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解读 电影鉴赏

合集下载

从人性角度分析电影《小城之春》

从人性角度分析电影《小城之春》

从人性角度分析电影《小城之春》从影片开始的女主角玉纹拎着篮子形单影只地走在城墙边,到玉纹和丈夫礼言双双相依偎在城墙边望向远方影片结束,我才仿佛看到了希望,一直压抑的心情才慢慢的舒展开来。

玉纹最开始给观众的形象是一个在命运面前虽有不甘却没有反抗的旧时代妇女,她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拿着篮子去买菜,给生病的丈夫去抓药,唯一的消遣就是在这小城的城墙上散散步。

玉纹和丈夫结婚8年,丈夫病了6年,玉纹并不爱他,一次两人分房而睡。

这样的日子重复着,重复着。

影片运用了以玉纹为第一人称的画外音,平淡而又略显哀愁的语调,配合着戴家那荒凉的颓墙断壁,为影片平添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和基调。

首先,玉纹是一个端庄有礼,落落大方的女性。

她虽然不爱自己的丈夫,但是却几年如一日的照顾他,给他买药、买菜,照顾生活起居,做一个妻子应该做的事情。

和不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无疑是个悲剧,但在这种爱情悲剧下,玉纹却没有自怨自艾,愁眉苦脸,反而任劳任怨,伺候丈夫,这是作为一名东方女性独有的特性。

她常年身着布旗袍和布鞋,着装得体,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也体现出了一个小家碧玉应有的气质来。

在当时那种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玉纹这种女性毫不夸张的说可以算是好女人了。

其次,玉纹内心深处渴望被关爱,渴望阳光,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玉纹每天去买菜,唯一的消遣就是一人在那城墙边上散步,仿佛只有这样,她才能将在家里的郁郁心情排解开来。

她喜欢绣花,并且喜欢在小姑子戴秀的房间里绣花,只因为戴秀的房间里阳光充足,她喜欢阳光,向往光明,好像只有在这充满阳光的房间里刺绣,她才能有安全感,才能觉得自己的生活是阳光的,有色彩的,有希望的,才能摆脱自己内心深处的孤单和凄凉。

玉纹的这种矛盾心理让演员刻画的惟妙惟肖。

最后,玉纹向往新生活,冲破道德的束缚,追求自由爱情,敢爱敢恨。

丈夫的好友、自己昔日的旧情人的到来打破这个小院落原本的寂静,仿佛是一抹阳光照进了这个阴暗的院落。

章志忱的到来,让病恹恹的戴礼言和无精打采的周玉纹看到了曙光和希望。

电影《小城之春》分析

电影《小城之春》分析

新旧两版《小城之春》的比较浅析
1948年,费穆导演拍摄了《小城之春》,2002年田壮壮在多年压抑之后选择重拍这部经典旧片,除了让热爱中国电影的人感动的勇气之外,也寄托了对于先辈的敬仰和情思。

两部电影都有着同样的温婉含蓄的气质。

有所不同的,是在不同时代下的导演的不同演绎。

新版的《小城之春》中,田壮壮隐去了费穆先生电影里玉纹感伤诗意的独白。

电影一开始,三个人物便一齐登场。

玉纹买菜的时间里,礼言正在院里对着残叶悲叹,而志忱正坐着火车从上海往礼言家奔。

不同于1948年的《小城之春》的开头,玉纹用独白交待她和丈夫礼言的日常平琐生活,,独白里交代志忱只是她因失落衍生的期盼。

所以之前没有看过或对费穆先生的《小城之春》一无所知的人直接观看田壮壮的重拍版或许在理解上会有一些难度。

田壮壮不仅隐去了独白,许多来龙去脉也隐去了。

田壮壮版里玉纹与志忱十年后的初次见面,大概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感觉出两人都有一丝不稳的情绪吧!因为之前并没有任何伏笔交待玉纹与志忱是旧日恋人。

但是在费穆先生的电影里,我们看到玉纹内心的渴望竟成了真。

我们的情感随着玉纹的情感流动,她一遍遍念叨的昔日情人章志忱竟真的出现了。

费穆先生的《小城之春》里,玉纹的渴望随着她的独白一次次成了真,志忱携带着她向往的生活一步步地朝她靠近。

只差那一霎那,她便可冲出小城走向新世界去过她梦想中的新生活。

在田壮壮的版本里,玉纹和志忱的进展虽也是与她的渴望亦步亦趋地前行着,然而少了内心的独白之后,其言行不免有些生硬和苍白,引起的共鸣自然也少了许多。

《2024年民族化现代主义的典范——《小城之春》再认识》范文

《2024年民族化现代主义的典范——《小城之春》再认识》范文

《民族化现代主义的典范——《小城之春》再认识》篇一《小城之春》再认识:民族化现代主义的典范在中国的电影史册中,有一部作品如明珠般熠熠生辉,那就是被誉为中国电影民族化现代主义的典范——《小城之春》。

该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城之春》的再认识,探讨其作为民族化现代主义电影的典型特征和价值。

一、电影概述《小城之春》是由著名导演执导,以中国南方某小城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春天的爱情故事。

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小城居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思考。

二、民族化现代主义的体现(一)艺术风格的民族化《小城之春》在艺术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民族化特点。

影片的镜头运用、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都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如水墨画、国画等,使得影片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同时,影片的音效和配乐也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为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听享受。

(二)人文内涵的深度挖掘《小城之春》在讲述爱情故事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人文内涵。

影片通过小城居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世界和情感变化。

(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小城之春》在表现手法上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既展现了小城居民生活的真实面貌,又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结合使得影片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诗意性,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三、价值与意义《小城之春》作为一部民族化现代主义的电影典范,具有以下价值与意义:(一)文化传承与弘扬《小城之春》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入电影创作中,为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同时,影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二)推动中国电影发展《小城之春》的成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解读_小城之春_的象征和隐喻

