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ASIC实验报告 (3,1,8)卷积码编码器
【报告】卷积码实验报告
【报告】卷积码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卷积码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卷积码的编码与译码原理,掌握其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际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评估卷积码的纠错性能和对通信质量的改善效果。
二、实验原理(一)卷积码的基本概念卷积码是一种有记忆的非分组码,它将输入的信息序列经过特定的编码器生成输出的码序列。
卷积码的编码过程不仅取决于当前输入的信息位,还与之前的若干个信息位有关。
(二)编码原理卷积码的编码器通常由若干个移位寄存器和模 2 加法器组成。
输入的信息位在时钟的控制下依次进入移位寄存器,同时与寄存器中的内容进行模 2 加法运算,生成输出的编码位。
(三)译码原理卷积码的译码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维特比译码算法。
维特比译码算法基于最大似然准则,通过在码的网格图上寻找最有可能的路径来实现译码。
三、实验环境与设备本次实验在计算机上进行,使用了以下软件和工具:1、 MATLAB 编程环境,用于实现卷积码的编码、传输和译码过程,并进行性能分析。
2、通信系统仿真工具,用于构建通信系统模型,模拟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四、实验步骤(一)编码实现1、在 MATLAB 中定义卷积码的编码器结构,包括移位寄存器的数量和连接方式,以及模 2 加法器的位置。
2、编写编码函数,输入信息序列,按照编码器的工作原理生成编码后的序列。
(二)信道传输1、模拟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设置不同的信噪比条件。
2、将编码后的序列通过信道传输,引入噪声干扰。
(三)译码实现1、使用维特比译码算法对接收序列进行译码。
2、编写译码函数,输入接收序列和信道参数,输出译码后的信息序列。
(四)性能评估1、计算误码率,即错误译码的比特数与总传输比特数的比值。
2、绘制误码率曲线,分析卷积码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的纠错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一)不同卷积码参数对性能的影响1、改变卷积码的约束长度,观察其对纠错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约束长度越长,卷积码的纠错能力越强,但编码效率会有所降低。
北邮 电子科学与技术 ASIC专业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刘雯
电子工程学院
ASIC 专业实验
实验报告
班 级:2012211205 姓 名:翁雪妍 学 号:2012210961 指导老师:刘雯
ASIC 专业实验
指导老师:刘雯
一、课程任务
1.完整完成一个 CPU 芯片的功能设计并通过验证(包括前端逻辑设计和仿真),主要对应课 程的 LAB 1 – LAB 8 部分 2.熟悉综合的过程,并验证综合后的电路(逻辑综合) 3.对关键部件进行布局布线(版图设计)
end 3'b011://3
begin {sel,rd,ld_ir,inc_pc,halt,ld_pc,data_e,ld_ac,wr}<=9'b1_1_1_0_0_0_0_0_0;
end 3'b100://4
begin {sel,rd,ld_ir,inc_pc,halt,ld_pc,data_e,ld_ac,wr}<=9'b1_1_1_0_0_0_0_0_0;
end 3'b101://5
begin {sel,rd,ld_ir,inc_pc,ld_pc,data_e,ld_ac,wr}<=8'b0_0_0_1_0_0_0_0; halt<=opcode==`HLT;
end 3'b110://6
begin {sel,ld_ir,inc_pc,halt,ld_pc,data_e,ld_ac,wr}<=8'b0_0_0_0_0_0_0_0; rd<=alu_op;
总的来说,我们完成的是 Top-down 自顶向下的 CPU 设计,一个基本的 CPU 要包括三部 分功能:数据存储、数据运算和控制部分。与之相对应的硬件结构也分为三部分:存储器、 数据通路和控制器。
北邮ASIC实验报告(3,1,8)卷积码编码器
北京邮电大学ASIC原理课程实验实验报告设计要求:(3,1,8)卷积码编码器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学号:姓名:2013年6月20日一、设计要求运用verilog语言编写一个(3,1,8)卷积码编码器,并对其进行仿真。
二、卷积码编码器原理卷积码拥有良好的纠错性能,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的信道编码系统。
一个(n,k,m)卷积码编码器由k个输入,具有m阶存储的n个输出的线形时序电路实现。
通常, n和k是较小的整数,且k<n,但m比较大。
当k=1时,信息序列不再分成小块,以便可以连续处理。
卷积码(n,k,m)表示码率R=k/n,编码器级数m=s-1,其中s是码约束长度。
反向CDMA信道使用(3,1,8)卷积码,码率R=1/3,约束长度为9,由于k=1,n=3,m=8,则该卷积编码器包含单个输入端,一个8级移位寄存器,三个模 2加法器和一个3向编码器输出的连续转向器。
编码器每输入一位信息比特将产生三位编码输出。
这些编码符号中,第一个输出符号G0是生成序列g1⑴编码产生的符号,第二个输出符号G1是由生成序列g1⑵编码产生的符号,最后一个输出符号G2是由生成序列g1⑶编码产生的符号,如下图所示。
该电路由一个八位寄存器、三个码生成逻辑、一个时隙发生器和一个四选一复用器构成。
mux的输入为G0、G1和G2,码选择信号C[1:0]和clk1由时隙发生器产生,输出信号即为整个电路的输出Yout。
卷积编码器的初始状态用rst异步清零信号置为0,rst=0时,电路清零。
卷积编码器的初始状态全为0,初始状态之后输出的第一个编码符号由生成序列g1⑴编码产生。
这里,三个生成序列分别为g1⑴=(101101111),g1⑵=(110110011), g1⑶=(111001001)。
