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文化研究,特点]浅谈当代浙东学术文化研究的特点

合集下载

《浙东学术》教案与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浙东学术》教案与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浙东学术》教案与学生学习效果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方式也在逐渐转变。

以教学资源共享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取代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浙江省在教育领域中始终保持着先进的思想和开放的态度,针对学生学习资料的教育资源已经得到了全面发展。

本文就是针对教育资源中的《浙东学术》教案为载体,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共同价值的探究和研究有所帮助。

一、浙东学术教案的发展历程《浙东学术》是浙江省一份风格独具的优秀学术杂志,自出版以来一直以推动浙江省学术成果研究和学术交流为使命。

而《浙东学术》教案自2004年开始发行以来,其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

浙东学术教案以浙江省的高校为载体,以学生的特长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目的,每年为浙江省的大学生准备上千个专业教学教案。

目前,浙东学术教案已经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受欢迎程度和知名度不断上升,不仅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二、浙东学术教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师要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技巧,最基本的条件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时教案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浙东学术教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帮助作用。

1.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浙东学术教案对于学生成绩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点,又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复习和掌握重点内容。

2. 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东学术教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减少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盲区,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促使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

3. 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浙东学术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浙东学术教案的几点建议虽然浙东学术教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增加知识点理解、强化教师与学生间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显著。

试论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特征

试论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特征

试论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特征作者:李伟强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02期摘要:清代浙东学派是清代学术、思想、文化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为代表,在清代思想学术文化领域内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清代浙东学派的形成源于明清之际浙东地区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擅长史学、经世致用、不殊门户的学术特征。

到清代浙东学派发展后期,也因其固有的学术特征导致衰落。

关键词:清代;浙东学派;学术特征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2-0064-05清代浙东学派指浙江钱塘江以南地区学者在明清之际形成的学术流派及其取得的学术成就,是清代学术、思想、文化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形成和发展在当时及后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学界对于浙东学派概念的界定有较多争议,主要争议在于:(1)时间界定。

如何处理南宋由金华吕祖谦、永康陈亮、永嘉叶适为代表的南宋事功学派与清代以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为代表的浙东史学二者关系。

(2)空间界定。

如何接受广义上的浙东学派(浙江地区学者)和狭义上的浙东学派(浙江东部宁邵等地)或钱塘江以南(包括金华、温州等地)相互间的共存关系。

这方面的代表性文献如杨太辛《浙东学派的涵义及浙东学术精神》(《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朱晓鹏《浙学刍议》(《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吴光《关于“清代浙东学派”名称与性质的辨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钱茂伟《论浙学、浙东学术、浙东史学、浙东学派的概念嬗变》(《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等。

本文重点论述的是清代浙江东部地区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为代表的浙东学派。

清代浙东地区名家辈出,学者们各有所长,如黄宗羲所长在政治思想,万斯大所长在经学,万斯同在史表、礼法、制度、明史,全祖望在宋明史学,章学诚在地方志。

〖2021年整理〗《浙东学术》的内容理解

〖2021年整理〗《浙东学术》的内容理解

《浙东学术》的内容理解《浙东学术》是作者逝世前一年写成的。

那时,他体弱病沉,眼睛失明,生活非常艰难。

本文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凝聚了作者一生的学术思考。

课文没有节选的前两段,作者先是简单回顾了浙东学术的源流,归源于朱(熹)、陆(九渊),虽流派不同,皆不“空言德性”。

其中提到王守仁、刘宗周、黄宗羲、万氏兄弟、全祖望等。

虽然承认顾炎武为“开国儒宗”,但把他归为浙西之学,而以黄宗羲为浙东之学的典型代表。

并指出,“顾氏宗朱,而黄氏宗陆”,“浙东、浙西,道并行而不悖”,“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

这些内容可以看做是全文的小序,因为涉及的学术史实庞杂,故选入课文时略去。

课文节选部分以作者的论述为主,可以看作是一篇完整的论文。

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

探讨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关注的一个命题。

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代,信奉的天具有神学意义,它既是自然界风雨雷电的控制者,也是人间吉凶祸福的施降者,小到一年的收成,大到家国的兴衰,都由上天的意志所决定。

