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世纪以来宋人笔记研究述论

世纪以来宋人笔记研究述论
言研究中,宋人笔记称谓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九部宋人笔记称谓词语的异同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 应的研究方法建议,以便更好地挖掘和阐释这些称谓词语的内涵和价值。
在宋人笔记称谓词语的研究现状方面,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如《宋代称谓词 研究》等。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称谓词语的分类、词义阐释以及历史文化背景 等方面。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中缺乏对比意识、实证研究不足等。
宋人别集是指宋代文学家、官员、学者等个人作品集的总称,是宋代文学和文 化的珍贵遗产。宋人别集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宋人别集的编纂者通常是文学家的后代或门人,他们对文献的收集和整 理十分重视,保证了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其次,宋人别集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诗、词、文、赋、曲等各类文学体裁, 以及一些官员的奏疏、文书等政治文献。这些文献为我们了解宋代文学家和官 员的思想、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资料。
一、晚宋史研究回顾
1、传统研究与文献整理
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晚宋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时期,大量的文献资 料被整理和研究,其中包括《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重要历史文献。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晚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 进程进行了深入探讨。
2、实证主义与新文化史的兴起
3、充分利用新史料和技术
未来的晚宋史研究将更加注重对新史料和技术的应用。随着考古学、人类学等 学科的发展,新的历史资料不断被发现和整理。同时,数字人文技术、大数据 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我们从更多角度和维度对晚宋历史进行研究。
4、对全球视野的
未来的晚宋史研究将更加注重全球视野的。我们将不再局限于晚宋中国本身, 而是将晚宋历史放在全球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 晚宋时期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近年来宋代笔记小说研究述评(一)

近年来宋代笔记小说研究述评(一)

近年来宋代笔记小说研究述评(一)文/穆清宋代笔记小说是研究宋代文史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对宋代史料的有力补充,近年来宋代笔记小说愈来愈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考辨这一层面,逐渐趋向版本源流考、词汇研究、史料价值研究、比较研究、宗教信仰研究、传统文化研究、综合性专书研究等多领域、多方面的探究,本文拟就近年来相关论文进行述评,对于深化宋代笔记小说系统研究或有裨益。

一版本源流考宋代笔记小说自被学界广泛关注以来,由于版本甚多,内容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受到研究文本的局限的缘故,学者之间在观点上存在分歧争议,各种学术争鸣此起彼伏,因此,厘清各种笔记小说的版本源流,对于窥其原貌并深入研究笔记小说大有裨益。

邓瑞全、李开升撰写的《版本源流考》对于《清异录》的现存版本进行了叙录,并就版本源流情况予以表述。

叙录论述现存版本11种:《说郛》(百卷抄本)1卷本、《说郛》(涵芬楼排印百卷本)1卷本、菉竹堂刊2卷本、明陶元柱脩群馆刊2卷本、《宝颜堂秘笈》4卷本、《说郛》(120卷本)1卷本、《唐宋丛书》1卷本、康熙陈世修漱六阁刻2卷本、《四库全书》2卷本、光绪陈启元庸閒斋刻2卷本、《惜阴轩丛书》2卷本。

并在文中标明《清异录》的早期著录信息。

文章脉络清晰,条理鲜明,可资借鉴。

刘洪婧所撰《版本源流考》也是极有水准的论文,至于她的主要论点可用其在论文摘要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江淮异人录》此书的各历史版本大多源于明代嘉靖伍氏刊本和清代“四库”本这两个版本系统。

正统《道藏》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与《四库全书》本是其他各版本所选用的底本。

经比照发现,《道藏》本与“知不足”本之间差异殊微,而《四库全书》本则在条目顺序、内容简繁等方面与此二本有着较大的差别。

封树芬的《版本源流考述》一文以宋刻本及其覆刻本、抄本、明刊本、《四库全书》本等来分门别类地结构全篇,考据翔实,将《茅亭客话》的诸多版本收录齐备,并不紊分类,她指出黄丕烈藏有二本刻本:一宋版。

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述评

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述评

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述评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成为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热点。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繁荣、文化辉煌的时期,而宋代笔记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近年来学者们纷纷投入到宋代笔记研究中,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首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们对宋代社会历史的认识。

通过研究宋代笔记,学者们揭示了宋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特点和变化,如经济繁荣、商业发展、城市生活、文化交流等。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丰富了我们对宋代社会历史的认知。

其次,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还拓展了我们对宋代文化的认识。

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而宋代笔记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大量有关宋代文化的信息。

通过研究宋代笔记,学者们可以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宋代文化的认识,也对今天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还对宋代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宋代笔记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宋代笔记,学者们可以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创作手法、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宋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近年来的宋代笔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丰富了我们对宋代社会、文化、文学等方面的认识。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也对今天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宋代笔记研究中,为我们深入了解宋代文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宋代笔记俗语词研究

宋代笔记俗语词研究

宋代笔记俗语词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宋代笔记中的俗语词。

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我们将逐步了解这些俗语词的起源、演变及其在宋代社会的流传情况。

在宋代,笔记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和人情世故。

在这些笔记中,作者们经常使用一些俗语词来形容人物、事件或情感。

那么,什么是俗语词呢?俗语词指的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简洁生动的词语。

这些词语往往不同于正式用语,而是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文化。

在宋代笔记中,俗语词的使用尤为常见,成为当时文学的一大特色。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俗语词的来源。

在宋代,城市工商业繁荣,市民文化兴起。

人们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一些生动形象的词语传播开来。

此外,印刷术的发明也使得文学作品广泛流传,为俗语词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

在这些笔记中,俗语词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和情感多种多样。

例如,一些形容人的俗语词有“呆子”、“吃货”、“懒鬼”,这些词语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人物的特点。

