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10章-生物与环境(名师特稿)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名师讲义: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类(含答案)

高考生物二轮名师讲义: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类(含答案)

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类1.解读:(1)呈现形式,常以表格、数据呈现,或以食物为载体进行考查。

(2)考查要点:食物链条数、某种生物的营养级别、不同生物间的关系、生物的数量变化、能量流动的有关计算等,还可以联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内容。

2.特点:图表性、简洁性、综合性。

3.考查能力:观察、分析、辨析、计算能力。

(2018·山东高考)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9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如下图所示。

(1)图中食物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 000 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kJ和________kJ。

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和竞争。

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 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解析】(1)对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来说,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由于该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比较简单,所以其自我调节能力较低,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食物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作为生物成分的分解者不包含在内。

(2)鹰若获得最多能量,应只考虑最短食物链,且能量传递效率为20%,最短食物链包含3个营养级,因此鹰获得的最多能量值为10 000×20%× 20%=400 kJ;鹰若获得最少能量,应只考虑最长食物链草→鼠→蛇→鹰,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因此鹰获得的最少能量值为10 000×10%×10%×10%=10 kJ。

《生物与环境》 讲义

《生物与环境》 讲义

《生物与环境》讲义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了生命的始终。

生物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施加了各种限制和影响。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看,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水分、土壤、空气等,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阳光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它不仅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动力,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动物的活动规律和行为模式。

温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的分布范围,不同的生物对温度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有些生物能够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生存,而有些则只能在较为温暖的条件下繁衍。

水分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干旱地区的生物往往具有特殊的节水机制,以适应缺水的环境。

另一方面,生物因素也对生物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包括种内竞争、种内互助等。

例如,在一个有限的资源环境中,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会为了争夺食物、栖息地和配偶等资源而展开竞争;而在面临外界威胁时,它们又会相互协作,共同应对。

种间关系则更加多样,如捕食、寄生、共生、竞争等。

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寄生关系中,寄生物依靠宿主生存,同时可能会对宿主造成损害;共生关系则是双方互利互惠,共同受益;竞争关系则会导致生物在资源利用上的相互制约。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环境的特征和行为。

这些适应可以是形态结构上的,也可以是生理机能和行为方式上的。

形态结构上的适应表现得十分多样。

例如,生活在干旱沙漠中的仙人掌,为了减少水分散失,叶子退化成了刺状,茎则变得肥厚多汁,能够储存大量的水分。

北极熊为了抵御寒冷,拥有厚厚的皮毛和皮下脂肪层。

鸟类的骨骼中空,减轻了体重,有利于飞行。

生理机能上的适应同样重要。

有些动物能够在缺氧的环境中通过特殊的代谢途径获取能量,比如一些深海鱼类。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名师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名师课件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 主干回顾·夯基固源
稳固根基 厚积薄发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 (1)现状:人口出生率和 1 ____________明显下降。
(2)前景。
□ ①特点: 2 ___,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 ②目标:实现人口与 3 ________________的协调发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量增加。
□ (2) 4 ____________被大量消耗。
□ (3) 5 ____________加剧。 □ 答案: 1 自然增长率 □2 人口基数大 □3 经济、社会、
环境和资源 □4 自然资源 □5 环境污染
□ 知识点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连一连) 6
(2)藻类变化:随着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数量逐渐增加, 随着无机物的减少其数量下降。无机物的变化:随着有机物的 分解逐渐增加,随着藻类的大量繁殖而减少。
2.生物多样性的分析: (1)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请认真读图并分 析Ⅰ、Ⅱ、Ⅲ依次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哪种层次?
(2)人们常将老鼠、蚊子、苍蝇等列为“有害”物种,而将 蜜蜂、大熊猫等列为“有益”物种,这里所谓“有害”或“有 益”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哪类价值?
知识点三 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1)构成。
□ ①范围: 7 ____________。
□ □ ②组成:所有的 8 ________,它们所拥有的 9 _____以及
□ 各种各样的 10 __________。
(2)三个层次。
□ □ 11 _______→物种多样性→ 12 ___________。

《生物与环境》 讲义

《生物与环境》 讲义

《生物与环境》讲义一、引言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微小的细菌到巨大的蓝鲸,从广袤的森林到辽阔的草原,每一种生物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繁衍,并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对于我们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

阳光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它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不同的植物对阳光的需求各不相同,有些植物喜欢充足的阳光,而有些则适应于阴暗的环境。

温度对生物的分布和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限制作用。

例如,热带地区的生物种类繁多,而极地地区的生物相对较少,这主要是由于温度的差异。

大多数生物都有其适宜的生存温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都会受到影响。

水分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它决定了生物的分布和生存方式。

沙漠中的生物通常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而水生生物则适应了水中的生活环境。

空气的成分和质量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氧气是大多数生物呼吸所必需的,而空气污染可能会对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