所以周人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思想。

在孔子那里,天既有其明朗的自然属性,也有其可畏的神灵属性。

前者如《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后者如《论语·八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子罕》:“吾欺谁,欺天乎。

”在中国哲学中,也曾产生天人分离的哲学观,如荀子就强调天人分离,他在《天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就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战国时期,早于荀子)中也有这样的话:“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

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左传·昭公十八年》引郑国子产的话说:“天道远,人道迩,非相及也。

”但是,在后来的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发展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了强化,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浙东学术

浙东学术

第二段译文2 王阳明发挥它而建立了功业,刘宗周发挥 它而成就了气节,黄宗羲发挥它而成为隐 士,万氏兄弟发挥它而治经著史。虽然出 于同一个源头,而表现出来的形态却有很 大差别,这是因为他们各自有事可做的缘 故啊。那些不做该做的事,而只空谈天赋 禀性,空谈学问,(他们的学说)就像黄 茅白苇,面目非常相像,不得不创立不同 的门户,来表示自己的见解而已,所以只 有浅陋的儒者才争门户之见啊。
关于浙东学派 浙东学派不守门户之见,博纳兼 容;贵专家之学,富创新精神,倡 “经世致用”,主张学术研究要为 社会服务。 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 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 是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
第一段译文1 研究天与人、天赋与禀受的学问,不 可用抽象的言辞来说教啊。所以司马迁本 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写出了有益于 治国安邦的书本《史记》。儒者想尊崇人 的天赋禀性,却又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 治学的功绩,这就是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 的人讥讽的原因啊。孔子说:“我想把我 的思想托付于空洞的理论,不如在叙述具 体历史事件中深刻透彻显著明确地体现出 来啊。”这就是《春秋》为什么可以有助 于治国的缘故啊。
第二段段落大意
阐明浙东学术的第二个 特点:没有门户之见,主张经 世致用,贵在创新。
第三段译文 有人会问:功业气节,果真可以和 著述相提并论吗?回答说:史学之所以 可以用来治国,(因为它)本来就不是 空谈的著述啊。例如六经,同出自孔子 之手,儒家先辈认为成就没有大过《春 秋》的,正是因为它切合当时的社会现 实啊。后来的人说到著述,舍弃今世而 探求古代,舍弃社会现实而谈论性命天 人,那么我就不得而知了。治学的人不 懂得这个道理,不足以言史学啊。
第一段段落大意
阐明浙东学术的第一个 特点:“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切于人事”。

浙东文化研究

浙东文化研究
, ,

歌 咏 浙 东
的 山水 形 胜

到宋代

,
绍 兴陆游 以 豪 迈 的 爱 国 诗篇雄踞于 宋 一 代 最 杰出诗人 的 宝 座

永嘉 四 灵 和 四 明 吴 文

,
英 各 以 四 灵 体 和 梦 窗词 而 名 显 一 时
琵琶记 杰作《
》,

元代 庆 元张 可 久 的 散曲
,
诸 暨王冕的诗
瑞安 高 明 的 南 戏
,
层开迭 出
东晋 王 羲 之 的书 法

为 历 代 学 书者 所 宗 尚

南朝谢灵 运 以 其 摹

成为 我 国 山 水诗派的奠 基 者
“ ”
至 唐代

浙 东 不 仅 出现 了 骆宾 王
贺知 章
张 志 和 等著
,
名 路

,
相 继 有李 白 杜 甫


元植等 1 6 0 多 位诗 人 游 历 浙东 地 区

明代 金华宋 赚
,

青 田 刘 基 的诗文
、 、
绍兴徐 渭 的书 画
、 、

诗文
,

杂剧
,
王思任
张 岱 的散 文 ,

清 代 兰溪 李 渔 的剧 作与 曲论
至现代
, ,
镇海 姚 燮 的诗 词 和 慈 溪梅 调 鼎 的 书法等等
殷夫 冯雪峰
,
都堪称 浙 东文 学 艺 术 的奇 葩


