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的关系

合集下载

运动和力的关系课件-北京课改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运动和力的关系课件-北京课改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运动和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认为:物体的运 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 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 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分析论证】
1、为什么每次都要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目的:保持小车滑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相同。 2、小车在平面上滑动的路程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何关系? 小车在平面上滑行的路程与所受阻力大小有关,所受阻力越小, 滑行距离越远。
离 越长 ,运动时间 越长 ,速度减小得 越慢 。
进一步估计 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 零,速度就不会减小, 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分析类似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总结伽利略等 (物理学基本定律之一) 人的研究成果
牛顿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定律解读 1.“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3.“总”一直、不变。
跑动中的人,脚被绊住,为什么会向 前倒?
跑动中的人开始向前运动,脚被绊停 止,而身体由于具有惯性,要保持向 前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 人向前摔倒。
汽车突然刹车
当汽车刹车时,人的脚底由于摩擦而随之静止,人的上身由于 惯性,会保持继续向前运动的状态,所以刹车或减速时,人会向前 倾。
汽车突然加速
牛顿第一定律 又叫惯性定律
惯性
物体为什么会保持静止状态 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不受力。(不是外因)
(寻找内因)物体自身的属性
惯性
惯性 :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本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你能用惯性的知识解释下面这些现象吗?
在杯子中盛满牛奶,突然急速拉动杯 子,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一章力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一章力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一章力知识点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一章力知识点第一节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二、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4、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三、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9.8N/Kg。

这个定值用g表示,g= 9.8N/Kg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与形变程度有关。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与接触面的性质和压力有关。

2.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加速度: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与物体所受力和质量有关。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发生改变的直线运动。

3. 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压强和浮力-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 液体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相等。

5. 简单机械- 杠杆: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 滑轮:绕在轮轴上的绳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 斜面:倾斜的平面,可以省力,但需要移动更长的距离。

6. 能量和能量转化-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 能量守恒: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7.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的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线会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回来。

-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8. 声学基础-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传播形成声音。

-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评课稿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其中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一单元进行评课,以探讨该单元对学生知识掌握和学习兴趣的促进程度,同时提出对教材的建议与改进。

二、教材内容概述《力与运动的关系》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的一个单元,主要涵盖物理中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 1. 力的概念与性质; 2. 力的分类;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4. 物体的平衡; 5. 运动中的力; 6. 加速度与牛顿第二定律。

三、教学方法分析1.理论结合实例: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用力拉绳子、推行李等,引导学生感受力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这些实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和特点。

2.图表与图示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图表和图示,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例如,可以通过示意图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过程,或者通过运动图表展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3.思维导图与概念串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将关键概念串联起来,建立起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4.实践与实验:通过实践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探究,提高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测量不同力下物体的加速度,从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四、评价指标与优缺点分析1.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生动有趣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知识掌握与运用:教材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是评价教材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3.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评价教材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因素。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并能够用公式计算相关问题。

1.2 教材依据本次教学的内容主要依据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力与运动的关系”一章。

1.3 教学重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基本概念,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单位、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

1.4 教学难点本次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讲授、实验演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地,老师首先介绍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最后通过讨论和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流程3.1 上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案和实验材料。

2.教师反复阅读教材,准备好讲义和课件。

3.2 教学过程3.2.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场景,例如运动员在比赛中奋力冲刺,让学生感受力在运动中的影响。

通过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即“力与运动的关系”。

3.2.2 讲授力的概念教师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力的概念,坚持对点、向量性及大小、方向等方面的讲解。

3.2.3 演示力的作用效果教师以实验的方式展示不同的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例如,教师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演示拉力和压力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2.4 讲授力的单位教师将相应的内容解释为牛顿,并对领域上的单位换算进行讲解。

3.2.5 讲授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图像的示意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告诉学生将力F分解为Fx和Fy后,向量三角形的几何关系,并让学生尝试计算。