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基础和养分,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

2、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因素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内竞争、种内互助等关系。

例如,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为了争夺食物、空间和配偶等资源会发生竞争。

而在面对外敌时,同种生物会相互协作,共同抵御。

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

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狮子捕食羚羊。

竞争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抑制的现象。

共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寄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对寄主造成损害,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

《生物与环境》讲义

《生物与环境》讲义

《生物与环境》讲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微小的细菌到巨大的蓝鲸,从广袤的森林到无垠的沙漠,每一种生物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繁衍,并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我们先来谈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

比如气候,它包括温度、降水、光照等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同生物的分布。

在寒冷的北极,我们能看到北极熊、企鹅等适应极寒环境的动物,它们有着厚厚的皮毛和特殊的生理机制来保持体温。

而在炎热的赤道地区,则生活着许多善于散热和保存水分的生物。

再说说地形和土壤。

高山、平原、河流、海洋等不同的地形地貌,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场所。

土壤的质地、肥力和酸碱度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例如,在酸性土壤中,某些特定的植物能够茁壮成长,而在碱性土壤中,可能就是另一些植物占据主导。

水是生命之源,对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都孕育着丰富的生物群落。

一些生物适应了在湍急的河流中生活,如鲑鱼,它们能够逆流而上产卵;而一些海洋生物则适应了深海高压、低温和黑暗的环境。

除了自然环境因素,生物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

比如,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食肉动物又以食草动物为食,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生态系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接下来,我们看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各种特征。

比如,骆驼为了适应沙漠中的干旱环境,演化出了能够储存大量水分的驼峰,以及能够抵御风沙的双层睫毛。

动物的行为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候鸟会在季节变化时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而一些昆虫会在冬季进入冬眠状态,以度过严寒。

植物同样有着适应环境的奇妙方式。

仙人掌为了减少水分散失,叶子退化成了刺状;有些植物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

生物奥赛辅导

生物奥赛辅导

e.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
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 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例如马铃薯在温 度达到40℃时,光合作用等于零,而呼吸作用 在温度达到50℃以前一直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强, 但这种状况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高温还可破 坏植物的水分平衡,加速生长发育,促使蛋白 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累。
三)、主要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1.光
光质的变化:
光质随空间发生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短波光随 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时间变 化上,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一天 内中午短波光较多,早晚长波光较多。 深水中的红藻(紫菜)能够较有效的利用绿光。 紫外光的作用抑制了植物茎的伸长,所以很多高 山植物都具有特殊的莲座状叶丛。
冷害
冷害是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 害或死亡,例如海南岛的热带植物丁子香在气温降 到 6.1℃时叶片便受害,降到 3.4℃时顶梢干枯,受 害严重。冷害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展分布区 的主要障碍。
冻害
冻害是指 冰点以下 的低温使生物体内 ( 细胞内 或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冰晶的形成会 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和使蛋白质失活与变性。当温 度不低于 -3℃或 -4℃时,植物受害主要是由于细胞 膜破裂引起的;当温度下降到 -8℃或-10℃时,植物 受害则主要是由于生理干燥和水化层的破坏引起的。
一)水生植物 适应特点是体内有发达的通气系统;叶片常 呈带状、丝状或极薄,有利于增加采光面积和对 CO2与无机盐的吸收;植物体具有较强的弹性和抗 扭曲能力以适应水的流动;淡水植物具有自动调 节渗透压的能力,而海水植物则是等渗的。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
1.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 学 25% 2.植物和动物的解剖、生理、组织 和器官 的结构与功能 30% 3.动物行为学、生态学 20% 4.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生物系统 学 25%

高中生物竞赛生态学【生物与环境】课件

高中生物竞赛生态学【生物与环境】课件
2
大环境与小环境
•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地区环境、地球环
境、宇宙环境;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等
•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直接影响生物生命
活动的近邻环境。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
• 环境中的气候(climate)
– 大气候(macroclimate):大环境(地区以上范围)的气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2.1 环境,生态因子 2.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3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1
2.1 生态因子
2.1.1 环境(environments) –概念: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 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 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内涵: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 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尺度效应:大环境与小环境
16
2.2.2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形态的适应 生理的适应 行为的适应
各种适应都有相应的遗传基础
17
生物对生物环境的响应与适应
• 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类 互利共 偏利作 捕食/牧食/寄 种间竞 偏害作 中性作







