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共生真菌2010.5
【精品】植物内生真菌共生体对昆虫种群的影响
![【精品】植物内生真菌共生体对昆虫种群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d1a0dbb1ed9ad51f11df20f.png)
植物-内生真菌共生体对昆虫种群的影响王学霞,杨民和,王国红(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育与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州350108)摘要:植物内生真菌与植食性昆虫共用寄主植物作为食物、能量来源及栖息场所,三者之间的互作关系复杂多变,在生物种群控制、生物进化和植物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植物-内生真菌共生体、内生真菌对植食性昆虫与多级营养层的影响,及内生真菌抗虫代谓}产物等方面概括了内生真菌一植物一昆虫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建议将植物内生真菌纳入植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和作物病虫害控制的范畴内。
关键词:植物;内生真菌;植食性昆虫;天敌昆虫;共生关系文章编号:1000—0933(2009)10.5618.09中图分类号:Q143,Q938,Q968文献标识码:A在所有的生物关系中,食物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j。
自然条件下,植物、内生真菌、昆虫通过食物链发生关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因而多级营养层间的交互作用是生物协同进化(CO—evolution)的驱动力。
近年来有关植物一内生真菌互作关系的研究已经广泛地开展,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对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31。
从Bacon等1977年首次报道内生真菌(Epichloetyphina)、寄主植物的毒素和植食动物三者间的关系,到1988年,Prestidge和Gallagher建立黑麦草(Loliumperenne)中内生真菌(Acremoniumlolii)的存在与阿根廷茎象甲(Listronotusbonariensis)幼虫的生长、存活和取食行为间的关系,有关内生真菌一植物。
昆虫三者之间互作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以下将主要从植物-内生真菌共生体、内生真菌一植物共生体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内生真菌对多级营养层关系的影响和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抗虫活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依据三者互作的研究成果提出应用方面的展望。
1植物·内生真菌共生体内生真菌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或终生)生活于健康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组织没有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微生物,包括内生细菌、内生放线菌和内生真菌。
12-共生真菌和真菌病毒
![12-共生真菌和真菌病毒](https://img.taocdn.com/s3/m/4b75fe86b52acfc788ebc93c.png)
第十二章共生真菌
藻类细胞
地衣的繁殖: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菌与藻处于共生状态的粉芽、裂芽及地衣碎片
通过裂芽的分离,裂芽的产生似乎是对无性繁殖的一种适应
粉芽脱离母体以类似于孢子的方式传播,发展成新地衣体
真菌可以产生分生孢子的来繁殖后代
由于大多数地衣真菌是子囊菌,因此有性生殖的结构通
常是子囊果,子囊孢子在子囊中形成并被释放。
地衣的生长一般喜爱高湿度、低温度及低光强度,其中湿
度是最重要的因子,因为地衣缺乏吸收和保持水分的机制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必须在菌体最适含水量时进行,在干
燥和过饱和时减弱。
地衣生长特别喜欢雾,能提供必要的
湿度,同时也适应低光照强度下进行光合作用。
因此湿度
是决定地衣在自然界中分最重要的因子。
得到享受生长只在每日早上仅有的几个小时处于最适的生
长条件,此时有来自雾、露的充足的湿度。
菌根菌:指能与植物根系形成菌根的真菌菌根的结构
)和与内囊霉
)密切相关的无隔真菌。
真菌与宿主的共生结合是专性的。
(PH)侵入的菌丝
(A)分枝的丛枝状吸胞(V)球形的胞囊
(D)吸器被植物消化
(S)根外真菌的孢子果与孢子。
真菌共生生物学研究进展
![真菌共生生物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8e0de99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c.png)
真菌共生生物学研究进展真菌是一类特殊的生物,它们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是以分解有机物质为生。
真菌不仅存在于土壤、植物和其它生物的外部,还与植物、动物等形成共生关系。
在这些共生关系中,真菌在生物体内外执行着各种关键功能,为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真菌共生生物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探究这些共生关系对于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真菌为植物提供营养和保护许多植物与根际真菌形成共生关系,称为菌根。
菌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植物无法自主获取到土壤中的一些高分子营养物质,如磷、氮、钾等元素。
这时,真菌的菌丝能够破坏化合物的结构并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的元素。
在菌根共生关系中,真菌还能拉近植物与病原真菌的距离,提供抗生素和保护性物质,保护植物免受病害和虫害的侵袭,从而提高植物的健康水平。
真菌共生的几种方式除了菌根外,真菌与形成共生关系的生物还有很多。
其中最独特的是真菌与蚂蚁、蜇蜂的共生关系。
蚂蚁有一种食蚁真菌,这种真菌生长在蚂蚁的农庄里,由蚂蚁采集叶子碎片作为肥料,真菌就能够不断繁殖生长,而蚂蚁则可以获得食物。
另一种特殊的真菌共生关系是与蜇蜂共生,这些小昆虫会替真菌寻找食材,极大地促进真菌的繁殖和生长。
真菌共生与药物研究真菌共生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因为它们有着巨大的药物潜力。
从真菌中分离出的化合物有许多用途,例如用于制药、抗菌剂、激素和抗肿瘤剂等。
在循环系统功能方面,真菌共生对药物研究也存在着巨大的贡献。
研究人员发现,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真菌共生会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宿主易感染病菌,因此研究真菌共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抗菌能力。
缺少真菌共生的影响我们身边维持着很多真菌共生关系,而它们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长时间缺少真菌共生的人会更容易感染病菌,引发肠胃道疾病、自闭症、哮喘等疾病。
在人类自然环境的改变中,真菌共生变化的频率和强度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探究真菌共生对健康的影响,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b5a128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2.png)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植物与真菌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被称为共生关系。
这种关系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并且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菌根共生、藻类共生和真菌共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种共生关系,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菌根共生菌根共生是植物与真菌之间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共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真菌通过与植物根系相互结合,形成一种复合体,被称为菌根。
菌根共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
外生菌根是指真菌主要生长在植物根系的表面,并且形成一个菌丝网络。
这种共生关系可以提供额外的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帮助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外生菌根通常形成于一些灌木和乔木的根系上,如松树和橡树。
内生菌根是指真菌主要生长在植物根系的内部,与植物根细胞相互交织。
这种共生关系可以提供更多的养分供应,同时也可以增加植物的生长速率和免疫能力。
内生菌根通常形成在大多数草本植物的根系上,如小麦和大豆。
二、藻类共生藻类共生是指植物与藻类之间形成的共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藻类生长在植物体内,并且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同时,植物也为藻类提供生存的环境和保护。
这种共生关系通常发生在水生植物和藻类之间,如海藻和珊瑚。
藻类共生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非常重要。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减少海水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浓度,维护海水的酸碱度平衡。
同时,植物通过吸收藻类产生的氧气和有机物质,促进自身的生长和繁殖。
三、真菌共生真菌共生是指多个真菌在一起形成的共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不同种类的真菌通过分泌酶类和代谢产物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复杂的共生体系。
真菌共生可以提高真菌的抗逆能力和养分吸收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真菌共生对于土壤的改良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维持至关重要。
真菌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养分的循环和循环利用。
同时,真菌的菌丝网络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第十二章共生真菌ppt课件
![第十二章共生真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233c6b7c1cfad6185fa76c.png)
• 地衣生长的环境恶劣,真菌和藻类都无法单 独生存。
2019
.