3.2.6 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教师以实例的形式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第一定律的效应,比如船静止时,通过划桨板的平移在水面上创造出一个推力,从而使得船起航。

3.2.7 解题演练通过教师出示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上进行应用,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掌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初中)第八章运动和力(共3节)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初中)第八章运动和力(共3节)
A
自我检测
8.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前进,在密闭没有空气流动的车厢内点燃一支香,则车里乘客看到香所冒出的烟的运动情况是( ) A、一边上升一边向前飘 B、一边上升一边向后飘 C、只是上升,不向任何一边飘 D、无法确定
C
自我检测
BC
自我检测
5.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有在静止时才具有惯性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也越大C.太空中的物体没有惯性D.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物体都具有惯性
D
自我检测
(多选)6、下列哪些现象是利用惯性的( )A、拍打衣服时,灰尘脱离衣服 B、司机和前排的乘客要系安全带C、洗完手后,用力甩掉手的水滴D、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尽力助跑
惯性
问题一: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问题二:运动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就大呢?
问题三:“惯性”是不是就是“惯性定律”?
不是,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它跟物体受不受外力无关。惯性定律是物体在特定条件下(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问题四:惯性是一种特殊的力吗?
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而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A.球所受的重力和球对绳的拉力B.球对绳的拉力和绳对球的拉力C.绳对球的拉力和球所受的重力D.球对绳的拉力和绳对天花板的拉力
课堂练习
c
6、在图2所示情况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课堂练习
c
7.当物体只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时( ) A.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要发生变化 D.物体有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有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乙图:原来木块是运动的,当小车遇到障碍物时,小车和木块底部由于受摩擦停止运动,但木块上部由于惯性仍然保持运动状态,所以小木块会向前倾倒。

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讲义第1讲-运动和力(知识点、例题、答案与解析)

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讲义第1讲-运动和力(知识点、例题、答案与解析)

初二春季讲义运动和力学生姓名:上课时间:运动和力知识点睛知识点1: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2.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力的出现必须是成对的,即必须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要相互接触,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5.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6.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题精讲【例1】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A. 0.1NB. 1NC. 10ND. 100N【例2】(多选)下列关于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总是成对出现B.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有力的作用C.两物体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D.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相互作用【例3】(多选)下列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物体必定受到力的作用B.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物体也可能受到力的作用C.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和方向,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D.力作用在物体上,必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例4】(多选)下列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是()A.运动的汽车减速行驶B.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C.停在车站内的火车D.在空中飞行的足球【例5】用手通过一根绳子提起一重物时,会感到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重物B.地球C.绳子D.绳子和重物【例6】图中甲、乙都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甲表示________________,乙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例7】(多选)用脚踢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脚是施力物体,所以它不受力B.脚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C.脚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足球D.脚踢足球的力和球对脚的作用力同时发生【例8】小明用桨向后划水,使船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A.船桨B.船C.小明D.水【例9】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它是()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B.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C.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D.用力把铅球推出【例10】不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是()A.力的作用点B.力的方向C.力的大小D.力的单位课堂检测【题1】下列物体间没有发生力的作用的是()A.手提水桶B.相互靠的很近的同名磁极C.马路上的红灯和绿灯D.蚂蚁搬运食物【题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C.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D.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题3】如图24-2所示,运动员用网球拍击打飞过来的网球时,网球拍击打网球的力应该( ) A.比球撞击球拍的力更早产生。

八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一、力和运动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单位是牛顿(N)。

2.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力的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变化、使物体运动、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或方向。

4.重力: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所有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力。

5.力的合成:平行力合成、垂直力合成和斜向力合成。

二、机械能与机械运动1.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等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2.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关系而具有的能量。

3.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理想情况下,物体在机械能守恒过程中,机械能总量不变。

4.动力学定律:质量与加速度、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5.杠杆原理:要使杠杆平衡,需满足力矩相等条件。

