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注释】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中庭:屋前的院子生:长旅:野的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
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贻(yí):送,赠送沾:渗入【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十五从军征的译文
十五从军征的译文
原文:
《十五从军征》
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一作:遥望)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东向看一作:东向望)
译文:
年少时就从军出征,老了才得以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拿着捣掉壳的野谷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十五从军征》的教学反思1本课题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的一首乐府诗。
《十五从军征》,选自汉《乐府诗集》,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黑暗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此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的返乡经历,以哀景写哀情,读起来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战争主题及感受生离死别的的悲惨场景对学生来说太过遥远,理解上比较困难。
同时这是他们上小学以来所学的最长的一首乐府诗,生字生词较多,总体上来说难度较大。
所以本课确定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歌内涵,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为了更完整的展示本堂课,课前安排预习查找不会认读的生字词,以及难懂的字词,让学生做得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可以做到的,也是适应他们进入中学学习的过程。
通过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安排教学过程。
为了营造氛围,通过激情导入和让学生听读音频。
诗歌的主体内容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入手,创设想象情景,多次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涵。
理解各句诗的教学过程类似。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形成总体印象。
最后把主题引入到这一切的悲惨之源—战争。
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悲惨、和平的可贵。
教学时我运用了三个策略:第一:引导自主学习,读通古诗。
让学生把字词读准,把诗读顺,初步知道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能初步理解诗句所描写的意思。
第三:细细品读诗句,深入诗境。
这是教学的重点。
从开篇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于是我就让学生想象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十五从军征
把谷子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 去皮壳或捣碎。 贻: 送。
自学指导二:
自读诗歌,说说诗歌的含 义,。3分钟后看谁说得好。
自学指导三: 1.前六句写出了什么? 2.中间六句写出了什么? 3.后四句写出了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写战争 的?)3分钟后说说.
பைடு நூலகம்
• 当堂训练: • 有感情地读自已喜欢的 段落。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诗歌。 2.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自学指导一: 1、自由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 生字。
2、有不理解的词语,可圈、画、 查、注,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 解。
3分钟后,齐读课文。
理解词语:
有阿谁: 有哪些人。 冢: 坟墓。
窦:
孔、洞。 中庭: 院子中间。
理解词语:
《十五从军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十五从军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相关推荐《十五从军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1]?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2]。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3]。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4]。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5]。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6]?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ā):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2]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zhǒng):坟墓。
累累(léi léi):连续不断的样子。
[3]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dòu):洞穴。
雉(zhì):野鸡。
[4]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5]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6]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本篇出自《乐府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见《无名氏·长歌行》篇。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该诗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老兵的思想感情。
老兵还乡,得知亲人尽亡、目睹家园荒凉后,不禁悲从中来、泪沾衣襟。
诗人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几乎被迫服役终生的老兵形象,揭示了他凄楚、迷惘的内心世界,从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下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这首乐府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
《十五从军征》拼音版(含译文)
十五从军征全文拼音版(注音版):shí wǔ cóng jūn zhēng ,bā shí shǐ dé guī。
dào féng xiāng lǐ rén :jiā zhōng yǒu ē shuí?yáo kàn shì jūn jiā,sōng bǎi zhǒng léi léi 。
tù cóng gǒu dòu rù,zhì cóng liáng shàng fēi 。
zhōng tíng shēng lǚ gǔ,jǐng shàng shēng lǚ kuí。
chōng gǔ chí zuò fàn ,cǎi kuí chí zuò gēng 。
gēng fàn yī shí shú,bù zhī yíē shuí!chū mén dōng xiàng kàn ,lèi luò zhān wǒ yī。
十五从军征全文(原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全文翻译(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
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一天中竟然有23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位老兵的故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十五从军征》,学生齐读诗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会读(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教师范读。
师: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同学们在预习中可以借用工具书给它注上拼音。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2、逐句理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公开课课件古诗二首之十五从军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
• 秦(qí n)二声 • 秦朝时代明亮的月亮。 • 汉朝时代的边关。 • 秦朝的月亮照在汉朝的 边关上。
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不是。
本意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 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 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 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 叫“互文见义”,那么这句的意思应该是: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诗人暗示, 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 了时间的久远。
狗窦(gǒu)—狗出入的洞。
旅谷(lǚ gǔ)—野生的谷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ē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zhǒng
十 五 从 军 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dòu zhì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汉 kuí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gēng 《 chōng 乐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府 yí 诗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集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万里 1里=500米 万里=500万米 • 长征 很远的征途。 • 人未还 人还没有回来。战争对人们有着很 大的影响,写出了诗人的悲愤。 • 出征到万里之外的将士们还没有回来。 • 征(zhēng)读一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只要是…… 龙城 地名,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 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飞将 • 为抗击匈奴做出了贡献的李广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 • 如果有汉代李广这样英 勇善战的将军在。 • 但使 不要写成但是! • •
还有
还
huán归还
积累 累 lěi果实累累 lèi 劳累
léi
四、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葵( )羮( )贻( )柏( )秦( ) 魁( )耕( )抬( )拍( )奏( ) 葵花 羹饭 遗赠 松柏 秦朝 夺魁 耕耘 抬头 拍手 演奏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必背古诗6年级
六年级1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4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墨竹图题诗(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6苍松怪石图题诗(清)李方膺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7墨梅图题诗(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8殿前欢(元)贯云石楚杯王,忠臣跳入汨罗江。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
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9 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0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 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12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古诗原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记不得是第几个不眠之夜了,独倚帐前,皎洁无暇的圆月悬于穹窿,清冷银华轻洒我身,破旧的披风尽显黯淡,古朴的盔甲早已脱落殆尽。