解读_小城之春_的象征和隐喻

2006年12月19日,在上海影城召开的费穆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会上,有幸观看到了费穆1948年导演的巅峰之作《小城之春》,半个多世纪过去,重读经典依然令人震撼,尤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电影中多处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使影片有着诗一般的简炼含蓄、寓言式的深刻隽永,观后让人回味不已。

综观整部影片无论是空间环境的选择,人物角色和关系的安排,还是服饰与道具的设置等等,看似随手拈来,却有着深刻的隐喻和象征性,从而创造了一种意蕴丰厚的艺术境界。

《小城之春》以小城入名,在空间的表现上,费穆从未将观众的视线调离小城之外,影片的空间环境基本上位于两处,一处是孤寞萧瑟的小城,还有小城内一处残破颓败的戴家庭院,二者构成一个“回”字型的封闭的世界,这种真实的空间环境,是实景,又是一种抽象的写意符号。

小城不同于大城市的摩登现代,也不似农村那样封闭落后,它将两者特点合二为一,具有更为普遍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兼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典型环境,预示着生存于其中的人们也必然面临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其中反复出现贯穿全片的破败的城墙,则以它分界、封闭、排外和自我保护的实用功能被人们视为传统、守旧和规范、约束的象征。

因此很多论者把城墙看作是“传统道德礼法规范的象征”。

而小城的“春”,则是对这种规范的一种隐喻式的反抗,预示着新的生机与变化的到来。

小城中的戴家庭院,到处是断壁残垣,在一片残破的围墙之中,是那种旧式宅院,其间分隔严整的建筑空间,狭小而又局促,光线也是昏暗的,构成了一个压抑欲望的象征。

在这些封闭、让人窒息的“回”型空间里,主人公真实的生活一一上演,他们的生存境遇与空间的相互映证,使这些空间呈现出浓厚的象征意味。

影片中身陷城中的女主人公周玉纹长久地在城头徘徊,眺望着城墙以外的世界,让人窥探到她那颗受尽压抑而又不安分的内心世界。

他的丈夫戴礼言则只是日日呆坐在庭院废墟中无奈地叹息,徒劳地为已经毁于战争的家园垒上一两块砖头。

《小城之春》影视作品评析

《小城之春》影视作品评析

《小城之春》影视作品评析《小城之春》是“电影诗人”费穆在当时社会动荡、内战处于白热化的背景下拍摄的一部艺术影片。

他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又是“电影上的国学派”。

含蓄蕴藉的人文情怀、气韵流动的诗化风格、民族性和现代性相融合是我对于这部艺术影片的整体评价。

一、含蓄蕴藉的人文情怀该影片《小城之春》是传统知识分子间发乎情止于礼义爱情故事。

主人公玉纹和志忱在抗战八年之前是青梅竹马的恋人,因为外在的原因无法成婚。

八年后两人意外的相遇,却又是尴尬万分而又无奈的情境。

而玉纹已经成为了志忱好友礼言的太太。

礼言卧病在床,玉纹心里想着她喜欢的人,把照顾丈夫和家庭当成了一种责任,夫妻间彼此都了解,心照不宣相敬如宾的过着。

志忱的出现,让这对相爱过并且依然相爱的情人面临两难的选择。

”在这种情境下,既不能唯情至上,也不能唯礼是重,既不能获取“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也不能否认情的真挚与炽烈,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电影通过妻子玉纹,丈夫礼言,丈夫的朋友、妻子的恋人志忱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矛盾冲突,隐喻的结识了中国民族文化内涵以及中国特有的一种含蓄情感与道德操守。

尤其是费穆在于情与礼义的矛盾处理上,含蓄蕴藉的人文情怀凸显,有分寸的把握住了道德伦理的界限,使得主题升华,展现出真挚的人情之美。

二、气韵流动的诗化风格本片的叙事让位于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表达,写意重于写实。

并没有过多的玩弄剪辑技巧,而是尽可能的避免蒙太奇主观切割,竭力营造一个延绵不绝,具有透视感,气韵生动的电影意境。

让观众自己在观赏中体味是淡淡哀愁忧思,哀而不伤情感基调。

长镜头的运用渲染抑郁氛围。

有一个场景让我记忆深刻。

戴秀在为志忱唱歌,而志忱的眼神紧随着玉纹,玉纹却在照顾着生命的礼言吃药,对于志忱投来的热情目光假装丝毫未知,努力扮演好一个妻子的角色。

在一个这个长镜头里,人物之间的内心复杂的情感纠结不说一字便一览无遗,这样的长镜头真实写意,巧妙的营造出一种抑郁复杂的气氛,让观众在没有解说的环境下也能独立了解片中内容,感受复杂内心情感。

《小城之春》影评

《小城之春》影评

《小城之春》影评“死气沉沉的小城,春心荡漾的人们”,这是现代导演贾璋柯在史诗电影《站台》的宣传册上写下的意味深长的句子。

这句话不仅简练地概括了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的剧情,而且表达了一位现代导演对费穆及其影片的无限敬意。

被现代电影界视为中国电影史经典影片的《小城之春》是费穆于1948年拍摄的。

作为中国第二代“文人导演”的代表人物,费穆在当时社会动荡、内战处于白热化的背景下拍出像《小城之春》这样细腻、委婉、含蓄的淡化社会背景的艺术影片,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的。

这部影片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电影的追求和对有中国特色的东方韵味的电影风格的探索,以及将二者融合为一的新影戏观。

他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又是“电影上的国学派”;他是一个追求进步和光明的艺术家,又是中国影坛上的一个现代儒者。

影片展示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在江南某小城的一个破落家庭里,周玉纹同戴礼言结婚已有8年。