即三个生成多项式分别为:C0=1+X+X2+X3+X5+X6+X8 (557)C1=1+X+X4+X5+X7+X8 (663)C2=1+X3+X6+X7+X8 (711)三、实验设计与实现根据以上实验要求,我们首先设想了分为几个模块,然后将各个模块进行整合实现编码器的功能,根据我们的设想编写相应的verilog程序,进行调试、实现。
北邮通信考研2010年801通信原理真题及答案
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801通信原理一、选择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a )1 (b )2 (c )3(d )4 (e )5 (f )6(g )1/4 (h )1/5 (i )3/4 (j )4/5 (k )5/6 (l )高(m )低(n )变长(o )等长(p )均匀量化器 (q )对数量化器 (r )最佳非线性量化器 (s )重复码 (t )汉明码 (u )偶校验码 (v )奇校验码 (w )1/(2)H f(x )1/(2)H f (y )1/(2)H f (z )最大似然 (A )Rake (B )最大后验概率 (C )90(D )180(E )270(F )Costas 环载波恢复 (G )2DPSK 调制 (H )()sin 2c m t f t (I )()sin 2c m t f t (J )2()c j f t m t e (K )()()m t t (L )()m t (M )11(N )200 (O )360 (P )快衰落 (Q )慢衰落 (R )32 (S )64(T )128 (U )均匀(V )正态(W )瑞利(X )莱斯(Y )1001、对带宽为H f 、均值为零点低通高斯白噪声进行采样,当采样间隔T (1) 时,所得的采样值统计独立。
2、若某个线性分组码的监督矩阵是(1,1,1,1)H ,该码是 (2) ,其编码效率为 (3) 。
3、一直某线性分组码的8个码为(000000)、(001110)、(010101)、(011011)、(100011)、(101101)、(110110)、(111000),该码的最小码距为 (4) 。
若该码用于检错,能检出 (5) 位错码。
4、在电话通信中,为了改善小信号时的量化信噪比,通常使用 (6) ,其中A 律13折线和μ律15折线近似的主要区别是μ律正向第一段的斜率要大于A 律,这说明采用 律量化时小信号的量化信噪比会更 (7) 。
卷积码实验报告
卷积码实验报告篇一:卷积码实验报告实验五信道编解码()本章目标掌握数字频带传输系统调制解调的仿真过程掌握数字频带传输系统误码率仿真分析方法 5.1实验目的1. 使用MATLAB进行卷积码编/译码器的仿真。
2. 熟练掌握MATLAB软件、语句。
3. 了解卷积码编/译码器的原理、知识。
5.2实验要求1. 编写源程序、准备测试数据。
2. 在 MATLAB环境下完成程序的编辑、编译、运行,获得程序结果。
如果结果有误,应找出原因,并设法更正之。
5.3 实验原理(一)卷积码编码器 1. 连接表示卷积码由3个整数n,k,N描述。
k/n也表示编码效率(每编码比特所含的信N称为约束长度,息量);但n与线性分组码中的含义不同,不再表示分组或码子长度;表示在编码移位寄存器中k元组的级数。
卷积码不同于分组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编码器的记忆性,即卷积码编码过程中产生的n元组,不仅是当前输入k元组的函数,而且还是前面N?1个输入k元组的函数。
实际情况下,n和k经常取较小的值,而通过N的变化来控制编码的能力和复杂性。
下面以图1中的卷积码编码器为例介绍卷积码编码器。
该图表示一个约束长度K?3的(2,1)卷积译码器,模2加法器的数目为n?2,因此,编码效率k/n?1/2。
在每个输入比特时间上,1位信息比特移入寄存器最左端的一级,同时将寄存器中原有比特均右移一级,接着便交替采样两个模2加法器,得到的码元就是与该输入比特相对应的分支字。
对每一个输入信号比特都重复上述采样过程。
图1卷积码编码器(编码效率1/2,K?3)用于描述反馈移位寄存器实现循环码时所使用的生成多项式也可用户描述卷积码编码器的连接。
应用n个生成多项式描述编码的移位寄存器与模2加法器的连接方式,n个生成多项式分别对应n个模2加法器,每个生成多项式不超过K?1阶。
仍以图1中的编码器为例,用生成多项式g1(X)代表上方连接,g2(X)代表下方连接,则有:g1(X)?1?X?X2g2(X)?1?X2多项式中的最低阶项对应于寄存器的输入级。
编码器 实验报告
编码器实验报告编码器实验报告引言编码器是一种重要的数字电路设备,用于将输入的信息转换为特定的编码形式。
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编码器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电子设备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编码器电路,深入了解编码器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目的1. 了解编码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2. 学习编码器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巧;3. 掌握编码器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编码器是一种多对一的数字电路设备,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编码,将多个输入状态映射为唯一的输出状态。
常见的编码器有优先编码器、旋转编码器、格雷码编码器等。
1. 优先编码器优先编码器是一种将多个输入状态按照优先级进行编码的设备。
当多个输入同时有效时,只有优先级最高的输入被编码输出。
优先编码器常用于优先级译码器和多路选择器中。
2. 旋转编码器旋转编码器是一种通过旋转操作来改变输出状态的设备。
它通常由一个旋转轮和两个感应器组成,感应器用于检测旋转轮的方向和速度。
旋转编码器常用于旋钮、鼠标滚轮等设备中。
3. 格雷码编码器格雷码编码器是一种将二进制输入信号转换为格雷码输出信号的设备。
格雷码是一种特殊的二进制编码形式,相邻的两个码字只有一位不同,避免了二进制编码中的多位错误。
格雷码编码器常用于数字显示器、光电编码器等设备中。
