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视野下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特点解读_以诗歌和小说为例

合集下载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导论英美文学是指以英语为载体,创作地点在英国和美国的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作品涵盖了各个时代和各类文体,从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和历史。

本文将从多模态视角出发,对英美文学名篇进行解读。

一、《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被誉为莎士比亚最杰出的戏剧之一,通过多模态的技巧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

在这部戏剧中,莎士比亚用言语、动作和视觉形象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和观众呈现了一个才智横溢、举止优雅但内心矛盾的王子形象。

除了文字表达外,角色的动作和舞台布景也是本剧的重要元素,哈姆雷特常常捂住面部、跪倒、摔打物品等,这显示了他的痛苦和困惑。

舞台上的骨架图案、战争场景等也提升了剧作的视觉效果。

二、《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多模态的叙事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与伦理道德观。

作品中通过对话、描写角色间的动作等方式,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线索。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对比和揶揄的方式,使得作品更具幽默感和戏剧性。

三、《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是狄更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通过多模态的手法描写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黑暗与社会问题。

本作通过描写人物形象和环境来表达社会现象,通过视觉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伦敦的贫困与腐败。

作者还通过描述角色的语言和动作,展现了角色内心的复杂性和情感。

四、《了不起的盖茨比》——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以多模态的形式展现了“美国梦”的幻灭与现实的冲突。

小说中通过描写人物形象、场景和语言来表达社会对个体的限制和残酷现实。

小说中富有代表意义的场景和象征也是本作的突出特点,盖茨比的豪宅和绿灯等,通过视觉和象征性的描述,展现了社会的浮华和虚妄。

结论多模态视角为我们解读英美文学名篇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众多名篇。

通过多模态视角去解读这些
名篇,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时也能够开拓我们的阅读思路。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多模态的角度去解读这部作品,首先需
要注意的是其中的戏剧元素。

哈姆雷特的葬礼上出现了一位丑角,他扮演着一些滑稽的角色,这是戏剧中常见的形式。

此外,剧中还有很多的情感变化,如哈姆雷特的忧郁、心理
疾病等,这些情感变化也是戏剧中的重要元素。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中的杰作之一。

从多模态的角度去解读这部作品,需
要注意的是其中的视觉元素。

小说中描写了盖茨比的豪华派对,这些场景极富视觉冲击力。

而盖茨比的形象也是小说中的重要元素,他的豪华生活和冷酷态度呈现了一种特定的时代
背景和社会现象。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到了很多情感元素,如爱恨情仇、追求幸福等,这
些情感元素也是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多模态视角去解读英美文学名篇,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其中的戏剧元素、视觉元素、声音元素和情感元素。

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开拓我
们的阅读思路,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浅析英语诗歌——文体特征篇

浅析英语诗歌——文体特征篇

浅析英语诗歌——文体特征篇诗歌语言文体特征的作用有些文学批评学家们认为诗歌语言的压韵,韵律和诗体都对诗歌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首先,我们看一看押韵在诗歌理解中所起到的作用。

总的来说,压韵在诗歌中的运用可以产生一种和谐,强调突出诗歌的用词,聚焦诗歌的意义,以及产生戏剧效果。

My mother groan ed! My father wept!如果一个词和另一个词压韵,通常会有一种和谐感,并且和谐会给我们一种快感,和谐让我们感到事物的圆满,感到事物已完成,已解决。

如果诗中有压韵,也会很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

诗人通过压韵来强调重要的词,一般诗人采用两种方式来实现这种强调,一是多次使用压韵,二是使用行内韵。

比如:Over the redolent pinewords inat the bothroom casement, One fine Saturday, Windlesham bells shall callUp the batterfiend aisle rich with Gothic enlacementLicensed now for embracement,Pam and I, as the organThunders over you all.Casement, enlacement, embracement间的压韵的多次使用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引起我们对这些词对于这首诗的意义的重要性的关注。

压韵也可以产生喜剧效果,尤其用在较短的诗中,例如:As he was scrambling through a brakeDischarged his weapon by mistakeAnd plugged about an ounce of leadPiff-bang into his grace’s of leadWho naturally tell clown dead幽默感正是来自压韵的熟练运用,从而使得这个意外事件变的滑稽可笑。

语言学视角下英美文学语言特点——以《红字》为例

语言学视角下英美文学语言特点——以《红字》为例

GAO DENG JIAO YU/高等教育语言学视角下英美文学语言特点——以《红字》为例张丽萍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殿堂的重要组成,拥有着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分明,极具研究意义。

