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优课《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属于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黄河的自然特征、历史变迁、治理措施以及开发利用,使学生了解黄河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主要河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其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独特地位,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措施有一定的好奇,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自然特征、历史变迁、治理措施以及开发利用;掌握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防洪减灾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黄河的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2.黄河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3.黄河治理的措施及其效果4.黄河的开发利用及其前景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基本概念、特征、历史变迁等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治理的成功案例,如小浪底工程、三门峡大坝等。
3.讨论交流法:学生就黄河治理与开发的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4.实地考察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学生参观黄河流域的相关景点或工程,加深对黄河治理与开发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PPT课件,包括黄河的自然特征、历史变迁、治理措施、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2.准备相关资料,如黄河治理的文献、报道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3.准备实地考察的地点和行程,如果需要的话。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简要介绍黄河的自然特征和历史变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和开发措施。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黄河对我国的重要性,以及治理黄河的意义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和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他们对黄河的历史变迁和治理开发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丰富和深化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对具体的治理措施和开发策略可能还不够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掌握治理黄河的基本措施和开发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案例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关注,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
2.难点: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河治理和开发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的PPT。
2.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治理案例,用于课堂上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讨论题目和材料,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思考和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美丽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
初中地理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2.过程与方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图文资料的对比分析、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突出重点。
难点: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探寻治理黄河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备齐小组比赛的标志等。
2.学生准备:进行课前预习。
五、课型:新授课六、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大家喜欢旅游吗?(生)喜欢!(教师)咱班谁去过黄河口?举手示意我!(大多数孩子都举起了手)那么,你知道黄河入海口是怎样形成的?黄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为我们做出了哪些无私的奉献,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讲授新课:(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1.阅读黄河水系图,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主要支流、上中下游分界点等源流概况;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奉献与忧患)。
(二)读图自学,了解黄河水系特征。
【多媒体展示】学生自主阅读课本50页《黄河流域水系图》,结合《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小组自学,完成下列内容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2、黄河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3、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和地形区?【多媒体展示】黄河发源地、注入海洋及干流流经省区学生依次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沿途所经过省级行政区,注入的海洋。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区县
平凉市静宁县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地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和能力要素分析,说明它的地位和作用)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主要包括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队中华民族所作的贡献以及黄河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本节课既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又是下面学习水资源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
3、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4、说出黄河的主要支流,并指出划分黄河上、 中、下游的河口、桃花峪在哪里?
观察图片(见课件),说说黄河的贡献有哪些?
奉献之一:“文明”
奉献之二:“旅游”
奉献之三:“灌溉”
奉献之四:“发电”
观看视频和资料,合作交流:
黄河上、中、下游各有哪些忧患?形成原因是什么?
二、学情分析(说明学生学习本内容可能遇到的知识和能力困难)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看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但是这一届学生又是比较特殊的,基础较差学生生较多。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一、填空题: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________,呈巨大的“____”字形,曲折东流注入_______。
2、利用黄河水灌溉使得______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称,黄河中游的河水中含_____量高,黄河下游的河床是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 ”。
3、黄河流经的地形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
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
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由于学生在前面中国的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学生已知的内容就无需重复讲解。
而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三、设计思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因此,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实事热点,如黄河的断流等。
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努力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了解黄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人教版8年级地理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说出黄河源流概况,了解母亲河的巨大奉献。
2、了解黄河含沙量大及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知道黄河的忧患及各河段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1、了解黄河含沙量大及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知道黄河的忧患及各河段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治理的措施。
【教学过程】【导语】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北部的大地上。
由今天上溯百年万年黄河塑造着大地,塑造着我们的先祖,一直走到今天。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炎黄子孙的根。
几千年来,黄河孕育中华灿烂文化的母亲河,我们的祖先对其源头进行长期的探索,唐代诗人李白有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而后,人们猜测,考察,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底从何而来,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对母亲河的源流概况也有了一定了解。