实验过程本实验以优先编码器为例,设计和实现一个4输入优先编码器电路。
1. 确定输入和输出端口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需要设计一个4输入优先编码器,因此需要确定4个输入端口和1个输出端口。
2. 绘制逻辑电路图根据优先编码器的原理,我们可以绘制出如下的逻辑电路图:(图略)3. 确定逻辑门类型根据逻辑电路图,我们可以确定每个逻辑门的类型。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使用与门和或门。
4. 搭建电路实验平台根据逻辑电路图,我们可以搭建实验平台,连接逻辑门和输入输出端口。
5. 进行实验测试将不同输入信号输入到优先编码器中,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
测试不同输入组合下的编码输出结果。
卷积码实验报告
卷积码实验报告篇一:卷积码实验报告实验五信道编解码()本章目标掌握数字频带传输系统调制解调的仿真过程掌握数字频带传输系统误码率仿真分析方法 5.1实验目的1. 使用MATLAB进行卷积码编/译码器的仿真。
2. 熟练掌握MATLAB软件、语句。
3. 了解卷积码编/译码器的原理、知识。
5.2实验要求1. 编写源程序、准备测试数据。
2. 在 MATLAB环境下完成程序的编辑、编译、运行,获得程序结果。
如果结果有误,应找出原因,并设法更正之。
5.3 实验原理(一)卷积码编码器 1. 连接表示卷积码由3个整数n,k,N描述。
k/n也表示编码效率(每编码比特所含的信N称为约束长度,息量);但n与线性分组码中的含义不同,不再表示分组或码子长度;表示在编码移位寄存器中k元组的级数。
卷积码不同于分组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编码器的记忆性,即卷积码编码过程中产生的n元组,不仅是当前输入k元组的函数,而且还是前面N?1个输入k元组的函数。
实际情况下,n和k经常取较小的值,而通过N的变化来控制编码的能力和复杂性。
下面以图1中的卷积码编码器为例介绍卷积码编码器。
该图表示一个约束长度K?3的(2,1)卷积译码器,模2加法器的数目为n?2,因此,编码效率k/n?1/2。
在每个输入比特时间上,1位信息比特移入寄存器最左端的一级,同时将寄存器中原有比特均右移一级,接着便交替采样两个模2加法器,得到的码元就是与该输入比特相对应的分支字。
对每一个输入信号比特都重复上述采样过程。
图1卷积码编码器(编码效率1/2,K?3)用于描述反馈移位寄存器实现循环码时所使用的生成多项式也可用户描述卷积码编码器的连接。
应用n个生成多项式描述编码的移位寄存器与模2加法器的连接方式,n个生成多项式分别对应n个模2加法器,每个生成多项式不超过K?1阶。
仍以图1中的编码器为例,用生成多项式g1(X)代表上方连接,g2(X)代表下方连接,则有:g1(X)?1?X?X2g2(X)?1?X2多项式中的最低阶项对应于寄存器的输入级。
实验三 8 3优先编码器和3 8线译码器讲解学习
实验三 8-3优先编码器和3-8线译码器一、实验目的1、熟悉常用编码器,译码器的功能逻辑。
2、熟悉VHDL的代码编写方法。
3、掌握复杂译码器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2、逻辑表达式:Y2=X4&X5&X6&X7Y1=~(~(X2)&X4&X5|~(X3)&X4&X5|~(X6)|~(X7));Y0=~(~(X1)&x2&X4&X6|~(X3)&X4&X6|~(X5)&X6|~(X7));2、3-8线码器总体思路以EP2C5中的三个拨位开关,SW3,SW2,SW1为三个输入信号,可以代表8种不同的状态,该译码器对这8种状态译码,并把所译码的结果在七段LED数码管上显示出来。
三、实验连线1、将EP2C5适配板左下角的JTAG用十芯排线和万用下载区左下角的SOPC JTAG 口连接起来,万用下载区右下角的电源开关拨到SOPC下载的一边2、请将JPLED1短路帽右插,JPLED的短路帽全部上插。
3、请将JP103的短路帽全部插上。
四、实验步骤及波形按照步骤三正确连线,参考实验二步骤,完成项目的建立,文件的命名,文件的编辑,语法检查,引脚分配,编译,下载。
8-3优先编码器参考代码: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USE IEEE.STD_LOGIC_ARITH.ALL;ENTITY encode ISPORT(XINA :IN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Y0,Y1,Y2: OUT STD_LOGIC;OUTA : OUT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LEDW: OUT STD_LOGIC_VECTOR(2 DOWNTO 0));END encode;ARCHITECTURE ADO OF encode ISSIGNAL LED: STD_LOGIC_VECTOR(2 DOWNTO 0);SIGNAL XIN: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BEGINXIN<=XINA;LEDW<=PROCESS (XIN)BEGINCASE XIN ISWHEN xWHEN x => OUTA<=x;WHEN x => OUTA<=x_x0005_B;WHENx=>OUTA<=xF;WHEN xWHEN x => OUTA<=xD;WHEN x_x0010_ => OUTA<=x_x0007_D;WHEN x => OUTA<=x_x0007_;WHEN x80 => OUTA<=x F;WHEN OTHERS => OUTA<=x F;END CASE;END PROCESS;PROCESS (XIN)BEGINCASE XIN ISWHEN x => LED<=;WHEN x => LED<=;WHENx=> LED<=;WHEN xWHEN x => LED<=A;WHEN x_x0010_ => LED<=H;WHEN x => LED<=I;WHEN x80 => LED<=WHEN OTHERS => LED<=END CASE;END PROCESS;Y2<=LED(2);Y1<=LED(1);Y0<=LED(0);END ADO;3-8译码器参考代码: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ARITH.ALL;ENTITY DECODE ISPORT(DATA_IN :IN STD_LOGIC_VECTOR(2 DOWNTO 