更 涌现 出大文豪鲁 迅 和柔 石
,
我 们开 辟 浙 东文 化 研 究 这块园地 辨彰学术 考镜 源 流

当代浙东学术文化

当代浙东学术文化
2023-11-20
当代浙东学术文化
汇报人:
目录
• 浙东学术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 浙东学派与思想 • 浙东的学术研究成果 • 浙东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浙东学术文化的未来展望
01
浙东学术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浙东学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浙东学术文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 期,越国文化是其重要根源。在 历史长河中,浙东地区吸引了众 多文人墨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国际认可
浙东地区的学术研究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认可,许多研究 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被引用次数和影响力逐年 提升。同时,浙东地区的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 作,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全球化发展。
04
浙东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当代浙东学者在学术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
学术传承责任
当代浙东学者承担着维护、传承和发扬浙东学术文化的责任,这 是他们学术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浙东的学术研究成果
浙东地区高校及研究机构介绍
浙江大学
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之一,多个学科领域在全球享有盛誉,为浙东地 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作为浙东地区的一所重要高校,其在海洋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具有突出研究实 力。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学术氛围。
发展脉络
经历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 期的发展,浙东学术逐渐融入了 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
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学术特点。
代表人物
历史上,如王阳明、黄宗羲等一 大批浙东学者为浙东学术文化的 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学
说和思想影响深远。
浙东学术文化的现状与特点
现状
在当代,浙东学术文化依然保持着活力,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传承和发扬浙 东学术文化。同时,新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使浙东学术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

文言文章学诚《浙东学术》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章学诚《浙东学术》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20分)8.(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浙东学术【清】章学诚浙东之学,虽出婺源,然自三袁之流,多宗江西陆氏,而通经服古,绝不空言德性,故不悖于朱子之教。

至阳明王子,揭孟子之良知,复与朱子抵牾。

蕺山刘氏,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与朱子不合,亦不相诋也。

梨洲黄氏,出蕺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弟兄经史之学;以至全氏祖望辈尚存其意,宗陆而不悖于朱者也。

惟西河毛氏,发明良知之学,颇有所得;而门户之见,不免攻之太过,虽浙东人亦不甚以为然也。

世推顾亭林氏为开国儒宗,然自是浙西之学。

不知同时有黄梨洲氏,出于浙东,虽与顾氏并峙,而上宗王、刘,下开二万,较之顾氏,源远而流长矣。

顾氏宗朱,而黄氏宗陆。

盖非讲学专家,各持门户之见者,故互相推服,而不相非诋。

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故浙东、浙西,道并行而不悖也。

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习而习也。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论,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

论浙学、浙东学术、浙东史学、浙东学派的概念嬗变

论浙学、浙东学术、浙东史学、浙东学派的概念嬗变

论浙学、浙东学术、浙东史学、浙东学派的概念嬗变钱茂伟【期刊名称】《浙江社会科学》【年(卷),期】2008()11【摘要】在这组概念中,"浙学"最早出现,但最迟为当代人所认知。

"浙学"概念的嬗变,经历了两大阶段,一是宋代浙学,二是明代浙学。

今日的"浙学",应理解为广义的浙江地区的学术文化,或浙江特色的学术传统。

清以后,才开始出现以"浙东"为地域核心的学术术语。

最早以"浙东"为地域核心的术语是"浙东学派"。

接着是"浙东史学"与"浙东学术",均是18世纪的章学诚首先使用的。

"学派"就是"学脉",强调的是学术发展的一脉相传性,而不是现代门户意义上的派别。

必须从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二分角度,讨论浙学、浙东学术、浙东学派诸问题。

它应是一个认知意义上的谱系建构问题,建构是记忆的重新组合,组合的标准与方式,是由建构者当下的语境与目的所决定的。

【总页数】8页(P87-93)【关键词】浙学;浙东学派;浙东学术;浙东史学;认识论;谱系建构【作者】钱茂伟【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G127.55【相关文献】1.关于"清代浙东学派"名称与性质的辨析——为"清代浙东经史学派"正名 [J], 吴光2.浙东学术及其三大学派--浙东学术文化在宁波概述之一 [J], 宁波行政学院浙东学术文化研究所3.四明学派·浙东学派·浙东史学派 [J], 袁元龙4.“浙东学派”与民国新史学:何炳松“浙东学派”论之旨趣 [J], 张凯5."浙学"、"浙东学派"、"浙东学术"研究论略 [J], 敖运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得体会】浙东文化的历史意义、当代价值及对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启示

