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是机体受结核分枝杆菌侵犯后,引发的炎症性疾病,表现为血管改变而致炎性渗出,组织改变出现增生、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核病是机体受结核分枝杆菌侵犯后,引发的炎症性疾病,
表现为血管改变而致炎性渗出,组织改变出现增生、变质。。“肾者,胃之关”源于《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
从其类也”,意指二者在水液代谢中的联系,肾为至阴之脏,主水,水从胃入,而从肾出,故
为肾关。本人在临床上体会到:肾为胃官,两者相互联系。肾为水火之脏,职司封藏,内守
真阴真阳,亦畏燥热;而胃为纳谷之官,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喜润恶燥,故有“先天之阴阳藏
于肾,后天之阴阳本于胃”之说,两者生理相关、病理相及。肾胃相关理论对临床实践具有重
要指导意义,从肾治胃是治疗胃病的重要方法,临床上诸多胃病如胃痛、痞满、呕吐等,其
病虽在胃,其本在肾,当从肾论治,通过调肾能达到预期效果,具体治法分析如下。
1 温肾健胃治“胃痛”
胃痛,又称胃院痛,是以上腹胃院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胃病之
一。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
降,不通则痛。
胃喜温煦,乃有腐熟之功,阳气为腐熟之必需。胃属阳土,而肾阳乃人体脏腑阳气之根本,
肾阳达全身而变为脏腑之阳,胃阳亦需肾阳温煦。肾阳旺则胃阳旺,可助釜下之火,化谷正常。故《医贯》谓:“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赖少阳相火之无形
者在下焦腐熟,始能运化也。”说明火生土者是指肾之命门火有温养脾胃的作用,清代名医张
聿青谓“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之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1]。胃寒则釜下无火,难于化物,且升降失权,出现胃脘冷痛,脘腹痞胀,食少形倦,便溏,完谷不化,甚至食不
入纳,久久复出。与此同时,暴食生冷或体虚肾阳不足者,皆可导致胃寒,胃寒则腐熟蒸化
水谷无力,所化精气不足以充养肾阳,亦可致肾阳亏虚,出现胃脘冷痛,形寒肢冷,生殖功
能减退,五更泄,多唾,腰膝酸软等症,均为胃肾互济失调所致,可选用仙灵脾、巴戟天、
补骨脂、肉桂等温肾之品,配合补中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中药,或加用中成药如桂附地黄丸、右归饮等。
2 滋肾和胃除“痞满”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导致肝脾胃功能失调,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
降失职所致。
先天之肾赖后天之胃以充养,后天之胃赖先天之肾以生化。故张景岳说:“胃为五脏六腑之
海,关之为义,操北门锁钥之柄,凡一身元气消长,约束有赖。”若肾阴亏耗,化源告竭,无
阴则无气,无气则脾胃升降失常,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胃,必导致胃阴亏损,不得充展[2]。肾阴不足,水火失调则生虚热,燥热之邪易冲犯胃脏,正如叶桂注重胃柔润通降,强调肾阴
在胃阴的重要作用,故在医案中云“脉长弦数,阴亏阳不宁静,食下便溏,亦肾为胃关之义,
六味汤去萸加牡蛎”,指出肾阴亏虚,虚火扰胃,产生痞满不食,脉弦数等症。可采用滋肾以
助胃之和降,选用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滋肾之品,配合养阴
和胃、疏肝清热、制酸中药,或选用中成药如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左归饮等。
3 补肾化饮止“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以饮食、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
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常由外邪、饮食、痰饮等邪气犯胃,致胃失和降,气逆而发;或由气虚、阳虚、阴虚等正气不足,使胃失温养、濡润,胃气不降所致。基本病机在于胃失和降,胃气
上逆。
脾胃属土,肾属水,土能制水。脾胃主摄纳运化水谷,为水液之源。肾主水液代谢,为津液气化排泄之门户,故“肾者,胃之关也”。《医宗必读》曰:“脾上主运行,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阐释了水惟畏土,土旺可制水。张志聪集注《素问》称“水生中焦之土,然由下焦元气上升以合化…”[3],因此无论肾阳虚或肾阴虚,都必定导致肾气不足 ,肾气虚衰失于化气行水,关隘失守,水聚于内,水气聚而上攻于胃,致胃气失和,冲逆于上,导致呕吐清稀之痰,胃脘胀闷,肠鸣辘辘等痰饮停胃之证。治当补肾化气行饮,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等,取效甚捷。
综上所述,“肾者,胃之关” 是肾胃相关理论的高度概括,肾为先天之本,胃为后天之本,二者相互充养,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肾胃相关理论在指导治疗慢性胃病时具有重要意义,肾气充足是慢性胃病恢复的重要条件,临床诸多胃病,治胃不效,如上法求之于肾或肾胃同治,效如桴鼓。
参考文献
[1]杨明会,窦永起,张海燕.“肾为胃之关”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学报.2004(8).461.
[2]徐陆周.从“肾者胃之关”谈胃病从肾论治的体会[J].黑龙江中医药,2006(1):2-3.
[3]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