本文以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红字》为例,探讨语言学视域下的英美文学语言特点。

一、《红字》简析《红字》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浪漫主义英美文学作品。

主要讲述了在北美殖民时期所发生的一段悲剧故事。

女主白兰背负着通奸的罪名,在绞刑架上承受着众人的审判。

最终与其相关的两个男人先后去世。

而白兰也伤心欲绝的带着女儿去往了其他国家度过余生。

整部作品极具讽刺含义,身为奸夫的牧师却还在代表着正义的一方做着审判者的角色。

二、以《红字》分析英美文学的语言特点(一)叙述语言作为一部小说作品《红字》拥有极为丰富的叙述语言。

在故事的开端,主人公白兰身穿带着极为明显的红色的“A”字,抱着婴儿出现在大家面前。

在小说文学中主人公如何出场关系着整部作品的故事发展趋势。

白兰出场时衣服上的红色“A”字与小说名字相互呼应,直接点出了故事的围绕核心。

让人们将关注点集中在主人公身上。

小说所描写的故事也由此引出,逐渐浮出水面。

在《红字》一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叙述性手法,让阅读者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主人公白兰与她的前夫及情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让看似错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拥有了更为清晰的逻辑脉络。

例如,开篇直接对女主人公的外貌特征和服装特点进行描写,而不是简单记叙了发生过的事。

这样有技巧的推进故事展开更容易让故事情节变得饱满动人。

通过技巧性的叙述方式,故事的发展可以更加生动。

读者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故事中相关人物的具体性格。

《红字》一书中,没有简单直接的描述男女主人公是如何相爱的。

而是对于事件爆发后的刑场和监狱进行了重点描写。

在小说开篇直接点出了故事的重点内容。

(二)象征在《红字》中,作者运用了很多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所谓象征性的手法,就是通过对某一种事务的描写来刻画另一种事物的形象。

从文体学角度探索英语文学的主要特征

从文体学角度探索英语文学的主要特征

从文体学角度探索英语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是语言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选择特殊形式来传达思想感情,因此对读者来说,找到适当的方法诠释作品是尤为重要的。

文体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基于文本研究,大量采用语言学上的论据,所以这是我们用来探索文学作品的理想工具。

下面以《雪夜林边小立》为例,从文体学角度探索英语文学的主要特征。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Evening(by Robert Frost)雪夜林边小立(作者:罗伯特?弗洛斯特;翻译:飞白)Whose woods these ale I think Iknow.我想我认识树林的主人。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他家住在林边的农村;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他不会看见我暂停此地。

to watch his woods fiU up with snow.欣赏他披上雪装的树林。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我的小马准抱着个疑团。

t0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干嘛停在这儿,不见人烟。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在一年中最黑的晚上。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停在树林和冰湖之间。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 a shake.它摇了摇颈上的铃铎。

to ask whether there is some mistake.想问问主人有没有弄错。

The only other sound's sweep.除此之外唯一的声音。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是风飘绒雪轻轻拂过。

The woods are lovely,dark,anddeep.树林真可爱,既深又黑。

语篇分析视野下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特点解读

语篇分析视野下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特点解读

语篇分析视野下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特点解读作者:刘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摘要:当今现实情况下,英美文学的研究理论日益完善,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语言学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基础,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语篇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对英美文学中的小说与诗歌两种文学类型进行选样分析,并与汉语散文诗歌进行对比,从而深入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语言学意义。

相信本文可以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语篇分析;汉语诗歌;语言学作者简介:刘娟(198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研究生,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一、实例说明英美文学发展史较为丰富,发展程度也较为成熟。

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英美文学作品的数量非常多,类型各不相同,内容丰富多样。

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留给后人的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得后人可以获得阅读的愉悦,体验获取知识的满足,并且给后代的文学作品留下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为后代文学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名篇巨著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在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

诗歌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深受大众喜爱,尤其是在十九世纪的英国,这一时期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流行,在浪漫主义诗人的推动之下,诗歌走向了巅峰,成为了备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文学类型。

因此这一时期诗歌所获得的成就也就格外丰富。

为对小说与诗歌这两种文学体裁的不同属性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中使用衔接手段的特征与异同进行进一步探究,本文以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片段和拜伦的短诗《昔日依别》为例进行阐述。

根据拜伦诗歌中衔接手段的具体使用情况,主要为以下几个部分:在拜伦的诗歌当中所使用的衔接手段为:重复:Thee(L22,23,29,31)Years(L4)—Years(L30)照应:Its(L15)—the name(L15)Who(L22 )—1(L21)反义关系:Part(L1)—greet (L31)Parted(L1)—met(L25)同源词汇:Wert(L20)—are(L13)Knew(L21)—know(L21)省略:(and the rue is) too deeply to tell(L24 )Colder(grew) thykiss (L6)Name(is)spoken(L5)同义关系:Server(L4)—part(L1)Cold(L5)—chill(L10)同一范围词:ear(L18)—check(L5)—brow(L10)下义关系: I (L15)—thou(L20);we (L1)而在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这一选段中衔接手段的具体使用情况主要为:重复:the boat(L7)—the boat(L1)Steal(L5)—steal (L4)The old man(L1)—The old man(L4、L6)上下义关系:gear(L1)—the gaff and the harpoon(L2)、the wooden box (L2)the mast (L1)照应:The old man(L6)—him(L6)Its(L3)—the harpoon(L2)同义关系:brought(L3)—picked up(L1),take(L4),carried(L1,L2)二、具体分析从上文的具体例子来看,小说与诗歌这两类不同的文学作品仍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小说与诗歌具有字数相近的特點。

