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重点
最新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教学内容
请各位同学结合《劳动社会学同步综合练习》内的考核内容、真题以及本文整理的复习资料来进行复习,希望大家好好背背以上列出的三份资料。
切忌不要紧紧只看本文整理的复习资料,本文整理的资料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专升本的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
(名词解释和选择题)二、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名词解释和选择题)三、劳动者:(广义和狭义)广义: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狭义:劳动者必须具备四要素: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四、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五、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六、韦伯-科层制的基本要素(p6)七、梅耶的观点p7八、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九、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十、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观点十一、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观点: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十二、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十三、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社会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参与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十四、常用的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十五、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劳动社会学归纳重点
12月15日--林可全华夏劳动社会学概念辨析归纳要点1.劳动社会化P23 vs 劳动者社会化p952.三方性结构27v s 三方性机制283.职业结构P39 vs 职业分层p1424.非正式结构p59 vs非正式组织p1805.艾尔需求层次vs马斯洛需求层次6.职业生涯原理P123 vs 职业生涯设计p1347.劳动关系vs 劳务关系200一、名词解析1、劳动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再社会化是因某些个人或团体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中断或失败而进行的社会化补课。
3、职业是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
4、集体谈判是指资方和雇员代表借助谈判,旨在达成覆盖某一雇员群体的协议,以决定就业条件与待遇,协调雇佣关系的一种方法。
5、社会保障指劳动者及其家属由于生育、年老、疾病、工伤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时,根据立法,由国家和社会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6、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7、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8、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9、劳务关系是指劳务关系的当事人依据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关于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0、职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11、职业生涯设计指的是一个人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劳动对社会政策的反馈
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和行为选择也会对社会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如劳动者参与工 会组织、罢工等行为对社会政策产生影响。
劳动政策的内容与特点
劳动政策的内容
包括就业政策、工资政策、工时政策、安全卫生政策等,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促进 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劳动政策的特点
具有法律性、强制性、公共性和福利性等特点,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强制执行, 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
3
劳动与社会制度的相互依存
劳动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 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持和保障,而社会制度也需要 劳动的维系和发展。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劳动状况比较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状况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主要体现为雇佣劳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工资水平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劳动者权 益保障相对较弱。
工资水平提高
经济发展带来企业效益的提升 ,从而带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 提高。
工作条件改善
经济发展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工 作环境和员工福利,进而改善 工作条件。
职业发展机会增多
经济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 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
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创造价值
劳动者通过生产劳动为 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经
济的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劳动者的地位和权益也会有所不同,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 权益问题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劳动与社会制度的互动关系
1 2
劳动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劳动的形式和性 质也在不断变化,这会对社会制度产生影响,推 动其变革。
社会制度制约劳动的发展
社会制度对劳动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的社会制度 下,劳动的发展也会受到不同的限制和影响。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第一章:绪论一、单选、多选知识点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4、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7、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8、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9、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10、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1、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二、名称解释、简答12、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 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13、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14、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5、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1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劳动社会学资料-PPT课件
第七章
• 1、劳动关系的主体从狭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两个 方面:一方是员工以及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 另一方是管理方,二者构成了劳动关系的主体 • 2、劳动关系的主要类型: A、按产权制度划分:国有经济的劳动关系 、集体 经济的劳动关系、股份制经济中的劳支关系 B、按权力结构划分: 绝对型劳资关系、亲权型劳 资关系、阶级斗争型劳动关系、竞争型劳资关系 C、按利益关系划分:利益冲突型、利益一体型、 利益协调型
第二章