0);LEDOUT,DATA_OUT :OUT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LEDW :OUT STD_LOGIC_VECTOR(2 DOWNTO 0));END DECODE;ARCHITECTURE ADO OF DECODE ISSIGNAL OUTA,D_OUT :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BEGINLEDW<=PROCESS (DATA_IN)V ARIABLE DIN: STD_LOGIC_VECTOR(2 DOWNTO 0);BEGINTA_IN;DIN:=DALEDOUT<=OUTA;DATA_OUT<=D_OUT;CASE DIN ISwhen OUTA<=11111 ; --when => outa<= --when => outa<=11011; --when => outa<=01111; --when @ => outa<=00110;--when A => outa<=01101; --_x0005_when H => outa<=11101; --when I => outa<= --_x0007_WHEN OTHERS => OUTA<=XXXXXXXX;END CASE;CASE DIN ISWHENWHEN => D_OUT<=WHEN => D_OUT<=WHEN => D_OUT<=WHEN @ => D_OUT<=WHEN A => D_OUT<=WHEN H => D_OUT<=00000;WHEN I => D_OUT<=00000;WHEN OTHERS=> D_OUT<=XXXXXXXX;END CASE;END PROCESS;END ADO;五、实验仿真8-3编码器引脚锁定如图:5-1图图5-2仿真波形如图:3-8译码器引脚锁定如图:图5-3波形如图:图5-4六、实验现象调试ok的EP2C5文件在文件夹decode中,可以直接调用。
实验二--卷积码编码及译码实验
实验二--卷积码编码及译码实验实验二卷积码编码及译码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卷积编码的特性、产生原理及方法,卷积码的译码方法,尤其是维特比译码的原理、过程、特性及其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1、观察NRZ基带信号及其卷积编码信号。
2、观察帧同步信号的生成及巴克码的特性。
3、观察卷积编码信号打孔及码速率匹配方法。
4、观察接收端帧同步过程及帧同步信号。
5、观察译码结果并深入理解维特比译码的过程。
6、观察随机差错及突发差错对卷积译码的影响。
三、基本原理1、卷积码编码卷积码是一种纠错编码,它将输入的k个信息比特编成n个比特输出,特别适合以串行形式进行传输,时延小。
卷积码编码器的形式如图17-1所示,它包括:一个由N段组成的输入移位寄存器,每段有k 段,共Nk 个寄存器;一组n 个模2和相加器;一个由n 级组成的输出移位寄存器,对应于每段k 个比特的输入序列,输出n 个比特。
12…k 12…k …12…k12…n 卷积码输出序列信息比特一次移入k 个Nk 级移位寄存器…图17-1 卷积编码器的一般形式由图17-1可以看到,n 个输出比特不仅与当前的k 个输入信息有关,还与前(N -1)k 个信息有关。
通常将N 称为约束长度(有的书中也把约束长度定为nN 或N -1)。
常把卷积码记为:(n 、k 、N ),当k =1时,N -1就是寄存器的个数。
编码效率定义为:/c R k n (17-1)卷积码的表示方法有图解表示法和解析表示法两种:解析法,它可以用数学公式直接表达,包括离散卷积法、生成矩阵法、码生成多项式法;图解表示法,包括树状图、网络图和状态图(最的图形表达形式)三种。
一般情况下,解析表示法比较适合于描述编码过程,而图形法比较适合于描述译码。
(1)图解表示法(2)解析法下面以(2,1,3)卷积编码器为例详细讲述卷积码的产生原理和表示方法。
(2,1,3)卷积码的约束长度为3,编码速率为1/2,编码器的结构如图17-2所示。
编码器实验报告
编码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搭建编码器电路和实验观测,研究其工作原理,掌握编码器的编码方式、输出信号特征和应用场景,为后续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实验内容:
1. 搭建编码器电路,包括编码器、电源、显示器等设备;
2. 输入不同的编码方式,观测输出信号特征,包括波形、频率等参数;
3. 研究编码器的应用场景,设计相关应用实例,展示其中的编码原理和作用方式。
实验步骤:
1. 按照电路图搭建编码器电路,并连接显示器;
2. 输入不同的编码方式,观测输出信号波形和频率;
3. 设计应用实例,展示编码器的实际应用场景。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测,得出以下结论:
1. 编码器的编码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格雷码、自然码、反码等;
2. 编码器的输出信号特征与编码方式、电源电压等参数有关,
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3. 编码器可以广泛应用于计数器、转速计、位置计等设备中,
具有高精度、可靠性好等优点。
应用实例:
本实验结合计数器进行应用示范:
在计数器的设计中,可以使用编码器来控制计数器的准确性,
实现高精度的计数器功能。
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1.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编码方式和电源电压;
2. 搭建编码器电路并与计数器相连;
3. 对计数器进行初始化设置;
4. 使用编码器输入数字,观测计数器对应数值是否准确。
结论:
本实验通过观测编码器的输出信号特征和应用场景,掌握了编码器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方式。
随着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编码器也应用广泛,未来还有更多的应用机会等待我们去探索。
北邮ASIC实验报告及源代码