此外,还有一些形容事物状态的俗语词,如“乱七八糟”、“碰巧”等,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了事物的状态。

当然,这些俗语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一些新的俗语词不断产生,而一些旧的俗语词则逐渐被淘汰。

总的来说,宋代笔记中的俗语词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文化。

通过研究这些俗语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宋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市民文化。

这些生动形象的俗语词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学习。

明代笔记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俗语词。

这些俗语词不仅是明代社会的生动反映,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明代文化、社会和语言的独特视角。

本文将对明代笔记小说中的俗语词进行深入的研究。

明代笔记小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明代社会的珍贵资料。

近年来宋代笔记小说研究述评(二)

近年来宋代笔记小说研究述评(二)

近年来宋代笔记小说研究述评(二)文/穆清宋代笔记小说是研究宋代文史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对宋代史料的有力补充,近年来宋代笔记小说愈来愈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考辨这一层面,逐渐趋向版本源流考、词汇研究、史料价值研究、比较研究、宗教信仰研究、传统文化研究、综合性专书研究等多领域、多方面的探究,本文拟就近年来相关论文进行述评,对于深化宋代笔记小说系统研究或有裨益。

四文献比较研究由于宋代笔记小说名目繁多,笔者在整理材料时发现笔记小说由于同一类别或所涉史事重叠之笔记,倍受学界关注。

由日本学者冈本不二明所撰、国内学者王枝忠、鲁忠慧所译的《与——“科学与志怪”之一》一文以形象生动的举例来说明《睽车志》与《夷坚志》二者在安排、表达、结局等方面存在的微妙差异,以及各自所具备的特点:《夷坚志》在内容上会稍作改动,以尽可能显得合情合理,而《睽车志》情节含糊又颇具戏剧性。

并在文末论证了故事情节的史料价值在故事家的改编之下愈来愈趋向文学性。

李伟国《与》篇幅不长,寥寥数百字,揭示了一个问题,即欧阳修对原《归田录》删削上交御览,而《六一诗话》中或一部分为原《归田录》的一部分。

张海明《欧阳修与、之关系》一文对三者成书渊源关系作了论证,首先指出学界普通看法,即欧阳修《杂书》系《六一诗话》之前身,然事实上,《六一诗话》所依据的并非《杂书》,而是《归田录》,称《六一诗话》其主体乃集合《归田录》所成。

前后两篇论文观点大致雷同,即《六一诗话》与《归田录》之渊源关系颇深。

许东海《秋声·谏诤·归田——欧阳修、中的诤臣与困境》一文提要观点鲜明,指出从《秋声赋》至《归田录》的书写,既可视为欧阳修一生诤臣自任的文学回忆录,更是一本诤臣历经世变困境、臻至亟思归田的宦海静思录。

总结可谓一阵见血,十分到位。

另外周萌《惠洪和称引王安石诗考辨》也通过文献对照的方式推敲考辨,方法得当。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五宗教信仰研究宋代笔记小说以其广博的视野向我们呈现出纷繁绚烂的社会百态,其中亦不乏志怪志异类笔记小说,此类笔记小说的研究或暗讽时弊,或寄托信仰,或发抒内心,研究领域也各有侧重。

宋代笔记辨体评述

宋代笔记辨体评述

斯文(第六辑)2020 年 11 月第 349 -357 页宋代笔记辨体评述胡鹏"2015年4月18日,第二届宋代文学同人研修会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举办了“文学视野下的宋代笔记研究”专题会议。

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召开专题研究宋代笔记的学术会议(指对宋代笔记进行整体性观照,不含聚焦个别笔记专书、专家者2,会议论文结集为《宋代文学评论》1第二辑•笔记研究专辑2。

在论文集的《导言》里,复旦大学教授朱刚先生写下了这样的话:尽管笔记经常被看作“史料”的一种,但实际上至少就宋代笔记的研读而言,宋代文学的研究者显示了比其他领域的研究者更大的热情。

毫无疑问,笔记也有大量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科 技等方面,但这些专门史的研究者,倾向于把笔记看作补充性的史料,与其他史料结合起来论述问题,很少如文学史的研究者那样把笔记当作专门的研究对象。

!这里提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研治宋代笔记者,以古代文学专业的学者*胡鹏,安徽淮南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宋代文学与笔 记文学研究。

①朱刚(《导言(笔记作为新兴的写作体制》,见《宋代文学评论》1第二辑•笔记研究专辑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第1、2页。

斯文(第六辑)居多。

在一部分人看来,学科日渐细化的当今,因笔记有大量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宗教、思想史等方方面面,往往作为补充性史料,与传统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结合起来论述历史问题,它们应该归属历史学科的研究领域,市面上常见的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正符合这一阅读期待视野。

文学研究领域备加青睐的似乎应是“笔记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近来年陆续出版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丛书,才是文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对象。