因戴礼言长期患病,两人分住已近3年。

她虽然从来没有爱过他,但仍尽着妻子的责任,每天买菜、煎药、细心服侍他。

戴礼言的妹妹戴秀是一个天真纯朴的学生,家里还有一个对主人忠心耿耿的老仆。

如果不是青年医生章志忱到来,这个家庭每天都过着没有变化的日子。

章志忱既是戴礼言昔日的同学,也是周玉纹当年初恋的情人。

他的突然来临,打破了这一家寂寞平静的生活。

周玉纹抑制不住对章志忱强烈的爱情,但又不忍心抛弃多病的丈夫,她在矛盾痛苦的感情煎熬中挣扎。

章志忱虽仍深爱着周玉纹,但想到他是病中老友之妻,便竭力克制住自己的感情。

面对着朝气蓬勃、英俊潇洒的章志忱,戴秀也产生了朦胧的爱恋之情。

于是,在经历了一场风波之后,章志忱毅然离开戴家,走向新生活。

周玉纹则带着永远不能平复的隐痛,重与戴礼言维持着那种无爱的抑郁生活。

创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一方面折射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因素,另一方面则探索追究了作为悲剧主要原因的知识者自身的悲剧性性格,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结构。

《小城之春》赏析

《小城之春》赏析

一.意境的营造一.意境的营造影片名叫《小城之春》,本应是一幅叫人遐想联翩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但是作品的内容却是令人伤感之作。

这伤感不单单靠故事,靠语言,更要依仗场景的营造来表现。

费穆在这一点上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和洞悉力,他所采用的众多景象,无论是自然的抑或社会的,都隐含着一股伤春之情。

据编剧李天济所说,费穆是按苏东坡《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意境和韵致构思全片视听形象的。

词中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子燕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声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词境中的哀怨感伤,黯淡怅惘,化为《小城之春》的淡墨山水小品。

“色淡而隐然可见内里颜色,味苦正如离乱年代坎坷人生”。

费穆说,“必须是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如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

此中“空气”,即为“氛围”。

影片的开始,是一组广角镜头的长镜头。

将这个衰败的小城盎然的春意显露出来,也暗暗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而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戴礼言的家,也是一片残垣断壁与蓬勃生机的交融。

观完全片,经常令人感知那片茂盛的枝丫花草,带着满心的生的欲望,却只能徒然杂乱的生长,无人理睬,无人呵护。

只有花草树木之间相互的纠葛,诉说同类的怜悯与无奈。

这正好与主人公周玉纹相仿,年纪正是风韵十足之时,年轻貌美,却与丈夫戴礼言没有夫妻之实。

她的美丽其实便是小城中花草孤芳自赏的写照。

无人欣赏,于是整日游荡在残败的城墙之处,盼望有人欣赏,盼望有人关心。

内心的苦闷与寂静,其实是如同花草一般,无人可诉,也无从说起。

而戴礼言何尝不是如此,按照影片看来,他应当是戴家的独子,却眼睁睁看着家产在战争中败落,只剩得残羹冷炙。

奈何自己又无法振兴家族,于是终日郁郁寡欢,徘徊在自己的衰败花园中。

在老黄寻找戴礼言的一场戏中,镜头随着上推透过破坏的墙壁,看到做在一片废墟中的戴礼言。

这一推有着柳暗花明的意味,在这样一个没落的家庭,有着这样一个杂乱无章的后花园,主人公空对着衰败景象。

小城之春赏析

小城之春赏析

《小城之春》赏析费穆从1932 年的处女作《城市之夜》开始,便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导演了《人生》(1933)、《香雪海》(1934)两部电影。

费穆探索的内容从社会问题到广义的人生直至人性主题和宗教,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内容的提炼逐渐和艺术形式的探索匹配和交汇。

费穆英年早逝,《小城之春》成为他整个一生探索与追求的巅峰。

然而这部影片当时卖座不佳,总体来说影响并不大。

《小城之春》拍竣后,1949年曾经在香港公映过,但当年并没有轰动效应,因为没有什么票房价值,所以在50年代至70年代间,也没有什么人再提及。

八十年代以来,《小城之春》犹如一颗蒙尘的钻石重新被发现,海内外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西方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可以显示中国导演水平的影片。

”在经过数十年风雨寂寥之后,它重新被发现。

在一次香港影评人集体推选世界十大名片时,《小城之春》名列第三(第一《东京物语》,第二《公民凯恩》);在推选的十大中国片中,《小城之春》名列首位;在中国五大电影导演的名单上,费穆又名列第一位。

作为中国第二代“文人导演”的代表人物,费穆在当时社会动荡、内战处于白热化的背景下拍出像《小城之春》这样细腻、委婉、含蓄的淡化社会背景的艺术影片,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的。

这部影片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电影的追求和对有中国特色的东方韵味的电影风格的探索,以及将二者融合为一的新影戏观。

他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又是“电影上的国学派” ;他是一个追求进步和光明的艺术家,又是中国影坛上的一个现代儒者。

在看了很多的中外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像美国他们有“好莱坞式”的电影观念,像欧洲他们的电影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而我们中国呢?我们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我们的文化也一直以博大精深自居。

然而我们的电影呢?我们看一下近些年来凡是在世界各大电影节获奖的中国影片,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一些后殖民主义的倾向,这些导演成了西方人的眼睛。

《小城之春》影评

《小城之春》影评

《小城之春》影评
影片开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城墙,女主人公从远处缓缓走来,一段内心独白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
看完整部电影,脑海里最大的感触便是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贯穿电影的始末。

整部影片以周玉纹的独白开始,让我们一开始就站在她的角度去审视影片,一股传统女性的感觉扑面而来,“每天过着没有变化的日子”,但在她身上又透露出一种特殊的气质,喜欢打城墙上走一趟,“在城头上走着就好像离开了这个世界,眼睛里不看见什么,心里也不想着什么,要不是手里提着菜和先生吃的药,也许就整天不回家”,表现出她内在的对自由的向往,但又有责任感。

