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解析与答案)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一项措施是( )A.征收粮食税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集体化D.减少集体农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不同措施的能力。
A项为1921年起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B项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为斯大林时期政策内容;D项现象不存在。
因此选B项。
答案:B2.(2014·玉溪高一检测)列宁说:“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解析:结合材料内容特别是关键词“余粮收集制”判断,列宁评价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有利于苏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答案:C3.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此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解析:注意题干强调的条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而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产力水平很低,国家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时实行的,A项正确。
答案:A4.(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解析: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引起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答案:B5.(2014·青岛高一期中)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七单元第20课1.尼古拉·布哈林曾经被誉为苏共“党内头号思想家”,他所钟爱的原则是“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
与布哈林思想相符合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新经济政策D.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C 【解析】从材料“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可知,布哈林主张利用市场发展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了市场因素来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A、B两项是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除;D项是B项的内容之一,排除。
2.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
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苏联)( )A.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C.与美国“冷战”D.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对于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可知“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苏联)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故选B项。
3.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建设( )A.重视发展轻工业B.农业和工业发展并重C.大力提倡商业D.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D 【解析】斯大林经济体制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选D项。
4.(云南昆明师大附中月考)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
”该认识体现了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市场经济是苏联经济的核心D.计划体制之下的市场经济【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可知,斯大林主张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B项。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测验(word有答案)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测验一、选择题1.列宁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可见这一政策()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2.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
这一认识()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3. 小王在查阅苏俄(联)相关资料时发现了一段史料:“一些以前经商的公民应约来到指挥部,据说是要他们来为劳动义务登记的。
在这些公民登记时,他们遭到拘留并被送往兵营等候派往前线。
”这表明了当时苏俄(联)()A.力图推行国家资本主义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国内出现了政治多元化D.正忙于应付德国的进攻4.“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武装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6.列宁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下列引言与“尝试”相符的是()A.“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B.“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C.“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7.列宁指出:“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课后强化模拟检测: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主要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渡过难关,苏俄( )A.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恢复了资本主义D.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
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
”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3.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写道:“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一九二○年以来,都不满意于劳农政府。
”这实际上反映了( )A.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5.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6.1922~1923年间,苏俄私商控制了整个零售贸易的30%多。
在莫斯科,1922年零售贸易的83%掌握在私商手中,7%由国营商业控制,合作社商业控制10%。
这主要是由于( )A.消费品生产增加 B.农产品的商品化提高C.工业经济已全面恢复 D.自由贸易获得合法化7.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派城市干部进入农村去打击和消灭富农;而富农则采取毁灭牲畜、酝酿反对活动和拒绝服从政府等手段实行反击。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测试题(.docx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武装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战时”,即苏俄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的背景下,采取的一种非常政策。
苏俄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卫国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战吋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排除。
2.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产品”是指A.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B.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D.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战结束后苏俄企图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材料屮“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无法实现直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B符合题意;ACD均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点睛: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頁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明确说明,须要补充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除了有直接应对战争需要的被迫性之外,还有苏俄领导人想将俄国由落后的学%资本主义国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主观设想。
科%网…学%科%网…学%科%网…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答案】C【解析】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把苏俄面临的国内外敌人都打败的前提下继续实行,引发了农民和士兵的不满,所以列宇等人从国情出发,将政策进行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结果得到农民的支持,巩固了工农联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调整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选C; A 与题意无关,BD不是根本角度的内容,故排除ABDo4.“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1.“战时共产主义”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非常时期”是指(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解析:解答本题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战时”特色来理解。
“非常时期”,是指当时苏俄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在这种特殊的战争环境下采取了非常政策”。
答案:C2.俄国历史上某时期出现“农民生产的粮食比通常少了……新政府则要求农民定期交纳,并要求工会派出军队到农村以武力采办粮食”。
这一时期应是( )A.农奴制改革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解体时期解析:农奴制改革时期,不存在“工会”,并且农奴改革涉及的是农民人身自由与土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苏俄在农村强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这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苏联解体是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3.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的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
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根据图中的“义务劳动”和题干中的“苏俄”,可以判断出相关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关的仅有A项。
答案:A4.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农业集体化解析:材料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推行,“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列宁政府实施政策的转变,故A项错误;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应对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也“取消商品买卖”,不是政府的应对措施,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也“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不是政府的应对措施,故D 项错误。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实践效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认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3)材料三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有何突出特点?邓小平的这种观点同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有何联系?