面对古籍和人文社科类书店里常见的上述两套丛书,不独普通读者可能会对“笔记”“笔记小说”的概念感到困惑,专业读者生类似疑问。

进人笔记研究领域,研究者迎面碰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宋代笔记的题。

北宋笔记研究

北宋笔记研究

北宋笔记研究
相对于宋词、宋诗、宋文而言,宋代笔记的研究一直较为缺乏。

然而,随着宋代笔记文献、文学价值的逐步发掘,20世纪90年代以来,单本著作研究的数量开始迅速增长,研究视野也更加广阔。

同时,在文献整理方面,上海师范大学以扛鼎之力接下了最基础的资料汇集、整理任务,搜罗并点校近500种宋人笔记,拟为学术界提供一部系统整理过的《全宋笔记》。

在《全宋笔记》的汇集、整理、出版工作已经过半的情况下,对宋人笔记的全方位研究应当被提上日程。

鉴于《全宋笔记》的北宋部分已经完成出版,基本材料较为完善,笔者将以北宋笔记为对象,从“话题”、“作者”、“文学性”三个方面入手展开研究,做出初步的探讨和总结。

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参考前人关于宋代笔记的单书、内外部研究,对北宋笔记做出整体把握。

文章主体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关注北宋笔记的主要话题以及整体面貌,并研究唐宋转型的视域下北宋时人书写表达特征的转变。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作者身份,做出“士大夫”、“未仕文人”、“僧道隐士”的层级区分,和“五代入宋”、“成长于宋”的时代差别,并从序跋、正文中揣摩其创作心态,从写作动机和成书过程上把握整个北宋笔记的风格形成,最后对北宋笔记呈现出的一些特征予以解释。

第三部分聚焦北匕宋笔记的文学价值,先从其保存资料的特性入于,盘点北宋笔记中的文学批评材料,再把笔记视为相对独立的文学作品,对其创作体制和文学地位进行分析。

本文通过对北宋笔记话题的整体把握,对笔记作者身份、表达方式的关注,对北宋笔记创作心态、内容特色的挖掘,对北宋笔记文学和文学史意义的书写,试图显示文献整理不可磨灭的功绩,彰显北宋笔记本身的面貌和价值。

宋人笔记所载易学资料述论

宋人笔记所载易学资料述论

2023-11-07•引言•宋人笔记概述•宋人笔记所载易学资料梳理目录•宋人笔记所载易学资料分析•宋人笔记所载易学资料评价•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背景宋人笔记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易学资料,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易学以及宋代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通过对宋人笔记中的易学资料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宋代易学的思想内涵、学术特点和发展状况,进一步揭示宋代思想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

研究背景与意义现状目前,学界对于宋人笔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其中所载易学资料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代理学家的易学思想上,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易学资料以及宋代易学的多元化发展状况缺乏深入探讨。

研究现状与问题通过对宋人笔记中易学资料的全面梳理和研究,揭示宋代易学的多元化发展状况和思想内涵,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资料和理论依据。

目的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考证法和哲学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宋人笔记中易学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同时,结合宋代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对易学资料进行历史和理论价值的评估和分析。

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宋人笔记概述定义宋人笔记指的是由宋朝时期的文人学者所撰写、记录的笔记,其中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特点宋人笔记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语言简练等特点,其中既有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记录,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还有对文化艺术的探讨等。

宋人笔记起源于北宋时期,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逐渐发展壮大。

南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宋人笔记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代表作品南宋时期的《梦溪笔谈》、《容斋随笔》、《鹤林玉露》等都是宋人笔记的代表作品。

起源与发展VS价值宋人笔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还可以为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珍贵的史料。

影响宋人笔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遗闻琐记 追本溯源——评《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

遗闻琐记 追本溯源——评《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

Yan Jiu Ping Lun •研究评论遗闻琐记追本溯源—-评《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马卓周广西艺术学院摘要:《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一书深入阐发了宋史笔记音乐的史学理论观念,是一部全面总结研究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历史的专著。

通过评析此著,进一步揭示笔记音乐文献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作用与价值,并以此思考史学研究新视角,试图对其学术亮点进行解读和延展阐释。

关键词: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4-0017-02《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下文称曾著),其 独特的研究角度,令笔者产生浓厚兴趣。

全书以历时性的 撰写方式,从比较前代笔记文献展开讨论,直至论及到宋 代笔记文献,亦提供了著者诸多个人思索和客观审视。

一、全景审视:笔记文献的历史文化维度本书开篇言明,阐释笔记本质,以笔记文献为中心,从 撰述特点和叙述内容两个视角展开,进行叙事与描写。

以下是全文架构:该书具有点一线一面的写作框架,以笔记文献串联 历史线索,除“绪论”与“结论”外共七大章节,平均每章三 到四节。

其中前三章概述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后四章凸出 研究问题及史料价值。

其多元视野的研究方法,亦对理解 笔记文献大有裨益。

本书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探究问题,对历史发展与承 继的逻辑框架将历史与理论融合,进行概念化的阐述,以丰富的历史文献作为立论依据和框架支撑,建构笔记音 乐文献研究的根蒂,强调将笔记文献融入历史维度与文 化语境,以探寻宋代音乐断代史的研究。