• 14、劳动群体的特征:A、劳动群体是一种绷带织,即劳 动力组织。B、劳动群体是一个体系或系统,是一个具有层 次性的结构,C、劳动群体是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有生命力 的有机体 D、劳动群体间形成一定的组织文化,成员间在 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具有一套共同的社会规范、价值 观念和行为方式。 • 15、劳动士气的含义:劳动士气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 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 16、士气激励理论:所谓激励,就是通过组织设计适当的 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处罚措施, 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比例中项的 和地方国营,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 活动。 • 17、郝兹伯格的双因系理论:一种为保健因素,一种为激 励因系
第三章
• 1、劳动者的含义: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 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 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 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人。 • 2、劳动者特征:A、具有一定劳动能力,B处于一定的劳动 岗位,C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D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 3、劳动者素质:A自然素质:体力、智力 心理因系 B社 会素质:文化因素 思想道德因系(价值观,劳动贪多 劳动 者的现代化) • 4、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 文化是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 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和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 度凝聚力的团附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 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绪论1、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架构、经济架构、政治架构和学术架构影响。
2、研究劳动社会学应从劳动者个人层次、群体和组织层次、社会层面三个方面入手。
3、反映讲点劳动社会学的四个经典里程碑阶段:(1)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异化、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历史唯物主义(2)迪尔凯姆主要贡献:《劳动的社会分工》思想:A、以劳动分工为基础,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机械团结(主要特征)有机团结(基础)社会一般是由机械化的团结向有机团结的社会进化B、分析了劳工的变态方式:失范形式的社会分工、强迫的分工(3)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科层制的特点:a、内部分工b、职位分等c、组织成员都具备各种职业技术资格d、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e、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新教的职业观:(1)世俗工作是美好的,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手段。
(2)被上帝挑选的人是上帝的工具(3)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个人(4)泰罗与梅耶泰罗-管理之父,“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导人《工厂管理》《科学管理原理》梅耶:霍桑实验4、现代的劳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⑴功能主义理论:社会行动系统的构成A、文化系统(模式维持)B、社会系统(整合功能)C、人格系统(目标达成)D、行为有机系统(适应功能)⑵冲突理论:达尔多夫:A阶级冲突已被由职业决定的地位等级关系所取代B、阶层流动(中国近年来阶层变化导致的社会稳定和不稳定因素)(3)新马克思主义学派(4)新制度主义学派:A法团主义(核心):利益协调B、自由主义的集体主义(集体谈判)C、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第二章1、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人。
2、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男:16 — 59岁,女:16 — 54岁3、劳动力资源:一个社会中有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总和。
00294劳动社会学归纳总结
名词解释1、问卷调查法:是指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征询意见的方法,其结构由前言、主体,结语组成。
2、劳动效用:是借用经济学“效用”的概念,是指劳动者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精神和物资的满足。
3、职业流动:是指劳动者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改换职业的行为4、劳务关系:是指劳务关系的当事人根据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关于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5、收入分配:所谓收入分配,是对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进行的分配,收入分配的类型分为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两种类型。
6、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41、劳动效用:是借用经济学上的“效用”概念,用来指以劳动者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即效用(相应有劳动物质效用和劳动精神效用)42、职业流动:是指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目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改换职业的行为。
43、组织文化:是企业的一个无形的构成要素,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文化倾向。
44、劳动争议:就是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
36、劳动社会化:是—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
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37、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是指劳动者在有意地构建其劳动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38、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包括个人管理,也包括组织管理。
39、正式组织:是根据一定的思想和信念,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为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按正式文件规定的层次结构而建立起来的开放式的社会技术系统。
42.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
劳动社会学重点
劳动社会学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 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 1959 年乔. 弗里德曼和彼. 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 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3. 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4.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5. 个案调查法:是指从眼界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简答:1. 科层制(韦伯)的基本要素: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④ 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2. 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3. 基本研究类型(1) 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2) 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3) 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4. 具体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
5. 研究内容包括:(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 (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 (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 (6)劳动与社会变迁第二章劳动名词解释:1、劳动: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它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要求:(1)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劳动(2)经过交换(不论是与资本交换,还是与收入交换)的劳动(3)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劳动。