14
八、地衣的分类 • 子囊衣纲(Ascolichens):松萝属、梅衣属、 石蕊属、文字衣属等。 • 担子衣纲(Basidiolichens):扇衣属等。 • 不完全衣纲(Lichens imperfecti):地茶属等。
2019
.
15
九、 地衣型真菌在生物系统学中的地位
• 地衣型真菌最根本的性状:共生。
• 一方面,他们只有在同相应藻类或蓝细菌处于互惠 共生中才能在自然界生存下来;
• 另一方面,他们在许多方面所显示的不同于一般真 菌的一系列独特性状可能是共生的结果,更可能是 这些专化性真菌所固有的特性。
• 在生物分类学奠基人林奈的生物二界系统中,地衣 作为一个属与苔藓、藻类一起被置于植物界中的 “藻目”。
.
12
六、地衣的繁殖
• 营养繁殖:菌、藻共同进行;地衣体部分 断离,产生粉芽、裂芽等。
• 无性生殖:菌、藻分别进行;菌类多产生 分生孢子。
• 有性生殖:仅真菌进行;产生子囊孢子、 担孢子等。前地衣阶段、初生地衣阶段
2019
.
13
七、地衣的分布
• 分布很广,裸露的岩石表面、树皮、地表、 高山带、冻土带,南、北极等处。
2019
.
36
• 特点:侵入到根系的深处,与它的宿主共同 进化
• 所属类群:接合菌,内囊霉属,大多是无隔 菌丝与植物根系共生。
• 与宿主的关系:互利互惠
• 丛枝菌根在寄主细胞内形成两种菌丝,薄壁 的戏菌丝和厚壁的粗菌丝,在粗菌丝上可形 成球状胞囊(储存功能)或分枝的吸胞(吸 收养分)和接合孢子。
共生真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与机制
![共生真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与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4c3b9d2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d.png)
共生真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与机制在自然界中,共生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关系,它能够促进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进化和结构互惠。
其中,共生真菌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共生真菌的分类、共生关系、影响植物生长的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共生真菌的分类按照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共生真菌主要分为两类:菌根和叶下菌。
菌根是指真菌通过感染植物根部并形成与植物共生的结构,同时在根部与外界形成大量菌丝网,增强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
这种结构可以分为内生菌根和外生菌根,分别与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联合共生。
叶下菌是指真菌寄生在植物叶片、茎部或花朵上,不与植物根系形成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小。
菌根与叶下菌的主要差异在于它们的共生结构和对植物的贡献。
二、菌根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促进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菌根真菌通过快速扩展的菌丝、种种菌吸收能力和菌丝周围分泌物质等多种方式,促进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例如,AM菌根能够通过向植物根际提供形态转化为P的磷,增加植物的磷吸收能力。
同时,菌丝产生的液体界面能够吸附和沉降微小颗粒,进一步提高吸附和稳定物质的能力。
2、提高植物耐逆性能力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还能够提高植物的逆境适应性,包括耐低温、耐旱、耐盐等功能。
例如,菌根真菌能够通过调节植物根系分泌的干扰素、水杨酸等植物荷尔蒙物质,提高植物与寄生虫、氧化、干旱等逆境因子的对抗能力。
三、菌根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1、快速充分地吸收营养菌根真菌通过大量的菌丝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结构,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充分地吸收营养和水分,并在植物根际提供高效的氮、磷等养分。
2、减少营养遗漏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共生结构还能够减少植物对养分和水的流失,从而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3、调控植物生理机制菌根真菌开启共生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调节器角色。
它通过能够分泌植物激素和其他的化学物质,调整植物的根生长、发根、分化和分泌等生理机制。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机制研究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1295e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e.png)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机制研究植物与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一种双赢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植物为真菌提供生长的基质和营养物质,而真菌则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并保护其根系免受病原体和环境压力的侵害。
该过程称为“菌根共生”,它产生了对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并对农业、森林经济学、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共生机制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共生机制可以被分为两种:糖类-葡萄糖转移共生和氮素转移共生。
糖类-葡萄糖转移共生是由菌根真菌(AMF)实现的,这是最广泛存在的共生机制。
AMF寻找并侵入植物的根,并扩展成一个网络状的结构,称为菌根。
在这个结构内,AMF可以获得植物合成的糖类和葡萄糖,而植物则获得地下水分和微量元素。
氮素转移共生可分为两种类型:格氏菌根和非格氏菌根。
格氏菌根通常在豆科植物和一些其他植物中发现。
在这种菌根共生中,细菌进入植物的根系,并将氮气转化为氨,这是植物所需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物质。
非格氏菌根存在于非豆科植物中。
在这种共生中,真菌将氮转移到植物体内,而植物则向真菌提供碳水化合物和葡萄糖。
第二部分:菌根共生的生态影响菌根共生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十分复杂。
一方面,它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菌根共生中,植物可以吸收更多的养分,解决养分的限制,从而增加生长。
此外,AMF还可以增加植物的耐盐性和抗干旱能力,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菌根共生还可以提高土壤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菌根共生,AMF可以将有机碳储存在土壤中,从而增加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和生境破坏。
然而,菌根共生也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过量的AMF可能导致土壤酸化和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