英美文学作品汉语译本语言的赏析

英美文学作品汉语译本语言的赏析

英美文学作品汉语译本语言的赏析摘要:文学作品不但能够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同时还可以唤起读者的情感与美感,给读者带来艺术享受。

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在语言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与汉语译本语言的跨文化融合现状,同时赏析了英美文学作品的汉语译本语言,包括汉语译本中的模糊语言赏析,汉语译本中的谚语赏析。

关键词:汉语译本文学作品英美语言文学作品包括戏剧作品、小说、散文及诗歌等,具有语言表达及体裁形式优美的特点。

我国不乏经典文学名著,英美文学作品汉译本的出现同样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1]。

本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汉语译本语言进行了赏析,旨在更深入研究英美文学著作。

一、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与汉语译本语言的跨文化融合英美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三大明显特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注重戏剧式独白”、“引用经典、发挥经典”。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的是作品为读者呈现出的语言多为作者对基本语言的再理解与再渗透,作品文体风格与语言文化均具有丰富多样化的特征,读者可以在阅读作品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丰富的内涵。

注重戏剧式独白是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在作品中使用戏剧式的独白语言能够为读者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可以深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

引用及发挥经典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多蕴含丰富奥义,可耐人寻味。

例如“Achile’s heels”愿意是阿基里斯的脚后跟,但作品中通常被用于指代致命弱点与要害部位。

针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多数汉语译本做到了跨文化融合[2]。

首先,汉译本通常会同时使用异化技巧与归化技巧。

例如在英美国家中“红”多代表发疯或亏损之意,而在中国则多代表吉利,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全文内容灵活判断。

其次,汉译本通常将英美语言思维模式与中国文学语言的思维模式结合在一起。

例如,《哈姆雷特》中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被翻译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英美诗歌美学批评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以爱伦·坡诗歌《致海伦》为例

英美诗歌美学批评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以爱伦·坡诗歌《致海伦》为例

英美诗歌美学批评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以爱伦坡诗歌
《致海伦》为例
耿敬北
【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6)005
【摘要】英美诗歌呈现出视觉、听觉、嗅觉、动觉等多种感官上的美感,具有明显的多模态性,继而使英美诗歌美学批评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成为可能.文章通过构建英美诗歌语篇多模态分析框架,以爱德加·爱伦·坡的《致海伦》为例,从诗歌语篇的语境层、内容层和表达层对诗歌产生的语境、诗歌文字模态的意义功能、诗歌文本内外呈现出的多模态特征以及诗歌的模态关系进行了多模态语篇分析和阐释.诗歌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是从跨学科视角对英美诗歌研究的一次拓展性探索,希望本研究范式能够对英美诗歌批评有所贡献.
【总页数】6页(P108-113)
【作者】耿敬北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外语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致水鸟》与《致海伦》的诗歌美学比较 [J], 陈玉秀
2.从认知隐喻的角度解读爱伦坡的诗歌《湖·致》 [J], 王琦
3.论爱伦·坡的诗歌创作艺术--以《乌鸦》《致海伦》《安娜贝尔丽》为例 [J], 李艳芳
4.一切唯美--爱伦·坡的《致海伦》论析 [J], 邢利娜
5.在英美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以爱伦·坡经典小说《The Tale-Tell Heart》为例 [J], 江凌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特点解读——以小说为例

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特点解读——以小说为例

082谈及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特点的解读多是从作品的题目、结构和衔接方法等多方面入手,以便于更好地与作者进行语言互动,了解作者的创作感情和动机,为自己进行文学创作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核心内涵。

小说作为英美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

通过对经典的英美文学小说作品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经典英美小说的内容和精神内涵都相当丰富,读者能从这些作品中获得高度的精神享受。

因此,本文以英美文学小说为重点研究对象,从英美小说中的连贯性词汇、文章结构等多方面出发,剖析英美小说的写作特征和相关写作技巧的应用,以期引导英美小说的受众群体领会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英美文学作品解读的基本原理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多是基于语篇分析。

语篇通常是指在不受语言结构限制的前提下,能通过连续的句子和文段表达出完整的意思,语篇中的每个语句都带有语篇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结构性和非结构性[1]。