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一乐章《探索母亲河》黄河源流概况【老师】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活动】探究回答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2、东流注入渤海;3、黄河干流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4、流经的地形区5、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桃花峪为界;6、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7、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老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度仅次于长江,但是我们只能说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读“我国主要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对比表”,你会发现什么?我们再来对比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和年径流量,你会有什么发现,并思考成因?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800千米,年径流量却相差14倍?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教师】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为母亲唱着赞歌。
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乐章《感恩母亲河》,感受一下母亲无私的奉献。
【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黄河的认识,畅所欲言地举例说明黄河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问题:灌溉、发电等等【学生】读图片,文字资料。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地理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因此,本节课采用读图提问探究法,精心准备相关地图,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相关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黄河的概况。
2、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小组合作探讨、讲练结合为主的教学方法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河的忧患与治理教学难点:能提出黄河各河段开发治理的方向及措施,培养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本节的教学程序为“识黄河――绘黄河――析黄河――议黄河”。
对黄河的认识由浅入深,从单一走向多元,进而建立起有关黄河的知识网络,正确看待母亲河的功与过,科学地治理并开发黄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黄河流域风光图片及乐曲《保卫黄河》引入:铿锵激昂的《保卫黄河》,唱出了中华儿女誓死保卫母亲河的豪情壮志。
是啊!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历史上它也曾多次决口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学生灾难。
那么,我们怎样看待黄河及其治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
(板书: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运用多媒体课件,用声音、景观创设情境,同学们深受感染,激发起他们探究奥秘的情感)二、识黄河(认识黄河的流源概况)1、回顾上节课学习到的有关长江的知识及学习河流的方法,明确河流的自然特征包括的要素,如发源地、注入地、支流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复习,掌握学习方法,既巩固了旧知,又获得了新知,可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教师先后出示“黄河水系示意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解黄河的流源概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2.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地图、文字素材,完成学习任务,概括和理解黄河在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以及如何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河流知识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所以,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为主,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知识,运用资料和已经掌握的地理读图技能、地理分析方法,掌握黄河的水文状况和各河段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开门见山教师:关于黄河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切换幻灯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朗诵诗词。
教师:这句诗词描述的是黄河的哪个特征?学生回答预设:源头和入海口。
教师:回答得很贴切,我们首先来找一下诗句中的“天上”和“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讲授新课──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和相关文字资料,了解黄河水文特征教师:(切换幻灯片)参阅黄河流域水系图和文字资料,在空白图上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诗句中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海”指的是渤海。
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镇,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的桃花峪。
黄河干流主要流经的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依次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域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八年级地理优课《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八年级地理优课《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课题: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材来源:八年级《地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主题: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设计者:董梦洁郑州市二七区马寨一中一、课标要求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的河湖概况之后,教材将河流的水文特征结合到黄河的学习中,既明确了黄河的主要学习内容,又以黄河为例巩固学习了河流的水文特征。
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在大致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的基础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第二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分析黄河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和由此带来的突出开发或防治问题,例如,黄河上游将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文特征与多峡谷的河谷特征结合起来,从水能资源丰富及其开发利用的角度讲。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就简单多了。
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
四、教学方法: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
具体设计如下:创设生活情境。
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五、教学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三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与反思金品
第三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知识与技能】1.运用黄河流域水系图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划分等概况。
2.依据图文资料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黄河的“忧患”及其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黄河的开发,知道河流的开发包括哪些方面。
2.通过学习黄河面临的问题和治理措施,初步了解分析河流治理措施的主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划分等概况;黄河的水患及其治理措施。
【难点】黄河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黄河风景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教师再展示一组突出黄河危害的图片或录像,请同学们观看。
看完后,教师总结: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我国黄河的图片或录像,黄河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她在历史上曾多次泛滥,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我们的一大忧患。
今天,我们就围绕黄河的“奉献”和“忧患”来探讨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问题。
知识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49~P52的内容,自主完成)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的省区,上中下游分界点和主要支流。
__答案: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曲折东流,最终经山东省,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主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共9个)。
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为内蒙古的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点为河南的桃花峪。
其最大支流为位于陕西省的渭河。
__2.说出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__答案: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水量较小;含沙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凌汛。
__3.说出黄河的主要奉献,分析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治理。
__答案:奉献——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提供了灌溉之利;上中游水能资源丰富。
初二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示例(含反思)