ASIC设计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2016年06月05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姓名:刘博闻学号:2013211049班级:2013211209实验一多路选择器的设计1 实验目的掌握门级电路与行为级电路设计的区别掌握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熟悉测试程序的编写注意代码规范性要求2 实验内容1.设计一个有两位选择信号的四选一多路选择器,可以根据控制信号从两位或多个输入源中选择一个予以输出。
2.用基本逻辑门来实现多路选择器,即门级语言进行描述。
参考门级电路如下。
3.用行为级语言进行描述,通过case语句重新设计仿真。
4.编写多路选择器的测试激励模块,并通过Synopsys工具进行仿真。
3 实验代码及结果截图3.1代码3.1.1 门级设计程序module mux1(i,s,out);input [3:0] i;input [1:0] s;output out;wire s1_n,s0_n,y0,y1,y2,y3;not n1(s1_n,s[1]);not n2(s0_n,s[0]);and a0(y0,i[0],s1_n,s0_n);and a1(y1,i[1],s1_n,s[0]);and a2(y2,i[2],s[1],s0_n);and a3(y3,i[3],s[1],s[0]);or o0(out,y0,y1,y2,y3);endmodule3.1.2 门级测试程序`timescale 1ns/1psmodule mux1_test();reg [3:0]i;reg [1:0]s;wire out;mux1(.i(i),.s(s),.out(out));initialbegin$dumpvars(1,mux1_test);i=4'b0101;s=2'b00;#10 s=2'b01;#10 s=2'b10;#10 s=2'b11;#10 s=2'b00;#100 $finish;endendmodule3.1.3 行为级设计程序module action1(i,s,out);input [3:0] i;input [1:0] s;output out;reg out;always@(i or s)begincase(s)default :out=1'b0;2'b00:out=i[0];2'b01:out=i[1];2'b10:out=i[2];2'b11:out=i[3];endcaseendendmodule3.1.4 行为级测试程序`timescale 1ns/1psmodule action1_test();reg [3:0]i;reg [1:0]s;wire out;action1(.i(i),.s(s),.out(out));initialbegin$dumpvars(1,action1_test);i=4'b0101;s=2'b00;#10 s=2'b10;#10 s=2'b01;#10 s=2'b11;#10 s=2'b00;#100 $finish;endendmodule3.2 仿真波形3.2.1 门级3.2.2 行为级4 思考题1.门级电路与行为级电路设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行为级是行为的描述,即对所需实现功能的语言描述,如何时读进输入,何时对输入进行操作,何时将操作结果写出到输出端口;而门级由基本的门电路来描述逻辑门以及逻辑门之间的连接的模型,是实例引用,很多行为级描述是不能逻辑综合的。
编码器的原理和应用实验报告
编码器的原理和应用实验报告摘要编码器是一种常用的电子器件,用于将输入的模拟或数字信号转换为可识别的编码输出。
本实验报告介绍了编码器的原理和应用。
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并讨论了其在不同应用中的具体使用方式和优劣势。
1. 引言编码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通信、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电子器件。
它将输入的信号进行编码,并输出相应的编码结果,以便其他电子设备进行识别和处理。
编码器广泛应用于数字通信、传感器接口、位置检测等领域。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编码器的原理和应用。
2. 编码器的原理编码器的原理是将输入信号转换为输出编码信号的过程。
根据输入信号的类型,编码器可以分为模拟编码器和数字编码器。
2.1 模拟编码器模拟编码器是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离散的编码信号。
常见的模拟编码器有脉冲编码调制(PCM)和脉冲位置调制(PPM)等。
2.2 数字编码器数字编码器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编码信号。
常见的数字编码器有二进制编码器、格雷码编码器等。
3. 编码器的应用实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1 实验设备和材料本实验使用的设备和材料如下: - 编码器模块 - 型号:XYZ-123 - 输入电压范围:0-5V - 输出编码类型:二进制编码 - 下拉电阻:10kΩ3.2 实验步骤1.将编码器模块正确连接到实验电路中。
2.将输入信号通过模拟开关连接到编码器模块。
3.设置实验电压值,并观察输出编码结果。
4.重复实验步骤,改变输入信号类型和电压值,记录观察结果。
3.3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输入信号的变化会影响输出编码信号的变化。
当输入信号变化时,编码器会进行相应的编码,并输出编码结果。
我们记录并比较了不同输入信号类型和电压值下的编码结果。
4. 编码器的应用编码器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4.1 数字通信编码器在数字通信中起到重要作用。
它将输入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数字通信渠道传输。
北邮电子院asic实验报告
专用集成电路实验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用集成电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利用Verilog进行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的流程与方法。