丈夫常年生病,两人又分居,玉纹每天的生活平淡无味毫无波澜,直到志忱的出现。

过去情人的出现让玉纹的内心泛起了波澜,也让她内心女性的意识觉醒。

向来不打扮的她,在志忱出现后戴上了纱巾,换了新装,脸上也多了些许笑容。

两人的感情再一次萌发,一面是毫无感情的丈夫,一面是相爱的情人,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而礼言的自杀打破了这一切,最终玉纹选择和丈夫生活在一起,而志忱离开了小镇,伦理道德最终战胜了一切... ...
看完这部电影,突然想到了《廊桥遗梦》,两者虽不同却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弗朗西斯卡也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日复一日的生活,在遇到罗伯特并相爱后,内心的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然而最终在面对家庭责任时她还是选择放弃了爱情,或许两部电影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反应出了责任和爱情选择。

“爱情是有魔力的,但如果放弃责任,这份魔力就会消失”,就像《廊桥遗梦》里所说的这句话,我觉得志忱的离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那份感情埋藏在心底,还会有幸福的回忆,但玉纹若选择离开,或许内心会背负一辈子的内疚,还有无数的闲言碎语从四面八方飞来... ...。

1948年《小城之春》影评

1948年《小城之春》影评

1948年《小城之春》影评影片开场一派萧条残败之景,破旧的城墙、枯败的树木、倒塌的房屋,满目疮夷,触目惊心。

而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精神面貌也是消极死沉,宛如一滩死水,始终不曾泛起一丁点连漪。

章志忱的到来,无疑是给死水注入了新的生机,给这封闭枯竭的小城镇带来了春天。

章志沈见过大千世界,也去过许多城市,他是年轻、活力、热盾、有能耐充满生机的人。

因为他的闯入,唤起周玉纹尘封已久的心。

玉纹曾和志忱是一对恋人,因家人阻扰,不得已分开。

十六岁就嫁给了当时的富户戴礼言,谁知战争的到来,戴家家产散去,曾经的辉煌富裕不在。

而丈夫又重病缠身,逃避现实,惶惶不可终日。

正如玉纹的台词: “我没有勇气死,而他似乎没有勇气活。

”戴家不仅周遭环境衰败,人也萎靡不振。

除了戴礼言年轻的妹妹戴秀,活泼青春,对未来仍有希望和向往。

因此,章志忱的出现,给玉纹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和动力。

她给章志忱送兰花,开始打扮自己,脸上也重新有了笑容,和他划拳喝酒。

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

与其说她是对章志忱念念不忘,不如说她是对生命的追求和希望,对自由的渴望。

这小城、这家宅、婚姻等都是囚禁她的牢笼,她渴望活着,不想就此死去,她还年轻,她希望快乐无拘束的活着。

“好像你们都喜欢到城头上来,为什么?”“只有这处好玩嘛,沿着城墙走,有走不完的路。

往城外一看,用眼睛使劲往远处看,就知道天地不是那么小。

”这段台词足以说朋玉纹、戴秀等人的心境。

他们也不愿呆在这偏僻封闭的小城里,更不愿待在沉闷死气的戴家。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写四角恋,情感伦理的关系,实则是写环境对人性、人欲的压迫和毒害,以及对战争的庆恶,对广大人民的同情。

故事是发生在抗战结束不久的大背景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小城变得破旧不堪,断壁残恒。

许多人刚刚从炮火纷飞的危险中死里逃生,身体心理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所以可想为什么戴礼言、玉纹是那样颓废的精神面貌。

影片许多场景都交代了戴家以前的荣光,虽然残败了,但从许多建筑、装饰、用具等可窥得一二。

小城之春影评

小城之春影评

小城之春影评小城之春影评(一)《小城之春》是费穆导演的经典之作,也是自电影开辟100多年来被中外认定的最经典的电影作品。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的苏州小城里。

周玉纹是戴礼言的妻子。

由于礼言有肺病,夫妻二人一直分房住。

自戴家没落后,家里只有礼言,玉纹和管家老黄四人。

一日,从城外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志忱是礼言曾经的同学,也是玉纹的青梅竹马。

原本,他打算娶玉纹为妻,但遭玉纹母亲的反对,后来去了外地念医科。

当他到礼言家里拜访时,才知玉纹已经成了礼言的妻子。

志忱的到来燃起了玉纹心中熄灭已久的爱的火焰,志忱便打算让玉纹和他一起走。

礼言为了成全玉纹和志忱,便吞安眠药自杀,却被志忱救了。

最后,志忱走了,礼言和玉纹仍然过着平静的生活。

一、1948年的《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反映了抗战后人民对民主,自由,平静的新生活的向往。

1948年,正是抗战胜利的第3年,中国的封建思想的枷锁已经解开,人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沉浸在欢腾之中,但以后该何去何从呢?“小城”是封闭,破败的,“春”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

人们正处在这样迷茫的状态之中,渴求一种新生活的诞生。

志忱和玉纹相爱,但他们总是顾忌礼言的想法,因此二人总是若即若离。

礼言知道他们相爱,便决定用自杀的方法成全他们。

妹妹原本喜欢志忱,但当她知道嫂嫂和志忱的感情后非但不怪罪嫂嫂,反而十分理解,并决定不再对志忱抱有幻想。

由于善良,每个人都未成全对方而退让,但其中也有道德与情欲的挣扎。

影片触碰到了复杂的人性分析,有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也有对当代人民思想的启迪。

时代变了,当曾经相爱的两个人重逢时,一切也回不到从前。

纵使玉纹和志忱爱得轰轰烈烈,也必须各奔东西,但他们的分离不是遗憾,而是给与了每个人新生。

玉纹在小城里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妹妹,和对小城的眷恋,这比她自己的爱情要珍贵得多。

玉纹和志忱的爱不过是儿时的一场梦,埋藏它比实现它要美好得多。

自中国电影诞生40多年,抗战8年以来,《小城之春》第一次让当时的人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一份平静,恬淡,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

《小城之春》赏析——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赏析——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赏析被现代电影界视为中国电影史经典影片的《小城之春》,由费穆于 1948 年导演拍摄。

“死气沉沉的小城,春心荡漾的人们”。

这句话不仅简练地概括了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的剧情,而且表达了一位现代导演对费穆及其影片的无限敬意。

