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阶段特点
【具体史实】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 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北方各族封建 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为三省六部制奠基); 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废除九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 中正制);
经济: 农业:《齐民要术》、间作、套作技术,绿肥种植、 曹魏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 耕耙耱技术,。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手工业: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 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 (4)性质:
封建地主利益。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国有土地所有制 (官田)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私有制 制 自耕农土 地私有制 特点 所有权属于国家; 北魏隋唐均田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备注 不是主要类型, 但一直存在;
智者的选择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必要性: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 据局面。(政治前提)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 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 治面临危,必须做出抉择。 可能性: 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 的坚定态度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1.(2014· 海南高考)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 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 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 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 时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 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 了封建化的进程;
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④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 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②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健全了县 以下的地方行政组织,使国家到基层的行政体 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③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禁止官吏 贪赃枉法。结果使吏治有所好转。
④迁都洛阳。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民族融 合,加强了对中原的控制。
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至在与南朝交战
时,以其他族士兵
为肉篱,其残暴统治终于激化了社会矛盾。 -----精品文档------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 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方。政府由于无力 消灭豪强势力,被 迫承认其合法性, 地方的赋税、徭役 也由他们代管、征 收。他们往往隐瞒 户籍,借机逃避赋 税。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与三长制
思考: ①、什么 均田制? ②、北魏能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③、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政府分配给农
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④、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均田制
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 性质:
⑴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 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⑵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合作与探究
1引言: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xx南北朝xx十五讲引言:xx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前后300多年间,在中国内地农耕社会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如曹魏、蜀汉、孙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这些政权,总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若以曹魏代表三国,又称为魏晋南北朝。
从宏观的角度看,立足于与秦汉、隋唐的比较,魏晋南北朝略具如下时代特征: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
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
而即便是这21年,西晋也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版图:鲜卑基本已据有匈奴旧地,并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占;内徙的匈奴人实际已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
在政局或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或地区割据的长期影响下,各别地域的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乃至心理,也逐渐“地域”色彩浓厚,“地域”独立趋势加强。
地域意识的强化与地域传统的生成,也是一种“分裂”。
又即便在同一政权的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军事割据倾向,如东晋南朝的州镇,北朝的镇戍,这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
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
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胡化”的同时,是颇多艰难曲折的胡人的逐渐“汉化”;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合,这也是一种“汉化”。
如果再考虑到周边特别是蒙古高原、东北、西域的民族,则魏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
高中历史-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提升(二)一、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1.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士族制度形成并发展,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出现盛世局面。
2.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3.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数学和农学等为代表的科技继续领先世界,佛教广泛传播、思想活跃,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唐朝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复兴,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4.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5.对外交往: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二、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封建中央官僚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归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
2.经济制度(1)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易错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历史的倒退东汉末年,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
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
典例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颁布法令“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地方官“不得擅兴发。
高中历史选修一3.1.2北魏孝文帝改革(修) 2
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 (一)改革的前提 ——北魏的崛起和统一北方
北 魏 疆 域 图
(四)移风易俗
2、措施: (2)讲汉语:495年,面谕朝臣,禁止30岁以 下的官员说鲜卑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3)改汉姓:孝文帝改皇帝拓跋氏为元氏, 宣布与汉族同源,抹去了皇室的鲜卑族标志; 之后,他用行政命令改鲜卑复姓为音近的单音 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
(四)移风易俗 2、措施: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 融合时期。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