最新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2、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3、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第二节1、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2、冲突理论: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物质和社会物质。
第三节1、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开展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发展观点2、社会劳动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社会调查法分为(1)文献调查法,也称历史调查法,是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的有关信息,以获取对某一社会事实的认识的方法。
(2)访问调查法,由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要求被访问者给予回答,双方进行交谈,从而获取所需信息,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法。
(3)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垂询意见的方法。
(4)实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二、社会统计法.三、比较分析法四、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第一节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1、劳动的概念: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劳动社会学归纳
劳动社会学归纳1、劳动社会学这一名词的正式出现,最早是在法国。
2、 1959年,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并创办了《劳动社会学》杂志,出版了相关的专著,促进了这一名词的流传。
3、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4、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
劳动是受人的自觉意识支配的、能动的、为达到特定目的的活动。
5、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6、劳动社会学所使用的是狭义上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志愿者不是劳动者)7、工作:是劳动的另一个层面,是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活动。
8、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9、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10、劳动的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即劳资关系。
11、在劳资关系法规的规范下,工会组织与雇主的集体谈判制度已成为调整劳资关系的一个主要途径。
12、在1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典阶段,确立了各自学派所关注的基本命题;现代阶段,详尽阐述和发展了各自的理论立场;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13、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14、“异体劳动”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
15、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在1893年出版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一书中,他关注的是社会与经济快速转变时期的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即社会的凝聚力问题。
劳动社会学老师重点
第一章1.劳动(n.):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其本质特征是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2.劳动者:广义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活动的人;狭义指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一定体力和脑力的从事一定社会生产活动并有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的人。
3.个案调查:指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4.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5.劳动社会学具体的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社会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参与调查6.科层制的基本要素: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命令与服从关系2)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3)其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4)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化的体系第二章1.劳动保护: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2.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3.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4.三方机制:三方协商机制是指劳动者、雇主和政府通过自愿的互动和对话,致力于劳动标准的发展完善和劳动权益保护的机制。
5.职业:是指个人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6.职业结构: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者总体中的比例及分布状况。
7.职业的界定: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8.劳动的社会职能: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善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9.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10.劳动保护的意义:1)是满足劳动者的安全需求和社会性需求的重要保证2)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3)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11.劳动保护的内容:包括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12.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2)人口老龄化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劳动社会学重点第一章
一;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劳动社会学的概念: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劳动社会学背景: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2劳动社会学最早在法国,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是法国学者乔.佛里德曼和彼二:劳动及相关概念(一)劳动劳动的概念: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活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二)劳动者劳动者概念:四要素:1属于劳动适龄人口2具有一定体力和智力3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4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精确定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处于一定劳动岗位,遵循一定劳动规范,有目的。
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三)工作定义: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
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劳动。
特点;雇佣关系,经济交换关系建立后的劳动(四)职业与行业职业定义;劳动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结果,即再业人口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种类行业定义:是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行业的两个基本要点:1行业属于社会劳动者的集团概念2同一行业都有同一类型的经济活动他们生产同一类型的产品,提供同一类型的劳务,创造的使用价值基本相同。
三: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关系劳动社会学理论劳动社会学的三个阶一: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二)迪尔凯姆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研究社会的凝聚力问题提出两种社会结构:1机械团结2有机团结(三)韦伯主义——科层制(四)管理学派——经济人(管理学之父)梅耶——社会人(五)制度学派(有效的制定制度)——韦布夫妇(六)古典经济学代表人:威廉。
配第和亚当。