此外,它还可能与其他生物一样,进化出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的机制。
结论总的来说,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菌根共生不仅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且对土壤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植物生理研究技术--兰科植物菌根及其共生真菌的初步研究 wk
![植物生理研究技术--兰科植物菌根及其共生真菌的初步研究 wk](https://img.taocdn.com/s3/m/0e55a309ccbff121dc368325.png)
兰科植物菌根及其共生真菌的研究概况XYZ2011兰科(Orchidaceae)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是被子植物中的大科之一,是除菊科植物外的、最兴盛复杂的一类植物,全世界约有6个亚科725属近25000—30000个原生种和大量的变种、品种,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和极端干旱沙漠地区以外的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
包括了许多的著名药用植物和珍贵花卉,因而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科学家、园艺工作者也从各个角度对兰科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兰科植物的生活习性分为地生、附生和腐生。
地生兰和附生兰为绿叶兰,腐生兰是非绿叶兰且在其生活史中仅开花期为地上生的,有些产于澳大利亚干旱地区的腐生兰花甚至在地下完成其整个生活周期。
兰科植物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其花形状奇特,色彩艳丽,芳香宜人,授粉机制独特而复杂;第二、种子细小,仅具未分化的原胚;第三、在其生活史中,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
有关兰科菌根的研究,尤其是对植物种子萌发、早期生长及真菌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的广泛研究,使种子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共生与非共生萌发成为可能,为自种子培育兰科植物新品种提供了手段和依据,为研究兰科植物和真菌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材料和方法。
但是,对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种类及成年兰根中植物与真菌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本世纪80年代后对兰科菌根真菌的分类研究有了一些较为出色的工作。
本世纪初,法国的Bernard和Burgeff真正揭开了兰科菌根之谜,认识到许多兰科植物没有菌根就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许多兰花的种子没有菌根真菌的感染就不能发芽。
随后,国外开展了许多有关兰科菌根真菌在种子萌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能否促进种子萌发方面。
七十至九十年代,对某些兰花的种子与菌根真菌共生萌发形成原球茎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从结构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为自种子培育兰科植物新品种提供了手段和大量依据,但在菌根真菌的应用上,则以我国在天麻生产上的应用最为成功。
另外,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类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一方面,兰科菌根真菌除少数能形成产孢结构或有性子实体外,多数处于不育的菌丝阶段,缺乏稳定的形态学和培养特征,另一方面,有关兰科菌根真菌分类的资料也较少。
真菌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真菌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6d963b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4.png)
真菌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植物与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学现象。
这种共生关系又被称为菌根共生,它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能够为植物和真菌提供许多优势。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而植物则为真菌提供有机碳和保护。
一种常见的菌根共生类型是蛛网菌根共生。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植物的根系会与真菌的菌丝网相连。
菌丝网能够通过穿透植物细胞壁的方式进入植物根细胞内,并形成菌根结构。
这种菌根结构能够极大地增加植物的吸收面积,从而提高植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
这种菌根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真菌能够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真菌菌丝网具有大量的吸收根际土壤中的无机磷的能力。
而植物的根系则具有吸收水分和无机氮的能力。
通过共生关系,植物和真菌能够互相帮助,提高养分吸收效率,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其次,菌根共生关系还能够提高植物对抗逆境的能力。
真菌能够与植物根系形成密切的联系,并在根系周围形成一层菌网,可以有效地阻止病原菌的侵入,保护植物根系免受病原菌的侵害。
此外,真菌菌丝网还能够增加土壤的结构稳定性,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菌根共生关系不仅对植物有益,也对真菌有益。
通过与植物形成菌根共生关系,真菌能够获取植物合成的有机碳。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物质,并将一部分有机碳通过根系分泌到周围环境中。
这些有机碳物质可以被真菌吸收和利用,提供能量和碳源。
菌根共生关系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植物都与真菌形成了菌根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存在于陆地植物中,也存在于水生植物中。
例如,水生植物的根系上常常能观察到蓝藻共生菌根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帮助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无机氮和磷,提高植物的生长效率。
总之,真菌与植物形成的菌根共生关系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种共生关系,植物和真菌能够互相帮助,提高养分吸收效率、增强抗逆境能力、改善土壤环境。
真菌的神奇世界
![真菌的神奇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c3a07e2ef78a6529647d5385.png)
我的菇菇觀察日記 帶回家的生產包記得要細心照顧,放在家裡陰涼潮濕的地方例如桌子下或盆栽 旁,每天用噴霧罐噴灑一點水,這樣你也可以在自己家裡吃到親手培養出來的 菇,一個生產包約可以採收 2~3 輪的菇,因此第一次採收後記得要持續照顧它 呦~
第一輪 第幾天 長出子實體 子實體長高(公分) 菌傘完全張開 子實體枯萎 採收子實體