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 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二)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 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贪污 搜刮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 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 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1、迁都原因 平城(劣势)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 发,交通不便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 展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 易受强敌威胁,不利于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座重要的高峰,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北魏五胡乱华到辉煌的唐朝,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发展进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大融合。
三国时期,五胡乱华结束后,北方部族不断向南方渗入,融入汉族,使汉族族群由原先的少数民族大转变为当时中国统治者和主流民族。
北朝时期,两晋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部族的大融合,使中国大陆文化进一步延伸,从而形成今天的多民族文化。
二、宗教文化的发展。
北朝时期,实行的宗教政策既兼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又扶植基督教,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标志着中国宗教文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启。
三、社会的多元化。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民族大融合,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团体,如士大夫、农民、商贩等,出现了商品经济和出现了由金钱取代土地作为社会经济交换媒介的新形态,形成了以金钱为基础的今天的文明。
四、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不仅兴建了大量的宫殿、寺庙,也激励了很多著名诗人,对中国文学、艺术、书法等都影响深远。
总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明发展上辉煌高峰的时期。
在此期间,民族大融合、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及文化的繁荣发展等,为中国文明
进入新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阶段性特征
魏晋南北朝阶段性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如竹林七贤等)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注:三省制雏形出现于曹魏时期,六部制雏形出现于北周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桓氏、庾氏)。
经济:农业上出现翻车,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手工业方面发明了灌钢法,北朝烧出了成熟的白瓷。
商业上出现了草市——但因为战乱,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文化:佛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文人画开始出现——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等。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是秦汉晋隋唐五代以后的第二次封建社会史,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繁荣的重要时期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分层、政治分立、文化华丽,经济繁荣,思想交融,由此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征。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是高级贵族、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庶民和奴隶,这层层从上至下地等级分明。
其次,政治分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重要内容,多数地方建立自己的政权,各自独立,形成了俗称的“十六国”政治,多个国家彼此竞争,使政治分立变得更加明显。
实现一个强大的统一社会一事仍旧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仅形成了有“六朝文化”之称的文学文化,而且由于节度使制度的发展,也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古凫文学、佛学、道教、儒学在当时也相繁盛。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繁荣也不容小觑,由于封建制的转变,各政权的实力得到了加强,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
此外,废除了汉代的三百六十五户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使得在土地上形成了完全的地主资产阶级经济,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最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前朝历史文化的消亡和汉文化的复兴,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思想文化环境,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儒家、佛家、道家、释教等,也在当时发展壮大,俨然成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思想文化状况,以无般异的宏大视野,展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面貌。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而又激荡的时期,它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历史性的飞跃和发展,营造了独特的封建社会文明环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03魏晋南北朝时期-2022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曹魏建立~581年隋朝建立)——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阶段特征】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交融的局面。
六朝对江南地区经济的大力开发,初步奠定了江南经济开发的格局,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佛教、道教思想迅速传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形成三教并行的局面。
【主要表现】1.政治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
2.经济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烧出白瓷;出现“草市”。
3.文化(1)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
(2)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王羲之(“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二王”;钟繇、王羲之对楷书有较大的贡献;出现突显个性的文人画,东晋顾恺之不仅擅长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3)佛道传播,三教汇流;儒学危机。
【重点识记】魏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1)士族: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等,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门阀萌芽于东汉时期,消亡于唐朝末年,影响了中国近800年,期间,王朝的更迭就是统治者与士族集团博弈的结果。
(2)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为寒门。
(3)士族门阀政治【真题再现】1.(2021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
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答案】D【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实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排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
魏晋南北朝在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特征一、社会大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呈现不同的分裂割据局面.秦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发展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族地主.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分裂,也不是绝对的.分裂背景下又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魏、蜀、吴三国实现了局部范围的统一,十六国北朝时黄河流域曾先后出现过前秦、北魏和北周的三次统一,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为结束分裂混战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物,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曹操、诸葛亮、祖逖、王猛、刘裕、北周武帝等都是为统一做出过贡献的人物.分裂割据状态下,战乱频仍,各地交通阻隔,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严重破坏、商业经济的衰退是分裂割据带来的后果.但是在个别情况下,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例如,三国鼎立时期,国家虽然分裂,但比起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战争已经大为减少,魏、蜀、吴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大力发展生产,南北人民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机会.同时,在三国政治、外交舞台上,上演一幕幕历史活剧,充满了生机.总之,统一固然比分裂要好,但不能绝对化,对具体的情形要做具体的分析.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多民族的统一”,是对秦汉王朝的高度概括,“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时代特征.