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2021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卷

合集下载

2023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水平检测试卷(附答案)

2023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水平检测试卷(附答案)

2023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水平检测试卷(附答案)2023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水平检测试卷(附答案)高一上册期中考试的语文试卷是怎么样的?大家是怎么编写的呢?不如一起见识一下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水平检测试卷,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一上册期中考试最新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由《人民文学》发起的“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

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

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

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

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

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

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

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

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

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很难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

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材料二:在“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

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个学期一次的期中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同学们正在进行紧张的复习。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篇1第I卷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颓圮(pǐ) 漫溯(sù) 菲(fēi)薄掐(qiā)死B、团箕(jī) 步履(lǚ) 窒(zhì)息饲(cí)养C、撰(zhuàn)写执拗(niù) 籼(xiān)米秩(zhì)序D、包身契(qì) 敛裾(jū)一椽(yuán) 蕈菌(qín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书生意气惩诫中流砥柱凄婉迷茫B、风华正茂谄媚屏息以待陨身不恤C、桀骜锋利焦灼短小精悍胆颤心惊D、屠戮妇婴斑斓睡眼惺忪颓废色彩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沉默不一定是金,我们要充分显露自己的才华,增强自信,韬光养晦。

B、在医患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今天,如果没有更多医生从良心与行动上给予揭发,患者也许将永远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C、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

D、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

B、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能不能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C、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并切实加以改正。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安慰,学到了说真话。

中职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

中职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学号_____分数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奖券(juàn)娇嗔(zhēn)翩然(biǎn)婀娜(énuó)B.抽噎(yān)皱褶(zhě)家当(dàng)逶迤(wěi yí)C.宁谧(mì)推搡(sāng)撑持(zhǎng)遒劲(qiújìn)D.凫水(fú)饿殍(piǎo)战栗(lì)纤细(xiān x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崭新门当户对游目聘怀浩浩荡荡触目经心B.端祥不可思意毛骨悚然自惭行秽一惊一炸C.家谱理直气壮得意洋洋残羹剩饭踽踽而行D.慷概轻而易举无动于忠变换无常窸窸窣窣3.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穷种啊!”然后她就___着小脚,_____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____到沟底,将那棵白菜____了上来。

A.挪伸走提B.点举跑捡C.颠乍下抱 C.迈摆跳拿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B.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的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C.世界各国正在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D.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5.下列作家、作品、时代(或国别)以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母亲》——老舍——现代——小说B.《好雪片片》——朱自清——现代——散文C.《哦,香雪》——毕淑敏——当代——小说D.《荷花淀》——孙犁——现当代——小说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是以环境描写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西藏高原上,有一种神奇的生物——雪豹。

雪豹是一种生活在高寒地区的哺乳动物,以其优美的身姿和独特的生存智慧而闻名于世。

它们是高原上的顶级掠食者,善于在雪地中捕猎。

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猎物的减少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雪豹的数量正日益减少。

雪豹的生存环境非常苛刻。

它们生活在海拔3000米至6000米的山区,气候寒冷,氧气稀薄。

在这样的环境下,雪豹具有强大的抗寒能力和耐力。

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以捕猎为主。

雪豹的食谱非常广泛,包括山羊、野兔、狐狸等小型哺乳动物,甚至有时也会捕食大型动物,如藏羚羊。

雪豹的捕猎技巧堪称一绝。

它们擅长利用地形优势,悄无声息地接近猎物,然后发起突袭。

雪豹的爪子锋利无比,能够轻松地抓住猎物。

在捕猎过程中,雪豹还会运用智慧,巧妙地躲避天敌的追捕。

此外,雪豹还具有高度的领地意识,它们会用自己的粪便或尿液来标记领地,以防止其他雄性雪豹侵入。

然而,雪豹的生存环境正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它们的栖息地逐渐缩小。

此外,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雪豹的猎物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更为严重的是,非法猎杀和盗猎现象仍然存在,这给雪豹的生存带来了极大威胁。

为了保护雪豹这一珍稀物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雪豹栖息地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其次,加大对非法猎杀和盗猎行为的打击力度。

最后,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对保护雪豹的认识。

(一)阅读下列语句,完成下列小题。

1.雪豹是一种生活在高寒地区的哺乳动物,以其优美的身姿和独特的生存智慧而闻名于世。

()A. 强调了雪豹的美丽外貌和生存智慧B. 突出了雪豹的习性和智慧C. 强调了雪豹的珍贵和独特性D. 强调了雪豹的习性和珍贵性2.在这样的环境下,雪豹具有强大的抗寒能力和耐力。

