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事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朝历史事件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

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

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说:“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

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

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顺着山路

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我疏通了

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田里的水都

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和肉食。还发

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以后禹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

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

就由隙缝轻轻流过。

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禹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

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

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

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夏朝共传14代,延续约471年,最后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那么,夏朝为什么叫夏朝呢?

据史书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

从这以后,我们就知道了夏朝的来历,也知道了自己为什么是华夏子孙。中国文化每一个细节之处也是有独特的内涵的,只要细心研究,就会有新的发现。

夏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颇有名气,一是因为他是因治理大水而有名的大禹的儿子,二是因为他是中国夏朝的第二个君主,三是因为

他用武力夺取了王位,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父传子,家天下”由他开始在中国沿袭了四千多年。

据历史学家考证,夏启在位起讫公元前2061—前2052年;生卒年公元前2130—前2052年;出生地涂山(今浙江绍兴西北);迁都黄台冈(今河南新密境内);年号帝启元年(辛丑,公元前2060年)。

那么,在四千多年前君主禅让制度流行的年代,是什么细节促成夏启得到王位?夏启为什么又要用武力巩固王位呢?

《史记》和《尚书》都叙述了尧、舜、禹“禅让”王位的史事。唐尧死后,虞舜继位,用同样的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姒禹为继承人。姒禹晚期,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姒禹又举伯益为继承人。可以说,禅让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人才选拔制度,是选举“贤能”的体现,是人民意愿的体现,天下之大人人平等。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这些“禅让”包括:公元8年,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公元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公元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公元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公元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公元502年,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南朝梁武帝萧衍;公元557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

非常明显,禅让制确有弊端。一是在上古时期各种监督机制不完善和管理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禅让也只是一种外在形式而已,所谓人才的贤能是口口相传的,是可以人为神话的;二是禅让制的实施往往还要披上一层假惺惺的礼让外衣——被选举的首领要躲在山间森林或者隐蔽之处,推让再三,然后由族人或者部下拥戴他出来——这种假惺惺的礼让是本文叙述的细节关键。

虞舜百岁时到南方巡游,突然患病,死在了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南)。接任的姒禹听到此讯,亲自率领众臣以隆重的礼仪为舜建造

了陵墓,并在苍梧山修庙祭祖,这就是至今犹存的零陵和舜庙(今湖

南宁远)。守孝期满之后,姒禹让出了帝位给虞舜的儿子,自己躲避

起来。但是,百姓对姒禹十分拥护,因为姒禹治水对百姓的贡献太大,因此,姒禹最终继承了帝王之位。

姒禹晚年,想效仿尧、舜,找一个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曾征询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挑选在帝舜时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作他的继承人,让皋陶管理政事。可惜,皋陶品德虽好,年龄太大,没等接任,皋

陶就先禹王而死去。姒禹又立伯益为接班人,却把军政大权交给了

儿子夏启,而且外出的时候,常常带着儿子夏启。结果,夏启在百

姓当中的形象远胜过伯益。这个细节是姒禹无意间为禅让制的覆灭

埋下的祸根。

公元前2061年秋,帝禹出巡时在会稽死了,虽然,帝禹临终前

有意把天下“禅让”给伯益;但是,伯益辅佐帝禹执政的时间太短,

百姓尚未蒙受他的德泽,所以各氏族首领都不去朝拜伯益而去朝拜

夏启,并且说:“吾君之子也(启是我君帝禹的儿子啊)”(《孟子》)。伯益并非无德无才,而是兢兢业业为国家出力。伯益曾经是

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发明过一种凿井的新方法。伯益擅长畜

牧和狩猎,曾教会人们用火烧的办法来驱赶林中的野兽。

然而,伯益的想法过于天真。伯益以为天下从此就是自己的了,便在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即位称王,坐上了天子之位。

但是,伯益也看到了百姓对夏启的拥戴,看到了自己所处位置的不

稳定。帝禹三年丧服完毕以后,伯益就将天下让给帝禹的儿子夏启,自己避居到箕山的南面去了。当年,唐尧禅让帝位给虞舜,虞舜躲

避起来,客套了一番,礼让给了唐尧的儿子丹朱,最后,还是虞舜

做了帝王;虞舜禅让帝位给姒禹,姒禹也躲避起来,客套一番,礼让

给了虞舜的儿子商均,最后,还是姒禹坐了帝位;现在,姒禹禅让帝

位给了伯益,伯益当然也要学着先辈的样子,躲避起来客套一番了。急什么,帝位早晚是自己的。

这是中国帝王禅让史上的一个关键细节,也是中国上古历史的一个关键细节——伯益假惺惺地“避居箕山之阳”,期望夏启假惺惺

地号召百姓呼唤伯益出山,可是,伯益的愿望没有实现。夏启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