两汉时期汉匈之间的和战,增进了双方的交往与了解,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迁居内地、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最后与汉族融合,提供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割据混战.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获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趁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纷纷迁居内地,一些少数民族的贵族,还先后建立起政权.如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据有并州,建立了“汉”政权,羯族首领石勒建立了“后赵”政权,十六国之中,除了前凉、西凉和北燕为汉族人建立以外,其他都由迁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建立.北朝中的所有政权,也都是迁居内地的西北、北部少数民族建立.这一时期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南方的越族、西南地区的夷人,也都与内地封建王朝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的杂居相处,共同经历割据混战的苦难,各族人民之间增进了了解.民族界线越来越小,社会上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在北方表现得最为明显.北魏孝文帝顺应这一历史潮流,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出现.当然,促进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因素很多,我们之所以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他具有远见卓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并积极地顺应这种趋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历史的进步.经过民族融合,许多以往的民族消失了.像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叱咤中国北方的匈奴族,到南北朝后期已经不见其名.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内地经济生活中增添了新的成分,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创立的均田制、府兵制等都为以后的中原王朝所沿用,这些都为下一个繁荣时代的来临创造了条件.三、门阀大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门阀士族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形成这一时期特有的政治面貌.门阀世族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的进一步发展.门阀世族统治影响至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是这一时期除社会大分裂、民族大融合之外的第三大特点.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东晋和南朝前期,是门阀世族的鼎盛时期.北魏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在北方豪门大族的基础上,建立了北方的门阀世族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和庶族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不平等的条文规定,但事实上是不平等的.那时,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庄园,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善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等.士族把特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世族门阀统治,不仅直接导致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四、江南大开发黄河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经济较大的开发.这一时期,规模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安定,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积、安抚流民、兴修水利及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而和闽江流域.江南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都有不小的发展,南方商品经济也相对比较活跃.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打下了基础.五、佛教大盛行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在国内逐渐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南北方政权更替频繁,穷苦百姓在苦难中挣扎,渴望找到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佛教宣传的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让痛苦的百姓在渺茫的“来世”消除死亡的威协和流亡的苦痛,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而儒家经学的迂腐没落,玄学又只能在士人中坐而清谈,民间的道教又往往成为农民组织的工具.多事动乱之秋,自己都感到世事无常,佛教很快就被统治者接受,并极力宣扬,用它来加强思想控制,维持统治秩序,正如刘宋文帝说只要百姓皈依佛教,“则吾生致太平,夫复何事!”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窖,南方修建寺院.佛教有较广泛的信徒,也出现了不少名僧.中亚和印度等南亚的哲学、逻辑学、医学、语言学,艺术成就以佛教、佛学为载体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精神文化,佛教盛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兴佛与反佛的斗争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轮复习_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3) 思想上:在“兼容并蓄”思想的指导下, 积极吸收 外来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艺术形式, 在开放的 时代背景下, 科技、宗教、文学、艺术全面繁荣。
• ①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草市)发展起来,
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 ②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 ③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
的大都会。
• ④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重难点解析:隋唐文明高度发展的原因
(1) 政治上:在隋唐王朝完成统一的基础上, 通过三省 六部制进一步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通过科 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 B.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 安贩卖
• C.在居住区现象按出现的先 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 为畎亩之勤”
文化上,道教和佛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 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 二、隋唐时期
•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 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 商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土地兼并更加激烈。
• 政治上,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三省六部制等 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选官制度 发生重大变化。
B
• 4、从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 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中,我们可以获 取的信息是
• A.诸葛亮重视煮盐业 • B.诸葛亮发展织锦业 • C.曹操实行屯田 • D.孙权发展丝麻纺织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战国时代结束后,魏蜀吴三政权争斗建立、演变、强大、衰落,由始皇帝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统一中国的一个著名的历史时期,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期,共计220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第二次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政治上标志着从西汉专制剥夺到东汉封建王朝的过渡,从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民间经济的发展,从文化上反映了从儒家传统向丰富多样的文化的转变。
两晋时期:两晋时期是指东晋南朝和西晋北朝的时期,从三国统一中国开始,到两晋灭亡结束,也是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共计360年。
这一时期中,中央政权分裂成封建王朝,分别在洛阳、洛阳的安陆、长安和太原四个城市等。
它代表着中国历史上最深远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化,也标志着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形成了晋朝文化。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指南朝和北朝时期,南朝从宋朝开始,北朝从魏朝开始,经历了两晋分裂后的漫长而混乱的时期,共计240年。
这一时期中,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自北宋以来最为严重的关中内乱,政治体制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由封建王朝发展到封建帝国,从其政治、经济、文化上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社会变革,中国历史上更多的异族、宗教和文化融合的过程也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
14
土地类型:
禁 露田
男:40亩 女:20亩
桑(麻)田
男:20亩
农民所有
公田
官吏
国家所有
国家所有
受田标准:
人口、性别、官吏级别、耕牛、耕地优劣、
人地关系
.