语篇分析是利用相对较长的语段体现语言的基本特征和交际属性,将其作为系统化分析的主要对象。

语篇分析包括内容、结构以及联合分析等方面,由此也可以看出,语篇分析是以语篇为文体解读的基础,开展深入剖析和评估,从语篇的整体内容切入,不再局限于语篇的描写和思想层面,而是从语篇的遣词造句、段落间的衔接、连贯、创作手法等层面进行研究。

二、文体解读的主要内容(一)结构层面的解读一篇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通过相应的逻辑思维将词语和句子进行组合,由此组合而成的内容往往决定了作品的结构。

虽然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变换方式是相当丰富多样的,但作品的结构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思维逻辑也比较有限。

英美文学作品的结构包括四类:说明、叙事、描写和议论。

不同结构运用的技巧和方法也不同,基于不同的思维对作品的结构分析也存在差异。

例如侧重于刻画结构的作品,常利用文字描写人、物、景等,通过将作者的感官细节进行具象化的描绘和展开,能较好地传递作者的五官感受,并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细致。

合理运用文体分析,深刻体会诗歌之美——以埃德加·爱伦·坡的《乌鸦》为例

合理运用文体分析,深刻体会诗歌之美——以埃德加·爱伦·坡的《乌鸦》为例
第20卷第1期 2007年1月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V01.20 N0.1 January 2007
合理运用文体分析,深刻体会诗歌之美
——以埃德加·爱伦·坡的《乌鸦》为例
张辉
(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0)
摘要:在诗歌教学中适当运用文学文体学的一些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
把握诗歌的主题,深刻体会到英语诗歌之美学价值和文学的无穷魅力。文章拟以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叙事诗《乌鸦》为
例来说明在课堂上如何把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和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解读结合起来。
关键词:文体学;诗歌;解读
中图分类号:G 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07)01—0044-03
收稿日期:2006—09—14
一步的完成就像解数学题一样的精确和严掺”。因 此在讲授这酋诗时应把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让学 生通过科学的分析来感受那种震撼灵魂的忧郁之 美,体会该诗纳美学绘馕。
参考文献:
【ll攀宜燮,常耀信.美重文学选读(上)【溅】.天津:亵舞大学 出版社,2002.
【2】【法】波德莱尔.1846年的沙龙:波德兼尔美学论文选[M】. 郄宏安,译.撩袜:f-秀耀菠大学出版挫,2002.
四、语篇层面:深入分析词汇复 现在诗歌语篇中产生的效果
词汇的复现指通过某个词的原词、同义词、近 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等在语篇中的反复出 现,达到衔接语篇的目的嘲∽)。这首诗中词汇的复现 主要出现在副歌中。而副歌的运用是该诗在语篇层 面上的特色。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副歌的运用在诗歌中起到了何种艺术效果。
对于英语为外语的中国学生而言,要想体会到 这一点似乎是一件不很容易的事情。笔者以为运用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当谈到英美文学名篇时,我们往往只注重作品的文字表达和情节发展,很少考虑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

多模态视角的运用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解读文学名篇的途径。

多模态视角是指通过多种视听要素来理解和解读信息。

在文学作品中,这些视听要素可以包括语言、节奏、声音、图像、色彩等。

通过引入多模态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主题和社会背景。

让我们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这部简·奥斯汀的小说以言语表达和对话为主要形式,但在多模态视角下,我们可以从其他视听要素中找到更多信息。

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多模态要素。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话是人物之间交流的基础,通过对话,我们可以了解人物的性格、观点和情感。

语言的节奏和声音也可以传达情感和情绪的变化。

在小说中,有时对话是轻松愉快的,有时是尖锐的,甚至有时是充满冷嘲热讽的。

通过注意语言的节奏和声音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绪变化。

图像在多模态视角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图像。

描述贵族府邸的豪华装饰和乡间小屋的简陋状况,描绘主人公的外貌和服饰等等。

这些图像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色彩在多模态视角中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对颜色的使用,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主题。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使用了许多色彩来强调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傲慢和自负的达西先生常常被描绘为冷峻的蓝色,而善良和温柔的珍妮·珍宁斯则常常被描绘为温暖的粉红色。

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作者进一步加深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英美文学自古远至今,涵盖范围广泛,作品涉及生活、哲学、历史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多模态的视角出发,选取三篇英美文学名篇——《哈姆雷特》、《傲慢与偏见》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字、影像和声音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

首先我们从文字入手,来看《哈姆雷特》。

该剧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主旨是探讨人性、权力和复仇的问题。

其中,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首先用词深刻,其次发出的是一种对于生与死的讨论。

这句话是整个剧中最为著名和深奥的台词之一。

同时,在角色的塑造上,莎翁巧妙地利用了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让他既富有智慧也富有情感,为全剧注入了强烈的戏剧性。