这确实是部超出了时代的电影,空前或许还会绝后。

“影片并不能解答那些近乎玄妙的人生问题,只是拾起一些人生的断片,素描地为人生画一个轮廓”。

费穆拍《人生》时这样说道。

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完成个人内心的隐秘倾诉。

以小城故事来命名,让我们看到了故事的发生地点,本应从字面理解,想象她似乎应该如沈从文的《边城》宁静美丽。

但这是一个这样的小城:小城是如此地丰富,以至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气质,从头到尾,完整而伤感,平静却又是充满了折磨。

小城又是如此地乏味,破旧的城墙,残败的古宅,多病的丈夫,老弱的仆人,五个人的狭小空间,满眼尽是些颓败的事物。

《小城之春》最大成就,在于打破了它以前所有中国电影的叙事形式(甚至直到今日仍无后继者)。

全片只有五个人物:夫、妻、妹、客、仆(和一只鸡),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只有一个处境。

夫长期患病,消极失落,妻出于道义,不得不照顾他。

一日,夫的昔日同学来访,原来是妻的初恋情人。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都凝固了的处境里,费穆以罕见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的反应,透过他们的眼神、举止、极度细微的表情变化,把影片带进了一个复杂的心理层次。

影片又巧妙运用了中国京剧的做手技巧,丰富了演员的表现,三番四次的单镜头跳切,交待出时空的交融,处处表现出一种即使今日看来,仍属尖端的现代电影观念。

过夫妻、情人、朋友、兄妹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矛盾冲突,从人的内心世界角度,通过情感世界与现实关系的矛盾,揭示人的道德意识。

影片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情感、人性需求的正当性。

关于这部电影有个比较流行或者说典型的解读说,《小城之春》中的人物有着具体的指向。

礼言之于经过新文化运动冲击,已然奄奄一息的传统文化;仆人之于传统文化的忠实的执行者和维护者,他是无能力的没有话语权的;志沈之于欣欣向荣的西方文化;玉纹之于彷徨苦闷的知识分子,戴秀则是出身传统文化积极倾向接受西方文化的青年力量。

费穆版《小城之春》中的镜头运用技巧

费穆版《小城之春》中的镜头运用技巧

费穆版《小城之春》中的镜头运用技巧费穆版的《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史上非常经典的一部电影作品,其在镜头运用技巧方面有着独特之处,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费穆在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追踪镜头。

这种镜头技巧给观众一种参与感,使他们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故事中去。

尤其是在展现小镇上的日常生活场景时,费穆经常使用长镜头捕捉人物的动作和情感表达。

例如,在电影开头的场景中,费穆运用了一个长镜头来展现一个孩子追赶着一辆出租车,同时穿过了整个小镇的街道。

这样的镜头不仅表达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还将观众引入了一个宏大的小镇世界。

其次,费穆的《小城之春》中还使用了大量的低角度镜头和特写镜头。

这样的运用技巧更加突出了人物的表情和情感,增强了观众与人物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电影中,费穆经常使用低角度镜头来展现人物的俯视和英雄般的形象,这不仅体现了人物的自信和力量,还加强了观众对于人物的喜爱和关注。

另外,费穆还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来突出人物的细节,如眼睛的神情、手势的动作等,以此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费穆还善于运用对比镜头和闪回镜头来创造戏剧性的效果。

对比镜头能够凸显不同人物、场景或情节之间的对比与冲突,从而增强了电影的张力和吸引力。

例如,在电影中,费穆将城市的喧嚣和小镇上宁静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比镜头来突出了小镇上的宁静和纯净之美。

此外,费穆还使用了闪回镜头来讲述一些过去的故事,这样的镜头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现在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能够给人以一种思考时间和空间的感觉。

最后,费穆的《小城之春》还运用了许多意象和象征的镜头,这些镜头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例如,在电影中,费穆经常使用窗户和镜子等物品的镜头来传递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意义。

窗户象征着希望和憧憬,而镜子则象征着自我反省和人物内心的世界。

通过这些象征意象的使用,费穆使电影更加深刻和丰富,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总之,费穆版的《小城之春》在镜头运用技巧方面有着独特之处,通过长镜头和追踪镜头、低角度镜头和特写镜头、对比镜头和闪回镜头、意象和象征的镜头等手法,创造出了一个丰富而有深度的故事世界。

小城之春观后感

小城之春观后感

小城之春观后感小城之春,是一部令人陶醉的电影。

它展示了一个小小城市的生活和人们的情感,让人们沉浸在温暖、真实而又美好的氛围中。

观看这部电影,无论是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首先,小城之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的美丽景色。

电影中描绘的小城,被山水环绕,绿树成荫,如诗如画。

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感觉。

小城的居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生活节奏慢而闲适,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小城之春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在这个小城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电影中的角色们,通过真挚的情感和互动,彼此支持和扶持。

观众在电影中仿佛能够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情感,不禁让人深思: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够保持和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对待他人?小城之春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在电影中,主人公们固守着自己的小城,不随波逐流地选择去大城市发展。

他们坚守自己的理想,追求内心真正的幸福。

这种对生活的执着与追求,让人感到一种力量,激励人们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内心真正的价值。

在小城之春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温馨呈现。

电影中的角色们都怀揣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崇。

他们尽力保护并传承这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让人们在电影中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能够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小城之春最让人难以忘怀之处在于它所展现的生活态度。

电影中的角色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小城,但他们的生活充实、有意义,每个人都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快乐和满足,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的起伏和挫折。

观众在电影中仿佛也能够感受到这种生活态度的美好和意义,引发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总结起来,小城之春是一部令人陶醉的电影,它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小城的美丽景色、真挚情感、深刻思考、传统文化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人们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生活的智慧和意义,引发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小城之春》赏析