()A. 说明了雪豹的适应能力B. 表达了对雪豹的赞叹C. 强调了雪豹的习性和智慧D. 强调了雪豹的珍贵和独特性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部编人教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高一 语文(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

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

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

③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

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

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

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

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

④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

王宁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

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

”作者记叙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体现了王宁生的报国情怀以及对自己从事的医学事业的热爱,他和妻子在电话里的承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医学工作者回国创业的决心。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新八省专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新八省专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含解析)适用地区: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4单元。

5.难度系数:0.7。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

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

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

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

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

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阳光从很高的地方倾泻下来,我独自坐在草地上,望着那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

我的童年是在这片麦田边度过的,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麦田里捉迷藏,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看着那一片片麦浪随风摇曳。

夏天,麦田里的蝴蝶翩翩起舞,吸引着我们追逐嬉戏;秋天,麦穗金黄,我们便跟着大人一起收割,体验着丰收的喜悦。

那些日子,我们从未想过未来,只知道快乐地活在当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长大,离开了这片熟悉的麦田。

各自奔赴了不同的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

每当节假日,我们都会回到这里,寻找那逝去的童年时光。

如今,我独自一人来到这里,看着那一片片麦田,心中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陪伴我成长的小伙伴们。

他们如今都过得怎么样呢?是否也像我一样,时常想起那些美好的回忆?【乙】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和小伙伴们已经毕业多年。

各自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

然而,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始终没有忘记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每当我们聚会时,总会聊起那些在麦田里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相互陪伴,共同成长,一起度过了无数难忘的时光。

而如今,我们各自为了生活而忙碌,那些美好的回忆似乎已经渐渐淡去。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得知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我的一个好朋友因为一场意外,永远地离开了我。

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麦田边的夏天,我们一起嬉戏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我意识到,那些美好的时光是多么珍贵,我们不应该忘记它们。

于是,我决定用文字记录下那些美好的回忆,让它们永远留在心中。

我希望,当我再次回到麦田边时,能够找到那些曾经的欢笑,感受到那份纯真的友谊。

阅读上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作者坐在草地上,看着那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心情忧伤,是因为离开家乡多年。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凝练、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字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使诗词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了雪景的美丽。

古典诗词的思想之深,在于其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感和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公平的向往。

古典诗词的情感之丰富,在于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共鸣。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李煜通过对愁绪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古典诗词只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所有修辞手法。

C. 古典诗词的思想深刻,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D. 古典诗词的情感丰富,只能表达诗人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开篇提出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然后从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情感之丰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在论述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时,列举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解析)统编版新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上册期中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

“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5分)(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意境?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

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

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

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

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

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

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

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坍缩(tān)搪塞(táng)逡巡(qūn)咄咄逼人(duō)B. 罪愆(yǎn)怆然(chuàng)赍发(jī)恓恓惶惶(xī)C. 恓惶(xī)潦倒(liáo)央浼(měi)瘦削不堪(xiāo)D. 迤逦(yǐ)踌躇(chú)肄业(sì)扪参历井(mén)答案:A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了。

”B. 近日,某市公安机关在打击“两抢一盗”的专项行动中,首当其冲,破获了一批大案要案。

C. 这家商店的商品货真价实,服务周到,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D. 这位年轻的作家虽然没获鲁迅文学奖,但他的作品确实脍炙人口,深受读者喜爱。

答案:C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B. 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

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C. 我们要重视古典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所产生的精神影响,并努力引导他们阅读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

D. 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答案:C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古人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看来,愚于外,而智于中,表面糊涂的人,未必没有大智慧。