【心得体会】浙东文化的历史意义、当代价值及对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启示

浙东文化的历史意义、当代价值及对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启示浙东大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王阳明、黄宗羲等学术大师为代表的浙东文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经学、史学、文学、科学诸多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影响深远,在当下都有着重要的研究和推广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先,他承认人作为主体的独立存在,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的。

“人间可以为圣人”的观点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及人类追求个性解放的主观愿望。

第二,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肯定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有效的道德教化和规范,可以使人充分发展和完善。

第三,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指出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王阳明的学说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映。

这一学说改变了人们原有的观念,树立了人的发展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页。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首先,他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的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他的“无君之君”的政治体制的构想,对晚清的维新改良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他提出的“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也是对传统封建社会经济思想的否定。

“黄宗羲定律”反映出这位大学者对社会经济现象中税收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当今社会经济活动有重要的影响。

浙东文化所具有的原创性思维,经世致用,博纳兼容,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思想成就之一,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上海文化体制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总结和梳理好上海传统文化的特点,特别是近代中国的工业、商贸、运输等行业发展文化特色的总结,梳理出像王阳明、黄宗羲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脉络,探寻文化发展的历史足迹,形成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第二,总结浙东文化传播的路径和层次,梳理教育,体育等社会活动载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构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多层次文化市场体系。

最新-高中语文 浙东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精品

最新-高中语文 浙东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精品

浙东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内容提要:从南宋浙东学派到明清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是求真务实,经世致用。

浙东学术精神的特色是:道欲通方,业须专一;学有宗旨,不守门户;严于去伪,慎于纠偏;临文主敬,论古必恕;真修实悟,崇尚性情;砥砺气节,重视践履。

浙东学术精神构成要素是:血气(情)——刚健动进,狂狷中和;知虑(知)——实学求是,经世致用;志意(意)——胸怀天下,爱国利民。

民族精神是学术精神的土壤和源泉,学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导向,区域精神是民族精神和学术精神的特殊体现。

浙东学术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学术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现代浙江精神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浙东学术精神特色构成要素作者:杨太辛,男,1935年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区域文化研究开发的主题,应该是探索、提炼、拓展区域精神,以在更深层次上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区域精神,主要包括草根意识和学术精神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土壤和基因,后者是前者的凝聚和提升。

从南宋的浙东学派到明清的浙东学术,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之为浙东学术精神。

这种精神远绍先秦汉唐的中原文献之学,近启近现代的经世致用和维新变革思潮,上达于国家中枢,下及于民间百业,绵延流泽至今,成为浙江精神的历史文化资源。

一、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自南宋的浙东学派到明清的浙东学术,名家辈出,各有胜义。

细按之,则因宗主或宗旨不同,再可分源别派;统言之,则无论其为金华、永康、永嘉,还是台州、四明、绍兴,不管是宗程朱或宗陆王,还是自成一家,由于地域、师承、交往、学风的综合作用,都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姑名之曰浙东学术精神。

学术,是觉道效术的过程和结果;精神,是知识、情感、意志的总体。

学术精神,主要是指人们在觉道效术的学术活动中的指导原则、感情气质和心理倾向。

浙学各派,虽宗旨有异和个性不同,但有一个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共同具有的心理倾向,我们称之为基本精神。