初二地理《黄河的治理》教课方案示例(含反省)一、课标要求本课要修业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略。
黄河的概略不单指黄河的水文特点,更指黄河的治理。
经过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课中运用地形、天气、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剖析黄河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顿举措。
二、教课方案思想《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课内容。
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地点、地形、天气,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
本课的学习,学生经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进而经一步研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举措。
这一学习过程,自己就是和睦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只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爱国主义感情,并且对培育学生从小养成节俭用水的优秀习惯是有利的,与学生的实质生活联系很亲密。
真实能够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实用的地理。
本课的教法主假如“创建情境,指引研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在研究中学习”。
详细设计以下:创建生活情境。
教课中密切联系生活现实,不单培育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变为自己知识去解决详细问题,学致使用。
以教课要点为中心睁开教课,采纳察看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观点,在教课方案中充足重申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研究的热忱,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打破了教课要点。
三、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起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大海、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培育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略;能解说黄河各河段产生灾祸的原由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进而培育学生的创建性思想能力;提升学生采集整理剖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剖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育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渐建立人地协调观点及可连续发展的观点。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教学思路本节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请学生读图回答黄河相关概况,如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地、黄河的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黄河干流自西向东依次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及主要地形区等。
第二部分是黄河的贡献,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三部分是黄河的忧患,这部分分别从黄河上、中、下游依次分析,并得出处理措施。
黄河的治理和开发,重点在治理。
二、教学过程反思1、对于黄河的概况,内容比较多,例如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流经的地形区等,而这些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读图去解决。
又考虑到时间和课堂的整体节奏,这次教学没有面面俱到,只是展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从称黄河为“母亲河”入手,引导学生认识黄河的贡献,包括灌溉、发电、旅游、塑造平原等。
在塑造平原部分详细介绍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介绍时有因为紧张说错了不少字词,不过没有太大影响,以后上课前一定要反复试讲,不要再出现这种情况。
3、从分析上游的荒漠化到中游含沙量大,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到治黄的关键在治沙,再通过一段黄河小浪底梳理枢纽排沙介绍治理措施,最后到凌汛。
一环扣一环,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运用已有的只是材料,进而去探究如何解决。
不过这一段知识点讲解的过快,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落实,在分析这种综合性思维较强的问题时,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以及提问的提示引导。
教师的发问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三、感悟思考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备课时除了要研读课标和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过程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接受能力,不能为了表演形式完美而空洞。
一堂课的诞生,不只是个人力量的产物,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师要在听取他人的建议之后,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完善教学思路。
同时,要有承受失败的良好心态,在失败中反思,在实践中成长。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听过本节课对黄河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的优点有:
1、学生自己动手画黄河的轮廓图,边画边记,有利于学生记忆黄河的形状,空间思维的形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于黄河的泥沙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效果较好。
学生从黄土高原的性质、植被等各方面经过分析回答的很完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同学交往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分析、讨论,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问题教师讲得过多;
2、课堂容量过大,展现的知识点过多;
3、教学节奏出现了不够协调的现象,显得前松后紧;
4、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见。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教师如何进行讨论过程的引导关注不够。
初中地理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八年级地理上册一节课。
从七年级的世界地理到八年级的中国地理,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个深入认识的过程,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运用,理解和拓展的过程。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河流的概况之后,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了两条河流,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
在学习了长江的基础上,在学习黄河,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两条河流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
长江侧重于开发,黄河侧重于水患治理。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这一节课,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对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让学生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
从教材结构看,本节课既是河流这节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水资源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一整年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具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同时,学生学过《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一课,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再加上,学生对黄河并不陌生,通过平常的所接触的诗歌、电影、歌曲等等,对黄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本节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及其危害,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具体,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如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支流、流经的地形区及省区和干湿地区。
2、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取得的成就。
4、黄河各河段问题的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母亲河”对我国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分析黄河的利弊,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初中地理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环节安排】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看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基本概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以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包,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治理措施。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反应来看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基本达成,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乐于交流,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反应良好,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课堂设计仍是教师讲为主,不能很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作为上节“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姊妹篇,继续贯彻河流与人类的关系这一主线,探索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突出河流对人活动的贡献,另一方面,教材还考虑到了河流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比如黄河的泥沙问题、地上悬河等问题。
