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备课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并能够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特色;2.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差异的兴趣,激发对地理学科的研究和探索;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2.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
教学难点:1.同学们对地理差异概念的理解;2.掌握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不同地区的特点。
教学准备:1.地图和图片资源;2.课件和多媒体设备;3.学生参考书籍和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学习(5分钟)通过呈现中国地图,让学生能够快速定位并了解中国的基本地理位置和边界。
Step 2 了解地理差异的概念(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地理差异的概念,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差异的原因。
Step 3 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2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气候、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等。
同时,通过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加深对各个表现形式的理解。
Step 4 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30分钟)将中国地图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边疆地区和南部岛屿地区,分别介绍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如华东地区的沿海经济带、北方平原、长江流域和西部的高原和戈壁等。
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加深学生对不同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Step 5 拓展知识(15分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挖掘和分享更多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知识。
允许学生提前准备并展示自己关于一些地区的深入研究。
Step 6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大班交流,总结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特点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兴趣。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篇短文,描述中国的地理差异,包括地理特点、特色及其对当地生产、经济、文化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列举出祖国各地的自然和人文差异,如地形、气候、植被、人口、文化等。
3.教师引导学生将列举出的差异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探究中国地理差异。
二)区域划分的意义活动:探究中国的地理差异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突出的地理差异。
2.教师重点讲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引导学生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和课堂探究,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总结归纳活动:总结中国地理差异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中国地理差异,包括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异。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将总结出的差异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思维导图或表格等形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国地理差异。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中国地理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祖国风光、讨论祖国各地的自然和人文差异、探究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的意义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感悟“区域差异”和“区域划分”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集体交流。
学生在集中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地图或图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预设学生回答如下: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类型齐全。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降水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我国气温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区。
我国东部地区河流多,流量大,属于外流区;西北部地区河流少,多内流河,属于内流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的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让学生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因此,本章教材在整个《中国地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课程标准】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学习动词是指出,学习水平是运用,学习内容是“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分析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成因。
2.能够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分析“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知道区域的划分,了解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4.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指出它们大致的位置和范围,分析确定其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教学重难点】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标准2.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本班进行不同类别的分组,并说出划分依据。
学生会以“性别”、“身高”、“头发长短”、“是否近视”……为依据来分组,从而得出班级分组可以分成多种类型的组,同一个人可以是很多组的成员。
其实地理区域划分的方法与班级小组的划分方法类似,只是划分的依据应是地理要素而已。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
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生一、生二:(略)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二、新授课地理差异显著(板书)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包括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难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各地理环境要素的差异,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设计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中国的地理差异
1.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在分节学习过八上的基础上,要整合所有内容进行综合学习,先全面了解中国的地理 差异,明确区域差异,理清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具体表现,为后面分区域学习打基础。
2.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课题 课型
第 1 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中国的地理茶语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源自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 教学内容分析 在分节学习过八上的基础上,要整合所有内容进行综合学习,先全面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明确区域 差异,然后分区学习,注重差异性。
2. 学习者分析 虽然所学内容八年级上册都学过,首先是时间上,过了一个寒假,能记忆掌握的不多,第二学生的基 础不同,掌握能力也不同,需要创设个预期平台。
3. 学习目标确定
1、地理差异显著的原因:气温、降水、地势 2、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差异 4、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界限和名称
4. 学习重点难点 1、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2、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3、四大区域划分的依据和名称
5. 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 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 2、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9.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10. 教学反思与改进(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 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 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1、高估学生的基础 2、宏观概括能力薄弱 3、细节掌握不到位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地图》PPT或板画,作为学生谈论不同区域的背景)