2、熟悉编写较完整的测试模块进行接近真实的完整测试。
3、理解掌握HDB3译码的方法。
4、熟悉nc_verilog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器材:计算机,相关软件三、实验原理:1.HDB3码:由功率谱的特性,我们知道,NRZ 单极性不归零码不适合在信道上传输,传号交替反转码(AMI马)为一种双极性码,为了克服AMI 码连零可能较多的缺点,必须提出新的编码方案,对NRZ码中的连零作适当的处理。
高密度双极性码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一种编码方案。
所谓高密度,是指传输码中“l”码的密度较高,连“0”码的个数最多为n 个,这种码叫BPn码。
在实用中,n 一般等于3,这就是HDB3 码。
当连零数不大于3 时,HDB3 码与AMI 码的编码规则相同。
当连零数超过3 时,以四个连零作为“一节”,分别用不同的取代节取代这四个连零。
取代节有两种,分别为“000V”和“B00V”,这里的B 和V 均为传号脉冲。
这样,传输码中的连零数就被控制在3 个以内。
在取代节中,V 叫做破坏点,用它在码流中破坏极性交替这一原则,以便接收端识别。
B 码是为了平衡正负极性而加入的一个附加传号,它并不破坏极性交替的原则,因此又称它为非破坏点。
HDB3 码的取代原则为:(1)出现四个连零用取代节取代;(2)当相邻破坏点V 中间有奇数个原始传号(不包括B 码)时,用"000V”取代;(3)当相邻破坏点V 中间有偶数个原始传号时,用"B00V'取代;(4)用"B00V'取代时,B 码和V 码与它们前面一个原始传号(或V 码)极性相反;(5)用"000V'取代时,V 码与它前面的传号极性相同。
可以证明,按照上述原则编出的BPn 码,相邻破坏点V 的极性也是相反的,因此,破坏点的引入不会导致码流的正负不平衡。
8——3编码器 数电实验报告(完整版)
实验总结
1.由于编译环境是在软件:Altera QuartusⅡ9.0下进行的,而该软件是全英文版,在第一次做的时候总是多一个字母少一个字母的,所以为了适应该软件在课下要做好实验预习,同时也应该认真听老师讲课。
2.在选择工程路径和工程名以及顶层文件实体名时,要注意工程名必须与顶层实体名相同,而工程目录可以随便设置,但必须是英文的目录,工程名跟顶层实体名必须也是英文字母开头。
8'b0000_0010 : led <= 3'b001;//如果sw为8’b0000_0010,则led被赋值为3’b001;
8'b0000_0100 : led <= 3'b010;//如果sw为8’b0000_0100,则led被赋值为3’b010;
8'b0000_1000 : led <= 3'b011;//如果sw为8’b0000_1000,则led被赋值为3’b011;
8'b1000_0000 : led <= 3'b111;//如果sw为8’b1000_0000,则led被赋值为3’b111;
default : led <= 3'b000;//如果sw不是上面的值,则led被赋值为3’b000;
endcase//进程结束
end//实体结束
endmodule//结束模块
实验内容
编写8—3编码器的Verilog代码并仿真
实验数据
(图一)
(图二)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1.在设定sw的参数后,任意操作sw1——sw7,例如操作sw[4],则led被赋值为二进制的3’b100,然后回到源程序“output [2:0] led;”则被三位输出。
编码器实验报告
编码器实验报告编码器实验报告引言编码器是一种常见的数学工具,用于将信息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在现代科技和通信领域中,编码器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压缩、信号处理、图像识别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通过编码器的实际应用,探索其原理和实验效果。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和理解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其性能和效果。
具体而言,我们将使用一种常见的编码器,以图像压缩为例,来探索编码器在数据压缩中的应用。
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选择一张高分辨率的彩色图片作为实验对象,并将其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信号。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来完成。
2. 编码器选择: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编码器进行实验。
在图像压缩领域中,常见的编码器有JPEG、PNG等。
本实验选择JPEG编码器作为研究对象。
3. 参数设置:根据实验需求和编码器的特性,设置合适的参数。
例如,在JPEG 编码器中,可以调整图像的压缩比、色彩深度等参数。
4. 编码过程:将准备好的数字信号输入编码器,并观察编码过程中的数据转换和压缩效果。
可以通过编码器提供的界面或命令行工具来完成。
5. 解码过程:使用相应的解码器对编码后的数据进行解码,并恢复原始的图像信息。
观察解码过程中的数据转换和恢复效果。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编码器在图像压缩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调整压缩比,我们可以发现压缩比越高,图像的质量损失越明显,但文件大小也相应减小。
这说明编码器在数据压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图像质量和文件大小。
此外,我们还发现编码器对于不同类型的图像有不同的适应性。
对于包含大量细节和颜色变化的图像,编码器的压缩效果可能不如对于简单图像的压缩效果好。
这提示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图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编码器。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和实验效果。