B. 参加这次献爱心活动的有公务员、警察、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

C. 到底是去黄山旅游,还是去九寨沟旅游?我们一家人还没有商量好。

广西河池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广西河池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⑥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精进”之道,就是人生大道。
(摘自《金华日报》,有删改)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进之道。
B. 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
C. 学习、工作、做事要“精进”,修身、立德也要“精进”。
D. “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道,就是人生大道。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沉淀(diàn)炽热(zhì)鄙薄(pǐ)桀骜不驯(ji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峻工 精粹 有恃无恐 一愁莫展
B. 妨碍 震憾 再接再励 迫不及待
C. 追溯 蛰伏 矫揉造作 怒不可遏
D. 脉博 赝品 川流不息 谈笑风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家乡风光秀丽,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风光旖旎的奇山异水。这里青山巍峨,层峦叠嶂;这里翠竹婆娑,彩蝶飞舞;这里清流湍急,惊涛拍岸,令人叹为观止……每到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远远望去,游人如织,人声鼎沸,一派热闹景象。
A. 风光旖旎B. 叹为观止C. 纷至沓来D. 人声鼎沸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举办党史知识竞赛活动,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百年大党的辉煌历程。
B. 能否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是一个人有健康体魄的保证。
C. 实施“乡村振兴”政策,政府不但要给予乡村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在观念上引导农民共建美丽、富饶、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C.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观潮、插茱萸、吃月饼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诗人中秋之夜抒发思亲之情的名句。
D. 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是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及第”就是指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

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

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秋日里的温暖》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让人感到宁静与平和的季节。

当夏日的炎热逐渐退去,凉爽的秋风带着一丝丝的凉意,轻轻拂过人们的脸颊时,整个世界似乎都变得安静而美好起来。

在这样的季节里,有一个故事,它关于爱、关于成长,也关于生命的意义。

故事发生在一座小山村里,那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又宁静的生活。

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位老奶奶,她叫李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

李奶奶的丈夫早年去世,留下她一个人独自生活。

尽管如此,她却从未感到孤独,因为她的周围总有一群孩子陪伴着她。

这些孩子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面。

每天放学后,孩子们都会来到李奶奶的小院里玩耍。

李奶奶会给他们准备一些简单的点心,还会给他们讲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是她年轻时的经历,有的是她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还有的是她自己编的小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智慧和温情,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奶奶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但她仍然坚持每天给孩子们讲故事。

有一天,李奶奶突然病倒了,孩子们得知消息后,纷纷来到了她的床前。

他们轮流照顾李奶奶,给她喂药、讲故事,就像李奶奶曾经对他们做的一样。

几天后,李奶奶的病情渐渐好转,她紧紧地握着孩子们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

这个秋天,因为有了这些孩子的陪伴,李奶奶不再感到寒冷;而孩子们,也在这个秋天学会了什么是爱与责任。

题目: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李奶奶的丈夫还在世,他们一起生活。

B. 村里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很少回家。

C. 孩子们每天都会给李奶奶做饭吃。

D. 李奶奶生病后,孩子们没有来看望她。

2.文章中提到的“爱与责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3分)3.文中画线句子“这个秋天,因为有了这些孩子的陪伴,李奶奶不再感到寒冷”中的“寒冷”一词有什么深层含义?(2分)4.作者为什么选择秋天作为背景来讲述这个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高一语文期中的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的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的试卷及答案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张颐武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

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

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

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

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

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

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

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

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

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

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

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

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学年 语文试卷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学年 语文试卷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学年语文试卷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课内知识考查(每题2分,12小题共计24分)1.下列各项对划线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食野之苹苹:青草②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洲B.①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②如今有谁堪摘?堪:可以,能够。

D.①弦弦掩抑声声思思:悲伤②赢得仓皇北顾顾:回头望2.下列各项对划线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契阔谈讌契阔:久别重逢②落木:落叶B.①户庭无尘杂尘杂:灰尘杂物②最难将息将息:养息,休息②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蓝色单衣,唐代地方官员的服色D.①虚室有余闲虚室:静室。

潦倒:漂泊沦落3.下列各项中对划线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悠:从容自然的样子②水澹澹兮生烟澹澹:水波平静的样子B.①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内心悲伤的样子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叫的声音C.①云青青兮欲雨青青:黑沉沉的样子②凄凄惨惨戚戚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D.②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形容风声4.下列各项划线的词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B.①低眉信手续续弹,C.①势拔五岳掩赤城②出类拔萃5.下列各项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满座重闻皆掩泣②座中泣下谁最多B.①我从去年辞帝京②莫辞更坐弹一曲C.①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②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①秧根未牢莳未匝②绕树三匝,何枝可依?6.下列各项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未若柳絮因风起C.①忽魂悸以魄动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D.①为君翻作《琵琶行》②初为《霓裳》后《六幺》7.下列选项中全为通假字一项是()①契阔谈讌②樯橹灰飞烟灭③曲终收拨当心画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⑤列缺霹雳,丘峦崩摧⑥一尊还酹江月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⑤⑥8.下列各项两句中划线的词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B.C.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D.①乌鹊南飞②浔阳江头夜送客9.下列各项中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②渌水荡漾清猿啼B.①失向来之烟霞②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C.①整顿衣裳起敛容②梦啼妆泪红阑干D.①赢得仓皇北顾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10.下列各项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A.①唯有杜康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B.①身登青云梯②主人下马客在船C.①一夜飞度镜湖月。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一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共3套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一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共3套