三、导热与热能1.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物体之间热能传递的方式。

2.热传导: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振动和电子运动来传递。

3.热传导的速度:与物质的导热率和物体的温差有关。

4.热膨胀与热收缩: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被冷却后体积收缩。

5.物态变化与物质内能: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潜热。

四、光的传播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光与物体表面相交,在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满足反射定律。

3.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的偏折现象。

4.光的颜色与频率:不同频率的光波对应不同的颜色。

5.光的透射:光从一种介质穿过另一种介质。

五、声与声音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空气产生压缩和稀薄的交替运动,从而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物质的振动传递的,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声音的特点:音调、响度和音色。

4.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在遇到物体时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5.声音的吸收和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被物体吸收,也会发生衍射现象。

六、电与磁1.电流与电压: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电压是电流的驱动力。

2.串联与并联:电路中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原理。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京改版):3.6 运动和力的关系 课件(共14张P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京改版):3.6 运动和力的关系  课件(共14张P

伽利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对现

运用数


象的

学和逻


一般
假பைடு நூலகம்
辑进行


观察

推理


笛卡儿经过自己的研究补 充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 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 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 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 方向。
笛卡儿
如果原来是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 时, 会怎么样?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或”与“和”的区别
2.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是通过分析事 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3.定律指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 这种特性叫做惯性
4.定律说明了本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 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本来静止的物体在不 受外力时保持静止。
运动和力的关系
复习回顾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含哪几个方面?
亚里士多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 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力 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
①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 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 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5.定律指出了外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所以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 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请问这句 话说明牛顿有哪些优良品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3力与运动的关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3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3力与运动的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章节为9.3力与运动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学会运用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能够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板车在斜坡上滑行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滑板车在斜坡上滑行时,速度逐渐变慢,这是为什么?2. 知识讲解:(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一个物体在平地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为10N,向东;另一个力为15N,向北。

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讲解步骤:(1)分析受力情况,确定平衡力。

(2)根据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解释为什么物体不会发生运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力与运动的关系:1. 平衡力: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非平衡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放在桌面上的书本,不会自己掉下来。

(2)一辆停在平坡上的汽车,不会自己滑下来。

力与运动的关系(课件)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苏科版)

力与运动的关系(课件)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苏科版)
汽车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b)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受什么力呢?
火箭加速升空
列车减速进站
问问你的同学,这些物体分别受到那几个力的作用?
结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将会发生改变时物体一 定到受到非平衡力作用。
归纳:力和运动的关系
受力情况
物体的表现
运动状态是 否改变
不受力
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
受力
平衡力 非平衡力
力与运动不在同一直线
运动情况 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速度逐渐变大 速度逐渐减小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论分析
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通过两种情 况来讨论:(物体不受力时和受力时) (1)物体不受力时(理想世界 )
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不受力的物体?
分析发现
运动状态不改变时,物体往往在平衡力的作用下, 处在平衡状态。 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满足平衡条件,那么它的运动 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实验探究
自由探究:非平衡力作用下,力与运动的关系
实验器材: 细线扣着的乒乓球、轨道小车、 固定磁铁的小车、磁铁
实验数据
力是否与运动方向在同 一直线上
向下加速: F<G
有平衡力作用在物体上,运动状态不改变; 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是不平衡的力。
运动和力的关系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物体静止或匀速 4、物体受平衡力
不受力或受平衡 力 静止或匀速直线
5、物体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改变
6、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是不平衡的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第3节力和运动的关系课件(共26张PPT)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第3节力和运动的关系课件(共26张PPT)
§9.3力与运动的关系
(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 的改变。
(2)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 状态如何改变。
活动一:复习
1.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 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
(4) 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 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 力 的作用,运动 方向将发生改变。
赛一赛,看谁先“理解”!
•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形变