纵观书著,著者在阐述问题时,总是先引述,然后通过 笔记中内容的引入,加以证明,最后将相关内容进行比 较,彰显笔记的学术价值。

曾著在笔记中发现的新材料与 史料进行对比剖析后,继而呈现出笔记文献在宋史发展 中的地位,诸多问题都加深了笔者阅读此书的期待。

曾著 一书其结构布局均衡,涉及内容广泛,让读者可在对比中 见到笔记文献作为补断代史研究的重要性。

挖掘被忽略的文学宝库——读郑继猛博士论文《宋代都市笔记研究》

挖掘被忽略的文学宝库——读郑继猛博士论文《宋代都市笔记研究》
( 开封 ) 和l 缶 安 ( 杭州 ) 为代表的国际大都市异军突起 ,成为
当时 的政 治 、经济 、文 化 中心 ,聚集 四海奇 货 ,吸 引八方 游
即止 ,甚至有的教材只字未提。郑继猛反其道而行之,另辟蹊 径 ,他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都市笔记的文学价值上 ,从叙事方
法 、人物 形象 、表现 手法等多侧面进行 系统的文学考察 , 纵深 发掘 出它们 的文学价值 。这是一个学者应 有的学术姿态 , 也是 本 书的重要价值之一 。 读 《 宋代 都市 笔记 研究 》 ,让人 联想 的东 西很 多 。我读 过一些古典 白话小说 和宋 代话本 ,再看一些宋 代笔记 ,便有一 种 “ 往事越 千年 ”的感慨 。那些地域 的真 实性 和当时 的繁华景 象是 可 以相互 印证 的。宋代 笔 记 中反复 出现 的 “ 金 明池 ” 、 “ 西湖 ” 、 “ 樊楼 ”、 “ 苏州”等地名 , 诸地 风景如画 ,节会 很多 , 经 常游人如织 , 往 往又是产生爱 隋的地 方 ,许多爱 隋故 事和 民间传 说 由此衍生 开来。当它们 出现在笔 记 中时 ,显得平
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笔记汗牛充栋 ,我读 《 老上海三十年见闻 录》等后世笔记时,就能找到宋代笔记的某些影子。我认为 ,
研究宋代 文学 ,仅仅关 注诗词 、名家散文 和话 本是不够 的 , 还
挖掘被忽 略 的文学宝库
一 —
读郑继猛博士论文 《 宋代都市笔记研究》
李春 平
( 安康学院 中文系 ,陕西 安康 7 2 5 0 0 0)
郑继猛先生最近公开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 《 宋代都市笔 记研究》, 洋洋三十万言,蔚为大观 ,可喜可贺。作为一代名 师霍松林先生的弟子 , 郑继猛从陕西师大博士毕业后来我校任 教,几年来 ,一直在教学和科研两条路上辛勤耕耘 ,越来越显 示出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研究实力。 《 宋代都市笔记研究》就

宋代笔记在《全宋词》编纂中的史料价值

宋代笔记在《全宋词》编纂中的史料价值

宋代笔记在《全宋词》编纂中的史料价值
随着全宋词的不断发展,宋代笔记有了很高的历史价值。

作为《全宋词》的一部分,宋代笔记在《全宋词》的编纂史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宋代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宋代文化。

它既代表了宋代文学文化,也体现了宋代历史文化。

它是一份由宋朝诗人、词人编写的文学作品,既有正式的文学作品,也有随笔、记事、谈话、书信等形式。

通过宋代笔记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宋代乐活、宋代家庭、宋代风土人情等。

其次,宋代笔记可以证明一些有关宋代的历史事件。

很多古老的历史记载已经没有存在,但是宋代笔记却把它们统一起来,证明了宋代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宋代笔记还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文学文化。

宋代文人写下的各种宋代笔记,既有古代典籍,也有现代小说,是宋代文学文化的重要资料。

它们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宋代文学的了解,还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宋代文学的特色。

总之,宋代笔记在《全宋词》的编纂史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宋代文化,也可以用来证明宋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还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学文化。

宋代笔记可以说是《全宋词》编纂史料的重要一环,有关宋代文学文化及历史知识的理解都离不开它。

以宋代笔记为例看宋人对唐诗的认识

以宋代笔记为例看宋人对唐诗的认识

2013.10王红丽唐诗在我国文学史甚至是文化史上,都堪称是璀璨的明珠。

对处于唐代之后的宋人而言,面对如此耀眼的明珠,必然有自己的体认和观点。

本文拟以宋代笔记为研究范畴,就宋人对唐诗的宏观认识做一浅探。

本文所谓笔记,即是指由撰著者随意记录而非刻意著作的文字。

所采宋代笔记,有三个来源: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第一编十册,共49种,第二编十册,共45种;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39册,共60种,除去唐人所著的5种以及与《全宋笔记》重复的20种,共35种;泰山出版社《中华野史·宋朝卷》三卷205种,其中,除去非宋朝人所著的7种以及与前两者重复的76种,共122种。

三者相加,共251种。

这251种笔记,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涵极其丰富,其中论及唐诗的有50余种,贯穿了两宋200余年。

重要的笔记著作,有欧阳修《笔说》、《欧阳文忠公试笔》、《归田录》、苏轼《东坡志林》、《仇池笔记》、《渔樵闲话录》等。

研究宋人对唐诗的接受,笔记资料自然是一座宝库,不可回避。

其中有对唐诗作家、作品、流派的具体评点,也有对唐诗风貌的生动概括;有认真、刻意的分析,也有不经意的集体无意识的流露。

一.集体无意识的感性肯定在宋代笔记中,有一种现象格外耐人寻味。

即:唐诗被作为评判诗人诗歌优劣的不二标准,人们往往喜欢自比或者将人比作唐人。

欧阳公顷谪滁州,一同年将赴阆卒,因访之,即席为一歌以送……其飘逸清远,皆白之品流也。

———文莹《湘山野录》材料所及为同时代人对欧阳修作品的赞扬:飘逸清远,得李白神韵。

翰林郑毅夫公,晚年诗笔飘洒清放,几不落笔墨畛畦,间入李、杜深格。

———文莹《玉壶清话》文莹认为,郑毅夫晚年诗歌风格飘洒清放,不落俗套,有的作品甚至还有李白杜甫之风。

杨诚斋:“老夫此作,自谓仿佛李太白。

”———罗大经《鹤林玉露》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亦以诗歌神似李白而颇为自得。

此种情绪中透露出的正是他对李白的崇敬之情。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综述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综述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综述周艳梅摘要:笔记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其自由的创作空间和随笔而书的行文风格,反映了当时真实的语言面貌。