解析:本题材料主要反映了列宁、斯大林、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体制的一些认识。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斯大林将社会主义体制固定为一种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模式;邓小平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限制,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观点。
答案:D
10.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 )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七单元第20课一、选择题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答案】A 【解析】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人民的支持,故选A项。
2.(宁夏石嘴山平罗中学一模)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
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
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A.体现了国家引导经济的意图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但国家干预商业活动,限制了市场的作用,反映出国家引导经济的意图,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B、C两项,排除;历史证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的基本国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D项错误。
3.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成为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
福特一开先例,美国其他公司也一拥而上。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美国经济大危机需要输出过剩资本B.苏联实施“一五”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C.苏俄进行新经济政策的积极探索D.新经济体制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答案】C 【解析】美国的经济大危机是在1929年至1933年,这显然与材料涉及的时间段不相符,故A项错误;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二五”计划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探索,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调整的是企业的经营方式而非管理模式,故D项错误。
4.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D.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答案】B 【解析】实物配给制和余量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在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A、C两项;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的剩余粮食,故B项正确;苏联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且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D项错误。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练习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练习1. 1927年苏共十五大指出:如果说,在新经济政策初期,国营企业几乎起不到作用,而私人资本却相对地起着重大的作用,那么,在此时,社会主义工业等就已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决定性和主导的作用了。
该论断A.为社会主义全面改造指明方向 B. 错误的估计了苏联实际C.标志着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放弃 D.表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曾被列宁评价为“当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
布哈林这种认识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3. 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
拖拉机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
拖拉机作业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
这主要反映当时苏联A.重工业飞速发展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农业集体化急速普及 D.农民欢迎新经济政策4. 1930年,约有2万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到苏联工作,苏联有色金属企业的经理和技术经理几乎都由美国人担任。
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拖拉机出口总倾的90.5% , 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B.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波及到苏联C.工业革命的成果被苏联直接弃用D.客观条件有利于苏联的经济建设5.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片面发展重工业B.区域分工,经济单一C.高度集权,侵犯人权D.片面强调国家利益6. 1936年斯大林在全苏联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所作报告中称: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铲除和消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试题单元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接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
这说明苏俄(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征集制影响民众生活C.经济政策不符合国家需要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答案:B。
材料中“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粮食交易,表明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B项正确。
2.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讲道:“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
这一认识( )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答案:A。
由材料中时间“1919年”可知当于苏俄处于三年内战时期,根据材料中内容“准备消灭货币”“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可知,此政策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此政策是为了适应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故选A项。
3.俄国理论家司徒卢威1894年指出:“让我们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
”列宁当时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但十月革命后,列宁却多次肯定司徒卢威的话。
这说明( )A.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 B.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应俄国国情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在必行 D.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答案:D。
根据材料中的“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遇到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应该向资本主义学习货币市场的经验,D项正确。
4.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
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7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第7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就市场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 )A.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推动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建立巩固的工农政策B.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3.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 )A.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D.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4. 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C.“功劳”是指该政策巩固了苏俄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D.列宁已经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 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
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 ) A.广泛建立集体农庄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C.实行余粮收集制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6.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7. 1921年,谈到租让制,即把国有工矿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时,列宁说:“租让政策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使我们获得为数不多、但却具有现代先进资本主义水平的模范的大企业;经过几十年以后,这些企业就会完全归我们所有。
最新人教版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作业】
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跟踪检测|基础达标练|1.1918年9月,苏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军营,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
为了保证军事的胜利,苏俄( ) A.大力发展军事工业B.实施了余粮收集制C.对农民征收粮食税D.开始了工业化建设解析:选B 根据“1918年9月”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苏俄为了保证军事胜利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内容,故A项错误,B项正确;对农民征收粮食税和开始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1年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D两项均错误。
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政府取消自由贸易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私营企业纷纷涌现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选A 1920年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府取消自由贸易,故A项正确;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措施,故B项错误;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现象,故C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
3.20世纪20年代,一位苏俄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这主要体现了( ) A.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影响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作用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果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胜利在191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政策,也不是利用商品经济,故D项错误。