斯密二:现代劳动社会学(一)新马克思主义(二)冲突理论(三)新制度主义学派1新集体主义——最公正,最有效地解决工业冲突的方法是集体协商制度2法团主义强调从制度层面讨论政治制度与劳资关系的互动,政府在劳资互动过程中的作用核心概念:利益协调3新放任主义(四)新管理学派(五)新经济社会学三:后现代阶段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二: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整体观点4发展观点三: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观点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研究过程有五个阶段)四:基本研究类型(一)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三)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五:具体研究方法(一)社会调查法1文献调查法2访问调查法(访谈法)3问卷调查法4实验调查法(二)社会统计法(三)参与调查法。
社会学:劳动社会学考点
社会学:劳动社会学考点1、问答题简述土尔干的功能理论。
正确答案:(1)道德是对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2)新的社会制度具有为了共同利益二持续不断的地调节自私冲突的能力;(3)人们具有不同(江南博哥)才能,如果一个社会要兴旺发达,那么最有才能的人必须担当最有价值的功能;(4)社会是一个存在着不同社会群体和力量的多元或冲突的整体。
2、单选联合国《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职业分类的标准是劳动者从事劳动时所具有的()。
A.职位B.岗位C.职能特性D.工作性质正确答案:C3、填空题()是一个人就业前从事专业、职业技能学习的时期。
正确答案:职业准备期4、单选近年来,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就业结构变动很大,下列描述有误的是()A.劳动力由传统工业部门流向新兴工业部门B.绝大多数的劳动力由资本密集型企业流向劳动密集型企业C.劳动力由劳动力生存率低的部门流向劳动力生存率高的部门D.劳动力由供应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部门流向享受资料的部门正确答案:B5、名词解释职业介绍正确答案:职业介绍是一定组织对于社会上谋求职业的人提供帮助,使其了解社会某些职业岗位空缺及该职业的具体内容,从而选择其中某一职业6、单选下列既不是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的概念,又不是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的是()A.社会弱势群体B.社会脆弱群体C.社会弱者群体D.未成年人群体正确答案:D7、名词解释三方性原则正确答案:所谓三方性原则,是指在社会劳动关系方面,实行劳工、雇主和政府三方面参与和进行协调的原则。
这是劳动关系方面的国际惯例,也是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国际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所奉行的准则,从而有效地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体制性手段。
8、单选衡量在业者就业质量和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历来学者们研究女性就业情况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首要指标是()A.职位隔离B.性别人力资本C.职业结构D.职业收入正确答案:C9、多选职业生涯理论包括以下几种理论()A.职业自我论B.职业决策论C.职业生涯整体发展论D.无职业论正确答案:A, B, C10、单选如劳动者的职业变动发生在职业体系的不同层级之间,这种职业流动属于()。
劳动社会学归纳
劳动社会学归纳1、劳动社会学这一名词的正式出现,最早是在法国。
2、1959年,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并创办了《劳动社会学》杂志,出版了相关的专着,促进了这一名词的流传。
3、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4、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
劳动是受人的自觉意识支配的、能动的、为达到特定目的的活动。
5、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6、劳动社会学所使用的是狭义上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志愿者不是劳动者)7、工作:是劳动的另一个层面,是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活动。
8、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9、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10、劳动的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即劳资关系。
11、在劳资关系法规的规范下,工会组织与雇主的集体谈判制度已成为调整劳资关系的一个主要途径。
12、在1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典阶段,确立了各自学派所关注的基本命题;现代阶段,详尽阐述和发展了各自的理论立场;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13、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14、“异体劳动”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
15、迪尔凯姆是法国着名的社会学家,在1893年出版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一书中,他关注的是社会与经济快速转变时期的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即社会的凝聚力问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劳动社会学是研究劳动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关注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权益。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劳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以帮助读者复习和理解这一学科。
一、劳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劳动社会学是研究劳动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关注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权益。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通过劳动,人们创造财富、满足需求,并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劳动社会学研究劳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探讨劳动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劳动社会学的重要理论1. 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理论是劳动社会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基础,通过将劳动过程分解为不同的任务,提高了生产效率。
劳动分工不仅影响了经济领域,还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理论强调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现象。
3. 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理论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社会阶层的形成。
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地位的差异主要由经济、职业和教育等因素决定。
社会分层对于劳动者的生活机会、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劳动组织理论劳动组织理论研究劳动者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关系。
劳动组织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决策过程和劳动者的参与程度。
它探讨了劳动组织对于劳动者的激励、满足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劳动组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劳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劳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市场与就业问题:研究劳动力供求关系、就业机会和失业问题等。
2. 劳动条件与工作环境:研究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工时安排和工作环境对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1)
第一章结论119世纪20—30年代。
P12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P13P24、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5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P26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16、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部分。
究,而需要在占有大量实证性材料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③比较分析法。
④参与调查法。