《小城之春》赏析


该片最大的成就在于打破了在这之前所有 中国电影的叙事形式,以一种电影文法中 从来没有的形式来拍电影,甚至直到今天 仍无后继者。全片中只有五个人物:夫, 妻,妹,仆,客。还有一只鸡。没有一个 完整的故事,只有一个处境。
《小城之春》的长镜头:
我们试以《小城之春》的长镜头为例来谈其镜头 语言的大家风范。 (1)戴秀为志忱唱歌,周玉纹是整场戏场面调度的 中心,后景是戴秀和志忱,左边后面的床上坐着 礼言,前景是在为礼言斟药的玉纹,志忱用余光 看着玉纹,戴秀提醒志忱注意他。 (2)镜头缓移至戴秀与志忱的中景镜头,志忱凝视 玉纹的方向。
剧情简介:

《小城之春》通过夫妻、情人、朋友、兄 妹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矛盾冲突, 从人的内 心世界角度,通过情感世界与现实关系的 矛盾,揭示人的道德意识。影片充分肯定 了人的精神、情感、人性需求的正当性。

《小城之春》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 费穆为中国电影艺术宝库贡献的一部极其 优美的电影精品,这部作品为我国的电影 事业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它的突出特征在 于优美、精致的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表 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感情、道德伦理、 民族心理、行为方式。整部影片贯穿着一 条情与理的冲突线,然而却以“发乎情止 于礼”终结。
(4)无对白和音乐贯穿 此时无声胜有声。说一千句话抵不上一个眼神。 在这个长镜头里,费穆让人物索性一言不发,更 加能使观众集中注意在那些暧昧或热烈的眼神上。 为了避免沉闷,安排了戴秀唱“一朵玫瑰花”的 情节,在少女优美抒情的歌声下面,流动的是四 个人各自难以启齿又无法排遣的情思,颇有点 “以乐衬哀”的意味。

影片中多次展现荒凉的小城城头,它既含 蓄地隐喻当时的时代背景,也烘托女主人 公的精神世界,使人物的情感与环境浑然 一体,产生了一种含蓄幽深的意境,令人 回味无穷。特别是几个人物的饰演者,表 演非常真实流露 出来的,没有任何人为表演的痕迹。

电影《小城之春》,淡化情节与戏剧性

电影《小城之春》,淡化情节与戏剧性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电影《小城之春》,淡化情节与戏剧性现代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揭示复杂人性以及人物深层次心理,而传统好菜坞影片善于设置戏剧性的情节,因而悬念选起、冲突剧烈、节奏紧张和引人入胜。

冲突是故事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一般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来的。

伦理情节剧中冲突多发生在人与环境、人与他人之间,而较少着力于内心冲突。

在《小城之春》中,节奏缓慢,看到的是行动的匮乏或延宕,冲突集中于人物的内心世界。

与蔡楚生等电影人善于通过传奇情节表达道德感怀不同穆刻意淡化情节,着意刻画人物在情与礼之间的痛苦挣扎。

故事一开始,志忱来到了戴家,这是开端部分最重要的情节点,根据罗伯特·麦基的说法,也就是激励事件,它是“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首要导因,它使其他四个要素开始运转起来—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

因而,常规电影设置激励事件时,往往做足了文章,力图使其具有爆炸般的冲击力。

影片中志忱的到来如同一颗石子,打乱了戴家死水一般的生活,礼言被欢乐气氛感染,对生命和婚姻又萌生了希望,玉纹和志忱的亲昵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甚至使他试图以自杀来成全朋友和妻子;对玉纹来说,志忱就像沉闷死水中突然降临的一棵救命稻草,但是,出于家庭责任她只能抑制内心的热情;志忱对玉纹未能忘情,可与礼言的深厚友情又使他无奈退缩。

由此,形成了人物的生存困境,即情与礼的冲突。

在常规电影中,当人物生活的平衡被打破,人物势必做出下一步的反应和行动,而行动又会引发出更大的冲突直至冲突达到高潮,矛盾解决,故事结束,而在本片中冲突多集中于内心层面,所以,影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片发展部分呈现在银幕上的不过是一场场日常生活场景,一个个项碎的生活细节:手指无意间的触碰,目光不能自已的追随,书房轻语、城头共话。

“由于抒情成分在影片中的比重是如此之大,因此常规电影中的那种层层推进、一张一弛的叙事进程感和节奏感,在此很大程度上是被弃置一边了。

分析两部《小城之春》的不同之处

分析两部《小城之春》的不同之处

分析费穆的《小城之春》与田壮壮的《小城之春》的不同之处费穆的《小城之春》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也被后人所赞扬。

2002年导演田壮壮又将它进行了重拍。

两部《小城之春》故事内容没有较大的改变, 但是这两部影片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田壮壮在翻拍的过程中也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 虽然不能肯定的说两部电影谁好谁坏, 但是有很多方面以及小细节值得我们去分析。

旁白费穆版的《小城之春》中使用了旁白, 而且整个故事的发展都是通过周玉纹这个人物娓娓道来的, 画外音给人比较亲近的感觉,是一个比较主观的状态。

让观众感觉这部影片如同是已经年迈的玉纹就坐在身边, 絮絮叨叨, 在讲述年轻时的一段情感的经历, 痛彻心扉而又无可奈何。

也让观众感觉玉纹这个人物是这部影片中十分重要的中心人物, 所有的故事情节都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呈现给观众。

旁白中弥漫着淡淡的乡愁,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我们在欣赏影片时, 似乎感觉道旁白为《小城之春》平添的一种韵味。

耐人寻味的是,周玉纹在叙述中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但在叙述时却往往具有第三人称的全知功能,章志忱的出场,是由并不在现场的周玉纹画外音介绍的“他是从火车站来的等。

费穆的《小城之春》把文学语言融入到电影语言中, 转化为电影语言的有机构成元素, 充分体现了电影兼容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特性的特征。