4.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确立土地私有制C.征收固定粮食税D.推行全盘集体化解析:选C 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征收固定粮食税,故C项正确;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故A项错误;苏俄确立的土地所有制是公有制,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推行全盘集体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练习(无答案)
高考复习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1.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所有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③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D.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3.1920年,农民契诃夫在火车站出售一小批粮食,结果应是A.他受到表彰鼓励B.他的粮食被没收上缴C.他被要求到市场出售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4.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5.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规定要直接达到的目的是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工农联盟D.借用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6.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7.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8.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有学者认为,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结合了社会主义体制以及资本主市场经济后应运而生的一类“混合经济”。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尝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得到了美国经济模式的启迪C.开创了苏俄工业化的新途径D.利用了资本主义经济一些优点2.20世纪30至40年代, 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B.苏联“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得到了一定的肯定C.以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3.斯大林普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 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 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 苏联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A.4.1925年12月, 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 “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这表明苏联将( )B.与美国展开经济战B.进行农业集体化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D.实行实物分配制5.1927年秋季, 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
对危机产生的原因, 斯大林认为: 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 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 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
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 农业赋税太重, 致使谷物生产减少。
这表明()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6.列宁说: “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 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学者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结合了社会主义体制以及资本主市场经济后应运而生的一类“混合经济”。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尝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得到了美国经济模式的启迪C.开创了苏俄工业化的新途径D.利用了资本主义经济一些优点2.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B.苏联“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得到了一定的肯定C.以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3.斯大林普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4.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这表明苏联将()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B.进行农业集体化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D.实行实物分配制5.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
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
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
这表明()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6.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7.1924年,吉诺维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8.“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A.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B.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C.解除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的威胁D.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9.1923年,美国国务卿休斯曾写道:“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苏维埃制度下,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必然是空架子。
”因此,“苏俄不能输入和输出大量商品。
”随着1923年后美苏贸易的明显增长,1927年,美国国务院不得不承认“俄国这个市场有容纳美国商品,并给美国工业家带来利益的潜力。
”造成美国对苏贸易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急于开展对苏贸易转嫁经济危机B.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影响C.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国家资本主义D.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逐渐淡化10.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为70多个,1931年增至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A.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B.抓住契机推进工业化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11.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B.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D.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12.1922年3月,列宁指出,俄共要同从小农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得到小农经济支持的俄国资本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1923年,列宁则在《论合作社》中重新审视了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要让所有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这表明()A.改造农业是“新经济政策”主要目的B.新经济政策旨在调动生产积极性C.列宁认识到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性D.农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3.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
这表明苏联工业化建设()A.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B.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C.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D.导致地方的失业率偏高14.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
这一政策()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方针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15.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16.“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民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17.1933年1月,斯大林在一五计划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苏联工业总产值在1932年末增加到1928年水平的219%,而美国工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降低到56%。
”据此可知()A.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越了美国B.苏联比美国的经济体制更为优越C.特殊时期苏联经济模式占有优势D.美国比苏联更注重工业发展效益18.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
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的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19.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20.“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必然会导致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政策是()A.罗斯福新政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斯大林模式D.新经济政策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注重实标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暫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頋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教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2.B3.C4.B5.D6.B7.B8.D9.C10.B11.D12.C13.A14.B.15.B.16.B17.C.18B.19.C20.C.21.(1)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2)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原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3)示例一:赞同此观点.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都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同时都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示例二:不同意此观点.列宁认为市场经济、货币、商品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即使采用也是形势所迫的暂时性退却.邓小平则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把改革开放作为长期国策.示例三:认为此观点是片面的.理由综合示例一、二.。