的孢子印。小秘訣:1.孢子一定要夠成熟,才會掉下來,等待的時間也依孢子 的成熟度有所不同。2.可使用透明的罩子,如此不需將蓋子掀開即可知道孢子 印的完成度。3.淺色的孢子印建議使用深色紙,深色孢子印則用淺色紙,如果 不知道顏色呢?就用灰色或牛皮紙吧!4.常見菇類孢子印顏色,香菇、秀珍菇: 白色,洋菇:黑色,草菇:粉紅色。 器材:新鮮真菌、透明罩子、色紙
腹菌類 腹菌類的特色是把孢子包在「腹部」,孢子成熟後,菇體便會破裂釋出孢子, 它們的造型多變,有星裂狀、筆狀、球狀和鳥巢狀。
膠質菌類 木耳、銀耳這些果凍狀的菌類,在潮濕時成膠質狀,因此被稱為膠質菌類, 也有人稱它們為果凍菌類。
四、不完全菌類 有些真菌找不到它的性生殖的世代,因此被歸類在不完全菌類,例如青黴菌和 麴菌。
真菌的神奇世界
作者:江宜樺
什麼是真菌? 不會動的真菌看似植物。 但沒有葉綠體的真菌真的是植物嗎? 不,真菌是屬於真菌界,必非植物界。 真菌不會行走,沒有葉綠體無法自行製造養分,細胞壁是幾丁質而非纖維素,與 植物大為不同而被獨立成為真菌界。
真菌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一、不斷生長的菌絲
大多數的真菌是由菌絲所組成的,在養分和環境條件適當時,菌絲會不斷的生 長。 三、子實體產生孢子 真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以菌絲體的狀態埋藏在地底或腐木當中,只有在為了傳 宗接代時,在適當時機「發菇」,地表上的菇體又稱為「子實體」,子實體會產 生孢子,孢子成熟便會飛散出去。整個過程的時間有時候只有短短數日,完成 使命後子實體就消失了。 二、用孢子繁殖 真菌和蕨類一樣,是靠孢子來繁衍生命。孢子成熟時會飛散出去,遇到良好的 時機及環境就會萌發出菌絲。菌絲在基質中會不斷的生長,等到環境適當,來 自不同孢子的同種菌絲便會融合,並形成子實體,子實體再經由減數分裂產生 孢子完成一個循環。 四、依靠外界養分 真菌不像植物有葉綠體能夠自行製造養分,必須靠著分泌消化酶,分解週遭基 質以便吸收做為自己維生的養分,同時也替大自然分解死亡的動植物、糞便、 枯枝落葉……擔任分解者的角色。 五、不死的生命 真菌的壽命究竟有多長呢? 可別以為子實體凋謝就代表這株真菌「壽終正寢」喔!其實埋藏在基質中的菌 絲仍不斷生長著,即使環境不佳也只是進入休眠狀態,一旦有新的養分又會甦 醒過來,在基質中繼續不斷生長複製,待時機適合就會再度萌發出子實體。因 此真菌可說是長生不老的喔!
真菌的产生和繁殖
![真菌的产生和繁殖](https://img.taocdn.com/s3/m/e2a5630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0.png)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第1章 真菌的概述 第2章 真菌的产生 第3章 真菌的繁殖 第4章 真菌的应用 第5章 真菌的危害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目录
● 01
第1章 真菌的概述
什么是真菌
真菌是一类生物,生 物界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与植物、动物等 生物有着明显区别。
真菌的结构特点
● 04
第4章 真菌的应用
真菌在医学上的 应用
真菌在药物研发、生 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 角色。抗真菌药物的 研发对维护人类健康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真菌在医学上的应用
药物研发
真菌在新药研发 中具有潜力
医学疗法
真菌在治疗疾病 中的应用
生产
真菌用于制药工 业的生产
真菌在食品工业 中的应用
真菌在食品发酵、保 存等方面发挥着广泛 的作用。酵母菌、霉 菌等在食品工业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
配子体结合
● 02
第2章 真菌的产生
真菌的繁殖方式
真菌的繁殖方式非常 多样,主要包括无性 生殖和有性生殖。无 性生殖通常由孢子繁 殖,而有性生殖则需 要两个不同的真菌个 体相互结合。不同的 繁殖方式使真菌可以 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真菌的繁殖结构
孢子
繁殖结构之一
形态
大小、颜色等特 征有所差异
真菌的有丝分裂
感谢观看
THANKS
展望未来
01、
跨学科合作
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推动真菌研究的跨界 发展
02、 创新技术应用
引入新技术,拓展真菌研究的领域和深度
03、
人类福祉
真菌科学的进步将带来更多福祉
04、
生态环境
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真菌的生态功能
![真菌的生态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a6d3aad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9.png)
真菌的生态功能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真菌的生态功能,包括分解、共生、生物防治以及营养循环等方面。
一、分解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分解者角色。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从而促进物质的循环。
真菌分泌的酶可以降解各种有机物质,包括植物残体、动物尸体和废弃物等。
这个过程释放出的营养物质被用于其他生物的生长和发展,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二、共生真菌形成共生关系,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体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真菌与植物的根系形成的菌根共生。
在这种共生状态下,真菌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而植物则为真菌提供碳源。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增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还提高了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
三、生物防治真菌在生态系统中还具有生物防治的功能。
一些真菌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的体表或内部,抑制或杀死宿主的病原微生物。
这种生物防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园艺领域,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同时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四、营养循环真菌参与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特别是氮、磷和碳等重要元素的循环。
真菌能够与植物和动物共同参与有机物质的降解和氮的循环。
在降解有机物质的过程中,真菌通过分解复杂的有机物质,释放出有机氮,供植物吸收利用。
同时,真菌的分解还能使土壤中的磷和其他营养物质更易于被植物吸收。
总结起来,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分解者、共生体、生物防治剂和营养循环的参与者等。
真菌的存在和活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真菌的生态功能对于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至关重要。
(本文共计533字)。
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分子机制
![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分子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3873065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6.png)
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复杂的生命形式,俗称菌根共生。