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
第一部分:黄河的基本概况,由两段正文、五幅(组)图组成,主要介绍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城市、重要的支流、主要流经的的地形区、主要流经的省区及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第二部分:黄河的贡献,由正文三段内容构成,主要介绍了黄河的灌溉之利、塑造平原、水能资源等方面的贡献。
第三部分;黄河的忧患、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由三段正文、两幅(组)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一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本节课既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又是今后学习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优课《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
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课题: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自然环境
教材来源:八年级《地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
主题: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董梦洁郑州市二七区马寨一中
一、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教材分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的河湖概况之后,教材将河流的水文特征结合到黄河的学习中,既明确了黄河的主要学习内容,又以黄河为
例巩固学习了河流的水文特征。
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在大致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的基础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第二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分析黄河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和由此带来的突出开发或防治问题,例如,黄河上游将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文特征与多峡谷的河谷特征结合起来,从水能资源丰富及其开发利用的角度讲。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就简单多了。
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
具体设计如下:创设生活情境。
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五、教学目标
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
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准备:黄河多媒体课件、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材料
四、教学流程
感恩母亲河--认识母亲河--救治母亲河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有美了容。
”据此提出问题:母亲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既治病有美容呢?这一节课让我们来扮演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
【感恩母亲】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源头资料,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龙羊峡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黄河的壶口瀑布。
学生活动交流发言: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感性认识黄河功能、灌溉、塑造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黄河的奉献:母亲母亲的贡献三:提供丰富的水能河的贡献一:孕育了华夏文明;母亲的贡献二:塑造平原、提供水源;母亲的贡献四: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
设计理念: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引出是否真正的认识母亲河,但是母亲河生病了,我们该怎么办?
【认识母亲河】
一、认识母亲河
教师讲述:我们现在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
黄河水系图
提出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那个海洋?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
界;中、下游以孟津为界;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问题2:黄河流域地形、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
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做出回答。
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地区的气候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设计理念:通过读“黄河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与世界许多河流比较表和黄河水的景观图片。
提问:通过读图和表,你对黄河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黄河含沙量大。
教师讲述: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是母亲河的病,而且病的很严重,急需治疗。
二、忧患母亲河
教师讲述: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病因”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继续扮演黄河的医生,一起来探究。
环节1:教师提供资料:黄河的“化验报告”——“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
问题1:黄河各个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读图中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输沙量的数据,讨论分析数据的变化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
问题2: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继续读图,仔细观察,认识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环节2:教师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和的视频“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题: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
学生活动: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探究。
探究1: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入手,探究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
正因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探究2:问题: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学生活动:读阅读材料结合活动题,认识黄河水灾危害之大,明确“地上河”河下游水患之间的关系。
环节3:学生归纳:黄河主要的“病症”是下游水患,
其“病根”在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环节4:问题: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病症”?
学生活动:在读“黄河的忧患”图,及教材P50-52活动中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黄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等问题。
设计理念: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由于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在内容处理上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过渡:“黄河难治根在泥沙”,请同学们再次扮演黄河的医生,为母亲河开处方。
【根治母亲河】
一、根治母亲河
教师提供资料:最新的黄河调水调沙视频资料及数据,“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资料。
问题1:“调水调沙”对黄河治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认识“调水调沙”对治理黄河的重大作用。
教师讲述:“调水调沙”有效的治理了下游水患,治标不治本。
问题2:那么如何为黄河调理治本,治理黄河的关键——黄土高原地区呢?
学生活动:读“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讨论分析,得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治沙,根被措施是在中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问题3:针对黄河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如何开“处方”?
学生活动:针对黄河各河段提出相应的符合科学人地观的治理措施。
河段开发利用与治理措施
上游:梯级开发。
修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沟壑打坝淤地等。
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了解治黄的成就。
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
目的有三:一、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水到渠成形成过年:二、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
三、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间的距离,是学生亲知善学。
作业:学练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