数量众多,题材多样的宋代笔记,为我们研究宋代语言,乃至整个汉语词汇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语料。

尽管近年来宋代笔记词汇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研究力度依然不够,且存在研究分散、系统性欠佳的不足。

今后对宋代笔记词汇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关键词: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综述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为世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笔记则是这些典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笔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學以及典章制度、人情风俗、宗教信仰等皆有反映,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借鉴。

(1)笔记随笔而书、文白夹杂的特点,足能很好地反映各时代语言的变化,具有极强的语料价值。

正如俞理明师在《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序》中说:“作为语料,笔记小说材料零散是它的缺点,但正因为零散而涉及的广泛内容,使它比其他文献具有更多的内涵,许多其他文献不易涉及的词语在笔记小说中出现了,成为难得的词汇研究材料。

因此,笔记小说在词汇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2)一、宋代笔记典籍简况笔记导源于先秦两汉,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五代,大盛于宋辽金元时期,至明清而极盛。

(3)在传统目录学中,各类笔记多归于小说家或杂家。

《四库全书》的编者也难以决定笔记的归属,根据其内容将笔记收归在史部、子部、集部中。

对笔记这样的认识,跟笔记的特点与地位有关。

笔记内容繁杂,无所不包,难以将其归类,加上笔记随意性强,古时文人对这类书不免鄙薄,视其为茶余饭后的消闲作品,难登大雅之堂。

因此,在所谓“经典”著作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造成了笔记因不受重视而难以归类的现象。

宋代笔记种类繁多,经过整理的宋代笔记,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笔记由于其文学或历史价值不高而无人问津。

这个时期的笔记究竟有多少,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

《宋代笔记研究》书评

《宋代笔记研究》书评

《宋代笔记研究》书评赵寻(陕西理工大学,陕西汉中723001)摘要:笔记是宋代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宋代笔记研究的典籍并不多,其中张晖的《宋代笔记研究》备受关注,成为笔记研究的必读书籍之一。

《宋代笔记研究》是基于宋代笔记小说的综合研究,在宋代笔记研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宋代笔记研究》对宋代的部分笔记小说的材料作了很大程度上梳理,但在材料应用方面存在部分瑕眦。

关键词:《宋代笔记研究》;价值;缺失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08(2018)05-0022-05《宋代笔记研究》是张晖在南京大学读书期间完成的一部著作。

是张晖的硕士毕业论文,后来在其导师程千帆先生、周勋初先生等的协助之下完成出版。

初堪书名,乍见之下颇使惑然,经查阅之下便开朗许多。

《宋代笔记研究》的阐释对象是宋代笔记,对宋代笔记的地位和特点、结构形式、价值和缺点进行了研究。

这本著作所选用的资料全是第一手的笔记资料,此书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借助较少。

在此书的开始,作者已经摆明宋代笔记研究的情况,自己也是宋代笔记综合性研究的先驱者。

众所周知,宋代最为出名并达到鼎盛时期的非“宋词”莫属。

古往今来,唐诗宋词的佳话比比皆是,若有人提及宋代“笔记”一语,定然疑惑不解。

宋代达到鼎盛发展期的文学体裁唯独有偶,一则宋词,二则笔记。

笔记作为一种独立的问题还不为人所苟同,但是在张晖的《宋代笔记研究》中略有提及。

《宋代笔记研究》论述了宋代笔记的地位、特点、构成、形式、价值以及缺点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宋代笔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笔记、笔记小说这一类作品,在以前并没有多么的重视,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也不甚多。

宋代笔记小说臻至成熟,达到鼎盛的时期,并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佐史、考证、载录等方面作出了不能忽视的成就,对追古比今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宋代笔记研究》将宋代笔记提上了新的高度,对笔记的解读也是开拓了新的初域。

《宋代笔记研究》这本著作着眼于宋代笔记整体的综述,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概括出宋代笔记小说的普遍的规律性。

浅议宋代江西文人笔记

浅议宋代江西文人笔记

浅议宋代江西文人笔记作者:樊文杰李文瑾罗永顺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3期摘要:宋代文人笔记开始大量出现,并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这些文人笔记内容广泛、涉及全面,成为研究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课题的重要资料。

这些宋代文人笔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非江西文人笔记莫属。

文章以宋代江西文人笔记为基础,探讨了宋代江西文人笔记的特征和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宋代;江西文人;笔记1 概述宋代统治者优礼儒士、注重文治,“兴文教,抑武事”[1],因此文人在宋代成为一股主流群体。

他们多数为官从政,有自己的见解和对当局时政的看法;他们也亲历社会,了解大众生活,有自己的人生观和宗教信仰。

正是由于多种思想的混合,这些文人记录下大量的笔记以反映自身和现实社会生活状况。

而这些宋代文人笔记的遗存又为当今的我们研究宋代历史、宋代文人和宋代地域文化提供了大量素材。

在宋代政府崇文的政策下,江西文人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南方地区仅次于江渐、福建路的文人群体①,其中著名的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文天祥等人。

他们不仅是宋代江西文人的领头人,更是宋代政坛和文坛等领域的佼佼者。

“受科举的影响,江西士子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又趋向于追求群体利益,这使得江西许多具有相同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文体风格的士子同声相和,形成群体,而一旦登科入仕,又容易演变成超越政治权力的文化力量。

”[2]这股文化力量关注社会的各种现象,并且把这种关注和他们的思想连接,形成文字和文稿。

在这场无声的传播中,他们通过笔记向世人展示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和所要表达的。