在这种关系中,真菌能够与植物的根系相互结合,形成一种与外界相隔的共生体,从而共同利用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和生长繁殖能力。
在这个共生体中,真菌和植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配合,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使得这一共生体能够在几乎任何环境下存活,并向外界提供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和物质传递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真菌的菌丝和植物的根系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由此产生出的信号物质能够帮助真菌识别植物的根系并侵入其中,从而形成稳定的菌根。
同时,这些信号物质也能够帮助真菌感知外界环境,调节自身的生长和代谢,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环境资源和与植物的根系相互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的根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植物的根系能够识别并允许真菌进入其内部,形成稳定的菌根,同时也能够向外界释放出抗氧化剂、维生素、营养物质等物质,帮助真菌生长和代谢,并提高共生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同时,植物的根系也能够通过一系列信号传递和反应过程,调节共生体的代谢、生长和繁殖,使得这一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并在其中生存、繁衍和发展。
除了分子机制,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例如共生体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
在这个过程中,真菌和植物之间不断地进行共生适应,从而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生命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真菌能够取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条件,同时植物也能够得到真菌所提供的帮助和保护,从而提高其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总体来说,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复杂的生命形式,涉及到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和分子机制。
这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真菌和植物之间不断地适应和合作,从而在共生体内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在其中共同生长、繁衍和发展。
对于这种生命形式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运作机制,同时也为我们探索新的生物技术、农业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植物与共生真菌的互作机制研究
![植物与共生真菌的互作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8f0ad5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6.png)
植物与共生真菌的互作机制研究植物与真菌是一种常见的共生关系,其中包括互利共生和寄生共生两种。
共生真菌是指与植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长的真菌。
这种互作机制被广泛研究,旨在揭示这种共生关系对植物生长和适应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与共生真菌之间的互作机制,并对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共生真菌与植物的协同进化植物与共生真菌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演变形成的协同进化关系。
共生真菌通过植物根系与植物建立紧密的联系,并通过吸收根系分泌的营养物质获得生长所需的能量。
同时,共生真菌通过其细长的菌丝网络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提高植物的生长效率。
这种互利共生关系使得植物和共生真菌能够相互促进,达到共同的生存和繁衍目的。
二、植物对共生真菌的选择性植物在选择共生真菌时并非随机进行,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递来选择适应自身需要的真菌。
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的化学物质吸引共生真菌,真菌在接触到这些化学物质后能够选择性地与植物根系建立共生关系。
这种选择性能够提高植物与共生真菌的兼容性和相互依存程度,进一步促进互利共生关系的形成。
三、共生真菌的功能和影响共生真菌通过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为植物提供多种功能和影响。
首先,共生真菌能够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如氮、磷等。
这些元素是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共生真菌通过吸收和转化这些元素,为植物提供充足的供给。
其次,共生真菌能够帮助植物抵抗逆境。
在干旱、高盐或寒冷等环境中,共生真菌能够增加植物的抗逆性,使其能够适应不良生长条件。
此外,共生真菌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增加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四、共生真菌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植物与共生真菌之间的互作机制不仅对植物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增加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和抗逆性,共生真菌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土壤保水、减少水土流失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植物与共生真菌的遗传互作与分化研究
![植物与共生真菌的遗传互作与分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84e517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e.png)
植物与共生真菌的遗传互作与分化研究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自然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还能够防止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植物和真菌共生过程中的遗传互作和分化现象对这种紧密联系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植物和真菌的共生关系中,有两种主要类型:根系共生和叶面共生。
在根系共生中,植物和真菌之间形成了一种称为“菌根”的特殊结构,植物的根系和真菌的菌丝相互扭曲,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网状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和根系的生长,同时真菌也可以从植物中获得所需要的养分。