15
二、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 一定的徭役杂税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 性;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徭役;促进北魏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推进北方少数民族经济的封建化。
.
26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 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 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 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 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 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
7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 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 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 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 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 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 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 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 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 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 孙干脆以胡人自居。
A、①②③ C、①②④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而即便是这21年,西晋也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版图:鲜卑基本已据有匈奴旧地,并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占;内徙的匈奴人实际已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
在政局或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或地区割据的长期影响下,各别地域的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乃至心理,也逐渐“地域”色彩浓厚,“地域”独立趋势加强。
地域意识的强化与地域传统的生成,也是一种“分裂”。
又即便在同一政权的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军事割据倾向,如东晋南朝的州镇,北朝的镇戍,这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倾向。
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胡化”的同时,是颇多艰难曲折的胡人的逐渐“汉化”;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合,这也是一种“汉化”。
如果再考虑到周边特别是蒙古高原、东北、西域的民族,则魏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
其间地域对抗、民族兴衰、社会转型、制度冲突、文化融汇等等,异常复杂。
其三,频繁的人口迁移。
这特别表现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当时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而十六国北朝内部的人口流动与东晋南朝的侨流人口,又多有不同.如东晋南朝境内的侨流人口,多为主动迁徙而来,成为定居移民的比例较大;东晋南朝尤其是东晋、宋、齐、梁政权,实质上为移民政权,以此,侨流人口的地位高,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大,受到的优待也多。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从220年开始,一直到589年结束,历时369年。
这个时期充满了变动和动荡,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下面将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特征进行探讨。
1.政治动荡: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多次政权更迭。
曹魏、东吴、蜀汉三国之后,曹魏灭亡,出现了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多个王朝。
这些王朝之间争夺中原统治权,战乱不断,政治剧变。
2.地方割据:在南北朝时代,中央政权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豪强纷纷兴起,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如东晋时期的萧鸿、宋教杀掌握了徐州、豫州等地,北方出现了鲜卑族的匈奴、氐族、羌族等地方政权。
3.文化繁荣: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东晋时期,文人墨客颇多,如陶渊明、陆机、谢安等均是当时的文化名流。
他们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使得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4.区域分裂:南北朝时代,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方和南方的分裂格局,形成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对抗的政治局面。
南北方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于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5.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代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时期。
当时,佛教经过了长时间的东传和西传,逐渐在中国扎根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佛教的传入对于中国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6.社会转型: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之一、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社会阶级差距拉大,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扩大,农民的痛苦和反抗也随之增加。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政治动荡,地方割据,文化繁荣,区域分裂,佛教传入,社会转型等特征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特征和经验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是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时期,政局动荡,社会分裂,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1)政治上
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局动荡、战乱频繁,西晋时短暂统一,门阀士族崛起且势力强大。
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朝廷高官、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十六国中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前秦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2)经济上
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也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
但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
农业上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
(3)思想上
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
三教并存并相互融合。
魏晋玄学的形成。
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有了一定的发展。
绘画上出现了专业的绘画理论,如东晋的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等。
(4)民族关系上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进一步推行了民族整合。
多民族交融、交往、交流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色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出现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这篇文章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思想开放和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局势不稳定,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但是,这个时期文学的思想开放和多元化却得到了极大的提倡和发展。
诸如庄子、鬼谷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在此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对后世文学和哲学的影响至今仍然不可忽视。
二、文学形式多样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形式非常多样,包括诗、赋、乐府、小品、杂文等等。
其中,乐府和小品是时代特色之一。
乐府以其明快、朗朗上口的行赋风格,成为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小品则从表现社会百态的积极意义上看,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
三、古今文学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今文学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受到汉代文学的影响,同时也被自己的时代背景所驱使,当时的文学注重意境表达和形式多样化,有时还会将古代文学与当时的思想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
四、注重诗的意境和音乐美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的意境与音乐美感得到了很高的重视。
当时的诗歌不单单是歌颂美好或煽动情感的作品,更是通过感受自然、思考人生的形式,表现自然和人类的美好与悲壮。
同时,在诗的形式上,人们开始注重词句的韵脚和音律,以营造更加和谐的音乐美感。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色具有思想开放、文学形式多样化、古今文学融合,以及注重诗的意境和音乐美感等方面。
这些特色不仅为当时的文学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启示和借鉴。
通史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
公元221年~公元589年
一、阶段特征:
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具体表现为:
政治上:国家分裂,政局动荡;
经济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激烈冲突,北方农耕 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思想上:佛教、道教盛行,儒家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形成三教并立的局面。
文艺上: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文人画兴起;
二、具体表现:
农业
北魏均田制;曹魏马钧发明翻车;经济中心开 始南移。 经 济 手工业 灌钢法;白瓷; 商业 受战乱影响商业发展萧条;草市出现; 分裂割据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政治 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选官制度;三省制形成;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租调制、移风易俗) 佛教、道教盛行,儒家思想受到严重冲击,形 思想 成三教并立的局面。 文 科技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化 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行书大家王羲之; 艺术 文人画兴起,顾恺之《女史箴图》、”以形写 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面临什么严峻的问题?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 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 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 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 普遍现象。然而, “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 “马 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 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 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 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 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 革运动呢?