Hale Waihona Puke 力的作用效果运动状态的改变 使物体形变 使运动状态改变
赛一赛,看谁先“理解”!
物体不受力作用时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或静止状态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或静止状态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 生改变
赛一赛,看谁先“理解”!
物体保持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
或静止状态
受平衡力作用 或不受力作用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 改变
受非平衡力作用
小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实际生活中运动的车为什么要推,不推就 会停下来,是因为车还受到地面的阻力,有 了推力才能与阻力平衡,如果没有阻力,运 动的车不需要去推也会永远运动下去.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能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 为静止,能使物体的速度加大或减小, 也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学以致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物体不受一切外力,一定保持静止 (B)物体处于运动状态,一定是受了外力作用 (C)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可能处于静止 状态,也可能处于运动状态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1. 运动与力
- 运动的描述:速度、位移、加速度
-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计量单位、力的合成、力的平衡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和物体的加速度、质量和力的关系、重力
- 牛顿第三定律:动力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 力的传递与变形
- 物体的变形:弹性变形、塑性变形
- 力的传递:弹力、重力、摩擦力、拉力、推力、浮力
- 力的大小和方向:矢量、分解力、合力、平衡力、力的图示法
3. 能量转化与守恒
- 能量的转化:机械能、势能、动能、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 功和机械能:功的计算公式、功与机械能的关系、功率
- 能源与环境: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非可再生能源
4.声音与光学
- 声音的特征:声频、声波、共振、声音的传播
- 光的特性:光线的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光的色散
- 镜子和透镜:平面镜、球面镜、透镜的分类、成像规律
5. 电学知识
- 电流与电压:电流的概念、电流的计量单位、电阻、电压的概念、电压的计量单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 静电与电场:静电的概念、带电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电场的概念、电场强度
-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规律、发电机和变压器的原理
6. 能源与科技
- 能源的利用与开发:燃煤发电、水力发电、风能、太阳能、核能
- 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信技术、交通工具、医疗技术、能源技术。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力及其作用效果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力的两个关键概念。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共同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单位是XXX,符号是N。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是一种表示力的方法。

用一根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的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上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它对于分析一个力来说,既形象又直观。

弹力及弹簧测力计弹性是指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弹力是指弹性物体受到外力后产生的力。

弹簧是一种典型的弹性物体,它可以用来测量力的大小,这就是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来测量力的大小。

当外力作用在弹簧上时,弹簧发生弹性变形,变形的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可以用来测量各种物体的重量、拉力、压力等。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根据需要测量的力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型号。

其次,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不能超过其额定测量范围,否则会对弹簧测力计造成损坏。

最后,要正确读取弹簧测力计的测量结果,注意单位的转换和精度的保留。

2.塑性是指物体受力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

3.对弹性物体来说,形变后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最大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能回复到原来的形状,称为弹性形变;超过弹性限度的形变则不能回复到原来的形状,称为非弹性形变。

4.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比如拉弯的弓,这种形变我们很容易观察到。

还有些形变我们不易观察到,比如把书放在桌子上,书和桌子都发生了弹性形变,只不过这种形变量很小,我们不易观察到。

因此,书和桌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弹力,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压力和支持力,还有拉力、推力、张力等等,它们实质上都是弹力。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详解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详解总结

第八章力和运动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⑵说明:【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②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利用惯性的实例: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的实例:小型客车前排乘客系安全带、车辆行驶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汽车限速、汽车禁止超载。

解释惯性现象的基本步骤:①确认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状态;②其中的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何种力,运动状态发生何种改变;③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④发生了何种现象(或造成了何种结果)二、二力平衡1、几个力平衡:物体在受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2、平衡状态: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方向的改变。

3. 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如何判断物体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力与运动的关系。

4. 练习:学生完成课本上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运动状态的改变:速度大小,方向的改变。

3. 力与运动的关系: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体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并说明理由。

例题:一个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平衡力吗?答案:是平衡力。

因为书本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

2.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哪种情况可能发生?A.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相等。

B.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拉力的两倍。

C.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方向相同。

D.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方向相反。

答案:A、B、C、D都可能发生。

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案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两个部分组成。

前者包含两个知识点: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后者是着重研究物体在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两种情况下将如何运动。