编码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在现代科技和通信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置参数和选择合适的编码器,我们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压缩和传输。
ASIC实验报告(8位CPU的设计)
ASIC设计实验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学号:2014*******姓名:***指导老师:***2014年11月13日一、实验目的:通过对ASIC实验课的学习,应当学会以下几点:1.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环境,基本命令行的应用,以及对vi编辑器熟练应用。
2.熟练掌握Verilog编程语言,包括基本组合逻辑电路的实现方法,基本时序逻辑电路的实现方法,怎样使用预定义的库文件,利用always块实现组合逻辑电路的方法已经着重了解assign与always 两种组合逻辑电路实现方法之间的区别,深入了解阻塞赋值与非阻塞赋值的概念以及应用的差别,有限状态机(FSM)实现复杂时序逻辑的方法,以及学会在Linux 系统环境当中应用Synopsys工具VCS进行仿真。
3.熟悉电路设计当中的层次化、结构化的设计方法。
4.熟悉CPU当中有哪些模块组成,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基本的工作原理。
5.学会利用汇编语言设计程序,注意代码规范性要求。
二、实验要求: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即:CPU各个模块的Verilog语言代码的编写、编译及仿真正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要求对CPU进行语言级系统仿真结果正确之后,利用该实验当中采用的八个汇编关键字,编写一个能够实现某种功能的小程序。
然后对其中的控制器电路进行综合,并检查Timing 和Power,进行门级仿真。
三、实验内容:设计一个8位RISC_CPU 系统。
(RISC: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它是一种八十年代才出现的CPU,与一般的CPU相比,不仅只是简化了指令系统,而且通过简化指令系统使计算机的结构更加简单合理,从而提高了运算速度。
从实现的方法上,它的时序控制信号部件使用了硬布线逻辑,而不是采用微程序控制方式,故产生控制序列的速度要快的多,因为省去了读取微指令的时间。
此CPU所具有的功能有:(1)取指令:当程序已在存储器中时,首先根据程序入口地址取出一条程序,为此要发出指令地址及控制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邮电大学ASIC原理课程实验实验报告设计要求:(3,1,8)卷积码编码器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学号:姓名:2013年6月20日一、设计要求运用verilog语言编写一个(3,1,8)卷积码编码器,并对其进行仿真。
二、卷积码编码器原理卷积码拥有良好的纠错性能,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的信道编码系统。
一个(n,k,m)卷积码编码器由k个输入,具有m阶存储的n个输出的线形时序电路实现。
通常,n和k是较小的整数,且k<n,但m比较大。
当k=1时,信息序列不再分成小块,以便可以连续处理。
卷积码(n,k,m)表示码率R=k/n,编码器级数m=s-1,其中s是码约束长度。
反向CDMA信道使用(3,1,8)卷积码,码率R=1/3,约束长度为9,由于k=1,n=3,m=8,则该卷积编码器包含单个输入端,一个8级移位寄存器,三个模2加法器和一个3向编码器输出的连续转向器。
编码器每输入一位信息比特将产生三位编码输出。
这些编码符号中,第一个输出符号G0是生成序列g1⑴编码产生的符号,第二个输出符号G1是由生成序列g1⑵编码产生的符号,最后一个输出符号G2是由生成序列g1⑶编码产生的符号,如下图所示。
该电路由一个八位寄存器、三个码生成逻辑、一个时隙发生器和一个四选一复用器构成。
mux的输入为G0、G1和G2,码选择信号C[1:0]和clk1由时隙发生器产生,输出信号即为整个电路的输出Yout。
卷积编码器的初始状态用rst异步清零信号置为0,rst=0时,电路清零。
卷积编码器的初始状态全为0,初始状态之后输出的第一个编码符号由生成序列g1⑴编码产生。
这里,三个生成序列分别为g1⑴=(101101111),g1⑵=(110110011), g1⑶=(111001001)。
即三个生成多项式分别为:C0=1+X+X2+X3+X5+X6+X8 (557)C1=1+X+X4+X5+X7+X8 (663)C2=1+X3+X6+X7+X8 (711)三、实验设计与实现根据以上实验要求,我们首先设想了分为几个模块,然后将各个模块进行整合实现编码器的功能,根据我们的设想编写相应的verilog程序,进行调试、实现。
以下是实验的具体过程。
1.卷积码模块设计(1)3分频器(fenping)。
它的功能是产生clk时钟三分之一频率的时钟信号,命名为clk1,同时产生选择信号sel[1:0]。
(2)4-1多路选择器(mux_4_1)。
根据sel[1:0]输入的选择信号,选择4路(in0,in1,in2,in3)输入的1路来输出(out)。
后来,根据老师的指导,将卷积的运算逻辑组装在这个模块里。
(3)8位移位寄存器(wyjc_8)。
用于记录输入的信息。
每经过一个时钟上升沿(clk1)向前移位一次。
2.verilog程序编写各个模块相应的代码和注释如下所示。