在这个意义下,品味《哈姆雷特》的文字,就相当于品味整个世界文学历史中的经典之作。

接着从影像上解读《傲慢与偏见》。

该小说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以爱情为主线,探究了当时英国上层人物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该小说先后被多次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由此也造就了另外一种文学形态。

而在影像表达上,《傲慢与偏见》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色彩搭配、服装和场景设定等多种手法,将小说中的气氛和人物性格比原著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例如,在电影版中,达西先生的深色衣着和神情都彰显出他的高傲和心高气傲的性格,而伊丽莎白的清新礼服、发型和微笑,则更加凸显了她的美丽善良之情。

因此,当我们欣赏《傲慢与偏见》时,不仅可以感受到奥斯汀的高超文字艺术,还可以通过影像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

最后,在声音上理解《了不起的盖茨比》。

该小说是F. Scott Fitzgerald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20世纪早期,一个名叫盖茨比的富人在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爱情过程中遭遇的种种磨难。

而在影视改编中,该小说也被赋予了更多的音乐元素。

例如,在2013年的电影版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多种音乐手法,例如爵士乐和电子音乐,带来了一种时代感和年代感,将读者带回到了当时美国的上层社会。

浅析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的文体特点

浅析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的文体特点

一、引言 诗人华兹华斯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最杰出诗人之一。他与同时期 的英国诗人柯尔律治、骚塞被称为“湖畔诗人”或“自然诗人”。 他们认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危害,在物质发 展的同时,人类反而陷入精神上的孤独,因此他们大部分诗歌 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拜,人类只有回归到自然中才能得到 心灵的平静,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华兹华斯的重要代表作之 一《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就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一次 精神之旅。诗歌写作于 1804 年,而诗歌中描写的经历源于两 年前。1802 年,“诗人与妹妹多萝西从湖区厄斯湖畔高巴罗 公园的丛林返回格拉斯米尔湖 , 途中与水仙有一次偶遇。”之 后,华兹华斯把这次与水仙花的邂逅写进了诗歌中。在诗歌里, 诗人描写了自己孤独地漫步在山野田间时,突然发现开放在溪 流旁、树荫下一簇一簇芬芳美丽的水仙花,他们如银河中的星 星绵延不绝,在微风中摇曳,这样美丽的自然风光给诗人留下 了美好的回忆,每当心情失落,感动孤单的时候,想起水仙花 的美丽,内心所有的阴郁都会一扫而空。诗人通过描写水仙花 这一自然景物,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可见,诗歌 的主题是欢快的,语调是雀跃的。因此,诗人采用的格律和韵 式与主题思想也是相得益彰。 二、诗歌的格律分析 该首诗歌共四个诗节,每一句诗行可以划分为四个音节, 每个音节是轻读音节加上一个重读音节。以诗歌第一句为例 说明: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在这句诗句中,共有八个音节,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 共划分为四个音步。第一个音步 /I wan/ 中 , 音节人称代词 I 的 音节 [aɪ] 为轻读音节,实义动词 wander 的前半部分音节 wan ['wɒn] 为重读音节,因此全诗的基本格律为抑扬格四音步。这 样一轻一重的音节重复四次,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心情从最开始 的孤独到看见水仙花后的雀跃的快速转变;全诗共 24 句诗行, 整首诗歌都 24 句都是抑扬格,当读者朗读者每行诗句,感受 到一轻一重快速转换的节凑感,似乎会看到一个小孩在自然中 蹦蹦跳跳的快乐场景。因此诗歌中抑扬顿挫的节凑感衬托出诗 歌中快乐美好的画面。 三、诗歌的韵式分析 全诗共四个音节,每个音节的韵式一样,即 a-b-a-b-c-c。 以诗歌第一个诗节为例说明: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ly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高中英语教案:诗歌欣赏和分析的英美文学导读

高中英语教案:诗歌欣赏和分析的英美文学导读

高中英语教案:诗歌欣赏和分析的英美文学导读引言嗨,同学们!今天我将带你们一起探索英美文学中的诗歌欣赏和分析。

诗歌是最为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是对语言艺术最高度的表达。

通过学习英美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领略到诗人们的想象力和才华。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中的隐含意义和艺术手法。

让我们从头开始,一起探索这个激动人心的领域吧!概述英美诗歌和其重要性英美诗歌自古希腊罗马时期起源,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

它不仅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性、节奏感和韵律。

英美诗歌被广泛认为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最高表达,自然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歌欣赏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目标诗歌欣赏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诗歌欣赏,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学修养。

此外,诗歌欣赏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并能够准确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诗歌分析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目标诗歌分析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重要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韵律、词汇以及隐含意义,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

此外,诗歌分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诗歌欣赏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进行诗歌欣赏和分析的教学,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1. 内容导入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故事或问题来引入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到诗歌的魅力。

2. 朗读诗歌通过朗读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老师可以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跟读,体验诗歌中的语言韵律和情感表达。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一、引言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广泛的影响力。