“唉——”黝黑苍老的手掌紧紧地攥着刚从军中发下来的布告文书,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家,我的家,明天就要回家了!忆当年,年少十五从征军;蓦回首,暮年八十始得归!久经沙场,身经百战,早将生死置度外,盼得归家六十载春秋日夜。
一切是那么地突如其来,似是释然,又似是踟蹰,归家之途,注定不会平凡……艰难地熬过最后一次漫长的守夜,熄了篝火,天已经蒙蒙亮了。
河边洗漱,清澈明净的水面倒映出我那龙钟之颜,抽出锈迹斑驳的战刀,剔理满面白发银须,缓缓地脱下铠甲将之收好,此时心情却是复杂不已。
身着素衫,肩负青囊,与军中战友依依惜别,独自踏上归途。
翻山越岭,渡江涉河,凭借着生涩的回忆,我只是一味地朝着一个方向一直走罢了,似是走了十日又走了十夜,四周环境的轮廓也是愈渐清晰熟悉起来。
我竭力想让自己回想起什么来,可是茫茫脑海中的记忆早已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埋头苦赶,不禁加快了脚步。
“哎哟!”光顾着想,闻声,我壮实有力的肩膀似乎撞到了什么人,回过神来,地上躺着一位年迈老太,见其行动多有不便,于是扶将起来。
“不好意思啊,人老了身子骨和眼睛都不中用咯,您……”老太弓着驼背,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抬起头,老脸露出菊花盛开一般慈祥和熙的笑容。
不等她把话说完,望着她的容颜,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双手紧紧地抓住了她的手腕,不停地在颤抖着,心脏也开始不规则地狂跳起来,几乎是以吼的嗓音道:“你还记得我吗?小时候我是你隔壁家的玩伴啊!”“你是——?”老太似是被我唬得愣了半晌,之后脸色骤变,“是你!终于回来了!六十多年了啊——”听罢老太感慨,俩人无语良久。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十五从军征》word教案小学语文教案学案
课题
《十五从军征》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句,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3.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特点,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4.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金元时期,产生了一种新的乐曲曲词──元曲,分为散曲、剧曲两大类。我们接触的《朝天子·咏喇叭》就属于散曲,另外《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也是散曲中的名篇。散曲内容以抒情为主,因为是在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曲比词更通俗浅近。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关于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最早是音乐机关的名称,汉初即已出现,汉武帝时扩充为专司歌舞的机关,并兼有采诗的职能。这些采集来的民歌,后来就叫做“乐府诗”(或叫“汉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两汉乐府诗大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语),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反映了两汉的社会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思想感情。汉乐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
到了汉代,政府建立了掌管音乐、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机关──乐府,后来乐府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学样式。《十五从军征》就是一首乐府诗,后世文人模拟的这类作品也称乐府,成就最高的当推唐代白居易的新乐府。“乐府双璧”指的就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唐朝初年新形成了一种诗体,因为要有别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所以那时称之为“近体诗”,近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有四个特点:1.句数固定(律诗8句,绝句4句);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jiāo xué)设计【教材(jiàocái)分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qíngjǐng)。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shèjì)理念】教学中使学生(xué sheng)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古诗词,基本上能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进行诗意的理解,并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1、教法:读中理解、以悟促读。
2、学法:自主理解,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策略】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tànjiū)、勇于创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biǎodá)的感情。
示范读——激趣、品味(pǐnwèi)——悟情、想象(xiǎngxiàng)读——入境(rù jìng),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 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 课件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师: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
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一天中竟然有23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位老兵的故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十五从军征》,学生齐读诗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会读(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教师范读。
师: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同学们在预习中可以借用工具书给它注上拼音。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2、逐句理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六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1.班级情况我所在班级共有31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
整体上学生学习风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呆板,个别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
学习本篇课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古代兵役制的残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其中之一。
这首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四、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十五从军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课标、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六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既含蕴简洁,又深沉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二、说学情。
学生在经过了5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课标新课标对五六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题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四、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学习情况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3.紧扣单元目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五、说教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六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1.班级情况
我所在班级共有31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
整体上学生学习风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呆板,个别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
学习本篇课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古代兵役制的残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其中之一。
这首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诗词?(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叙述了战争故事,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3.交流资料,了解乐府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
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指名读诗歌)
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再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诗中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
(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学生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
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
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
8、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
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
2、像《十五从军征》这样,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体会一下。
(出示课件:不同诗人的战争诗句)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3、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八、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2、《十五从军征》中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诗句是:
3、《十五从军征》是一首诗,乐府是
称为乐府诗。
九、作业安排
(一)、查字典填空
1.“羹”字是结构。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用它组词。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音节。
2.“葵”字用部首查字法查部,再查画。
它的第四画名称是。
用它组词。
(二)、解释下列字词
冢:窦:旅葵:
羹:贻:雉:
(三)默写古诗《十五从军征》,然后回答问题。
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副情景,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心情?
3.写出老人归家后所看到的无限凄凉之景的诗句是什么?
4.诗中哪一句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5.结合诗中的内容,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十五从军征》课件课文范读音乐
十一、自我问答
十五从军征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
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