与三元里人民一起,再次将四方炮台重重包围。面对武装的群众,龟缩在里面的英军无法冲出重围,只好派出奸细混出重围,向清政府求救。奕山即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率同南海知县、番禺知县赶来替侵略军解围,他们以欺骗和威胁的手段,强迫解散群众队伍。英军乘机撤出了四方炮台,得以逃脱。
6月1日,英军撤出了虎门,义律竟恬不知耻地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人民群众当即在商馆前贴出《申谕英夷告示》,痛斥英国侵略者,并警告他们,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恨也!"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三元里抗英斗争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三元里抗英斗争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郊人民自发的武装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
1841年5月下旬(清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上旬),奕山与英国侵略者订立屈辱的《广州和约》。
广州人民目睹英国的侵略暴行和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卖国,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保卫国土。
三元里位于广州城北2.5公里,贴近泥城、四方炮台,是一个有几百户居民的村落。
1841年5月27日,义律和陆军司令卧乌古纵容英国侵略军,带着武器在这一带行凶作恶。
他们到处奸淫虏掠,杀人放火,又抢粮食,又宰猪牛,甚至盗掘坟墓,从棺材里劫取殉葬品。
当地人民深受其害。
其中泥城、西村、三元里、萧冈一带村落受害最深。
于是各乡绅民便利用旧有的社学形式自动组织起来,“集众公盟”,联合保卫身家田园,开展打击英军骚扰的正义斗争。
鸦片战争前,广州附近原有不少“社学”。
社学起源于明初,它原是封建士大夫的教育、集合场所,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演变为由地主士绅所控制,由当地农民为乡勇的武装机构。
它的职能是维护地方封建秩序,对封建政府的军队起着某种辅助作用。
但它不是官办的,而是民间的机构。
在广州城北一带,就存在着十几个这样的社学,其范围包括了80余乡。
英军的侵略暴行,不但使劳动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地主士绅带来损害,因此,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士绅对英国侵略者同仇敌忾,郁积了强烈义愤。
5月29日,一小股英军又窜到三元里村抢劫奸淫,村民奋起搏斗,打死英兵数名。
为了坚决打击敌人日后的报复骚扰,群众决心联合起来,立即行动。
萧冈乡“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
”(《夷氛闻记》第3卷第75页)何玉成“柬传”各乡的联系渠道,就是旧有的社学。
由于各乡已有了“集众公盟”的基础,所以附近103乡的农民、渔民、手工工人等闻风而到,迅速集结。
城郊东北6个社学的客家群众及打石工人,也在监生王韶光带领下赶来参加战斗。
三元里抗英斗争名词解释
三元里抗英斗争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抗争活动,发生在19世纪末的广东省广州市三元里地区。
该抗争活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斗争之一,以土地与自由为主要诉求,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于民族独立和自由的坚决追求。
19世纪末,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中国人民遭受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剥削。
当时,英国是中国最有势力的侵略国家之一,在广州地区设立了多个租界,并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了大量的中国领土和财富。
中国人民深受压迫和剥削,对于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欺凌愈发不满,他们开始积极参与抗争活动,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奋起。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广东人民为了抵抗英国侵略者而发动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战斗。
1895年10月,英国侵略军试图在三元里附近修建一条铁路,以进一步控制广州地区。
这引发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他们不愿忍受更多的侵略和剥削,于是纷纷组织起来,展开顽强的抵抗。
在抗争过程中,广大人民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抗争方式,包括武装斗争、示威游行、抵制行动等。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坚定意志,向英军展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力量。
这场抗争不仅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也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英勇精神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于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鼓舞了广大人民对于反抗侵略和追求民族独立的信心,也为后来中国人民的抗争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这次抗争的胜利与失败,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民族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继续研究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反侵略斗争,挖掘出更多有关民族意识觉醒和抗争精神的宝贵资源。
这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
三元里是广州城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
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
当时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头的民众乘势猛攻,人数越聚越多。
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
1841年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
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tǎ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识三元里抗英斗争陈月儿(历史文化学院1103班 20110401034)【内容摘要】:虽然以上主要论述了国内对三元里的一些研究,其中比较详细的是对三元里抗英斗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一些研究的总结。
笔者比较支持茅海建先生的说法。