通过多模态视角解读英美文学名篇,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本文将以《傲慢与偏见》和《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两部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为例,运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两部作品,探讨其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二、《傲慢与偏见》的多模态解读1. 文字解读《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文学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通过对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点出了社会阶级与婚姻观念之间的矛盾。

文字是最基本的文学表达方式,通过对小说中的台词和叙述语言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 图片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场景描写非常生动,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这些场景,比如理庄的庄园、舞会上的华丽服饰、伊丽莎白与达西在乡间小径上的对话等。

图片能够直观地呈现小说中的情景,加深读者的阅读体验。

3. 音频解读小说中的对话和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音频的形式将小说中的经典台词和相关的古典音乐进行呈现,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聆听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视频的形式,可以将小说中的情节进行还原,比如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的经典场景、伊丽莎白与达西的舞会对话等。

视频具有直观的影像效果,能够更好地将小说内容呈现给读者。

三、《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多模态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通过对20世纪美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盖茨比对爱情和美国梦的追求,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空洞。

通过对小说的文字描写进行解读,可以深入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主题。

小说中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描绘,比如华丽的晚会、盖茨比的豪宅、汽车队列等。

通过图片展示这些场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小说中所描绘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小说中以音乐为背景的场景很多,可以通过音频的形式呈现这些场景,比如晚会上的爵士乐、盖茨比的钢琴演奏等。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及语境运用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及语境运用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及语境运用作者:黄美娜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14期摘要: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英美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作品有这么几个语言特点:(一)语言优美;(二)文化特征明显;(三)重视戏剧独白;(四)重视对经典的引用。

英美文学作品和我国的文学作品在语言形式上,尤其是在关联性语境有很大的不同,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要想更好地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就要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西方文化中的文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同时利用语言语境能力进行关联性的融合,以此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

英文文学作品中语境功能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有时候需要借助某一种功能来理解作品,有时候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功能来把握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运用;语境;关联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149-03人们进行交流的基础就是语言,语言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不同的语言中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关联理论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语境看作是创作者为了表达思想观点,在思維中的系列摄像,主要用于创作者对于故事情节抑或语言描写过程中。

作品中的语言经过了文学提炼,由于阅读者个体之间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以及判断能力不同,导致形成的语境认识也不同,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会千差万别。

对于英美作品的语言不仅仅是阅读理解,而是要按照创作者的文学背景,进行相关联的语境构建,充分的理解作品的内涵。

多数的英美文学作品都来源于宗教及神话,这与英美国家的宗教信仰有很大关系。

《圣经》作为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代表,里面的长诗经常被英美文学作品引用。

所以,阅读《圣经》可以很好地促进跨文化视角下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

古希腊神话也和英美文学作品密切相关。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欧洲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就是古希腊文化,因此,多数的英美文学作品中都有古希腊文化的影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美文学赏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美文学赏析

《长江丛刊》2019.0839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美文学赏析■胡二娟/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近。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外国文化的语言和文化的学者越来越多。

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了解不同于我们国家的文化,有助于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对于英美文学的赏析,赏析英美国家的文化、文学和语言的魅力。

对英美文学的赏析主要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下进行鉴赏。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鉴赏英美文学的作品,通过具体的作品和语法句式来进行赏析,来讲述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英美文学赏析的方式以及意义。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视角 英美文学赏析根据系统功能性语言的观点,有人认为,语言可以被看作为一个系统的语义的网络,其主要是用来表达相关的概念,用于人际之间的交往和用语言的谋篇的功能来表达深层次的含义。

要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不是单单通过简单的词语或者句子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有一系列完整的语句来完成语言的交际的功能。

我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下来赏析英美文学的作品,来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词句,分析作者通过语言来表达深层次的含义,分析文章中深刻的蕴意。

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来深度的挖掘英美文学的内在深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来赏析英美文学的作品。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的本质以及理论的简单概况系统功能语言系统的理论中对于“系统(system )”这一概念的提出最开始是Firth ,费尔斯。

Firth ,J.R.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J.R.语言学论文。

费尔斯认为语篇是一种纵聚合的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s )和横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 )的结合。

语篇是这两种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互相作用的结果称之为“系统”,两者的关系称之为结构(structure )。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引言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多模态视角对英美文学名篇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分析、图像解析、音频欣赏等多种方式,探讨其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与意义。

通过多模态的交叉呈现,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些名篇作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1.《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解读《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婚姻问题为背景,展现了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奇利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作品文本、电影画面和音乐等多种表现形式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本解析:在文本层面,《傲慢与偏见》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展现了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伦理道德观念。

作品以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为主线,深刻地剖析了社会阶层对爱情的干扰和扭曲。

作品还通过对其他角色形象的塑造,呈现了不同人物在婚姻、家庭和社会交往中的态度和命运。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图像解析:根据《傲慢与偏见》改编的电影作品,我们可以通过图像解析来感受作品的视觉魅力和情感张力。