教材设计本节的目的是对《力和运动》章节内容的整体总结。

9.1《二力平衡》,解决了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问题;9.2《牛顿第一定律》,通过探究进一步说明了,不受力的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本节在解决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来研究物体是如何在力的作用下从运动到静止、从静止到运动、物体为何会做加速直线运动、减速直线运动以及物体运动方向是如何改变的问题。

本节内容短小精悍,知识点集中,能起到总结、归纳本章所学知识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了解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了解物体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观察和对事例的分析,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②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运用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不同的运动现象,初步领略人与自然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以及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解非平衡条件3、知道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教学过程]一、复习并引入新课复习:什么是平衡状态?什么是平衡力?什么是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哪些?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引入:提出问题:力看不见,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观察:气球被压扁,它说明了什么?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它还有哪些作用效果?二、力的作用效果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讨论课本P69图9-7学生:图9-7a火箭发射时,在推力作用下由静止变为运动,而且越来越快;图9-7b列车进站时,在阻力作用下由快变慢,最后停下来;图9-7c足球在运动员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这些变化都是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概念;2.了解力量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3.理解力的效果: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4.能够解释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5.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与力和运动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概念;2.理解力的效果: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3.能够解释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2.教学工具:教师课件、投影仪、绳索、小车等实验器材;3.预先准备好相关实验和示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和概念讲解首先,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关于力和运动的知识点,强调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并介绍力量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动手实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一个小车放在桌面上,用绳子拴住小车的一端,学生利用绳子拉动小车。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受力的情况,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合成力和分解力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通过图示和实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合成力和分解力的概念并掌握相关计算方法。

4.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解释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通过分析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背后的力的作用和变化。

5. 练习和巩固为了巩固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力和运动有关的问题。

6. 拓展延伸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实验视频、参观科学展览等。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明白了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掌握了力量的三要素以及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同时,他们能够解释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并且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与力和运动有关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力和运动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逻辑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和观察实验现象,明确什么是非平衡力,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车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推断,从分析归纳中领会物体的惯性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从实验现象和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学习科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经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科学推理、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对话框中的内容。

从刚才的对话框中,我们获得了这样的经验:物体不推不动,即物体受力时就会运动,不受力时就会静止,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人们从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一直到伽利略诞生的16世纪,二千年来人们一直抱着这样的观点。

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来学习本学期的最后一节: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新课部分1、活动10.5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师:前面我们学习过力的两大作用效果,是什么?学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要求阅读活动内容后回答相关问题。

(2分钟)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阅读。

教师:对活动提出如下问题。

①请推测如果运动的汽车受到的阻力越小,汽车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②实验中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的?③小车所受的阻力的方向指向哪里?和运动的方向间是什么关系?④为什么要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学生:对上述问题逐一回答。

①汽车的运动路程会变长。

②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的。

(毛巾、棉布、木板)③小车受到的阻力方向向后,和车运动的方向相反。

④根据控制变量法,这是为了让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速度相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并要求学生进行表格的填写。

(步骤略)实验数据表格如下:由此可以看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就越长。

这里我们要进行一个重要的推理:如果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任何阻力的作用,小车就会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再也不会停下来。

人们常将这个实验称为伽利略理想实验。

与此类似的,还有另一个理想实验。

(要求学生阅读信息库相关段落。

)教师:指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上,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经典力学的奠基人牛顿又经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是比较抽象的,现在对定律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

⑴定律所说的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是一种理想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现实在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定律不可能通过实验直接得到,只能经过科学的推理而得到。

也正因为如此,刚才的实验叫伽利略理想实验。

⑵定律可以简写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总保持不变。

⑶“一切”是指定律适用于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无一例外。

“总”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定律都是正确的。

⑷定律中的“或”不能说成“和”。

⑸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可以使物体从快变慢,从慢变快,或者改变运动的方向。

在此处提问:小明和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学生:不正确,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而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教师:小车不推不动,树叶风不吹不摇,这一切都说明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在理想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但却做匀速直线运动。