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是:求真务实,经世致用。

儒家书院学派:浙东学派

儒家书院学派:浙东学派

儒家书院学派:浙东学派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故名。

清初浙江的学术研究异常繁荣,与江苏、安徽平分秋色。

清初浙江的学术以钱塘江为界,由浙东和浙西两部分组成。

杭嘉湖地区是浙西学者的主要活动地区,如桐乡张履祥、吕留良,钱塘应撝谦,平湖陆陇其,嘉兴朱彝尊等都是著名学者。

浙东学术主要以余姚、鄞县、绍兴、萧山等县为中心,如黄宗羲、朱之瑜、邵廷采、邵晋涵、全祖望、章学诚、毛奇龄等著名学者。

浙东、浙西学术同出明末刘宗周,以经世为目的。

但浙西学术主要表现为表彰朱烹学术,尊朱以经世;而浙东学术则偏重于史学研究,治史以经史。

章学诚把这两种不同的学术取向归纳为“浙西尚博雅,浙东贵专家”。

浙东的学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时的“永嘉学派”、“金华学派”,便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先驱。

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研究,论者每每肯定其研究史学的成就。

如现代学者蔡尚思认为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等清代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值得大书特书。

其实浙东学者是在研究经学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史料和以通经致用为治学宗旨的。

浙东学派的经学研究,由黄宗羲开其端。

黄宗羲强调经学研究的必要,对宋儒将“河图”、“洛书”、“先天”、“太极”等引入《易》学研究领域造成晦而不明进行了批评。

他所撰《易学象数论》便是批驳邵雍、朱熹先天《易》说的,它开启了毛奇龄、万斯大、姚际恒等人从哲学和考证方面的《易》学研究,对乾嘉考据学的兴起,也极具启蒙意义。

又如黄宗羲的《授书随笔》虽因阎若璩之问而作,但实可视为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先导。

因此,江藩推黄宗羲为清学开山,与顾炎武并列。

钱穆则认为吴派惠栋对《周易》的研究,是黄宗羲《易》学的继续。

浙东学者中,专以经学见称的是万斯大。

万斯大师从黄宗羲,经学研究主张“非通谙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之失”。

浙东学派

浙东学派

浙东学者雕像(2张)在中华文化发展的漫长途程中,文史之间一直存在着互相交织、渗透、融通的密切关系。 但也有两种倾向是很不足取的。一种是无视文史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两者截然分割;另一种是将两者混淆不清, 不予区别。清代浙东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兼擅史学和文学,既是史学巨擘,又是文学高手。他们不仅深知文学与 史学的不同特征,尤为重要的是,对文史会通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他们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去考 察文学问题,深入发掘文史的会通之处,提出了许多精深独到的见解。在文史会通的考察和探究上,章学诚堪称 佼佼者。
浙东学者在研究经学的同时,对史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梁启超则认为清代史学开 拓于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人,并自成系统,堪称清代史学界的楷模。浙东学者的史学研究主要表 现在四个方面:
浙东学者塑像黄宗羲撰有《弘光实录》、 《行朝录》,选编卷帙浩繁的《明史案》、《明文案》及增益《明 文案》而成的《明文海》。前者一部分在当时属现代史,很多史实是他的亲身经历所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后一部分是他为编修明代通史所选的有关资料。如《明文海》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为“其搜罗极富,所阅 明人文集几至二千余家”,“其他散失零落,赖此以传者,尚复不少,亦可谓一代文章之渊薮。考明人之著作, 当必以是篇为极备矣。”万斯同独力完成的《明史稿》五百卷,被誉为“(司马)迁、(班)固以后一人而已”。 今传《明史》即以此为蓝本。又仿照《通鉴》作《明通鉴》,对明清鼎革之交的历史作了详尽的描述。此外如邵 廷采的《东南纪事》、《西南纪事》、万言的《崇祯长编》等都是有关明代历史的学术专著。
而浙东学派的富民思想立足于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反映了新的时代气息。首先,他们所重视的富已不是 “本富”而主要是“末富”,认定“商贾”与“力田”一样都是致富的正途;其次,他们认为只有民富才能国富, “夫富在编户,而不在府库。”富国和富民,富民是第一位的。再次,他们反对国家打着抑兼并的旗号来压制、 侵夺富民的财产。黄宗羲一再强调,解决土地问题不能“夺富民之田”,主张对富民也进行授田,“听富民之所 占”,反对均富。这种富民观念显然是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