在电影中,通过精美的布景和服装、精湛的摄影和剪辑技术,将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伊丽莎白和达西在雨中的邂逅和舞会上的对话等经典场景,通过电影画面的展现,更生动地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音频欣赏:我们还可以通过音频欣赏来感受音乐在作品中的表现力和情感张力。

根据《傲慢与偏见》改编的电影中的配乐,作曲家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旋律和和声,将爱情的悸动和情感的细腻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伊丽莎白和达西相互吸引却又彼此抗拒的情感交锋中,音乐的引导和衬托作用更加明显。

通过多模态的交叉呈现,《傲慢与偏见》这一经典作品得以在不同艺术形式中得以更加全面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观众和听众都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作品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随着多模态研究方法的兴起,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视角解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文学名篇。

多模态研究方法将不同的语言符号、图像、声音、味道等元素结合起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本文将以《傲慢与偏见》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从多模态视角解读这两部英美文学名篇。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通过描写贵族社会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世俗偏见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

从多模态视角来看,小说中的语言符号、图像、声音等元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符号方面,小说运用了详细的描述和对话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动机。

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的自我直言和批评态度,突出了傲慢和偏见的主题。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对话来展示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伊丽莎白和达西先后几次争吵的场景,展现了两个主要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吸引。

在图像方面,小说中通过对环境和服饰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贵族社会的府邸和花园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奢华和富裕。

而乡村的田园风光和家庭的朴素生活,突出了贵族和农民之间的对比。

小说还用图像来展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如伊丽莎白的美丽和达西的高大,进一步帮助读者形象化地理解角色。

在声音方面,小说中的对话和心理独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读者可以听到他们的言语和语调,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情感。

作者还通过内心独白来展示角色的思维和感受,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情感色彩。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初次印象和后来的认识,通过她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更加理解和感受到她的情感变化和成长。

《麦田里的守望者》则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经典小说,讲述了青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成长故事。

从多模态视角来看,小说中的语言符号、图像、声音等元素都用来展示主人公的孤独和反叛。

在语言符号方面,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了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和思绪。