A






B






+ 得利; — 表示受损;0 无明显影响
•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
– 稳定因子:终年恒定的因子,决定生物的 分布,如地心引力、地磁等
– 变动因子:
• 周期性变动因子: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 •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捕食等 10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

第九章生物的多样性一、生物的分类系统现代分类系统是根据生物所有性状的异同,综合起来分门别类,称为自然分类法,它采用了阶梯从属的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

如果某一等级内种类繁多,还可划分出中间等级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等。

通过分类系统,可以了解各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每一个物种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二、生物的界级分类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对生物的分界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出现了不同的分界方法,如两界说、三界说、五界说、六界说等。

在显微镜发明以前,由林奈提出了两界说,把生物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

三界说是在用显微镜发现单细胞生物后产生的,在1866年由赫克尔提倡,把生物分成单细胞的原生生物界和植物界、动物界。

五界说是1969年由惠特克提出的,把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此说更完善地反映出生物的进化历程,得到大多数生物学家的承认。

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将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六大类群: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第一节植物界的主要类群【知识概要】地球上的植物,目前已知的有40多万种,它们组成了整个植物界。

植物界的主要类群归纳如下:我国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许多世界珍稀的和特有的种类。

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有熊类植物中的桫椤,裸子植物中的银杉、水杉、秃杉和被子植物中的金花茶、珙桐、人参和望大树。

一、藻类植物藻类植物属于低等植物,其主要特征是一般具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

生殖器官为单细胞构造,植物体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三类,没有根、茎、叶分化。

绝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现存的藻类植物约2万多种。

按细胞所含色素以及贮存养分的不同,可把藻类分为绿藻门、轮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等。

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的比较见下表。

藻类植物的生殖方式有营养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三种。

藻类植物有重要的自然和经济意义,地球上90%的光合作用是由海洋和淡水中的藻类植物完成的。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11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名师特稿)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11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名师特稿)

第十一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野生生物资源及保护【知识概要】一、野生生物资源的价值1.野生生物在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2.野生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和生理功能,可以给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以重要启示。

3.野生生物资源是培育农作物和家畜、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4.不少野生生物都可以入药。

5.许多野生生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6.许多野生生物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二、野生生物资源的现状1.野生生物资源的生存面临着威胁到2000年时世界上可能每年就有一种鸟灭绝。

到20世纪末全世界有50万至上百万个物种将要灭绝。

我国某地的野生稻种群在1964年到80年代末的二十多年间从24个种群减少到1个种群。

我国现有占总物种15%~20%的动植物生存受到威胁。

2.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1)野生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森林超量砍伐,草原过度放牧,草原大量开垦,不合理的围湖造田等都是导致野生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影响他们的生存。

(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滥捕乱猎和滥砍乱伐使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

(3)环境污染三、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1.加强法制管理(1)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

(2)公布我国一、二类保护动、植物名录。

2.建立自然保护区(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①为了保护大熊猫和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和王朗自然保护区。

②为了保护斑头雁和棕头鸥等鸟类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在青海省建立了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③为了保护被誉为“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极各种植被类型的缩影”的长白山温带山地系统,在吉林省建立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④为了保护堪称“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的武夷山地区,在福建省建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生物与环境讲义

生物与环境讲义

生物与环境讲义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

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①一定空间和时刻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

则那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不是,所有的链鱼是一个种群;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所有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因此不能称之为种群)2、判定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 ]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种群的要紧特点: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生物群落: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种群生物群落具有以下几个要点: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畴内)。

②相互之间有直截了当或间接关系(相互阻碍,相互制约)。

③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那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与种群的区别与联系:①与种群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②与种群联系:群落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种群的集合体。

练习: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A.所有的树木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D.所有的生物。

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植被(vegetation):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被。

把被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地区域内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2明白得:①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