也称实地观察法,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完整版)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
(完整版)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
二、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三、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四、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五、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六、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七、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八、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体——市场。
四、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五、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P36)六、从发达国家职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与规律看,总的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本章重点
1. 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是 在法国
2. 劳动的基本含义。 3. 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
和创造性。 4. 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 5. 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6. 社会统计法
第二章 劳 动
本章重点 • 劳动的社会职能 • 劳动社会化、内容及其发展进程 • 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 • 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有哪些 • 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劳动保护及其内容 • 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第十一章 劳动与就业问题
本章重点
1. 弹性就业 2. 失业及其类型(P284~285) 3. 摩擦性失业 4. 失业治理的途径 5. 非正规就业的意义 6. 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
功能
第十二章 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本章重点
1. 特殊劳动群体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职业性别隔离 3. 职业结构 4. 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5. 移民的成本的分析和主要表现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劳动问题
本章重点1.二元经济 2.来自时期我国劳动关系变化及其特点 3.改善我国劳动关系的措施
着手
第六章 劳动组织
本章重点
1. 组织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组织文化 3. 组织机构设置主要的方法 4. 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作用(包括积极与消极) 5. 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英国的厄威克及美国的幕尼等。古典组织理论的核心是 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6. 韦伯的三种权力 7. 劳动组合的类型 8. 人力资本化及其途径
之内容 • 影响人际吸引的直接的、具体的因素 • 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的类型 • 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 • 劳动士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p2工作:是劳动的另一个层面,是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活动。
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这一概念突出了劳动者在劳动组织中的专业化程度。
工作和职业的关系:工作和职业是劳动的一个方面,但工作是有酬的劳动,职业是劳动分工的体现。
2、p7异化理论:生产资料不是从属于工人,而是工人从属于生产资料。
3、p32结构式访问的最大的优点:访问结果便于量化,可作统计分析。
(P32 结构式访问和无结构式访问)无结构式访问最大的特点:弹性大,能够充分发挥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积极性,并且访问者能对问题作全面,深入的了解。
(P33)
4、p47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劳动者首先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然后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工业就业的比重由提高到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劳动者的比重是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的。
5、p51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者总体中的比例。
6、p59人格特质的影响(1)控制点内控制: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
外控制:认为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
外控分高的个体对工作更不满意,对工作环境更为疏远,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更低,缺勤率也很高。
(内控和它相反)
p63劳动者的“异化”主要表现:(1)无权感(2)无意义感(3)孤独感(4)自我疏远感
7、p74逆专业化化原因:1、能力差距的缩小。
2、专业内制裁政策不力。
3、
业内人员的彼此竞争。
4、来自其他众多专业联合的侵占。
5、组织性就业。
6、人口特性的转变。
8、p75标志化境遇的表现:1、高度的可视性;2、边界强化;3、角色压缩化
倒转社会化的含义:年老者反而需要年轻人“带”的状况。
去技术化:使得对劳动者正式社会化的要求降低,但对工作环境文化的了解和如何对付高度自动化工作方式等方面的重要性却争强了。
9、p94五种职业生涯系留点:1、技术性能力;2.管理能力;3、创造力;4、
安全与稳定;5、自主性
10、p96人类生活时间的划分:工作时间、家务劳动时间、个人生活必需时
间、闲暇时间
11、p113影响职业流动的因素:
职业流动的社会就够因素:1、社会结构;2、产业结构的变化;3、人口变迁;
4、教育;
5、家庭背景;
6、社区的性质和规模
职业流动的个人因素:1、年龄与职业流动;2、性别与职业流动;3、文化水平与职业流动;4、职业兴趣与职业流动
12、p120纯流动量(率)的定义:指初流动量(率)中不是有社会职业结构
变动引起的,而是完全由社会结构开放引起的流动量(比率),这种流动量又称为自由流动量(率)。
13、p120初流动量(率)的含义:又叫一般流动量(率),它是反映代际间
流动量的最简单的指标,指不同职业类别的人与他们父辈职业的差异。
14、p126工作疲劳动机理论:每个人的总能量是个相对稳定的常量,每个人
每天都在不自觉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层次和优势动机的水平对这个总的能量系统进行合理的分配,而一个人分配给某项工作任务的能量值回直接影响
他的疲劳感和工作效率。
15、p157中国单位制定义(p157)
16、p158单位组织的特点:1、行政组织的功能;2、功能综合;3、生产要
素主体之间的非契约性关系;4、生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5、家族化倾向17、p166各种失业的特点(p166)公开性失业、不充分就业、潜在性失业、
隐蔽性失业
18、p179劳动关系与产业关系的区别(p179)
19、集体谈判制度是处理劳资关系的核心。
20、p191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21、p226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22、p229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
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23、p230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1、社会救济;2、社会保险;3、社会福利;
4、社会优抚;
5、医疗保健服务。
24、p232养老保险的概念:是指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
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依法获得经济收入、物质帮助和生活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5、p236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条件:1、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
达到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3、个人缴费满15年。
26、p239医疗保险的概念:指当劳动者生病或非因工负伤时,由国家和社会
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与医疗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7、p246关于失业保障金的规定三个条件(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
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2)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