通过他的口吻和用词,读者可以深入感受到他的愤怒、困惑和无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的分析主要以杨丰宁对衔接手段的阐述 为 理 论 依 据 。 在 其 著 作 中 ,替 代 可 细 分 为 名 词 性 替 代 (nominal substitution)、动 词 性 替 代 (verbal substitution)和 从 句 替 代 (clausal substitution),省 略 也 可 以 分 为 与 上 相 同 的 三 类 省 略 。 相 对 而 言 ,语 法 手 段 有 限 且 自 成 封 闭 系 统 。 毋 庸 置 疑 ,在 实 现 语 篇连贯方面,词汇 手 段 是 最 主 要 的 途 径,此 文 的 分 析也正是以此为基点。
(text linguistics)或 语 篇 研 究 (text studies),是 语 义的衔接联系 (cohesive ties)中 有 五 个 大 的 方 面,
言学中一个十 分 重 要 且 具 有 互 动 性 质 (interaction 分别是:连接(conjunction)、照 应(reference)、替 代
二 、实 例 阐 释
英 美 文 学 作 品 汗 牛 充 栋 ,各 种 类 型 的 名 篇 巨 著 给 后 世 留 下 了 丰 富 的 文 化 遗 产 ,给 读 者 以 愉 悦 的 阅 读 想 象 空 间 。 在 英 美 文 学 中 ,诗 歌 无 疑 是 历 代 最 受 欢迎的文学类型 之 一,而 19 世 纪 英 国 浪 漫 主 义 大 诗 人 们 将 这 一 类 型 推 向 顶 峰 ,取 得 了 彪 炳 后 世 的 杰 出 成 绩 。 如 群 星 璀 璨 的 诗 人 群 体 中 有 拜 伦 (G.G. Byron)、雪 莱 (P.B.Shelley)、济 慈 (J.Keats) 等 。 他 们 的 作 品 是 各 类 选 集 中 的 常 客 ,他 们 自 身 更 以各自迥异的风格濡染影响后世诗人。英语小说 的发 展 也 是 源 远 流 长,经 过 17、18 两 个 世 纪 的 酝 酿,在 19 世 纪 初 日 趋 成 熟,理 查 逊 (Samuel Rich- ardson)的 《帕 美 拉 》(Pamela,or Virtue Rewar- ded)被认为是 近 代 第 一 部 现 代 意 义 上 成 熟 的 英 语 小说[4]。19 世 纪 涌 现 出 了 狄 更 斯 (Charles Dick- ens)、萨 克 雷 (William Thackeray)等 艺 术 大 师。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被 公 认 为 20世纪最伟 大 的 小 说 家 之 一,其 作 品 意 境 涵 蕴 悠 远 ,艺 术 技 巧 炉 火 纯 青 。 本 文 将 以 拜 伦 的 一 首 短 诗 和 海 明 威 小 说 的 一 个 选 段 为 例 ,分 析 其 中 衔 接 手 段 使 用 的 异 同 和 特 征 ,通 过 分 析 来 阐 述 两 种 文 学 类 型 的 独 特 属 性 (property)。
[中 图 分 类 号 ]I20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0304(2012)01-0090-05
Linguistic Approach in Analysis of English Literary Works:In the Case of
Cohesive Devices of Text Analysis
第 1 期 欧 光 安 :语 篇 分 析 视 野 下 英 美 文 学 作 品 文 体 特 点 解 读
91
关 系 (meronymy);第 二 是 瞬 间 型 (instantial),包 括 等 义 关 系 (equivalence)、定 名 关 系 (naming)和 表 象 关系(semblance)[1]。 杨 丰 宁 认 为,语 篇 衔 接 手 段 主要 分 为 语 法 和 词 汇 手 段 (grammatical and lexi- cal devices)。 前 者 包 括 照 应 、省 略 、替 代 和 连 接 ,而 后 者 主 要 包 括 词 汇 重 述 (reiteration)、同 义 词 、上 义 词 (super-ordinate)和 搭 配 (collocation)等 [2]。黄 国 文 认 为 ,从 语 法 和 段 的 角 度 可 以 将 衔 接 段 分 为 几 个 次类型,例如时 间 关 联 成 分 (time relator)、地 点 关 联成 分 (place relator)、照 应、替 代、省 略、时 和 体 (tense and aspect)形 式 的 配 合,以 及 排 比 结 构 (parallel construction)[3]。
is of remarkable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English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In order to make the analysis reasonable and argumentative,one of 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is to employ
the cohesive devices of text analysis in actual analysis.The sampling of an English poem and an English
novel excerpt is employed hereby to investigate the rules in the approach and its literary and linguistic implication,contrasting the sampling for the analysis of a Chinese poem and a prose translation using the
第 26 卷 第 1 期 2012 年 2 月
石 河 子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26 No.1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分析视野下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特点解读*
OU Guang-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Abstract: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heoretic pluralism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research,it
-inclined)的分支。一般而言,运用语 篇 分 析 有 两 (substitution)、省略 (ellipsis)以 及 词 汇 衔 接 (lexi-
个目的:写作者可 以 藉 此 创 造 好 的 作 品,借 此 理 论 cal cohesion)。在词汇衔 接 部 分,又 分 为 两 个 次 类
名 传 ,/羞 愧 在 人 前 。
闻汝名声 恶,/犹 如 听 丧 钟。/不 禁 心 怵 惕 -/ 往 昔 情 太 浓 ,/谁 知 旧 日 情 ,/斯 人 知 太 深 。/绵 绵 常
* [收稿日期]2011-10-30 [基金项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TQN09);石河子大学哲学社会科学 基 金 项 目(RWSK10 -Y42)。 [作者简介] 欧光安(1981- ),男,湖南武冈人,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化、翻译理论与实 践方面的研究。
———以诗歌和小说为例
欧光安
(石河子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摘 要]在英美文学研究理论日益多元化的现实 环 境 下,尝 试 从 语 言 学 的 角 度 对 文 学 作 品 进 行 分 析 ,不 失
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为了使分析有理有据,恰当运用语篇分析理论中的衔接手段是最能体现分 析 具 体 化 的 途
径之一。该文通过对英语文学中的诗歌和小说进行选样 分 析,以 及 与 汉 语 诗 歌 散 文 选 样 的 对 比 ,试 图 揭 示 英 美
诗 歌 、小 说 的 文 体 特 点 ,以 及 文 学 作 品 分 析 的 语 言 学 意 义 。
[关 键 词 ]英 美 文 学 作 品 ;语 篇 分 析 ;衔 接 手 段
两例如下:
When We Two Parted (George Gordon Byron) When we two parted/In silence and tears,/ Half broken-hearted,/To sever for years./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Colder thy kiss;/Tru- ly that hour foretold/Sorrow to this! The dew of the morning /Sunk Chill on my brow;/It felt like the warning/Of what I feel now./ Thy vows are broken,/And light is thy fame;/I hear thy name spoken/And share in its shame. They name thee before me,/A knell to mine ear;/A shudder comes o’er me———/Why wert thou so dear?/They know not I knew thee/Who knew thee too well;/Long,long shall I rue thee/ Too deeply to tell. In secret we met;/In silence I grieve/That thy heart could forget,/Thy spirit deceive./If I should meet thee/After long years,/How should I greet thee? ———/With silence and tears[5]。 (《昔 日 依 依 别 》,陈 锡 麟 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