大家所说的外地与涪陵的不同,归根到底是因为外地与涪陵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学期我们将在上学期学习完中国地理总论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中国的区域地理,以加深对我们国家的了解。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教学重点
1. 秦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 四大地理区域
教学难点
确定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地理同学们,在假期里,大家有没有出去旅游或者随家长到外地探亲?你所去的地方与涪陵有什么不同?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不同?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1、我国气候、降水、地势等地理要素有何空间变化规律?(自然环境差异)
2、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经济有何空间变化规律?(人文差异)
【预习反馈】
(一)显著的地理差异
1、自然环境差异: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不同地区间显著的自然和人文
差异,及差异形成原因。
2.了解不同类型的区域为例,学会在简单
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
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理
解秦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地理的
衔接点,在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
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地理差异显著”,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复习归纳、提升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区域差异的认识;第二是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可按照区域名称、区域位置范围、区域划分依据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四大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章
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差异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2.难点: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2.教学资源:地图、统计数据、案例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引导他们发现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2.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吗?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分组讨论:我国地理差异的成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如:气候、地形、植被、水资源等。
2.分析我国地理差异的成因,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四、案例分析1.以“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地理差异”为例,让学生分析两个流域的地理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地理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二、课堂讲解1.讲解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等。
2.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克服地理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2.提醒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绘制我国地理差异示意图。
2.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我国地理差异,促进家乡经济发展?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对地理差异的理解是否深刻?3.课堂活动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地理差异,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国的地理差异精品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三、教学策略本课是八年级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知识和能力,本课是中国区域学习的基础,全书的关键。
本节教材包括“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内容。
地理差异大是我国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
地理差异是划分区域的基础,在同类区域中,每个区域都有其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课程标准将中国地理的第三部分称为“地域差异”,重在突出我国显著地理差异在地域上的表现,本章教材从对总论的总结和对分区的引领角度考虑,仍把章名定为“中国的地理差异”,而后面第六至第九章四大地理区域的内容则主要讲述“地域差异”。
教材第二部分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重点是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及其划分依据。
本节内容为1个课时。
通过小地方大中国的视频引入课程正文,引导学生首先直观感受中国的区域差异,并通过分布图探究差异的形成因素,继而过渡到区域的分界线,引出秦岭—淮河一线,通过图片对比了解此线的重要意义,最后简要分析四大区域的划分方法。
四、教学流程1、下列河流中,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A. 长江B. 淮河C. 珠江D. 黑龙江2、下列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的是()A. 江汉平原B. 成都平原C. 辽河平原D. 洞庭湖平原3、既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界线,又是农耕区与畜牧区界线的山脉是()A.太行山 B.长白山C. 巫山D. 大兴安岭4、下列各地中,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是()A. 银川B. 武汉C. 太原D. 西安5.秦岭北坡山麓年降水量为600—700毫米,南坡山麓为750—900毫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以南的河流冬季不结冰,原因是什么?7.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D;C;D;A5. 一是受秦岭山地的阻挡,北坡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二是雨季长短不同。
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学设计-whsdja教案-初二下册地理
课堂小结: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国的地理差异的主要特点,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不同地区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中国的地理差异”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国的地理差异的主要特点,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不同地区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和图表,培养空间认知能力和图像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解释和推理能力,提高对地理现象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第四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第四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为北斗区域地理第三部分“中国地理”的第四章,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在本书第四章之前,“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二章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第三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分别从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了描述,学生对于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初步了解。
第四章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
本书后面的“第五章认识北方地区”、“第六章认识南方地区”、“第七章认识西北地区”、“第八章认识青藏地区”则是对中国四大地理单元的详细叙述。
第四章主要讲述两大方面的内容:①差异性:我国四大自然区域间的自然地理差异、我国四大经济区间的经济地理差异②联系性: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人文地理特征的影响。
【学习策略】区域地理作为高中地理知识的载体,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互交汇的场所,“区域综合性试题”已成为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载体,因此区域地理的复习具有重要作用。
在高中阶段区域地理复习中,切忌只是简单识记地理事实。
在此章内容的复习中,建议:1.充分运用地图,通过读图指图填图等多种形式,建立空间概念2.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多方面把握不同区域的差异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分析中国的地域差异现象【学习目标】1.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间的自然地理差异3.了解中国经济区域的划分及区域间的经济地理差异4.理解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人文地理) 的影响【教学过程】一、中国的自然地理差异——四大自然地理单元的划分与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叙述旅游见闻,教师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农作物分布图”等地理要素图及不同区域景观图,使学生感知中国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