当代浙东学术文化

当代浙东学术文化
前景展望
未来,浙东学术文化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跨地域的综合研究,同时将更加 注重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和发展;此外,浙东学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将得到 更多的支持和重视。
01
浙东学术文化与其他地域 文化的比较
与江南文化的比较
文化气质
浙东地区与江南地区都具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 的文化气质,如细腻、柔 美、注重内在修养等。
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1
浙东学术文化的代表人物
王阳明及其心学
总结词
重要代表,思想深远
核心思想
致良知、知行合一
详细描述
王阳明,又称王守仁,是明朝时期的一位伟大思 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学思想对东亚哲学和文化 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影响
王阳明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日本、韩国等东 亚国家的哲学、文化、教育等领域。他的思想强 调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极强 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
梁启超及其新文化运动
• 总结词: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影响深远 • 详细描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名人,是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的思想和作品对 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主要成就:推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 由等理念 • 影响:梁启超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近代的文化和思 想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对中国近代史的 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思想和 作品也对世界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浙东学术文化的研究热点与难点
热点
近年来,浙东学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开发等 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
难点
浙东学术文化的历史文献资料较为分散,且有些文献的解读和整理存在一定难 度;同时,浙东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应用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试论浙东学派的一般特点

试论浙东学派的一般特点

试论浙东学派的一般特点
吴晓红
【期刊名称】《资料通讯》
【年(卷),期】2001(000)011
【摘要】任何一个学派,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会在学术内容和风格上,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来。

具有重大影响的浙东学派,当然也不例外。

对于浙东学派的一般特点,历代的研究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剖析。

“浙东学术”的内容和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吴晓红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00级文化学专业研究生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
【相关文献】
1.试论蒙古族音乐传承机制中的过程特点及文化特点 [J], 周丽青
2.试论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特征 [J], 李伟强
3.试论佛学心学及浙东学派对谭嗣同的影响 [J], 黄艺农
4.试论南宋浙东学派的爱国主义 [J], 方如金;毛策
5.适应广播特点拓宽通联渠道——试论新形势下广播通联工作的特点和运作形式[J], 张志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东文化研究中心”宣告正式成立

“浙东文化研究中心”宣告正式成立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页码: 67-67页
主题词: 浙东文化;黄宗羲;研究室;研究中心;古籍整理;浙东学术;近代史研究;蒋介石;中华文化;出版发行
摘要: <正> 经过多年筹划,“浙东文化研究中心”日前在宁波师范学院正式宣告成立。

“中心”与有关的黄宗羲研究室,古籍整理研究室,蒋介石研究室、语言文学研究室和近代史研究室将进一步充实完善科研规划,以新的姿态积极展开学术研究活动。

各研究室除在全国各报刊发表的数十篇单篇论文之外,已出版发行的专箸有《黄宗羲诗文选》(校注本)、《中华文化要籍导读丛书·明夷待访录》《浙东学术概论》《浙东文化名人研。

文化研究的特征

文化研究的特征

文化研究的特征本文探讨的"文化研究",不能顾名思义地简单理解对于文化的研究;与一般所说的文化的研究也不完全相同。

作为专门词组的"文化研究"具有更限定的含义,它特指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英国的研究领域,其先驱人物是威廉姆斯与霍加特。

霍加特在1964年创办了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并任首任主任。

这是第一个正式成立的"文化研究"机构,也是它在学院内建制化的标志。

70年代,文化研究主要在英国国内扩展,许多学校开设了文化研究的课程并授予学位。

80年代初开始,文化研究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地得到迅猛发展。

至今,它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知识领域,在其半个世纪历史中成绩斐然,甚至被认为已经进入西方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中心。

比如有人指出:"一度被认为是极为边缘的、甚至古怪之偏见的文化研究,现已进入社会与人文科学的中心。

"也有人指出:"文化研究正在迅速进入当代美国思想与学术生活的主流。

"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大同小异。

关于文化研究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而且许多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面的会议实际上都自制决不自觉地引向文化研究的主题。