2 宋代江西文人笔记笔记这类著作始于魏晋时期,但真正以“笔记”为书名,则首见于北宋宋祁所著《笔记》三卷。

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殊的社会政治格局、具有鲜明的近代社会感的社会改革运动和文化教育的广泛普及,文人笔记小说渐渐繁荣起来。

当时著名的文人学者大都写过笔记文集,如苏轼、陆游、王安石、欧阳修等,就连沈括的《梦溪笔谈》这种杂记也诞生于宋代。

宋明时期笔记中的《史记》考评述论

宋明时期笔记中的《史记》考评述论

宋明时期笔记中的《史记》考评述论“史记学”是我国传统国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一,也是传统国学中的显学。

宋明时期,《史记》的传播和接受虽然是空前的,但这一时期并非“史记学”的兴盛繁荣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专著,无论是与其前的唐朝还是与其后的清代相比,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占了下风。

然而,这一时期的笔记创作则相当繁荣且具学术性成分增强,因此笔记著作中对《史记》的考评就成了“史记学”的重点。

笔记中的《史记》考评是“史记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虽然以散见的条目出现在不同的著作中,显得散乱,不成体系,但是其价值则不可小觑,尤其是宋明时期笔记中的《史记》考评,应该在传统“史记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宋明时期笔记中对《史记》的考评内容可以类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史记》的考释。

由于《史记》材料庞杂,来源不一,矛盾错误,时有出现,考释工作就非常必要。

宋明时期的许多笔记都有对《史记》的考释,其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考证事件、时间、人名、地名,志疑存疑,纠补旧注,考订文字,考释名物等。

通过考释,弄清了一些真相,解决了一些疑问,纠正了一些错误。

对《史记》的评论。

宋明时期,评论成为“史记学”的主流,笔记中对《史记》的评论包括历史学评论和文学评论。

对《史记》的历史学评论主要涉及司马迁及其《史记》的思想、《史记》的体例、材料取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史记》的文学评论主要涉及司马迁《史记》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影响,《史记》的叙事特色、艺术风格、语言技巧等。

这些评论,使人们不仅对司马迁及其《史记》本身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有了更准确的了解,也对《史记》在史学史、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对马班异同的评论。

宋明时期,比较马班异同的专著出现,马班异同成为“史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一门学问。

但这类专著数量少,比较内容和方法比较单一,而笔记中对马班异同的评论内容则相对丰富,包括内容优劣、风格差异、体例异同和思想异同等。

20世纪以来宋人笔记研究述论

20世纪以来宋人笔记研究述论

作者: 宫云维
作者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浙江社会科学
页码: 97-10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宋人笔记;《梦溪笔谈校证》;文史研究;历史
摘要:20世纪以来的宋人笔记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不受重视到受重视,从少数知名学者为主到众多学者和出版机构争相介入,从选题的无序到有组织、有计划的过程,并出现了《梦溪笔谈校证》、《历代笔记概述》等一批颇具典范意义的研究成果,令人欣喜。

但在整理的数量、质量以及检索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还远不能满足唐宋文史研究的需要。

加大整理和研究宋人笔记的力度,编撰《宋人笔记类编》,建设更加完整的宋人笔记数据库,加强宋人笔记研究的理论建构等,是宋人笔记研究的必然出路。

《宋代笔记研究》书评

《宋代笔记研究》书评

《宋代笔记研究》书评
赵寻
【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8(037)005
【摘要】笔记是宋代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宋代笔记研究的典籍并不多,其中张晖的《宋代笔记研究》备受关注,成为笔记研究的必读书籍之一.《宋代笔记研究》是基于宋代笔记小说的综合研究,在宋代笔记研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代笔记研究》对宋代的部分笔记小说的材料作了很大程度上梳理,但在材料应用方面存在部分瑕眦.
【总页数】5页(P105-109)
【作者】赵寻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陕西汉中72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宋人史料笔记研究--从《四库全书总目》对宋代史料笔记的评价谈起 [J], 丁海燕
2.宋代都市笔记研究的创新之作——评郑继猛博士新著《宋代都市笔记研究》 [J], 唐景珏
3.以“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音乐史研究的成功实践——《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述评 [J], 宋永全
4.“新史学”视野下的宋代音乐研究--《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析评[J], 陈珊珊
5.宋代笔记整理研究综述 [J], 邓孟青;杨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人史料笔记的史学价值研究

宋人史料笔记的史学价值研究

宋人史料是指由宋代的文人、官员、农民、商人等编写的史料,包括官方历史记录、文人所书、农民所著、商人所著等。

宋人史料笔记是指由宋代的文人所书的笔记,包括日记、备忘录、笔记本等。

宋人史料笔记的史学价值在于:
1.反映宋代的日常生活:宋人史料笔记中记录了宋代人的日常生活,包括饮食、服饰、
住所、娱乐等方面,可以为研究宋代社会生活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2.写实宋代的历史事件:宋人史料笔记中记录了宋代的历史事件,如政治、军事、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可以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实在的史料。

3.为研究宋代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宋人史料笔记
中记录了宋代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研究宋代的文化、
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4.为研究宋代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方面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宋人史料笔记
中记录了宋代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研究宋代的文学、
艺术、哲学、历史等方面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5.为研究宋代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宋人史料笔记中记录
了宋代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研究宋代的政治、军事、外交等
方面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述评郑继猛(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提要: 宋代笔记是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宋代笔记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笔记”概念的界定、“笔记”文献的整理、“笔记”的综合研究、“笔记”个案研究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一些发展,这篇文章对此现状做了归纳述评,并指出未来宋代笔记的研究趋向,以期对笔记研究作一阶段性的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 宋代笔记;笔记文;笔记小说;研究视角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8)04-0037-05 笔记是历来较少受到关注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和文学现象。