在叶面共生中,真菌则会依附在植物的叶面上,通过生产特殊的代谢物质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代谢。
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共生过程中,植物和真菌之间的遗传互作和分化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根系共生过程中,真菌虽然被包裹在植物根系内部,但它们的菌丝可以扩散到植物的不同部位,在其中发挥促进生长和保护机制的作用。
同时,植物也可以通过一些分泌物质对菌丝的分化和转化起着调控作用。
这种遗传互作的过程可以帮助真菌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进而更好地发挥共生的作用。
此外,在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共生过程中,分化现象也是必不可少的。
植物和真菌之间有很多的种系和亚种系,在不同的共生关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不同的培养基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真菌的形态和菌丝的生长速率都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菌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能力。
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进一步发掘其在农业和生态方面的价值。
总之,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其中的遗传互作和分化现象对这种关系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和真菌之间的联系,进而为农业和生态保育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a8077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4.png)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共生现象,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基本概念: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共生关系的概念。
-实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例子,如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加深学生对共生现象的认识。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实验,指导他们识别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共生现象的认识和感悟。
4.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为课堂教学提供有益反馈。
-开展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知识拓展:介绍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总结与反思: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他们反思共生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现象的理解,拓展知识视野。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识别、共生现象案例分析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通过作业的布置与完成,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的分子机制研究
![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的分子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dc97a4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5.png)
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的分子机制研究真菌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的生态现象。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对真菌与植物本身的生长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粮食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真菌与植物之间的共生机制仍然是一个复杂而残缺的谜题。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谜题,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其中探究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日渐成为热点。
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菌根共生,另一种是黄花菜叶绿体内共生。
菌根共生是指真菌侵染植物的根部,并与植物形成菌根。
这种共生关系有利于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增加植物的生长速度和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
黄花菜叶绿体内共生则是指一种小型真菌能够在植物的叶绿体内生存繁殖,与植物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对于黄花菜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菌根共生和黄花菜叶绿体内共生的分子机制并不完全相同。
在菌根共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小分子物质,它能够激活植物根部的菌根形成。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小分子物质是由真菌释放出来的一种植物激素,这种激素能够在植物中诱导一系列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菌根的形成。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菌根共生的过程中,真菌需要通过合成和分泌一些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分子来促进它们的共生关系。
这些分子包括一些有机酸、激素和酶等。
另外,在黄花菜叶绿体内共生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来自真菌的小分子物质,它能够通过调节植物细胞内蛋白的翻译过程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
这种小分子物质能够增强植物对外界的胁迫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从而促进它们的共生关系。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黄花菜叶绿体内共生的过程中,真菌还可以合成和分泌一些有益于植物的代谢产物,如植物激素、酸和酶等。
总的来说,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现象,与其共生关系的发展与维持密切相关的分子机制也是十分复杂的。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探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对这一复杂的共生关系有了许多的了解。