可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静止,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2、对本章重要知识的归纳总结。

教师:本节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

现在请大家结合二、三两结的内容回答如下的问题:你能说出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吗?你还能说出这两种状态不能保持的条件吗?板书: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⑴理想情况:不受任何外力作用。

来自于牛顿第一定律。

⑵现实中的情况:受到平衡力作用。

来自于平衡力知识。

物体不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来自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生:阅读所发材料,知识总结:树形结构和表格形式(要求认真领会两节中所学习的知识,要把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对惯性的理解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所处的状态。

即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定律也可以简要的说成: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那么在物理学中人们就把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教师:对于惯性我们到理解如下几点:①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是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②惯性的“惯”可以理解成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一惯性”或“习惯”。

也就是说:物体一但具有了一定的运动状态后就不会轻易改变,除非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了原有的运动状态。

③惯性是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任何物体无一例外都具有惯性。

④惯性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牛顿第一定律,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⑤惯性的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和其他任何因素如是否受力,是运动还是静止,速度的大小等均无关。

教师:利用惯性现象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见课本插图a.b.c.d.图a:下面的棋子由于受到尺子力的作用而飞出,上面的棋子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稳稳的落在下方。

图b:箭在弦上时,由于受到弦的弹力而改变了运动状态,箭离弦后虽然不再受到弦的弹力但由于箭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能射的很远。

教师:要解释清楚惯性现象,一般要遵循如下几个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并弄清研究对象及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其他物体所处的状态。

(图a中研究对象为上方的棋子,与对象有关的其他物体是最下面的棋子。

)②外力使与研究对象相关联的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尺子施加的力使最下方的棋子受力而飞出去。

)③研究对象由于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最后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上面的棋子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出现上述现象。

)(要求学生利用刚才的步骤解释图c和图d中的现象。

)学生1:当汽车突然起动时,汽车由于受到了力的作用而运动起来,但车中的人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身体向后倒去。

学生2:当汽车突然刹车时,车由于受到阻力而静止,但车中的人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向前倒去。

4、活动10.6 观察惯性现象教师:根据上面所学知识和桌面上的器材,自己设计能说明惯性现象的小实验。

学生:讨论2分钟后上讲台进行实验。

可以完成如下实验。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现象的观察,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上面的步骤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生活物理社会教师:要求学生进行阅读,2分钟。

学生:回答在小汽车的行驶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交通规则,请说出你知道的几条来。

如控制车速不要太快;要保持一定的车距;小型的汽车内的客人要系安全带;轿车要安装安全气囊等。

学生:阅读信息库中相关内容。

了解什么是反应距离,什么是制动距离。

阅读材料: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⑴定律所说的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是一种理想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现实在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定律不可能通过实验直接得到,只能经过科学的推理而得到。

也正因为如此,刚才的实验叫伽利略理想实验。

⑵定律可以简写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总保持不变。

⑶“一切”是指定律适用于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无一例外。

“总”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定律都是正确的。

⑷定律中的“或”不能说成“和”。

⑸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可以使物体从快变慢,从慢变快,或者改变运动的方向。

3、对惯性概念的理解①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是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②惯性的“惯”可以理解成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一惯性”或“习惯”。

也就是说:物体一但具有了一定的运动状态后就不会轻易改变,除非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了原有的运动状态。

③惯性是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任何物体无一例外都具有惯性。

④惯性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牛顿第一定律,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⑥惯性的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和其他任何因素如是否受力,是运动还是静止,速度的大小等均无关。

4、解释惯性现象的几个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并弄清研究对象及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其他物体所处的状态。

(图a中研究对象为上方的棋子,与对象有关的其他物体是最下面的棋子。

)②力使与研究对象相关联的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尺子施加的力使最下方的棋子受力而飞出去。

)③研究对象由于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最后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上面的棋子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出现上述现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