期中测试一、论述类文章阅读(共9分)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3题。

茶马古道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

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

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

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

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

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

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安徽名校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是传统工匠古国。

古代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传承技艺的同时,形成了悠久的工匠文化,并在中华悠久历史中不断流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

当下,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有助于涵养和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

尊重工匠、崇尚劳动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基础。

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珍视工匠职业。

尊重工匠劳动。

在我国古代,工匠被称之为“百工”,被认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阶层。

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工匠地位的重视,一些能工巧匠才被社会所认可赞同,被时代流传与推崇。

比如,鲁班、李冰父子、张衡、祖冲之等,都是令后人传颂的“能工巧匠"。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社会中尚且存在不尊重工匠、轻视劳动的观念和心态,认为工匠只是体力劳动者,这严重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因此,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精神营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珍视工匠、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精益求精、臻于完美的工匠品格。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所内化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格。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是古代工匠们的至高追求。

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也推演至其他领域,如“庖丁解牛,技进乎道”、贾岛“推敲”二字的斟酌,逐渐形成了治学立德的哲学态度。

《考工记解》中“周人尚文采,古虽有车,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日积月累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品格。

当前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过于追求速度和效率,产生敷衍了事、急功近利、焦虑不安、浮躁气盛等不良心态,缺少了追求极致和臻于完美的执着和专注,严重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池市2021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1. (6分) (2019高一上·长治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二十世纪最为成功的武侠小说家,金庸从不为武侠小说“吆喝”。

在许多公开场合,金庸甚至“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

如此低调的自我陈述,恰好与众武侠迷之“慷慨激昂”形成鲜明的对照。

将其归结为兵家之欲擒故纵,或者个人品德之谦虚谨慎,似乎都不得要领。

请别忘了,撰写“娱乐性读物”的,只是文化人查良镛的一只手;他还有另外一只手,正在撰写“铁肩担道义”的政论文章。

至于金庸本人,为何一面“自贬身价”,一面乐此不疲,因其另有崇高志向——具体说来,便是《明报》的事业。

有了《明报》的事业,金庸便与其他无数武侠小说家拉开了距离。

一个武侠小说家,不只是娱乐大众,而且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在金庸奇迹出现以前,这实在不能想象。

在金庸创作的高峰期,左手政论,右手小说。

这种写作策略,使武侠小说家金庸一改“边缘”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介入了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晚清以来,文学的雅俗之争,有审美趣味的区别,但更直接的,还是在于社会承担:一主干预社会,一主娱乐人生。

查氏起步之处在新闻,现代中国的新闻事业,恰好与武侠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部分武侠小说,都是先在报刊连载,而后才单独刊行的)。

可是,同在一张报纸,头版的社论与末版的副刊,各有各的功能、几“不可同日而语”。

金庸自办报纸,并且“赤膊上阵”,下午褒贬现实政治,晚上扬千古侠风。

他有商业上的野心,但更有政治上的抱负。

长期坚持亲自撰写社论,实际上认同的是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这样才能理解金庸为何对作为一种“娱乐性读物”的武侠小说评价并不高。

金庸曾表示,当初撰写武侠小说,固然有自娱的成分,主要还是为了报纸的生存。

如此“动机不纯”,难怪其对于仅局限于此的同道,不太恭维。

政论与小说,一诉诸理性与分析,一依赖情感与想象,前者需要“现实”,后者需要“浪漫”。

如此冷热交替,再清醒的头脑,也难保不“串行”。

只要对当代中国政治略有了解,都会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中读出强烈的“寓言”意味。

其实,小说家之追求普遍意义,与政论家的注重现实感慨,并不完全抵牾。

说“影射”或许过于坐实,但对“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极度反感,毕竟包含着明显的现实刺激。