②非生物因素是指生物存在的无机环境,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③群落有地域性的,群落的划分是人们依照地域的实际情形以及观看和研究的需要来确定的,生态系统也按照这两个原则划分。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PPT课件 (优秀课获奖)2022年北师大版 (10)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PPT课件 (优秀课获奖)2022年北师大版 (10)
各类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 .
食物
既可以无性生殖迅速扩大种族 , 又可以有性生殖改进种族质量
绿眼虫
生活环境
• 在郊外的许多水沟、池沼或缓流 中 ,水很清 ,几乎透明 ,颜色却是 绿色的 .原来 ,这些地方的水中含 有丰富的有机质 ,温暖季节可以 大量繁殖 ,其中最||为丰富的物种 就是长 "眼睛〞的原生动物棗绿 眼虫 .
什么是生态系统?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所有 生物及其生活的 环境 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 生物圈 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
什么是环境? 就是生物生活的空间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的呢 ?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统
称为 生态因素 .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人数的总和还要多 ,堪称人类的第|一杀手 !
疟疾〔Malaria〕:
• 疟疾俗称 "打摆子〞 .它是由疟原虫引起的 ,疟原 虫在医学上分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 虫和恶性疟原虫四类 .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引起的疟疾 ,每隔一日发作一次 ,叫间日疟 .三日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每隔二日发作一次叫三日疟 . 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叫恶性疟疾 ,它发作频繁 , 无规律 ,严重时常有抽风、昏迷等症 ,如不及时治 疗 ,病人可在短期内死亡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 蚊 ,按蚊吸入疟疾病的血 ,再叮咬健康的人时 ,就 会把它唾液中的疟原虫带进健康人的血液 ,使健 康人发病 .因此 ,防止疟疾要抓住积极治疗传染源 〔病人〕 ,彻底灭按蚊和搞好个人防护这三个根 本环节 .
2、种子最||主要的局部是什么 ?由哪几 局部组成 ?将来各发育成什么 ?
3、种子植物包括哪几类 ?如何来区分 ?

2025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单元 人与环境

2025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单元 人与环境
可能会,因为它生活周期相对较长,数量较少,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影响强度,环 境被破坏,很有可能鰕虎鱼这种稀有物种就会灭绝
任务一 概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活动1.叙述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认识
1.生物多样性概念:
_生__物__圈__内___所__有___的__植__物__、__动___物__和__微__生___物____等,它们所拥有的_全__部__基___因__以及各种各
1.(2024·广东)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 C.生态足迹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 值
课堂训练
样的_生__态__系__统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基因(遗传)多样性 组成 物种多样性
组成 生态系统多样性
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这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最直观的表现
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宏观表现
任务一 概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活动2.请找出生物多样性的内在联系
任务一 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活动1.结合咱本地的情况和我们每天的日常行为,讨论人类活动与生态足 迹的关系
问题1.请概括什么是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有什么特点?受哪些因素影响?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 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知识概要】
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生态因素的概念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阳光
①阳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②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的生长。

③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意义不同。

波长0.4μm~0.7μm的光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的光波范围,也是一般动物视觉器官所能感受的光波范围。

波长0.7μm以上的红外光能够产生热量,以提高环境的温度。

波长0.4μm以下的紫外光对生物具有杀伤作用,并可诱发突变和畸形。

但紫外光是动物和人合成维生素D的动力。

④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和生活节律。

(2)温度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需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极端温度能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生命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有些原生动物能够忍受-190℃的低温,有些细菌和蓝绿藻能抵抗100℃的高温,北极鱼能终年在l℃~2℃冰水中生活。

温度系数(Q10定律)动物的新陈代谢(生化反应)速度,随温度上升而加快,这种温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称做温度系数,它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Q10=(V2/V1)10/(t
Q10即温度系数,表示温度每增高10℃,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

V1、V2为反应速度,t1、t2为相对温度。

(3)水
①水是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化过程的基本物质。

②水分多或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③在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和雨季的分布,是限制陆地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④湿度常用的三种指标。

绝对湿度:在单位体积容器中,水蒸气所含的实际量。

通常用g/rn3表示。

相对湿度:容器中水蒸气的实际含量和同一湿度下饱和含量之比。

通常用百分率来表示。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湿度和实际的绝对湿度之差。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①种内互助。

②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②寄生: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获得养物及生活条件的现象。

③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以及其他生存条件的现象。

④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现象。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l.适应的普遍性
(1)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

(2)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有许多适应性特征。

(3)生物在外形上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
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拟态:某些生物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似的状态。

2.适应的相对性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

(2)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等对环境中其他生物产生的影响。

(2)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无机环境有影响。

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六、生物群落的结构
1.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时间格局:昼夜相、季节相。

七、生物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类型
(1)按发生的地方分
①初级演替: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

②次级演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多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2)按代谢特征分
①自养性演替:P/R>l
②异养性演替:P/R<1
2.演替的过程
(1)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
(2)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l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
第三节生态系统
【知识概要】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有机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三、生物圈与人类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
总和。


空间位置上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
部。

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
态系统。

人类是生物圈中的成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着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与生物圈”的研究计划。

我国是“人与生物圈”组织的理事国,在研究和保护生物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四、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

2.生产者
3.消费者
(1)初级消费者: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

(2)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3)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4.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五、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营养级
生物链中的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

3.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愈复杂,生态
系统愈稳定。

六、生态环境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方向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
级流向第二
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各营养级,既不能
够逆向流动,
也不能够循环流动。

3.能量流动的效率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4.能量金字塔
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的能量值绘成的能量锥体呈金字塔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反复的循环运动。

主要有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