尽管笔记形式存在已久,但把笔记作为一种独立文体命名则始于宋代。

北宋文人宋祁首次将其旨在杂录各种琐闻趣事的书,命名为《宋景文笔记》。

两宋时期是中国笔记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一是笔记作者队伍广大,大量文人、学者、官吏以及一般士人参与笔记的写作;二是写作的作品多,大约500多种①;三是笔记种类齐全,诸如读书笔记、城市笔记、杂记、杂录、闲话、录话、诗话、文话等,举凡带有随笔杂记,有关生活、学习、社会、世风、士风、掌故、风土、物产、谱录、演艺,以及迁徙、贬谪等一切人的活动都在笔记里有记载和反映。

宋代笔记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受到学界重视。

目前学界大致从四个方面推进了宋代笔记研究。

一、关于“笔记”与“笔记小说”的争论笔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传统目录学没有具体的分类,而是按照所包的具体内容分归于不同的部类,如《四库全书》将有些笔记划归于史部,有些笔记划归于子部。

在同一部里又归入不同的小类。

其他的书目分类亦混乱不清。

这就给当代研究者提出一个问题,关于“笔记”概念的内涵界定,“笔记”与“笔记小说”之间到底为何关系?学界关于笔记概念讨论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笔记”与“笔记小说”起源独立说。

学界可分为两种主要倾向。

一是从“笔记”词源分析开始;一是自“小说”一词开始。

结论也是两种,一是形成了“笔记文”这一大类;一是将“笔记”和“小说”结合定义为“笔记小说”。

张惠仁在《历代笔记文初探》中将“笔记”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笔记文,实际上指的是‘笔记文学’,它以古小说、传奇、志怪、列异类为主(故古人称笔记文学为笔记小说……),辅之以历史故事、野史、稗史、轶事、琐闻等,另外,也不排斥丛著、辨证、杂考,但地位并不重要。

狭义的笔记文,向被认为是狭义散文中的一种,故称为‘笔记小品’。

它不排斥一定数量的、以小品形式出现的故事和幽怪之谈。

”[1]其广义笔记定义更合乎笔记文学包罗万象的实际。

而狭义定义则含糊不清,“笔记”、“小品”、“小说”根本界线不明。

刘叶秋在《历代笔记概述》中指出给“笔记”定义的困难:“什么叫笔记,笔记有什么特点,哪些作品可以算是笔记等等,恐怕见仁见智,看法不同,未必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2]因此他认为“笔记的特点,以内容论,主要在于‘杂’:不拘内容,有闻必录;以形式论,主要在于‘散’:长长短短,记叙随宜。

”[3]据此,他将笔记分为三类:小说故事类笔记;历史琐闻类笔记;考据辩证类笔记。

从分类中可以看出,笔记小说只是笔记的一个小类,从属于笔记。

郑宪春在《中国笔记文史》探索了笔记文的起源,他认为笔记的源头有二:一是“传说中的三坟五典、九丘八索。

舍左、右史无以成文。

这大致是最初的随笔,是为中国笔记的源头之一”[4]。

二是先秦诸子散文,这些散文“也基本属于‘札记’之类,粗具中国笔记的基本特征,从而,这批诸子散文构成了中国笔记文的源头之一”[5]。

作者最后解释两个来源的成立理由:“言笔记源于先秦历史散文,是指笔记文中的野史笔记从中继承了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传统,许多笔记所具备的‘春秋笔法’及其保存的史料价值,弥补了正史的缺陷和不足。

言笔记源于语录体的诸子散文,是指笔记的自然朴实和短小精炼,与先秦语录体诸子散文的随笔记录实出一辙。

”[6]因此,郑宪春归纳出笔记的三个特色:随心所欲,随事记录;包罗万象,形散神凝;质朴自然,意趣横生。

这三家基本的界定就是笔记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笔记小说只是笔记其中的一个小类。

与上述意见相对的是苗壮《笔记小说史》,其中探讨“笔记”文体形成的过程:笔记之称,始于六朝。

《南齐书・丘巨源传》说:“笔记贱伎,非杀活所待;开劝小说,非否判所寄。

”所称“笔记”、“小说”,均非文体。

“笔记”指执笔记录,掌文书之事;“小说”指非庄重、正式的言谈。

王僧儒《任府君传》中“辞赋极其清深,笔记尤尽典实”,《文心雕龙・才略》中“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所说的“笔记”,则是指所记录的文字。

从语义学考察,“笔”不只是书写工具,又有书写、记载和散文的意思。

《释名》曰:“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

”六朝时,论文者往往“文”、“笔”对称。

“文”指注重词藻、讲求声韵对偶的文章,“笔”指随意记录的散行文字。

如《文心雕龙・总术》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后来便把信手拈来,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杂记见闻、心得体会等统称为笔记。

宋代的宋祁著《笔记》一书,分为释俗、考订、杂说三卷,开始以“笔记”作为书名。

笔记小说称“笔记”者,则有题名苏轼的《仇池笔记》、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与之相类的称呼,则有随笔、笔谈、笔丛、谈丛、丛说、漫录等,在传统目录学中,并没有“笔记”一体,各类笔记多归于小说家和杂家[7]。