即使小说家无意影射,政论家的思路也不可能严守边界,不越雷池半步。

就在左右手交错使用之际,“串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无影射,二说皆可。

就像六朝人娴熟藻绘骈偶,即便无意为文的著述,在后人眼中,也都颇有“文章”的韵味。

同时写作政论与小说,使得金庸往往感慨遥深。

撰写政论时,自是充满入世精神;即便写作“娱乐性读物”,金庸也并非一味“消闲”。

理解查君的这一立场,不难明白其何以能够“超越雅俗”。

儒道之互补、出入之调和、自由与责任、个人与国家,在金庸这里,既落实在大侠精神之阐发,也体现为小说与政论之间的巨大张力。

(摘编自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金庸是非常成功的武侠小说家,但他从没有为武侠小说唱过赞歌,认为武侠小说不算真正的文学作品。

B . 金庸“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纯属娱乐性的读物,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于金庸的谦逊低调。

C . 在报纸上发表政论,使得金庸超过了其他无数武侠小说作家,因为他不仅娱乐大众,而且做了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D . 金庸对武侠小说创作乐此不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为了介入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开宗明义,引用金庸的话,表明了金庸对武侠小说的态度,从而引出作者的态度,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 . 文章第二段提醒读者注意一个事实,即金庸曾同时写小说和政论,之后分析了这种写作策略对金庸的影响。

C . 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经,向读者展示了文学雅俗之争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读懂金庸何以对武侠小说评价不高。

D . 文章最后一段由政论与小说之间的差异入手分析,进而引出对金庸何以能够在创作上做到“超越雅俗”的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学有雅俗之分,审美趣味上高雅,并且能干预社会、体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的作品应归为“雅”之列。

B . 尽管政论需要诉诸理性分析,小说依赖情感想象,但如果头脑清醒,就可以在两者之间随心所欲地转换。

C . 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读不出强烈的“寓言”意味的读者,可能与其对政府缺乏一些必要的了解有关。

D . 金庸在撰写政论时能够充满入世精神,在写作武侠小说时不一味“消闲”,这可以说是“超越雅俗”了。

2. (18分) (2017高三上·中卫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笛声化作民族魂乔忠延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

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

聂耳就出生于这里。

他童年在这里度过,直到十八岁振翅远飞。

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

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

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还原,“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

”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

先前并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转,甚至有些刺耳。

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

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

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

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

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

不止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

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

母亲卖掉心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

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了。

他看到祖国积弱积贫,时刻梦想着国家能富裕强大。

他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变革,为之呼吁奔走,并鼓动同学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

然而,时局能忍受弱贫保守,却容忍不下激进变革,聂耳被列入另册,难以在昆明再待下去,只有告别昆明。

离开昆明后,聂耳飘零到上海,靠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

还是音乐,改变了聂耳的境遇。

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便去报考。

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

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聂耳如鱼得水,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

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

他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

叫着叫着,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

日寇侵犯,东北沦陷。

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开路先锋》《码头工人之歌》《毕业歌》……聂耳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他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用歌声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聂耳的激情在蕴积!聂耳的怒火在燃烧!1935年,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

这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

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聂耳的呐喊声化作了这部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唱出了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表现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来更成为国歌,散发出永恒的魅力。

曾经,这浑厚昂扬的旋律,激愤着国人,奋起抗战、抗战,把侵略者赶出国门。

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建设,把华夏神州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站在昆明甬道街聂耳故居里,听那悠扬的稚嫩笛音。

那笛音,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华韵!(有删改)相关链接:1935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由他创作剧本的影片《风云儿女》开拍。

当时,聂耳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

聂耳看过歌词后,立即要求由他进行谱曲。

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

不幸的是,1935年7月中下旬,《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聂耳巳溺亡于日本,年仅23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 聂耳原名聂守信,因为耳朵大,从小就被人叫做“耳朵先生”,进入歌剧社后,大伙见他才华横溢,直接称他为“聂耳”。

B . 聂耳幼年丧父,家庭困顿,学费都要东拼西凑才成,然而,聂耳人穷志大,渴盼国富民强,自小立志做音乐家,为国出力。

C .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聂耳毅然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为抗日救亡呐喊,并因此结识了田汉,一起为国歌唱。

D . 《义勇军进行曲》是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歌曲,宣扬抗日救亡,激昂的歌词,激越的旋律,唱出了国人抗战的决心。

E . 文章两处划线的句子都写到了聂耳故居的悠扬音韵,前后呼应,以想象来写笛声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聂耳的景仰之情。

(2)“九一八”事变爆发前,19岁的聂耳在音乐上已学有所成,是哪些条件使得他年纪轻轻就获得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哪些因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在2015年“两会”上,有少数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终止现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新歌替代之。

理由是《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不符合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提法,早巳不合时宜。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3. (13分) (2015高一上·乐山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