但是笔者觉得最值得分析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件在外国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冲突,在当时的中国却掀起了那么大的震动,以及为什么后来那么多的历史学者去研究它,同时被人们广为传播和歌颂呢?【关键词】: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爱国主义组织者正确看待排外主义在鸦片战争的第二年,即1841年5月29日至31日,英军占领了广州城北越秀山时期,爆发了一场以三元里为中心的民众抗英事件。
这无疑是一件值得百年称颂的事件,但是对于它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其本质和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曾经引起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并且极具争议。
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些学者认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是英军的行为激愤了三元里人民而进行的本能反抗,一些史学革命家就认为事件的爆发是起于三元里人民爱国情绪的高涨,也有一些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侵略者和当地人民利益冲突所造成的等等。
对此事件的说法众说纷纭,导致事件很混乱,我认为有必要重新整理和认识这件历史事件。
因为,越具争议的事件越需要求真和客观。
而求真是历史研究的价值底线,客观是我们评价历史事件的基准。
从这件小冲突上,窥见大历史,更加清晰地看待十九世纪中西之间的交流和差距。
一、国内研究状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前人对该事件的研究。
一是对其综合性的概括研究。
这基本上是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提高到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和保卫国家的战争。
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穗梅《论鸦片战争时期广州民众抗英斗争的渐进》一文中认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祈神消灾阶段,二是半组织半自发阶段,三是有组织大规模反英人入城阶段。
这是从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整个过程来看待的。
李认为“英开战之初,广州民众是多持观望状态的,但是随着英军攻城以来,民众由冷漠、恐惧到抗争,由保卫家园的本能抗争到反侵略的民众意识的觉醒和光扬,斗争水平的逐次提高。
不论如何让,为中国近代民众的反侵略斗争起了表率作用。
”①另外就是认为三元里抗英的整个过程都是民众自发形成的。
二是从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其他方面的研究,其中以对事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研究为代表。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吴杰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组织者考》认为“韦绍光不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组织者。
这场斗争是自发兴起的,在斗争过程中,举人何玉成联络各乡,领导和组织乡民共同抗英,对斗争的发展起来重要的作用。
”②该观点是这场斗争是乡民自发形成的。
再者就有以姚敬恒的《广①李穗梅:《论鸦片战争时期广州民众抗英斗争的渐进》,广东史志,2001年第04期,第7到12页。
②吴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组织者考》,历史教学,1983年第09期,第58页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考》为代表,该文章指出“三元里民众斗争与社学无关,更不是由各社学会后组织领导的”,“农民的抗英队伍,并不是以社学为单位,而是以乡舍或联舍为单位”,“乡舍和联社是广东人民历来应对水旱风灾的和海盗侵搅的有力保障,也是广州人民150年前团结抗英的强大后盾。
”①当然个人觉得这个看法有待商榷。
与之相反的就是魏斐德著的《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的第一篇研究了鸦片战争期间官府、绅士、团练对英国侵略者的态度和当时中国人的排外情绪,认为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并非是自发的而是官府倡办团练和绅士领导的结果。
最后说法比较含糊的就是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毁——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中说到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的组织形式似为多样的。
但义勇似无根基;其领袖也包含了各色人等,其中最活跃的是有功名的乡绅。
”②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茅海建先生辩证了三元里事件从原因到结果的一系列史实真相,并认为三元里抗英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
笔者也认同这种看法,但是个人觉得是不是应该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此事件给我们日后的抗战斗争带来的影响及意义,是不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此斗争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纠缠于当时活动的细微末节和到底是谁领导和组织了这场斗争。
正如黎剑珊在《浅谈三元里抗英斗争》一文中所说的:“关于谁是组织领导者的问题进行争论其实意义是不大的,因为在不同的时代人民会对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评价。
而不同的阶层站在其各自的立场,又会更容易接受那一套有利于自己的解释。
就如在新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农民韦绍光作为农民阶级的代表被彰显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的领导者,而完全忽略甚至诋毁作为地主阶级的爱国乡绅的作用,这就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③二、如何正确看待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虽然以上主要论述了国内对三元里的一些研究,其中比较详细的是对三元里抗英斗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一些研究的总结。
笔者比较支持茅海建先生的说法。
但是笔者觉得最值得分析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件在外国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冲突,在当时的中国却掀起了那么大的震动,以及为什么后来那么多的历史学者去研究它,同时被人们广为传播和歌颂呢?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三元里抗英斗争事件。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时的中国依然是落后的,对于世界的另一边依然是很陌生的。
我们两千多年一直在地球的东边,以老大哥的身份自居,即使是日本也承认中国的优越性。
我们对周围的小国都是以高丽人、鲜卑人、匈奴人、倭寇等来称呼他们的。
但是在十九世纪来攻打我们的不再是这些亚洲的小弟,而是西边的欧美。
按照儒家的“天下”思想,我们对于那些不乖的夷,我们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剿”。