共生菌对植物适应性的影响
![共生菌对植物适应性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7d9f41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5.png)
共生菌对植物适应性的影响植物是生物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共生菌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共生菌可以与植物相互作用,形成共生关系。
这种关系是一种有益互惠的关系,既有益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有益于共生菌的生存和繁殖。
因此,共生菌对植物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共生菌对植物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共生菌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是因为共生菌可以启动植物的免疫系统,提高其抗病能力。
同时,共生菌还可以释放出多种生长因子,促进植物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使植物更加健壮。
其次,共生菌可以增强植物的抵御力。
共生菌能够与植物根部形成一种保护层,阻止有害细菌等入侵,同时也可以促进植物的自我修复能力。
因此,植物通过共生菌的帮助,可以更好地抵御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压力。
除此之外,共生菌还可以提高植物的营养效率。
共生菌有很强的分解能力,可以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植物能够吸收的形式。
同时,共生菌还能够将大气中的氮转化成植物可吸收的氮物质,这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共生菌对植物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共生菌会产生不同的响应。
比如一些植物只能与某些特定类型的共生菌形成共生关系,而其他类型的共生菌则不会有明显促进作用。
其次,共生菌的质量也会影响共生关系的效果。
如果共生菌的质量不好或者数量不够,那么对植物的帮助也会相应减弱。
因此,要想实现共生菌对植物适应性的最大化影响,就需要选用合适的共生菌,并确保其数量和质量都充分。
总之,共生菌对植物适应性的影响是非常重要且积极的。
通过增强植物的生长发育、抵御能力和营养效率等方面的帮助,共生菌可以使植物更加健康和强壮,提高其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
因此,在植物生产和园林绿化中,科学地应用共生菌是非常有益的,对于提高植物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 共生真菌2010.5
![第十二章 共生真菌2010.5](https://img.taocdn.com/s3/m/33b996896529647d272852b0.png)
二、VA菌根
• VA菌根是内生菌根的一种,是泡囊丛枝菌 根的缩写(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内囊霉科的部分真菌与植物根 形成的共生体系。 • 内生菌根:真菌的菌丝侵入到高等植物的 根部皮层组织的细胞内,进行共生性或寄 生性生活。半知菌类侵入到各种杂草根部。 如兰科、龙胆科及杜鹃花科。木本植物和 野生草本植物。
八、地衣的分类 • 子囊衣纲(Ascolichens):松萝属、梅衣属、 石蕊属、文字衣属等。 • 担子衣纲(Basidiolichens):扇衣属等。
• 不完全衣纲(Lichens imperfecti):地茶属等。
九、
地衣型真菌在生物系统学中的地位
• 地衣型真菌最根本的性状:共生。 • 一方面,他们只有在同相应藻类或蓝细菌处于互惠 共生中才能在自然界生存下来; • 另一方面,他们在许多方面所显示的不同于一般真 菌的一系列独特性状可能是共生的结果,更可能是 这些专化性真菌所固有的特性。 • 在生物分类学奠基人林奈的生物二界系统中,地衣 作为一个属与苔藓、藻类一起被臵于植物界中的 “藻目”。
• 营养繁殖:菌、藻共同进行;地衣体部分 断离,产生粉芽、裂芽等。 • 无性生殖:菌、藻分别进行;菌类多产生 分生孢子。 • 有性生殖:仅真菌进行;产生子囊孢子、 担孢子等。前地衣阶段、初生地衣阶段
七、地衣的分布 • 分布很广,裸露的岩石表面、树皮、地表、 高山带、冻土带,南、北极等处。 • 对SO2敏感,可作为大气污染的监测生物。 • 地衣生长的环境恶劣,真菌和藻类都无法单 独生存。
四、密环菌和天麻
• 关系: 天麻必需播种在密环菌菌丝体上 天麻幼时,密环菌提供营养 天麻老时,密环菌侵入
第三节 昆虫共生真菌
一、昆虫内生真菌 • 主要包括酵母菌和外囊菌属(Taphrina) • 发生部位:昆虫的消化道、脂肪体、马尔 比基氏管等。P260 二、昆虫外共生真菌 主要一些隔担耳属(Septobasidium)的担子 菌
12-共生真菌和真菌病毒
![12-共生真菌和真菌病毒](https://img.taocdn.com/s3/m/01adb27a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a.png)
第十二章共生真菌共生(symbiosis):De Bary(1879)最先使用的,当时的是指不同的生物体生活在一起,也许是互惠的,偏惠的或拮抗的,后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局限于互惠关系的共生概念中,实际上,¡共生¡指不同生物之间的¡联合¡。
真菌和植物的根共生-菌根真菌和苔藓植物或蕨类植物原叶体共生真菌和藻类共生-地衣真菌和昆虫共生互惠共生、相克共生和中性共生(偏惠共生)恢复¡共生¡概念的原意在国际真菌学界形成一种趋势。
第一节地衣定义地衣(Lichen):真菌和藻类之间结合而发展成不同于两个合作者的形态类型的结合体。
一、地衣的生物学分布很广,裸露的岩石表面、树皮、地表、高山带、冻土带,南、北极等处对SO2敏感,可作为大气污染的监测生物(一)地衣的形态特征地衣体的组成和营养关系由1种真菌和1种藻类共生,少数为1种真菌2种藻类共生真菌:多为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极少数为半知菌藻类:原核藻类的蓝藻¡¡念珠藻;真核藻类的绿藻¡共球藻、堇青藻、橘色藻营养关系:互惠共生真菌包围藻类细胞,并决定地衣体的形态异层地衣:藻细胞在营养体中形成明显的藻层(A图)地衣的营养体的类型同层地衣:藻细胞不分层次地分布在营养体中,即藻类细胞和菌丝混合交织,不集中排列为一层(B图)根据真菌组织中藻细胞的分布皮层(cortex):紧密菌丝藻层(algal layer):藻类细胞髓层(medulla):疏松菌丝绝大多数的地衣营养体(二)地衣的营养体结构壳状地衣:紧贴在岩石、树皮和土表等基质上,无下皮层结构,菌丝直接伸入基质,很难剥离;占全部地衣的80%,在岩石表面呈现不同色彩叶状地衣:下面有菌丝束形成的假根或脐,将地衣固着在基质上,易采下枝状地衣:树枝状或须根状,直立或下垂(三)地衣的附属物粉芽(soridium)是散布在地衣表面的一层微小的颗粒状粉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Mycorrhizae are enormously important in natural ecosystems and in agriculture. • Almost all vascular plants(维管束植物) have mycorrhizae. • the Basidiomycota(担子菌), Ascomycota(子 囊菌), and Zygomycota (接合菌)all have members that form mycorrhizae.
2、地衣的附属物
• 粉芽(soridium):散布在地衣表层的一 层微小的颗粒状粉末。是分裂出来的菌丝 缠绕的藻细胞群;
• 裂芽(isdium):地衣上表层局部升起形 成的球形、圆柱形的小突起;
• 地衣瘿(cephalodia):地衣体表的小瘤。 • 杯点(cyphellae):一些周围界限分明、 结构精致而美观的小凹穴。
五、地衣型真菌的独特性
• 在形态学方面:杯点、假杯点、粉芽、裂芽、 小裂片及衣瘿等。 • 在化学方面:具有一些列其他生物所不具有 的次生代谢产物。 • 在生长方面:表现为其生长特别缓慢和人工 难以培养。
• 此外,地衣型真菌的独特性在生理学与营养、 生态学与演替等方面都有很突出的表现。