内容丰富,知识点广泛,包括气候、地形、植被、人口、经济发展等方面。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数据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中国地理差异的系统理解和深入分析还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的概念,能够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的概念。
2.难点:对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的分析,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示地理差异。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教材内容、案例分析等。
3.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相关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差异,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通过图片、数据和实例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1.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说出在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和读图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养成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
通过提问学生端午节的习俗,学生描述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差异,总结出我国地域辽阔,除了风俗习惯,还有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
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自然地理差异【活动】说感受呈现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学生说感受。
【过渡】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问:我国在地势、气温和降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呈现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回答】①地势:三级阶梯,西高东低;②气温:由南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③降水: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总结过渡】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学生回答】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2.人文地理差异【过渡】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①农业: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是水田;②人口: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③城市:东部城市多,西部城市少;④交通: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⑤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备课
中国地理差异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地理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以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教材设置了三节内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力求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区分以及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这三个专题中的第一个是一个总述,讲的是我国可以分为四个地理区域;后面分两个专题把这四个地理区域进行两两比较。
第二专题的内容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第三个专题讲述我国西部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它们的牧业。
这三个专题清楚地讲述了我国的四大地理差异,根据的是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
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
地理差异大是我国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
后面的章四大地理区域的内容则是主要讲述地域差异。
预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制作演示文稿交流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人文地理特点;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初步了解影响人文环境的因素;能通过举例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2、从图中找出秦岭—淮河线,并根据给出的气温、降水图等说出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4、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5、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第一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单元备课
第一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备课
一、单元结构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单元是对各分区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作用:
(一)、从整体上八五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
(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先有宏观整体认识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
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环境差异。
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3、说出各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分布的我国主要的牧区。
5、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难点:1、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比较它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2、知道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关键:阅读课本、运用各地区地图、运用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发现---合作学习---
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五、单元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课时)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课时)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1课时)
单元测试:(1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差异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地理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以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教材设置了三节内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力求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区分以及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这三个专题中的第一个是一个总述,讲的是我国可以分为四个地理区域;后面分两个专题把这四个地理区域进行两两比较。
第二专题的内容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第三个专题讲述我国西部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它们的牧业。
这三个专题清楚地讲述了我国的四大地理差异,根据的是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
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
地理差异大是我国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
后面的章四大地理区域的内容则是主要讲述地域差异。
预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制作演示文稿交流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人文地理特点;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初步了解影响人文环境的因素;能通过举例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2、从图中找出秦岭—淮河线,并根据给出的气温、降水图等说出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4、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5、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6、通过读图及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西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及西北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7、通过读图、通过读图及阅读相关资料,分析青藏地区以"高"和"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
8、据图说出西北、青藏的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并分析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1、阅读图表认识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
2、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小组进行分析、研究,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辩论。