但此时,清军将帅奕山却采取了屈辱的政策,符和英夷。
在加上道光帝派来的外省军队也与英国交战以惨败告终。
中英交战,中方是屡屡败北!这是对天朝大国前所没有的打击,猛烈地冲击当时以天朝人自居的中国人无比膨胀的自大心理。
一直以来老大哥的地位严重动摇了,人民极力去找事实去证实自己这个地位和实力没有变,以及寻找胜利的希望。
所以当科技和军事都远①姚敬恒:《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考》,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06期,第10到14页②茅海建:《天朝的崩毁——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9页③黎剑珊:《浅谈三元里抗英斗争》,科学导刊(中旬刊),2011年版第9期,第255页远发达于清朝的英夷被打败即三元里抗英斗争胜利时,便被不断的夸大和歌颂。
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广州官员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掩饰赎城事实,从而夸大三元里人民抗英的事实。
其次,从革命历史家的角度看,大力宣传三元里抗英斗争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所促使的,很明显是为革命和时代政治所需的。
在他们看来,农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农民的力量是无穷。
即使在武器装备和各方面都落后于英国时,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取得胜利,一定能保家卫国。
在后来的中共史学家看来只要是民众领导的运动就是民主主义的,就是农民领导的,就是自发的。
更是时代和政治的需要。
“严格地说,任何一种史料无不具有政治和时代的烙印,三元里民众抗英事件的史料尤其如此。
”①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历史求真的重要性。
对于这件事件,许多中方文献的说法都不一。
但是英方文献说法就比较一致了。
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中方的各种说法的真实性了,至于那一种是真实的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来。
但是这些官方和半官方的文献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夸大了这件事件的重要性。
以至到后来我们将之提升到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觉醒和奋战的高度。
这种传统说法把这场斗争看成了群众抗敌御悔的爱国斗争。
但是不禁要问一声长期受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儒家传统观念束缚的群众是否真的有近代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正如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说的“那时中国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
政治家的派别不过是有些主张剿,有些主张抚。
”②很明显当时的中国还是以天朝的身份自居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族主义,有的只是狭隘的传统的民族观念。
况且一直处在清朝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的中国人思想上封建的,眼界是狭隘的。
具有强烈的排外性。
他们认为所有夷民都是图利的,是不道德、放荡的。
就连当时的统治者阶层也不例外。
在《大门口的陌生人》一书中就写到:“可是,对19世纪40年代的中国政治家来说,义律、文翰或德庇时这些英国人,都很少有名字,通常只称为夷首;如叶名琛等人根本不理解巴麦尊的民族尊严的观念。
”③当时的中国群众的眼界还是很狭隘的,并没有国际这个观念的,很难谈得上民族意识的觉醒,更不用说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驱使他们这样做了。
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在研究》一书中就写到:“我认为近代的民族主义的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国际观念,承认各民族的对等,反对民族的压迫。
而在中国,具有国际观念的近代民族主义大体萌芽生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经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阐发宣教,成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④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茅海建先生是极力认为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历史革命家所说的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出自于人民自身的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同时他明确指出“这一起因的真正意义在于:三元里民众进行的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投身于一场保卫祖国的战争,尽管其中的某些士绅,有着传统民族主义色彩的号召。
”⑤这是一场保卫家园而不是保卫国家的战争。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当时已经有爱国绅士初具民族观念、国家观念这一事实。
①茅海建:《三元里抗英史实辩证》,历史研究,1995年版,01期,第154页②蒋廷黻:《中国近代史》pdf版第六页,蓬莱阁丛书③〔美〕魏斐德著,王小荷译:《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年-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1996年版,第56页④④茅海建:《天朝的崩毁——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9、310页如在三元里抗英斗争期间,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
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又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忧。
既是天朝赤子又为纤国忧,可见当时一些爱国乡绅是初具民族观念的,尽管还是原始民族主义。
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这种即使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依然不顾危难奋身保卫家乡的伟大精神。
这是值得我们歌颂和发扬的。
而且这种原始的民族主义是近代民族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梯,我们无法避免。
从这个角度看,这场斗争具有激励人民保家卫国的作用,是中国近代史反侵略战争中的少数胜利。
三、结语当时的中国群众还没有成熟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历史事件和意义被夸大,这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可以理解,但是站在一个历史人的角度即历史求真的本质上讲,我们必须认清历史的真实性,敢于承认自己的腐朽和落后,才能更好地改造腐朽和落后。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次斗争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