《文化研究》的专门刊物在中国也已经创办。

丛书正在一套一套地推出。

但是我始终认为文化研究在90年代中国出现并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来自中国现实社会文化的要求,而不是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旅行"。

文化研究是一种高度实践性、参与性的知识活动,这决定了它必须扎根于自己的社会文化土壤,决定了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灵活性。

文化研究虽然不能没有"原则",但是它更多地关心的却是策略。

虽然在今天这个中国与世界的界限已经缩得最小的所谓"全球化"时代,学术活动的国界也已经极大地模糊;文化研究的活力在于及时地回应急剧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文化现实所提出的种种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代浙东学术文化研究的特点
要讨论浙东学术文化研究的特点,我们首先要厘清浙东的概念。

浙东本是一个地理概念,意为浙江(即今钱塘江)以东地区。

作为一个政区的浙东,其发展沿革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

先秦时,浙东属于越国的辖境。

秦汉时期,浙东地区属于会稽郡的一部分。

自孙吴割据江东,浙东始分设郡县,当时的会稽郡、东阳郡、临海郡均在浙东地区。

东晋时,又分浙东临海郡设置了永嘉郡。

浙东地区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最早也是出现在东晋时期。

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因平定苏峻之反的需要,使会稽太守王舒监浙江东五郡军事,所谓五郡,即上述四郡及新安郡,新安郡的一部分在浙江以东。

这是为战争需要建立的军事管理区,也是浙东地区形成的最早的独立的管理区。

浙东地区最早设立为独立的政区当在宋文帝永嘉三十年(453),当时刘劭叛乱,将浙东五郡立为会州,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改会州为东扬州。

隋开皇中州废。

唐前期,浙东地区不是一个独立的政区,属于江南东道的监察范围。

通过分设郡县,原来的浙东五郡分成了越、衢、婺、台、明、处、温、睦八个州。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以此八州设浙江东道节度使,浙东地区首次成为以浙东命名的独立的政区。

北宋时浙东、浙西合为两浙路,南宋时除严州(即睦州)属浙西路外,其余七州(其中越州升绍兴府、明州升庆元府、温州升瑞安府)为浙东路。

元代皆改为路,此七路设浙东道宣慰司,是江浙行省的一部分。

明代七路皆改为府(其中庆元府改为宁波府、瑞安府改为温州府、婺州路改为金华府),但七个府并不组成一个独立的政区,而是属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俗亦称浙江省)。

清代相沿不改。

至今日,浙东地区形成了绍兴、宁波、舟山(由宁波分出)、台州、金华、衢州、丽水、温州八个地级市,浙东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政区。

而浙东学术文化,则既包括历史上浙东学派的学术文化,也包括历史上浙东地区的学术文化。

将浙东作为一个学术派别名称,最早是章学诚提出来的,其《文史通义》中有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文章《浙东学术》。

不过章氏只是指出了浙东之学的学术旨趣和治学特点(如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於史,此其所以卓也),并未划定浙东学术的具体范围。

二十世纪初宁波籍的史学大家陈训慈、张其昀、何炳松等纷纷涉足对浙东学术文化的探讨,而张寿镛先生搜罗一郡之典籍编辑而成的《四明丛书》掀起了浙东学术文化研究的小高潮。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浙东学术文化的研究在当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概念的界定上也出现了不少专篇论文。

这二十余年是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

如果说,前贤们的研究是对故乡历史与文化的搜索、总结、沉思、怀念的话,那么,新时代的研究就更偏向于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弘扬、创新、实践。

当代浙东学术文化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八九十年代为第一个阶段,二十一世纪后是第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传承,主要成就表现在纯学术研究上的进一步深入;第二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突破,是学术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交流范围的不断拓展。

并且也正是在这个阶段,研究者立足历史与文献,关照当代与社会,将浙东学术文化研究与创建宁波和谐社会、塑造宁波城市精神紧密联系,从而从书斋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具体来说,当代浙东学术文化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立足前贤研究成果,界定浙东学术文化概念的内涵
1984 年,宁波召开了黄宗羲与浙东学派学术讨论会,这是当代宁波对浙东学术文化研究的肇始。