导演通过周玉纹的独白颠覆了现实时空,从而进入了诗情时空。

在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中把旁白直接省去, 让玉纹不再是一个讲述者。

旁白的取消使得影片叙事结构发生了变化, 故事不再以女主角的心理体验为主线, 我们不能清晰地体会到周玉纹对于整个事件的感受。

布景、道具费穆版的《小城之春》是充满了诗意的。

影片的场景并不多, 采用的是实景与搭景相结合的方式。

影片刚开始, 在戴家残垣断壁的庭院中, 阳光下婆裟的树影使得颓废的庭院透着一种哀怨。

玉纹买菜回来给礼言送药时, 阳光下惨白的院落不见树木, 两个人的身上洒落了树叶幽怨的影子, 这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幽怨、惆怅、落魄的感觉。

小城之春影评赏析

小城之春影评赏析

小城之春影评赏析《小城之春》是由费穆执导,石羽、李纬、韦伟、张鸿眉主演的一部剧情片。

1995年,被评选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之一;2016年,被金像奖评为百年百大电影第一名;同时也被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846位影评人评为影史TOP250的127名(获得13票)。

本文为小城之春影评赏析,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八年抗战之后,一片破败的中华大地上终于有了平静。

新一年的春天到了,春草萋萋,漫过破损的古城墙和倒塌的房舍,带来了绿绿的生机。

满是残垣断壁的南方小城里,曾经的富豪戴家在战争里衰败了下来,主人戴礼言重病卧床,妻子周玉纹则日日操持家务,每天买菜的时候到城头上去散心抒怀,在绝望的生活里寻找丝丝慰藉。

两人的婚姻没有爱情,索然寡味。

戴礼言沉浸在往日的富贵里不能自拔而郁郁寡欢,而周玉纹则心事重重的坐在这死气沉沉的家里黯然度日,只有每日到开朗乐观的戴家小妹戴秀房里去绣花,才是唯一可以打发度日的方法。

直到某一天,留洋归来的医生章志忱前来拜访昔日老友戴礼言,终于将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庭里搅起了波澜。

章志忱年轻开朗,热情朝气,与这个阴郁破败的家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仅是戴礼言的昔日好友,更是周玉纹的初恋情人。

章志忱的来访,一下子擦亮了两人内心深处掩埋已久的情谊。

三个人的关系之间,慢慢陷入了某种暧昧与混乱之中。

欲拒还迎,欲迎还拒。

在这个伤感的春天里,如何寻找到希望。

家国之痛费穆和李天济都是文人,是传统的民国式知识分子,他们身上,既有古典中华文化的熏陶,又有近代饱受屈辱的挣扎。

《小城之春》正是这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的真实写照。

电影的场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阴郁的戴家大院,其次是破败而枝叶繁茂的花园,然后便是芳草萋萋的古城墙。

从空间上看,最大的是外围的残破古城墙,中间是院子,最里面包裹住的是衰败的家。

这个空间结构,镜头在三重空间里的穿梭,其实正是导演的核心思想所在。

最外围的古城墙,便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国殇之痛。

浅析《小城之春》的艺术特色

浅析《小城之春》的艺术特色

情感的边角余料——浅析《小城之春》的艺术特色费穆提出:“电影要抓住观众,必须使观众与剧中的人物同化。

为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

”费穆认为要创造剧中的空气,可以有四种方法:其一是由摄影机本身的性能获得;其二,由电影的目的物本身获得;其三,由旁敲侧击的方式获得;其四,由音响获得。

《小城之春》运用缓慢的节奏和主人公诗般的旁白以及娓娓道来的音乐,营造了一处特别的情境,让观众深入其中,跟随主人公一起走入那断墙残壁的情感回忆之中。

灰色黯哑的城墙垛子,站在残垣断壁的墙头。

一夫,一妻,一妹,一客,再加上个老仆和几只待客的鸡,五个人一个大院,几天的时间。

在这样一个时间、空间凝固的情境里,一个旧人突然出现。

他是夫的好友,是妻曾经的情人,是妹心中的爱人。

他们眼神的闪烁,心头的颤动,一波波细腻的情感波澜堆积成了那一年的“小城之春”。

其中每一人,每一物,每一个动作,都被导演赋予了象征性。

比如玉纹送给志忱的兰花,这本身就是“借花问情,愿君心似我心”,而妹妹送给志忱的小盆景,则是用松树栽成的,这都是中国文化中关于人的情怀的最好的表达。

但在陈山先生看来,费穆导演的艺术理想是在于“写实与写意之间,别创一种风格”。

我觉得这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一样的。

费穆导演还原于生活本身的同时,又赋予了生活新的的意义。

在这里我们同样用玉纹送给志忱兰花作为例子。

只是一盆普通的兰花,当老黄放到志忱桌上的时候,志忱不以为然,但当老黄告诉志忱是少奶奶让送来的时候,费穆导演设定了一种情境,将玉纹和志忱之间的巧妙关系用兰花表现出来。