4、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区域差异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
2、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
3、了解不同地区文化及其差异,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例举著名的旅游景点,认识环境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目标∶(1)能在地图上正确指出"秦岭一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区域的划分等方面说明该线的地理意义。
(2)能够正确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指出其各自的范围。
(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的主要地理差异。
评价任务∶学习重点∶"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及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学习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突出的特点。
教学方法。
指导读图法、引导法学法指导∶读∶读图、归纳;思∶思考、探究,举一反三;议,小组合作、议论、讨论;。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2.查阅资料、结合生活体验,认识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3.查阅资料、结合生活体验,认识四大地理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
4.运用地图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大山、大河、知名的旅游景点。
5.利用实例和生活体验,描述不同地区景观的差别6.通过举例说明和分析资料,分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影响。
专题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所需课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1.知道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类型;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天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4.在地图上记住秦岭—淮河的分布并说明地理意义.问题设计1.图片中涉及到了那些地理区域?2.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3.你能读图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线经过的地理事物、划分的主导因素吗?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针对该部分知识,教材结合图5.1"不同的地理区域",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等图重点讲述了地理区域的内涵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等知识。
联系所学地理知识及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同时注意同一类型的地理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对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建议教师把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做成空白图,让学生通过填写四大地理区域名称来理解记忆其位置,结合教材P5~6活动帮助学生分析确定各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出相邻两区域最突出的地理差异。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针对该部分知识,教材结合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比较"、图5.12"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图5.13"南方农村生活景观"等图文资料,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南、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人文地理差异,在此基础上,教材又配以活动题分析南、北方自然地理差异的成因、人文差异的自然原因等。
准确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掌握该部分知识的关键。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熟悉秦岭—淮河一线及南、北方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方式从自然差异(如∶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和人文差异(如农业、交通、传统民居及运动项目等)两方面进行比较;最后,评价学生填表情况时,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并理解自然地理因素与人文地理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
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针对该部分知识,教材结合图5.14"西北地区的地形"、图5.15"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及图5.16"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西北地区干旱的地理特征;对高寒的青藏地区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图5.17"青藏地区的地形",展现了其高寒的特征,最后教材通过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讲解了西北、青藏地区农牧业的情况。
教师紧紧抓住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及青藏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并分析对当地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结合图5.14"西北地区的地形"、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及活动题,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干旱对当地植被、河流、农业、人口与村镇的分布等方面的深刻影响;理解青藏地区"高"、"寒"的地理环境对当地资源、农业及人们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界线及划分依据(1)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其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和降水)。
(2)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为界,其主要因素是季风因素。
(3)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其主导因素是地势。
主要地形区归纳总结1.塔里木盆地75°E-90°E 35'N-42'N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地貌∶盆地,沙漠农业特点∶(1).绿洲农业;(2).南疆商品棉基地;(3).农作物以冬小麦和棉花为主。
工业特点∶(1).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和产值都较差;(2).西气东输源头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
发展的有利因素∶(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经济作物以"红色农业"为特色;(2).矿产(能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
发展的不利因素∶(1).气候干旱,沙漠广布;(2).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土壤盐渍化、地表风力堆积作用强烈。
主要存在问题∶土地荒漠化(土地沙漠化)今后发展方向∶(1).西气东输,开采石油和天然气;(2).注意保护生态,防止土地荒漠化,消除贫困,早期预警,生物、沙障固沙等;(3).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4).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农业,科学合理地排灌。
2.青藏高原74E-104E 25°N-40°N@ 气候∶高原高山气候@地形地貌∶高原@ 农业特点∶(1).高原畜牧业(牦牛、藏绵羊);河谷农业(青稞、小麦、豌豆);(2).单产高,病虫害少。
@ 工业特点∶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和产值都较差。
@发展的有利因素∶(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2).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石油、煤、钾盐等丰富,开发潜力大。
@ 发展的不利因素∶(1).高寒气候,热量不足,多冻土;(2).有雪灾、大风、雷电、冰雹等灾害。
@ 主要存在问题∶水土流失、草地退化@ 今后发展方向∶(1).修建青藏铁路;(2).退牧(退耕)还草,加强环境保护;(3).严格限制人口盲目流入,严禁破坏性"开发"及滥捕滥猎。
2.四川盆地104"E-107E 28·N-32°N@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形地貌∶我国第三大盆地,为丘陵性盆地@ 农业特点∶(1).以水田种植业为主,可一年两熟。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柑橘; (2).成都平原为商品粮基地;(3).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
@ 工业特点∶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工业基地,有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工业部门。
@发展的有利因素∶(1).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热同期,有"天府之国"之称;(2).生物资源、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矿产资源丰富,有天然气、有色金属等。
@发展的不利因素∶(1).太阳辐射差,多阴雨,光照较少,四季不分明;(2).平原面积小,耕地比重少。
@ 主要存在问题(1).周边水土流失严重; (2).酸雨中心之一(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通,湿度大,多云雾,容易形成酸雨);(3).盆地内多洪涝灾害;(4).盆地的周边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多地震、滑坡、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