邻长——里长——党长 ③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 发 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北魏政府
北魏政府
宗主
州郡
农民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④影响: 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②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主督护制,改行三长 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制。三长制的实行, 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 直接掌握的编户(指 编入户籍的平民),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 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 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
和兵役。
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
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巩固。
①目的: A、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 与中央的矛盾。 B、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
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至在与南朝交战
时,以其他族士兵
为肉篱,其残暴统治终于激化了社会矛盾。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 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方。政府由于无力 消灭豪强势力,被 迫承认其合法性, 地方的赋税、徭役 也由他们代管、征 收。他们往往隐瞒 户籍,借机逃避赋 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你对这个时代还知道些什么?
• 花木兰 孔雀东南飞 梁祝 驸马 门神 •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 谢灵运 郦道元 九品中正制 • 淝水之战 北府兵 麦积山石窟 •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 • 《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你知道哪些与这个时代有关的成语故事?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
⑴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次年称帝,是为
道武帝
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
该图反映北魏政治生活的 哪一特点? A.军事征伐 B.娱乐休闲 C.社会风俗 它创造怎样的辉煌?
民族矛盾激化
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与文化相
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虽然各
民族在一起生活,
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 相互融合是社会发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 为肉篱”。在战争时,鲜卑 拓跋贵族往往驱使汉族和其
展的必然趋势,但 鲜卑贵族实行民族
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 歧视政策,对各族
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 百姓巧取豪夺,甚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北魏孝文帝
主持开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后。Fra bibliotek北魏冯太后
永固陵石券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由游牧到定 居农耕;建立政权定都平城)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 混乱(439年)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 矛盾(民族歧视政策;宗主督护制) 5、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 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
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
前秦瓦解。386
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
国,改国号魏,
后来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
了北方,结束了
北魏疆域图
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⑴统一:439年 ⑵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 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 融合
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 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
不同等第将税送到
不同地区。可实际
征税时,并不按这
个征收。一是由于
世家大族隐瞒田地 和人口;二是官吏
平城宫殿遗址
们畏于权势,多与 地主勾结,地主所
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冯太后与孝文帝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
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 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行三长制
在推行均田制的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
同时,北魏废除了宗 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
• 东床袒腹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 草木皆兵 江郎才尽 皮里阳秋 • 中流砥柱 闻鸡起舞 东山再起 •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柯一梦 • 步步莲花 黄粱一梦 骑虎难下
与
北 魏
民孝
族文
融帝
合
改 革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朝代发展线索
吴
东 汉
魏
西 晋
蜀
东北
魏齐
十北
六 国
魏
西北 魏周
隋
东 晋宋 齐 梁陈
“鲜卑”作为一个 部落集团的名称, 约始见于东汉。鲜 卑一名,有学者认 为鲜卑即“犀毗”, 亦称“师比“,指 胡人的带钩而言。
“鲜卑”意为瑞祥 或神,合之为瑞兽 或神兽。
最新考古 已证实,位 于内蒙古 大兴安岭 的嘎仙洞 内的石刻 祝文刻写 的是鲜卑 族拓跋部 的祭祖文 字,证明该 地区是拓 跋部的发 源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与三长制
思考: ①、什么 均田制? ②、北魏能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③、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政府分配给农
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④、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均田制
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 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