其后二十余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始终坚持着陈训慈、何炳松等前贤的学术精神,在
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不少突破。

首先,学者们厘清了浙东学术文化的概念,梳理了浙东学术文化的渊源与发展。

历史上关于浙东、浙学、浙东学派、浙东史学、实学等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与描述,并且因此而引起了许多争议和反思。

在反思中,学者们提出了浙东学术文化的概念,并以此对浙东地区自东汉以来的经学、哲学、史学进行了全面的爬梳和检讨。

他们认为浙东学术文化的时间上限应该远溯至东汉王充,然后包括两宋的事功学、明代的心学、清代的浙东史学、晚清的浙东学术,而以王阳明代表的心学和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史学为中心和重点。

二、确立浙东学术文化的历史地位
浙东学术文化早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深刻地影响了其他地区的学术文化,乃至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比如王阳明的心学是汉文化圈的共同哲学;黄宗羲被称为中国的卢梭,当今中国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农业税,其理论也来源于著名的黄宗羲定律;抗日战争时期,万斯同不仕异朝的气节是抵御外侮的一面旗帜。

关于浙东学术文化的历史地位,学者们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他们认为,中国有学术思想史,自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始;发展数千年的中国哲学,专门讨论史义者,则推章学诚一人;史学家以纯真精神,表彰气节,发明幽隐,留真历史于危难之际,浙东史学家表现最为突出;真正的史学家,必须以学者兼为思想家,浙东史学家博罗文献,兼治理学,具备了学者与思想家两个条件。

三、提炼了浙东学术文化的精神
学者们认为,浙东学术文化的思想特征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学以经世的为学精神;转移风气、领异立新的学术品格;兼容并蓄、历久弥新的文化价值。

从其思想特征中,学者们又提炼了浙东学术文化的四个精神:主体自觉浙东文化的鲜活灵魂;开拓创新浙东文化的本质内涵;经世致用浙东文化的最高宗旨;博纳兼容浙东文化的恢弘品格。

把握和定位浙东学术文化的思想特征,是学者们十分关注和讨论的一大热点,是浙东学术文化研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意味着理论研究完成了从共性到个性再到共性的飞跃,并为浙东学术文化研究的实践化铺垫了理论基础。

四、突破了学术研究方法,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
从前的学者,独处书斋,冷坐板凳,于郁郁书城中检索资料,于浩瀚文献中搜寻线索,所得、所感、所悟,都是个人积数十年功力后的灵光一现。

而现在的学术研究更注重交流,用他人的思维火花点燃自己的思想之原,以他人的角度观点弥补自己的缺憾遗漏。

所以,当代的浙东学术文化研究基本上是以某个研究机构主办的大型研讨会议为载体,集中该领域顶尖学者,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比如 2008 年 12 月召开的纪念万斯同37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以天一阁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一场国际明史界的盛会。

此次研讨会专家云集,许多论文在研究万斯同的学术思想和《明史》的编纂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很好的学术效果,也大大提高了天一阁在学术研究上的地位。

除了举行学术研讨会之外,当代浙东学术文化研究还采取了其他的各种有效手段。

比如为了推进和深化浙东学术文化的健实发展,2000 年,宁波大学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浙东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宁波行政学院成立了浙东学术文化研究所。

中心和研究所是浙东学术文化的合作研究平台,使本地学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拥有固定的长期的交流,弥补了研讨会一时一地的缺憾。

为了让研究成果向大众展示,让市民熟悉,2005 年,几位学者在
《宁波日报》及网站上同时开辟主题为弘扬宁波精神,开拓美好未来的专栏。

专栏语言平实,深入浅出,立足浙东学术文化,将宁波城市精神娓娓道来。

这是一种新型的学术研究方法,它摒弃了案头的封闭而走向媒体的开放,摒弃了学者的单向输出而走向大众的互动交流,将历史遗产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浙东学术文化研究获得了实践性效果。

综上所述,自八十年代始,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浙东学术文化研究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它传承了前辈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和丰富广博的精神遗产,不仅在研究深度上提炼了浙东学术文化精神,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