一盆兰花是写实的,但赋予兰花的画面设定却是写意的。

运用志忱的主观感受,赋予兰花新的含义,成功地传达了两个人的情怀。

《小城之春》中,玉纹的旁白一直是后人研究的问题。

在我第一次看《小城之春》时,我会对玉纹的独白感到可笑,觉得是一些废话。

但当我看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的时候,我的感受却是截然相反。

导演准确的把握了影片的节奏,缓慢带有一点忧伤感,像是一个人在诉说,娓娓道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没有时代性、没有民族性,完全是神经病者 幻想的产物;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纯形式 主义的东西,…是不可宽恕的罪恶。
二、十七年的评价 ❖ 尽情渲染了男主人公的感伤和女主人公“发
乎情、止于礼义”的矛盾心情; 环境描写加重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 影片的艺术处理,显示了费穆导演艺术的特 色,但加深了没落阶级颓废感情的渲染,扩 大了它的不良影响和作用。
——江俊绪
三、九十年代的评价
❖ 通过爱情悲剧,折射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因 素,探究了造成悲剧主要原因的知识分子自 身的悲剧性性格,揭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结构;
含蓄诗意的镜头语言刻画人物复杂多变的心 态,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信息;
对于该片的艺术成就要充分重视和公正评价。
——文武
《小城之春》
一、评价
1.1948年公映期间的评论
❖ 如饮美酒;充满人情味,表达过渡时代的矛 盾现象;演技上,全部戏是调和的,没有人 多做了一点戏。
❖ 是一首真正的中国古诗,温柔淳厚。但春光 局促于颓域的一隅,带着一些狭窄、保守、 陈旧、隐逸的气味。
❖ 表现的情感那么苍白,那么病态,根本忘了 时代。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
❖ 中国电影艺术上的一个里程碑。 ——封敏《中国电影艺术史纲》
二、分析
❖ 人性探索 各自有各自的愿望,但也理解别人,把考虑 别人的利益放在追求自己愿望的前面。
❖ 文化思考 当时,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冲击,费 穆所作的思考。
❖ 内心刻画 主要剖析周玉纹的内心 人物关系的设置让她处于尴尬境地: 她不爱礼言,却是他的妻子; 她深恋章志忱,却无法与之结合; 戴礼言有意介绍戴秀给章,戴秀也有此意, 但周不愿他们结合,人对感伤经 验、感伤文化的态度; 多用两人以及多人镜头,形成更开放、更整 体性的空间感受。
——应雄
❖ 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还具有中国电影自 身的民族特征。
——李少白
❖ 影片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使之成为 这一时期不同于“影戏”风格的非主流电影 创作的一个突出代表。
以虚代实,从背影写人物情感交流。
❖ 划船一场戏
从河水水面的空镜头开始,现出四人划船的 全景主镜头,切入章看周,摇周回头看章, 划过周,章入画;两次切入周划桨的近景和 三个河水空镜头。
❖ 喝酒一场 除少数固定镜头外,大量镜头用摇移的方法 处理。
从花厅廊子上老黄在温酒的远景开始,摇到 屋内的晚宴镜头全景,以后一直以这个镜头 为主,摇推出周与秀,周与礼、章,周与章 的两人或三人镜头,特别切入礼的惊异特写, 再切礼坐在椅子上。
➢ 可视的生活细节和人物动作暗示周内心: 初见:步履缓慢,停顿了一下;颔首示意 欢聚:外表沉静,内心波澜 试探:先差老黄送兰花、亲自送水瓶、送毯 第二次脚步特写轻快 私会:分开又靠拢又分开 泛舟:《在那遥远的地方》 戴秀— 甜蜜快乐 章— 苦涩 周— 不是顾望章想起万般心事 礼言— 回忆曾经的青春岁月
周转身走 到礼床 前,心理 上也是对 秀歌声的 反感。 镜头摇成 周和礼的 二人中景。
坐回椅子, 看着秀、章。 镜头随周将 礼摇出画 ,又成三人 中景。
秀不满, 章不好好 意思的回 头,镜 头将周摇 出画。
礼起身,离 开床。
镜头 随礼划过周 摇成秀、礼、 章三人中景。 周被摇出画。
周被排除三 人画外, 回到礼床前。
❖ 环境、意蕴的诗意化处理
影片当中出现的城墙、荒郊、颓败的宅院不 仅是故事发生的现实时空,也是人物心理和 心绪的意象写照。“一切景语皆情语”
影片从人在情理冲突中传达出共性的人生境 遇,使人获得一种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象 外之象”“味外之旨”
❖ 两次城头相会: 都是双人近景镜头
第一次— 两人交替前进的场面调度法,形成 两人忽左忽右的变化。
第二次— 用了三个两人依肩而立的近景,用 叠接的镜头技巧,使人物一左一 右,一右一左,又一左一右,暗示 时间进程。
❖ 章、周走在林荫小路上。 纵深调度的深景镜头,两人背离镜头而去, 两次靠近,又两次分开;到镜头景深处,章 跟周跑去。
影片开头的画外音,介绍戴家背景和现状,把 过去和现状联结起来;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刻画 女主人公内心的抒情基调。
开头的画外音,还对影片的许多画面做了语言 上的重复性叙述。“买完菜回家,我就进了厨 房,…”,强化女主人公的心理表现。
❖ 概述性的画外音结束以后,故事进入现状时 态叙述,画外音采用内心独白方式。“我后 悔,我心里从没这样想,怎么嘴里会这样说 呢?” 。采用戏曲中人物内心独白的手法。
❖ 长镜头 以长镜头为基本单位,真实再现事件和人物 感情的自然流程,创造出寂静、凄凉的环境, 渲染人物思想感情上的忧郁苦闷; 又通过摄影机推拉摇移,改变画面构图,调 整人物关系,传递人物内心复杂情绪。
“为了传达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用长镜头和 慢动作构造我的戏(无技巧的)。”(费穆)
❖ 叙事特色 ➢ 画外音的使用
❖ 总的说来,画外音使影片带有一种委婉、抒 情的突出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特点。
➢ 叙述角度 影片的概述部分以及周无所不知的叙述是一种 事后的叙述,而并非全知的叙述是故事发生时 的叙述。两种叙述交替进行,有时不同的画外 音出现在同一场景中。
混沌的人称叙事。由于有内在的逻辑依据,因 而审美感受上是完整统一的。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
三、八十年代的评价
❖ 影片主人公不满现实处境,力求摆脱压抑痛 苦,追求光明和幸福,但又缺乏足够的勇气 的实际状况,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因此,就影片的思想价值而言,要给以充分 肯定,但无须过多溢美。真正值得大书特书 的,是它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它对中国电 影所做出的贡献。
➢ 服饰暗示人物微妙心态
起初:周和礼都穿素色衣服。 章时髦服饰,充满活力与礼形成反差。
几次夜访,周的服饰变化:第一次,保守素色; 第二次,虽动情但未完全放开,素色衣服加 披衫;第三次,带花纱巾;宴会后,花旗袍, 围巾。
❖ 场面调度 “欢聚”一场戏(单个镜头内的场面调度)
周前景准备药、 水,后景秀、 章。秀深情看 章,章痴心看 周,周不动声 色,但关注身 后动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