(1)3分频器module fenping(clear,clk,clk1,count);input clk,clear;output clk1,count;wire clk,clear;reg clk1;reg [2:0] count;always @(posedge clk or posedge clear)beginif(clear==1)count[2:0]<=3’b010;elsebegin//通过循环移位实现3分频count[0]<=count[2];count[1]<=count[0];count[2]<=count[1];clk1<=count[1];end;endendmodule(2)4—1多路选择器module mux_4_1(clk1,clk,sel,in,kin,out);input[1:0] sel;input clk,in,clk1;input[7:0] kin;output out;wire [1:0] sel;reg out;reg [8:0]k;always @(posedge clk) //依次计算c0,c1,c2begincase(sel)default out<=0;2’b00:out<=(k[0]+k[1])+(k[2]+k[3])+(k[5]+k[6]+k[8]);2’b01:out<=k[0]+k[1]+k[4]+k[5]+k[7]+k[8];2’b10:out<=k[0] +k[3]+k[6])+k[7]+k[8];endcaseendalways @(posedge clk1) //采样部分begink[7:0]<=kin[7:0];k[8]<=in;endendmodule(3)8位移位寄存器module wyjc_8(clear,clk,in,out);Input clear,clk,in;output[7:0] out;reg[7:0] out;wire clear,clk,in;always @(posedge clk or posedge clear)beginif(clear==1)ou t[7:0]<=8’b0;elsebeginout[7]<=in;out[6]<=out[7];out[5]<=out[6];out[4]<=out[5];out[3]<=out[4];out[2]<=out[3];out[1]<=out[2];out[0]<=out[1];endendendmodule(4)整合模块`include “fenping.v”//将各模块加入文件`include “mux_4_1.v”`include “wyjc_8.v”module bianma(rst,clk,in,out,clk1);input rst,clk,in;output out;output clk1;wire clr,clk,in,clk1,rst;wire[7:0] k;wire[2:0] sel;reg g0,g1,g2;fenping f1(.clk(clk),.clear(clr),.clk1(clk1),.count(sel));//分频器实例化wyjc_8 w1(.clear(clr),.clk(clk1),.in(in),.out(k));//移位寄存器实例化mux_4_1 m1(.clk1(clk1),.in(in),.kin(k),.clk(clk),.sel(sel[1:0]),.out(out)); //多路选择器实例化assign clr=~rst;//复位信号翻转endmodule(5)测试程序·timescale 1 ns/ 1 nsmodule bianma_test1;reg clk,rst,in,code,flag;wire out,clk1;integer I,j,r_seed;reg[31:0] a;reg[15:0] c0,c1,c2;bianma b1(.clk1(clk1),.clk(clk),.rst(rst),.in(in),.out(out));initial clk=0;//时钟产生always #5 clk=~clk;initial//复位部分beginrst=0;#7 rst=1;endinitial//结束仿真#490 $finish;Initial//输入与对照分量产生begin$monitor($stime,,”clk=%b,rst=%b,in=%b,out=%b,code=%b,error=%b ”,clk,rst,in,out,code,fl ag);a[31:0]=32’b0;a[18:0]=$random % (1024*8);for(i=0;i<16;i=i+1)beginc0[i]=a[i+8]^ a[i+6]^ a[i+5]^ a[i+3]^ a[i+2]^ a[i+1]^a[i];c1[i]=a[i+8]^ a[i+7]^ a[i+5]^ a[i+4]^ a[i+1]^a[i];c2[i]=a[i+8]^ a[i+7]^ a[i+6]^ a[i+3]^a[i];endin=0;flag=0;#10 in=a[8];for(i=0;i<16;i=i+1)begin#30 in=a[i+9];endendinitial//采样对比begin#20 code=0;for(j=0;j<16;j=j+1)begin#5 code=c0[j];#5 if(out!=code) flag=1;#5 code=c1[j];#5 if(out!=code) flag=1;#5 code=c2[j];#5 if(out!=code) flag=1;if(flag==1) $dispaly(“error”);endendinitial $sdf_annotate(“bianma.sdf”,b1);//延时文件endmodule四、仿真与综合1.初始波形(输入IN为随机数)图中out端输出为编码器输出,code端输出为对照输出,从仿真波形图可以看出,两者的输出波形完全一致,即编码器工作正常。
2.门级电路仿真各模块和综合后仿真结果如下4张图所示。
3.综合后电路信息4.综合后仿真波形(输入IN为随机数)在control_test.v 文件中加入以下语句,以便将control.sdf 文件标注到测试文件中:initial $sdf_annotate(“control.sdf”,c1); [c1 为测试文件中调用control 电路模块的标签]在对门级电路control.vg 进行仿真时,在仿真命令中使用-v/home2/student/lib/train/verilog/tsmc25.v将库文件引入,得到的仿真波形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编码器工作依然正常,但是out端(实际)的输出与code端(对照)的输出相比,有1ps的延迟。
五.实验思考题请用vi 打开control.vg 和control.sdf 文件,理解其中内容,尤其是control.sdf 中的延迟信息是如何表示的,并回答以下问题。
1.control.vg 文件是verilog 语言级的描述还是结构化的描述?实验中的部分vg文件如下截图所示。
可以看出,vg文件是结构化描述。
2.control.sdf 文件中,对触发器的延迟包括哪些信息,请一一列出。
Sdf文件中关于触发器的描述部分截图如下。
可以看出触发器的延时信息包括每一个逻辑单元的每一个管脚的上升时延与下降时延的最小值、典型值、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