苗壮强调笔记小说的起源,从其对“随笔、笔谈、谈丛、漫录”等列举和对传统目录学分类的认同看出,他认定没有独立的笔记文体,“笔记小说”是一大类,包含其他的“笔记”。

第二阶段以宋代笔记研究者张晖为代表。

他在《宋代笔记研究》考察宋笔记名称起源之后,认为“宋笔记名实相符”,“可见笔记一词至宋已与现代含义大致相同”[8]。

但作者没有作严格逻辑论证,只是凭借感悟式的“这些书都是现代概念的笔记”,就下了结论,显然缺少必要的说服力。

但他同时特别辨析了“笔记”与“笔记小说”的关系,认为“笔记”和“笔记小说”是并列而有互相交叉的独立文体②。

这说明他也注意到了“笔记”概念的界定问题。

韩进廉的《中国小说美学史》认为小说源头和“笔记”的源头一致,均起源于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不同的是它梳理了“小说”一词的语意学根源,从而确定了“小说”独立于“笔记”之外的特性。

因此“笔记”和“小说”不是从属关系,而有并列、交叉的一个独立文学样式③。

这一点和张晖的看法一致。

第三阶段“笔记”专类概念的提出。

马月华在《笔记文献的史料价值及笔记文献信息开发》呼吁,要“还笔记以科学的本来面目及其在目录学上的应有地位与名分。

……根据笔记文献内容杂、无一定体例的特点,本人认为把笔记硬性归入任何专门的学科都勉为其难,只有在综合参考大类中设立‘笔记’专类才是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9]。

傅璇琮在《全宋笔记》序中指出未来“笔记”研究的思路:“应当把笔记的系统研究提到日程上来。

当前笔记研究,可以考虑的,一是将笔记的分类如何从传统的框架走向现代化的梳理,二是如何建立科学体系,加强学科意识,把笔记作为相对独立的门类经行研究。

”[10]陶敏、刘再华在《“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分析说:“尽管‘笔记’与‘小说’有亲缘关系,但目录学的‘小说’毕竟是纯文学观念尚未建立,文体研究尚不发达的时代产物,不是文体分类的概念,今天不必要也不应该继续用‘笔记小说’来指称全部笔记。

至于介乎笔记与小说之间的作品,不妨仍称之为‘笔记小说’,但应该严格限定为‘笔记体小说’,即用笔记形式创作的小说,或被编于笔记中的小说。

那些具有较强叙事成分的笔记,作者原是忠实地记录见闻,意在传信,纵涉怪异,也不加虚构、夸饰和渲染,并非‘有意为小说’,循名责实,仍当称之为笔记。

”[11]最后他们建议将“笔记”:“当有两层含义,即作为著述体式的笔记和作为文体的笔记。

为了区别起见,后者不妨称之为笔记文。

”上述是当前学界对“笔记”名实研究做出的积极探索。

其探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做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工作。

二、宋代笔记文献的整理出版笔记文献的整理也呈现出与笔记概念相一致的趋势。

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一方面以“笔记小说”理念为核心整理出版宋代笔记,强调宋代笔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虚构等因素;一方面是强调宋代笔记“史料”特点,整理出版了大量史料性、纪实性的笔记。

进入本世纪,以“笔记专类”为核心,开始全面整理出版宋代笔记,成果就是《全宋笔记》。

同时出现了高质量的单部笔记点校本。

从中看出学界对宋代笔记的研究热情。

首先是以笔记小说为核心整理出版的文献。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刻印出版了《历代笔记小说大观》,该丛书被认为有很多不足,“癸亥之岁,《笔记小说大观》重印问世,但仍有不少流传较广、脍炙人口之名篇佳作,未被收入,令人有遗珠之憾”[12]。

1995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周光培辑成的《历代笔记小说集成》,其中《宋代笔记小说》收录宋代笔记共188种。

可惜这仅是一本简单的资料辑成,优缺点并存,缺点一是笔记收集编排没有按照时间顺序,编辑显得杂乱,如《宋代笔记小说》第一册收录的第一本笔记为《靖康纪闻》(一卷・拾遗一卷),第二本笔记为《丁晋公谈录》(一卷・拾遗一卷),明显没有按照宋代笔记生成的时间先后编次。

二是为原版影印,没有校勘、标点,因此全书字迹不清,很多处模糊不清,给阅读者和使用者带来很多不便。

其优点则是保持了原有古籍的风貌,为研究者提供了随手可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反映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笔记研究初始之时的状况。

中华书局将一部分史料性强的笔记作为史料出版,重点排除其中虚构性、荒诞性的小说因素,中华书局陆续出版了《唐宋史料笔记丛刊》,这是一套经过点校的笔记单行本,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很多的方便。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005年分批出版了《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其中2001年出版了《宋元笔记大观》,收录宋代笔记69种,这套丛书收录笔记改变了周光培简单收集集成的做法,对所收入的宋元笔记按照作者年代编辑,并在每一种笔记前编写了校点说明,包括:作者简介、内容介绍,点校依据版本等,这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其次是突出“史料性”的特点。

为满足读者研究宋代历史的需要,出版社将一部分笔记作为史料出版,特别排除其中的虚构性、荒诞性的小说因素。

如中华书局陆续出版了《唐宋史料笔记丛刊》,这是一套经过点校的笔记单行本,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很多的方便。

最后是2003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整理,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全宋笔记》,计划出版囊括全部宋代笔记500部。

这是以全新的笔记概念编辑整理的宋代笔记,有意淡化“笔记”与“笔记小说”概念区别,是宋代笔记文献整理和笔记文体研究成果的综合体现。

普及型的笔记整理也有高质量的系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