六、地衣的繁殖
• 类群:多数担子菌,少数子囊菌 • 营养型:以菌落扩展,如松口磨等;以菌 丝束形式,如红菇属、乳菇属、毒伞属及 牛肝菌的一些种类;以菌索形式,密环菌、 深黄腊伞等
4、相互作用
• 建立共生关系前:植物渗出物刺激孢子发 芽及菌丝体的生长,并形成菌鞘;菌丝分 泌激素刺激植物的生长。 • 建立共生关系后:植物多余光合作用产物 提供给真菌营养;同时真菌帮植物吸收矿 质元素和水,保护根系免遭病虫害。
• 藻类种类:原核藻类的蓝藻——念珠藻;真 核藻类的绿藻—共球藻、橘色藻 • 营养关系:互惠共生
• 真菌包围藻类细胞,并决定地衣体的形态
二、地衣的结构
1、异层型基本地衣结构 分为三层:皮层,藻层、髓层 皮层:上皮层和下皮层(拟薄壁组织和 色素) 藻层:参与地衣共生的藻细胞 髓层:下皮层和藻层之间
二、VA菌根
• VA菌根是内生菌根的一种,是泡囊丛枝菌 根的缩写(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内囊霉科的部分真菌与植物根 形成的共生体系。 • 内生菌根:真菌的菌丝侵入到高等植物的 根部皮层组织的细胞内,进行共生性或寄 生性生活。半知菌类侵入到各种杂草根部。 如兰科、龙胆科及杜鹃花科。木本植物和 野生草本植物。
十、地衣的经济价值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药用:松萝、石蕊、石耳等。 • 饲料:石蕊、冰岛衣等为驯鹿的重要饲料。 • 食用:柳花、鹿角菜等,石耳、地茶可作 饮料。 • 工业原料:提取香水、石蕊试剂、染料等。 • 先锋植物(开拓者):加速岩石风化和土壤 形成。 • 危害林业:生于云杉、柑橘、茶树上的地 衣影响树木生长。
• 营养繁殖:菌、藻共同进行;地衣体部分 断离,产生粉芽、裂芽等。 • 无性生殖:菌、藻分别进行;菌类多产生 分生孢子。 • 有性生殖:仅真菌进行;产生子囊孢子、 担孢子等。前地衣阶段、初生地衣阶段
七、地衣的分布 • 分布很广,裸露的岩石表面、树皮、地表、 高山带、冻土带,南、北极等处。 • 对SO2敏感,可作为大气污染的监测生物。 • 地衣生长的环境恶劣,真菌和藻类都无法单 独生存。
• 真菌共生现象:一些真菌与其他活的有机 体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 地衣: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的生物体 • 菌根:真菌与维管束植物共生形成的生物 体
第一节 地衣
一、地衣体的组成和营养关系
• Component:one fungi to one alga or one to two but few 少数为1种真菌2种藻类共生 • The fungal component is commonly an ascomycete, but several basidiomycete lichens are known. imperfect fungi are few(多为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极少 数为半知菌) • The fungal hyphae provides most of the lichen’s mass and gives it its overall shape and structure.(真菌为地 衣的主要成分,决定地衣的形状) • The algal component usually occupies an inner layer below the lichen surface.(藻位于地衣的内层)
第十二章 共生真菌与真菌病毒
第一节 地衣
1 地衣的生物学特性 2 地衣共生体相互作用 3 地衣的分类
第二节 菌根
1 外生菌根 2 VA菌根 3 兰科菌根
第三节 昆虫共生真菌 第四节 真菌病毒
1 病毒的结构 的影响 2 病毒的结构 3 病毒对寄主真菌
要点
1、名词:共生真菌、外生菌根、内生菌根、 VA菌根、真菌病毒、地衣、兰科菌根、菌 鞘 2、地衣的营养体有几种类型,结构是什么? 3、地衣的附属物有哪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灰疣硬皮马勃 辐射松与毒蝇鹅膏 与湿地松
Artracus pteridis 与花皮桉
光硬皮马勃 与尾叶桉
2、共生植物
分布:热带植物和温带典型森林植物 结合部位:二级根系(生长活跃) 所属类群:一些专性外生菌根形成者,包括 松树、栎、山毛榉和云杉等;一些兼性外 生菌根,如槭树、柳、榆等
3、外生菌根菌
第四节 真菌病毒
• 真菌病毒是感染真菌的病毒。 • 1962年霍林斯在栽培蘑菇上发现了三种病毒:25nm 和29nm的球形病毒和19*20nm的短棒病毒,后又发现 了多边形病毒颗粒。 • 估计自然界中有5000多种真菌可染病毒,但仅100多 种真菌病毒被分离到。
• 感染真菌病毒的菌类:产黄青霉, 产黄青霉 是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灰霉、 小麦全蚀病菌 等
四、密环菌和天麻
• 关系: 天麻必需播种在密环菌菌丝体上 天麻幼时,密环菌提供营养 天麻老时,密环菌侵入
第三节 昆虫共生真菌
一、昆虫内生真菌 • 主要包括酵母菌和外囊菌属(Taphrina) • 发生部位:昆虫的消化道、脂肪体、马尔 比基氏管等。P260 二、昆虫外共生真菌 主要一些隔担耳属(Septobasidium)的担子 菌
• The plant provide carbohydrate(碳水化合物)and organic nutrients for the fungus • For example The cyanobacteria(藻青菌) provide organic nitrogen through nitrogen fixation. • The fungus provides a suitable physical environment (合适的物理环境)for growth, retaining water and minerals( 保持水分和矿物质N、P、K ), allowing for gas exchange(促进气体交换), protecting the plant from intense sunlight with pigments(避免强光 照射), and deterring consumers with toxic compounds(避免植食动物毒素迫害). • The fungi also secrete acids(分泌酸性物质), which aid in the uptake of minerals(促进矿物质吸收).
• 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Schwendener等揭示 了地衣的菌藻二元性。
• 虽然在本质上地衣属于真菌,并称之为地衣型 真菌,但由于地衣的独特性以及长期以来真菌 也被视为植物,因此人们仍习惯于将地衣与真 菌分开,并将其列于植物系统中的孢子植物的 研究范围之内。
• 1890年,芬兰的Vainio将地衣臵于子囊植物门。
一、外生菌根
1、概念
外生菌根:真菌的菌丝大部分着生在幼 根的表面,只有少量侵入到根皮层细胞 间隙,这样的根根系不发达,菌丝代替 了根毛的作用。如松、苏铁、山毛榉、 桦木科植物。
2、特点
• 外生菌根一般呈二叉分状、珊瑚状或 棒状 ,缺少根毛 。 • 外菌丝密集成菌鞘(mantle) ,进人根 内的菌丝在皮层细胞间形成哈蒂氏网。 • 菌鞘:外生菌根的菌丝紧密围绕在植 物根部周围形成的外拟薄膜层。
• Whittaker提出生物五界系统之后,地衣则主要属 于真菌界的子囊菌类。近年来我国学者用菌物界 取代真菌界,用菌物取代广义的真菌。地衣作为 专 化性真 菌 ,实 际上是 指狭义 的真菌 (魏江 春 1993)。
• 地衣物种的学名就是共生真菌的学名。由于“地 衣”使用历史悠久,以及子囊菌全系统尚不十分 成熟,为了方便,在不少情况下仍单独用“地衣” 或有时“地衣”与真菌并列。 可以把“地衣”与 “地衣型真菌”互换使用。 • 1996年C.J.Alexopoulos等将地衣与真菌实现一体 化。
VA作用
• • • • 1、对植物土传病原物拮抗作用 2、提高植物抗病机制 改善植物营养水分、内源激素状况 与病原物争夺寄主侵染物的光合作用产物 和侵染位点
三、兰科菌根
• 兰科菌根(orchid mycorrhiza)属于内生菌根, 大都为有隔菌丝与少数植物如兰科和杜鹃花科等 植物形成的内生菌 • 兰科菌根的侵入:侵入和消化是个平衡的过程。
• 特点:侵入到根系的深处,与它的宿主共同 进化 • 所属类群:接合菌,内囊霉属,大多是无隔 菌丝与植物根系共生。 • 与宿主的关系:互利互惠 • 丛枝菌根在寄主细胞内形成两种菌丝,薄壁 的戏菌丝和厚壁的粗菌丝,在粗菌丝上可形 成球状胞囊(储存功能)或分枝的吸胞(吸 收养分)和接合孢子。 • 可保持根系原有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